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梅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梅古诗范文1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晓》一诗的教学中,开课伊始,师动情地说:“同学们,春天已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乐曲本身就是一首流动的诗,而古诗有不少本身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春晓》描写了诗人孟浩然昨夜听到的各种声音,表达了对春天风光的喜爱和对春天在不知不觉中逝去的惋惜之情,读了之后感觉如同一幅生活小景。如何让学生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陶冶呢?采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眠欲晓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处处闻啼鸟”是听觉形象,播放一段春天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学生顿时浮想联翩,感觉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天,欢快的春天里,到处是百鸟欢腾的景象,由心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爱春之情。一段“嘀嗒、嘀嗒”的春雨声正如永不停歇的钟声,不仅回响在学生的耳边,也敲打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很容易就能产生时间不等人的感受。“花落知多少”,虽然未闻花落之声,但藉声示形,滋生视觉形象,学生由风雨联想到落英缤纷的场景,体会到了诗人惜春之情。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使学生渐渐进入“感受春天,欣赏春天,赞美春天,留住春天”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
二、感情吟诵,体会情感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得可谓精辟,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古代人多用来吟唱。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学生在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吟读,细心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 奏,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涌动。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再现特定氛围,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就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在学《游子吟》一诗时,观看课件,配乐播放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有了以下一番所得。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
四、搜集资料,延伸平台美
雪梅古诗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91-02
当前,审美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古诗词直接与艺术接壤、交融,学生通过对诗词美的内涵感受和吸纳,对良好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时间上看,中国古诗词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明悠久历程的缩影;从内容上看,诗词涉及到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等众多题材和主题;从形式上看,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韵律、幽远的意境无不拨动人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均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诵读学习经典诗词作品,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感染,进而陶冶情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对这些诗词进行有效分析和教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诗词审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理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一是重背诵,轻讲解。小学古诗词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一来可以应付考试,二来有助于完成新课标对学生掌握诗词量的需要。然而,在学生对于诗词的真正含义还不够深入、明晰时,教师一味要求背诵,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由于没有理解诗词的内涵,即使W生能将诗篇背不来,也未必真正入心,结果是很快便被遗忘了。在对古典诗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诗词大意用白话文告诉学生,只是做了一个古今翻译的工作,以此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有效体会诗词情与理、景与意、文与人的密切关系,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或是为了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还要求能默写,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态度,往往与中国传统优秀诗词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悖离,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诗词的意蕴及哲理,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其胸怀和视野更为宽广,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三是重翻译,轻审美。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逐字逐句地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联想和情感的调动,还将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当教师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起了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作中淡雅而动人心弦的意境便荡然无存了。可见,教师过度讲解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和想象的自由,而从翻译的过程来看,教师往往只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讲解过程中不注重营造氛围,不重视思维引导,将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诗词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将会变得比较困难。
二、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当理解了小学语文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后,教师对于审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完善。
(一)挖掘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师的朗诵与讲解为主,而教师在诵读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理解诗人的感受,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抒情主体表达情感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表演和呈现。以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诗中汪伦以歌送友,作者李白借潭水之深抒发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诵读此诗时,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真切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教师或学生也可以独自将自己置于“乘舟将欲行”的作者角色,想象自己此时正独立舟头,就要告别倾心相交的朋友了,此别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重重阻隔,彼此不知何时能再见。正忧思万千时分,岸上突然传来友人送别的歌声,于是,独立舟头的“我”望着眼前的潭水,听到友人质朴纯洁的传音,那种难舍友人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作者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于此处自然地联系起来,至此,吟诵者自然更能体会诗歌后两句所寄托的友人之间的那种深似潭水的情谊。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欣赏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诵读,欣赏其语言美,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时,诵读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教师围绕“绿”字启发学生推敲猜测、体会,并彼此交流作者可能用过“绿”字之外的哪些字,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万物生机、绿满江南的春光意境。在学生感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想并小结:据传,诗人先后选换了“过”“吹”“至”“到”“回”“满”“入”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成为诗歌创作炼字的佳话。学生通过对这样一段背景故事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字词对比,体会不同字词给诗歌带来的不同审美感觉,以及诗人传达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体会意境美
古诗词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富有个性化、意味深长。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利用古诗引导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画面,在审美过程中领悟和升华诗词的思想境界,只有实现了这一教学目的,才能够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体现诗词的欣赏价值。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国家残破,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充分挖掘与运用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4).
