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1
“数列与差分”这章内容本是大学内容,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将这节内容比较浅显的部分划分为了高中选修内容。这一章节的选择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思想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理念之中。数学是研究数字关系与图形关系,或者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研究数学的意义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其他科学,也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将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进行了紧密联系,将“数列与差分”放入高中新课改要求中,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需求、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变化和生活进步的真实需求。
数列与差分的学习与应用,对实际生活需要很有帮助,设置这一专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高中阶段对“数列与差分”的学习,也是为大学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该专题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非常有实际价值的。对于人口问题、金融保险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借助于“数列与差分”来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和解答。
二、“数列与差分”相关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展开“数列与差分”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由简单深入到复杂、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着眼于数学服务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知识发展的实际过程、与相关数列知识比如导数等内容相联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等这些原则来进行“数列与差分”专题内容的学习和讲解。
“数列与差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清数学的本质,将数列和差分的相关概念分析清楚,并且结合其他相关的数列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专题讲解首先需要分析“数列与差分”的相关定义,再分析具体的图像或者通项表达方式,举出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应用,然后针对生活中的应用给出分析。
三、“数列与差分”专题教学设计分析
1.差分的定义
差分是对于数列问题而言的,相对于一个特定的数列,第n+1项与第n项的差?an=an+1-an,表示第n项处的差分,
一般将数列中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成为差分,比如?an=an+1-an表示数列在第n项处的一阶差分,将?(?an)=?2an=?an+1-?a表示为通项为{an}的数列在第n项时的二阶差分。差分表示?2an上面的2这个数字表示差分进行的次数,在这里是差分进行了2次。也就是差分算子“?”使用了两次。每次进行差分运算之后,又会形成新的差分数列,比如这里两次之后形成{?2an},类似可以定义三阶差分、四阶差分等等。
2.差分与数列通项的关系
下面举出差分和通项的例子,比如关系1:数列中{an} = {2,3,4,5,6},那么其一阶差分Δan={1,2,3,4}。由一阶差分组成的新数列,项数比前面的数列少1项。如果是常数列,那么数列的一阶差分项数都是0。
关系2:对数列{an} = {4n-5} = {-1,3,7,11,15,19},其一阶差分Δan= {4,4,4,4,4 }为常数列,该数列的通项为an=4n-5,表示是一个线性函数。总结出来,一次线性函数的一阶差分是常数列。
关系3:对数列{an} = {n2-3n+5} = {3,3,5,9,15,23},其一阶差分Δan= {0,2,4,6,8},其二阶差分Δ2an={2,2,2,2}为常数列,其通项an= n2-3n+5是一个二次函数.一般地,当数列{an}是由一个二次函数定义时,其二阶差分为常数列.
关系4:对数列{an} = {3n} = {3,9,27,81,243,729,2187},其一阶差分Δan={6,18,54,162,486,1458},二阶差分Δ2an= {12,36,108,324,972}都不是常数列,而都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一般地,当数列{an}是由一个指数函数定义时,其一阶、二阶差分都是以该指数函数的底数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差分对数列的描述
(1)一阶差分对数列增减的描述
(2)一阶差分对数列极值的描述
(3)二阶差分对数列图形凸凹的描述
四、“数列与差分”教学案例分析
下文以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为例子来分析。
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与求解常微分方程的思想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在求解非齐次线性差分方程中待定系数法也很实用。
待定系数法求解差分方程,是根据方程的特点,设出一般模式方程,根据其中的相关条件,找出特定解代入方程,求出待定系数。
(1)当K≠1时,设方程一阶非齐次差分方程xn+1=kxn+b(1)有一个特解xn=A,其中A为待定系数,那么将xn=A代入(1),就有A=kA+b,A=b/(1-k),即xn=b/(1-k),所以该一阶非齐次差分方程的通解为:
xn=knc+ b/(1-k),(c为任意常数)。
(2)当k=1时,方程(1)xn+1=xn+b得知它的一阶差分为常数,所以设置xn=An的特解,代入原方程(1),A(n+1)=An+b,得A=b,所以得到xn=bn;所以(1)的通解为:
xn=knc+ bn=c+bn(c为任意常数)。
例题1:一个电教室的座位是这样安排的,每后一排比前面一排的座位多2个座位,已经知道第一排是30个座位:
①用yn表示第n排的座位数,求yn+1与yn的关系表示;
②第9排座位有多少个?
