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物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物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物语

森林物语范文1

【Keywords】forest resources; forest resource accounting; forest ecological 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47-02

1 引言

很久以来,中国都是用森林资源的消耗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执行以木材生产为重点的经营方向。相对应的是,我国传统的重采轻育、分离采育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是以前苏联的会计核算体制为纲要,在参考了工业企业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渐渐形成的,且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之中不包含林业资源。林业会计在理论上把林业经济活动放在重点,考虑开发和利用森林的各种资源,督促和监视着森林资源采伐利用的资金和资金流向,但森林资源并没有纳入会计实践和理论之中,并且后期也不加以研究,森林资源的价值中也不包含木材成本,这就把森林资源放在了经济循环之外,这是我国以前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国学者和财会人员正在努力的探索和研究将森林资源融入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之中,目前的研究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温作民教授等人编著的《森林生态会计》是中国首部具有很强创新性的著作,书中将森林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融入了会计核算之中,这本书的完成证明中国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林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和一项公益事业,其主要任务就是协助生态的建设和各种林业产品的供给。跟普通行业的会计核算有所不同,林业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其在进行经济业务核算时比较复杂,需要涉及种类繁多的科目,所以使得林业会计标准体系的内涵极其丰富。

2 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从我国改革发展到现在为止,林业的发展已经开始步入新时代,其发展目标已从追求经济效益过渡到追求生态效益,以生态效益?橹鞯乃枷肴梦夜?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变得日益重视起来。

现今我国已经形成的六大生态建设项目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项目,天津和北京的沙尘暴治理等项目。资金必须按工程项目的核算全部投入到这六个生态工程中,这六个生态工程也是为了森林资源的生产建设才有的,所以,现在的林业核算会计业务和简单的财务支出不一样,林业会计核算的业务要核算全部林业生态工程的所有成本,与普通的财务支出相比还是复杂很多。在一个工程竣工之后,除了要核算这个工程的成本是多少,还要核算这个工程能发挥多少生态效益,最后还得研究这个工程的生态效益怎么回收,探讨森林生态效益如何补偿回去,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正常循环。目前我国拥有农林业类型的上市公司64所,他们集中起来含有大量的森林生物资产,但是往往很少在报表中显示出来。比如说,福建省的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05年底时,拥有超过12万亩的林地,但是在其资产报表中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计量并不真实,这会让决策者收集到没有实际作用的信息,并导致公司的上市价值被严重损害。其次,就受托责任公司而言,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责任公司还大,所以对森林资产进行一个有效的监督管理是很有必要的[1]。

3 森林生态会计的初步设想

3.1 深入开展研究

我国森林生态会计的理论研究较其他发达国家比较落后,在实际的操作之中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今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现今需要的解决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生态林的持续发展,而解决由市场失灵引起的森林生态资产的成本缺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直处于探讨阶段。

3.2 深入进行研究

在以前的林业经营体制中,林业是一种产业的经济部门,因而只是重视林业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林业的生态效益。有一些学者说,森林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防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其工程资金应该来源于其他方面,如果它的财政支付能力出现了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国债提高工程投资的支付能力。还有一些学者说,生态林业的资金运行和市场机制是可以并存的,解决森林经济资金的问题,可以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服务的市场来解决,如建立生物交易市场等。

学者所提出的这些只是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并没有征收森林生态效益税,且森林生态环境服务的市场也是处于测试阶段,没有全面实施的能力。我们必须根据国内外的各种研究成果,逐渐加大对森林生态会计问题的研究力度,这是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

4 实务核算的回顾

在发展历史中由于受到产业水平的约束,我国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还处于一个基本阶段,对企业数量众多的资产价值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衡量。对于那些还没有入账的林地资产,企业应该根据收集起来的历史资料对它们进行合理评估,以确定好森林资产的重要价值,同时做好相应的会计处理[2]。根据历史经验,林地公允价值的评估可以用来确定林地的初始成本,并作如下的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林地――商业林林地

固定资产――林地――公益林林地

贷:资本公积――林地估值

森林物语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火灾预警;仿真;元胞自动机;vega prime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4-0870-03

1 概述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经济崛起的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国家,森林火灾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森林火险长期居高不下,森林火灾预警压力巨大,防火形势严峻。

