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表白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表白句子范文1
情人节资料
本文主要收集了一些情人节祝福语、情人节经典语录、情人节经典语句、情人节祝福短信、情人节爱情语录、情人节个性签名等专题文章,方便网友查询!
情人节资料情人节浪漫诗句情人节的诗句描写情人节的诗句七夕情人节伤感签名情人节伤感语句情人节祝福话语情人节最感人的句子情人节搞笑语句情人节的语句情人节单身经典句子情人节爱情语句七夕情人节浪漫语句2015情人节最伤感的句子情人节对爱人说的话情人节祝福的话情人节表白的话情人节浪漫语句情人节的优美句子关于情人节的句子2015年情人节浪漫语句描写情人节的句子情人节资料情人节搞笑短信情人节祝词情人节浪漫短信七夕情人节祝福语情人节祝福短语情人节寄语情人节英文祝福语情人节告白关于情人节的个性签名情人节花语情人节情话情人节短语情人节签名情人节说说关于情人节的说说情人节贺卡祝福语情人节表白情人节祝福情人节浪漫语录情人节祝福语大全情人节祝福短信情人节搞笑语录情人节经典短信情人节语录情人节短信情人节祝福语情人节爱情语录情人节经典语句情人节幽默短信关于情人节的句子情人节个性签名情人节卡片祝福语情人节表白的话情人节搞笑祝福语关于情人节的短信情人节表白短信
英文表白句子范文2
一、英语原声电影对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
(一)电影激发学习兴趣
如今传统的听说教学教材很难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电影是语言与影像的结合体较容易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辅助手段。
(二)电影给人的震撼
每部电影都有不同的人物、剧情。人物的性格鲜明,人物的形象生动;悲喜剧情潜移默化的感染观众;人物语言特点突出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非常好,非常丰富的素材。例如:电影《速度与激情》(Fast&Furious)各种名牌跑车狂飙于公路的激情,还有超过200KM/H的极限速度,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电影《泰坦尼克》(Titanic)惊险与感动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刻,多少人为之惊叹。其中里面的音乐《MyHeartWillGoOn》(我心永恒)也是广为流传,深受英语学习者的喜爱。学习者对电影的热爱,角色的欣赏,音乐的热情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的兴趣,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三)原声电影对白的魅力
很多电影里面都不缺大量的经典对白让观众记忆犹新,也引起了很多学习者对英语的兴趣。例如:《阿甘正传》(ForrestGump)中的Lifewaslikeaboxofchocolates,youneverknowwhatyou‘regonna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这句带着人生启示的话,让很多人牢牢记在心里。《乱世佳人》(GonewithTheWind)中的Whatevercomes,I’llloveyou,justasIdonow.UntilIdie.(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像现在一样爱你,直到永远。)这句话一度成为很多情侣之间表白的话语,一时被流行起来。甚至很多从未学过英语的人也会说。从电影中了解其意思,很明显电影对学习语言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英文原声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起到更加形象化、生动、直观、使之学的快,记得牢。并不断的激发起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英语原声电影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作用
(一)英语学习中口语的重要性及电影对口语学习的影响
英语作为现在国际交流语言,口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语言环境非常有限。接触不到真实的,地道的英语。而学习语言就如同儿童学习母语一样,在一种语镜中潜移默化的获得实际交流能力。
电影是反映了日常生活,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动人,有着生动的语言,即幽默又通俗,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声文并茂及图像的载体为学习者创造了类似母语学习的真实语言环境。电影所创造出来的虚拟而又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人感觉到语言的魅力。因此,电影是学习和模仿地道英语的最好途径。
(二)原声电影对白有利于口语学习
在原声电影中包揽着大量的语音,语调现象。例如:连读、略读、重读、弱读、爆破音等。例如:温馨喜剧电影《公主日记》(ThePrincessDiaries)中,Nicetomeetyou.很高兴见到你。我们就可以发现meet与you存在连读现象,/t/+/j//?/。电影《狮子王》(TheLionKing)中的一句台词Pinnedya.压在你身上了。里面出现/d/+/j//?/,听起来像是/’pin??/.这两个词包含了弱读和同化的发音规则。学生通过观赏电影获得纯正的语音语调及丰富的生活化语言,从而提高口语的交际能力,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日常的考试做题过程中,不必专注了解句子的时态,句法。通过语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做出正确答案。好的语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脱口而出地道的英语。了解更多英语国家的语言方式、特点,通过日积月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好的口语表达和理解能力。
三、英语原声英语电影的选择和观看学习方法
