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1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春天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热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宽带网——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的知识。
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㈠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㈡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5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课和课文安排了识字任务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二、教学目的要求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识隔音符号。
3、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度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三、教学措施
1、继续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继续加强识字教学,坚持在语言环境识字。重视写字的指导,提高学生写字的技能。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
3、充分利用插图,各种文字材料,各项作业,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字典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2
本班学生10名,其中女生4人,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文明守纪,好学上进,接受能力较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一年级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小部分同学(特别是几个后进生)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针对这部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好学的氛围,促使大家共同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新课程较大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学生识字的返生效较高。因此本学期在教学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使他们体验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同时需要加强家校联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培养孩子勤学乐学,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八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1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表2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和课文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三、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会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继续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3
朱永新教授指出: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目前,学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各种课外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丰富了儿童的阅读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再丰富的活动、再热烈的交流、再频繁的互动,其实最终的阅读都将定格为自能、静心、独立阅读。兴趣固然重要,而能力也不可忽视。四五岁的儿童进入阅读敏感期,开始“痴迷”各种带文字或图片的东西,包括各类图书、报纸、广告牌、宣传画,甚至合同书。阅读时,他们不再单纯停留在图画书多彩而有趣的图画上,对图画上的文字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后,如果被大量的汉字“拦路虎”阻挡,他们的兴趣势必瞬间减退。因此,识字量决定了儿童早期自能阅读的进程,缩短识字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是开启儿童自能阅读乐章的优美前奏和必要协奏。
按照现行教材,儿童普遍要到二年级结束时才能识得1600字,“先识”的时间过长,“多识”的量仍然偏少。这样,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达简单的短文。识字量制约了自能阅读的内容,拖了语言发展的后腿,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在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展与思维和语言同水平的阅读活动,只能让儿童的发展“原地打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的状况呢?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教学中,尝试创建“音频识字法”来突破这一难关,将听读与识字结合起来,缩短识字时间,为儿童的自能阅读保驾护航。
开创信息化时代的识字新途径
所谓“音频识字法”,就是借助电子播放器,反复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一一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记生字的一种识字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读识字法”的改进与创新。
从1984年开始,天津教育科学院谷锦屏老师率先研究“听读识字法”。此后,类似的识字法研究者众多,每一种识字方法都各有优势。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音频识字法”赋予了“听读识字法”以新的内涵和形式。用音频播放器播放优质电子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网络音频资源的教育功能;可以让儿童接触最规范的语音内容,获得美的享受,为日后的朗读、表达打下基础;还可以解决一些家长因为忙碌而没有时间为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材料的现实问题。音频识字的这些优势超越了普通听读法,突破了识字的时空限制,达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效果。
架设符合科学规律的识字流水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音频识字的操作路径是“听—记—读—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认知结构。
