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范文1
2、或许,我们只有经过人生的荒凉,才能抵达内心的繁华。如果你不曾拥有,你永远也体会不到失去的心碎;如果你不曾失去,你便永远无法明白拥有的珍贵!
3、你让我想起了光辉、希望、醉人的美好。任何的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都是不值得我们屈尊。
4、岁月,依一抹浅香于心间。给时光一个浅浅的回眸;给自己一份微笑从容。沉淀,念起,温暖。
5、青春的寂寞是生命的点缀,没有寂寞的青春是悲哀的,然寂寞的青春不是没有幸福,而是我们不懂幸福。
6、如果真的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索性就先做好眼前的事情。只要今天比昨天过得好,就是进步。长此以往,时间自然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未来。
7、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为什么没有答案,太多的答案没有为什么。这条路,只能一个人走下去,无论以什么样的姿态。
8、用知识的浪花去推动思考的风帆,用智慧的火星去点燃思想的火花,用科学的力量去强劲腾飞的翅膀。用浪漫的激情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只有使自己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弯曲的身躯才能挺直。
9、人的一生要做出很多选择,但是最困难的是带着自己的选择生活下去,其他任何人都帮不了你。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范文2
2、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爱情有闹有和,才叫情趣;心情有悲有喜,才叫体会;日子有阴有晴,才叫自然;联系时有时无,才叫珍贵。
3、人生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别人再好,也是别人。自己再不堪,也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定能给自己最大的惊喜。欣赏自己,善待自己,经营好自己,总有一天你会闪射出耀眼的光芒。
4、真爱无需语言,行动总能体现;深情无需表白,时间总会彰显。心与心的距离并不远,只要沟通;情与情的守候并不难,只要包容。情谊要用心,才能拥有;感情要真心,才能长久。有爱暖心,冬天也不冷;真情若在,天涯亦咫尺!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范文3
一、在涵泳中拓展经典的宽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提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先秦诸子散文之经典导读”的拓展学习,通过阅读经典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我曾讲过《论语》对涩泽荣一的影响的故事,听完故事,学生感触很深,认识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影响邻国的进步。其次,我利用PPT展示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探究的欲望。教师营造阅读氛围,建立整体阅读系统,帮助学生认识经典是智慧的设计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设想为有目的的活动。
二、在涵泳中体悟经典的深度
我带着学生涵泳经典,与经典对话,教导学生耐心聆听先贤教诲。学生通过经典学习,认识到经典名句看似简单易懂,却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结晶,具有丰富内涵;学生通过感悟经典,对生命有了新体悟,对自我有了新认识。学习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时,学生在记诵中感悟老子的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之间具有对立统一、互相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最后归于统一。学生在诵读中陶醉着,在诵读中收获着,明白了“以德养道”的真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后,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教育和成熟的自然过程训练自己的偏好,将这些过程看做是学习目的,做到学以致用。
三、在诵读实践中修身养性
1.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
在课堂上导读时,在具体操作中,我注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知识。在导读的同时,还带着学生深化、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涵泳中与文本融为一体,提高阅读效率,升华人格内涵。
2.在专题研读中教导涵泳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一生为学的写照,完整地叙述了孔子一生进学的历程,对青春期学生人格的形成帮助巨大。学生在诵读后能熟记句子,但对句子的理解流于形式,没有整体领会内涵;学生对“志”的理解简单,仅解释为“立志”。我就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从细微处入手进行理解,使学生明白“志”是“三十而立”的前提,“志”理解为在心里“以圣人为志”,在外就是“学”,学习圣人。我引导学生从“学”入手,模仿圣贤言行,感悟内涵,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这样通过运用习得的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古代文化内涵,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模仿比较中树立以圣贤为榜样的行为准则。教师通过对拓展性经典的导读与精讲,让经典走进学生内心,使学生在涵泳中寻找开启先贤智慧的钥匙,感悟阅读快乐。
四、在涵泳典中走向快乐阅读
通过涵泳经典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也拥有了丰沛的人文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独立思考,精确表达。在“先秦诸子散文之经典导读”的拓展中,学生学会了“面对面”学习方法。“面对面”和先贤交流情感(散文朗诵比赛);“面对面”和教师交流阅读感受(学―习得)。在“现场感”中训练培育阅读的自觉体验,多读书、肯思考、勤交流蔚然成风。经过多年努力,我欣喜发现,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的习得化成人生经验的习得,在涵泳中收获的是先贤的智慧结晶。涵泳经典活动真正成为快乐阅读活动。这就是我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涵泳经典的点滴尝试。
参考文献: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经典诗歌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40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积累,并提出了初中生应该培养自己对英语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语言精辟,哲理性比较强,再加上明快的节奏和押韵,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作为英语教师,要学会利用这种富有创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将英语诗歌和英语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动力,让英语课堂摆脱机械性的识记教学,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氛围。笔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为发挥诗歌的效果,提高初中英语课的教学效率建言献策。
