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前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1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

论藏羌文化与阿坝州“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布局

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提升阿坝州文化旅游业及其产品转化策略

松潘县新农村建设思考

浅议黑水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适应市场需求加强“阿单九号”营销

沙棘在阿坝州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与产业化开发思路

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藏区质监特色

浅析GIS在阿坝州的应用前景与构想

浅析动物免疫失败的因素

阿坝州高载能工业技术创新的思考

阿坝州发展肉鹿养殖业的建议

浅析金川县飞蝗及其防治措施

羌绣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关于提高岷江柏、滇柏容器育苗技术及降低容器育苗成本的探讨

对阿坝州特色水果发展的思考

阿坝州高原金针菇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精解

侍俊同志在阿坝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肖友才同志在阿坝州科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杨登云同志在阿坝州科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对阿坝州知识产权工作的思考

对阿坝州“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及完善过程的思考

英美两国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阿坝州汶川特大地震林业损失及灾后重建措施

浅谈地震灾后汶川县生态恢复对策

论灾区恢复重建藏羌美好新家园的辩证持久战

浅析若尔盖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粉尘污染及治理浅析

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依靠科技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金川县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可行性研究

中高海拔山区芹菜栽培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及病虫防治简介

科研新成果优质青稞新品种“阿青6号”

阿坝州委州政府召开2007、2008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浅谈民族素质与民族地区发展

引进国外智力促进科技创新

阿坝州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重视农机安全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从市场变化趋势看小金县农业结构调整

金川农村移民多渠道生产安置初探

人畜共患炭疽病的防控与对策

爬山虎治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表及裸岩前景分析

浅谈川西北高原玉米育种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

阿坝州发展土鸡生态养殖产业的设想

小金县退耕还林之我见

阿坝州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红原县草原、草地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辐射松优良种源及优树选择初报

甜樱桃在小金的表现情况及发展分析

强化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让学生学好钳工技术

浅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辅导

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2

[关键词]吉林省 生猪生产 预测

一、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在1989年实现了猪肉自给,1990年首次外销生猪,完成了由生猪调入省到生猪调出省的转变,此后外销量逐年增加,1995年外销数量首次超过100万头。另外,1992年全省生猪饲养量达到1009.2万头,突破1000万头大关;1997年达到2179.2万头,突破2000万头大关;2005年达到3050万头,突破3000万头大关。

目前,吉林省为生猪生产自给自足略有调出省份,近年来,尽管生猪市场价格不够稳定,也曾出现过价格大起大落,养猪严重亏损的现象,但是总体上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生产规模方面,近几年,吉林省生猪生产有长足的发展。生猪生产呈现稳定增长势头,人均猪肉占有量也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全省生猪发展到2750万头、3050万头;人均猪肉占有量分别为52.96公斤、58.52公斤,都在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的50%以上,2005年猪肉产量与肉总产量的比为50.97%。可以说,生猪生产占据了吉林省畜牧业的“半壁江山”。

吉林省生猪的出栏量、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2007年生猪出栏分别为1750万头,1950万头,2000万头,2200万头。2004-2006年末存栏头数分别为1000万头,1100万头,1200万头;猪肉分别为143万吨,158万吨,159万吨;生猪出栏率分别为175%、177%,167%。其中,2004年与2005这两年增长速度较快:出栏速度增长超过10%,存栏头数增长超过7%,猪肉数量增长超过5%。2004年吉林生猪出栏率175%高于全国平均生猪出栏率128.25%。从作为产业发展成熟程度标志之一的出栏率来看,吉林生猪生产率较高。从整体上来看,最近几年生猪出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1%左右;生猪存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体现了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平稳性。

生产方式方面,长期以来,吉林省养猪业一直停滞于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状态,直到1989年以来,吉林省生猪生产方式由推广使用暖棚喂猪开始,加大品种改良进程,增加生猪饲养、饲料等的科学含量,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迅速提高,相当一部分养猪户开始走上了规模化生产道路。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全面发展,生猪饲料来源日益丰富,过去“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养猪原则已经基本改变,养猪业正朝着科学饲养的方向发展。同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促使养猪业逐渐由零散饲养、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地域差异对生猪的生产方式影响比较大。吉林省按各地饲料的构成、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地域差异性可划分为三个畜牧区:西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半山区、东部山区。中部平原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主体部分,粮豆产量和商品粮产量均占全省半数以上,铁路纵横、公路成网,以农副业饲料为基础的舍饲养猪业发展趋势最好。西部平原属于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同时由于该区域耕地多,水利条件好,养猪业有一定发展。东部山区,因受土地资源限制,人均耕地,人均粮豆产量均少于中、西部,养猪业发展水平一般。