在森林火灾的预警和扑灭上,已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传感器技术、神经网络、图像处理技术等应用实例,但各种技术优缺点不一,很难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系统。国内森林防火系统大多通过GIS系统整合多种功能系统,实现火灾预案、火线分析、灾情评估等功能,但同样受限于设备落后、火灾蔓延预测模型不匹配等制约因素。针对气候变化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森林火险进行预警,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控, 不断提高森林火险预警、火灾监测、火灾扑救与指挥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其组成元素是个性化和私有化的,因此以物联网基础,设计的森林防火系统能更为灵活地适应各地森林环境。该文在研究现有的森林防火技术基础上,结合物联网、计算机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 阐述了森林防火系统的实现方式。

2 数据感知层结构设计

要实现森林火灾智能预警,首要的任务是森林实时状态数据的采集。森林实时状态数据采集的好坏,如图像的对比度,传感器的敏感程度等,会直接影响到森林火灾的识别率、误报率和能否及时发出预警。在森林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中,森林实时状态数据的采集主要由传感器感知的森林环境数据和森林火灾图像数据构成。

数据感知层主要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森林环境烟雾浓度、温度和湿度实时数据,经过预处理后,通过无线模块将数据返回到监控平台。监控平台将数据送入神经网络中进行判断,并输入发送火灾的概率值。若该数值高于系统预警线,控制中心调用当地摄像头采集监控现场的图片,对连续的图片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结合早期火焰的特征进行检测,进行再一次的数据处理,判断火灾是否发生。

3 支撑系统设计

3.1 森林火灾蔓延算法

森林环境有大量植物类型需要考虑,为了加快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系统采用算法是以栅格为基础的边界插值算法。以当前着火点为中心,火灾在二维平面上有八个蔓延方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火灾蔓延速度和栅格长度决定了扩展蔓延时间T,当计算机存储的火灾积累时间大于T,就沿此方向前行一个栅格长度。蔓延模型采用基于边界插值算法的元胞自动机,将森林空间转换为元胞格网空间,元胞存储着树种易燃性、可燃物密度、地形坡度等模型因子,根据燃料情况和蔓延时间修改存储状态。

3.2 数据库系统设计

仿真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后台数据库 ,SQL Server 2005是一种高性能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其他数据库相比,在企业数据管理、开发效率和商业智能三个主要方面提高业务能力。针对企业级的数据管理,该系统以数据库引擎为核心,使用集成商业智能工具,可以为规模各异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构建和管理符合需求的高性能数据应用程序。

仿真系统将背景地形图划分为许多大小相同的网格,网格用坐标G(X,Y)记录,每个网格代表树、草及建筑等环境信息,且网格坐标和北京54坐标系下的电子地图平面坐标相对应。每个网格赋予一定的值,通过数值来反应火灾现场情况。(1表示正在燃烧,0表示未燃烧,-1表示已经燃烧过的火烧迹地。)以下图为例,设中点为起火点,风向为正北方一级,则满足蔓延条件时,每个边界点的正北方向的两个相连点被赋值为1(燃烧状态),边界点的其他方向的一个点被赋值为1。

3.3 VegaPrime视景仿真设计

视景模型的地形采用VegaPrime基础场景,由LynX Prime 图形界面配置文件设置场景中树木分布,并搭建登记在后台数据库,将基本地形和火的模型的文件导出为C++文件。在Visual Studio 2005编写控制台程序,和VegaPrime中场景类结合,搭建MFC平台。

将火因子的控制数据改为变量型,在数据库建立火的控制变量库,编写数据库连接、读取等函数,程序运行时直接连接数据库读取这些变量,并添加一些按键功能。使用火模型能够按照一定规律蔓延,火的蔓延控制变量从数据库导入。火灾蔓延效果如图4所示。

BehavePlus 由Rothermel模型改进预测表面火蔓延,有53中标准火灾行为和13种燃料模型,可通过选择模型来模拟火灾蔓延速度,根据南方森林特点,选取Dormant Brush, Hardwood Slash燃料模型,结合风力因子,得出蔓延速度如下表所示,将相应梯度数值导入MFC数据库中,即可控制元胞机中火灾扩散速度。

4 结论

在物联网森林防火系统设计中,GPS和GIS作为基础数据库,提供可燃物、道路、河流等基础地理环境信息,由前端传感器监测森林火灾发生概率,经二次判断后将火灾发生点位置传回系统,Vega Prime 仿真系统实时模拟森林火灾的蔓延情况。系统通过多数据融合判断和蔓延仿真,提高森林火灾预警准备性能及扑火指挥的决策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轩,张贵.基于物联网技术结构的森林火灾监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6-27.