③如果用Sn表示第n排之前的座位总数包括第n排,那么Sn+1与Sn的关系表示又是怎么样的?
④如果该电教室有20排座位,那么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呢?
解:(1)yn+1=yn+2;n=1,2…
(2)由题目可以知道,k=1,b=2,所以yn=2n+c,c为任意常数,加上题目中已知y1=30,所以得出c=28,特解为yn=2n+28,y9=46;
(3)Sn+1=Sn+yn+1= Sn+2(n+1)+28,得出Sn+1= Sn+30,n=1,2…
(4)由解答(3)中的Sn+1-Sn= 2n+30,也就是?Sn= 2n+30,由数列Sn的一阶差分可以知道,Sn的表达式是一个二次函数,我们将这个二次函数设为Sn=An2+Bn+C,则?Sn= A(n+1)2+B(n+1)+C- An2-Bn-C=2An+A+B=2n+30.得出A=1,B=29,再结合已知条件,y1=30=S1,30=A+B+C,得出Sn=n2+29n,n=1,2…从而得出S20=980.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2
关键词:教学模式,专题探究,C语言,专题网站
【中图分类号】G642.4
1.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和控制语句,灵活运用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设计程序。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深入学习。
由于课程特点,使得传统的被动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只有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学习本课程。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则符合这一要求 [1,2] 。
2.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做为传播媒介,在教师的指引下,从课程中选择和确定相关的专题,以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并自主获取相应知识、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由情景架设、问题提出、探索实践、结论确定和巩固评价等多个部分组成[3]。
3.专题学习网站的总体设计
根据教学需求,专题学习网站分为如下四个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专题管理模块、教师专题模块、学生专题模块。系统用户分为教师与学生。网站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4. 专题的设置
“C语言程序设计”专题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为面向授课学生, 培养全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将设置如下专题:基础知识专题、结构程序设计专题、复合数据类型应用专题、模块化结构设计专题、指针专题和文件专题。
6.结束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基本组成,详细阐述了“C语言程序设计”专题网站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在网站中设置丰富多样的专题,辅以相关学习系统的支撑,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满足了学生个性话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2002.6.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3
刘凤娜
(莱州市玉皇中学,山东 烟台 261400)
摘 要:专题学习网站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资源形态在当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专题网站与英语情景教学的结合将会形成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基于专题网站下的英语情景教学必定能成为未来英语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本文笔者针对专题网站下的初中英语词汇学习情景的创设与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专题网站;初中英语词汇;学习情景;创设与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词汇是学好语言的基础,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我们离开了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能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会让学生多积累词汇,学生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词汇,可总是记不住,而且总是一边学一边忘。但是,不记大量的词汇,学生在听说训练时,就会因为不认识单词而听不明白,说不好英语;在阅读训练时一遇到生词就无计可施,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影响了理解;在看图作文时,能从图片中理解故事的大意,提起笔却写不出词来。这些现象的出现,我想或许就是因为词汇教学太过单调和沉闷的缘故。
二、理论基础
实验心理学家Treichler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通过哪些途径的实验;二是关于人类记忆持久性实验[2]。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对于记忆持久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单靠阅读,能保持记忆10%;只靠听觉,能保持记忆20%;仅靠视觉,能保持记忆30%;视觉和听觉同时运用,保持记忆50%;若再进行交流可记住自己所说内容的70%,如果听、读、看、说、写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其记忆保持率可以达到90%。这两个实验充分说明,在学习时,我们要尽可能调动所有感官。感官参与越多,大脑细胞所接收的信息越多,其兴奋强度越高,记忆效果就越好。
三、英语词汇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一)资源中心
本版块主要是用来给学生提供学习时所需的素材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老师设计的一些视频、课件、小游戏、flash动画以及学生喜欢的歌曲、动画片、电影等等。这些资源可以集声音、图象、文本、动画为一体,让那些生动又形象的画面、纯正的口语以及得体的语言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都进入最佳的状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词汇大家谈
这部分系统归纳总结了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词汇,以及记忆这些词汇可以用到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可供学习者自学。
(三)学习社区
为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和师生交互提供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讨论问题、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还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建议。总之,在这里没有身份的区别,大家可以平等、自由的交流。
(四)在线评价
这一版块是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做真题进行自我测试,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线评价为学生创设一种游戏类的界面,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四、基于专题网站的课堂实例教学
(一)动作情景教学