[2]孙桂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雪梅古诗范文3
诗词与其他文体相比较,能更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质与高尚情怀,优秀的诗篇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示着诗人内心世界,表达着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诗词历来就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积极探索诗词歌赋,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品德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它,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审美教育,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社会有用人才,而做出应有的贡献。下面笔者仅从中国古诗词的形象美、意境美、形式美、三方面,对古诗词美感教学进行探索。
一、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中的形象美
人物的心灵美由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因为感知是美感的门户。诗词课文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他们的形象千百年来已经在人们的心里变得光辉伟大。如“万里赴戎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雄姿英发”的周瑜,有“壮心不已”的曹操,有“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有“家书抵万金”的杜甫……这些光辉的形象长期以来,深深地影响着无数后辈,使他们能够在人生的路途中,拥有高尚的人格和明确的人生方向。
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诗词当中所表现的形象,能感知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体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情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因为我们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每句古诗的意思,而关键在于领略古诗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文学修养得以加深,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是指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指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意境”则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反映生活的本质,也能产生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感染力特别强,它会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回味无穷。这种想象和联想产生的美感并不逊色于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美。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我们从中可以体会这样一种意境:略带凉意的秋山,小雨刚刚停歇,山里的空气清新异常,让人心旷神怡。“空”和“新”二字,巧妙地将明净旷野和闲适情趣相结合,“晚来秋”更添清新凉爽之意,松间泉淙淙,流出了清冷之音,树林里传出了令人愉悦的笑声,原来是姑娘们浣纱回来了;莲花和叶纷纷摆动,原来是渔舟回来从那里经过;秋天雨后的山村晚景,是那么美丽生动。此诗语言清丽,笔触细腻,抓住自然界最动人的一刹那来描写山水,表现情感,动静相宜,声色兼用。真实、客观、简洁,把大自然优美宁静的一面,描写得天衣无缝而有哲理和深意,如此幽静而又生趣盎然,在自然朴素当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显得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诗词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加以点拨、引导,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加深对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理解,受到古诗词美的熏陶。
三、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形式美
诗词的结构形式美是非常明显的,分行排列的整齐美,阶梯式诗歌的错落美,长篇叙事诗的铺排美,某些诗歌因为复沓而产生的回环美。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形式上,特别讲究对称的形式美,字数、句数、分章、分阙上都十分讲究。形式美包括结构美和音乐美,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的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走向极端,而追求那种活泼、流动的美。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仗工整,犹如士兵排列方陈一样整齐划一,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美感,使读者在细吟慢咏中,自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又如余光中的《乡愁》,一共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对称均衡加之诗人注意了诗句的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进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一咏三叹的旋律之美。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叠词的运用,使得这首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浓浓的思乡之情溢满胸怀,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惆怅满怀的基调,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形式美的诗词有很多,比如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醉花阴》,戴望舒的《雨巷》等很多,结构形式之美来源于美的构思,美的构思必须避免平庸,力求用美的形式,展现丰富的思想内涵。
雪梅古诗范文4
一、由诵入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诵读古诗词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途径,新课标也规定,学生须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段)。当然,我们强调背诵古诗词,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琅琅上口的古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诵读和品味古诗词的美;若是遇到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教师在学生背诵前,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疑难词句进行适当的解读,即从理解古诗词着手,切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取。
