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凡卡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凡卡的主要内容范文1
作者:郑淑娟
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开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阅读教学必须和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写作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阅读教学练仿写
在阅读教学时,依照课文已有的方法和形式去做。就是仿照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林海》一文,作者抓住森林的特点与大海相对比,又通过丰富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此文时,教给学生观察事物和表达的方法,运用拟人和比喻,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以某一景物进行练笔。
二、根据课文内容继续写
续写就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假想课文以外的情况,运用合理的想象,有目的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学了《凡卡》一文,可以续写《凡卡的明天》《凡卡真的回到了爷爷身边》。通过写作练习,促进了学生对凡卡的同情,激发了学生对黑社会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学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也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学习课文练扩写
扩写就是对课文或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扩展,在原文的基础上做详细的补充叙述。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扩写《少年闰土》一文中的一段话:“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和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激发了同学们对封建礼教的憎恶,表达了学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更加深刻,也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四、学习较长课文练缩写
缩写就是把较长的文章或段落缩去次要的内容,变成较短的文章和段落。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准确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缩写时,要保持原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语句要通顺连贯。而后教师选出内容交给学生缩写。如此训练,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学习古诗练改写
改写就是依据课文内容,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的一种练笔方法。改写可分为:改变文章体裁、改变文章的人称、改变文章的结构、改变文章的表达方式等。例如:我教《七步诗》一首古诗时,要学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让学生能从中有所启发;我教《春夜喜雨》时,要求学生把这首写景抒情诗改写成散文。在改写时,学生要依据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既达到对古诗加深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之目的。
凡卡的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提炼 巧用 逮准 借助 个性化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不应追求热闹快乐,应追求对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感悟。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篇幅也很长,我们决不能全文逐字逐句分析感悟。因此,我们不妨抓住关键词开展教学,引领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奥秘,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
一、提炼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凡卡》一文很长,课文内容由作者旁述、凡卡的信、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组成,和平常的课文不一样,学生理解有点吃力。这么长的课文怎么概括主要内容呢?有的教师可能让学生直接概括,有的教师可能拿着参考书照本宣科包办代替。但在一次听课中,我发现一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推广。就是先请说知道什么,再从自己的话中提炼一个关键词,然后把这个关键词写到黑板上!黑板上的词也多了起来:凡卡、爷爷、学徒、写信、离开……黑板上的词顷刻间成了有价值、有灵魂、有深度的小精灵,为学生指明了概括的方向。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
二、巧用关键词,创设语言输出平台
在很多公开课中,执教者都会组织学生“学习生词”“复习生词”,这些环节几乎成了惯例。但不少教师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复习而复习。实际上,有些生词本身就是重点词、就是关键词。如《将相和》一文中的生词:“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渑池、和氏璧、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其中,“渑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这些词和人名联系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纯粹地“学习生词”“复习生词”,那的确令人惋惜。因为“学习生词”“复习生词”只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给学生输入语言。而运用语言、输出语言才是语文课程的本真。所以学生学会生词后,老师可利用重点词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输出语言的机会。
三、逮准关键词,寻找解题突破口
学习语言离不开理解。现在考试也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写出对句子的两种理解。遇到这类型的题,语感差的学生根本无从人手,有的学生虽理解,但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句子中的突破口。其实,逮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就能找到解题突破口。
例如,写出对“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特别富裕”的两种理解。这是单元检测时出现的题目。改卷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原句照抄,有的同学稍加标点就了事,失分相当严重。点评时,如果教师说的太多,就会越说越模糊;或者学生理解了这句,换了另一句,同样也无从入手……所以,理解这一类型的句子,我们应该先引导学生寻找句子中的突破口――关键词,再借助关键词解题。