开始上课时,老师引出话题“Do you know your body?”,说到这,老师让学生打开“词汇大家谈”模式块的中flash动画——认识你自己。动画中出现一个可爱的宝宝照片,这让学生眼前一亮,快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老师提示学生,让学生点击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并询问学生听到的内容,从而学习这些词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无意识的记忆单词。另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点击的部位不同,宝宝的表情和声音也会不同,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使记录保持得更持久。如图4-1:
图4-1 动作情景教学
(二)视频情景教学
通过图片和视频设置情景,引出描述身体不适的词汇。打开flash动画——猜动作。让学生跟着学图片和视频上出现的动作,并要求边学边读。然后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记得最多,另外,在比赛时,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提示参加比赛的成员。
图4-2 视频情景教学
(三)通过故事设置情景,引出提供建议的词汇
让学生听故事看视频,在播放故事情节时,若出现了本单元的新词汇,屏幕上就会有这个词汇的音标和意思,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随时进行记忆。另外,在听故事过程中,还是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在听第一遍时记住单词的个数将以三倍的分数加入小组的总成绩中,第二遍记住的将以两部的分数加,第三遍记住的就会以原数加入。另外,教师可以分段放像或画面定格,穿插讲解单词的记忆方法及运用规律,学生在写单词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怎样才能把单词写得又快记得又牢等。如图4-3所示:
图4-3 故事情景教学
(四)复习
本环节设置一个小游戏,把本节课所有的词汇融入到游戏中,并设置了三个关卡。第一关是一些较简单的词汇;第二关的词汇有点难度;第三关的词汇难度较大,这里面不光有刚学的词汇,还有这些词汇的变形。这样设计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好胜心强,课上没能通关的学生课下他们也会主动练习的。如图4-4
图4-4 游戏情景教学
五、研究引发的思考与展望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课程逻辑关系图
引言
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不进则退的严峻考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加剧了中国人工成本的提升,逼迫企业更多的采用高智能自动化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产品采用微处理器进行智能控制,数控设备、自控设施在中小企业不断普及,管控一体化技术逐步在大型企业中应用,这使得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市场需求量大增,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原有的课程体系在知识和技能上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化,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工学结合,职业导向”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现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群及其对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可以采取两种形式进行调研。一是企业调研,对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分析,可以采用座谈会或挂职锻炼的方法进行。二是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工作的学生进行了深度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知识、技能要求,这个工作可由毕业实践指导教师、班主任进行。经过调研,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部门有技术研发部门、电子产品制造部门、设备维护维修部门、电子产品测试和调试部门等。他们主要完成电子产品的开发、装接和调试、自动化设备的开发、安装和维护维修等工作任务。
2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三种关键的职业能力:
一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包含:工业、照明供电的安装和维护能力;电子装接技能,电子工艺及管理的知识 ;单片机开发简单的控制系统的能力;阅读、设计电气控制图纸的能力;基于PLC、变频器、触摸屏、组态技术的控制系统开发能力,自动化系统安装、维护;计算机网络组建、维护、使用能力;智能楼宇设备、安防产品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办公文档制作能力、自动化设备维护和使用能力;阅读英文说明书、元器件英文资料。
二是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和工作)。包含自主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搜集信息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查阅元器件手册、工程技术手册能力。
三是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和做人)。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和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诚信务实,勤奋好学的品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基本生产组织、技术管理能力。
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在工作工程中,具备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对工作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要为这些目标服务。
3构建课程体系
3.1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对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职业必修和职业选修和职业训练四类课程,这些课程逐级递进,通识教育是基础,职业必修课程是核心,选修是能力拓展,职业训练是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应用,四类课程有机配合,稳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在课程体系执行的过程中,践行“能力提升、素质先行,航天特色”教学理念。
3.2课程逻辑关系
在专业建设时,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如同要能串珍珠为项链。能够清楚描述这种关系的就是逻辑关系图,它表明课程知识和技能上的继承性,标识课程前期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用于指导专业教师的授课。专业课教师应该经常就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课程内容的衔接关系、技能的衔接关系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应该对学生前期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知识和技能的顺利衔接,从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3 制定教学计划进程表
根据课程体系结构图、课程逻辑关系表、每学期的课时数量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完成的教学进度计划,经过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修改,作为正式的教学计划实施。
