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1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鞭子抽耳朵——打听打听;打听
长一只耳朵的人——偏听偏信
扯着耳朵洗鼻涕——不对路数
吃得耳朵都动弹——味道好爽
大槌敲鼓——声声人耳
大拇指掏耳朵——难进
大拇指挖耳朵——进不去
戴耳环画眉毛——耳目一新
电信局里的话务员——耳听八方
掉了耳朵的瓦罐——提不起来;没法提;提不得
钉掌的敲耳朵——离题(蹄)太远;不贴题(蹄)
东西耳朵南北听——横竖听不进
对牛弹琴——不入耳,难入耳;充耳不闻;白费劲;枉费工
对牛吟诗——不入耳;难入耳
对着聋子打鼓——充耳不闻
耳朵长在膝盖上——懒得听
耳朵里抹石灰——白听
耳朵里塞棉花——装样(羊)
耳朵漏风——听不进
耳朵塞驴毛——说不通;听不见;装聋
耳朵塞棉花——装聋作哑
耳朵塞套子——装聋
耳朵上挂板子——打听打听;打听
耳朵眼里灌稀饭——混淆视听
耳朵眼里下棋——摆不开阵势
耳后的疙瘩——无人理会
耳聋鼻塞嘴哑——一窍不通
方铲挖耳朵——不入门
纺车耳朵——随人转
风车耳朵摇车心——转得快
黄鼠狼钻磨坊——充大耳朵驴
哈巴狗见主人——摇尾乞怜;俯首贴耳
猴吃辣椒——抓耳挠腮
揪着耳朵过江——操心过度(渡)
拉着耳朵擤(xinq)鼻涕——胡扯;劲用得不是地方
老母猪的耳朵——软骨头
老母猪戴金耳环——冒富
临上轿穿耳朵——来不及
聋子放炮——充耳不闻;听而不闻
马勺掏耳朵——不深人;深不下去
聋子的耳朵——摆设;爱打岔;没用处
驴子削了耳朵——假骂(马)
盲人捂耳朵——闭目塞听
两只耳朵——生死不见面
聋子看戏——饱耳福
聋子戴耳机——充耳不闻
毛驴笑人耳朵长——不知自丑
棉花耳朵——根子软;经不起吹
木耳烧豆腐——黑白分明
木头耳朵——说不通
母猪耳朵——耳朵软;软骨头
破锣嗓子唱山歌——不入调;不入耳
劁(qi——o 阉割牲畜)猪割耳朵
千斤重的种猪——肥头大耳
杀猪割耳朵——不是要害
上轿才扎耳朵眼——临时忙;临时突击
屎壳郎戴耳环——摆臭阔气
挖耳勺打酒——不是正经东西
挖耳勺里炒黄豆——一个个来
挖耳勺刨地——小抠
挖耳勺舀海水——不显眼
挖耳勺舀米汤——无济于事
树头乌鸦叫——不入耳;难入耳
死人脸上挨耳光——死不要脸
躺在怀里的猫儿——俯首贴耳
掏耳朵用马勺——小题大做
剃头掏耳朵——收拾得干干净净
吐着耳朵擤(xlng)鼻涕——不对路数
兔子戴夹板——充大耳朵驴
兔子的耳朵——灵得很
兔子进磨道——充什么大耳朵驴
乌鸦唱山歌——不堪入耳
捂着耳朵放炮——怕听偏见
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骗自己
小毛驴戴耳环——累赘
阉猪的割耳朵——外行
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己哄自己
眼睛长在耳朵边上——有偏见
眼瞎耳聋鼻塞嘴哑——一窍不通
验血的扎耳朵——一针见血
夜叉(相貌丑陋、凶恶的人)骂街——不堪入耳
夜猫子唱歌——难人耳()
唱曲——不堪入耳
止着耳朵腮也动——互相牵连
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2
通过对英汉习语对比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能从不同的设喻形象中获得乐趣,觉得这样的学习不是苦差事,并且还能使记忆深刻,理解到位,使用地道,甚至对英汉互译也有帮助。
笔者本着趣味性和使用性的原则,试着从一个haystack中找出几根needle来,算管中窥豹吧,以下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英汉习语所用设喻相似而意义相近的
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Courtesycostsnothing.礼多人不怪;
Lovers''''quarrelsaresoonmended.夫妻无隔夜仇;
Thehigherup,thegreaterthefall.攀高跌重:
knowsomethinglikethepalmorbackofone''''shand了如指掌;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滴水穿石;
fishintroubledwater混水摸鱼;
Greatoaksfromlittleacornsgrow.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pouroilontheflame火上加油;
Givesomebodyaninchandhe''''lltakeanmile.得寸进尺;
liedownonthejob.磨洋工;
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
Thetailormakestheman.人靠衣服马靠鞍;
ayesman应声虫(跟屁虫);
atone''''swit''''send才穷智尽;
hangbyathread千钧一发;
plainsailing一帆风顺;
followinsb''''sfootsteps步人后尘;
biteoffmorethanonecanchew贪多嚼不烂;
Thespiritiswillingbutthefleshis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washone''''shandsof洗手不干;
Beautyisintheeyeofthebeholder.情人眼里出西施;
runsb.toearth钻入地缝也要抓到某人;
skindeep肤浅。
以上此类由于设喻形象相似,因而最容易掌握,我们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二.英汉习语所用设喻形象各异,意义却相近的
Whenamanisgoingdownhill,everyonewillgivehimapush.墙倒众人推;
silkentongue巧舌如簧;
aflashinthepan昙花一现;
don''''tcryoverspiltmilk生米已成熟饭;
putallone''''seggsinonebasket.孤注一掷;
holdawolfbytheears骑虎难下;
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进退维谷;
kickthebucket翘辫子,蹬腿儿(死了);
Thelongestdaymusthaveanend.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
likearatinthehole瓮中捉鳖;
Agoodconscienceisasoftpillow.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birdsofafea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丘之貉);
