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刘景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赠刘景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赠刘景文

古诗赠刘景文范文1

李嘉昀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在长满莲花的池边,有一棵大枫树。到了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北风轻轻吹过,枫叶轻轻地落了下来。

小蜘蛛拿了一片叶子,它给自己铺了一张床。它上了床,看见了美丽的秋景,它就背起了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青蛙拿了一片叶子,它把叶子放在水上,就开始冲浪了。它一边冲浪一边背起了“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小老鼠也拿了一片叶子,它站一叶子也开始背“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古诗赠刘景文范文2

我很平凡,但用处很大。我通常有8种用法,一是表示数目,如“一只鸡、一条河”;二是表示另一的意思,如“番茄一名西红柿”;三是表示同一的意思,如“一视同仁”;四是表示满、全的意思,如“天很热,我冒出了一身汗”;五是表示专一的意思,如“一心一意”;六是表示很少,如“他一句话也不说”;七是表示动作是一次性的,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如“我闻一闻苹果的味道”;八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如“他一脚把它踢开”。无论在哪种场合,人们都要用到我。

就拿成语来说吧,我在成语中也必不可少。譬如,一字千金、千钧一发、一筹莫展、一叶知秋、一目十行、一见如故、一气呵成、一见钟情、一手一足、一手包办、一手遮天、一毛不拔、一反常态。你看,成语中的我丰富多彩又个性十足。

我不仅在成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在谚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的口头语言交际中,经常会用到谚语。谚语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在谚语的大世界中,我如鱼得水,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譬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难折断;一朝天子一朝臣,等等。

古诗赠刘景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28-02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充沛、想象丰富、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而且可以提升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锐度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要求,规定了每个学段的学习篇目和背诵内容,并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上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等教学建议。

所以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针对古诗词分类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去领略古诗文的文化美,感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课程。

二、小学古诗词内容分类及特点

小学古诗词选编以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标准,时代从春秋到清代,体裁丰富,题材多样,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韵律和谐优美,富有传承性和趣味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2002)共选古诗词64首,诗作58首,词作5首,元曲1首[2]。以题材为标准,小学古诗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咏物诗词

咏物诗词即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诗词。此类诗词共有11首:王维《画》; 骆宾王《咏鹅》;唐寅《画鸡》;白居易《草》;贺知章《咏柳》;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夜喜雨》;李贺《马诗》;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咏物诗词的特点是借物咏人,通过事物的特征来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借此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2、写景诗词

写景诗词即以景物为主的诗词,描写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此类诗词有17首:邵雍《一去二三里》;孟浩然《春晓》;杨万里《小池》;苏轼《赠刘景文》;杜牧《山行》;北朝民歌《敕勒歌》;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绝句》;叶绍翁《夜书所见》;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陆游《游山西村》;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忆江南》;《诗经・采薇》;白朴《天净沙・秋》;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写景诗词的特点借物抒情和写景言志,以景物寄托诗人的情感。

3、抒情诗词

抒情诗词就是抒发诗人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词。此类诗词有15首:李白《静夜思》;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游子吟》;李白《独坐敬亭山》;林杰《乞巧》;李商隐《嫦娥》 ;张籍《秋思》;纳兰性德《长相思》;刘禹锡《浪淘沙》;王安石《元日》;曹植《七步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龚自珍《己亥杂诗》。抒情诗词的特点是不具体描写事物而是集中抒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送别诗词

送别诗词,是诗人所写离别感情的作品。此类诗词共有 4首: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别诗词充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5、田园诗词

田园诗词是以田园生活为写作题材的诗歌。此类诗词共有15首:李绅《悯农》;高鼎《村居》;袁枚《所见》;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胡令能《小儿垂钓》;孟浩然《过故人庄》;翁卷《乡村四月》;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渔歌子》;吕岩《牧童》;杨万里《舟过安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王维《鸟鸣涧》;苏轼《浣溪沙》。田园诗词的特点是自然朴实。

6、行旅诗词

行旅诗词是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各种感慨。此类诗词共有2首:李白《望天门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行旅诗词浅显易懂,感情真挚,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希冀。

小学古诗词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在于其精炼含蓄,富有韵律的语言特色。古诗词可以用少的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在于用字准确、生动。同时,适当第使用典故,也可使作品内容丰盈。古诗词语言节奏鲜明,借助音节见的组合与诗句后的押韵表现了强烈的音韵节奏。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非常注重意象,诗人借助意象来表答自己我感情。意象形式简介却蕴含丰富。有时,同样的意象承担着不同诗人的情感。 第一,咏物、写景诗词的的意象多为自然意象。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1、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

