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雷锋电影有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雷锋电影有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雷锋电影有感

观雷锋电影有感范文1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2月14日那天,我们观看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影片讲述一位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在一次倒车时不小心车尾撞在了木柱子上,柱子倒了,正好砸在了雷锋的太阳穴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决定把雷锋精神发扬下去。乔安山是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他退伍后与妻子在一家公司当司机,一直受着雷锋深远的影响,做什么事情都用雷锋精神要求自己。

有一次,一位老爷爷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深蓝色的桑塔那汽车撞倒,随后,汽车转身就跑。而后,又驶过来一辆与其同样的汽车,为了不受诬陷,司机竟开车走了。乔安山在出车途中发现了这位满脸是血的老爷爷。乔安山马上把老爷爷送到医院,并掏出自己钱为老爷爷治伤,又通知患者的家属。可是,老人的儿女因为不愿负担医药费,竟诬陷乔安山是肇事者,还要他赔偿4万元。难道世界上没有雷锋精神了吗?正因此事,电视台还专门采访了乔安山。

又一次出车,乔安山的汽车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快要生孩子的孕妇,他毅然停下车来,送往这位孕妇去医院。谁知,在途中,检查处竟说领导要他停车处置,他不顾那么多,与检查员争辩了起来,最后,一位老奶奶被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下车打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才过去了。乔安山内心激动万分。人们没有忘记雷锋!

还有一次,乔安山与儿子一起出车,他们的汽车陷进了泥潭,整整停留了一夜。路过的一群中学生帮他们把气车从泥潭中推了出来。乔安山正要给大家报酬时,学生们说:“我们不要钱,我们是学雷锋做好事的。”并且还向他介绍了他们的爱心帽子,中间是一个和平鸽,代表的是和平。在这个鸽子的外面,有一颗心围绕,代表的是爱心。乔安山听了后非常感动,他终于明白了,世界上还有像雷锋这样的人,雷锋还活着!

是的,雷锋并没有死,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活雷锋。人民需要像雷锋这样的人,社会也需要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雷锋事件,有热心帮助他人的学生,有照顾孤寡老人的,还有许多不知姓名的雷锋……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雷锋叔叔那样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好人最终会有好报!

观雷锋电影有感范文2

岁月匆匆,曹灿叔叔而今已是曹灿爷爷,虽遭遇病魔困扰,他却乐观地打跑“来犯之敌”。在家里,他是模范老公,每年春天,在小院种上两棵豆角、两棵黄瓜、两棵丝瓜……他说:“一棵是老伴儿的,一棵是我的。”老伴儿生病或不开心的时候,曹灿就说:“你赶快好起来啊,不然我不给你那棵浇水。”他是家中的掌勺大厨,他对爱人倍加呵护,应对爱人发火,他有“无敌灭火器”……50年风雨,他习惯叫她“小芬”……倾听曹灿叔叔给我们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曹灿叔叔让我们长成“好孩子”

而今年逾八旬的曹灿爷爷,满头“原装”黑发,加上颇为年轻的面容,看似刚近退休之年。

1951年,曹灿被招进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很快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学校文工团成员。后来,文工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他成了专业的话剧演员。演配角戏的那些年,他勤学苦练,开辟出另一块天地——在中央和地方人民广播电台播小说、讲故事。《艳阳天》《李自成》等都出自他口中,特别是“小喇叭”节目更是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曹灿叔叔”的形象也深入到孩子们心中。

曹灿现在还记得,每年的听众来信堆满他的书桌。一位11岁小女孩给他写道:“曹灿叔叔,我特别爱听您讲故事,您长得是什么样子呢?我想长大了和您一样,做个优秀播音员……”一位三年级男孩用尽量通顺的语句一笔一画给他写道:“敬爱的曹灿叔叔,您那油腔滑调的声音、装腔作势的表情深深地打动着我……”曹灿每每说起此事,总是满脸笑容,他知道,孩子们虽用词不当,但一颗天真可爱的童心,对曹灿叔叔的敬仰和热爱是一片真情啊!

2012年夏天,曹灿应邀到河北某朗诵演出现场,活动即将结束,他被众多粉丝包围,一位50岁粗眉大眼的男粉丝抱着一大束鲜花与他热烈拥抱。这位已荣升爷爷辈的男粉丝激动得热泪盈眶地说:“我从两百里外开车赶来。曹灿叔叔,您的声音还是那么亲切,我是听您讲故事长大的,谢谢您的故事,让我长成一个好孩子……”当年顽皮的孩子已经是一位企业老总,历经几十年,那份真情却始终质朴纯美如初。

乐观击退“来犯之敌”

1963年,时年30岁的曹灿到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话剧《雷锋》。23岁的张素芬是剧场的广播员。好心同事给她介绍了这位“雷锋”,她却有点不满意,身材娇小的她希望找一位威猛高大的爱人。而曹灿对娇小玲珑、有着明亮大眼睛的张素芬情有独钟。随着交往的深入,张素芬发现曹灿多才多艺,集善良忠孝等好品质于一身。一年后,他们结婚了。婚后多年,张素芬一直感叹自己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曹灿虽身高只有1.62米,却有着很多“大男人”都不能及的优点。家里重大事务,他都单挑独扛,对妻子、儿女呵护有加。乐观豁达的他总是让家中充满笑声,他是真正的大丈夫。

人生无常,曹灿也遭遇了危及健康的“来犯之敌”。2004年,曹灿忽然感觉胳膊疼,发现胳肢窝淋巴处有个疙瘩。到医院检查后,从医生的分析里他预知了病情的严重,安排好住院手术事宜,他给儿女打了电话,却没敢告诉爱人。但是细心的爱人还是从医生的嘴里知道了病情:淋巴癌。怕妻子担忧,躺在病床上的曹灿非常乐观,反而安慰她:“这病它来找的我,又不是我找它。该咋治咋治,我会好的!”