(一)原声英语电影的选择
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英语原声电影大量被引入中国。各种题材、各种地方性口语发音层出不穷。如何选择一部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又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口语及听力!首先,选择纯正发音及语速较慢的英语原声电影。纯正的发音能给学习者奠定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基础,让学习者的口语标准化。
(二)原声英语电影的观看方法
观看一部好的电影,如何才能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效果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欣赏电影只注重观看电影或者错误地觉得欣赏电影只是娱乐,那样就失去了观看英文原声电影的真正价值。所以在观赏前,先让学生了解电影简介,掌握故事概况,了解故事背景,这样,当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电影的大概故事情节作为导向,能更好的体会影片中的对话和情节。而后老师可以适当地根据电影剧情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电影。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其次,老师可以把电影中出现的语言难点先列出来,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剧情和对白。在观赏电影的同事,该注意词汇和习语的学习,挖掘词句的深层含义。不单单是字面意思,可以通过对话,剧情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和语言表达特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用分段播放和重复播放,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关键词和句子表达方式,甚至可以把不容易理解的句子记下来反复学习。
英文表白句子范文3
关键词:歌曲译配;策略;合乐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60010405
早在2007年,胡凤华教授在其《“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辨》一文中已为“歌曲翻译”一词正名为“歌曲译配”[1]。他认为,歌曲翻译应该包括译词与配曲两方面。笔者与其观点不谋而合。国内歌曲译配实践研究不在少数,这点从不断引进的大量外文歌曲得到佐证。但许多译配实践大多凭借其经验而成,考察其译配质量则是良莠不齐,杂而无序,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科学的策略指导。笔者的拙作“歌曲译配策略研究:乐词与乐句的调整”[2]一文,曾从乐词、乐句语言结构的调整角度对歌曲译配的方法做了一些粗浅论述,本文则主要讨论能入乐的翻译策略,以下仍称其为译配策略。
一、歌曲译配相较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及译配原则
歌曲译配属于跨翻译学及音乐学、文学等多重学科的音乐文学翻译领域,它与单纯的文学翻译不同,其特殊性体现在除“译词”外还多了“配曲”这一工序。这不但要求翻译传递原词的文学内容,还要保存原歌曲的音乐内容(旋律、风格、节奏等)。我们知道,音乐内容是不可变的,原曲的曲式结构制约着译语的句式结构,原曲的音乐节奏限制了译词的气口顿歇, 原曲的旋律走向左右着译词的声调韵律。因此,歌曲译配是先有乐再有词,是以乐来支配字的“倚声填词”工作,需要“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履是原曲,足是译文。这是在音乐自身结构已完全形成的基础上,将译语按照音乐的特点加以契合,它从客观上对译者提出了某种音乐化的要求,即所译之词必须符合现有音乐音调、结构和表现情绪的要求,由此形成了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再到客观之间的契合关系。可以说,歌曲译配是一个二度创作过程(图1)。
图1所示的歌曲译配过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充分说明了译配工作的难度,但这并不代表歌曲译配不可行。相反,中英文歌曲之间存在的共性决定了译配的可行性。中英文歌曲在语言结构、音乐和文学层面存在趋同性。首先,中英文歌词的语言构成方式存在共性。英文歌词中对称乐句类似于中国的对仗联偶与格律诗,英文歌词中的长短句的形式类似于中国的古体诗和词。其次,从音乐层面看,中英文歌词乐句都必须押韵,具有鲜明的节奏,契合乐曲的节拍、音乐走向和旋律风格等。再次,从文学层面看,两者均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富于想象、频繁使用修辞技巧等。所有这些共通性,可以让英文歌曲转化为中文歌曲时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奈达对“功能对等”所下的定义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3-4],是指选择在意义上最贴近于原文、措辞上自然流畅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样的翻译并不局限于两种语言文字上的对应,而是强调译文的整体效果和两种信息的动态等值, 即“功能上”的对等。歌曲译配整体效果的再现,就是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接近的演唱和欣赏效果,让译语歌曲演唱者和听者感受类似于原语歌曲演唱者和听者的感受。
图1 歌曲译配过程图示