点评时,我考虑到学生语感的欠缺,就先组织学生多读几遍,读出味道来就让学生根据理解给句子加括号、给关键词加着重号。通过一遍遍地读,学生终于在相关的地方加了符号,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解题难度。我再让学生朗读比较加了符号的两个句子:①(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特别富裕。②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特别富裕。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能领悟到句子要考查的是对“部分”这个关键词所指向的对象,这就是突破口。于是,我顺势指导学生从“部分”所指向的对象、范围理解句子。
第一种情况是“部分”指向“江苏和浙江”,于是,就可理解为:江苏的一部分地区和浙江的一部分地区特别富裕。第二种情况是“部分”只指向“浙江”,于是,就可理解为:整个江苏省和浙江的一部分地区特别富裕。触类旁通,对句子“伊拉克对北约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的两种理解也就不成问题了。
一个词所指向的对象不同,或者蕴含的感彩不同,其表达效果就不一样。所以,师生要善于思考朗读比较,逮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寻找突破口。再抓住关键词析句,并学会迁移运用,不断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一旦语感强了,学习语文就事半功倍了。
四、借助关键词,开展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不同的读者有各自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有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在执教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文中有一个描写居里夫妇提炼镭的片段,我先让学生自主地默读这个片段,在有感触的词语旁写上批注。先让学生找关键词,找准了关键词也就抓准了句子的“眼”,把住了句子的“脉”,理解起来就简单了。接着同学们还抓住“一锅一锅”“破棚子”“烟熏火燎”等词语畅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有的学生体会到居里夫妇的不容易与艰辛;有的学生体会到居里夫妇的执著。多元的体会,多元的感受,这正好为感悟那份“跨越百年的美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凡卡的主要内容范文3
(1)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当小组长,其他成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便于互相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四个问题:①“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甲”是什么意思?②桂林山水有什么突出的特点?③课文是怎样写出这些的?④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在小组长的鼓励下,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地点拨,引导他们讨论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争论的。就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气氛不再沉闷了,乐于主动学习,形成了“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良好局面。
(2)创设情景阅读教学。创设情景,要求教师也进入角色,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凡卡》一文,当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让学生热烈地讨论,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梦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黑暗社会的感情,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及爱憎分明的能力,收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
(3)阅读教学渗透人文教育。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信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肖复兴写的《荔枝》这一课,我让学生熟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叫学生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母亲又是如何的?学生立即沸腾起来,纷纷说出各自母亲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连平时不喜欢说话的学生也畅所欲言,表示将来要用实际行动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这节课的思想教育已渗透到了学生心灵之中。于是就及时加以肯定,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他们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凡卡的主要内容范文4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下面谈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一、引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教学《凡卡》一课,当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写着“乡下爷爷收”。到底凡卡的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这件事的结局怎样?我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爷爷能收到。”有的说:“爷爷收不到。每天早上凡卡总是满怀希望地站在村口等候爷爷的回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不见爷爷的踪影。终于有一天凡卡被冻死在村口。”还有的说:“凡卡信上的地址没有写清楚,又没有邮票,爷爷根本收不到,这只是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学生的这些想象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多么美好,多么符合客观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
二、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挖掘教材空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挖掘教材空白,借助教学重点、难点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穷人》一课,最后写渔夫表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并催桑娜快去。这时,桑娜拉开帐子,西蒙的两个孩子怎样?善良的渔夫又会怎么做?以后又是怎样?这些作者都没有写,故意留下一段空白。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拉开帐子以后”,“十年后的桑娜家”的情景。学生各抒己见,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西蒙桑娜的美好品质。