[2] 蔡嘉成.火灾探测中的信息处理算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30-38.

[3] 于相洋.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火灾预警技术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25-31.

[4] 刘少军,甄久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森林防火上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2012,44(2):16-17.

[5] 张彦林,冯仲科,姚山.城市森林火灾时空蔓延模型构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28-31.

[6] 湛玉剑,张帅,张磊.林火蔓延地理元胞自动机仿真模拟[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 (2):121-122.

[7] 李琰琰.虚拟森林火场的技术研究和场景建模[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

森林物语范文3

关键词:森林;植物;现状;特点;保护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不无关系。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维持生态平衡上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面对人类落后的森林资源认识以及无节制的森林植被砍伐,森林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由此引发严重的森林资源匮乏、土壤沙化、生态植被破坏现象。其实森林中有着宝贵的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资源中,其中有八成以上都来自于森林,因此做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迫在眉睫,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特点

植物资源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是自然资源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但大多珍稀植物资源都位于条件恶劣的山区,这就给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成难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乱砍滥伐现象的增加,大多植物资源都面临灭种的生存危机,如何才能充分有效的保护这些植物资源已成为业界研究重点,也需要我们正确、科学的认识森林植物资源的特点。

1 植物资源的地域特点。由于我国国土资源广阔、各地气候差异大、地质条件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的地域特征十分突出。就这种特征产生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地球与太阳位置变化引起的热量、光照不均衡而造成的。同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同也构成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特点,换而言之每一个不同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植物种类。

2 植物资源的功能特点。就我国植物资源的功能特点分析,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植物资源普遍都是有多种不同物质组成的,这些不同物质的功能和用途也不尽相同。例如红松籽,它的果仁与果壳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果仁有着减肥、抗衰老的突出作用,果壳则是提取活性抗氧化成分的主要材料。其次,即使同一物质构成的植物,植物开采方法不同功能也不同。例如淀粉植物,淀粉不仅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以当做酿酒、制糖的原材料。最后,不同物质构成的植物资源的功能不相同。综上这些特点分析,植物本身是一个功能多样的内容,因此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商我们要从多个不同角度入手研究。

3 植物资源的时间特点。就同一地区的植物资源而言,它由于生长季节、生长时间的不同,其各阶段的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处于长期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现象在目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植物的品种、成分不同,这是一个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内容;其次,植物在生长中不同季节、不同时期所包含的成分不尽相同,这就决定植物利用、开发必须要按照植物时间特点开展。

二、我国植物资源开发现状

植物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它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保护和发展植物资源可谓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就目前我国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方面。

1 育种技术滞后。建国至今,我国植物育种技术一直表现出明显不足的特点,时至今日都未曾形成带有独特色彩的培育技术,大多情况都沿用国外培育技术。虽然在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仍然不存在可比性,劣势十分突出。

2 开发利用理念差。当前,我国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处于传统掠夺式开发,这种开发方式是以开发为主的而很少在开发的同时注重维护和种植。在这种开发方式下,人们的工作目标对准林木的经济价值,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森林植物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这也是造成环境问题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

3 资源开发缺乏全局观。森林作为不可或缺的陆地自然资源,它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过去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普遍以树木砍伐为主,这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威胁人们生存环境不说,还给后代子孙生存造成威胁,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三、森林植物资源的保护策略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利用光能、水分间接的为人、动物提供物质资料和所需能量的中转环节,是自然界能量循环的主要方式。自古以来,植物不仅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粮食、生产等物质,而且对维护生态平衡、维持社会发展秩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在目前工作中研究植物资源保护策略。就目前工作中常见的植物资源保护方法而言,它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 加强技术交流。由于我国植物开发保护技术的研发起步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植物开发保护技术不存在可比性,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将其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做到为我所用。

2 建立健全资源管理系统。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是我国森林系统的突出特点,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理念。目前,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结语

总之,今后我国林业植物资源经营方向是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为重点,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加快商品林建设步伐,多业并举、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森林物语范文4