歌曲译配要遵循哪些原则?首先,尽管有音乐这个“紧箍咒”,然而歌词意义的传递却是最基本的,歌曲译词必须达意,否则就成了作词而不是译词;第二,歌曲本身富于文学美,译者除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之外,还应考虑到其文学美学效果的再现,因此译词必须传神;第三,歌曲是一种以“即时性”为特点的听觉艺术,其音乐停留的短暂性与瞬间性决定了能留给听众思索回味的余地甚少,且由于其审美主体(歌曲受众)的文化层次、欣赏品位、理解能力不尽相同,译语用词应力求简易明快,声调铿锵上口,避免佶屈聱牙,在语式的安排上则宜选用为译语受众熟悉且易于理解的句子结构,避免繁复冗长;第四,歌词本身押韵,富于节奏、声调韵律美,那么译词也应同时具备这些特点且由于歌曲所具有的音乐特异性,译语所用句式应服从于音乐结构,译语应契合原曲及风格,要能唱能听。译出的歌词如不能唱、听不懂,歌曲译配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范晓峰曾说过:“作为能入乐的歌词,一方面,它要尽量避免使用生涩怪僻的字句与深奥难懂的词语;另一方面,要接受声乐作品表演时间的制约,它与可读的书面语言有着明显区别。”[5]
二、译配策略分析
歌曲译配中译与配的关系要求译词策略必须与配曲紧密结合,使译作可懂、可唱、可欣赏,方能产生与原作最切近、最自然的译作,重现原作的美学效果。译词配曲如同将两柄剑合二为一,结合二者之优点才能使译配工作趋之完美。以下分别讨论几种能够使译词入乐的译配策略。
(一)音译(Transliteration)
音译法是根据发音将源语词汇译成目的语词汇的翻译方法, 在歌曲译配中常用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或某些拟声词、衬词等。译配专有名词时宜选用人们耳熟能详、约定俗成的名字,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保留原词的音韵之美,使中文字数与原词音节数相等,音、形、意均契合于原歌曲,且能体现歌曲的异国情调或特色,易于为受众接受,也能很好地避免误解
。
(二)谐音赋义(Homophonic and meaning-supplying Translation)
歌曲译配中为了使译词切唱切听,常采取谐音赋义法,此种译配策略是指译配者选取或增加在发音上与原词接近的译词使之契乐并且符合原文风格情趣的一种译配方法,是一种设法赋义于音的“灵活对等”,其侧重点并不在于字面意义的传递,而在于与原曲音乐和风格的吻合,强调功能上的对等。例如,美国民谣歌曲Jambalaya 原意是什锦菜、大杂烩等,但原歌曲并不是要歌唱这种食品,而是要传达一种富于节奏感的音乐效果和一派活泼热闹的场景,在此种情形下如刻意忠实于原文语意的传递照字面翻译则反而有损原作神韵。著名歌曲译配家薛范套用我国北方土语形式将其译成“真不赖呀”, 通俗易懂,字数与原词音节数相等,节奏铿锵有力,很符合原文歌词中俚语的风格,生动活泼,堪称绝配。另外,有时为了提高译词的可唱性,增加音乐文学表现力,译者往往增加谐音功能词。
这是影片Ghost (《人鬼情未了》)主题曲中的一个经典乐句[7]。从译词可知,译者利用“time”的发音在译词中增加了“叹”字,time为开口元音,外语词发音以元音居多,是因为元音饱满明亮,传递意义清楚准确。译词中的“叹”字也是利用这个原理。正如孙慧双所言:“外文演唱,主要是唱元音,中文演唱,也主要是演唱元音,元音唱好了,音乐才好听,意思才清楚”[8]。另外,这是一首2/2拍的曲子,其强弱规律是第一拍强第二拍弱,time刚好位于首拍上,因此也需要在译词中运用能唱强拍的词。因此本例增加“叹”这个功能词,首先就解决了唱的问题。从传递意义上看,也将原文要表达的故事主人公失去爱侣、渴望重逢的孤寂以及不得不面对此生再也不能相见的残酷现实所表现出的无奈、绝望等复杂心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可谓一石二鸟。
(三)嵌套(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歌曲译配中的嵌套法是指直接采用形、意都与原文对应的语言来翻译原词,译语与原语在字面(语言结构形式)上一一对应,当然与音乐音符也呈一一对应关系,在意义的传递上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完全对等。奈达在其《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提到运用“功能对等”原则时,首先建议:“如果字面对应能达到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功能对等,则无需改变形式。”[9]由于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中存在许多对等的信息和概念,只要译作不违背语言规则、不会导致目的语接受者的误解,嵌套译法往往能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马会娟也曾指出,“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能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10]。在所有类型的翻译中,嵌套(形式对应)法通常是首选的。它同样适用于歌曲的译配,只要译词不违背原曲的节奏和音乐走向即可。例如歌曲My Hometown的部分译配:
[11]中译词行文简洁,忠实地传递了原歌词所要表达的信息,与原词字字对应。与此同时,译词字数与原词音节数、原曲音符数完全对应,且译词仿照原词采取一韵到底的形式, 押诗歌、歌曲用韵规则中的“十六唐[ang]”(1)韵。符合汉语的起韵、押韵规则,容易被中国受众接受,在音、形、意上均实现了功能对等。
(四)绎译(Adaptation)
绎译,即采取演绎方式的译配方法,是指为了适应音乐的需要而用译入语对原歌词进行有违其形、意的创造性改写。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利用译语语言优势来跨越译配中的种种障碍,使译文自然流畅。奈达指出:“无论何类歌词,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歌词必须完全自然。不自然的歌词势必就像蹩脚的用词或不自然的语法那样会破坏歌曲的艺术魅力。”[12]例如,
[6]中的形式和意义都发生了改变,译者并未根据原文译成“明天我爱你两倍”,原因有二:其一,本句的前一句和后一句都是“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它们同时也是歌曲的曲名,可见这是歌曲的中心句,其意是“无法表达心中的爱”。将其译成“心中深情难表白”甚为贴切,且接下来一句“I miss you every single day”更显示出主人公想爱却又不敢爱的备受煎熬的心情。因此,从意义的传递上看这样的创作译法反而达到了一种“不忠而忠、不等而等”的效果。其二,乐句最后一个词“折磨”的磨字与接下来的开口元音“哦(oh)”连接紧密,自然入乐。
(五)转译(Convertion)