3.4 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推进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的编制要遵照系统性、发展性、实用性的原则,参考人才培养方案、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高专国家示范院校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描述。具体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专题调研->编写初稿->专题讨论->专家审定->组织实施->修订完善
4 开发项目化课程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导学案;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16-04
一、问题的提出
高效课堂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伴随着可汗学院、慕课、云课堂的推广,西方国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主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国内像山东杜郎口中学则推行以导学案为助学手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相继引入西方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如张D等学者提出的“要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把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新概念教材的引入,以导学案作为学习的导引,创设问题情景,以诱发学生思考,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教学视频,以便进行高效的学习” 。[1]
“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微视频”的互补整合是解决当代高效课堂改革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学生借助微视频的讲解和导学案的引导,逐步从浅学走向深学。[2]而无论是导学案,还是微视频都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近年来对微视频的设计、制作到应用都被广泛地研究。而导学案作为一种问题导向式的教学设计被研究的却很少。为促使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学生在课前针对导学案上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微视频。导学案将教学内容用问题的方式展现,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知识,因此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核心。如果说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导学案,那么问题就是这幅图的导航,所以学生学习的效果要受导学案中问题设计水平的影响。[3]
目前,导学案作为支持翻转课堂的工具,正在很多地方推广运用,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导学案中问题设计方面,由于教师对此认识不深,导致产生了一些错误。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总结了目前中学课堂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状况,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中学课堂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存在的误区,并从各个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
二、核心概念
1.翻转课堂
西方翻转课堂,是借助于微视频,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颠倒,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而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来完成。[4]而本文中的翻转课堂则是指将导学案和微视频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导学案的导学和微视频的讲解,将知识传授的部分有效地放在课堂外,将知识内化的部分放在课堂上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2.导学案
“导”即引导,“导学”即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及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5] 它通过精妙的问题设计,能把学生引入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不仅能用来辅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还可用于课堂学习和课下复习,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方向盘。[6]
3.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指教师把一课时的知识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对于每个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将其用问题的方式展现,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探讨、解析、操作来解决问题,进而理解新知识。导学案是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图,而设计的问题则是用来帮助学生完成自学导图的重要手段,因此问题设计是导学案制作的重点。该部分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去学以及学到什么样的程度,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的能力。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受问题设计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制作学案时,重心还是应该倾向于问题的设计上。
三、中学课堂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现状及误区分析
此次研究主要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调查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采用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做法。本次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数据真实可靠。调查问卷共21道题目,分别围绕导学案中问题的题型、题量、题目的难易程度、开放性以及表述清晰度等五个维度对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做了调查。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制作导学案是为了使理念层面的问题程序化,由备课组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集体编写,并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目标。调查统计得出导学案中问题的类型,还是以选择、填空和简答为主,其次是论述、是非和连线题。也就是说导学案还是以封闭性的问题为主,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一个学校整个高一年级学生使用统一的学案学习。下面笔者将对导学案问题设计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一一分析。
1.题量多,学案习题化