小学古诗词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领悟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占主导,教师主要考察学生背诵默写能力;教师讲解忽略意象作用;讲解中实词词义,轻视语句感悟。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不高,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则上课疲于应付,无法深入讲解。

总体来看,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的问题。

2、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学建议

不同的分类表明了不同内容的侧重点与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不同类别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配合讲解,例如分角色扮演,引入音乐,营造意境,分享故事,提升理解等。不管在何种方法下,教学需注意两大问题。

第一,深入理解,扩展延伸,提升教师古诗词修养和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修养,掌握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的话语进行教学表述,采取

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明确目的,重视教学内容连续性[3],帮助学生以学固旧,以旧促新。以联系的观点来串联新旧知识,通过复习已获得的基础知识来降低新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小学古诗词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 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古诗赠刘景文范文4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设计的语文课件要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二年级的古诗《赠刘景文》时,低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诗意,更难以想象“一年好景”的画面。为了让学生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我出示了两幅荷叶图,一幅是茂盛的荷叶,让学生看到茂盛的荷叶可以举起来像一把伞一样用来挡雨;另一幅是枯萎的荷叶图,它再也无法高高地举起。这样就形象生动的让孩子们理解了这一句诗意,而且印象很深刻,牢牢地记住了“擎”就是“举”的意思。

第二,教师应该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当讲究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技巧,语文教师尤应如此。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精炼简洁。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我们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这也就对教师课堂语言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精炼简洁。精炼简洁,即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课堂上婆婆妈妈,不得要领,是语文教师自身语言素养欠缺的表现。语言重复,拖泥带水,那些“对不对”、“是不是”、“嗯”、“啊”、“怎么样”……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2.形象生动。同样的语文课,有的教师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如同嚼蜡;有的教师上得妙趣横生,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在语文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粘”住学生的。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听得如痴如醉,久久回味。于老师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产生“一人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情真意切。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能以情感人。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显然离不开教师情真意切的教学语言。要感动学生,教师首要让文章感动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把握不同课文的思想感情。

4.充满激励。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自信,平等的话语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言,从而使学生个性飞扬,整节课气氛活跃。

古诗赠刘景文范文5

一、情与景的组合方式

诗词贵在言志抒情,无论绘景、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古典诗词中的情与景关系的章法安排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还可以情景交融,甚至可以配合绘景,于叙事中以细微的动作细节生动地表现丰富的内在情感。请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先写朝雨、柳色,描绘出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然后叙述临别之时的殷勤劝酒场面,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深情尽在殷勤劝酒的细节描写中。此诗先写景再叙事、议论,是先景后情,事中见情。

再看张籍《秋思》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由客居地秋风吹落满地黄叶的萧杀之景,引发思乡之情,于是叙述“作家书”以寄意之举,“复恐”、“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典型动作细节中,显示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以景引情,寓情于事。

二、叙事的时间顺序

叙事性的古典诗词,常常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能够清晰地显得事件的发展过程。诗词中的叙事、绘景、抒情,能够表现出清晰的时间流程,使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请阅读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诗中是按照“受邀上路作客辞别”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写作的。先叙述诗人的农民朋友“具鸡黍”发出邀请,再描绘诗人前往朋友家的路上所见村外之景(近处的绿树环绕村庄,远处的青山依依相伴。这里写景既有近景,又有远景),进而描写诗人到朋友家之后的饮酒闲话情景(面对着场圃饮酒,一边饮酒一边闲话农事),最后写诗人临走之时的主动预约(重阳日还将再来“就”),这样,以时间为序,依次写诗人的行迹,借诗人的所见所感记叙应邀到农家做客的一番经历,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与农民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故人待客的热情,诗人做客的愉快,主客关系的亲切融洽,其乐融融。

三、绘景的空间顺序

写景状物的古典诗词,一般着眼于空间的远近、大小的关系对比来结构篇章。可以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可以自上而下或从下到上,可以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可以自前到后或从后到前等,按照不同的空间顺序依次绘景状物。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的写景重在以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不断变换的场景,“帐外帐内帐外帐内帐外”便是诗中曲折有致的空间关系链条,通过帐内写人物的活动与所闻、所感,帐外写人物的所见与感受,反复渲染天气的酷寒恶劣、环境的凄凉萧杀,流露出对分别的不舍、对朋友归途的担忧、对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

四、表现手法的选用

诗词的谋篇布局,常常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进行。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反结合、抑扬结合等是古典诗词谋篇布局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