转译是指依照译语习惯,对原文从视角、虚实和形象等方面进行转换的译配方法。转译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译文的文学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配上原歌曲的形和乐。如美国歌曲When I Grow Too Old to Dream《任凭岁月催人老》的部分译配:
此例[6]原词中的“gay”本意是“愉快的,鲜明的”等意思,被转译成“意气风发”让人联想到风华正茂的人生黄金时期,“going our way”为写实,汉语则虚译成“峥嵘岁月”,在气势上则比原词更胜一筹,好似在证明经历风吹雨打、岁月蹉跎后的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而后一句“灿似锦,美如画,青春年华”则将笼统抽象的原文又变成了具体写实,一派青春时期的美好景象跃然纸上,令人憧憬。再从形式及合乐上看,译配者频繁使用四字格、三字格恰好与原文的顿歇位置一致(原文停顿的位置在gay, way, beautiful, young后),且一个字对应一个音符,句末押一麻[a] (1)韵,很好地契合了原曲,读起来上口,唱起来顺口,起到了音乐、文学双美效果。
(六)归化直译(Domesticating Combined with Literal Translation)
奈达曾指出:“在正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采用‘归化’性手段使译者文具有可读性,以利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那样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9]。这种翻译思想在歌曲译配中具体体现为歌曲受众能轻松听懂、演唱译文歌曲。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语言的翻译都带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而这种民族文化又深深扎根于其固有的历史、传统、习俗之中。因此,在确定译配时,译配者应考虑到汉语语言特点及中国的固有传统,采取适当归化,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也更容易汉文化。
歌曲译配中的归化直译是指译词在形式上完全按照中文习惯进行转换,在内容上采取直译的方法。如美国歌曲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金发银丝永相爱》:
每一乐句为七个音节,分别对应七个音符,译词则采用七言诗形式译配,原词韵式为aabb,韵脚分别为[ould]和[ei],译词则采用一韵到底的形式,押九开[ai](1)韵。薛范曾说过:“对于外文的语音和音韵的损失,我们可以通过汉语诗词的语音和音韵来加以补偿。”[13]译词中的“爱人”、“银丝”、“老迈”、“斑白”以及四字格“两鬃如霜”、“时光流逝”等均是明显带有汉文化色彩的词,语言形式完全归化,且整个乐段的意义传递完全忠实于原文,成功地实现了音、形、意的转换,符合中国受众的心理及审美期待。
(七) 归化意译(Domesticating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由于中、英两种文字分属不同的语系,语素之间存在不对等的情况不在少数,且由于歌曲译配的诸多限制因素,当采用归化直译法不能奏效时,可尝试归化意译法。归化意译是指译词在语言结构形式上采用归化手段,如采用中国人易接受的格律、韵式等,而在译词内容上采用意译的手段,这种方法的采用主要是为了使译词入乐押韵,意义的传递方式较嵌套法和归直结合法宽泛、灵活。如:
译文[14]第一乐句中的四字成语(脉脉含情)、顶针的修辞手法(情情),乐段押十三寒[ian](1)韵,均属形式上的归化;从内容上看,如将其直译成“温柔爱我,爱得甜,永不让我走”,不但显得意义平淡,毫无韵味,且不入韵,归化与意译的有机结合,增加了译配的可操作性。
(八)代偿功能(功能代偿)(Functional Compensation)
代偿功能原为医学术语,是指通过加强某一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以适应或补偿生理或病理情况需要。现借之用于歌曲译配,可解释为“加强语言文字的功能以适应或补偿译配情况的需要。”刘宓庆将其定义为:“所谓‘代偿’,就是以一种强势功能代替、补偿、弥补某种弱势功能。”[15]常用的歌曲译配的代偿方式有:语气转换、正说反译、句子切分等。
1.语气转换
语气转换是指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之间的互换。歌曲译配中语气转换往往能起到谐韵和契合原曲风格的作用。常用的有:陈述转换疑问、感叹转换陈述等。如美国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乡村歌曲Crazy中有这么几句:“Crazy, I’m crazy for feeling so lonely, I’m crazy, crazy for feeling so blue.”再看薛范先生的译词:“为谁?我为谁而一天天憔悴?我为谁?为谁而孤独伤悲?”[7]从译词得知,原文行文采取直陈式,译文则为从反面着笔, “为谁”这种反问语气仿佛作者在拷问自己的灵魂,突出了一种强烈自责的感彩。因为从风格层面看,原曲的主旋律凄婉惆怅,如按字面翻译成“爱得疯狂、狂热地爱”等过于直白的流行用语难以与原曲曲风吻合。再从合乐上看,原词中四个crazy各自占两个音符
),译词“为谁”刚好是一字一音,且发音的口型与“crazy”的发音很相似,这样处理尽管在原文的内容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牺牲,却把原文营造成的氛围、情绪和感情表达无遗,译文效果突出,同时又契合了音乐与节奏。当中国人民演唱这首歌曲时,一开口就能找到一种认同感,易于产生共鸣。又如:
上译文[14]中原文的感叹语气被转换成译语的陈述语气,其一是为了韵的需要(整首歌译语的韵脚均为十六唐[ang](1),其二是考虑意义的传递及风格,如不转换语气译成“今晚滑雪又唱歌是多么快乐啊!”,看似在感叹,但实在经不起仔细品味,且由于句末的“啊”字破韵,根本无法唱。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儿童歌曲,风格活泼,描绘了孩子们滑雪橇的天真快乐、无拘无束的场景,因此译语也应采用节奏明快的语气。
2. 正说反译
正说反译,是指将原文的肯定式化为否定式来译配,这是一种陈述方式上的转换,其目的主要是谐韵。如:
(9)If I should stay, I would only be in your way.
