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醉翁亭记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1
关键词:“三美”论;典籍翻译;《醉翁亭记》
引言
中国古典散文如同中国古诗词,同样具有意境深邃,语言凝练,结构优美的特点。《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佳作代表。《醉翁亭记》由唐宋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记录了他虽被贬滁州做知州,却安得自在的心境。文章在描写醉翁亭的自然美景和太守与民宴游的画面的同时,透露出了欧阳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因其文笔轻快流畅,旋律优美爽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美的,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这篇如诗歌一般的散文,历来受到了很多翻译家的关注,英译本颇多。本文将在许渊冲“三美论”框架内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Herbert A.Giles的两个译本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许渊冲“三美论”不仅适用于古诗词翻译,也同样可运用于兼具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的典籍翻译。
一、许渊冲“三美论”
“三美”说首先由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他说,写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后来,许渊冲先生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将其嫁接到译诗领域,并加以发展,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三美之中,意美居首,因为意美是诗美的必要条件,是音美和形美的出发点和归宿。音美次之,中国古诗格律严格,翻译古诗必须考虑其音韵特点,在译文中加以再现或曲达,以求留存其音律之美。再次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音美的基础上,尽力保存古诗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及其视觉上文字排列营造的形美,使译诗三美俱备。许渊冲先生在译诗语言表达上极其注重译诗与原作在意境、音韵和形式上的一致,出产了很多令人赞叹的美的作品,为国内外读者所追读和欣赏。
二、“三美论”视角下《醉翁亭记》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一)意美再现的对比
所谓意美,是指译文传达出原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使其产生与原作同样的感染力。许渊冲先生另一个翻译说论“三似”中的“意似”是指表层结构,类似于严复“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而“意美”尤甚于“信”,它指的是超越作品物质形式的深层结构,指其深层之意,亦或是言外之意。因此,在做内容饱满意境丰盈的典籍翻译时,要选择最适合而又最有表现力的词汇,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意美再现。
例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杨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closed all around by hills, of which those in the southwest boast the most lovely forests and dales……
Giles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tirely surrounded by hills,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欧阳公写醉翁亭,没有径直写去,而是委婉道来,从环滁群山到西南诸峰到琅琊山,再山行渐闻水声至酿泉,最后在峰回路转处引出了整个画面里的聚焦点醉翁亭的所在。“环滁皆山也。”文章开篇,就可以领略到欧阳公惜墨如金,简练不凡的文笔。寥寥五字,就描绘出了滁州被峰峦叠嶂的群山所环绕的绵延景象。“环”在此处应为动词,“围绕”“环绕”之意,对此,杨译为“enclose”,Giles译为“surround”,通过翻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知道,“enclose”的解释为“to build a wall, fence, etc. around something”。而“surround”为“to be all around something”。由此可知,“enclose”的词义更局限于围以墙等,使用范围不如“surround”广,所以杨译“enclose”不符合原文的“环”的含义,此处滁州是被群山所环绕,而非为墙或者篱笆之类的篱障封住,故用“surround”更切合原文的意义。Giles译本的另一出彩处是用“entirely”来修饰了“surround”,使得滁州被崇山峻岭包围之势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