1.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常用到虚实结合的写法,由送别之地,想到远行的目的地。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先实写送别地黄鹤楼,再虚写“烟花三月”中的远行目的地扬州,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依然注目着朋友远去的方向,以诗意浓郁的送别意境表达诗人对烟雨迷蒙、繁华似锦的扬州的无限向往。

再如李商隐的羁旅思归诗《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该诗也是由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悬想他日“共剪西窗,却话巴山夜雨”的重聚场面,由实而虚,丰富了诗歌内涵。

登临吊古诗词,因为凭吊古迹,感怀现实,常常由眼前景物引发对历史的追怀,在眼前景与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的交汇中抒写诗人的感受。请欣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本诗由眼前“凤去楼空江自流”的萧条之景追怀历史上“吴宫”“晋代”的繁华盛况,于今昔对比中,再看“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之景,油然生发浮云蔽日、不见长安的忧国伤时的愁绪。这里将实景、想象与感受揉合起来,浑然无隙。

再看柳永《雨霖铃》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上片从日暮雨歇、都门送别、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无语,依次描述离别的场面与惜别的情态,营造出离愁伤感的凄凉意境,接着以“念”字领起别后烟波浩渺、暮霭沉沉、天空阴沉辽阔景象的想象,衬托出旅人前路茫茫,相见无期的哀愁。先实写后虚写,以实引虚,以虚衬实,抒写离别的愁思。

2.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诗词,常常配合空间顺序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布局。王建《雨过山村》诗: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采取由村外到村内、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依次写闻鸡鸣,寻竹溪桥,见妇姑,庭中闲树,从景写到人,由人写到境,动静结合地写出了春深农忙无闲人的独特的乡村情味。

请看李白《送友人》一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的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一静一动,描摹出青山白水组成的色彩明丽、寥阔秀丽的图景,从而引发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的伤感。

3.正反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也是古代诗词一种重要的布局方式。请看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诗的前面十句诗正面描写颖师弹琴,写出了琴声的高低徐疾,节奏的变化无穷,情感的刚柔相济。后面八句通过听者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从侧面烘托琴声的美妙动人,高雅、空灵、醇厚。

古代诗词中也可以通篇以侧面描写为主。如白居易《夜雪》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由感觉到视觉,再到听觉,以景衬情,侧面描绘夜雪落得久、下得大、积得深,烘托出诗人于寂静的冬夜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今昔对比、反衬手法也是古典诗词谋篇布局的表现手法。怀古诗、感怀诗常常追忆往昔,感慨沦桑世事。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以昔日与李龟年的密切关系(“寻常见”“几度闻”),对比今日“落花时节”再逢故人,以凋零之景寄寓落魄潦倒、沉郁悲凉之情,流露出诗人对往昔春风得意、浪漫情怀的深情眷恋。

诗词中可以借物喻人,融写景、咏物、抒怀于一体,于反衬中揭示主旨。如苏轼《赠刘景文》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中以荷、的凋零衰残,反衬橙橘的岁寒之心,以荷叶败尽,尚有挺拔劲节的枝干,残落,还有傲霜独立的菊枝,借以赞颂刘景文的品格与节操。全诗以反衬手法布局,表达对朋友的劝诫之旨,期望朋友不必为荷、菊的凋零伤感,应从初冬的骄子橙橘的英姿中,感受到寒冬带来的无限生机与诗意。

4.抑扬结合。抑扬手法也是古典诗词谋篇布局的重要表现手法。如韩愈《春雪》诗: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诗赠刘景文范文6

爱上经典始于张校长所倡导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自己爱上了,可孩子们呢?怎样让孩子们的经典诵读“从“‘无趣”到“有趣”,再走向“乐趣”,进而‘润物细无声’于灵魂深处呢?《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读、苦读看来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通过勤读、苦读的积累,就不会有细读、精读的渴望,而没有细读、精读的体验,更不可能获得品读、赏读的享受。经典诵读只此一诀,别无他巧。所以,我们必定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勤读、苦读、细读和精读的磨砺。

“晨诵、午读、暮省”――将勤读、苦读的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已成为时下必然的趋势或者说是一种独到的科学的生活态度。通过半年的晨诵,孩子们初步习惯了这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习诵、领略了精美的画意性语言,感受到经典所传达的德行、操守与智慧。晨诵为孩子们注入了新的生命源泉;午读声声,叩响了经典之门,沸腾的不仅仅是整个校园,还包括孩子们那纯真的心灵。赏唐诗宋词,读名篇佳作,在阅读中,在吟咏中,唤醒的是生命的美好与神奇;暮省时,亲子共读,思考着,发省着,一班人兴致勃勃,一家人其乐融融,编织的是孩子们富有意义的人生。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也萌生了质的变化!孩子们在诗歌情操的熏染下,积极向上,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的朝阳态度被学校领导们、老师们交口称赞。“会心吟诵得其韵”,“潜心涵咏得其意”,只要经典诵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就能得到滋养,我们的心灵便拥有了力量,世界也将变得澄明。什么时候,您抬眼望去,看到是早读之时,课间之余,午休时分,晚散之后,学生能三五成群,各执一卷,浅吟低唱,为我们带来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呢?我相信这为时不远了。