如果不离去,我知道只会阻碍你。
上例[9]原文中的“stay”与“say”押韵,反译后的译语“去”与“你”押十一鱼[i,u](1)通韵。
3 .乐句切分
由于英汉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的差异以及音乐的需要,往往将句子进行切分译配来确保译语的最佳入乐效果。如:
此例[16]中,译配者并未译成“我肩上的阳光令我欢畅”,原因在于原曲的音乐节奏停顿在第二小节第一拍,原文的音乐气口(即停顿的位置)也相应在shoulders上,译文的气口位置也应一致,因此译文作了切分处理,且切分后“上”与“畅”同韵,既符合汉语习惯,又吻合了音乐节奏。
三、结语
以上粗浅讨论了音译、谐音赋义、嵌套、绎译、转译、归化直译、归化意译和代偿功能等八种常用的歌曲译配策略。歌曲译配的难度在于既要使译词保留原词的文学性,又要兼顾其音乐性,选择恰当译配策略实现“译”与“乐”的“双剑合璧”,才是歌曲译配理想之途。
注释:
(1) “十六唐、一麻、九开、十三寒、十一鱼”,十八韵当中的一种。见《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薛范(2002:83-84)。
参考文献:
[1]Ma,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E.J.Brill,1964.
[3]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胡凤华.“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96-100.
[8]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薛范.爱情歌曲选粹[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11]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杨波.浪漫英文经典歌曲[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
[13]姚丽文.歌曲译配策略研究:乐词与乐句的调整[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8):70-73.
[14]张丽可,朱启明.英文歌曲300首[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英文表白句子范文4
一、把握情感教育的基本特点,落实新课程理念
所谓情感: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意愿)而产生的体验,这种需要是一种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欲等各种体验,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研究并准确把握英语教材中诸情感教育因素的表现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为了把握情感教育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教学环节。
1 课堂教学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发展的需要,使谈论题材能够激发起青少年思想情感的共鸣。新教材涉及的话题很多、文化知识面广、学科跨度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灵活地,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既有利于教学,又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增设一些课本以外的课堂教学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与学生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保证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启发性,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向上的气氛,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时间的需要,引导学生学唱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讲英文故事、做英文辩论等。我们也可以把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作为校本研究努力的方向。
2 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任务型”活动。每个单元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在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某个项目。
3 遵循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要有意识地将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在各个教学部分,先相对集中,再不断循环,逐步深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系统。语法有时也可以设置情景进行介绍。
4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为此,教师特别要精心设计一些便于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合作的任务,给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发挥创造性提供较多的空间。
5 重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科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动画和文字于一体,使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化,创造了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式、探索式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及创新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在制作课件之前应深刻地领会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学为乐学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不是多媒体的简单拼凑,它的设计、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加强学习,一切从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解决常规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发挥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寻找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见,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促使学生德、智、能、情、趣均衡发展,使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英语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兴趣,锻炼学习意志,培养合作精神。