二、吉林省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猪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吉林省生猪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农户家庭的分散饲养方式,饲养过度分散,集约化程度偏低。全省规模饲养的生猪占总数的比重小,农民传统饲养的猪还占主导地位。规模化饲养程度方面:省内比较,不如羊和家禽;国内比较,不如北京等地区。吉林省猪肉供给主力仍然是每户养猪4、5头的家庭农户,生产规模小,效益不明显。从饲养规模来看,饲养规模越大的,收入和利润相对越高、每个人工和每头生猪所带来的利润越多,成本利润率越高。吉林省生猪生产规模和所具备的发展条件相比,玉米资源等自然条件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养殖水平也难以保障。吉林省发展生猪的主要优势是饲料充足、劳动力价格低廉。然而,正是低廉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吉林养猪业一直在“千家万户一齐上”的低水平上徘徊,大多数农户沿袭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方式。农户散养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养殖技术落后、猪的品种差、生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等缺点。这种小规模、低质量、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也浪费了大量饲料,生猪出栏时间较长,猪肉质量不高。其中脂肪型的肥猪,由于不符合城市居民消费习惯,很难卖出好价钱。生产规模小,分散饲养不仅使先进的生产技术难推广,劳动生产率难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批量产品进入运销环节较困难,增加了流通成本,包括屠宰、分销和产品标准化的成本。另一突出特点是农牧结合,劳动分工不明显,效率不高。分散饲养的农户由于在种地的同时养猪,对市场价格波动缺乏预测,对生猪的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不十分了解,常常反应过度,非常盲目,因此抵御生猪市场风险能力很弱,使自己养的生猪无法卖出好价格,容易亏损,还最终导致生猪的产量难以稳定。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

生猪养殖业是竞争性强的行业,但是我省农村富余劳力多、致富门路窄,养猪业是传统行业,成为广大农户的首选,传统的家庭饲养,一部分自食,一部分出售。规模化养殖方面,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生产方式、极小的生产规模与国内生猪生产发达省份以及先进的农业大国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国外、省外的实践表明,发展养猪业应尽量专业化、集约化,办专业村、专业乡和大型养猪场,真正启动产供销一体化的功能,养殖亏损经营补,低谷亏损高峰补,只有这样,生猪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此,应当看到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应当是养猪乃至整个农副业生产及优化的方向,应当看到吉林省在这方面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己的国情省情,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尤其是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拔苗助长,只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三、吉林省生猪生产前景预测

吉林省生猪生产在完全自给的基础上还有剩余,且剩余量逐年增加。近年吉林省猪肉供给量增长加快,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的结果。最近几年出栏量增长比较接近,按照2004-2007年的出栏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3305万头。按照2004-2006年的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将分别达到2100万头和233万吨。因为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增长总体为加快趋势,所以届时的实际数据可能比上述的预测数字大些。

参考文献:

[1]姜会明,苗齐,鞠善宏.吉林省建设畜牧业大省的奋斗目标与政策选择.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02):7-13.

[2]秦贵信,于维耀.吉林省养猪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吉林畜牧兽医,2001,12.

[3]王桂霞,郑秀峰,李淑杰. 吉林省养猪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l999.21(2):103-105.