笑对疾病的背后,6次化疗令曹灿苦不堪言。劫难之后,他想,患癌和中奖差不多,几率很小,感受特别,便写了打油诗《患癌有感》,幽默地给这场病变作总结:猴年岁末,本人有幸,上天眷顾,赐我癌症,恶性淋巴,腋下谋生,切掉主恶,尚遗小凶;入院化疗,一个疗程,小凶逃逸,无影无踪。住院三月,四个疗程,化疗毒性,渐显威风,食欲减退,不思百味,见饭发愁,难闻油腥,掉肉二十,肥体变轻!

好心态加上积极科学的生活调理,曹灿康复了!他减少了很多应酬、演出,而公益性社会活动却多了。他经常行走社区,给各个年龄层的粉丝们无偿指导。曹灿说,做公益导师,心里乐,身体棒,吃嘛嘛香!

挚情相守走过金婚

到2013年,曹灿和爱人张素芬将迎来金婚纪念。说起50年风雨,曹灿说,不浪漫,很平常,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家庭生活中,曹灿是位难得的模范老公,几十年来一直是家中掌勺大厨。爱人是他的厨师助理,负责择菜洗菜。只要演出不太忙,他一进家门就奔厨房,洗洗涮涮在操作台上排兵布阵,没一会儿一桌香喷喷饭菜端上桌,有形有范儿,色香味俱佳。寻常小餐馆的技术都不能入他的眼,说那些小厨“手艺太潮”。唯独爱人张素芬做的红烧鱼颇能俘虏他的胃。曹灿说:“这辈子,这招儿我练不过她,服气。”

体弱多病的爱人有时脾气很大,曹灿始终温和地让着她。有时老伴儿说一堆气话,曹灿也不出声。等她嘴上不说了,但心里的小火苗儿还在闷烧的时候,他会打开电脑,看那些八卦新闻、奇闻异事,轻轻读出声,绘声绘色地播讲:“美国加州一名妇女生下双头小怪兽……加拿大男子住在洞穴三十年,懂20多种鸟语,能和鸟对话……”这时候,爱人就会走到门口聆听。曹灿心里直乐,“她不会上网,这是我能俘虏她的撒手锏、‘无敌灭火器’,就像她那个红烧鱼俘虏我的胃一样。”念着念着,声音逐渐低下来。爱人听得正起劲儿,一直追问:“后来呢,后来呢?”不知不觉就满脸笑容了,问她刚刚为什么发火,她嗔怪道“谁还记得呢!”

张素芬被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折磨得身体很脆弱,在简凡的日子里,曹灿嘴上虽从不说什么甜言蜜语,心里却把她当个宝贝一样小心护着。因为比爱人年长7岁,曹灿一辈子都把她当小妹妹呵护。50年来的习惯,他始终喊她的乳名“小芬”,当着儿孙们也不改口。这平淡岁月里不经意的浪漫,晚辈们也已习以为常。为了照顾爱人,曹灿看保健书籍,给她按摩、修脚,模范到少有人比的程度。看着他累得额头沁出薄汗,爱人心里感动又难过,他也患过病,凭什么就一定要永远让着我呢?她自责地说:“对不起,我又和你发脾气了。”曹灿微笑着说:“没事儿,我知道你身体不好,心里烦,都老夫老妻了,我不在乎……”

几年前,曹灿在南五环买下一套宽阔而安静的四居室,前面带着几平方米小院,为的是空气清新,老两口一起栽花弄草,搭架种菜。每年春天,他们会在小院里种上两棵豆角、两棵黄瓜、两棵丝瓜……曹灿说:“一棵是她的,一棵是我的,我们要比着养,看谁那棵最茁壮。像我们的身体,比比谁最健康。”老伴儿生病或不开心的时候,曹灿就说:“你赶快好起来啊,不然我不给你那棵浇水。”黄瓜、豆角、丝瓜爬到架上就交缠而生,就像传说中的连理枝相亲相爱,长到一起。夏季到曹家,便有机会享受曹老和爱人的爱情蔬菜。虽只有各两棵,却总也吃不完,纯天然美味,令他们非常有成就感。

观雷锋电影有感范文3

1. 放生,切不可率性而为

前不久,一位景观设计师向笔者抱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人工湖里的鱼太多了,天天抓也不见少。笔者不解,湖里有鱼不是挺好嘛,为啥还要抓它们?设计师解释,人工湖建好后,来放生的络绎不绝,使锦鲤等淡水鱼类超量繁殖,把用于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吃得一干二净,不仅打破湖里的生态平衡,也导致水质急剧下降。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据了解,我国不少地方有放生祈福的习俗,每逢佳节吉日,或将一笼笼鸟儿放归山林,或将一船船鱼儿投入江河……可这种“善举”不一定是对动物和自然的真正关爱。

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物种,都不能随意放生。据报道,近两年来,泰山上的松鼠抢了猴子的名声,成了令人头痛的“山大王”。它们成群结队下山“打家劫舍”,使附近农民种植的核桃大量减产甚至绝产。这些松鼠不是泰山原有物种,是人们放生的,由于当地缺少蛇、狼、豺等松鼠的天敌,松鼠的繁殖速度又极快,这才泛滥成灾。

有时候,放生本身可能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但与环境污染和某些人为因素结合后,其危害就会急剧放大。

(选自2012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素材点拨】

“放生”凸显了人们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怀,但是切不可率性而为。因为每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相对平衡,如果不考虑物种的种类、数量、比例等,随意放生,就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适用话题】

生态平衡 顺其自然 善举

2. 姚明杨澜等众多名人,联合呼吁终止活熊取胆

2012年2月14日,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下称“它基金”)向证监会提交吁请函。本月22日,它基金又前往证监会办递交第二轮联署重量级名单。