Youcan''''tjudgeatreebyitsbark.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篮里便是菜;
cherishasnakeinone''''sbosom养虎为患;
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或针尖对麦芒);
Newbroomssweep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Itneverrainsbutitpours.祸不单行;
hitthenailonthehead一针见血;
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
alionintheway拦路虎;
Thepotcallsthekettleblack.乌鸦笑猪黑(五十步笑一百步);
buryone''''sheadinthesand掩耳盗铃;
outofthefryingpanintothefire刚出虎穴,又入狼窝;
eatone''''scakeandhaveit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castpearlsbeforeaswine对牛弹琴;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blacksheep害群之马;
wetbehindtheears乳臭未干;
robPetertopayPaul挖肉补疮;
pennywiseandpoundfoolish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haveacardupone''''ssleeve胸有成竹;
sitonthefence脚踩两只船(随风倒);
crywolf烽火戏诸侯;
entertainanangelunawares有眼不识泰山;
teachone''''sgrandmotherhowtosuckeggs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
Youcan''''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asboldasbrass脸如城墙厚;
useasledgehammertocrackanut杀鸡用牛刀(高射炮打蚊子);
throwinthetowel拱手认负;
burythehatchet握手言和;
Don''''tcrossthebridgetillyoucometoit.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liveinafool''''sparadise做黄梁美梦;
placeallone''''scardsonthetable打开天窗说亮话;
playsecondfiddle唱配角;
stabsbintheback放冷箭;
ablessingindisguise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Don''''tcountthechickenbeforethey''''rehatched.不要揭锅太早。
以上此类收集较多是因为趣味性强。在对比学习的同时,我们不禁为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特色而深深打动。
三.英汉习语所用设喻形象相似而不可望文生义的
pullone''''sleg,指开玩笑而不是拉后腿的意思;
child''''splay,指简单容易而不是视同儿戏的意思;
strangebedfellows,指萍水相逢而不是同床异梦的意思;
inthesameboat,指处于困境而不是同舟共济的意思;
tobe''''touchandgo''''指危险处境而不是一触即发的意思;
Oncebitten,twiceshy,指一回上当两回乖(有积极含义)而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消极的含义)的意思;
throwasprattocatchawhale,指舍小利而求大利而不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one''''shairstandsonend,指恐惧而不是怒发冲冠的意思。
此类属于不可望文生义者,我们学习时要倍加注意。
四.英汉习语所用设喻形象相似而意义却恰恰相反的
likeafishoutofwater,与如鱼得水意义相反;
Manyagoodcowhathabadcalf,与虎父无犬子意义相反;
crystinkingfish,与王婆卖瓜意义相反;Hardwordsbreaknobones,与恶语伤人六月寒意义相反。
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3
摘要:习语是文化的载体,最能体现一国文化的特质。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层面的翻译给中外很多译者都造成了困扰。怎样在最完整的保留源语言习语风姿的同时,在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给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言的文化特色成了众多译者追求的目标。本文注重介绍了习语翻译中的用得较多的异化规划策略。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171-01
一.造成中英习语差异的原因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分别是英汉两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受各自民族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等的影响。下面主要从思维方式的不同和文化差异方面来说中英习语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不同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职业、性别、教育程度、自身性格的影响而不同于别人,但生活在同一国家的人其思维方式会有很多相似。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大背景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相似点较少。中国人民重伦理,西方人重认知。中国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几千年可谓已根深蒂固,这从中国人日常使用的很多习语中可见一斑。如“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等等。西方文化更看重的是对自然本质的认知,他们对天文学和地理方面这些自然界具体存在的事物更感兴趣。中国人重直觉,西方人重实证。中国人重直觉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从如下几个习语中可看出。如“恍然大悟”“了然于心”等等。西方人更注重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分析和实证来得到合理客观的结论。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有关自然和科学的。