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家畜;排泄物;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50-1

畜牧养殖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一部分,随着他的不断壮大,对家畜排泄物的处理也成为政府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国畜牧业养殖发展速度相当快,但是对家畜排泄物的处理方式却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倾倒了之的落后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会对周围的空气、土壤和水体产生污染,还大大浪费了排泄物中原本拥有的营养价值,所以需要及时的总结科学处理家畜排泄物的方法,尽快改变现在的这种不科学的处理方式。

1 我国目前家畜排泄物的处理现状

家畜粪便曾经是历史上农田耕种中的最主要的肥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合成肥料之后,人们就开始觉得捡出粪便又脏、又臭,而且体积又庞大,就放弃了对这种传统肥料的使用,因此家畜粪便资源也就不能循环利用了。

1.1 粪便简单堆积处理

这种处理方式最开始是由于农村家庭自产自销的简单养殖方式,既处理了家畜的粪便问题,而且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肥料,但是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来说,这样简单堆积的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土地,还消耗了人工,再加上有些养殖场的管理技术跟不上就有可能让这种粪料的堆积成为家畜染病的污染源,尤其是在养殖繁忙期,对家畜粪便的管理跟不上,还会对养殖的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还会导致粪便自身的养分流失,无助于有机肥的生产。

1.2 厩肥收集后输出卖掉

这是多数小型家畜养殖企业采取的处理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简单直接,可以立竿见影的取得收入,而且还减少了人工的管理,简单易行。但是收集卖出厩肥的车辆、人员总是进进出出的往来于许多养殖场地,既不能保证消毒,也不能保证检疫,所以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容易将家畜疫病带进来,成为家畜养殖场中家畜疾病防止控制的难点。一旦疾病传入养殖场,防控起来的工作就更加困难了,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甚至还有可能因此而使这种小型的养殖场倒闭关门,损失惨重。

2 改进畜牧养殖场粪料处理的方式

2.1 利用家畜粪料生产肥料

中国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史已经证实了利用粪便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传统的将粪便制成农家肥的方式主要有填土、垫圈或者是堆肥的方式,目前制作肥料的方式还是堆肥法,因为它仍是处理各种废弃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的堆肥方法就是任其自然发酵,但是这种方法不仅会让粪便中的NH3损失,没有办法控制臭气,而且还会大面积的占用场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因此现在有很多研究机构研究出可以在堆肥中掺入高效发酵微生物或者是物理、化学调理剂等,把堆肥控制在适当的水分、温度、氧气条件下进行发酵,既控制了恶臭,缩短了发酵时间,又减少了氨气的挥发。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最终产物处理出来后臭气较少,而且干燥,容易包装和撒施。但是也存在缺点,就是过程中有氮气的损失,虽然缩短了处理时间,但是需要的时间依然较长。

2.2 利用家畜粪便生产沼气

我们所说的厌气池就是沼气池,就是将有机物在缺氧的条件下,利用自然微生物或者是接种微生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CH4,这种处理方法也存在优点和缺点,优点也是最终产物恶臭较少,而且生产的CH4还可以作为能源来利用,缺点是NH3挥发损失较大,沼气池占地面积也很大,而且还只能就地处理。美国针对这种弱点开发出了一种厌氧消化器,虽然体积变小了,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操作也需要十分小心。

2.3 副牧结合

岳西县传统的养殖特产农产品是蚕茧,大力发展桑蚕是当地农村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夏季、秋后由于气温的问题,不利于养蚕的生产,但是又不能造成桑叶的浪费,所以大家都开展其他的副业,例如养羊,桑叶可以作为山羊的饲料。在岳西县内,大量的葛藤不仅固土性能好,而且生长快、产量好,是发展山羊养殖难得的饲料,应该积极开发利用。

3 结论与展望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养殖场都已经开始利用各种技术进行家畜粪便的处理,进行资源的再利用,但是企业本身内部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例如环境管理粗放、投资力度不足、技术单一、粪便利用率低等等。家畜粪便既是污染源,也是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对家畜的粪便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循环利用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把资源化技术进行一定的科学组合,使家畜粪便能够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有效的解决家畜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照现在的家畜粪便处理现状来看,把几种处理方法综合起来有机利用才是家畜粪便资源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展跃平,小山•太.畜禽粪便堆肥化试验[J].当代畜牧,2002,(11):35-36.

[2] 郭云霞,黄仁录,郝庆红.畜禽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J].养殖与饲料,2006,(12):49-52.