据悉,此番加入共同呼吁取缔活熊取胆的知名人士有:姚明、申雪、赵宏博、张纪中、杨澜、汪峰、文章、马伊琍、孙俪、邓超、孟京辉等。

吁请函称,归真堂一旦上市,将引发社会各界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激烈争辩,并可能对政府职能部门监管能力和公信力产生质疑。因此,它基金恳请证监会及有关部门慎重考虑,对归真堂的上市申请不予支持和批准。

姚明、杨澜等关注公益事业的知名人士纷纷表示支持它基金,呼吁抵制归真堂上市,希望早日终止“活熊取胆”。

据悉,姚明在2012年2月22日它基金联署签名活动中,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示支持它基金此次倡议取缔活熊取胆业的活动。

(选自2012年2月15日《北京晚报》)

【素材点拨】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生命是平等的,而“活熊取胆”极其残忍。中医中药固然要发展,但动物也有生命权,我们不能为了人的生命,而漠视动物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来拯救黑熊!

【适用话题】

呵护动物 生态环境 名人效应

3. 让大自然自己工作

永定河被北京人称为母亲河,但历来脾气暴躁,不时改道,频发洪灾,不见母亲的一丝温情。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河水断流,河床遍布大小不一的挖沙坑,飘荡着漫漫沙尘,成了不折不扣的“永痛河”。“事实证明,‘硬治理’的老路走不通。”北京市永定河改造工程的总设计师邓卓智介绍,历朝历代对永定河的治理都带来了不同的“后遗症”。

利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能否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上世纪50年代,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厅水库,并筑起许多大坝。由于大坝截流,永定河变成了干涸的“死河”,河道堆积了大量泥沙,为北京沙尘暴提供了1/5的沙尘。水灾不再,“黄灾”又起,人工治水又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治水不能把水治死,要高度重视生态因素。”邓卓智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永定河治理采用了“柔性修复”的办法,让大自然自己工作。例如,在岸边设置透气的“网箱石”,防止洪水对岸基的冲击;采用“连柴捆”、扦插柳枝、养植水生植物等办法,解决固堤、清污等问题。

治水,不仅仅是有关“疏”与“堵”的工程问题,也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名‘河道整容师’,不能光想着当‘硬汉’,还要有更多的‘柔情’。”邓卓智感慨地说。

(选自2012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素材点拨】

治水重在疏导,而不是一味地堵截!这是大禹治水的故事昭示的哲理。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治水也涉及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遇到问题要尽可能地采用疏导的方法。

【适用话题】

疏与堵 生态环境 刚与柔

二、爱心与慈善

1. 爱心青年阿里木

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哪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冒雨送去了5000元……这么多年,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阿里木记不清了。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选自2012年2月3日《文汇报》)

【素材点拨】

草根慈善家阿里木,8年多来,靠卖羊肉串维持生计,却毅然把攒下的血汗钱全部拿出,资助上百名贫困生。艰难冷却不了他的热心,苦难改变不了他向善的信念。凭借一颗炽热的爱心,他越走越远。“让世界充满爱”,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这难道不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声吗?

【适用话题】

慈善 草根 爱心 心愿

2. 永远向善的李娟

南医大护理学院11级的李娟同学因罹患黑色素瘤不幸去世,她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学校解剖楼,供医学事业研究。2012年2月28日上午10时46分,21岁的李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她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她乐观地安慰亲人:“爸爸,我们要现实一点,我知道治不好,但我要走得快快乐乐。”她说,“希望我的生命让教授们研究出新药。”在弥留之际,她露出女儿的,让人无法遏制眼泪,却又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暖意,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共鸣吧。我们无法消除这个苦难家庭的悲痛,但我们可以和这个家庭的心脏一起跳动,一起承受。

这是个平凡的女孩,不为人知,但她的去世给社会带来了震动。在微博上,众多网友向这位女生表示敬意。这位平凡的女子实实在在地震撼了无数人。她是邻家的女孩,她是街道上擦肩而过的路人,她是普普通通的学生,甚至,她是一颗流星,但是,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90后女孩的光荣与梦想。“平凡的人们总给我最多的感动”,说的就是这个吧。

到底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生命脆弱的人,变得如此强大?是始终向善的爱心。

(选自2012年3月1日《现代快报》)

【素材点拨】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爱是永恒的!李娟心怀大爱,坦然面对死亡,将生命献给了热爱的世界。生命是脆弱的,然而拥有爱的生命无比坚强,其光芒足以照亮世界。

【适用话题】

乐观 温暖 奉献 力量 爱心

3. 爱心驱动,“最美奶奶”救女童

2012年2月19日,湘潭湘乡,2岁的小婧婧被困火海。其母亲杨朝霞奔走呼救,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漠然转身,59岁的吴谋纯却毫不犹豫两入火场救出孩子。

事后,有人问吴谋纯,为什么同时听到杨朝霞的求救声,那个男子拔腿下楼,而你却毅然冲入火场,吴谋纯说:“我不能管别人怎么想,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孩子的爱,驱使我毅然跳入火场。”

吴谋纯火中救人壮举在网络上迅速传开,网友称她和抱起小悦悦的第19名路人陈贤妹一样,都是“最美奶奶”。可在邻居眼中,吴谋纯的英雄之举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吴谋纯在小区内是出了名的“活雷锋”。

湘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钟兴旺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为吴谋纯争取“见义勇为”等荣誉,在老人身上,体现的是闪光的雷锋精神。

“她(吴谋纯)全然不顾自己,只叮嘱我们找水给孩子洗把脸。然后急忙撩开婧婧额前头发,一遍遍摸着孩子的小脸蛋。发现孩子没有一点损伤后,吴阿姨竟放声大哭起来。”忆起当日场景,住在隔壁楼的金美钟不禁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她当得起‘最美奶奶’的称号。”