1.音频资源是“整体输入”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儿童喜欢听故事、儿歌,且有“百听不厌”的特点。当儿童总能从一个内容中获取新的发现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聆听同样的内容。依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音频识字法”,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1)精心选择音频材料
通过网络搜集和选择音频材料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多如繁星的网络音频资源中进行遴选,并循序渐进地传递给他们。如果儿童年龄小,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歌;如果年龄较大,则可以选择诗歌、国学、童话等篇目。
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所选材料一定要能找到相匹配的文本和音频材料。有的是在购买文本材料时配套赠送光盘;有的在书籍上会注明音频下载网址或微信公众号,如《聪明豆》系列童话故事等图书;有的是内容比较固定的篇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到相关音频下载。另外,所选的音频材料一定要是正规录制的,语音准确、表述规范、形式优美,真正能发挥示范作用。教师或家长要做搜集材料的有心人,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教研组合作搜集、集体共享的方式来形成音频识字资源库。
(2)持之以恒实现“输入”
“整体输入”的关键在于坚持和专一。坚持指的是每天坚持、时间固定。依据儿童喜好和习惯定好时间,可以是在早晨他们赖床的时间,也可以在晚上入睡前。一旦定下时间,就要持之以恒、专时专用,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细心的家长在播放音频时,会营造合适的倾听环境,不让周围的光线、声响等因素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如:拉上窗帘、调暗灯光、调小音量,让孩子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聆听。
专一指的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充分使用一个材料,直至认字完成之后再使用第二个,一股脑儿给孩子听太多的材料,会打乱孩子的思维,影响听记的效果。
2.音频复播产生“无意识记”的神奇效应
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大脑发育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4岁儿童的大脑成熟度已达50%,8岁儿童则为80%。儿童的记忆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当我们每天在固定时间给他们播放他们喜欢的固定内容时,大脑就如同录音机一样一点点记录下来。从儿童开始聆听起,成年人每周或每月记录一次儿童背诵情况,在文本中记录下具体时间。按照记忆的规律来看,儿童的背诵是分段逐步实现的,可能是先背下最前面的一些,接着又背出一些,随后又增加一些。当儿童背不下去时就停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信与乐趣。
笔者在研究初期,曾让儿童每晚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配有古筝音乐的《三字经》音频材料一遍,在舒缓的乐声和轻柔的朗诵声中,儿童渐渐进入梦境。笔者起初担心儿童在半睡眠状态能否记住如此长的篇目。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聆听,儿童分阶段背诵出了全文,背诵的曲线呈上升状态,即起初听的时间长,到了两周时才开始背出一些内容,且篇幅不长,但随后的几周里,一周甚至三五天就有新背出来的内容,每次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在听记阶段要充分相信儿童,多鼓励、多赞扬。
3.音频示范形成“自发模仿”的积极状态
古人云: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音频识字法”的中心环节是“指读”,主要靠“读”来搭建“听”与“认”的桥梁。成年人指导儿童用右手食指指着文本上的文字,字字入目地读,建立起头脑中的读音与文本中的文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儿童的潜意识里感知每个符号的名称。
通过听记过程,学习材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儿童的脑海中。这时,让儿童读这些材料,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读”起来。其实,这时候的“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字而朗读,而是在依据记忆线索进行自发模仿。处于阅读敏感期的儿童非常热衷于这种自发模仿,因此即便文本与听记的内容略有不同,儿童也会按照听记的内容来读。所以音频与文本务必相同,否则在识字早期儿童一旦“张冠李戴”,以后就很难纠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指导儿童阅读和朗读时,教师是不建议儿童指读文本的,要让儿童的目光以线性路线移动,追随文字,一目十行。在“音频识字法”中的指读是特例,目的是让音和形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只在听读过程中使用,一旦儿童的识字量增加,就不要再指读了。
4.多次往复实现常用汉字的“意义建构”
语文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与“集中识字法”不同的是,“音频识字法”始终借助音频搭设的语境支持,使每个汉字并非孤立存在,在与前后文的衔接中已经呈现出与语境对应的意思,音形义同步对接,建构意义便水到渠成。
在反复指读之后,将所读材料的文字打乱顺序,制作成字表,让儿童认读,这是真正检验他们识字效果的阶段。字表的字号、行距、字间距都要大,字体要规范,一般使用楷体或宋体,便于儿童辨认。在认读过程中可以组织游戏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把认识的字宝宝送回家”,“看看你有多少汉字朋友”等,边玩边标出儿童的识字量。梳理出还不认识的字作为后期指读的重点,在文本材料中做出醒目的标记,在继续的指读中逐步地识记。这样,在“读”和“认”的多次循环往复之后,儿童的识字量会呈井喷式提升。
时间短、收益高,给识字教学赋予综合内涵在与一些识字方法的对比研究中,“音频识字法”的高效便捷显而易见。
1.与集中识字比较
以归类识字为主的先集中识字后阅读的识字方法收效快、识字量大,影响非常广泛。但是因为在识字过程中更加注重汉字的个体归类,将汉字从文本中剥离,低年级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当面对由这些生字组合成的文章时,仍然会出现陌生迷离的感觉。“音频识字法”从“整体输入”到“意义建构”始终围绕完整的文本,对于生字的学习是“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的过程,因此更加有助于后期的阅读和运用。
2.与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比较
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是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由此延伸的同类识字方法众多。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量少的情况下,借助拼音引导学生提前大量读写,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极为有效的路径。但是事实证明,在儿童机械识记最佳的阶段输入拼音,儿童对读音的认识强于对字形的概念,读写都借助拼音,虽然语言得到了发展,但在汉字运用时会出现严重的同音替代现象。“能力递减法则”认为:人的记忆方法大致分为推理式的记忆和机械式的记忆两种,机械式的记忆能力以零至三岁之间为最强,过了三岁便逐渐减退。照此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尽量多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记忆负担很重。“音频识字法”让儿童直接听音、看形,不需要拼音的拐杖,在较短时间里记住汉字读音,凭借文本阅读感悟字义,更加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直接对接,因此效率相对更高。