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4

【关键词】通用航空,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通用航空水平直接发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人们生活质量以及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通用航空较之以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通用航空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要对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从而为我国通用航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通用航空的概述及综合效益

1.1通用航空的概述。通用航空是指除军事航空和商业航空外,对社会开放的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涉及到航空服务保障、金融保险、航空制造等多个领域,在农业、工业、建筑行业、畜牧业等都有广泛的应用。通用航空具有机动灵活、快捷高效等特点,能在自然灾害、战争等其实,为人们提供及时的救援,同时通用航空还能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有利的支撑,因此,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事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通用航空的综合效益。通用航空具有很高的综合效益,据统计,在农业作业中,利用通用航空飞行作业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完成大面积农业喷洒作业,其喷洒效果和效率都远远高于人工作。以造价为75万元的小型私人飞机为例,按每年飞行时间为100个小时计算,其维护费用为6-7万元,同时还需要3-4个飞行员,如果全国拥有1万架这类小飞机,就能创造75亿元购买费用,并且还能创造6-7亿元维护费用,还能为社会提供3-4万个工作岗位,由此可见,通用航空事业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通用航空事业的社会效益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社会工作岗位,通过通用航空事业,能极大的提高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水平,为我国运输航空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用航空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通用航空发展最快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共有20多万架,这些通用飞机每年可飞行2770.5万个小时,同时美国还为这些通用飞机设置有20500多个机场,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通用飞机每年能为美国创造1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同时还能为社会公众提供约130万个就业机会。同美国相比较,我国的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十分缓慢,据统计,在2011年底,我国通用航空飞机仅为1154架,供通用航空飞机使用的机场仅为70多个,通用飞机的年飞行时间仅为50.27万个小时,同时在通用航空的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美国的通用航空设施则十分完善,由此可见,我国的通用航空发展还比较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通用航空的发展前景

3.1市场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通用航空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借鉴国外航空发展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我国通用航空将会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市场环境,据我国民航部门预测,在未来的5年里,我国通用航空飞机将会增加到1-1.2万架,供通用飞机使用的机场将会达到1000多个,创造的价值达到1500亿人民币,同时通用航空的发展,还会带动通信、电子、制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随着《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我国通用航空领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并推行先行试点的发展策略,同时预计在今年将会完成低空低于设备、空域划分、空管标准体系等基本工作,逐步开放低空空域。

3.2技术发展趋势。在通用航空技术方面,美国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通用航空技术,首先在航空导航方面,美国的通用航空导航采用星基和陆基相互结合的方式,航空飞机上配备多种无线电导航设备,然后利用无相信标导航台、甚高频全向信标导航台、测距地面台、仪表着陆地面台等对航空飞机进行导航,从而实现对通用航空飞机的实施导航。在监视方面,美国通用航空飞机采用ADS-B技术,并结合1090ES数据链和UAT数据链进行协同监视,实现对通用航空飞机的动态监控。在管理方面,美国构建有一套完善的通用航空交通管理体制,美国的机场能为通用飞机提供飞行计划服务、气象服务等多种飞行服务。而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要积极的借鉴美国的通用航空的发展技术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的通用航空技术,从而为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3通用航空娱乐消费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逐渐将消费重心转移到娱乐方面,尤其是在城市中,人们在娱乐消费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通用航空娱乐消费是一种享受型消费,近几年,人们对通用航空娱乐消费的热情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学习私人飞行驾照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在今后几年内,我国的通用航空娱乐消费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好。

3.4航空制造业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我国工业逐渐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就为我国航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大型飞机市场被一些发达国家垄断,因此,我国航空制造业将发展重心放在通用航空方面,这就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4、总结

通用航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通用航空发展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积极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通用航空发展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通用航空发展策略,稳扎稳打,树立良好的战略眼光,从而为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康永,周建民.通用航空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分析[J].现代导航,2012,(05):360-364.

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5

关键词:苜蓿 地下 滴灌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5.6文献标识码:A

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地势南高北低,平均坡降3.6‰,海拔1200~6360米,局部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有山丘分布,总面积2000亩,全部种植苜蓿,行×株距为2.0×0.5米,种植方向为南北走向。项目区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春季多大风,有沙暴,全年盛行西北风。本项目区土壤以灌淤土和潮土为主,土壤土层较厚, 土壤肥力较高,质地适中,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低、氮少、缺磷、富含速效钾,适宜耕作、栽植。工程区地表水量缺乏。

