良好习惯的养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1

一、小处入手,统一要求

(1)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不咬手指、勤洗头、勤换衣,不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扔东西,不在桌上、墙上涂和刻。

行为习惯:经常使用礼貌用语,能主动打招呼,尊敬教师,尊重他人,不打闹,不影响他人,团结友爱。

(2)上课习惯。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学生的坐,答问时的站等都要符合要求,要坐端正,不做小动作,不任意讲话。要认真听讲,积极动脑,积极发言,要说话先举手。

(3)作业习惯。要听清老师的作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保证质量完成。做作业安静,书写姿势端正、作业格式准确。

(4)培养动脑钻研的习惯。要学好知识,学生必须具有强烈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5)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积极主动地与别人交流合作,将个人的学生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地听,不嘲笑同学的错误等。

(6)阅读习惯:学生从小就要养成阅读静心,懂得不影响他人的学习,边读边划,在读中质疑,读后感悟,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逐步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加强训练,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从一点一滴着手,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地训练。训练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因人而异,但是,总的要求是不能改变,不能降低的。

(1)读:对学生上课读书的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要统一,读书前先要求学生把书拿好,再开始读,读时要做到眼到、嘴到、心到。每节课都是这样的要求,学生很快就会养成自觉的习惯。

(2)写:写字姿势的训练也是如此,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家长也要与教师要求一致。

(3)作业 :做作业时不能讲话、吃东西、看电视。要求家长监督孩子自觉做到。

三、努力的方向

(1)思想上重视,常抓不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在日常的教与学之中,做到课课、天天、月月、年年地坚持不懈,从而收到了良好效果。

(2)行为上引导,反复训练从基本常规、细小之处进行规范训练,并注重反复抓,抓反复,就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不良习惯的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3)家,校结合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后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加强与家庭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也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可见,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配合是多么地重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大困难,还在于父母、家庭成员身上有不少不良的习惯。所以,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及时联系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与家庭配合起来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2

关键词:良好习惯;教育;幼儿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用这样一句最朴素的话语,说明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而良好的习惯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更不是教师强制性命令或者强制性措施就能养成的。让每个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培养,相互渗透。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1.社会、家庭对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影响

幼儿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幼儿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可塑性极强,是最适当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性格的时期。家庭是幼儿的避风港湾,是幼儿学习、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家人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思想品德等对幼儿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幼儿是否诚实、文明、健康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从接触父母、接触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家长的不严格教育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幼儿园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我国儒学泰斗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是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境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幼儿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教师在一起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管理教育之中。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也是很大的。

二、幼儿良好习惯的主要表现

1.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能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

2.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同时,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

3.良好的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幼儿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

4.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成材直接相关。学习好的幼儿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幼儿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策略

1.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幼儿虽小,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的培养应从大处着眼,引导幼儿从小养成团结友爱、讲卫生、守纪律等好的习惯。一个人学好、学坏往往是从细小的事情开始的,坏事再小切勿做,好事虽小也应该做。对幼儿的教育要从一件件具体形象的小事入手,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为人师表,对幼儿言传身教

幼儿的模仿力极强,在幼儿园里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教师要真正成为幼儿的表率,在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下,幼儿自然形成好的习惯。另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创设情景教育,同化幼儿

从环境入手,注重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情感的激发和体验。在区域活动中,创设“喂一喂,数一数”“它们爱吃什么”“动物宝宝我爱你”等,让幼儿在喂喂、玩玩中体验给小动物喂食的快乐,提高幼儿使用勺子的能力,同时养成幼儿不偏食的习惯。

4.利用家园互动,促进养成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幼儿的一致性,共同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幼儿园进餐时,教师有时不能顾及到每个幼儿,设计进餐表请家长配合,关注幼儿在家里的进餐情况,同时指导家长不要过分训斥幼儿,或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百依百顺,而一定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进餐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幼儿的进餐状况,调整教育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3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然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幼儿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而且此时培养良好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二、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幼儿园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幼儿园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如果幼儿园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幼儿园的计划安排,那么幼儿园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2)沟通。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如果幼儿园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幼儿园,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幼儿园。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园合作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等,对这些家长,幼儿园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幼儿园就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幼儿。