清代学者戴震,十三经全部能背诵,文本注释一字不差,可见功力。当然,这样的读书功夫,今日已无人可拟。但是选择几样经典刊目让学生熟读成诵,还是非常必要的,也不须讲,因为“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于是《三字经》成为孩子们摇头晃脑、有板有眼、饶有兴趣地吟诵的首选。中华经典浩若烟海,孩子们似迷途不知方向。于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诗经》、《百家文》、《百家姓》、《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古代名家名篇在我的一一指引下,爱闲暇翻读的孩子们便有了方向。希望能够“一花引得万花开”,将每个孩子的眼神都吸引过来,“正襟危坐”读经典。

黑板披上经典的外衣,音画散步在诗意的课堂,皮筋弹奏着对国粹文化的理解,卡片画出了一片高贵的天空,我们将经典文化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延伸。音画文化、游戏文化、黑板文化、墙壁文化、课前文化等,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我们做足做好班级文化,紧密联系经典文化,合力建构,彰显特色,引领孩子们沉浸在书香的活动中,漫游在经典文化的海洋里,得到经典文化恒久的浸润与滋养。经典的幸福传教如缤纷的花瓣一般洒落一地,任凭你去捡拾,哪一片都是最鲜嫩最美丽的。

家庭是巩固“经典诵读”教学成果的重要阵地。有些家长乏力,有些家长淡漠,有些家长爱莫能助。于是,书信、便条、短信、电话、家长会,还有“读书之星小奖状”等等,多渠道的沟通持久战打响了。好不容易有几个“大人的热力”发挥了,开始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玩味其中,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在一对一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都成为经典的受益者。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就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这些家长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翁馨的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下水”和小孩一起读、背,比赛、考试,样样上阵,真可谓“上阵父子兵。”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内心的温暖像春天一样,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不就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吗?杨晨的家长感言:《三字经》确实是千古美文,真有用。我们真是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中,孩子懂事了,我们家长也跟着改变了。富足的诵读资源、足金的诵读关注,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经典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这一点也没错。

经典诵读和语文课堂是“黄金搭档”。从2010年《赠汪伦》第一次公开亮相后,我就陆陆续续地与古诗教学彼此相惜、相怜。我想说,我爱,我是真的爱。不然,《望庐山瀑布》、《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草》、《饮湖上初晴后雨》、《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山行》、《望天门山》等等自创课堂怎能破云雾而出,华彩四射呢?白云苍狗后、风雨辗转后的那一份无处不在的痴爱更甚。一层一层地转身,一层一层地蜕变,日以继夜地纯化着我的诗意课堂,我的诗意美梦。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课堂上,我编织了一张朗读的网,孩子们就像蜘蛛一样,气定神闲,坐在这张网上,诵读着诗句,欣赏着美景,抒发着情怀,俨然一幅乐不思蜀、逍遥自在图。只要有钻进去的力量,才会有飞出来的精彩。于是在周详地安排好其它工作之后,便开始了我对《绝句》日以继夜的摸索之旅。那一只只拂水升空的“白鹭”,是那样具有诗的灵性;那一只只列队待命的“黄鹂”是那样富有诗的韵味。《草》自然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为他们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如春、欣欣向荣的底色。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的是朋友之间深不可述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情谊毫无痕迹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灵魂的深处,成为孩子们生命和谐相融的一部分。不仅古诗课我精钻细研,阅读课上的经典之声也嘹亮无比。始入《看雪》一课,雪花似“翩翩絮落带羞颜”,携着我们渐入理想中的飘雪情境。“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声声诗句,似白雪“故穿庭树作飞花”,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我们久久未泯的童心。《看雪》一课,我们一出发,便沉醉不知归路。由雪的诗句而起,引出了赏看的欣然,看雪玩雪的诗情画意便力透纸背,穿越时空,精美了课堂。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读留下的,是比读更悦耳的快乐。怎样将咀嚼和感受经典的能力和快乐传递给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呢?怎样让经典“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田,从而让我们的“用心教学”实现“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呢?我想:这是一项系统而严谨的工作,还需要我们注入智慧,投入耐心。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非常重要,赶快抢救孩子无意识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