使用导学案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帮助学生达到课时目标,引导学生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和习得技能。关于导学案问题题量的调查结果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62%的学生认为导学案上的题数比较多,而图2显示61.25%的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导学案是习题集,这是由于大多数老师对导学案没有很好地理解,在导学案设计时错把知识“问题化”误解成“习题化”的原因。知识问题化是指老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将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整、转化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而知识习题化则指通过设置许多问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用来测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它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机制。
以高一导学案为例,根据笔者调查统计,数学每课时的导学案中题数都在35到40道题之间,英语一课时导学案中题目数量在55到60道题之间……如此大量的题目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导学案,学生势必会为了做题而做题,忙于对照课本抄答案,而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教师如果按照这种伪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毫无作用,而且会使学生减少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
2.题目表达不清,目的不明
由图3可知16.25%的学生总是能看懂问题,11.25%的学生总是看不懂问题,而偶尔看不懂问题的情况竟占到72.5%,通过与学生的交谈知道学生看不懂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有时会因为语言表达不清晰或对设计题目的目标意图不清楚,导致问题产生歧义。
为了设计出高效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层次,是认知类的、动作技能类的还是情感类的,然后选择恰当的符合该目标层次的动词来表述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看懂问题,还能明白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及目标。学生只有在看懂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分析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熟悉课本,明确目标,并要能确切地表达。
3.题型单一,限定思维
笔者通过对高一各学科导学案中问题的题型数量进行统计,各类题型所占比例见图4。由图4可清楚地看出各学科导学案中的问题都是以一种题型为主,其他题型仅占少数;数学、语文、化学和政治导学案中的问题以简答题为主,英语以选择题为主,而物理以选择填空题为主。总的来说导学案中的问题大多是以选择、填空和简答的形式出现。而这些类型的题目一般答案是唯一的,学生不需探索,在书上就能找到答案;对于论述、写作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出现的频率很少,而且教师在大部分情况下(65%)都会给出标准的答案,这样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
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题型单一、问题封闭显然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的封闭不仅指那些答案唯一的问题,还包括不能面对全班同学的问题。一方面很多教师为了便于教,还是习惯设置大量答案唯一的问题,这些问题以客观题出现,这类问题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多数都采用对照课本找答案,并将答案抄录在学案上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仅停留在很肤浅的查询层面,很少有思维的参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教师虽然有设置开放性问题,但在讲解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给出标准答案,这就很容易固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4.题目教条,不利于个别差异
导学案在编写时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班每位同学都能够投入其中,都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但调查得知目前中学的导学案都是由备课组老师集体编写的,各班老师并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修改。全校学生,无论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使用统一的导学案。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导学案上的问题只针对少量学生,这就意味着大量学生只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无法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这与素质教育强调的教育要针对所有的学生的提法是矛盾的。
四、导学案中有效进行问题设计的措施
针对上述对导学案中问题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误区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问题设计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习题化,它需要教师在认真把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利于唤醒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问题。
1.问题设计的适度性,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
所谓适度,不仅指题量要适中,还指问题的难易水平要适中。
(1)题量适中
导学案的意图在于“导”,所以问题设计的题目就不能搞题海战术。如果题量太多,学生会感到很大的心理负担,并且注意力也会集中在做完题上,为了做题而做题,不进行思考,导学案就发挥不了导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将问题精简化,设计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索、分析形成清晰的学习路线。对导学案中问题的数量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情况下,一个课时的内容用一张导学案,导学案的容量不得多于一张B4纸的正反面,使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2)问题的难易水平要适中
只有难易水平适中的问题才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太难或太易都无法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者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8]因此,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也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既不会使学生由于难以完成任务而丧失自信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问题设计的层次性,由简到难突破重难点
导学案是将知识用问题的方式展现,在题目的设置上除了要保证知识的丰富性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思考习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问题层次化,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