(选自2012年2月28日《法制周报》)

【素材点拨】

是良知和对孩子的爱,驱使吴谋纯做出英雄的举动。的确,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使人变得勇敢。

【适用话题】

爱心 真正的美 见义勇为

三、道德与法制

1. 吴孟超——坚守道德与良知的楷模

吴孟超,现年9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999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

上世纪50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出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70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选自2012年2月3日《文汇报》)

【素材点拨】

吴孟超,50年来,呕心沥血,恪尽职守,推动了中国肝胆医学的起步和发展。年近90,仍战斗在手术台前,足见其对医学事业的执著与高尚的医德。坚守职业道德,是一个人高尚品德的最基本的体现。

【适用话题】

坚守 良知 楷模 规矩

2. 陈光标的新形象

一名头戴雷锋帽,身着军绿色棉大衣,手持钢枪的男子笔挺挺地站岗,这是中国首善陈光标的雷锋扮相。3月14日,此装扮在微博上曝光后被火热转载,引来众多网友热议。当然,褒贬兼而有之。

“‘雷锋陈’绝无恶搞陈光标和雷锋之意,这是我对雷锋精神全新的理解,也是雷锋精神不断成长的结果。”作品创作者舒勇先生说,用陈光标的身体结合雷锋的经典形象,为后人见证和理解雷锋精神以及历史留下一种非常独特的路径。

“舒勇先生将我做成雷锋雕塑,首先满足了我一直以来向雷锋致敬的从内到外的神圣感,其次也是我想做新时代雷锋的一次公开宣言。”陈光标说。而对一些网友的非议,他不想争辩,因为他只想着用更多的精力去回报社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陈光标陆续制作了关于雷锋的微电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号召更多的人行善。

(选自2012年3月5日《北京晨报》)

【素材点拨】

中国首善陈光标以雷锋的形象和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眼前一亮。这是雷锋形象的再现,是雷锋精神的一种回归。而重现雷锋形象,则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途径。

【适用主题】

恶搞 见证 关爱 慈善

3. 女孩地铁反扒反被打,上海拟立法保障“好心人”

近日,一位80后上海姑娘在地铁站反扒,小偷发现行迹败露,在地铁车厢关门前把手机丢回给了被害人,之后恼羞成怒对姑娘一阵猛打。由于没有人赃俱获,且被害人未出面指证,警方一时不能立案。此事一经披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所幸被害人几天后主动向警方报案并配合做了笔录。

民间反扒是见义勇为的行为,应该鼓励和支持。然而,由于对见义勇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很多时候,反扒志愿者必须自己找第三方证人,否则一旦被害人由于怕多事、怕麻烦而退缩,见义勇为者便很难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在我国,由于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律条文从立法上保障见义勇为申请、认定及后期赔偿、补助等事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因此,为好心人立法已成为社会共识。

法律界人士认为,民间反扒,没有执法的依据和资格,很难有一个确定的名分和定位。就算是人赃俱获,受伤的反扒者也只能自己负责医药费,这也成为许多反扒者郁结于心的一大“硬伤”。

上海市律师协会刑事业务委员会成员吴皓表示:“我认为需要为好心人立法。为好心人立法利大于弊。”吴皓说,针对犯罪行为而言,见义勇为只是道德层面的概念,要如何切实保障见义勇为者的行为,还需要法律来规范。

(选自2012年3月5日《法制日报》)

【素材点拨】

见义而不敢勇为,好心人往往得不到回报,甚至自身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这的确是当前社会的一大“怪现象”。因此要健全法制,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观雷锋电影有感范文4

关键词:院前急救文化建设人文环境行知合一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院前急救工作是社会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应对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及疫情逐年增多,对人类社会及生命构成很大威胁[1]。院前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院前急救职责和作用也倍受各方关注和瞩目。

在发展建设中,无锡市急救中心不仅逐步完善现代化的急救体系装备建设,更加注重营造富有急救行业特色的人文环境。围绕强化生命意识教育,积极培育急救人文精神;熏陶职业素养,倡导行知合一人文关怀;激发自我教育潜能,营造精神家园人文需要等方面,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医药先进单位”、“全国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群众对“120”的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一、强化生命意识教育,培育急救特色的人文精神

1.院前急救工作特点

院前急救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时间上不确定性,地域上的广泛性,工作上的被动性,应对上的长期性。这就要求院前急救长备不懈,随时能应对,拉得出、应得上、救得好;要求医护人员须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急救现场,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的生命,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决策[1]。

2.开展生命意识教育

为确保中心具备抢救生命、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重大灾害的救援能力,中心在对职工开展教育时,着重开展生命意识的人文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2]。从引入理念到团队意识培养,从自我提高到创造交流的平台,开创了实践急救人文教育新模式。不仅邀请享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来中心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等系列讲座,在传统文化和职业使命的熏陶中,让职工理解生命与天、物、人、我四者之间的关系,追求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并进而知行合一,立己立人。

3.注重急救理念培育

通过“我在急救路上服务理念”的表达,让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年限的普通职工积极参与,讲述点滴体会和感受,并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修整提高,牢固树立 “病人生命第一”的理念,建立起 “四得”(服务的承诺要记得,病人的意见要听得,病人的困难要帮得,受了委屈要忍得)的职业准绳,明晰急救人“敬畏生命、用心服务、普济众生”的核心价值观。

在实际工作中,凡急救发展中遇到阻力和难题,急救工作中遇到困惑,与病家发生冲突矛盾等,领导和职工们都会在一起分析思考:是否有背于“病人第一”的宗旨,以此理清思路,达成共识。突破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阻碍,化解各种医患矛盾问题。 实践证明,急救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其特有的导向、激励、凝聚、塑造等功能,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在急救职业道德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内化为他们坚强的精神力量[3]。