3.与先学简单汉字再学复杂汉字比较
用过于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成的文章,限制同步阅读的水准,影响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音频识字法”依据音频材料的难易程度给儿童呈现汉字,只要文本是儿童能够听懂、读懂的,那么学会了这些音频材料里的文字,就可以阅读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读物,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4.音频识字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丰富语文综合积累研究数据显示,借助“音频识字法”,仅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够在半年内不知不觉地识记1500多个汉字,从而开展正常的自能阅读活动,并且积累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三篇以上。这样,不仅为小学低段的学生节约出了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大量阅读提前成为现实,而且在识字的同时,学生因为大量的记诵,变得“满腹经纶”,这是其他识字方法望尘莫及的。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4
关键词:诵读;文言文教学;语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想“晓声”,“识器”,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就一定要投身于文言文的海洋中去,《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背诵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教学目标,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已达到约40%,文言文篇目大幅度增加,而且许多学校在高二阶段为学生配备了《先秦诸子散文》。《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各种要求和新教材内容的变动,都在提醒我们,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诵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过分注重高考应试知识的讲授剖析,而忽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体验。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都是在听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句和机械地翻译中度过的,没有放开喉咙诵读的机会,笔记是做得满满的,但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却定丁点没有得到提升,在考试期间,学生就连基本的句读都无法断清楚,他们在课堂上把握的都是条条框框的机械的拿来应试用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体会诵读的好处,久而久之,语感对他们来说只会变得越来越陌生,更无从谈起该如何去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了。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失去了朗朗的读书声,充斥着繁琐的理性分析,逐渐陷入“析而不读”的怪圈,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只会与新课标的精神背道而驰,更不用说培养高中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
二、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等高考应试知识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体,我们只需把它摆在恰当的位置即可,让它始终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统率。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我们的文言文的课堂还需把诵读教学贯穿始终,突显诵读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优势。所谓诵读,就是运用全身尽可能多的包括眼、耳、口、心、手等器官,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本的形和神都有所领悟的一种解读方法。诵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多次反复,同时,通读还是一个鉴赏、分析、运用思维的过程。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求学生对所学文本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当学生把书读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时,他对文章内容及形式的理解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三、让诵读贯穿文言课堂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课前齐读,营造语文课堂的良好读书学习氛围。具体操作就是,利用好每节课上课铃刚响到老师步入课室的那几分钟的零碎时间,全体同学都读书3分钟左右,再上课。学生读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告知语文科代表,让科代表上课前就把朗读的具体内容标示在黑板上,上课铃一响就提醒全体同学拿出书并带领全体同学大声朗读。如果我们可以稍作灵活处理好这几分钟,充分利用好这零碎而宝贵的时间的话,对于我们的语文课来说很有好处。
(二)同时动用眼、耳、口、手、心等多个器官大声朗读,提高学习效率。平常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疏通文义时,普遍会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他们在默读中对全文大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效果却不明显。我们不妨在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读多加几项要求:要大声;自己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读书声;朗读的时候手上要拿着笔圈点;要带着问题读。这样下来,学生的眼睛、嘴巴、手、心全都动起来了,注意力也跟着集中了,学习效果一定会比默读好很多。
(三)模仿古人激情诵读,体验别样情怀。学习文言文,除了要把握字词句、理解文意,还得好好领略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感受作者情怀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指定具体段落,让学生或集体或单独模仿古人激情诵读,体会古人的别样情感。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要真正产生实效,就必须注意学生对诵读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让诵读成为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呢?