(4)组织。幼儿园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幼儿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采取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2.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怎么样、表现得怎么样,对幼儿园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园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①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②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生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4

【关键词】 自尊 自爱 诚实 自省 教育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关注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放弃后进生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课题。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行动中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由此看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可谓成才先成人。在我的教育探索和教学实践中,在培养后进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促后进生转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促进后进生自尊、自爱、诚实、自省四方面的养成,收到一定效果。

1 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因为学习困难,思想落后,行为与良好要求相悖。主要表现出如下问题:

问题一:缺少自尊心、自信心,往往表现为无精打采、耸肩、塌腰,自卑、自暴自弃、不爱说话,爱打闹不听老师话等现象,误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嘲笑他、为难他。容易造成与老师关系紧张、与同学之间形成隔阂。这极不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大大增加班级教学难度。如果老师这时还不能及时关注、理解和对待他们,久而久之,矛盾会越来越大,他们便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远离集体。

问题二:缺乏爱心,不懂感恩。通常表现为在学校是顶撞和对抗教师的学生,在家是不孝敬父母的孩子,对父母的“唠叨”有逆反心理,拒绝和父母沟通,顶撞父母,令家长伤心和痛心。

问题三:缺失诚信。在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着缺失诚信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规范,对所做的事缺少责任感。主要表现为不重视诚实守信,欺骗老师、同学、家长,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现象时有发生。更为甚者不少人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问题四:缺乏自制。多数后进生由于自制力弱,讲究和追求吃喝玩乐、娇气足,依赖性重,生活不自理;怕困难,不能接受挫折磨难;嫉妒打击同学,甚至不惜损人以利己。

2 狠抓养成教育促转变

2.1 构建全方位自尊教育,促学生自信心形成。一位优秀教师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基点。

针对问题一,我的教育实践是:正确理解并尊重后进生,及时了解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努力为后进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后进生。

具体的措施是:

2.1.1 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心底记下“我行,我能”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

2.1.2 在后进生的转化中,我从最基本的坐姿上要求:坐如钟,站如松,变“?”为“!”。从外表上看上去有一种精气神,给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2.1.3 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与班主任“齐抓共管”,这样才能更好地转变后进生,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2.1.4 学生之间,充分利用小组互帮的优势,在小组内开展“一帮一,师徒结对”手拉手活动,优秀生帮中等生,中等生帮学困生。每次测试后,徒弟有进步,师徒共同加操行分,激励了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很多后进生的成绩有所提升,师徒关系有好。很多后进生在感谢自己师傅时,说:“老师给我们配了这么好的师傅,不好好学习,都对不起师傅啊!”从而使帮带后进生的转化收到实效。

2.1.5 对于个别有长处的后进生,采取了安排当班干部的做法,为了让后进生也有体现自尊和才能的机会,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即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

在自尊教育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班主任应用耐心和恒心帮助后进生点燃自尊之火,点燃自信之火。班会课的几句表扬、作业本上一句评语、促膝谈心时的几声赞许……都可以让后进生点燃希望之火,扬起奋进之帆,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永远信心百倍,不被挫败。

通过我的努力,我带领的班后进生大都能有效转化,班级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向上,尤其是每周的升旗礼,可谓英姿飒爽;班级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

2.2 构建全方位感恩教育,促学生的爱心养成。感恩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然而当今现实生活中,问题二中反映了许多后进生已经忘记了“感恩”的含义。他们每天享受着父母的疼爱,每天接受着老师的关怀与教导,却对之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有爱心?没有爱心的人也就缺乏生活信念和目标,也就不会产生奋进的动力。因此,“感恩教育”不能忽视,必须从小抓起!为此我的教育实践是:

2.2.1 讲清一个道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在家不孝敬父母,在校绝不会尊重教师,在社会不会尊重他人,也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学生来学校是接受教育的,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两部分组成,其含义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是应该以孝为前提的。

