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赠汪伦的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1
5月18日,我们学古诗《赠汪伦》。
潘阳在桌子下面玩纸片。每张纸片上写着“不打人”三个字。冯老师发现了,很生气,问:“要不要我来吟一首诗?”同学们都说:“要。”
冯老师想了一下,就高声说了起来:“大家请听我做的诗:老师在讲《赠汪伦》,我在下面丢了魂。古诗意思听不进,专心写着‘不打人’。”我们全班同学听了,都异口同声地说:“冯老师真是天才作家!”
我想:既然今天学《赠汪伦》,冯老师做的诗主要是用来批评潘阳,干脆把这首诗题名叫《赠潘阳》吧。想完,我就把我的意见和冯老师说了一下。冯老师立即采用了。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2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系活动。
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搜索了许多诗歌,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都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伟大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伟哥国人民传诵。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诗歌,我们把诗歌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还有怀古诗、山水田园是、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了出来给大家欣赏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欢《古朗月行》内容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应为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去,耐人回味。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只要是赋、比、兴。现代诗写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重复、排比……为此我也写了一首《雨》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跟着一阵阵山风,伴着一层层云雾。我悄悄的来了,来到大地的每一处。怎么样不错吧!我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雨当做人来写。这一期我们班上掀起了一股诗歌的潮流。我们班还制作了诗歌总集,许多同学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诗歌总集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3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忧国忧民,
3.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4.学会本课生字,
5.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的6个带点字的确切的意思,
6.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7.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能正确的背诵和默写4首古诗。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4月5日/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
3.练习朗读,
4.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
2.解释课题。
(1)会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
(2)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3)揭题,
(4)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面的方法来学习四首诗,
(5)以你们的自学为主。
3.指导学习《赠汪伦》。
A.学生自由读古诗,B.看注释理解,C.并提出不懂的地方,D懂的地方。
E.检查自学情况,F.抽读古诗,G.逐句理解。
第1句:“将欲行”何意?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第2句:“踏歌”何意?忽然听到安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
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第4句:“不及”何意?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用夸张的说法以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
总结:
A.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B.这首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C.背诵这首诗。
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A.学生自由读古诗,B.看注释理解,C.并提出不D.懂得地方。
E.检查自学情况,F.抽读古诗,G.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何意?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理解诗句的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卞州了,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总结。
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4月6日/上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4.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5.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诵后默写前两首诗,个别学生默写,交流。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2)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3)听录音,(4)初知内容。
(5)解释字词,(6)说说诗意。
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如大海。)
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五千仞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北方沦陷区的老百姓在异族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他们盼望着南宋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绘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总结:
A.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B.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同情。)
C.背诵这首诗。
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竹石》。
布置作业。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中外诗文160篇(段)。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全面陶冶和课外拓展,通过自主诵读、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运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古典诗词教学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教学的愉快享受,成为审美教育的平台。这一点几乎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者的共识。低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很窄,理解能力低,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古诗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教法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对古诗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那么,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教学应如何进行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反复诵读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琅琅上口的古诗尤要重视诵读。在讲授古诗时,教师首先反复吟诵,在吟诵中体会诗的韵味。“好诗不厌百遍读”,通过反复诵读,强化对文字的记忆,而且诗的形象也逐渐浸润于学生的脑海中。例如:课堂起始:“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很多古诗词,谁来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让大家分享”尽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从而领悟古诗。
二、采用讲故事等多种导入方式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三、可唱,可画,让古诗课堂情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段诗文教学,并不要求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主要是积累古诗,而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展现古诗,学生自然就有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诗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课堂气氛。古诗本身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枯燥无味的古诗加上快乐活泼的儿童乐曲,古诗就显得与学生距离接近了,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我就加进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学生跟着已会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诗,并且又唱又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这首古诗增添了浓浓的兴趣。
古诗课堂上,不但可以唱起来,而且还可以画起来。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不仅如此,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画笔再现始终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意,结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学生从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咏柳》一课,低段的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春天的柳树美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美丽,诗文是如此神妙,而古诗的魅力无穷。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5
一、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启发想象,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
三、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林升的《题临安邸》,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复,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而当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别墅,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以至朝廷倾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四、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五、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离其声,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搭起入境桥梁。三是图像显示。课本中有不少插图,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景物和情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赠汪伦的诗意范文6
关键词:感悟品悟;想象;诗眼;诗境诗意;诗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65-02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我国古代名家在填写诗词时非常重视字词的推敲,讲究“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凡是在关键词句位置都非常重视遣词造句,力求炼字精确,在整首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诗眼”。
“诗眼”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整首诗的诗眼,它表达的是整首诗的中心、意境、含义。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它不仅指桃花潭水之深,更是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情感之深,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二是句中的“诗眼”,它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并赋予诗句新的含义。如:唐朝白居易写的《江南好》一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中“红”和“绿”都是诗眼,让我们感受到江南风景的融融春意、勃勃生机,及诗人无限的舒适与快慰。但凡“诗眼”用字都非常巧妙,在教学中,教师须从“诗眼”出发,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的含义,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意境,感悟其中的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将变得更加扎实而灵动。下面就如何突破诗眼,灵动古诗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解读诗眼,浓厚诗意
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古诗含义,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教学中必须着重挖掘“诗眼”含义,尤其要品析诗句中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清平乐?村居》是五年级课文,是辛弃疾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的图景。短短四十六字,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里“最喜小儿亡赖”这句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亡赖”同“无赖”,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的意思。请看这个环节的教学实录。
生:作者说:最喜小儿亡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亡赖”呢?