2、文化差异
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我们都知道习语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很多洗浴烙上了历史的印记。要真正的理解习语的深层含义需考虑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汉语习语中“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知道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个典故,很多习语都有历史典故在里面,英语习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中西方地理文化的不同也是造成习语差异的很重要原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貌特征使一国人们在面对同样的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在航海事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有很多习语都与航海相关。就形成了很具特色的航海文化。英语习语中有“Still water runs deep”等习语。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的国家,所以很多习语都与农业不无关联,诸如“力大如牛”“对牛弹琴”等可谓比比皆是。宗教文化的不同也是习语差异很大一原因。西方国家多信基督教所以很多特定的习语都出自《圣经》如“an eye for eye, a tooth for tooth”“apple of one"s eye”等习语都与《圣经》有着渊源。中西方价值观上存在有很大不同也是习语差异的一大原因。中国人备受推崇的是集体主义,坚信的是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诸如“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硬如铁”“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习语有很多。而西方国家是个崇尚自由与自我的地方,独立与个人意识很强烈。此类崇尚集体主义的习语颇为少见。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有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典故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中的“a dog in the manger” (占着茅坑不拉屎)“egg in the beer(得寸进尺)” “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泛指灾难、麻烦、祸根的根源)。
二.翻译策略
说到习语翻译中中的策略,异化与归化是出现最早的也是翻译界一直存有争论的。接下来将主要从异化归化的定义,习语中的异化策略及其主要分支,习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及其主要分支谈起。
1、异化与归化的定义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2、习语翻译中的异化策略
异化最常用的策略便是直译。对于中英习语中很形象很易于理解的习语,在采用直译策略可行的情况下要优先考虑直译。因为直译一方面保留了源语言中习语的形象,还丰富了目标与读者的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向目标语读者传播异域文化很有帮助。诸如习语“笑掉大牙”则可直译为"to laugh off one"s teeth",而不会对目标与读者产生歧义。在直译不能完全传达习语含义的时候,直译加解释这一策略便发挥了作用。例如英语习语“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在被翻译成把煤运到纽斯卡尔时很多人很困惑,倘若在后面加上多此一举,意义便很明显,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如汉语例子“五十步笑白白”再翻译成英语的时候也要采用此等策略。用的很多的还有仿代策略,即对于中英习语中很多在形式上很相似,翻译后意义大体相当的要考虑此策略。因为这类习语已被人们所熟悉,仿代的话很容易在目标与读者哪里产生共鸣。如我们汉语里有一个歇后语“说曹操曹操到”就可以翻译为“Talk of Tsao Tsao, and he will appear”在仿代了英语习语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之后。这产生的效果要好很多。
3、习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里用得最多的是意译策略,所谓意译指的是在原语习语形式得不到保留的情况下要注重将它的深层含义传达出来。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大,很多时候习语的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归化策略下常用的还有同义习语借代,省略还原等。
三、结论
归化异化策略无好坏之分,在翻译过程中要以翻译的文本,翻译的要求,翻译的目的,目的与读者的可接受程度作为考虑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异化归化在习语翻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J],中国翻译,2002(05)。
[3]李明,汉英互动翻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对牛弹琴歇后语范文4