2.2.2 召开一个主题班会:“乌鸦反哺”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与乌鸦对比,反思我们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教会学生怎样跟父母沟通与交流,学会理解父母。会后通过写给父母一封信(自己的进步,打算,给家长的建议等),在家长会上交给家长,很多家长看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同时我也告诉家长要抓住时机,再给孩子回信,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从家长的回信中我看到许多家长说这是第一次给孩子写信,在教育孩子中要不断的学习,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

2.2.3 用好一本成长纪录本:同时我发给每位后进生一本成长记录本,记录本上主要有:文明礼貌、参与家务劳动、与父母交流、完成作业、周末交友、玩游戏等方面内容。请家长记录小孩的在家表现,重点记录与父母交流,关心家人的情况,家长每周电话告知小孩孝敬父母的情况,表现好的加操行分。

我这样坚持不懈地对学生感恩教育,与坚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多方配合下在许多后进生慢慢开始学会关心孝敬父母了,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了。班级的凝聚力、亲和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同学间十分珍惜友谊,师生关系和谐,班上52人齐头并进。科任老师都说在我们班上课心情轻松愉快。

2.3 构建全方位诚信教育,促学生责任心养成。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针对问题三这种社会和学校共同存在的诚信问题,我认为,老师、家长应携起手来,克服认知上的偏差,既言传又身教。

我的具体做法是:

2.3.1 在班级创设讲诚信的环境:利用条幅“你的行为就是你的责任”和黑板报:“同在一个集体,有一种责任,要共同奋斗”等形式,时刻提示着后进生讲诚信的行为。

2.3.2 提高学生对讲诚信必要性的认识:例如针对社会上近期出现的“问题馒头”,“双汇瘦弱精”现象召开班会,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诚信做法,让学生自评与互评,在讨论中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诚实守信利国、利人、利己,见利忘义误国、误人、误己。

2.3.3 建立后进生讲诚信的德育奖惩制度。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在倡导荣辱观的同时把奖与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赏罚分明。例如针对考试作弊问题,该给予处分的毫不留情,让后进生明白缺失诚信应承担的责任,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2.3.4 良好的诚信习惯是父母能够和应当给予孩子的最好、最重要的馈赠。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所以在实施诚信教育中,力争家长的配合,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要纠正孩子不守信用,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其次在一些事情上家长应常和孩子签约。一方面是培养孩子守信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约束家长自己对承诺的兑现。对不兑现承诺的孩子要采取果断措施让孩子接受惩罚,在惩罚孩子之后,和孩子“重新签约”。重新签约是给孩子台阶下,也是给孩子新机会。

经过家校通力合作,如今,班上诚实待人、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等诚信观念蔚然成风。

2.4 构建全方位自省教育,促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是为了不教”,转化后进生的成败要看他们能否真正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并能善于自我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针对问题四,我的教育实践是:

引经典: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吾日三省吾身”,我也引导我的学生每天“三省”,记得李镇西老师,要求后进生坚持写“每日九问”。我也在后进生中借鉴了这种做法,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四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五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六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九问今天我进步了吗?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5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这意义上说,科学课立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多方面的,对外界事物抱有好奇心,能细致观察,大胆想象,乐于与人合作,善于解决问题等等。在这其中,我认为实验素养甚为重要,一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只有有了详尽的实验数据,才能让猜想更有意义,才有可能指导于实践。而数据的取得当然是建立在良好的实验素养基础上的。二是实验素养涵盖了多方面,既包括观察素养,又包括动手操作素养,也包括与人合作素养等,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的体现。

然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往往是流于形式,或是不被重视,从而导致课堂耗时,教学低效。纵观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大致有以下问题:

1、不明原因开始实验。

2、不懂、不愿与人合作。

3、不会与人交流。

4、不愿记录。

5、不会仔细观察,只想操作。

6、动起来了停不下。

……

二、造成实验素养现状的原因

1、不明原因开始实验。不明白实验目的就忙于动手操作,其实就是在实验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开展活动,这样的实验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无异于玩,或者说纯粹是玩。这种情况在每个班都有,有的是小组成员好动,不愿倾听他人回答,或是老师讲解,导致实验目的不明确,盲目操作;有的是位置靠后,老师关注度不高,造成注意力涣散,实验目的一知半解,就忙于操作;还有的就是受“实验就是玩”这一想法的影响,一到科学教室就想动动这,动动那,根本不理解实验的最终目的。

2、不懂、不愿与人合作。实验材料据为已有,实验操作要自己完成,不愿别人插手。如若插手,就索性什么都不干。这样的现象还真不少。究其原因,跟独生子女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往往没有玩伴,在家都是一个人玩,好玩的、好吃的,家里人都往往先满足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什么都要先有自己,再有别人的想法,反映到实验操作中来,就是不愿与人合作,只愿自己玩的开心。而且,由于长期不愿与人合作,也导致了不会与人合作。

3、不会与人交流。实验操作中交流是必须的,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想法,这都会在实验中不断涌现的,但学生有的明有疑而不问,有的只顾自言自语。别人是否有新想法不愿听,也不想听。这样就导致实验虽然是完成了,但不能深入下去,探究就显得表层化。出现这样现象,一是现在的学生多少有点自负,从小到大,听到的表扬多,批评少。这种表扬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家长,因为是家中独苗苗,什么都是好的。一小部分来自教师,因为教育提倡赏识,“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二是不懂得与人交流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根据别人的想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缺少与人沟通的方法技巧。

4、不愿记录。一到需要记录时,互相推诿时常发生。但实验不记录肯定不行,不仅涉及到后面的交流,而且也涉及到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影响到实验结论的得出,及先前猜想的正确与否。原因之一记录是苦差事;二是学生不明白实验记录的重要性,

5、不会仔细观察,只想操作。实验不就是玩吗?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拿到材料迫不及待动手,观察便疏忽了。殊不知,不细致观察,怎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怎能得出实验结论?只是建立在臆想基础上的观察结果当然是不科学的,当然,这样的实验就无有效性可言。

6、动起来了停不下。实验操作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让动起来的学生再次安静下来,真是难上加难。不要说平时上课会这样,就连好多评优课也出现这种问题,而耗时也往往在这儿。一遍、两遍、甚至三遍提醒,总有小组仍我行我素,玩得不亦乐乎。

三、从习惯养成入手,逐步提高实验素养

习惯是指通过重复式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为完成某种动作的一种需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而科学实验中的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有效的实验活动的特殊倾向。因此,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必定会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环境的育人作用

意识的养成需要不断地熏陶,良好的实验环境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清洁好实验室桌椅和地面,准备好的器材要整洁美观、放置有序,忌不科学不规范的乱摆乱放,从而带给学生们美好的视觉感受。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会深刻认识到实验室不是玩耍的场所,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地方。这样能较好地约束学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另外,教师也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守则及相关规章制度,强调遵守实验守则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特别要明确一些易违反的实验细则,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全体同学都自觉遵守纪律,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安静和井然有序;只有每个同学在实验中都听从教师的指挥,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重视教师的演示操作

科学实验操作技能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实验操作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不熟练,必然会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倘若学生操作过少,势必还会出现“动起来停不下”的现象。因而,首当其冲是开足每节实验课,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操作所用的仪器的构造、应用原理、操作方法、顺序、要点及注意事项,在头脑中建立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然后摹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头脑中的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付诸实践。

其次,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操作的示范性。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起点与关键,是学生获取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术的来源,因而,教师的规范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规范操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试管的握持和振荡,固液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等。教师演示每个实验都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规范协调、有条不紊;所用仪器及桌上应保持清洁整齐;教师对仪器的用途、安装、试剂的用量、操作步骤以及安全性都要结合实验加以说明。另外,教师不能嫌某个实验操作麻烦而省略演示讲解,更不能为了只图一时方便而随便凑合。