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臾,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即是说学生在熟读古诗词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感悟其中的内涵,心口一致,才能领会到古诗词中的神韵,才会有所收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学生对经典的诵读,不仅要求出口成诵,还要对其加以理解。比如,在讲授《诗经・蒹葭》这一课时,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展现方式。在比赛时,有的学生自行用多媒体播放器放了背景音乐,伴随着音乐声、淙淙的流水声、诗人的洞箫声等大自然的声音,学生缓缓地展开了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为。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不自觉地在口中吟唱着,眼里陶醉着,脑海中仿佛真地浮现了一幅芦花飘荡,伊人悠悠地划着小船,似近似远,一片水波荡漾之景。学生们仿佛也听懂了诗人对伊人呼唤中的无奈、急切与怅惘。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文字,独特的文学魅力一次又一次让人折服,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语感也会越来越精到,伴随着大量古诗词的诵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由画入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有人说,诗与画本就是一体的,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达画意,画借助线条色彩等要素展示静物,促使人有表达的欲望。虽然并不是所有诗都可以用画表现出来,但是毫无疑问,诗画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画入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诗中描述了一幅生动的早春西湖的明媚景色,尤其是其中两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为了使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诗人所展示的早春西湖美景,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边画边想:一场春雨刚过,在一个明媚的春日里,想象自己信马来到钱塘湖畔,呼吸着草木发出的清香,眼见湖上云气氤氲成一片,像是要贴近水面,与岸平齐,远近处几只黄莺叫声婉转,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北归的燕子也开始衔拾起泥土做巢,沿途的花儿一丛丛、一簇簇让人眼花缭乱,煞是好看,路边的春草刚刚钻出土来,刚好能够淹没马蹄,尤其是湖东一带,绿树成荫,在这里欣赏玩耍,悠闲自在,都要流连忘返了。随着想象的推进,学生画笔下黄莺、燕子、绿树、浅草、鲜花等一系列景象一一呈现在画纸上,那美丽的湖色春光也映在了学生的心里,通过诗画的结合,学生对诗人融情于景的喜悦心情理解得也更加深刻到位。
抽象的诗和直观的画充分释放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由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教会学生各种答题技巧,让学生利用万能公式,即使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诗词也可以生搬硬造,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就会降低,学生就容易将品读古诗词当作是一个差事,一个公式化的程序,体会不到古诗词的内在美、意蕴美,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强调古诗词教学一定要从理解诗人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引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自己已经自身难保,住破旧的草房,被孩童欺凌,却还要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于是我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了杜甫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让学生理解杜甫不屈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纷纷表示杜甫可真是一位可敬的爱国志士。
由情入境,讲得是情,通过情来促使学生的古诗词审美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雪梅古诗范文5
一、领悟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1.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2.突出特点。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3.领悟意境。如教学程颢写的《春日偶成》这首诗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哪些美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那是“云淡”“风轻”“花”“柳”“川”等景物。就是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在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接着,在学生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我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我的心情会怎样?我又会怎样表现?最后是课外拓展,结合课后练习四要求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这样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的意境,自然就体会到诗人的那份快乐,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出的诗。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的舒畅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振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领会四句诗所构成的优美开阔的意境,形象地袒露出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从而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诗的“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表现诗的音韵美