一、结合认知水平,调节氛围
英语诗歌中,可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有很多,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歌和至理名言,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而且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在英语诗歌素材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那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诗歌融入课堂,调节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在初中英语7A里,我在教学Unit 4 My Day一课中,导入阶段先让学生分组展开交流,交流的内容是周日是如何度过的。他们有的说周末去打篮球,有的说去郊外踏青,还有的说自己宅在家里上网,意犹未尽。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有了时间的观念。于是我便趁热打铁,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英语诗歌,歌名是《Time is money》。这首歌的歌词哲理性耐人寻味,其中一句经典歌词“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意思是请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学生在齐声朗诵的过程中,理解了诗歌中作者的用意,告诉人们时间很宝贵,但是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浪费和挥霍着时间,这些失去的时光启示人们,要把握当下的大好时光,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社会价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朗诵诗歌,发现学习英语还有不一样的方式,朗诵诗歌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到很多人生哲理。由此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传统看法和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说明只要选取的诗歌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渗透情感元素,升华主题
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情感元素的渗透是必要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主题单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选择有关这些主题的英语诗歌,与单元的中心思想相融合,让学生从诗歌中体会教材的主题,从而做到升华主题。
例如,初中英语9B中,我在教学Great people时,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悟,于是选择了兰斯顿・休斯的诗文《life》,让学生进行鉴赏,诗中有这么一句话“Life can even be painful.”,于是我让学生讨论一下:你有过痛苦的感受吗?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各抒己见。学生们都曾经有过痛苦的感受,人生总有很多坎坷和不如意,失败和痛苦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畏缩不前。我又继续问学生:What is your life like?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说明饶有兴致,有的借用“Blowing in the wind”这首歌的歌词,认为人生就像多种答案,答案在风中飘扬;有的借用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经典句子: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ll get until you open it.借以形容人生就像一个未知数,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尝到它的酸甜苦辣。
通过对经典英语诗歌的感悟,学生体会到英语诗歌里蕴藏的人生哲理,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渗透。
三、提高课堂效率,增长知识
学生英语的语感是需要培养的,受母语的影响,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夹杂着浓重的地方方言,特别是在元音上发音不准确,如[ei]和[]的区别。为此,教师可以借用经典诗歌,将其融入朗读和口语教学中,优化学习方法,寻找捷径。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范文5
一、什么是诵读经典
打开历史的开篇,中华民族就有“诗书礼仪之邦”的美誉。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二、诵读经典对语文的影响
1、经典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积累语言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要求对感性的、现存的、优秀的、经典的语言进行借鉴性的储存。经典美文是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因此,对于经典美文的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诵读的。诵读的古诗文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诵读的成效往往体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如果不让学生诵读就希望其能写出佳作,那只能说是在逼学生抄袭名文。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诗文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据我体会,恐怕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这诵读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3、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分析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诵读。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以前背诵下来的经典美文,就可以慢慢的理解吸收,融会贯通。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
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
4、经典诵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在经典美文中体验其“真善美”,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个性张扬中潜移默化地培植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美满。
三、诵读经典美文的正确方法
1、学情分析,适龄阅读