皮亚杰说过:“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二、找准教材情感教育基点,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题,找准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必要的。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因素,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英语学科的课程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多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可将教材内容具体化,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显形或隐性情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把情感教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教师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决不能脱离课本,去空洞的说教。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已有的背景知识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去思考该堂课的中心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情景,抓住中心,创设主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有兴趣地去阅读,并发表白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便会从学习巾获得满足与快乐。英语老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
条件,如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简笔画等,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令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加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如在外语课上可以用实物巧设情景,用动作表演情景,用语言描述情景,用音乐歌曲伴随情景,用图画烘托情景,用电教模拟情景,用表演体会情景。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一些生活在身边的如Bill Gates等伟人、名人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创业态度,学习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和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及顽强拼搏的毅力,从而懂得人生需要奋斗,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中,我应注意选用含有积极情感态度内容的英语例句、英语名言、谚语、习语等,以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材中像这种直接显露强烈情感因素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采取直接展示法,动情地显示这种情感资源,积极调动自己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情感教育和情感培养的最优化。现行的英语教材中许多英语课文充满人文情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既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又达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理想教育等方面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课堂中,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句子,如:在用although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正确无误:
(1)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he didn’tpass the exam,
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
(2)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he didn’t loseheart,
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
但是很显然,例句(2)比例句(1)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good!”(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M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again,” (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是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瞑怕紧张情绪。
三、创设情感教育氛围,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氖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巨大的潜在影响,而师生关系是形成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学习动力,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变“厌学”为“愿学。教师热爱关心学生,也往往受到学生的热爱,学生由此爱屋及乌,喜欢其所教的这门功课,从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英文表白句子范文5
一、舞台尽吹怀旧风
2010年的话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怀旧风。或许因为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无暇自省,在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已远离最初的梦境,故而在倾向审思的艺术表达中,不自觉地回望来时路,表达个体生命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对自身命运的咏叹。
这股风潮首先引发了对旧有作品的再诠释与再演绎。
1月,王延松导演,孙海英、吕丽萍主演的易卜生戏剧《培尔・金特》,继上年度在保利剧院首演之后,开始在上海、深圳、重庆等13座城市巡演。吕丽萍在剧中一人分饰培尔的母亲与爱人,将操劳农妇、垂髫少女、盲眼老妪扮演得可圈可点。孙海英扮演的培尔,从寻衅滋事的少年,到历经风险、比邻死神的老人,显现了人生进程在幻象中的迷失和真我的重现。