3.重视小组的合作培养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因而,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及习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一些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更要注重评价方法,多多采用小组评价,弱化个人主义,强化集体主义,逐步引导学生怎样与人合作。比如让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完成相应工作,月底互相评价。

当然,良好的合作是以和谐的交流为前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能认真倾听表达不同或是补充意见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表达不同意见是可以说:我还有不同想法。我然后,在此基础上,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表达不同意见时可以说:我还有不同想法。我不这么认为。我反驳,理由是……表达相同意见是可以说:我还有补充。……

3.重视观察的科学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6-01

一个小小的习惯,有时候就能够决定局面的得失。拥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的人,他能够安然愉快的过着干净整洁的生活;有着优秀学习习惯的人,他能够学一知十、无往不利;有礼的人,他必然有着不错的人缘。所以说,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在小学时期,就应该多多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奠定他们未来长大的良好基础。因此,学生进入小学时,是进行三观打造的重要时期,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他们心理的健康,是我们教师所要致力的。

一、养成教育需要规范

至于如何养成?其关键是进行重复的、正向的规范训练。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尚且稚嫩,且不曾有过遵守规范的习惯与思维,想要形成学生这种遵守规范的习惯,就需要多多强化,每天耳提面命,遵守者进行激励,违反者进行纠正,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这种遵守规范的习惯。在每个学期开学之间,就要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准则来,告诉学生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生有了一个准确明白的规范之后,照做的可能性就变大了。多次进行规范的学习,在所有学生之间,在整个集体中,形成一种遵守规范的氛围,使学生之间互相提醒互相促进。如果教师制定的规范,与家长的观念不同,学生在面对两种说法之后,便会迷茫,不利于习惯的养成,因此双方的沟通很必要。毕竟对小学生的养成方面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这样才能有效。毕竟所谓规范,就必须是明确的不打折扣的东西。

二、以身作则,设立榜样

教师成为范本,更能让他们学习并仿照。教师平时在上课时的精神面貌、处事方法,要做到每天乐观积极,言而有信,公平公正,乐于助人,乐于学习等等品质,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对教师的品格产生一种崇敬感,最终模仿教师的做法,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此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们,这些名人的事例,可以让他们向这些成功者学习到成功的经验。如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引出数学家高斯的事迹,进而让学生对他们良好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另外,要注意激励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不是很成功的学生,可以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一些褒奖;对有不足的学生进行亲切指引与鼓励。小学生都是渴望认同与夸奖的,在这种的氛围下,他们就能够积极踊跃的投入养成教育。

三、关照内心,做良师益友

小学生对于大人的态度感觉较敏锐,心理随力也比较脆弱,稍不注意,学生可以就会伤害到了心灵,所以教师要注意关照每一位学生,要注意观察,建立交流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针。教师要放下架子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把内心世界展示给老师看。在讲台上面讲课,出错时要勇于承认,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会犯错,有错改即可;教师通过切实行为,让学生学会沟通的方法等等。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学生就会更喜欢教师并对他进行更多的模仿学习,无论在课程教学与养成教育方面,都有极大的助益。

四、养成教育融入教学方式

养成的教育要渗透到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个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激励他们,只能传递正向的价值观;教师应设置真实境况,使学生从实践中习惯成自然。这就需要教师教学中,设计一些精心设置的教学的活动,把所有目的都渗透在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孩子。举例而言,就是现在比较普遍利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程的时候,同时也履行着行为规范,最终养成习惯。

美好品质的养成是终身的事情,若想要让孩子可拥有优良的各种习惯,那么,必须从孩子的时候就努力培养。教师在上课时,更要注重这个方面,惟有把这项任务重视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总结

小学生各方面观念未成形,就如一张白纸,单纯也容易被影响,这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另外如果不注意也会造成学生学坏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是终生的,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这说明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我相信,祖国的下一代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基础,将来才能成长为祖国栋梁,成为新世纪建设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勤.有效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路径探析[J]. 考试周刊. 20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