2.工程任务及内容

工程具体任务:为2000亩苜蓿基地建设配套的灌溉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苜蓿基地灌溉系统工程建设、配套工程建设及其他工程建设。配套项目包括泵房、过滤装置、管网以及相应的土建工程;生产道路采用碎石面层铺设以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满足盛果期苜蓿的采摘及外运的实际需求。

3.方案设计

3.1灌溉方式的选择

项目区目前采用渠道常规灌溉,田间工程均为土渠,渗漏、蒸发量较大。灌区年灌溉需水总量为171.15万立方米,全年缺水37.66万立方米,属于季节性缺水,一般集中在3~6月份。规划年采用高新节水滴灌灌溉方式,可以明显改善缺水现状,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是收效快。滴灌全部采用管道输水,灌水均匀,减少损失,因而可以节约灌溉用水。由于滴灌没有喷灌时水珠的蒸发飘移损失,与地面灌溉相比,滴灌一般可节约用水50%~70%,在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土地上省水效果更为明显。在干旱缺水地区、高扬程灌区和井灌区,省水就意味着节省能耗和扩大灌溉面积。同时,滴灌可实现灌溉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管理,降低灌水的劳动强度,节省大量劳动力。同时可改变杂草生长的环境,节省田间管理的工时。

3.2灌溉水源的选择

项目区地表水季节性缺水严重,蒸发、渗漏量较大,水处理困难,并且沉沙池要清淤,首部需经常排沙,人工、维护费用增加,沙粒对节水滴灌系统和滴头的损害严重,缩短了系统的使用寿命,水源保证率低。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8×104立方米/年,灌溉用水量为86.32×104立方米/年,因此水源选用地下水。经过现场勘测,确定单井出水量为125立方米/小时,依据《机井技术规范》,进行管网水力计算并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在项目区布设4眼机井。

3.3滴管方案设计

针对滴灌工程建成后可使用多年的特点,选用“PE de75支管+ de16滴灌管”的布置方式,项目区管网依次为主干管、分干管、支管和毛管,管网呈“田字形”结构布局。管网结构主要包括:潜水泵——过滤器(施肥罐)——主干管——分干管——出地竖管——支管——毛管(滴灌管)。其中主干管与分干管、分干管与支管、支管与毛管均采用“丰”字形布置,降低能耗。系统主干管、分干管均采用压力等级为0.6MPa的PVC-U管,掩埋深度在冻土层以下,出地管压力等级为0.6MPa的PVC-U管。支管、毛管铺设于地面,支管采用75薄壁PE管,毛管采用“丰”字形布置。每个滴灌系统东西向布置主干管,南北向布置分干管,垂直于主干管。在分干管东西两侧布置支管。在分干管尾部地势低处设置排水井。本设计毛管根据作物的种植方向布局,对称分布在支管两侧。毛管铺设长度50米,铺设于枣树旁边,毛管之间的间距为2.0米,滴头间距为0.5米。滴头设计流量取3.2升/小时。在管道末端、转弯、分岔和阀门处应设镇墩,镇墩采用C20砼,干管三通位置镇墩尺寸:长×宽×高=0.6×0.6×0.6米。为保证系统管网的正常运行,需在管路上安装控制和保护装置。管道埋深根据地面荷载和机耕要求,同时考虑冻胀破坏,干管埋深1.2米,为控制各分干管的运行,分干管首部设控制阀,尾部设泄水阀。在水泵的出口处安装D200逆止阀。各干、支管进口处安装控制阀门,在每条支管的末端安装堵头。

3.4滴管系统工作制度

项目区苜蓿灌溉方式多采用轮灌,具体工作制度为:灌区分成4个系统,根据管网布置形式和大田滴灌运行管理经验,本工程轮灌组编组方式采用每次同时开启分干管上的5条支管,使系统总水量分流到控制的所有支管中,减少管道中的流量, 降低水头损失,从而减小管径。

4.案例对比

传统苜蓿种植采用大水漫灌,不但水肥利用率低,产量低,而且种植户没有积极性,制约了苜蓿产业的发展。

4.1试验材料与方法

滴灌苜蓿试验地选择在农11连82#第三年生紫花苜蓿地,品种为三得利,漫灌苜蓿地选择农11连72#50亩第三年生紫花苜蓿地设为对照。

4.2结果与分析

(1)滴灌与常规灌水肥运筹

表1:滴灌苜蓿水肥管理 (单位:月.日,方,kg/亩)

