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教无类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1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教学思想的舞台,追求有教学思想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景。那么什么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呢?教学思想从哪里来?教师的教学思想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涉及到教师的政治,哲学,理念等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做一个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就要求对教育教学有新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会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应该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这种幸福感能够带给学生一生积极心态与向上的勇气。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基于自己所学,教师所知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没有创新的意识与行动,那么对教育、对学生没有多少益处。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水。人的一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有目标的不断学习,要有研究精神、创新精神和谦虚精神。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的阳光教师。做阳光教师要敢于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M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育也注定与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我们广大年青教师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教育观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方向是错误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错误的。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重要的是每天能反思自己。正是由于反思,成就了于永正、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等一代名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反思是连接教育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有些教师工作了几十年,没什么长进,不在于他没经验,重要的是他不善于反思,不善于总结经验。对探索者而言,反思是一盏明灯,引导我们避免陷入教条和僵化。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那种敢于认识自己、反躬自省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很不够,还需不断努力。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课堂文化。名师的课堂一定会体现出其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他们的课堂有其独特的“课堂文化”,他们的课堂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课堂文化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思想意识乃至思维方式、精神氛围。一个有教学思想的教师着力构建的课堂文化,应该是精彩纷呈,充满生命激情、生命教育的生命化课堂文化;充满智慧的、启迪学生心智的智慧型课堂文化;注重教学目标达成的成效性课堂文化。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2
一、遵循考纲,狠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首先引导学生认真理解相关备考指南,将其知识结构加以充实,还要指导学生辨析教材上的图解、表格、曲线、示意图、模式图等,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把握不同的信息呈现形式,并能根据一定的内容绘制相应的图表,进行不同信息形式的转换。例如利用相关知识点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重视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利用图表,比较异同;在教材中有一些重点和难点,可借助列表比较或绘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例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可用列表与绘画找出它们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不同行为,这样可使学生所有学习器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不但有利于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二、精心备课,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1.精心备课
大家都知道一个原则,“学生的资料要少,老师的资料要多”,的确是这样。老师就像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必须在大量的资料中进行过滤,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复习阶段,有选择性的给学生资料,不经选择就随意给学生资料是极不负责任的。备一节课,先把课本内容读两次,再把所有参考书相关的内容看完,哪一本参考书对课本解释比较好的、归纳比较好的就划出来,然后写教案,在写教案过程中有哪些要详细讲的,用什么方法,或者学生听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标记好。教案的书写一般用简单的文字和图表,并且备课应特别注重课本的图,通过理解图去理解课本的内容和加强记忆。
2.改变教学方式
复习不是对获得知识的重复、叠加,而是再认识,是“重组”训练,是形成系统方法的思维过程。很多时候学生觉得复习课枯燥乏味,实际上是因为教师对课堂结构欠优化的结果。所以教师在复习中可以有效的采用变式教学,在课堂上营造自主气氛,注意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渗透“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意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感知、自主探索、自主拓宽的作用。如在复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时候,如果我们从细胞膜入手,再是细胞器膜,然后是细胞核膜,最后是总结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这样刚好符合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内容编排的顺序。教师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手段,使学生有效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能够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因此,尊重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将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增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联系生活实际,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观察和图文转换、分析综合、探索和设计实验方案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表述中不够规范和严谨的字词句,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精选习题演练
高三学生很多同学会陷入一个误区――“题海战术”,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和练习堆里,会使学生感到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兴趣,甚至学生的思维会被泯灭。每年高考过后,总有一些试题同学们都认为似曾相识,其实高考试题中有些试题就是同学们平时练习题的改编题。若能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形,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开阔视野,使学生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实质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思维更活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切实注意做好“变式训练”,以提高复习效率。