同样首演于2009年末的《简爱》,由喻荣军改编、王晓鹰导演,2010年多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闪婚、闪离的物欲时代,人们仍在追寻着《简爱》,正是对性灵之爱的缅怀。由王洛勇扮演的罗切斯特,由袁泉、陈数、朱杰分别扮演的简,满足了人们怀旧的心理期待。
2月,电视导演高希希携一批影视明星,藉着电视剧《甜蜜蜜》的热播,打造了颇具怀旧意绪的同名话剧,让老知青叶青、雷雷、方文的旧时代的恋情,在舞台上显现为令人追索的依稀旧梦。
3月,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由田沁鑫导演的时尚版《红玫瑰与白玫瑰》,将艺术审视的目光移向旧的时代;又从旧的故事架构里开掘出新意。张爱玲原小说里男人佟振保对女人红、白玫瑰的缱绻,变换为当下境遇中女人佟振保对两个男人的暧昧,作为都市白领,女人在平庸的生活中渴望冒险,又在选择的苦恼中寻找安宁。佟振保由两个女演员同时扮演,将女性的多情多面、自相矛盾的特点作了形象化呈现。
4月,由焦晃领衔主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钦差大臣》,因为重新诠释了果戈理喜剧的不朽价值,还因为汇集了上海戏剧学院59级表演系的学员,因而备受新闻媒体和老观众的瞩目。
6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国家大剧院演出《1977》(王晓鹰导演),剧中,结束,,一帮东北知青为取得受教育权,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决绝的抗争。一个震撼的场面是:一群知青为追赶那列奔赴考场的火车,在原野上狂奔、嘶嚎、跌撞、哀告,再不能耽搁,再不容错过,那是一代青年的心灵呐喊,也是时代转变的先声。剧中人的青春感慨,引发了一代人的共鸣。
2010年6月,为纪念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诞辰20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保利剧院推出音乐话剧《肖邦》(冯大庆编剧、王晓鹰导演),它以倒叙的方式,从肖邦之死写起,以音、诗、画的和谐统一,诠释了音乐家“心”归故里的精神轨迹。
将这股舞台怀旧风推向的戏剧,当推台湾戏剧家赖声川、电视制作人王伟忠联手打造的《宝岛一村》。它在2月5日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后,又在沪、杭、穗、蓉等地巡演。所到之处,观众透过台湾眷村的历史境遇,感知了1949年以来彼此走过的不寻常的历史。这里有台湾三代人漂泊、企盼、定居、发展的命运轨迹,有含泪的微笑,也有笑过之后的唏嘘;有小人物被时代裹挟的感慨,也有挣扎求生、随遇而安的本性;有一片生活的滚滚红尘,也有超然世外的淡定从容。
2010年末的重头戏当属田沁鑫导演的《四世同堂》。它取材于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反映了日军占领北平时期平民生活的混沌、凄惨。演出时,一批明星演员雷恪生、孙红雷、黄磊、辛柏青、秦海璐、陶虹、朱媛媛等集体亮相,无疑具有强大的剧场号召力。它的首演选在了台北,10月30日-31日在台北连演3场后,再赴广东、北京等地巡演,到2011年1月中旬,票房已经突破1000万,一时间成为令人注目的话剧热点。
田沁鑫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所有人物都带着金属音儿,能从北京笃实的城墙里面站出来,每一个人都特别有质感,比现在的北京人活得不犬儒。这些人都挺棒的,从头到尾八年里头,谁都没变过。”“抗战只是一个舞台,各种各样的人在灯下粉墨登场,被照射得澄澈极了。”[1]话剧《四世同堂》,不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遮蔽沉默的大多数的隐忍、伤痛,反以日常生活在时代凸透镜下的聚焦,反映普通民众灵魂中的混茫与鲜明。生逢乱世,祁家三兄弟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进路:长子瑞宣一家勉强支撑,甘愿与家族一同沉浮;二弟瑞丰一家势利媚俗,苟求活得快活自足;三弟瑞全决然弃家,投身抗日洪流。邻居钱诗人,大有“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清高自省。邻居冠晓荷和他的太太大赤包,则是不明是非、不知生死,浑浑噩噩、火中取栗的角色。形形人物的悲剧命运,则显示了家国倾覆下小人物的无奈沉沦。
舞台怀旧风的形成,一方面固然反映了人们藉着对从前生活的记忆性反思,阻抗现代商业化生存方式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虽有《资本・论》、《向上走,向下走》、《柔软》等新剧问世,但原创剧目在数量上仍显不足,迫使人们向既有的文化资源谋取创作灵犀。
二、百年展新颜
2010年9月24日,正值中国现代戏剧家先生诞辰100周年。9月14日,上海文联和上海剧协等单位以“经典与当代”为题,召开纪念百年座谈会,探讨的戏剧思想和美学精神。9月22日,南开大学、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津京两地举行“纪念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24日,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举行的“纪念百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0年也是戏剧连演不断的一年。5月14-16日,由苏州评弹剧团演出的中篇弹词《雷雨》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9月28日,该剧在梅兰芳大剧院再度上演;11月又进行了南京大学的校园演出。6月2日-4日,以“相约世博”的名义,上海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歌剧《雷雨》,该剧对话剧情节做了必要的浓缩,使悲剧张力更加突出。导演查明哲表示,要让戏剧节奏随着音乐的翅膀飞得更远,展现的写意与诗化。9月12、13日,由曹其敬导演、上海沪剧团改编的沪剧《日出》在上海逸夫舞台演出,10月24日,该剧赴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9月16日晚,沈阳师范大学英文版《原野》,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汉普顿市的史密斯女子学院首次公演获得成功,此次演出的版本,在王延松导演的《原野》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由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戏剧系主任艾伦担任导演。
是北京人艺的老院长,为了纪念他的戏剧功绩,北京人艺在9月份连续推出了的4部经典剧目,就此揭开了北京地区纪念演出活动的帷幕。9月7日-19日,由任鸣导演、北京人艺的《日出》在首都剧场演出12场。9月10-16日,由李六乙导演、北京人艺的《北京人》在国家大剧院演出6场。9月24-10月7日,由顾威、陈薪伊各自导演、北京人艺的《原野》、《雷雨》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和首都剧场上演,各演14场。北京人艺的4台大戏,累计演出46场,票房总计1046万。
顾威导演的《雷雨》,在舞台呈现上延续着北京人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细节真实与形象塑造的艺术魅力。这一次,人艺启动了新的演员,摒弃了从前的阶级斗争观念,从人性的角度看待《雷雨》的悲剧性,突出了“雷”与“雨”的象征寓意和剧场效果,使人物命运的悲怆感愈加鲜明。李六乙导演的《北京人》,在冷寂、苍凉的情境中,充分调动了舞台的表现元素,以倾斜的舞台,败落的四合院,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死活人”、“活死人”的种种形态,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行将灭亡的时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由任鸣执导的新版《日出》,启用影视明星陈好来扮演陈白露,诠释了陈白露悲剧的现实意义,演出中规中矩,流畅整饬。