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如孟浩然写的《春晓》一诗,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一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如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和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语言都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在诗的优美韵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展示诗的想象美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古诗时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古诗中的形象,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从而推测情节,放飞梦想。有时候我们读一首古诗,总会觉得意犹未尽,浮想联翩,这就是事件本身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教师不妨让学生沿着这首古诗向后推测其结果或根据情节向前推测其原因,也可以将中间的情节进行放大。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一下:小孩是否钓到了鱼?问路的人后来问到了路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一是描摹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二是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等突出瀑布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三是诗中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创造诗的改写美
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不失为古诗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把自己学习古诗之后,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如教学朱熹的《春日》一诗时,在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进行改写,使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体验古诗的情感,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一个学生是这样改写《春日》一诗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来到了仙境般、童话般的地方――泗水湖边,我站在湖边赏景。无边无际的风景焕然一新,处处可以领略春风姑娘的面容,一会儿笑,一会儿没表情,一会儿生气……万紫千红的花,贪婪地享受阳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蜜蜂在花心里采蜜。我看得入了迷,仿佛身临其境,春天多美呀!红花绿草,美不胜收。此时,微风吹过,柳树姑娘弯下身子洗头发,花儿们头对头地说话,小草们欢快地跳舞,动物们呢?早回家去了。
五、吟诵诗的情感美
雪梅古诗范文6
美国弗吉尼亚州 詹姆斯敦
詹姆斯敦是英格兰在北美洲最早的永久定居点,也是美国最重要的考古遗址。2015年,研究人员发现并证实,在詹姆斯敦著名的1608教堂圣坛下,埋葬着四具遗骸。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说:“我们发现了首批驻扎在美国的四个英国领导者。”他们的身份和职业分别是牧师、士兵、贵族和探险家,正是这四个人通力合作,在美洲建立了第一个英国殖民地。如今,四百年过去了,人们终于能辨认出他们的遗骸。
二、神话中的水银池
墨西哥 特奥蒂瓦坎古城
考古学家戈麦斯和团队在墨西哥古城特奥蒂瓦坎一座最古老金字塔――羽蛇神金字塔底下挖掘出不少文物,并在一处封闭了约1800年的地道中发现了水银。研究团队表示,发现地点位于羽蛇神殿的下面,而这可能预示着将发现一座国王墓穴或宗教祭祀大厅。研究团队认为,水银在古墨西哥十分难开采,应该是用来象征死后世界中的河流和湖泊。
三、追踪奴隶起源
圣马丁岛 菲利普斯堡
研究团队对埋葬在加勒比海的圣马丁岛菲利普斯堡Zoutsteeg地区的三名非洲奴隶遗骸进行了一次全基因组分析。通过研究分析,这个“Zoutsteeg三人组”中一人为成年男性,两人为成年女性。他们很可能来自非洲而不是美洲大陆。
这项研究通过使用一种称为全基因组捕捉的技术捕获了这些保存不良的DNA,从而探索非洲奴隶的遗传起源。该研究团队称,这些发现表明了,基因组数据可以用于追踪死亡已久并且保存得并不好的个体的遗传祖先。
四、世界上最古老的饼干
德国 雷根斯堡
考古学家在德国雷根斯堡的一家博物馆附近进行了挖掘。在第18世纪的枢密院中,他们发现碳化了的两块椒盐脆饼。考古学家称:“我们从未有机会发现和复原过烘焙食品,它们一般不是被人吃掉了,就是被用去喂养狗或鸡了。”研究人员推测,这两块饼干有可能是被一个厌恶烘焙的人故意扔弃在厕所中的。
五、小山猫的墓
美国伊利诺斯州 斯普林菲尔德
考古学家在伊利诺斯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发现了一只山猫的墓穴,这只山猫长眠于一个类似人类墓葬的古老坟墓中,身上还戴着由熊牙、贝壳制成的项圈或项链。
这个坟墓的形成时期,大致是在北美洲中东部最著名的印第安文化――霍普韦尔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00年―公元500年)。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动物以这样的形式下葬,有专家怀疑这只山猫可能是2000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很喜爱的一只宠物。
然而,也有动物考古者否定这种说法。他认为,这只山猫可能对印第安人有着重大的精神意义――曾居住于此的霍普韦尔人有时候会用动物的形象作为萨满守护神。
六、凯尔特王子的陵墓
法国 拉沃地区
考古学家在法国拉沃(Lavau)地区的郊区,发现了铁器时代凯尔特族王子的墓地。
墓地的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墓中发现了一系列奢侈的陪葬品:来自地中海的船只、黄金珠宝和战车。考古学家在墓地中还发现了一口青铜锅、一只装饰精美的陶瓷酒瓶。“这些发现证明地中海地区和凯尔特人曾有过贸易往来。”公元前6世纪末5世纪初,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希腊城邦崛起,这些地中海商人为了寻找奴隶、金属和其它珍宝,开辟了和大陆凯尔特人的贸易航线。
七、青铜时代的新娘
丹麦 哥本哈根
1921年,一具保存完好的青铜时代女子的骸骨在丹麦的艾特维附近出土,丹麦人称其为“艾特维女孩”。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指出她并非当地人,其中涉及到青铜时代的联姻故事。
研究团队分析了“艾特维女孩”沉积在牙釉质的锶元素,发现她极有可能在德国南部的黑森林地区长大。研究人员相信,她曾离开家乡到日德兰,嫁给当地一名酋长。
青铜时代是酋邦之间扩大结盟的时期。研究人员推测,死于16至18岁之间的“艾特维女孩”,可能是为了协助结成一个联盟或促成某项交易而出嫁。
八、最古老的艺术
印度尼西亚 苏拉威西
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七个洞穴中发现了约有4万年历史的史前绘画,描绘了“鹿豚”等动物以及人类手部轮廓,改写了艺术史。
科学家通过使用高精密方法测定这些绘画的年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欧洲洞穴绘画是早期人类艺术成就的摇篮,但根据此次发现,这些绘画与欧洲第一批洞穴绘画同时,甚至可能更早。
九、最早的石器
肯尼亚 西图尔卡纳
石器工具的制作一直被认为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最新的发现表明,石器工具的出现甚至早于我们已知的人类出现的时间。
研究人员称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旁边,发现了由人类祖先制造的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工具:距今约330万年的石片。这一时间比之前已知最古老的工具还要早70万年,表明人类祖先在智人出现之前的几十万年便已经能够制造工具。
考古学家称,新的证据表明古老的更新世灵长类动物,或许也能够制造工具。
十、新发现的人类近亲物种
南非 约翰内斯堡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南方古猿与早期人类之间的过渡物种。如今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处洞穴中,科学家们可能已经找到了他。
洞穴中发掘出了1500多块该物种的骨骸,覆盖了从小孩到老人的各个年龄段。科学家判定,这是一种以前未知的物种,将其命名为“Homo nal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