三、亲其师,信其道――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因材施教;分层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5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35
一、引言
正因为人有差异,大千世界才显得非凡美丽。学生的学习也是各有千秋,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我在多年的实践中得出,实施分层教学,工作一定要细致,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然后才能准确地把学生进行分类,上课的时候才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考查的时候也要分层次考查,不能搞一刀切,也就是说,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是高分。学期末评价的时候也要分类评价,要给学生足够的信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进步。
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
备课是上课的第一步,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我备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而不是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对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要知根知底,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要事先掌握,对学生的周围社会环境要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备课的时候更加充分,教学也会更适合自己的学生。很多优秀的教案,看上去十分的扎实细致,内容十分的丰富,但是对自己的学生适用不适用,却是个未知数。日常教学当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拿着现成的名家教案直接上课,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很一般。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拿来主义不一定实用,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的好用。所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备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就拿简简单单的诗歌教学来说:第一步,面对全体,要让所有的学生会大声的朗读,富有感情的去朗读,不能用记叙文的阅读语气来读诗歌。第二步是让学生默写整首诗歌,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相信学生一节课一定能会读会写。第三步,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等来设计教学的内容,也就是怎样理解诗歌的内容。前面的只是感性认识,第三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此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出来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即诗人通过写诗,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想给我们传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时代信息。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诗歌里的名句要重点理解,这对学生的情感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在了解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要了解它的艺术手法、技巧问题,以此提高写作水平。这样一路分析下来,学习一首诗歌,从开始的朗读到最后的写作运用,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全部理解掌握的。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内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我一般分成三大组:A组大约占一半的人数,这组学生要全面的掌握以上分析的内容;B组的学生,约占剩余学生的五分之三,这部分学生让他们会读会写,简略地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想表达什么就可以了,不做过深的了解;C组的学生,约占全班人数的十分之一,大约就四五个,最多不能超过十个,这部分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尤其是会读会写诗歌中的名句,并能在作文当中适当运用就可以了。这样,在具体上课的时候,任务明确后,在教师的统一带领下疏通读音和文义后,每个组就按每个组的学习内容,先进行自学。教师在分析难度大的内容时,C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巩固前面的知识。内容的讲解,时间的分布,一切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所以,课前的准备是先决条件,如果课前备课不充分,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水平。
三、分层次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家知道,文科重在背诵,理科重在练习,那么如何分层布置作业比较合理呢?前文所说的A、B、C三大组,教师应每天给题目布置富有弹性的作业:A组学生做发展性的作业;B组学生做提高性的作业;C组学生做基本性的作业。C组学生的基本性作业,为本课时必须完成并掌握的最简单的作业,A、B两组学生可以不做。提高性作业为基本作业的简单变型,可供A、B两组完成,A组中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放弃不做。发展性作业为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供A组完成。这样,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与不同层次的作业结合,确立教师在作业布置时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使作业分层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在作业选择中的自主性,使作业分层更趋于人性化、个性化。
四、分层次激励与评价,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其批评学生不如激励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激励的众多方法之中,评价是最好的激励方式,及时的、准确的激励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释放无限的学习激情。我在评价学生时,对C组学生的评价比较宽松,对A组学生的评价是“惜分如金”。另外完成作业的时间要求,也要松弛有度,A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任务,C组可以适当放宽一些,B组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规定时间。评价的机制也要因人而异,例如,对C组的学生,他们记住了基本的知识,就可以给满分;如能答对提高性作业,适当半倍加分,假如偶尔做对发展性作业,可以加倍加分。对B组的学生,答对发展性作业,也可以是半倍的加分,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在月考考试中或者是期中考试中成绩进步的学生,就应加大力度进行表扬,同时根据该生平时的表现,可以调高一个组别,让其进一步加强学习。同样,对于考试不理想的学生,要及时帮他找出原因,并制定补救措施,并视情况下调一个组别。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评价、激励、再评价、再激励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能有效激励每个学生,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事实证明,分层设计作业,有很多的优点,这样能让每个组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能给每一位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从而达到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4
1.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强化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道德(主要是牵涉到现场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理论基础水平达不到一定要求的话,一体化教学无疑就是形而上学、形式主义而已。目前以及2~3年前的一体化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全国各地的技师学院(并且主要的是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专生展开试点教学。
2.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人社部每年委托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成绩将反馈学员所在院校,并作为聘任、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