关键词:财务舞弊识别;随机森林;R语言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30日

财务舞弊即财务报告舞弊,通常是指管理当局采取伪造、掩饰等手法,编制和虚假财务信息,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违法行为。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正因其层出不穷的发生态势和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界在谴责那些舞弊企业道德丧失的同时,更是对研究出有效识别财务舞弊的方法提出迫切希望。

一、文献综述

目前,财务舞弊识别研究主要涉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方面,定性研究主要通过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深度考察并试图发现其中的矛盾,以此来甄别舞弊。如,刘姝威(2002)就利用这种方法揭发了曾轰动一时的银广夏和蓝田股份的财务舞弊案。

定量研究则主要依托于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舞弊企业与非舞弊企业控制样本进行建模,并通过模型来预测企业是否舞弊。常用的方法诸如逻辑回归模型、判别分析、神经网络、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如Beneish(1999)利用Probit判别方法建立模型,模型的准确预测率达到75%,并在实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顾宁生等(2009)用学习矢量量化(LVQ)神经网络进行建模,同时将模型与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发现LVQ神经网络的效果最好。王敏(2011)结合舞弊三角理论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建模,研究表明,法人股比例越高、监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当年的审计意见类型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财务舞弊行为。

二、研究方法

近年来,很多学者采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财务舞弊识别研究,但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往往有限,究其原因,Breiman(1996)认为数据挖掘领域很多算法都是不稳定的,当训练集稍微有变动都会使识别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将分类器组合起来能大大提升分类器的分类效果。

本文采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研究,随机森林是Breiman在2001年提出的一种组合分类方法,它主要是利用自助重抽样法对原始样本进行抽样,再用这些样本分别建立决策树,最后根据这些树的分类结果投票得出最终预测结果。在分类问题中,随机森林得到的组合模型如下:

H■(X)=arg■■(I(h(X;?专■)=j))

其中,HR(X)是组合分类模型,h表示单棵树的预测结果,I是示性函数,公式表示使用得票最多的结果进行预测。

目前,随机森林主要应用于生物信息领域,在财务舞弊识别的研究上,国内尚无相关文献。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00~2008年之间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财务舞弊上市公司,除去涉及中报、季报、临时公告,只保留涉及年报的舞弊企业,最终剩余116家舞弊企业,以舞弊当年为一个样本,涉及多年舞弊的企业以其初次舞弊的年份为样本。为了保证控制样本的企业不涉及舞弊,对控制样本的选择采取下列限制:

1、在与舞弊企业同行业同年度的企业中进行选择,即保证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在行业和年度的分布要类似。

2、除去被ST、S、PT的上市公司。

3、控制样本前后3年的审计报告意见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

通过筛选,本文最终选择116家舞弊企业和116家非舞弊企业。样本数据及下文的变量数据都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选择。本文从公司财务状况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变量进行选择,具体变量如表1所示。(表1)

(三)模型建立过程。整个模型的构建过程基于R语言环境并采用R语言的varSelRF包和CORElearn包进行,R语言是一种集统计计算和图形绘画为一体的程序语言,在R的镜像站上有接近4,000多个程序包,涉及统计学、机器学习、计量经济学等多个学科,varSelRF和CORElearn包里包括了用随机森林进行变量筛选和建模的相关函数。

1、变量筛选。随机森林变量筛选的主旨思想是从备选的变量中选取使分类效果达到最优且数量最少的变量组合。经过筛选,财务杠杆系数、流动资产周转率、实际所得税率、销售期间费用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利润率、债务保障率、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9个指标成为入选的变量。

2、训练集、测试集划分。从样本中随机抽取75%作为训练集,剩余的25%为测试集。

3、RF模型建模。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对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能使模型达到更好的效果,RF需要调整的参数主要有rfNoTrees(建模需要的树的个数)和minNodeWeightRF(每个节点处候选特征的个数),经反复试验发现当rfNoTrees设置为100,minNodeWeightRF设置为3时,模型拟合的效果最好,最终得到的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相关数据用随机森林对数据进行变量筛选及对筛选后的变量建模,变量筛选的指标集中分布在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两个方面。同时,模型最后的预测正确率在训练集达到95.4%,在测试集上也达到72.4,预测效果良好。预测效果表明可以将随机森林方法引入财务舞弊识别的实际应用中。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敏.舞弊三角与财务舞弊识别[J].财会月刊,2011.10.

[2]Beneish M.D.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ernings management among firms with extreme.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7.16.2.