鼓励求异思维 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有一种不自觉的思维定势,凡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鼓励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求异创新。
教《麻雀》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性的创造活动。作者在课文结尾写道:“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讲完课文后,故意向学生提出异议:“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他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你们忍心这样吗?”学生齐答:“不!”此时,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给课文换个结尾。有的同学说:“猎人应该唤回猎狗,并把受惊的小麻雀放回书树上再离开。”有的说:“猎人应爬上树,轻轻把它放回窝里。”还有的说:“小麻雀是被大风刮下来的,鸟窝在树上不安全,应该……”显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求异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发挥创新心智,能使学生跳出常规的思维圈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引导作文创新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察,从多方面思考、多层面想象,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形成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如一次看图作文(写事)训练,图上画了一株月季花斜在花池内,花枝上绑着一条小围巾。图上没有人,也没有文字,给学生留下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写出了许多的生动故事。有的写道:“早上,马丽上学,看到美丽的月季花被风吹倒了,她急中生智,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把月季花绑起来,可是花枝就是站不直,玛丽想出一个办法来,找一根小棒支撑着,终于绑好了。马丽开心极了!”另一位写道:“……因为是我课间踢足球给月季花撞倒的,我当然有责任把它绑好,还应该向花工叔叔道一声歉,保证以后不在花池边踢足球……”不同的思维过程,编写的故事不一样。看着几十篇内容不一样的习作,足以使人感到几十颗创新求异的心在跳动。
三、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导向,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计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学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庆市黄兰老师教学《灰雀》一课,值得我们借鉴。学生的提问既新疑又深刻,讨论的水平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是对灰雀讲话,实际是跟小孩子说话。”一位历史巨人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跟灰雀交朋友,列宁爱小孩、爱灰雀之情尽在不言中,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都充分体现出来了。可见,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新力。
当前,开展讨论式教学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有的教师并未真正认识讨论的优势和作用,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的时髦包装。这些讨论的问题往往缺乏价值,三两分钟就草草收场,显然是搞形式而已。另一个问题就是讨论的气氛还不够热烈,效果还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还没有真正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或多或少还有顾虑;再者平时教学中类似的训练太少,学生还没有形成自由、自在、自觉的讨论习惯,所以讨论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始终要牢记三点:第一是爱护和保护;第二是帮助和培养;第三是开发和扶持。
四、开展实践活动,塑造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发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尊严,令学生赞叹不已。于是,让学生把表演带进课堂,设置情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那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学生情绪高涨,自编自演的课堂掌声不断,充满欢乐的气氛。这时,我又问:“出网友用另外一种方法侮辱晏子了,怎么办?”学生根据“晏子个矮,楚王瞧不起”这一事实,有自编自演了几场不同的“侮辱戏”和“反侮辱”戏,每场表演都闪烁着创新的思维火花,这样,年长月久,就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凡卡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创新;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12-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新。
一、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爱问的热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要和谐地、愉快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要切切实实地做好减负工作,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还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思维的创新之花才会“常盛常开”。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谈道理等形式,激发学生爱问的热情。例如,通过故事引导。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有个小孩叫约翰。一天,约翰放学了。他的爸爸不是问他老师讲了什么,上课听懂了什么,而是问:“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小约翰低下头说:“没有。”爸爸摇摇头说:“哎呀,这不好,没有向老师提出问题,说明你没有动脑筋。”第二天,小约翰一回来就高兴地喊:“爸爸,爸爸,今天我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急得汗都出来了。”爸爸一听,忙抱起小约翰:“哎呀,我的好儿子,你真聪明!”我引导学生说:“美国人认为学生会提问题,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是聪明,反之就是不聪明。”学生惊讶地问:“真的吗?”我回答说:“是真的。我们在班上也树立一种好问的风气,怎么样?谁越会问,谁就越聪明!”学生情绪高涨,齐声回答:“好!”