(1)将没有梯度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由简到难,逐步深入的问题串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将没有梯度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逐步深入的问题串,多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一步步深入教材,突破重难点。对于那些不能使学生产生注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无关紧要的一些问题,尽可能地不去问。
(2)将难度系数大的问题划分成许多小的、容易理解的问题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还表现在将一些难度系数大的问题划分成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小问题出发,由简到难一步步突破重难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全部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探究求知的想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引领学生一步步地学习,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索能力。
3.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世纪人才要求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可能,而创新源于问题。封闭性的问题,由于答案唯一,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开放题目的意图就是要打破学生一贯的思维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问题,摆脱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使学生的灵活性增强,促使学生自由自主地进行思索,使学生独特的方面得以绽放。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全部的问题都可以以开放性的问题呈现,导学案问题题型的选择应结合具体学科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展开。对于一些事实、定理、结论等就适合选择填空、选择、简答;但除了这些,其他的内容则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并辅助于一些引导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如可设置思考题、论述题、写作题等,这样就便于引导学生更深的思索。
上面所说的问题的开放性也是要有个度的,太过开放可能会导致学生迷失方向,偏离学习内容。合理的办法是问题的开放度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宽度,使学生小组内通过探讨交换各自的看法,激起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达到头脑风暴的效果。
4.问题设计的动态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由于目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仅仅是针对高分学生,忽略了成绩不好的学生。而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针对所有同学,即要老师公平地看待每位同学,不存在优等生和差等生之分。所以老师在对导学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不能对全班所有的学生设计完全一样的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关心每一层次的学生,要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问题,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满足每位同学的需求。
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导学案进行问题设计前,必须要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同时还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的风格、态度,对全班学生实施异质分组。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将问题按难易水平分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并指导小组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将不同水平的问题留给相应能力的学生来完成,问题要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并鼓励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帮助进度慢的学生学习,使每位同学都有能够解答的问题,都能参与到其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觉到学习带来的,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作为变革传统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中学教学的使用越来越宽泛,也越来越受教育者的关注。为提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率,不仅仅是微视频,导学案的制作也尤为重要,而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关键。要想设计好问题,老师必须首先要内化教材,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张D,蒙泽察.“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7):10-17,94.
[2]龙宝新,孙峰. 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异同与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93-98,120.
[3]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4]Travis Roach. Student perceptions toward flipped learning:New methods to increase interaction and activelearning in economic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Education,2014(17):74-84.
[5]李保强,肖夏.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47-49.
[6]王仲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6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下,通过感官性,娱乐性,参与性和主动性来诠释海报语言,将“动”的概念融入“静”的海报当中,从而使艺术设计的传统课程——海报设计焕发出新的魅力.
关键词 :数字媒体;互动参与;海报语言;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68-03
海报又称为招贴画,是运用文字、图形、色彩、版式等视觉元素根据一定的创意主题进行编排的一种街头广告,一般是贴在室内或室外的墙体上.其最大特点就是平面化和二维性,靠好的创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多注重的是三维甚至四维效果的体现以及人性化的交互体验.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海报设计也应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危机”中找寻“机遇”.互动式海报设计在传统平面海报当中融入感官上的互动,使它突破二维形态的局限,从静态表达转为动态,让平面海报变得亲切而又富含创意.
1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互动式海报设计
1.1 互动式设计
新媒体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便捷,每一天,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同身边的事物进行互动交流.交互设计是近些年在设计界提出的较热门的设计理念,它多用于产品设计,以人与产品的互动为主,旨在让顾客有效而愉悦的使用产品.