森林物语范文5

关键词:婺源;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45-0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多种效能,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保障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森林和森林经营的好坏直接涉及国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问题,承担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大使命。

一、基本情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隅,地处赣、皖、浙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为117°22′~118°11′,北纬29°01′~29°35′,东和浙江省开化县交界,南接德兴市,西毗景德镇市、乐平市,北与安徽休宁县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45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4%,地理轮廓大致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境内岗峦起伏,群山纵横,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以黄山支脉―鄣公山为主,向四周绵延,形成崇山峻岭。属东南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1 821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2天,年平均日照达1 868小时。境内水网纵横,分布稠密,全县平均径流量32亿立方米。

据2002年婺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1],婺源县土地面积450万亩,林地面积378万亩,有林地面积334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1 0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110.7万亩,蓄积250.5万立方米;全县用材林面积243万亩,蓄积746.6万立方米;全县天然林面积252.7万亩,蓄积769.5万立方米,其中全县天然用材林面积93.7万亩,蓄积235.2万立方米。全县有低产林面积123.8万亩,蓄积170.5万立方米,其中全县天然低产林面积54.7万亩,蓄积67.7万立方米,全县共区划源头水源涵养林14.3万亩,两岸水源涵养林41.7万亩,水库涵养林2.5万亩,自然保护区林9.6万亩,水土保护林38.7万亩。

二、森林资源评价

(一)林地面积

据1994年、2002年的婺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1],林业用地从374万亩递增到378万亩,净增4万亩,增比1.07%。有林地从31.9万亩递增至334万亩,净增15万亩,增比4.7%,森林覆盖率从73.7%递增至82%,上升了8.3个百分点。这说明婺源县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山地立地条件,县委各部门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管相结合”发展林业生产,路子正确,方法对头,措施得力,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林分结构与蓄积量

全县有林地面积334.12万亩,经济林面积29.88万亩,其比值为11.18∶1,而南方林分面积与经济林面积比例为4.2∶1,说明婺源县的经济林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偏低,而经济林面积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林区经济的发展。天然林每亩蓄积由1994年2.6立方米上升至2002年的3.0立方米,全县活立木蓄积总量由1994年的726.5万立方米上升至2002年的1 009万立方米,净增279.5万立方米,增比38.3%[1],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

(三)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但被开发利用的经济植物少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目前婺源县广大农村有保存较好的小块天然林,尤其是分布在村庄附近的神山、圣山、水口山,广大村民有着强烈保护意识,结合民情民俗,婺源县率先在全国开展自然保护小区规划、建设工作。现已建立自然保护小区191处,保护面积35.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8%。并按主要功能划分为自然生态类172处,珍稀动物类6处,珍稀植物类3处,自然景观类8处,水源涵养类两处,正是由于这些自然保护小区的建立,使得婺源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调查到小区内有木本物种700余种,鸟兽300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65种,濒危野生动植物108种。但目前被开发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种类很少,例如被国外誉为“水果之王”的中华猕猴桃遍布山间,另有香菇、木耳、松脂、香料、箬叶、笋干等林副产品和浙贝、黄连、厚朴、香附、夏天无等多种中草药材均未开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

(四)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但浪费严重

婺源县自然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例如利用丰富的名木古树,珍稀树种资源开发了虹关江南第一樟,篁村倒插罗汉、金岗岭、红豆杉群植物景点。利用自然保护小区内丰富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开发了鹤溪自然保护小区黄喉噪鹛 、赋春鸳鸯湖等观鸟园……但目前婺源的大部分旅游景点都是由个体户承包经营,由于经营者急功近利,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人造景观和设施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天人和谐。另外,政府部门对森林旅游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林权单位和林业部门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无法确保部分生态旅游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部分景观景点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监督,导致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其实质是保持资源生态系统和林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并把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保持两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结合点。坚持分类经营,建立生态平衡的经营理念,从传统的单一“木材利用”的思想转变为“生态利用”,逐步实施“生态林业”的经营利用制度,抛弃部门林业的观念,建立全民参与,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同搞“社会林业”。

(一)制定规划

婺源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以分类经营为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护优先,积极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生态公益林规模。正确处理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商品林基地建设的矛盾关系,做到既有效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又能充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用材和憩息环境的需求,确保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进一步保护植被和天然林