二、发散思维,指导提问方法
针对学习实际提出问题,这是“善问”的关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顺向、逆向等思维方式,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课题上质疑。因为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如《中国石》一课,让学生读课题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积极质疑:“‘中国石’在哪儿?”“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它‘中国石’?”……
(2)从内容疑惑处提出问题。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研读课文,对文章内容不懂之处要提问,以达到钻研课文、启发思维的目的。教学《凡卡》一课,学生提出了疑问:“凡卡是个穷孩子,上不起学,可课文怎么说凡卡写信给爷爷呢?”在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一位学生提出:“课文结尾写小女孩冻死了,死是痛苦的,可她冻死时为什么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呢?”这样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是学生思考后提出的。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当老师组织讨论释疑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效果也好。
(3)从情节的变化处提出问题。叙事性文章一般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从情节的变化中思维,往往具有奇思妙想。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质疑。一学生提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时,假如曹操放火会怎么样?”这种提问确实出乎意料,它体现了学生的新思维,令人称妙。我组织学生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这样的争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辩论能力。
(4)从逻辑推理去提出问题。每一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善于动脑的学生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去推敲思考,也会有意料不到的妙问。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时,一位学生提出:“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秦王击缶,还称若秦王不击,就跟秦王拼了。按理说,秦王侍卫、大将应该很多,怎么会被逼无奈,只好击缶呢?”能这样提问,可见学生很会动脑筋,值得教师赞扬。
(5)从不迷信教师权威中提出问题。不迷信教师权威,敢于怀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也应是我们提倡的。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课文学完了,他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大会上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瑜,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本是个画龙点睛的提问,可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即向徐老师质疑:“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和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这可“将”了老师一军,但我们不能不赞叹这位学生敢于发问的勇气。
(6)在文章的“空白”地方质疑。如《海滨小城》一文中“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有的学生提出:“船队归来的场面是怎样热闹呢?”又如在学习《白杨》时,有的同学提出:“爸爸并没有从深思中回过头来,爸爸在深思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7)积极组织讨论,保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幼稚的还是富于新意的,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当然对他们的提问不是一提了之,而应在相应的时机进行解疑反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文章,积极思考,发现答案。假若学生实在讨论不出,教师应予以点拨讲解。
综上所述,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的关键。特级教师于漪说:“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师,绝不能再墨守成规,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质疑成为创新的源泉。
参考文献:
凡卡的主要内容范文6
一、倡导广泛阅读,掌握写作要领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会写得好。”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吸收,作文是释放。阅读是根,作文是果实。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学生的广泛阅读,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寻求到作文的基点。比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作者是通过描写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哪些具体事物来突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由此明确表现中心的具体方法是抓住有特色的具体事物进行描写来突出中心。除了课文,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尽可能背下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学生就能逐渐掌握写作要领,写起作文来就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二、启发观察感悟,积累丰富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好的文章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作支撑,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很难,不知写什么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对身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的兴趣和习惯,从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一言一行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描写一个人,就要注意观察选定目标的外貌、举止、精神状态、行为习惯等,抓住特征,抓住引人注目之处,挖掘其独具魅力的光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扩展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观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淡中寻找新奇,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写作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
三、坚持常规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常规训练。学生的作文训练方式应不拘一格,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比较有效的方式包括:①以说促写。少年儿童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恰当利用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就某一主题说一说、聊一聊。在说的前提下动笔作文,难度和梯度都会大大降低。②利用课文进行“仿写”和“续写”。比如学了《慈母情怀》,仿写《妈妈的爱》;学了《白公鹅》,仿写某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了《凡卡》,续写凡卡将信投到邮箱后发生的故事。“仿写”和“续写”把范文作为作文的样版,经过阅读、消化和吸收,学生会更容易领会作文的真谛,形成自己的灵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③坚持写日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光靠教学中布置的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训练了自己的写作技能。
四、重视自主习作,拓宽作文天地
写作是抒感的一种方式。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作文,很大程度的因为我们对学生作文的束缚太多,限制了学生情感的发挥。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自主习作,让学生自主确定作文题目和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有效拓宽学生的作文天地。比如在进行写景专项训练时,以“家乡”为题材提供命题《家乡的山和水》和《我爱家乡的×××》,两个题目都是要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写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记叙文。但在具体要求上却有区分度。《家乡的山和水》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山”和“水”的特点;《我爱家乡的×××》则要求写出家乡中的某一事物,可写景,可写物,也可写人,选材范围更大。学生也可以自主围绕本题材命题,从任一方面、任一角度去描写、去抒情、去畅想。
作文教学改革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难点。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在保持作文教学基本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策略,引领学生欣然走进作文的天地,走进自由表达的乐园,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快乐地作文,流畅地作文。
参考文献:
[1]徐东磊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