关键词: 习语翻译 语用等值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是习语。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元性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习语作为语言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吸引了很多汉英翻译者的兴趣。由于习语自身在结构、意思、修辞、内涵等方面的特点,习语的翻译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描述英语习语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二、习语的定义及其特点
1.定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汉语当中的习语,就其广义而论,包括成语(Phrases)、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歇后语(Literary quotation)、俚语(Slangs)等。英语的习语在广义上不但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和谚语(Proverbs),并且也包括一部分俚语(Slangs)(张培基,1979:1-2)。
2.习语特点
(1)结构。习语通常有比较固定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rain cats and dogs不能变为rain dogs and cats。而且,习语的结构往往并不符合语法规范,比如by and large,the world and his friend,put paid to等(Mona Baker,2000:65)。
(2)语义。习语的意思并不是每个组成部分的相加,换言之,习语往往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Chitra Fernando,1996:3)。a green thumb与“绿色”和“拇指”毫无关系,而是表示某人在种花、种菜方面很有能力。All thumbs也不是“所有拇指”的意思,而是形容某人笨手笨脚的。
(3)修辞。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大部分的习语都是利用恰当比喻的形象化语言(张培基,1979:20)。Crocodile tears用鳄鱼的眼泪来比喻假慈悲。除了运用比喻,习语还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生动有力的效果(张培基,1979:20),比方,as blind as a bat,neck and neck等。
(4)文化内涵。习语中蕴涵着风俗民情,有一定的典故。英文当中的“Don’t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总是使人想起19世纪美国内战期间担任总统的林肯,林肯在竞选连任的时候遇到了重重困难,当时,他对选民说:“Don’t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也就是说,不要在过河过到一半的时候换你骑的马。对美国选举来说就是:即使你们对我不满意,但是目前美国问题很多,不是换总统的时候(吴雨农,2004:156)。
三、习语翻译的语用等值
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文本信息的内容,即翻译原文的意思(潭载喜,1984:11)。那么意义的传达对于翻译来说无疑至关重要。伦敦学派的奠基人弗斯曾说:“We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我们必须根据一个词所处的环境决定它的意义。)”(转戴炜栋等,1984:72),弗斯之后布龙菲尔德则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布龙菲尔德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把语义定义为“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and the response which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说话者说出的和在听者心中引起的反应)”(转戴炜栋等,1984:73)。如果要准确翻译出弗斯和布龙菲尔德所定义的语义的话,我们就必须考虑语言的语境,也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考虑语义的翻译即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何自然,1997:186),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因而语用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谭维,2005:63)。情景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也就是语言产生的上下文。文化语境是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各民族或语言使用团体都因地理、社会历史、民族风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语义的转换乃是其核心,而语境分析则是获得正确的语义转换的重要手段之一(曾绪,2004:22)。习语的翻译语境尤为重要,只有准确传达出习语在不同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才能达到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值。
1.情景语境下习语的翻译
由于习语在结构、意思、修辞、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可以直接按照语义学中的概念意义来翻译的习语少之又少,比方to throw cold water on something译成“泼冷水”,当不能通过概念意义来翻译习语时,绝不能望文生义,而应该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翻译习语,从而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
(1)习语的语义特点决定了习语的意思并不是每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长期使用后约定俗成的。如:
I know you are going to be great in the play tonight.Break a leg!
“Break a leg”不是“摔断一条腿”的意思,根据上文“我知道你在今晚的演出中会表现得很出色”,这里译为“祝你成功”。
(2)有些短语本来不是习语,在翻译中,为了忠实于上下文的内容和风格,可以将这些非习语译为习语,使译文形象生动。如:
Dulles greeted me with a bemused look.