2010年9月24日,是诞辰的正日子,这一天,北京人艺的《原野》在国家大剧院正式与观众见面。导演陈薪伊坦言,她以前并不喜欢的《原野》,认为这个剧有些别扭,其它演出版本的舞台形象也比较丑陋。接到北京人艺的邀请后,她开始为执导这个戏做了半年的案头准备,她认为的《原野》充满诗情画意,是一首美的毁灭的挽歌。《原野》有所谓的“豪华阵容”,胡军饰演仇虎,徐帆饰演金子,濮存昕饰演大星,吕中饰演焦老太婆。
这一次的《原野》演出,舞台上出现了高处的斜坡与低洼的村落,围绕着它们的是绵延不尽的芦苇,在演出中还增加了大量的音乐成分。演员在芦苇丛中表演,动作幅度和嗓门都很大,原来是导演要求用吼的方式去演绎一个有质感的农村故事。“青衣”徐帆这次扮演泼野、魅惑的农村小媳妇,她与仇虎青梅竹马,后来却嫁给了濮存昕扮演的窝窝囊囊的大星,吕中扮演的瞎老太婆嫉恨着金子。金子遇到仇虎,她死也要跟他走,而仇恨却将仇虎的人性逼向了偏执之境。为了突出戏剧的美,导演摒弃了黑森林阴森可怖的意象,转而以浪漫唯美的芦苇呈现原野的苍茫;甚至也抛弃了仇虎杀人后在林子里遇到的牛头马面等,转而以一个哀怨的、凄美的女鬼形象(即被逼死的仇虎妹妹的鬼魂)前来纠缠仇虎不安宁的灵魂;甚至也抛弃了侦缉队的追捕与瞎老太婆的叫魂声,仇虎自杀了,完全是一种自我义气的放纵。这是一台娱目的戏,上座率达到百分百,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满台的芦苇,使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几乎淹没在芦苇里,损失了话剧艺术的特性和魅力,所有人物,几乎都不得不过度的喊话;再有是大量的音乐,也在损失话剧的魅力。尤其是那首牛头马面的歌,全然摈弃原有的民间小调,再行创造出来的是一首不能符合剧情的歌唱。”[2]多一种样式演《原野》总是好的,而经典的阐释总是伴随各种争议。看来,挖掘经典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功力。
10月,香港的纪念演出活动也集中展开,10月8、9两日,香港影视剧团的《――一个世纪的声音》演出于西湾河文娱中心,14-17日,北京人艺的《北京人》演出于葵青剧场,22-24日,香港戏剧协会的《正在想》演出于元朗剧院,26-28日,众剧场的《日出》演出于香港文化中心。
在大陆,年末的戏剧演出仍在持续进行,10月25-29日,在的原籍――湖北潜江举办的“戏剧周”如期进行。11月27日至12月8日,由高杰导演、大连话剧团演出的《雷雨》在北京世贸天街大隐剧院演出16场。此前,自5月10日起,此剧已在大连连演26场。这个戏将的《雷雨・序》当成是解读这部悲剧的钥匙,截取其中有深意的句子,由分饰不同角色的演员现场念白,形成《雷雨》的演出序幕,并为扣人心弦的悲剧气氛进行铺垫。舞台的灯光在演出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强化了人物内心,营造了戏剧效果。12月8日,易立明根据的《雷雨》改编的《阅读雷雨》在首都剧场上演。本剧以现代的剧场效果,表现“雷雨”的氛围和意蕴。
此外,中国各地艺术院校、大、中学校学生也在参与、促动着戏剧的不断上演,此处恕不赘谈。
三、中外戏剧相对看
2010年是国内戏剧展演、中外戏剧交流比较频繁的一年。
4月2日-16日,“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重庆市举行,展演汇集了近3年来创作的23台话剧,如《在西柏坡的畅想》、《春雪润之》、《宣和画院》、《黑石岭的日子》、《这是最后的斗争》等,显现了中国话剧的整体实力。
3、4月间,英国TNT剧院的英文戏剧《麦克白》在天津、北京、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巡演。这台《麦克白》展现了新的艺术元素。为了挖掘莎剧原有的悲剧性,导演保罗・斯特宾采用独特的舞美设计,为主人公的野心和良知的交战营造情境。大幕开启,可旋转的3个圆柱在灯光的配合下,变换成城堡、森林、宫廷等,三个身披兽皮的女巫,以舞蹈创造活的森林意象,表现人性当中的黑暗力量。演出恢复了莎翁时代角色反串的表演特点,马尔康王子由女演员扮演,暗喻贪婪和凶残并不因性别而异。手风琴和萨克斯的现场演奏融汇于剧情,现场歌声给人诡异和凄厉之感,烘托了麦克白弑君篡位的邪恶与残暴的本性。
2010年10-11月,TNT剧院的英文戏剧《奥赛罗》再次来华巡演,行经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杭州等地,黑人扮演的奥赛罗娶了白人妻子,因爱情而脆弱,因自卑而嫉妒,因迷狂而暴虐。7位演员转换于乐队与角色之间,收放有度,挥洒自如。
英国壁虎剧团的戏剧《外套》,曾于2009年爱丁堡戏剧节上演,并颇受好评,该剧于本年6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4场,11月再度受邀访华,演出于首都剧场。《外套》改编自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在戏剧中,小职员阿卡基身份卑微,贫困潦倒,他暗恋女同事娜塔利亚却不敢表白。在破败、冷寂的租屋里,在封闭、压抑的工作中,他机械地活着,内心充满了焦虑与恐惧。那件外套高高挂在云端里,成为他致命的诱惑和生命的支点,他渴望得到它,还有附着其上的事业、爱情、荣耀、体面等等。为此他不惜与魔鬼签约,然而最终却一无所得,怅然而逝。壁虎剧团的演出全场73分钟,用少量的话语和大量的肢体表演,生动地表现了小人物的悲剧。高低不一的办公桌,象征着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异;诡异的光影和无形的方圆,象征着人们走不出去的怪圈。《外套》让人们看到了深刻的寓意和表演的魅力。
9月6日-26日,“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在京举行,这项活动以“骄傲的青年,骄傲的戏剧”为口号,汇集来自中外剧团的30余台戏剧演出。莫斯科青年剧团的《沙滩上的船长们》、德国形体戏剧《另一边:温柔震撼睡眠》、西班牙实验戏剧《卡门》、韩国戏剧《麦克白》,给中国观众带来新鲜的观感。
10月19日-11月1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题为“华彩亚细亚”的戏剧展演,邀请新加坡“TOY”剧团的《咏蟹花》、韩国美丑剧团的《赤道下的麦克白》、越南青少年歌舞剧团的《玩偶之家》、日本道化座剧团的《早安,妈妈》、香港中英剧团的《相约星期二》来京演出。此外,中国国家话剧院也有《恋爱的犀牛》、《霸王歌行》和《肖邦》参演。在亚洲戏剧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人们看到了彼此的文化特点和艺术共识。
12月1日-19日,“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京举行,其间,德国Luk Perceval的《哈姆雷特》在首都剧场上演,该剧对原作进行新的解读与阐释,舞台上横卧的麋鹿,性感的王后、做轮椅的大臣、两个演员扮演的哈姆雷特、顽童扮演的信使,将“丹麦是一座疯人院”的象征意味渲染得淋漓尽致。林兆华导演的《建筑大师》、《回家》、《说客》以及易立明导演的《阅读雷雨》、《门客》也相继亮相。此外,12月4-21日,2010北京东城区举办的“国际独角戏戏剧节”也以强大阵容亮相,为年末的首都舞台增添了文化风采。
总之,2010年的话剧贡献了一出出精彩的演出。无论是主流戏剧的发展,还是民间剧场的活跃;抑或是戏剧展演的增多,国际间戏剧交流的频繁;都显示着中国戏剧文化的勃勃生机与活力。预计在未来的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普及与提高,剧场艺术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新局面。
注释:
[1] 《田沁鑫专访:原来我不懂瑞宣为什么是主角》,《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期,2011年1月24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