由水肥运筹表1和表2可以看出,苜蓿种植采用节水滴灌技术后,产量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漫灌条件下在每茬苜蓿进头水前,人工撒施尿素,10kg/亩一次性施入,撒施不均匀,导致苜蓿长势不整齐,而且不能保证一茬苜蓿生长全期的养份供应;滴灌苜蓿水肥的利用率和均匀度得到提高,滴灌条件下,随水带肥,每次滴施尿素5kg/亩,每茬投肥两次,肥料溶解均匀,直接滴到植物根层,滴施均匀,水肥利用率大大提高,苜蓿全生长期都能有充足的水肥供应,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收割茬数由常规灌溉模式下的二茬增加到四茬,单产由516 kg/667m2,增加到1593 kg/667m2,而且一二茬的产量明显提高。

(2)增产分析

过去苜蓿种植采取地面大水灌溉,灌溉水以地表径流的方式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不但用水量大,而且受土地平整度,土壤类型等因素制约。造成水肥不均匀、产量低,职工承包积极性不高。苜蓿滴灌种植改变了传统的灌水和施肥方式,肥水耦合通过滴灌首部压力系统和地下、地面管网系统,封闭式直接运送到土壤植物根层,避免渠系蒸发、渗漏和地表径流、水肥渗透不均匀、田间跑水等现象,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和均匀度,有利于苜蓿生长,产量增加显著。采用滴灌方式加快了苜蓿生长发育进程,收割茬数由原来的两茬增加到现在的四茬。大水漫灌模式下由于采用宽浅毛渠地面灌溉,毛渠不但占用了一定的土地,而且不利于机械收割和打捆,收割后茬高超过15cm,收割质量差,浪费大,影响产量。采用滴灌技术后,不用开毛渠灌水,土地利用率提高3~5%,土地平整,收割茬高降低到5~8cm ,收割、打捆速度快、质量好,增产效果显著。

4.3滴灌苜蓿经济效益分析

(1)效益分析

滴灌苜蓿成本为787.45元/亩,(其中:种子、全层施肥、滴灌带和滴灌系统折旧按三年分摊)。2012年,滴灌苜蓿单产1593kg/667m2,单价按市场收购价1.1元/kg,产值1752.3元/667m2,综合效益964.85元/667m2。与大水漫灌相比,虽然成本增加了350.66元/667m2,但是产量增加了1077kg/667m2,效益增加了834.04元/667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列出2012年滴灌与漫灌苜蓿经济效益分析情况。(见表3)

漫灌与滴灌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表3 计量单位:元、kg

(2)前景分析

紫花苜蓿不但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优等饲料,而且还具有抗旱、耐盐碱、固氮改土、保持水土等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苜蓿种植,对当地发展畜牧养殖业,改善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带动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莫索湾垦区近几年畜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但饲草供应量不足是制约畜牧发展的瓶颈之一。苜蓿种植推广节水滴灌技术后,苜蓿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不但满足本地饲草的需要,而且还向周边团场供应优质饲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6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应用

一、农业机械的生产情况

农业机械泛指一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机械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形成链条式生产的模式。农业机械在种植业、畜牧业及后续加工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简单介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之前,我们首先简单谈谈农业机械在农田建设、土壤耕种、种植施肥、植物保护和农田排灌等主要农业生产阶段中的作用。

(一)农田建设机械生产

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机械生产方式,在农田的修护、培植、养护等方面实现农田的良性建设。农田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任务。

(二)土壤耕种机械生产

土壤是农田建设的基础,是农田建设中必须着重注意的环节。土壤耕种是培育种植物的前提条件,使用机械生产对土壤耕种的安全和效率都已得到证明及广泛使用。

(三)种植施肥机械生产

在土壤完成了初期栽培后,种植与施肥就是接下来生产中的任务。机械生产在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如何提升具体生产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四)植物保护机械生产

植物保护是在施肥之后的生产阶段,机械生产对保护阶段的植物,主要起到饱和植被物理生长技能的作用。

(五)农田灌溉机械生产

这是在大农业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结构优化以后实现的。机械生产方便了农业从局部到大面积种植的质量和数量,农田灌怪机械生产就是在植物健康培植过程之中及之后,使用灌溉技术为最后的丰收做好保障。