二、熏陶职业素养,倡导行知合一的人文关怀

在急救理念和精神支撑下,还需不断熏陶自身的职业素养,去为病人解除病痛,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焦虑,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和价值观,变成为行知合一的自觉行动,需要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

1.把满足病人期望同提高员工素质结合起来

由于院前急救固有的风险性,病人病情变化快[4],急救环境的特殊,急救医疗服务没有达到伤病人员及其家属的期望值,则会必然引发误解而产生医患矛盾[5],因而对急救服务的要求更高。加之危重患者急救时间的紧迫,所以对急救服务细节的要求也不尽一样。

急救伦理素质和急救技能素质一样,都是急救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5]。要通过开展“沟通技巧”、“团队配合”、“幸福感”等培训,对急救工作的属性要求,发挥团队的力量,增加做好工作的信心,以及调整工作心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通过开展“创伤救治”模拟场景培训,模拟开放性气胸、腹部开放伤肠外露、严重呼吸困难等创伤场景,让职工在模拟现场开展问诊、体检、辅检、救治、搬运等强化训练,熟悉不同病种特殊场景的工作流程,进行角色互换“做一次病人”的体验等,帮助职工从细处着手,最大限度减少伤病员二次损伤,从而重视病人的感受,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突出对患者关爱之情[6]。此外,通过开展急救员培训,军训,“学雷锋见行动”,“比一比赛一赛”,评选岗位标兵、服务明星等活动,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激励职工在岗奉献。

素质提升,能进一步带动和促进院前急救质量的提升。2013年中心35名急救医生收获了“生命之星”勋章。得到奖牌并非易事,一颗星就代表成功救治了一名猝死病人。

2.把人文关怀同提高员工职业素养结合起来

医学的伦理基础是为患者服务,离开这一点,离开人文关怀,医学的科学价值就会失去根基。人文素养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7]。要注重职工细小环节上的人文精神培养,使人文关怀成为急救人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

开展“120文明之路”一线风采摄影展,自导自拍《急救‘心术’》微电影,“真情与感动”难忘的医患故事征集,自编自演小品《我是120》、《我要上前线》,以及《天使的翅膀》小合唱与诗朗诵等形式,引导人的思维、陶冶人的情操,凝聚人的智慧,调动人的积极性。让职工把个人目标融入中心的发展目标之中,同心同德,凝聚成一股合力,发挥出整体优势[8]。对病人推行并丰富 “三明白”(病情诊断、用药治疗、收费项目标准明白),“三主动”(主动配合、主动服务、主动抬担架),“五到位”(安全驾车、出车检查、车辆整洁、急救配合、文明服务到位)等特色服务举措,创建 “120――有求必应”、“温暖回家路,爱酒城际间――党员长途转运班组“等富有人文关怀、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使急救人员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三无”病人还是流浪汉或是酒醉病人,不管收不收得到费,无论上班还是已经下班,职工从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既然选择“120”就意味着服从指挥,意味着必需辛劳和奉献。在1月份大雪、2月“春运”高锋、3月“学雷锋”、夏季“战高温”期间,通过开设“春运保障班”、“行知救护班”,组织志愿服务队,积极应对呼叫救护车难的矛盾,确保市民最需要时能够出好车,社会反响良好。

3.把强化社会责任同树立急救新风尚结合起来

院前急救要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承担起公益性的社会责任,还需加强与社会各届的交流沟通,赢得百姓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确保院前急救和谐稳定发展。

为了贴进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进百姓健康的需求,要建立多种途径搭建平台,通过参加应急演练,为市民培训急救知识和技能,参与各类服务性急救保障服务等,展示急救的公益形象;开展“危机时刻请记得我――120”走进直播室活动,请市民“走进120,体验120”市民体验日活动;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民道德巡访团、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等来中心调研走访活动等,广泛倾听领导和市民群众对急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公平可及的院前急救服务。同时,要通过主动邀请市民、记者跟车体验,与急救人一起并肩作战,懂得作为一名急救人的社会责任和必备素质,在相互增进了解时,取得理解和支持,共同为人道救助开辟出“绿色通道”,伸出援助之手。

各大媒体多次报道急救人的优秀事迹:破窗而入抢救轻生女子;跳下泥坑抢救生命垂危患者;动车停歇5分钟内“一针”挽救患儿;爬惠山冒雨抬下180斤重的病人……急救的人文关怀处处充满着向善的力量,人与人之间,急救人与社会、服务对象之间也因此更加和谐。

三、激发自我教育潜能,营造精神家园的人文需要

中心用文化激发潜能,用心积累和放大文化的力量,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9]。充分利用简报、办公内网、无锡急救网、橱窗、无锡急救新华博客和微博等文化阵地,开设急救心声,讲述职工自己的故事――报道职工原创的急救体会、急救现场的生动图片、各急救站的团队信息;通报表扬来电来信的感觉人事迹;报道去一线跟车、科室推举的新举措和职工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25幅“真情与感动”图片长廊;编撰《铸造坚实的生命之舟》、《当好市民的生命卫士》、《谱写多彩的生命之歌》、《传承永恒的救死扶伤》年度文化手册……通过影像、文字,富有急救特色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大家一起分享对人生的态度、对工作的积极心态,传承生动而难忘的医患故事,相互间点亮心灵之火,相互间产生共鸣,营造一个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气息的医疗环境[10]。实践证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时、度、效上做文章,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职工们才会有精神上的“加油站”。

在平时急救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职业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我批评,这种精神上的自我调节促使医务人员的事业道德素养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不断提升、不断完善[11]。在“感动•瞬间”――江苏省卫生系统医务人员职业风采摄影大赛中,有7篇稿件入围,其中一幅获得一等奖;两位医生出席江苏省卫生厅“真情与感动――我难忘的医患故事”颁奖大会,分获二、三等奖,成为入围作品最多的单位之一。