3.职校一体化教学设施设备环境,是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作为事业单位的职业学校,没有国家足够的事业经费投入,如果单靠旁门左道去融资,就会有勉为其难的感觉。
4.一体化教学课程,对教材同样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根据国家人社局一体化教学大纲编制的“1277”课程模式。而这个课程模式,也是一个大纲式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一般的普通职校是难以高攀的。以上几点就是一体化教学的时代性优势与我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矛盾。
二、矛盾的化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目前普通职校学生基础差,对专业理论课,学生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感觉较难入门,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由于受到理论基础差的牵制,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两年的理论学习,其中有半年还要补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从事职业教育以来,学生生源素质一届比一届差,加上电子产品、手机的高速发展,学生普遍都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学校进行了管控,但是无法完全改变“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文化基础普遍差、学生食堂伙食差(或者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而造成的身体素质(特别是智力、脑力素质)差的学生,要求他们都能像讲武学堂的学生一样专心上课,并且充分领会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那真的是天方夜谭。摆在我们职校面前的就是如此的学生与环境,还有有待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待制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上企业所需求的适当素质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这就是客观条件、客观因素。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最佳的应对方案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1.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调整,向一体化教学要求过渡。目前,我校正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设备场地的硬件及软件建设,由于经费问题,虽然不可能达到一次性到位,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讲,远远够用。另外,学校构建一体化教学的设备场地,主要是要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学员。所以就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适当增补调整教学的设施设备。一方面,面对我们职校目前素质的学生,设计适用于本校的一体化教案、学材,从传统的理论与实操分离教学逐步过渡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上来。
2.因材施教、分类教育是中国自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来充满智慧的传统教育思想。在现代职业教育更应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使每个学生受到最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受到最可能的发展,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学习的领域自然是面向先进的环境而设计的。而有些用人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能一般性操作而非设计或者精通维修。所以,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程改革有定规而无定法。方法比较灵活,需擎其要领而实现地方化、行业化、校本化。“校本教材”是以国家的相关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指导,针对本地区、本学校所作出的教材,是实用、相对有效的。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开展多种课程形态,如在一体化教学工作岛学习,到工矿企业参观,调研学习,请企业专家来指导讲课等。校本教材的编制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收获、学以致用,不断改善其学习品质。根据实践岗位应知应会的要求,编写实践活动相符合的学习手册或培训手册,即符合素质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易学易懂、易于识记。按照职业教育的现行有关规定,必须通过一本职业技能证书鉴定才能获得中职毕业资格,因此将物流员或销售员职业鉴定证书课程列为学生必修课程。职业资格或技能鉴定证书多样化。
3.面向市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以周边地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尽量以校企挂钩为定位,确定优化后的电工电子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直接向电工电子用人企业提供高技能操作人才,建立起直接与企业挂钩、企业下订单式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三、结束语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5
【关键词】生态化课堂 建构 策略
生态化课堂的建构作为教育教学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之一,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视域、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智慧,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方法。课堂,这个宏观教育系统的微观领域,首先和“生态”这个名词联系起来是在西方——1932 年,美国的教育学者沃勒·W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课堂生态观方面的缺失。事实上,中国古典文化中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中包括教育生态资源。像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营造动态的、民主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环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在传统的教育生态意识和智慧的浸润下,我国生态化课堂教学研究工作起步较迟但进展迅速。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的四要素构成的,根据这一点,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建构生态化课堂有以下基本教学策略:
一、主体互动策略
生态化课堂是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化课堂主体互动策略研究的热点,也是重点。其首要问题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应基于生态化课堂的民主、平等、和谐等特征进行定位。这是构建生态化课堂的前提。其次是深度合作。这里包括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层次的全面展开。教师的教案、教法等闪耀着集体智慧;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开掘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文化信息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共荣性特征得到彰显,亲社会行为模式得以传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以全新的方式得到科学而合理的体现。再次是良性竞争。生态化课堂注重人际交往氛围的和谐,并不排除竞争。从生物进化学的观点看,建立在同一目标或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良性竞争产生协同进化,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样的,主体互动的良性竞争、协同进化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为师生共同成长和持续发展所必需。社会心理方面的经典性实验——明茨试验已经证实:学生共赢的基础是同一目标和合作关系的确立。
二、情境营造策略
