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激活 启发 创新 创造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成绩是巨大的,应给予充分肯定。新课改是教育上一场大的变更,存在着不同看法。热闹的形式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了,数学课上的“数学味”哪儿去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激活思维,让学生动脑、动手多一些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激活思维。新教材就非常注重这一点,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教材呈现的是分6个草莓图和7个草莓图,我让孩子用小棒代替草莓来分一分,学生一个一个地分,在分的过程中就发现了6根小棒,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3份,正好分完;而用7根小棒,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还剩下1根小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后,发现了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1’表示什么,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出余数,进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学生在认识了余数后引出除数要比余数大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这个规律,也是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圈一圈,学生在圈一圈,摆一摆,猜一猜的过程中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了数学概念。[1]
二、启发思维,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多一些
著名教育家肖川先生所指出的:如今的课堂“想一想”多了,而真正独立、深刻、富有创造的“思考”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而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充分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地运用知识,把学生的思维启发起来,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去思考更多更新的知识,让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活动,而是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三个角,让学生在介绍角的过程中,意识到三角形的角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按照角的特点,可以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呢?”让孩子先动脑,后动手分一分,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角的特点的研究中来,提高了后面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数学地思考,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探寻、展示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的数学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当学生学会了思考,对他所看到的事物感兴趣时,他就愿意去学习、了解他所不知道的东西。[2]
三、创新思维,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多一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不同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进溅的智慧火花,让学生畅所欲言,促进学生主动去梳理自己的思路,让课堂教学迸发出生命灵性,让数学课堂涌动智慧的源泉。
四、创造思维,让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多一些
创造性的教学不是以教给学生如何牢记已知事物的方法为目的,而是以教给如何探索未知事物为宗旨,不是给学生奉送现成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租船问题》:有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我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理解问题: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至少”是什么意思?要解决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你是怎么想的?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剩余2人还要多租一条船,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因此“5+1”加的不是余下的两个人的人数,而是那两个人也要再租一条船的“1条”,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明晰问题所在,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充分的感受到了数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生活的需要。而“做一做”的小丽购买早餐情况: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学生通过计算:10÷3=3(个)……1(元),思考讨论:最多能买几个面包,剩下的1元够不够再买一个面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和刚才解决划船的问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生活中,遇到余数的问题,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刚才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现在余下“1元”,怎么不增加1个面包呢?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异同,学生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思维过程逐步地“数学化”,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他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应用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让孩子们“静下来”, 让孩子快乐学习,让老师快乐教书,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数学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 [3]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出版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关注学生;回归自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63-1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氛围一改往日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精彩活泼的小组讨论、交流合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表现简直近乎完美。看着这些变化,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不禁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课堂真实吗?这样的课代表着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吗?这样的课是否真正有效?新课改固然使得数学课堂更具活力,但我认为让学生“会学”才是根本,因此关注学生,让数学课堂回归自然显得犹为重要。
一、关注学习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在一堂课中,教师是否清楚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准确地了解各个学段各个领域所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及能力价值感方面的目标,在质与量之间有一个科学的把握,让课堂适合学生、适合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不能机械照搬,更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等内容的时候,教师不妨先提前了解一下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由于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的生活经验等等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对于这部分的数学知识、经验是已经具备的,而且掌握的是不错的,而一部分学生也许还掌握得不够好甚至是初步接触。只有进行这样深入了解学情后,教师才可能制定出贴近班情的教学预设活动方案,让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堂都有表现的机会,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实事求是,而非止足于无效的虚假课堂繁荣。
因此可见,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让每个学生在获得同样知识的基础上都能够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二、关注学习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低效或与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无关的提问不但会影响整节课的学习节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开发。反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有效地课堂提问应该具备趣味性、指向性、启发性。
例如,在学年级认识乘法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时可以用乘法表示。因此在新授及练习时教师抓住重点,反复突显“这道题里有几个几相加”的问题,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体味新知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只有几个加数相同时,才能转变成新的运算乘法计算。这一具体教学案例说明了在为了实现一节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有的问题是可以而且必须进行反复的提问,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加深印象的效果。
在准备教学预案时,教师不但应该关注学习过程,对各个环节的提问进行精心设计、反复斟酌,所设计的问题的难度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的区别而呈现梯度。
三、关注学习状态,让课堂完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