1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诵读的动力,使学生想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战略主题。“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真正起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只有让学生切实明白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诵读热情。经典诵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1传承中华文化。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熔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志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1.2培养人文情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养。现代社会结构急剧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青年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既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能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如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学习孔孟思想能够“养德”;诵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学习老庄思想能够“养智”,开启自己的智慧;诵读佛教经典《金刚经》能够“养心” ,通过降伏自己内心中的分别、狂妄与执着,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保持宁静;诵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能够了解生命的奥秘,健康的法则,从而获取“养生”的智慧;诵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情感世界(包括爱情、亲情、世态人情)的饱满与丰富,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怡情养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养情”。因此,学生如果能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那么就会从诵读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就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也会学会谦卑,懂得宽容和敬畏,不再狂妄和无知,并懂得尊重生命,把握幸福。
1.3进行美育熏陶。中华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渗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华经典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诵读经典,能充分发挥经典的审美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对经典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感知,生动丰富的形象的感受、情感体验与分析以及创造表现,使学生具一定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审美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培养。
1.4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除了其思想内容的独到性外,其语言文字也往往极富表现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耐心玩味经典之中的精美词句,仔细赏鉴其语言修辞效果,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优美雅致,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并最终学会用雅言表达自己思想,传递人类文明精神。
2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诵读习惯,让学生乐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经典诵读氛围的营造,将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有利影响,促使学生乐于读书,从而养成诵读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应当注意为“中华颂?经典诵读”积极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使校园处处充盈着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2.1建设文化长廊,感受中华经典。学校可以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长廊,通过经典上墙方式,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到文化墙上,让每一堵墙都是成为传递经典的桥梁,如浙江龙泉二中将《三字经》和《弟子规》上墙,使得学生即使是在课间饭后的戏耍中也能驻足欣赏吟诵《三字经》、《弟子规》感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达到童蒙养正的作用,既能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又能有利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累。
2.2打造书香教室,培养诵读习惯。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共生互鸣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书香教室,对于营造经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置办图书角、通过好书同享、流动书架等方式,让学生处处能读到经典,天天读经典,并通过经典诵读汲取着文化与精神的涵养,同时也学会交友,学会合作。
2.3诗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结合校园环境美化工程,适时应景地用经典中诗词文赋与名言佳句来替代程式化标语口号,如在花草树木前,可以用给花木题诗词等方式,将写有经典的古诗词牌树在花前树下,使学生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2.4调动校园媒体,强化视听冲击。现代心理学实验证实:“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因此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模拟“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读书评书活动,用文化经典造成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能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3针对学生实际,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读。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学生年龄、性别及文化等差异使得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诵读兴趣会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注意根据学生实际,盲目读经典,使学生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诵读,只会徒然增加学生负担,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达不到经典诵读的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典作品会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发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鉴赏力也还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学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注意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诵读具有相当接受程度的经典作品,以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经典所能展示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典的诵读鉴赏与接受情况可以依次分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和演绎经典四个阶段。