课堂生态观下的教学环境是由人文情境和科学情境组成的。主体互动和人文情境互为因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含体态语言)等对人文情境的创设有促进作用。如:“眼语”这一体态语言,课堂上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是师生、生生思想碰撞出火花、感情产生共鸣的重要媒介。科学、合理地使用“眼语”,对生态化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往往无声胜有声。值得注意的是,对课堂情境的研究注重在科学情境中体现人文特点。如:国外学者H·科特查姆实验研究证明,教室(课堂科学情境因素)颜色变化与学生的学习变化之间有显著的协同性;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学生的情绪变化也有协同性。又如:课堂座位的“马蹄组合型”比“秧田式”的编排更有利于和谐人际交往氛围的营造和充分互动。再如:超文本课件的制作能激活思维,激发想象,有利于个性化地教学、创造性地学习。凡此种种,足见生态化课堂追求的是科学情境和人文情境和谐统一,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究真知,在真知的探究中享受人文关怀。
三、知识演替策略
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呈爆炸式地膨胀:据权威人士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100倍。因此,课堂教学对知识进行科学筛选以促使知识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是非常必要的。知识演替策略首先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本(教本)为本”,知识必须建构在学习者的经验背景上,才有意义;其次应遵循“耐度定律”和适度原则,知识的筛选要针对学生的学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将意义建构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课堂教学要着手解决的是:知识点向课本的整体延伸,保证知识的整体联系;知识点向其它学科延伸,形成具有边缘效应的知识链;知识点向生活延伸,结合学生生活经历、经验来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课堂生态观下的教学策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和生活基础,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气息,激荡着生命关怀,学生“知识、能力、人格”达到协调发展。学习的过程成为展示才能、体悟生命、享受生活的过程。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6
关键词:语言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启示;改革措施
一、概念简述
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又称为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自然生态学与语言学合并衍生出来的一门科学,从生态学的立场来讨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斯坦福大学的E・Hangen(1971)率先提出和应用了“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这一概念。“语言生态”是指特殊指定的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及文化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生存发展关系。[1]宏观和微观的语言生态系统共同组成了有机统一的语言生态系统。所有能够加强或减弱某特定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是语言生态学探索的重点。
二、生态因素分析
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考虑,教育领域中的各个单元的生态系统是各不相同的。[3]英语作为一门大学课程,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态系统。区别于不同的自然生态,它是一种人工构造的生态,属于生态语言学的一个子系统。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可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宏观层次因素包括英语教学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课程设置、教学进度等;而微观层次因素则覆盖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传授方式、课程教材、课堂氛围、辅助设施、授课人数等。在宏观层次因素中,社会环境占影响教学生态的主导地位。
三、改革措施
1.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增加知识的丰富度。
教师首先在思想理念上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和当务之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老师意识生态的感染。另外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和完善工作能力。一言蔽之,应当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放到大学英语改革的先锋地位。
2.变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现在,大部分高校大忽视听力和口语的培养。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改变传统“沉默”式的英语学习,加强对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方面的培养。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是教学生态要素,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途径和方式。以此为例,语法翻译法和阅读法(Grammar translation and ReadingMethod )侧重于语句和语篇的语法讲解和翻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直接法(DirectMethod)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全英语授课的情景下学习语言,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视听法(AudiovisualMethod)和听说法(Au-diolingualMethod)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与交际能力。
站在语言生态学的立场上,综上所述都是教学生态系统的基本因素,对于目前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也不例外。[5]失衡地偏重个别方法或模式都会打破教学生态系统。比如说,极度依赖多媒体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出现“机器人教师“的现象。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蔡基刚教授(2005)曾说:“我们要认识到,建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取代课堂教学”[6]任书梅也曾说:“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大班上课采用的电子教案,减少板书时间,讲课节奏明显加快,包含信息量大,内容更加丰富,造成学生目不暇接,只能在课件中慢游。”
4.建构良性的英语课堂规模和层次。
根据生态学领域的阿里氏原则(Allee’s Principle),种群的疏密程度随生物种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会成限制因子。所以,每种生物都有自己最适密度。[8]根据这一生态理论,英语课堂作为一个小生态,也有其最佳规模(公认的最佳规模是10至20名左右)、构成以及内部组合。然而由于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招生,课堂模式难以实现这种“最佳群聚度”;另外,考虑到每个人的英语基础和天赋的差异,也应尽量避免“有教无类”的讲课方式。为此,要营造既合理又平衡的课堂生态氛围,适当地缩减班级的人数规模。
5.平衡语言输入、吸纳和输出三环节。
Krash-en(1981)的语言输入假说(Language Input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10]从Krashen和Swain的观点看,语言输入,吸纳和输出都属教学生态的要素,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和对学生语言的培养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互匹配;语言输入和吸纳是语言输出的根本,语言输出反过来促进语言输入和吸纳,三者彼此作用,共同发展。
以往我们关注语言的输入而忽略了吸纳和输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应矫正来自教学生态的紊乱现象,使输入、吸纳与输出三环节彼此保持互利共存的动态平衡。教师不光要输入专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平台,来更好地验收学生们的吸收理解情况。
6.改革课堂教学用语,优化语言生境。
语言生态学理论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 Trampe说,语言的生态系统是由语言及其使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教师应采用双语或者全英语的授课模式模拟自然的语言生态环境,营造“身临其境”的语言氛围。
7.创设和营造校园语言生态环境。
实施现代教学设备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政策。每星期可定期给学生播放一些实景英语记录片、教育片、英语电影等;组织英语角,为学生们提供语言输出的条件;这些方法对缓解英语教学生态失衡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