该县还有宜林荒山1 610.8 hm2,其中界内966.8 hm2,界外644 hm2,界内荒山主要分布在江湾、秋口二个镇界与德兴市和浙江开化县交界边缘,这些山场立地条件差、土层贫脊、石砾含量大、山场坡度多在40度以上。对于这类山场应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以封代造为宜。通过封山育林,利用山场上散生马尾松飞籽,能够达到成林目的[2]。

该县拥有的以栎栲类为主要树种的天然常阔叶林,已成为全国、全省非常珍贵的生态环境宝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首先应以保护天然林为前提。对森林资源实行全额管理,限额采伐,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森林法》,开发利用天然阔叶林,必须按规程规划在成、过熟林小班内小片皆伐或择伐,然后封禁,以利于森林休生养息,恢复林相,达到青山常在、持续利用的目的。

(三)调整现有商品林中的用材林与经济林面积比例,适当加大经济林面积

用材林与经济林面积比例一方面受地形及气候条件影响,另一方面受市场因素影响,合理的比例结构既能发展林区经济,增加林区居民的收入,又可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但在发展经济林时,还需考虑市场因素,不能盲目扩大经济林面积比例并分区布局,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坡度平缓的林地发展经济林[3]。

(四)保障措施

加强管理,严于执法,规范林地征占、林木采伐等各项审批手续,严格执行森林植被恢复费缴纳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严禁毁林开荒、随意取土、采石,鼓励退耕还林,实行依法治林,依法兴林。调整林分结构、林种结构,支持乔、灌、草相结合,培植复层异龄林,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加快后续资源的培育进程,重点是抓好现有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促进生长,缩短数量成熟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综合开发,朝多元化发展[4]森林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因此,森林资源的开发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分类经营。例如,生态公益林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为物种资源库、科研教学基地、种源基地、森林种养产业基地等,以活跃林区,搞活林业职工。科学利用林区自然资源,扩大生产空间,在林地种药,林中封沟养蛙,林中空地种食用菌,采集山野菜、山野果加工,形成以开发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增殖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培植业;以养殖林蛙为主的养殖业;以及加工林蛙、松籽、山野菜为主的加工产业,使山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基地,优质丰产商品流通林基地;构筑防护林生态体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大力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业,实行一产、二产、三产并举,综合发展的格局。

建立和健全森林资源经营监测体系[4] 。森林资源经营监测是指对现有林地从造林到收获的整个经营过程中的经营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测,真正做到经营科学,管理有效。在建立森林资源经营监测体系之前必须广泛收集多种森林经营类型的不同时期的经营管理信息及森林土壤肥力因子的动态变化信息,结合应用电子计算机及“3S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建立图、点、数三位一体的森林资源经营技术监测体系。通过建立和使用森林资源经营监测体系,实地为实施森林经营技术提供预测与决策指导。

参考文献:

[1] 1994―2002年婺源县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资料[Z].2003.

[2] 钟全林,王红英.江西省森林资源现状及新世纪森林经营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1,(5):18-21.

森林物语范文6

关键词: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教学改革;核心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80-03

《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是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专业基础课,目前对刑事技术、侦查、治安、警管等专业开设,其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树木分类学。它以乔木、灌木、藤本以及少数草本等森林植物为主要学习内容和研究对象,涵盖森林公安职业岗位所必须掌握的常见森林植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形态、分类、分布、价值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能力,达到履行森林公安职责、打击犯罪、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讲解内容虽然与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有部分重叠,但由于学校及专业性质上的差异,我校《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的定位与讲授又有别于一般的师范、农林类院校。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别鉴定森林植物的技能,是近年来森林植物课程组一直研讨的课题。经过这几年课程改革实验,摸索出一定的教改方向。学校已经成功升入本科类院校,笔者的探讨在总结前面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旨在为该课程制定本科教学大纲、本科教学计划等方面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课程特点

不论是传统农林院校的《植物分类》,还是我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的《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其核心内容均是使学生识别植物,为后续的生产应用提供基本技能。由于专业不同,我校该课程具有以下3个特点:

突出重点不同 对普通院校而言,掌握常规植物,尤其是与生产应用紧密联系的种类,比如教学中常讲解的蔷薇科、豆目、禾本科、兰科等,虽然我们也作一定的讲解,但我们会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较为集中的科做更细致的分析,如木兰科、樟科等;而系统、进化等内容,不做为教学重点。