“a bemused look”译为“满脸是呆若木鸡的表情”比“发呆的表情”更为传神。
(3)对于习语的翻译还要考虑到习语的多义现象,同一习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如:
Her boss is hell on wheels,he always finds fault with her work.
她的老板非常苛刻,总是挑她工作中的毛病。
She is hell on wheel with her study.
她学习很勤奋。
“hell on wheels”在以上不同的语境中分别译为“非常苛刻”和“勤奋”。
语言的使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这样的场景就是情景语境。离开具体的情景语境去理解语言的含义或是运用语言就会发生理解错误和语用失误等现象。由于习语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反复使用形成的,所以习语的翻译离不开对情景语境的理解和对等转换,否则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是不能实现的。
2.文化语境中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而成的,许多习语都是来自于民间,有特定的文化语境,翻译的过程是将一种文化语境中语码转换到另一种文化语境的过程,因而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不仅必须考虑源语的文化语境,同时也必须考虑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包惠南在他的《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说:“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保证源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同时保证源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是习语翻译的关键。”(包惠南,2001:148)这与奈达在功能对等中提到的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如出一辄,两者都强调不同文化中形象传达的重要性,这也是习语翻译中关注的重要方面。以下我们从三方面考察文化语境的形象如何被传达出来。
(1)源语和目标语中的习语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英语中大部分习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段,其中的一些所运用的比喻形象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形象,可以采用直译或套译法。形象相同的可以采用直译,例如:
play the harp to a bull对牛弹琴
sour grape酸葡萄
以上的翻译不仅保留了源语的形象,也使得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
形象相似的可以采取套译法,套译就是借用汉语成语来翻译。
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班门弄斧
to work hand in glove狼狈为奸
还有一部分习语虽然源语和译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象,我们也可以直译出来,而且这部分习语大多已为中国人所接受。
to meet one’s Waterloo译作“遭遇滑铁卢”虽然与汉语中的“败走麦城”相对应,但是通常并不译作“败走麦城”,一方面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遭遇滑铁卢”也能为中国读者理解,渐渐变成一种近乎约定俗成的说法。
(2)源语和目标语的习语中同一形象的内涵相反。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形象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大多带有褒义。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等。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磷,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英语中,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She’s a bit a dragon around place.”意思是“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在许多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有的词典为了区别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把中国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以区别于英语中的dragon。另外一个例子是dog,在汉语里狗多带贬义,如“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而英语中则多是中性或是褒义,如“Every dog has his day.”;“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3)源语中习语特有的形象。有些带有独特民族形象的英语习语,汉语言中没有的,翻译过程中在保留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同时,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齐岩,2006:220)。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下面我们以英国地名形成的习语为例。如:Don’t talk billingsgate in public.译为“不要当众说粗话”也必定让人费解,而必须加注说明“比灵门”位于英国伦敦,它是一个很大的鱼市场,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人们多半以贩鱼为生,他们在贩鱼时,时常说粗话,比灵门因语言粗俗而闻名。又如:The bicycle made in the factory are true as Ripon steel.译为“那家工厂生产的自行车货真价实”也不够清楚,而必须说明Ripon是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城市,曾经以盛产质量优良的钢铁制品而闻名于世。
文化既是一个被创造者,也是一个创造者。习语作为一种语用现象,不可避免地蕴涵了文化的特殊性。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中的投射就是文化语境。要在翻译中实现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就必须考虑文化语境的等值转换,实现文化语境层次的映射。
四、结语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习语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特定的语言现象,保留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如何在翻译中真实准确地传达和反映出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的差异和特定语境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语用学是一门新的学科,研究语言的使用,上个世纪研究者把语用学的研究引入翻译领域,提出语用等值翻译的概念。习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现象,是在特定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所以习语的等值翻译要点就在于如何实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对等转换。本文考察了一些典型的习语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关联的现象,既说明了习语等值翻译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实现习语的等值翻译的着力点。习语的语用等值翻译是一个复杂而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最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有赖文化比较学、翻译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Mona,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Chitra Fernando.Idioms and Idiomaticit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对外翻译出[M].北京:中国版公司,2001.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吴雨农.美国之音.美国习惯用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戴炜栋.何兆熊,华钧.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9]曾绪.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5,(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