近两年来,中心接到服务对象来电来信表扬150余次,受表扬职工266人次。打开急救中心表扬回访单,一个个富有感染力的肺腑之声映入眼帘。“遇到120,就能解决困难”;“120,次次帮患者‘活’生命”,“无锡120真好!”在绝望之中,120帮我找到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后盾”――这一句句表扬的话语,是急救人几年来用心服务的见证。职工们用自己的思索与实践丰富了“生命第一”的思想羽翼,共筑着行知合一的精神家园,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王少平,宋成珍,张培.120院前急救从业人员心理卫生状况初步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337-338

[2]李芳,杨朝均,徐建中.医学人文培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3-74

[3]祝瑾,傅智勇,张京平.医院环境文化的本质解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406-407

[4]陈志刚.构筑伦理道德防线提高院前急救质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61-63

[5]周奇,朱成明,陆建明.院前急救医患矛盾的伦理原因及对策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1,25(6):405-407

[6]周妤,秦芳,马宝山,罗宏丹,姚蕾.神经内科病房护理文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203-205

[7]吕志,徐勇.试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79-81

[8]陆建明,康小明.试论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51-52

[9]徐昌璞,钟声,李梅,等.现代医院人才资源开发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75-77

观雷锋电影有感范文5

【林惠龙女士,曾获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状、民政事务局局长社区服务奖状等。现任重庆大厦业主立案法团主席,油尖旺区议会增选委员,区议会食物及环境卫生委员会委员,油尖旺区环境改善运动统筹委员会辖下“油尖旺节能计划”工作小组召集人,油尖旺区管理推展运动统筹委员会委员,油尖旺区议会节日庆典统筹委员会委员,油尖旺区健康城市执行委员会委员,尖沙咀共融协会会长,油尖旺消防安全大使名誉会长会名誉会长,油尖旺妇女会会长,九龙社团联会常务理事,香港旅游业宾馆联会副主席,油尖旺社团联会执委,油尖之友社会务顾问、香港民政事务总署建筑物管理条例检讨委员会委员等职。】

五十年今非昔比,挖不尽的聚宝盆

提起重庆大厦,人们一度对其存在着深深的误解,连本地人都惧它三分,逢经此地,多绕道而行。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林惠龙女士就任业主立案法团主席以后,这里的变化亦可让到访者陡升“今非昔比”之感。

据林女士介绍,重庆大厦自1961年建成,迄今已有整整五十年的历史,2011年11月11日,该处将举行盛大的周年庆典,以亮灯仪式为导引,向世界宣布新生,同时展现出“重庆”脱胎换骨后的美与独特。

不可否认,重庆大厦确曾有一段不甚光彩的过去,斗殴、吸毒、盗窃、抢劫等罪案频发令它一度成为市民避之不及的“禁足之地”,更因为这里鱼龙混杂,聚集了成千上万第三世界的外籍人士而显得格格不入,神秘莫测。置身其中,如同误闯异度空间,莫名的恐惧会汹涌袭来……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在今天已属鲜见,随着林惠龙女士等一众业主的觉醒和政府的合作及媒体的关注,无论是治安状况还是卫生面貌,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设施都已明显改善。整栋大厦有920个单位,经济型宾馆多达一160家,共计1186间客房,在全港数目最多。不同楼层电器、服装、化妆品、知名连锁店、餐馆等各色商铺林立,各国男女少长咸集,每日人流量一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至,有力地刺激了重庆大厦的崛起和繁荣。

2007年,重庆大厦还登上了《时代》杂志的排行榜,被评选为亚洲最能体现全球多元化融合一体的范本,由此该处的和谐共融之程度可见一二。对这一成果,林惠龙女士自豪地说,“此大厦每年约有126个不同国籍的游客光临,居民之中华人占70%,南亚裔及非洲藉的居民约占30%,虽然黄白黑三种人兼而有之,肤色各异,但大家和平相处,没有歧视,没有排挤,有的则是共同致富求存的目标。”

如其所说,重庆大厦并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般可怕,它也有爱和包容,拼搏和奋斗,探险的乐趣和小资的情调――内部不乏慈善机构,热心义工穿梭其中,定期为少数族裔提供免费早午餐,既给予技能上的扶持,开设进修班,替劳工答疑解惑,还送以精神上的食粮,激励对方自力更生,用双手创造财富;这里又是“挖不尽的聚宝盆”,藏有不少卧薪尝胆的中外商人,或是白手起家,自苦力做起,凭智慧和精明变身老板,如今拥有多家商铺,或是奔走于祖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经营电器、服装,打理外贸生意,最终成功成仁;这里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以大厦为栖身之所,在香港的风光名胜驻足停留;王家卫的影迷亦大有人在,好奇的目光闪烁着,寻找着电影《重庆森林》依稀遗留的旧迹……

革新之后的重庆大厦焕然一新,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旅争相到访,亦成为了一大批意欲来此学习、赏鉴、研究的学者及院校的考察之地。据介绍,近年来,香港各大专院校大厦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尤偏好来重庆大厦参观及采集所需资料。尤其是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工商大专生,几乎每一年都来此“报到”,对大厦的各个部门一一访问,并诚挚邀请林惠龙女士介绍重庆大厦过去的历史、未来的展望,独到的特色及跨越性的进步,而她亦愿意空出时间,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讲解,与访者细谈。一一细数,这样的业余工作,她做了不少――不仅带他们游览了商场里名目繁多的商店,还曾带他们品尝了其色鲜明的印度小吃,其乐融融的画面一一闪过脑海,都给她留下诸多难忘的回忆。