要求层次不同 32或48学时对植物分类的讲解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之前并没有《植物学》的铺垫,而是将形态部分集中到本课程;这就需要我们用一定的课时去讲解形态结构。所以,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的科数在15个左右,主要从科的层次进行讲解,而属的比较在进行种的介绍过程中进行渗透性介绍,或者在适当的介绍一些亚科层次的归纳。

注重植物生长特性或利用价值 例如,园林配置、栽培育苗等;但这部分内容我们几乎不做讲解,而直指各个植物的特征,突出“识别”;同时,在每次现场课之后,均要求学生写检索表,突出了“鉴定”的要求。

存在问题

从《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本课程在学校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从原来老林校的《树木学》、《园林树木学》等相关课程演变而来。但由于学校性质变更为警校后,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大为缩减,同时相应的教学矛盾亦产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虽然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树木分类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与其相关的学科内容包括了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形态学等。这些课程内容在一般的农林师范院校等为单独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针对性。然而,我校的《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的前部分内容为植物形态学,即对相关的分类学术语等一一解释,而大纲规定仅有2个学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后续内容中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裸子植物仅有1学时,但裸子植物又是森林中的主要用材树种或建群种,一笔带过式的讲解,学生根本无法“解渴”,基本处于科普性的讲解。以松科为例,正常科的特征讲解要占去1学时,各属特征比较讲解要3学时,总共4学时。另外,还有杉科、柏科等重要科也需要讲解。因此,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成了该课程的首要突出问题。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脱节 由于植物生长周期的变化,要在短时间(1学期)内完整观察植物叶花果的形态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相对而言,叶的周期比较长,而花果的周期比较短,而花果却为较稳定的分类性状。目前由于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专业的森林植物课程在上半年开,有些时候在下半年开;上半年开课的班级可以较多地观察到花和叶部的形态,能相对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下半年开课的班级,如果实习安排较晚,只能到植物园去“捡树叶”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讲解侧重点不得不倚重于叶形态的分析,以至于对一些叶部变异较大的植物学生在某处认识了,换个地方再看时又不认识了。因此,改变这一教学不足的方法是调整开课时间,尽量在上半年开课,并加大实习课程的学时数。

野外实践课时削减 在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由于课时压缩及“一刀切”等问题的存在,本科专业的一周野外实践课程(如刑事技术专业)被取消。本课程是实践性十分突出的课程,实践课程在该课程中的地位体现得尤为重要,它与其他刑事技术专业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实验室内是无法让学生认识野外丰富多彩的植物变化的,而“识别”植物才是课程的核心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鉴定”的意义。中国自古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说,这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植物。不论是本科48学时,还是专科32学时的课程安排,对于野外实践课程不但不能削减,更是应该加强比重,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与普通院校一样组织学生在黄山、天目山、庐山等典型亚热带森林进行标本采集与识别。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从近三年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来看,除少数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在学该课程的时候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有自我求知欲外,大多数学生学习十分被动。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学校的性质及学生就业情况有关。“市场决定了产品类型及走向”,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规律。学校的主要作用虽然是培养人才,但是学生毕业的去向亦反过来影响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最直接的影响者。从近年的就业情况看,我校毕业生大多去地方公安部门工作,能够进入森林公安系统的极少。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处?”“我不到森林公安就业,这个对我没什么影响”;“公务员工作没有植物识别与鉴定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复杂、知识枯燥、形式单调,多数植物的表型特征需要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做种间、属间、科间的比较,整个学习过程显得繁冗庞杂。因而在学生中流传着“分类、分类,越分越累”的说法。教师花大力气备课,准备精美的图片,学生却仅当是科普学习,未能上升至专业课程学习的高度,教与学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改革方向与措施

在坚持森林公安特色立题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的改革力度,总体改革方向与框架应做到以下几点:(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2)日常教学与鉴定工作相结合,利用森林公安送检植物物证的机会,让学生参与鉴定,学习鉴定过程;(3)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借课程改革契机,将整个植物学科的相关体系搭建形成课程网络,如相关的《木材识别》、《生物多样性》、《植物微量物证鉴定》等;(4)观念更新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只有创新才能让课程更有活力,才能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5)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学习到丰富的植物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创新科研中,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等;(6)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时是有限的,但身边植物的发掘与认识是无限的。最后,通过对本地区常见植物表型特征的观察和一系列综合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森林植物识别研究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森林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下面就改革中的几个重点做简要说明。