二、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推广方面的一些不足

(一)我国的地理因素

我国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且山区面积较大,由于农业机械的局限性,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地形,特别是一些山区,由于田块小,分散度高且道路不通畅等因素,导致农机作业达不到人们的要求,严重限制了农机的使用和推广效果。

(二)我国的制度因素

我国刚刚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初期,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加之人们对农业机械推广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只在县区才有农机推广部门,在乡镇寥寥无几。与之相反的是我们的农业生产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乡镇,一旦撤并乡镇农机站,该区的农业机械化就很难展开,造成农机推广缓慢。

(三)我过的人才引进因素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趋向于精尖端产品,而对农业机械感兴趣的却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及其缓慢,农业生产环境比较艰苦,很少有技术人员和专家到乡镇培养农机专业人员,最终导致整体的农机技术水平低下,进一步影响了农机的推广;另外,在乡镇上,资金的限制使农机的维修点数量和规模都较小,给购机和维修都带来了不便,因此,从省市到地方一定要对农机的推广重视起来。

三、农业机械在农业中实际的应用

(一)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

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匮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别大,如何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对我们的水资源利用及保护至关重要。农田排灌机械这一高科技的产物,我们不但可以利用它对农田进行灌溉,还可以通过它把农田中多余的水分排走。我们常见的灌溉形式有滴灌和喷灌两种灌溉途径,这个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压力的原理,它能够按照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需要的水量的多少,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适当用水量,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农产品的生长需求,另一方面又节约了水资源。另外,这种灌溉技术能够在一方面灌溉的时候还能对作物进行施肥,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和工力,而且还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使的农作物的生产率增长。

(二)农田保护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

近几年来,为了使农作物的产量更高、品种更好,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去除一些害虫或者说预防一些作物病变,那么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土地的质量严重下降,土地的肥力严重下降,从而导致单位面积上农作物的产量下降。通过秸秆还田等措施来增加土壤肥力,保证高产高收,受到当今社会的高度重视。秸秆还田可以让我们有效的避免对空气污染,关键是它可以增肥增产,而且肥力特别好对作物的生长很有好处。在农业机械中有一种秸秆还田机,它可以直接将直立的农作物秸秆粉碎,然后洒在地表上,然后经过机械的翻耕将粉碎的秸秆粉埋入土地中,这样秸秆就可以在土壤中分解然后作为肥料,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对土地没有危害,是一项非常好的新型农业。

四、农业机械应用与推广发展对策

(一)促进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实现机械化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先进生产力的表现,它不仅能促进新型农村的建设,也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因此,要建立一个行政领导的推进机制,把农业的机械化推广列入到各地区的工作考核项目当中,走一条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如今,国家对于农民的补贴逐渐增多,借此机会当地政府出台政策,在新型便捷农业机械的数量上实现均衡,实现每到播种、收获季节都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目前农业机械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更应该加快机械化步伐。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

(二)加大土地合并,实现土地承包优惠政策

由于地形地貌的自然因素以及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政策,使得土地不集中、利用率不高、粮食品种种植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从前期考虑的话,尽可能实现区域化标准管理,实现个人大区域土地承包优惠政策,则会解决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一体化问题,也更容易实现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现如今,农民不单单靠土地吃饭,每年好多年轻人则会选择出去务工,这个时候土地就得不到合适的管理,实现土地承包政策,让有意愿的农民进行区域化管理,更好地实现了土地的利用,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培训,完善机械维修部门

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机械部门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他们常年工作在在农业生产线的第一线,也是农民与高新农业机械接触的中介,因此,对他们的培训非常重要。由于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不同,因此,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培训,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通过网络建设促进农业机械使用者对农业机械的认识、操作的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掌握农业机械操作的技巧以及简单的维修技能。

结束语:

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是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进行的,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要敢于创新,建立有效的技术示范基地,完善农业机械专业化的服务推广制度,从而促进全国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民逐步奔小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艳,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J] .现代农业科技,2011,(02):10

[2]李太成,朱贵祥,浅谈农机国家补贴政策如何适应农机推广工作 [J] 科技传播,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