目前,互动式设计在新媒体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网页界面的图标设计、网页广告互动等,在街头也有很多广告融入各种媒体技术,集声、像、互动于一体,表现出其震撼的广告效果,如图1是加多宝自动售货机,只要路人在其机器前大喊一声“过年来罐加多宝!”声音的分贝数达到售货机的标准,加多宝售货机就会自动掉下一罐加多宝.这种通过互动就能得到奖励的广告吸引了围观的路人,一罐饮料可以换来那么多行人的关注,其广告效果成几何倍数增长.得到很多群众的赞叹:竟然有如此有创意的宣传方法.这个有趣诙谐的创意来自于澳大利亚的“人体实验自动贩卖机”,在参与者按照机器的指示操作之后,就可以获得薯片.自然的将广告融入生活,吸引顾客与其互动,在引起顾客兴趣的同时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这就是互动式设计的魅力所在.
1.2 数字媒体互动式海报设计
互动式设计追求视觉表现和传播方式上与人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将成为当代海报吸引人群的关键.而传统海报主要是以平面的二维方式展示,大众看来,传统海报是静态的、简单的、二维平面的,不易联想到其动态效果.因此如何将二维静态的平面海报转化为能和观众互动的动态形式,是设计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互动式海报不是“呆板”的陈列品,它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去陈述,而是通过从图形、文字、色彩等编排,将原来二维转向三维甚至四维,再结合不同的材质及人的听觉、嗅觉、触觉等,使人和海报产出互动和交流.而传统的艺术设计平面海报作品是运用图形设计元素来传达信息,这种信息是从一个方向传达出的,由图形本身来告诉给观众,观众只会被动的接受这些信息.这种平面的展示效果,不能同观众互动交流,其传达效果就会弱化很多.海报仅仅贴在墙上所获得的注意度不高,很难吸引观众;平面型海报单方面的去表达情感信息,不一定能引起观众共鸣,容易被人遗忘;平面海报只能对某一地点某些受众有作用,在发展上有局限性.这种单一的海报作品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和人的感官体验.
如图2由巴西声乐公司制作的《互动声音海报》,海报中心图标表示此款海报能发出的声音.其海报材质就是电影后期特殊配音材质.普通人也许不了解电影电视音效的制作,这一系列海报让观众了解到部分音乐制作过程.使观众在触碰的同时把听觉也融入其中,打破传统平面广告单一靠视觉传达的局限性,使海报的信息传递手段由生理感受上的被动接收转向满足心理感知的主动获取的层面.
2 互动式海报设计的特点
2.1 感官性
现代社会人们在无形中已接受了各种形形的信息,因此,一般的传统平面海报已不能给受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以留下深刻印象.平面海报主要通过对作品的空间认知、材料运用、造型肌理等元素实现对观众感官上的刺激,达到其表现的主题.
如图3国产惊悚悬疑电影《林妹妹》,首次使用了互动式电影海报,开创了国内运用互动式海报设计的先例.画面中出现的是男主角,毫无表情的脸隐藏在黑暗当中,背景音乐若有若无,搭配上时而一闪而过的光效,当参与者使用鼠标翻转拼图,拼图下若隐若现一张女人的脸孔,整张海报惊悚恐怖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海报通过恐怖的音效和诡异的气氛体现出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图4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年度海报设计,其巧妙地将海报一分为二,贴在墙面的拐角处,人们在墙的一边只能看到海报的一部分,一眼看上去并不能看清楚整张海报,也就无法得知海报上全部信息,观众会用一种疑问的眼光来审视它,而当人们转过路口后心中的疑问便豁然开朗:“S E E BOTH SIDES OF THE STORY”,译为片面的看待事物会影响人们正确的判断与理解,BBC的责任就是为观众提供全面的报道,这种展示是通过这个转角完美的表达出来.