对于“林壑尤美”这句的翻译,两个译本选用的动词也截然不同。杨译用了一个“boast”,词典里其释意为“(通常不指人)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如:The hotel also boasts two swimming pools and a golf course.杨译选用“boast”说明“西南诸峰”有值得骄傲的尤美的林壑。而Giles用“be clothed with”则恰与词典中例句“The valley was clothed in trees and shrubs.”有着同工之妙,运用了暗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西南诸峰之上有尤美的林壑覆盖着。笔者认为这比杨的选词更高一筹。但Giles的翻译也不无错漏,似是因文化差异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而没有翻译出“壑(山谷之意)”。类似的误译在全文里面有几处,“琅琊”译为“Shangtung”,“亭”译为“kiosque”等,这些是译文失色之处。但是总体看来,Giles凭借其母语的优势,用词更为文雅地道(如翻译“渐闻水声潺潺”借用习语“within earshot of” 等),信手拈来,把欧阳公笔下的醉翁亭周遭的人物风情传达得形象到位。
(二)音美再现的对比
韵律之美之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极其重要的,表现于诸如平仄、叠音、形声、押韵等等形式。《醉翁亭记》节奏明快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要重现音美,着实需要下工夫。
例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这句描绘出了滁州人熙熙攘攘、扶老携幼畅快游玩的场景。“负者”“行者”、“歌于途”“休于树”“前者呼”、“前者”“后者”都押尾韵,“伛”与“偻”、“提”与“携”韵母相同或近似,加上“……者……也”经典判断句式的运用,使得行文流畅,读来琅琅可诵,具有音乐和诗歌一般的韵律和节奏。
杨译文中“infirm” “ infants”、“calling” “answering”简单运用了头韵和尾韵;而Giles译文按照原文的断句,在句与句之间的韵律再现方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Burden-carriers” “travellers”、“shouts” “responses”、“hobbling” “children in”、“along” “arms”、“backwards and forwards”皆运用了押尾韵或押头韵的方式来弥补译文在韵美和谐方面与原文的差距。Giles译本还有一大特点:多用少音节词(单音节、双音节词),读来利落爽快。
Giles译文整体在韵律节奏上有一股洋洒轻快、欢快愉悦的格调。但散文翻译毕竟别于韵律感十足的诗歌翻译,穷尽各大译本,都没有在音美方面做到极致的。这里不赘述。
(三)形美再现的对比
所谓形美,许先生认为,主要体现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该尽可能做到和原文相似。在翻译中保持意美和音美已经实属不易,再在两者基础上传达出形美则更是加大了难度。欧阳公的《醉翁亭记》是诗句化的古典散文,里面包含有三、五、六、九字之骈,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行文流利潇洒,英译过程中也必然也要考虑到形美再现的问题。
例2这句原文运用了五字骈、三字骈,句与句之间有凝练对称的美感。按许氏“三美论”之说,原文的句子骈散结合,则相应的译文也要采用富于灵活性变化性的句式。
杨的译文读来有一种白话文般清晰活泼之感,对于原文语序也有所调整,把“滁人游也”放在了段首,可能是出于英语行文习惯的考虑,起到总括这段的作用。译文总体来说是原文内容及意境上的忠实再现,但句式较为冗长拖沓,有失原文形式上的美感。对于“前者呼,后者应”的对偶之句,杨译干脆做一句话翻译,变成了“前呼后应”。相比之下,Giles的译文则保留了和原文一样的结构。他临摹汉语的流水句式,选择不用连词而用分号将句子意义分层,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完全按照原文中的五字骈和三字骈相应地翻译成对仗的长句和短句,使得译文读上去轻快畅达,看上去怡然舒缓,再现了原文的形式美。再者,对于“歌于途”的翻译,Giles用的“sing their way”比杨译的“sing as they go”要文雅地道。本例只是Giles译本和原文形式美相呼应的一处代表。再如 “朝而往,暮而归……”杨译为“A man going there in the morning and returning in the evening”,Giles译为“Morning is the time to go thither, returning with the shades off night”,“朝而往”和“暮而归”是三字骈,形成对仗,杨译也直接把这两个分句缩减为一句“朝往暮归”,如他在前文中对“前者呼,后者应”合二为一的做法如出一辙,不仅有损原文的音韵,更是对原文形式美的破坏;而Giles根据原文的对仗形式,仍以两个分句处理,实现了原文的形式美再现。依此,Giles在骈句的翻译上实现了与原文在句子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的一致。
三、结语
通过以上译例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两个译本在三美再现方面各有千秋,也存在失彩之处。作为深谙中国文化的杨夫妇,其译本基本做到了对原文意义的忠实再现,但是对音美和形美的传达有所欠缺。而Giles重视再现这篇古典散文的审美信息,尽管因文化差异有几处在意义的传达上出现了误译,但无伤大雅,总体上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美的视听享受。总而言之,“三美论”框架下,Giles的译文要略胜一筹,在更大程度上重现了这篇古典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
参考文献:
[1]Herbert A. Giles.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M].Shanghai. Belly and Malsy, Limited. 1922. P158.