师:把“亡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把这两句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
师:我有个发现,很多同学是笑着读这两句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那个最小的孩子特别淘气,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笑着读。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天真活泼,所以笑着读。
师: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亡赖。(师生哈哈大笑)
抓住了古诗的诗眼,使古诗教学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有深度,趣味性也更浓,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
二、瞄准诗眼,品悟诗情
找准诗眼,能让读者抓住古诗的脉搏,领悟隐藏在古诗里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诗眼不仅仅可以体现作者巧妙的构思、出众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诗眼使诗句更具有新意,具有独特的情趣,使对景观氛围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一首好诗的诞生,优秀的诗眼更是可以提高诗意描写的准确性,令人品味悠长。
诗作中人们用简练的语言、不同的修辞或表现手法抒感、描写景色。在诗作中的点睛之笔就是整个作品中的传神之比,影响整个作品的优劣。凭借一字之工或者一词传神就使得整个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或情感体会。寻找诗眼,就是寻找可以使作品形象生动、引人深思的亮点,这就要对作品进行充分提炼。这样诗眼将可统摄全篇,并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能力。品析诗眼可以先感悟诗作的修辞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寻找诗作中的诗眼,快速地体悟其思想感情。例:我在教学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就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名句中的“敲”字的由来与学生交流,从而来体味这个字写出了当时四周环境的幽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宿鸟,惊醒了要访的好友。正是这种幽静的处所,悠闲自在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在诗眼的品悟了诗情画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古诗学习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寻找古诗诗眼的能力,通过不断地锻炼学生提炼诗句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不断纠正学习中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过了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学生便可以通过寻找到诗眼作为切入点,正确地品赏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意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错误理解属于正常现象,教师的纠正和讲解将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此教学的目的也是更好地让学生能够明白诗眼在整个诗作中的重要作用,只要能够准确地寻找到诗眼的所在,便可以很好地解析古诗意蕴,感悟作者情怀。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就可以在古诗教学中通过突破诗眼让整个教学灵动起来,而不是像传统的古诗学习方式单调乏味,突破诗眼的教学方式将更加具有活泼性,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诗眼,不仅是对古诗意境的切入点,更是对作者在创作诗作时的心境或情绪具有很好的解读效果。诗眼可以说是古诗的灵魂,瞄准诗眼,便抓住古诗的精髓,虽一字或一词之差,但是却可以让人反复地品位诗情,有所感悟。
三、填补诗眼,想象诗境
古诗语言,正如中国画一样,经常出现留白现象。有时就是留在诗眼中,看似诗人未说,但是留下了古诗中的“气口”,给后人留下了因人而想的空间,玄妙的留白,表达了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
请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时,把“醉”这个关键字作为诗眼,问:“翁媪为什么而醉?”引领学生想象醉在“溪上青青草”的优美田园风光;醉在大儿锄豆、二儿织笼的勤劳以及小儿卧拨莲蓬的亡赖;醉在“相媚好”……
有魅力的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诗词句,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更深入地想象诗境,从而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向来被当作讲究炼字的范例。这里“绿”字确实用得好,一夜春风吹来使江南的两岸都变绿了。其实也告诉我们作者上次离开家乡的时候就是这个季节,也就是说他离开家很久了,“又绿”说明时间过的很快,从而突出作者思乡之切,回家之切啊!
一首诗、一首词,只要点上“眼睛”,便能游龙飞动,在千古流传中永远保持飞翔的姿态。对诗词过繁的意思讲解就反而显得拖泥带水,易导致曲高和寡,狗尾续貂。让“诗眼”和“词眼”睁开,有助于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和蕴含的哲理。因此,通过以“诗眼”作为教学古诗词的突破口,不失为一条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正所谓“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
参考文献:
[1]卢谦.浅吟低唱皆因情万紫千红总是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2]王玲湘.那些关于古诗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