改变课时设置,加大实践比重 目前的课程设置,实践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在30%~40%之间,这一比重仍然较低,应提升至50%,即能够做到上一堂理论课,有一堂实践课支撑。课程受地域限制,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识别、CITES公约植物识别等理论或实践课程,可以相应地调整为2学时,仅为常规植物介绍即可;而把这些课时转为对当地植物的介绍,如校园后山壳斗科、蔷薇科、木樨科等常见科植物的介绍,使课程具备“关联化”“乡土化”和“开放化”特点,其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训练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合理规划野外实践课程 仅仅依靠平时上课的植物识别,是远不能满足学生掌握足够植物特征信息量的,1学期最多也只能认识50~70种植物,而且由于学期过程较长,多数学生基本是“上周学这周忘、下周全没印象”,利用短时间(1周或2周)的野外强化教学有绝对的必要性。南京周边适合课程野外实习的地方,近的有宝华山、栖霞山、紫金山等,稍远的有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这些地方均是较为成熟的实习基地,不但有可靠的植物本底调查资料,更有相关的实习配套措施。植物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带领下综合识别与鉴定植物,并能够掌握单独利用检索表或志书等工具实现常见植物的鉴定技能。野外实践不仅加大了学生植物识别的信息量,更能让学生通过山体海拔或环境的变化,感受到植物地理的奇妙,让他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最后,还能通过标本的采集、压制等程序了解和掌握植物物证保存与送检过程。

加大检索表的应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要重视检索表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实验室植物识别或校园植物识别,在学生掌握识别植物重要区分部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对植物进行比较,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通过检索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学期检索表的作业量基本在6~8次,这为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使用和查找检索表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这一训练学习,多数学生能够自行查阅相关植物志书等资料。

多管齐下,丰富教学手段 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多媒体。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教学多数是用挂图,图片不仅陈旧破损,而且亦模糊不清,有些重点无法很清晰地表达。使用PPT或者视频等教学,有图文并茂、动感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因而可大大弥补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如在讲授蝶形花冠与假蝶形花冠的区别时,对应的部分能够用动画的形式同时表现出来,学生很快就能知道旗瓣在两种花冠类型中的位置和形态的差别;此外,通过视频如《森林之歌——绿色版图》,学生很快就能对中国森林地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地想象某一区域由某种森林类型构成,摆脱了机械记忆的窘境。

2.标本馆开放。提及标本馆,多数人认为使用者必定是科学工作者,而学生亦敬而远之。带领学生走进标本馆,让学生了解标本馆的历史、用途等,使学生有进入标本馆参阅标本的想法。课程组教师曾带领学生参观了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标本馆,让学生参阅了19世纪金陵大学遗留下的标本、曾轰动世界植物学界的活化石水杉的模式标本等,这不仅能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更能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种凝重的历史责任感,提升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开放标本馆,使学生有机会看见更多各种各样的标本,可加深了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3.网络学习。现在全国许多高校都已建立了相关的植物学科的精品课程,其中不乏与植物分类学相关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网络资源,对讲授过的知识进行网络补充和加深学习。这些网络资源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学精品课程、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种子植物分类学精品课程,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精品课程等,此类网络资源日益丰富,让学生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更能领略到各校相关课程的精华。除此之外,学生如果外语基础较好的,还可介绍学生浏览UConn Plant Database、Royal Botanic Gardens-Kew等。

4.课程创新实践。鼓励学生提出与课程相关的创新知识,或者是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近年来,课程组指导的“叶色变化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木材商品名与学名的统一对照规范”、“植物标本信息库的建立”、“CITES公约植物在中国的分布”等大学生创新课题,获得了一致好评,让学生感觉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势必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让我们去逐一破解,而这些新的问题或困难可能正是目前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所以,迎难而上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坚定态度。应在坚持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改革成果,将适合于本校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合进来,让教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最后实现教与学双赢的局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升本是近两年的事情,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作为学院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应勇当改革的先锋,我们亦要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更好地完善该课程、该学科的各个方面,以期在改革之后出现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鹏,吴惠芳,张艳英.“植物分类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7):146-147.

[2]孔红.种子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探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76-77.

[3]陈炳华,刘剑秋.植物分类学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1):89-92.

[4]杨晓红,李先源,王壮,等.被子植物分类检索表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48-150.

[5]张彪,吴剑,宋晓森,等.被子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3(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