[2] 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聂影影.古代散文英译的启示[J].英语教师,2014(12).
[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2
临的含义1、靠近;对着:~街。~河。背山~水。居高~下。如~大敌。
2、来到;到达:光~。莅~。身~其境。双喜~门。
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睡。~毕业。这是我~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
4、照着字画模仿:~摹。~帖。~画。~得挺像。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3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其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僳东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明年: (2)晦明:
2.翻译句子。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彭城山山势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彭城山的自然景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亭子取名为“放鹤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喜雨亭(节选)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一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1.解释加线词语。
(1)雨麦于岐山之阳( )
(2)始治官舍( )
(3)是岁之春( )
(4)弥月不雨( )
(5)为亭于堂之北( )
(6)商贾相与歌于市( )
2.文中与“凿池其南”的“南”字同义的词语是( )。
3.在文中找出“以”字的两个不同用法的例句,并分别解释。
例1() 例2()
4.翻译句子。
(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吏相与庆于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喜雨”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本文中所反映的思想与《醉翁亭记》中表达的有相同之处,那就是()。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①.第二年 ②昏暗和明朗2.春天和夏天相接替的日子里,繁盛的草木连到天边,秋天和冬天皓月当空或下雪的日子,千里之内同是一种色彩。3.彭城山山冈丘陵四周围合,隐隐约约如一个巨大的环子,只是单单缺了它西边的一面。4.春天和夏天相接替的日子里,繁盛的草木连到天边,秋天和冬天皓月当空或下雪的日子,千里之内同是一种色彩。5.山人有二鹤……故名之曰“放鹤亭”。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4
关键词:文言文;传流文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62-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隽永,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与利用的意义。所以势必要学好、掌握好它的载体--文言文。 但学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由于不少文言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学生学习它会有距离感,假如不注重办法,势必让学生听讲昏昏然而无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1.引进写作
不少文言文作品,都蕴涵丰富的写作空间,如能适当引导消化,可以激活整篇文章的学习。如辅导《醉翁亭记》,老师可以利用文章中未显示的信息非常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这些信息,可以写亭建造的历程,琅琊山优美景色,可以写滁人游庞大规模等。学生假如写这些情景,一定要先读懂课文。这样的训练,既领会了文章内核,又锻炼了写作,还培养了想象力,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2.添加事例
有些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可是如何让它生动而富有灵性呢·我认为只有添加事例,使它丰满,才可能让原文灵动。如辅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当讲到邹忌的讽谏艺术时,不妨添加庄子以愿当泥涂之龟而辞退楚国使者的机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以及《克雷洛夫寓言》中乌鸦与狐狸的故事等,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明白了邹忌的讽谏艺术,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无穷变化。
3.字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注重课文的注释多看多记,每有空闲的时间就随意看看记记。注意前后课文及常用成语的联系,学会归类积累。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4.激发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这话不对。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激发兴趣的要义,全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做”的热情。激发兴趣应注意时机的抉择,或在辅导初,或在辅导末,或在辅导中。本人以为最好是在辅导的初始时刻。
5.揭示内涵
当前,不少老师都认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在于“翻译”,即将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使用“串讲法”显得条理清晰,能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意思,是最轻松的教学方法,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就变成字字句句落实的“将翻译进行到底”。然而,在学习参考书众多的今天,学生手中不乏含有文言课文全文翻译的参考书。当学生手执翻译参考书已经了解文章大意的情况下,老师仍然在课堂上串讲翻译,学生对课堂兴趣索然。 “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方法是串讲课文,讲解重点字词;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仍对文言字词感到头痛。通常课文读懂了,考试做题往往不能得分。《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能力,换言之即是注重学生阅读和应用文言文的能力。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一般要考查的是学生阅读、运用文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单一使用"串讲法",并没能很好地解决文言学习中所遇到的字词句和写作技巧的问题,也未能很好地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课后缺少反复练习和巩固,使得课堂上的内容没有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加之现代语言环境的不同,缺乏使用的机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阅读和应用文言文的能力”的目标就无从实现。
因而,我认为应注重文章的内涵的传授,不必句句落实。这里的“内涵”,是指课文中潜在的、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的东西,而揭示内涵则是指将这些东西确认出来,使其明朗化,以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学生毕竟是学生,其温习自学的结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可能“尽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适当点拨,指明内涵,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课文中内涵主要有三类:①关键句。如《醉翁亭记》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②段或篇的思想内容。如《岳阳楼记》的二、五两段,《曹刿论战》的一段。③篇章结构、语言及其他。如《桃花源记》的结构艺术、语言特色等等。辅导中,老师适时适度的揭发内涵,无疑会收到使学生在有所悟但所悟不清的情况下,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的成效。