2.2 参与性
观众与作品互动产生的情趣表现也反映出人们的爱好、需求和价值观等.互动式海报站在观众角度,将感受、互动过程作为设计表现方式,它满足了参与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选择与参与的互动愿望.看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在引导参与者的过程中发挥感染力和影响力,然后引起参与者的共鸣.
如图5《接吻互动海报》由日本某大学的设计团队制作,当你亲吻海报上的女主角时,女生就会做出例如脸红的反应.事实上的,海报是通过探测参与者头部与海报距离的感应机器来实现互动,当参与者与海报非常接近时,海报就会将预先设置的图片切换过来.这种简单的设置,引导参与者去理解“爱”的主题,从一个良好的互动沟通,达到海报传播某种信息的目的,比平面海报更打动人.如图6麦当劳户外拼图游戏海报,参与者要通过拼图才能复原海报原貌,激发路人的参与感,从而注意到海报宣传的产品.如图7《解码》互动海报实验,来自荷兰设计师Trapped.原有的海报内容隐藏在白纸之下,由行人自己去撕开上面的障碍,才能品味到下面的秘密.
2.3 娱乐性
互动式海报的娱乐性是通过设计师的设计指引,实现观众与海报互动,旨在过程的有趣体验,使观众的大脑在体验中保存了这段记忆,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互动式海报以游戏的方式出现在海报中,参与者有选择的进行观看和互动,通过诙谐的娱乐效果对受众产生吸引力.
如图8《生肖鼠》使海报与包装融为一体.这个作品展开为海报,按要求折叠后变为生肖玩具形象的复合形态.通过有趣味性的折叠过程,实现了二维与三维形态的转换.大众在折叠过程中品味到了中国传统的“年”文化的乐趣.该组海报还设计了包装的延伸产品,如把海报拆成贺卡、说明书等.折叠,拆分等手法体现出后现代设计的游戏心理,更贴近时代.如图9趣味瑜伽互动式海报体现了以柔韧性为主的瑜伽运动.在这一系列广告海报中,当路人将海报抚平时出现的是运动中的人们,接着以海报的垂坠感顺势通过瑜伽动作来体现瑜伽过程中人体惊人的柔韧性.无独有偶,图10海报按照人们平常运动时手指在各种不同的运动身器材上的位置留出了圆孔,受众出于好奇而在不自觉中完成了健身的动作,也理解了海报中的巧妙构思——“健身其实十分轻松”.这种互动式的海报更符合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心理需求,参与者在与海报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轻松接收海报中的信息.
2.4 主动性
互动式海报与周边路人主动互动交流,人也能成为海报的一部分,从而在过程中诠释海报的真正意图.图11《灵感来了》是一系列表达灵感类主题的路牌招贴,独特之处在于海报中装置了电灯泡,每当电灯泡下有路人经过就会被感应到.当路人行走到灯泡下面时灯泡就会发光.用诙谐可爱的方法主动与路人互动并使其领悟到海报中的信息.图12,是某音乐网站的车站海报,海报中有一个黑色的圆形图案,当等车的路人坐在海报前,就会在无意中与海报融为一体,黑色的图形很快使某个路人成为有着“爆炸头”型的潮人,显示出海报中黑人音乐的主题.
3 数字媒体互动式海报设计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交互的性质是互动式海报发展的前提.当代互动式海报设计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随着我国互动式产品设计的推广,互动式海报的感官性、参与性、娱乐性和主动性将在海报广告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数字媒体时代下互动式海报的优势就在于交互性,摆脱单方面的传递信息,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受众对相关信息的理解.随着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的发展,互动式海报设计将加快与传统平面海报的融合,成为海报设计的主流.
4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潮流下,海报设计不断进行自我形态的进化,互动式海报在传统海报创作的基础上,加入了互动设计的感官性、参与性、娱乐性和主动性,使作品更有说服力,易引起参与者的共鸣,创新的表现形式有记忆点,最大化的让海报与参与者进行沟通互动.这样便达到了海报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小清.媒体艺术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阿茹娜.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