幼儿诵读经典,可以从简单易懂而又琅琅上口的诗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入手;小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字句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悟经典中的情感思想;随着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中学生诵读经典,要进一步在诵读基础上,深入体会经典内在思想情感,品味其文化内涵,并能生动演绎经典;大学生则当在诵读经典、品味经典、演绎经典得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并初步具备研究经典、传承文化的能力。
关于经典诵读的推荐书目,社会上较为丰富,但多数推荐书目是比较笼统的,缺乏针对性。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针对不同文化接受群体特点,组织编选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分为“幼儿篇”、“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壮岁篇”和“晚晴篇”,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共8册)。这套书对学校教师精选诵读内容,解决不同阶段学生究竟该读什么的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各级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绍兴是“名士之乡”,人文荟萃、群贤辈出,从绍兴的丰厚文化积淀这一本土资源出发,将经典诵读活动本土化,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文化的传承,浙江绍兴北海小学编写了《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在与经典的融合呼应中根据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了校本教材的个性化和存在价值。 其中“越中典故”、“越中名言”、“越州览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以及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篇中挑选出来的“中华古诗采撷”等6个板块,深受孩子们喜欢。是经典内容选择中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4正确把握“诵读”含义,丰富活动形式,使学生多读。
关于“诵读”一词,可以从“诵”和“读”两个层面来理解:“诵”可分为吟诵、朗诵、背诵三种方式;“读”与“诵”相对,是默读。根据理解与鉴赏的不同要求,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经典诵读要根据所读经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诵或读。
中国古代私塾中讲究吟诵、背诵,《三字经》里关于诵读有过交待:“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五四”以后,朗读、吟诵的方法一度曾被错误地连同姿态一起被现代作家批判讽刺,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意识到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就勇敢地站出来,分别在《文心》和《论朗读》中呼吁要还琅琅书声于校园,要重视吟诵,提出要心、眼、口、耳并用,认为“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 指出“读不一定要高声唱念,低声读或在心里默读也可以。”夏丏尊则更是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强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正确理解了“诵读”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围绕“诵读”, 用吟、读、说并用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综合各级学校在诵读试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朗诵比赛、古诗新唱、经典推荐、百家论坛、文学沙龙、征文比赛、书写经典、话剧表演、文学社团、漫画经典、说书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促进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促使学生多读经典。
5进行有效指导,适时评价,使学生会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学生该如何着手进行诵读?这是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除了充分肯定了唐诗的价值功用意外,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经典反复诵读,其义自见的道理。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学生通常很难有大量精力时间去反复诵读同一部经典。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诵读经典,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自己大量阅读经典,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也包括“诵”和“读”两方面的指导。
“诵”的指导侧重于口头表现方式与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经典美文作为范例,在深入分析作品,深刻领悟作品思想,切实进行情感体验基础上,辅助声音表现技巧的学习,借助名家诵读欣赏,教师范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诵读,实现对经典进行用声音艺术再创造的目的。
“读”的指导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夏丏尊曾著述《怎样阅读》一文,指出“阅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家丁在这部帖里共有一千个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写一千个字,倒不如拣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 “我劝诸君多在精读上多用力。”认为阅读“第一是理解”,“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局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前言》中也说:“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实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功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的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为实现经典诵读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以外有鉴赏,略读之后能精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走向整体或局部的感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要从解决新辞新语入手,正确理解其中文辞,在求得正解基础上,从更深层次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对经典进行鉴赏,体验其中情感、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文化内涵。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从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同时认为“阅读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字经全文朗读范文6