“经典美文”是通古今、重感性、达知性、长抒情、教于人、树于心的精髓文章。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根据每个年龄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经典读物,可以更多的让学生理解美文的道理,又能熏陶学生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启蒙阶段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短而精,学生容易接受,但是涵盖的知识却不少,真是不可多得的儿童经典读物。儿童易记,其中的道理在日后的成长中也终身受用。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从容易的入手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浅易的经典美文中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其中的道理和意境,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他们一步步自我探索,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记忆则更加深刻。
3、时习而温,以写助读
看过一遍只是短暂记忆,不足以受用终身。“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复的诵读不仅可以更多的理解美文,更能稳固的积累语言素材。在我们诵读过的很多美文中,我们可能读过很多遍,但是还是不够牢记。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背得更准确,效率也更高。
4、摘抄经典,爱美成“瘾”
碰到美文中的经典的句子和词语,可以用摘抄的办法加深自己的印象,也通过书写给自己留下一个美丽的记忆。通过“美”的感受,让自己的怀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诵读美文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持之以恒,反复的诵读才能体会美文中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在日积月累的美文熏陶中,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经典美文的诵读,在于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诵读美文的习惯。这不仅仅有益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熏陶和美好,那份哲理,在圣贤的光环下,我们将受益无穷。让我们从现在起,让孩子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伍,让智慧的源泉滋润儿童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杨道麟.《 语文教育学导论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年4 月
[3]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编著《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范文6
我不想去研究它来源于何处,该怎样供奉,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得不承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是永恒美丽着的;“智者无言,行者无疆”是大智慧的。国学也罢,经典也罢,故纸堆也罢,它们已经沉淀在我们的骨血之中,左右我们的思想,甚至生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细细品味它,欣赏它。
国学经典让被电脑滋养过的一代潮人们接受是有点困难,怎样让现在的孩子们接受国学,我想过很多方法,也试过强行的让他们记和背,但效果都不好,自己也觉得如此“迫害”他们,有悖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我不耻的。而且自己是最不愿看到孩子们在各种考试的威胁下战战兢兢的去学习,如果看到他们那样去求知,还不如让他们快乐自由些的好。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课堂实录,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国学可以滋养精神,怎样让学生学好国学滋养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让他们有受刑之感,我想再经典也难推广。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国学积累最重要,我在教学古诗文中积累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课外积累,比如,我讲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会让学生去课后积累马致远的其他作品;如果讲了《孟子》一定会让他们去积累孟子的文章及查阅他的思想。学生习惯我这种方式后,他们在我讲到一位作家或者思想家后,就自然而然的去积累与他有关的作品,去了解这位作家。我很感慨的是我介绍了苏轼和陶渊明的作品后,学生们对他们的作品思想极其感兴趣,这段时间他们的课外积累主要围绕这两位,有位学生在积累本中写下了这样的感言:“读苏轼是在读豪放的人生,读陶渊明是在读自我陶醉的人生,苏轼一如精灵在天地之间自我驰骋,潇洒明快;陶渊明却似,不羁的笑傲着江湖……”我从他们的积累中感受到他们收获了很多,他们在积累中与古圣贤们对话,真的是凭借经典长精神。当然,对基础差的学生我只要求积累在摘抄本上就是,基础好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不但摘抄在积累本上而且背下来。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班的学生古诗文底子都很好。而且在古文领悟和背诵上学生感到越来越轻松。
其次,古诗文的背诵是中学生的一大难点,我和许多老师一样感到头疼。设计好的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潜能。在古文背诵上,我的早读时间的利用可能与别人不同。早读如果让学生齐刷刷的反复读课文,我觉得学生是又累又机械,那样只是满足老师的听觉器官,听起来舒服。我会让他们做很多游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是句子接龙。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从座位号第一排一号开始,一人背一句接下去,只要有标点符号就算一句。学生们自由的放开喉咙大声朗读,没有学生不愿意读,因为句子接龙如果接不上就会扣掉小组的分,自己也难受。学生把背诵当成游戏后,他们期盼早读,好多学生提前去背诵就是准备早读大显身手。他们能接下去后,说明他们基本背熟了课文,这时候就到了我的第二个环节,我就会升级接龙游戏了,明确以句号为准接龙。他们一句话背多了,背少了,都会扣分。他们就要去留意标点、断句之类的了,鼓励学生更加细化的背诵课文。这步完成后,进入第三步,学生还应该理解课文,更进一步的提高,我再次升级游戏,就是理解性的句子接龙,我先提问题比如:“文中写宋濂求学过程中偶尔老师生气、斥责,这时描写宋濂表现的句子是什么?” 我请学生起来回答,学生回答后,由回答过的学生设计问题再请下一个学生回答,这样依次接下去。这一游戏中他们不但要求能背诵而且还要能充分理解课文。学生特别喜欢这些游戏,记得有一届学生到了理解性接龙后觉得不过瘾了,他们说自己要求提高难度,我问怎么个提高法,他们说既然有倒背如流这个词,那我们就要求倒着背来接龙。我欣赏他们的勇气,最高兴的还是他们对背诵的喜欢,在这样日积月累中,孩子们的古诗文的背诵欣赏能力越来越高。课内背完了就背课外,唐诗宋词元曲,他们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滋养着精神。考试好像变得已经是次要的事情了。
我就是这样训练学生的古诗文,精心去设计一个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了背诵,积极踊跃地背诵,从而走进国学走进经典。我觉得学生学习要讲方法,老师教书更要讲究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去设计每一堂早读,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建一个和谐的语文空间,那么我们也自然会从中得到乐趣。千万不要苦行僧似的教古诗文,如果那样,我觉得宁肯不要教,因为国学经典会被这种方式玷污,让孩子们以为所谓的国学经典只不过是一副副苦药,硬逼着他们下咽,尽管它们利于病却不能被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