“重庆大厦1961年落成时曾是豪宅,随年代的变迁而逐渐衰落,其实就和人的命运一样,有高低起伏,但它始终都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昨天的它或许历经曲折,不为人道,但相信今后的它会日渐繁华,重现无限风光。”林惠龙女士早已将革新重庆大厦当作后半生奋斗不止的事业,致力挥书传奇,如同呼唤“浪子”回头的母亲,时刻为它抵挡异样的目光,把爱化为行动,义无反顾地为它“”。

走上“”之路开拓革新生涯

在林惠龙女士的这段革新生涯里,获得过时任港督的嘉许信、行政长官颁发的社区服务奖状、大厦业主送上的“廉政务实,团结进取”的夸奖,这些荣誉无不向人们昭示着居于主席职位上的她和其它领导成员及管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以及重庆大厦点点滴滴的进步。

那是1988年,距来港,林惠龙女士已拼搏9个年头,积攒下一笔存款在重庆大厦与他人合资买了第一间物业,开始与之结缘。据她回忆,此时这里的条件尚不甚有序,楼旧,人多,电线陈旧繁复,因此经常发生火警,被时人称为“火警大厦”。

1993年,重庆大厦的变压房因供电不足发生爆炸,造成十天十夜的大停电停水,令所有业主都蒙受了或多或少的损失。正是在解决这次事故的过程之中,她排众而出,被业主们一致推选上任业主立案法团的主席。回忆起来,她说,“因祸得福,其实这是大厦的转折点之一。”

“新官上任三把火”,林惠龙女士在最初就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重建变压器房(火牛房);第二是改善卫生环境;第三是安装火灾警报遏止火苗。尤其是第一点,她费尽周折终于重建成功,且至今仍对当时提供火牛房场地的周大福集团老板充满感恩,“这个小房间虽然仅仅是楼梯处一块不大的地方,但亦值数百万,身为业主的周大福集团老板仅仅象征性地收了一元的牌照费就永久性地拨出作大厦火牛房之用,可谓雪中送炭造福大厦。”

半年之后,火牛房建成,时任港督彭定康伉俪前来参观,在那时引起了较为轰动的影响,而其寄来署有亲笔签名的嘉许信,肯定了她的努力和表达了未来的期许,极大地鼓励了林惠龙女士及其领导团队工作的积极性。不过,后来因为大厦内部保守人士的反对,从里到外的改革措施还未完全推行便夭折于摇篮之中。

令人心悸的是,在最初的实施阶段,曾有五个凶徒凶神恶煞闯入林惠龙女士的龙汇宾馆威胁恐吓停止改革,她的员工因报警而被打伤,幸而她当时并不在现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不过谈及于此,她仍然神采飞扬,没有抱怨,也没有责难,只是宽容地说,“还好,都已经过去了。”

这次事故发生之后,保守势力占据上风,重又控制管理权,维持着昔日局面,令重庆大厦的运营状况一度混乱无章,导致业主们不堪忍受,纷纷站出来要求改选。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1997年,经过一场官司的较量,林惠龙女士等原来一批锐意改革的原立案法团的领导成员重被推选上任,自此重庆大厦正式踏上“洗心革面”之路。

林惠龙女士这二度上任,前后就是五届、十六年的付出!

拥有精英团队,雷锋精神照亮我心

林惠龙女士说,“安居才能乐业,把‘安’放在第一位,大家才能好好生活和工作。”所以再次革新,她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保障大厦内部所有人的安全。

自2000年开始,她领导下的业主立案法团集资千万展开政府命令的八项维修工程等工作计划,不仅招聘了一批有警员从业经验的精英团队,还陆续加装了闭路电视系统,现已拥有310个摄像头。随着管理的完善,之后又加设了先进的保安控制中心,装置了中央广播系统等设施;还在每一层安装了紧急通讯装置, 每当有突发事件, 居民能够实时透过装置联络控制室,力求使软件和硬件同步提升,达到理想效果。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不少业主反映治安与之前相比“好很多”,而且几乎每一年,重庆大厦的保安团队还会获得该区的“最佳保安奖”,这令她很是欣慰。

由于十分重视安保,重庆大厦非常欢迎“同行”之间的切磋与交流,以加强专业程度,提高工作成效。无论是香港本地,还是祖国其它地区的多个执政单位,皆欣然定期来此沟通访问,如香港警务处、东莞公安局、青岛市公安局,清远市公安局、澳门警察局,甚至远自北京的官员亦前来实地考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本着拾级而上,积极进取的态度,重庆大厦在方方面面的行动之中,在林惠龙主席精益求精的领导之下,成为了旧式大厦的“排头兵”,担当着榜样的角色。2009年,重庆大厦获得特区政府的资助,与之合作,在重庆大厦的每一层电梯大堂、地下大堂以及商场内都增设了环保回收箱,数目总量达至80个,不遗余力地推动着该地的环保工作。因后期成效显着,置放到位,政府时常派人前来视察,并不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及肯定,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举措更吸引了北京的环保官员来此一探,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当然,作为领导,必须通观全局,面面俱到,除以上措施之外,她还聘请了清洁公司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又支持“重庆站”在外墙设立全港最大屏幕,吸引路人过客的眼球,在其它各方面,如大厦设施、服务质素等各项目上也同样作出了精诚努力,令这里人流量节节攀升,不再怪异可怖,逐渐散发出秩序井然后的魅力。

对重庆大厦的未来,她踌躇满志,“我希望重庆大厦能够成为香港的样板,近年来,它的正面新闻居多,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促使我们进步。我只想告诉所有人,不要失望,就算楼龄较大,同样可以现代化,老化是历史规律,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东西。”她对自身的要求便是如此,从不在意年龄,待人处世时总是精神奕奕,笑容拂面,勉励自己,亦感染他人。