6.介绍文化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关键载体,我国古代的人类活动就是靠文言文记载的。如能在文言文辅导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打个比方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职官、天文历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7.吟咏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可以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也可以读句读,读感情,读意境。这样读了之后,学生心里就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背”我觉得掌握课本上的就足够了。在背之前务必弄懂文章的意思,不是知道大意就行。如果你能把整篇文章翻译下来,就会背得很快了。背的时候最好读出声来,记得会快一些。我背书的方法就是先把书上的内容看成一幅画的样子,在背的时候,用“放电影”的形式回想起画面内容。背时不要求一下子都背出来,先看书上的前一句,再背后一句。特别是篇幅长的文章不要心急,可结合文章的篇章结构一段一段过关,否则越背越乱。反正,背古文还是要没有什么巧门走的。
8.利用教具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5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又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例:“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祖父”现指爷爷,而古汉语中的“祖父”为一个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爸爸。此类词还有“妻子”“所以”“可以”等。
(3)词的感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整句就应该译成“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做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
醉翁亭记原文范文6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完全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其中,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读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这里的读虽然指全方位的阅读,但是其中的朗读和背诵是基础,是关键,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古人也提倡吟咏,社同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其实,朗读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通过吟咏溶入情感,感受会更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也说明通过反复朗读、吟咏、以至达到熟读成诵,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时,文章中那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学生通过认真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和语言都化为自己的。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文章的内容情感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加强读背教学,其次要注意进行读背指导,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和实效。 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背诵的要求是正确、熟练。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叶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并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朗读时,句读停顿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还应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争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诸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组织形式宜灵活多样。朗读时,可以教师领读,也可以由学生领读;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或齐读。背诵时,可以个别背诵,也可以分组背诵或齐背。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宜灵活多样。对于较易理解的文章如《马说》、《卖炭翁》、《陋室铭》以及古诗词等可以先熟读背诵再讲解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如《口技》、《出师表》等文章可以先要求学生熟读,待讲解全文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结构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指导学生读背,应注重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竞赛的场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或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小品行进表演,充分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去完成读背的任务。 指导学生读背,还应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如: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 加快读背教学还应和考试评估相结合。 考试,特别是大规模考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学的指挥棒,它影响着教学的方向。那么,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背教学,在平时考试中,就应该适当增加朗读和背诵的测试内容。在大规模选拔考试中,也可以通过按原文填空或简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课文背诵的情况。这样可以大大促进读背教学的深入。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仅仅局限于课本,语言积累是不够的,要让学生有一个丰富的大积累宝库,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 首先,快乐积累,理解是基础。只有在理解之后,学生才会主动记下来。每周一、三、五是我班开放阅读积累的时间,我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记下来,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我阅读,我体验,我积累,我快乐”,这是孩子们的心声。 其次,强化积累,背诵是关键。针对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为了夯实语文积累大厦,让学生多背大有裨益,我们班级每天背名言锦句,背校本课程的优秀诗文,背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背成语,等等。
总之,面对加强读背教学这一重要课题,作为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去研究它,去实施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读背中得到提高,得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