关键词:犹太人 教育体制 创造力 创造心理
世界上的犹太人总共有1200万左右,仅占世界总人口数的3%[1]。但是,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每十个领导性的人物中就有一个是犹太人或犹太后裔。由此可见,犹太人的创造力以及其创造出的贡献是远远超出其人口比例的,而这个神秘的民族独特的教育体制则是其无限创造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学校教育
1.1从背诵开始的幼儿教育
犹太人的孩子从3岁开始会被教授并开始学习希伯来语的罗马字,然后,他们会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诵读祈祷文[2]。犹太人认为,如果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在犹太人对幼儿的教育中,认为在接受能力非常强的幼儿阶段,记住的事情一生都不会忘记,孩子是否优秀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不同。犹太人之所以优秀,与他们超群的记忆力也是分不开的。
1.2脑力激荡的精英教育
犹太学校原则上采用的是精英教育的思想,但这并不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尖子班”,而是将学生编制成小班进行授课。由于年级的人数很少,老师可以对每一名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学生也可以做到亲密无间,亲如一家。而在一般的班级中,20几名学生会配备一名老师和一名助教,授课的进度也不是一刀切,而是会根据各人的能力改编教材,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3]。个人能力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老师们能够做到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保持在中等水平之上。
犹太人的教育认为,为了让头脑时刻保持新鲜,掌握富于变化和弹性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不能只在教室里接受量产化的教育。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有机的收集和组合知识,那学生只在教室里听老师的讲义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完整的人格,那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当今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1.3实用性的大学教育
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有重视实用性的倾向。所谓教育,并不是给他们充填观念方面的知识,而是教授给他们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运用的知识。换句话说,教育的结果,必须是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所以,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能够独立的行动,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在选择大学时,犹太人并不把这所大学能否让人将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问题加以考虑,而是把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怎样去做、学校有没有开设能够实现自己这些想法的讲座作为选择大学的重要标准。
只有爱好才会变得精通,因为只有由于爱好而掌握的知识,才能成为支撑一个人一生的智慧的技术。
2 家庭教育
2.1父母首先进行学习
犹太人通常是通过学校和家庭紧密协作,一起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而母亲则有教育女儿的责任,学校虽然作为教育机关,却不付有这种责任。这与中国古代《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犹太人信仰的《圣经》之中,要求孩子尊敬自己的父母,但同时反过来,父母必须做到能够让孩子尊重自己。在犹太人对教育的认识中,教育绝不仅限于知识层面,它同时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由此可知,在犹太人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中,父母首先进行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2.2能力与学问并重
犹太民族是一个对教育怀有极大热情的民族。在犹太人的家庭里,父母们会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父母基本不会教训孩子。这种做法看起来像是在放任孩子,可是犹太人的子女在大学毕业后都能积极的生活,以实际行动分担社会责任,并且都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在犹太人眼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最好的,无论一个人有多少学问,如果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话,一切努力也都会白费。
能力和学问并重是犹太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理。没有学问的能力是缺乏情趣的,没有能力的学问是没有意义的。
3 犹太人教师
犹太人有一句很著名的教育名言“美食由食者的口味决定”。相同的菜谱采用不同的做菜方法,感觉又都是新鲜的,就又能全部消化了。同样,相同的学习内容,如果偶尔能换换老师,调剂一下味道,就会勾起学生的“食欲”,让学生重新积极的学习起来。而学生是否能够快乐的学习,也取决于教授者是否下了足够的功夫[4]。《塔木德经》中曾这样鞭策教育者:“如果课程让学生觉得毫无趣味,那是因为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
犹太人非常重视学问,但是也并不是说只要是学者就都得去尊敬。虚的知识无论知道多少也都是没有用的,因此,对现实中的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是犹太人衡量一个学者的标准。在犹太人眼中,在只懂得理论的老师门下学习,学生不能获得知识,也不能开阔视野。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是应该早早的放弃,而如果被学生拒绝,老师也应该去学习了。只有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懂得自己专业以外知识的人才算是英才,才算是一位称职的老师[5]。
4 学习精神
犹太人将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通过不断的听、说、读的练习,最终达到将全文内容背诵下来的效果。这种韧性普遍的存在于犹太人的学习精神中。犹太人早礼拜的祈祷文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上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一旦记忆容量变大了,大脑就有能力不断的储存新的信息[5]。
有句犹太谚语说,“没有资本并不是问题;没有创造性才是问题。”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创造性是他们财富的来源,也是犹太民族得以振兴的根本,而犹太人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也正是其创造力最大程度得以发挥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杭瑞勋: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 1998 (10)
[2]徐新:论欧洲历史上对犹太人的驱逐[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02)
[3]石涵月: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J],世界民族, 200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