有感重庆大厦所发生的改变,很多不知情者获悉之后发出惊叹,“扭转重庆大厦颓势的竟然是一个弱女子!”――对此,她从来都是报之一笑,将功劳归结于整个团队。“我很喜欢我的团队,是他们怀着‘爱’来到重庆大厦,我很荣幸有他们帮忙。”说完,将身边的助手一一介绍,评价中肯,多是赞美之词,不似领导,更似长辈,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1979年来到香港之前,林惠龙女士曾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受内地教育背景的影响,一直以人民的楷模雷锋为榜样,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作出无限的贡献。今天的她依旧保持着师者的风范,先正己,后立人,一言一行都是集体为重,以努力为公众服务来延长生命的价值。在担任重庆大厦业主立案法团主席之余,她还在油尖旺区担任了诸多社会职务,爱国爱港及关注民生之热忱,旁者皆可明鉴。不过,毫无疑问的是,重庆大厦在她的心目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她说,“如果没有重庆大厦业主们的信任,我无法担任立案法团主席这一职务,也就没有机会为大厦服务并实现改善它的心愿。所以,我会努力,让这么一个陈旧的、被人否定的大厦获得全香港的认可,成为改革的典范。”重庆大厦还未彻底撕去“九反之地”的标签,但是,因为有了林惠龙女士及她的精英团队的存在,人们有理由肯定,它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完全“洗底”!

和谐友爱凝聚一心

“冰冻三,非一日之寒”,重庆大厦的改变亦不是一朝一夕凝结而成。林惠龙女士的改革行动并未仅仅局限于它外在的修缮和装潢,在精神建设之层面,她亦把握机会,竭诚令重庆大厦的每一位成员都生活在一种温馨友爱的氛围里。

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举国上下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同胞重建家园,为了贡献一份力量,林惠龙女士在重庆大厦带头发起捐款,得到重庆大厦内各国各族人士的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星期就筹得港币210,888元,通过民政事务处送至汶川,支援灾区。她开心地回忆,“一般类似活动,大厦内的热心人士多是捐出百余元聊表心意,但是这次,不少外国友人都捐了万多元,有的业主看到我亲自站在门口募捐,更追加捐款,其中还包括不少开始时反对我们改革的人。”虽然金钱的多寡并不能代表爱心的轻重,但是重庆大厦各业主和居民尽献绵力的踊跃程度已然体现着这里的人文关怀。

同一年的北京奥运会,重庆大厦的表现亦令林惠龙女士很是欣慰。据介绍,当时,为了迎接重庆大厦门前的弥敦道上即将举行的火炬传递仪式,各业主及居民出资出力尤为积极,主动买了三百件T恤衫,连续三晚加班加点,印制宣传字样,迎接火炬,欢呼助威――既是金钱上的付出,又是时间上的消耗,但是所有人对于这项业余活动都踊跃参与,热情付出。不仅对于奥运会,还有诸如国庆、庆回归、东亚运动会等类似盛会,都是同样地关心,因共同的目标而相聚。

在林惠龙女士的倡导之下,重庆大厦每一年都会举行本港旅游观光活动和“美食大比拼”活动,以丰富重庆大厦业主和居民们的业余生活,并增进不同种族对彼此的了解,从而促进内部的团结与和谐。据悉,这两个活动都已经连续举行四年,尤其是后者,受到参与者热烈欢迎。去年,还邀请到“美食总司令”黄永帜以及亚洲小姐一起到场,担当评委。“彼时由他们二人一组,重庆大厦成员为一组,分别投票,后来竟不约而同地选了同一个冠军,将比赛现场的气氛推至,大家都很开心。今年的‘美食大比拼’活动日期定在11月11号,这对推进大家的合作与共融是非常重要的。”林惠龙女士微笑着介绍。

重庆大厦在林惠龙女士温柔的注视下一天天走过,岁月的沙滩,因此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她为此高兴,所以事事铭记在心。对母亲的全情投入令林惠龙女士的女儿既钦佩她的坚持,骄傲于她的成绩,感慨“妈妈最爱的是重庆大厦”,又担忧她的健康,心疼她的拼命,叹道,“妈妈生命力真强。”――至爱的亲人最懂她!

往事如烟续写传奇

林惠龙女士在接受香港电台的访问时触动往事,曾一度落泪,因为和重庆大厦一般,其人生亦曾经历曲折,她形容当年的自己如同孤儿一般,直到来到重庆大厦才从此立足扎根。“惺惺相惜”,她深情地说,“如果可以,我要为重庆大厦服务到八十岁!”

祖籍福建的她本生于香港,童年时随父亲前往上海,后回到福建,因种种关系,与后来背井离乡的父亲失去联络。1979年,父亲托人找到她,并希望她一定申请到香港团聚。“父女情深”,她便放下稳定的教育事业,带着不足7岁的女儿踏上赴港之旅。不曾想,短短会面了9天之后,父亲因故前往台湾,不幸突发中风去世,以至她与小女在异乡无人可依。

父爱失而复得却又转瞬即逝,对于她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换作别人,或许心灰意冷,转而返程,倔强坚毅的林惠龙女士却偏偏要活出一片精彩。

“父亲临去台湾之前,问我要不要留下什么,我觉得自己已经成年,没有理由再向他索取,便说不要,他说回来后就给我安排,我们就这样道别了。”她回忆道。

但父亲猝然逝去的事实已不由分说地将她推向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虽然内地的退路未断,对她的归来表示无限欢迎,但她还是倔强地留了下来立志白手创一番事业。此后,她一天打三份工,白天在电子厂上班,夜间在教会教习普通话,午休的五十分钟也被她充分利用起来在一间食堂做楼面工作,就这样坚持苦干了九年,终于赚够了第一笔资金,来到重庆大厦与人合资购买了第一间物业,开设了龙汇宾馆。

上一篇大四毕业论文

下一篇梦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