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组织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1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还是“顺着教员思路教学”,结果,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则在于课堂上教员忽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学员的自我表现欲常受到压抑,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益甚微。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落后与僵化。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双方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它主要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等联系的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更加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教与学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以实践活动为先导,以任务完成为本位,借培植学员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性的,学习的本质起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过程。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交给学员的过程,而是学员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有当学员感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发生。用建构主义“适应观”来解释学习动机,即“只要他们所构建的世界能‘进行下去’,在这个世界中不存在无法预见的或无法克服的问题,就绝对没有去学习任何别的东西或理解任何不同东西的理由。”按照这一动机观,学员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动机,只能来源于实践需要。
目前,军队院校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学员先学习理论,然后再运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不仅使学员在理论学习时缺乏必要的经验基础和先期准备,而且由于学员没有对今后从事职业真实情境的体验,导致了他们根本无法“适应”新的实践情境,也无法激发他们对理论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学员仅有的一点学习动机,只能来源于外界的“强迫”即考试不合格毕不了业,客观上造成了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脱节”。因此,在安排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把实践环节放置到理论学习的前面,即可以利用实践课或是假期到基层部队代职的时机,安排即将开设课程的实践内容,让学员在实践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学习具体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教员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各种可行的技术手段,设法让知识“从情景中走出,又最终走入情景”,即从现实情景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的实例,从而给予学员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和激发学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也能够在理论的学习中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并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
二、以学员个体的经验和认知方式为教学起点和教学资源,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挖掘学员的学习潜能
布卢姆《人的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中,证明了认知前行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所谓认知前行为,就是学员原有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是学员对所学内容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完全忽视了学员已有的具有个人性质的经验知识,教学完全由教员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没有任何针对性,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构建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员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员实施知识的“填灌”,应该重视学员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员丰富、调整或者是创新自己的解释,从而挖掘其的学习潜能。即在教学中,不是让学员“削足适履”,对教学内容“全盘吸收”,而是让学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八仙过海”,使其个性特长“各显神通”。只有适应学员个性化发展需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学员的需求“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新型指挥人才。
三、转变课堂管理策略,鼓励学员自我管理、自我调节,最大程度的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
课堂管理是指教员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采取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有助于激发学员潜能的释放,引导学员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活化学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此,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在今天,在新的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方法也就成了必然。构建主义学习观对课堂管理策略作了科学的诠释,认为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的中心不是教员、课本或知识本身,而是学员。只有宽松的、愉悦的而非“规则性”的课堂,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发挥每个学员的潜能。
长久以来,军队院校的教学与管理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整齐划一为特点,说话做事走路都要有规则。这无可非议,但由此形成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的思维定势,就容易使学员形成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性格。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教员和学员的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员尽量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给他们创设一种广阔自由的心理空间,让他们的兴奋点定位在对问题的思考上,抑制学员各种顾虑。也就是说,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机会和情境满足学员对个性张扬的需求,允许学员存有不同的看法和创意,要重视学员个体对所获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不同学员的个性观点在开放、动态的交往中得到升华。教员对课堂的组织作用,在于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学员活跃而不混乱,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未来警官不是机械执行任务的“机器零部件”,而是极具创造力的活生生的、高素质的“人”。
总体上,我认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途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当今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生长点。因此,我希望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研究,以使素质教育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2
为了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打破体育教学传统模式的这种沉闷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摸索,设计改革了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我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改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更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得到更好的身心锻炼,以增强体质。为此,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入了解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要求和每个人的个性及天资的差异,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作了初步改革。其方法是:教师示范讲解某个动作时,不强调学生机械地排列成整齐的队形,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周围自然站立,并且边讲解、边示范。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自然练习。学生练习时,由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模仿能力不同,最后的效果也不会相同,所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结合,互帮互学,做得好的同学可自由运动,随时指点暂时差一点的同学。这样,由原来的机械组合,变为按情趣自由结合,成为小群体活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和传统教学形式、方法相比,层次多、方向宽、变化大,结构新颖,效果显著。如在进行投掷铅球教学时,教师先讲解动作要领,当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徒手动作后,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定的区域内,自由结合成几个小组,进行自由练习,学生有的掷、有的拾、有的审查动作要领,人人情绪高,个个兴高采烈,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这样做,学生解除了思想顾虑和不必要的约束,他们互帮互学,情绪高涨,练习认真。教师来回巡视,分别指导,待学生基本上掌握技能后,就吹哨集合,分析典型错误动作出现的原因,指出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并让动作较正确的学生出来示范,使原来掌握不好的同学及时纠正。结果全体学生都正确掌握了投掷要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是:
(1)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能较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团结友爱,并形成了自我检查、纠正动作的能力。例如,在分腿腾越(山羊)教学中,各小组注意互相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在“助跑节奏”“起跑力度”“腾空高度”“推手快慢”“髋关节是否前送”“落地时是否轻松抬头”等动作上相互提示补充,学生练习非常带劲,大大促进了学习进度,促进了动作要领的掌握。
(2)能充分改善师生双边关系,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由于这种组织形式,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巡回在学生之间,与学生同活动,共练习,亲密无间,形如家人,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也充分发挥出学生各自特长,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能。如在掷铅球教学中,有的同学喜欢背向滑步掷,而有的喜欢侧向滑步掷。教师根据他们各自情况,耐心地分别指导,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掷铅球的滑步动作要领。
(3)这种组织形式,能充分发挥小群体的骨干作用。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充分发挥了“小先生”的作用,同时也可节省组织教学时间,有利于提高课堂练习密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由于该组织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自觉地进行练习。在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的情况下,有利于纠正错误动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这种改革,绝不是“放羊式”的教学。因为这种形式是学生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练习,是在有效控制下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因而它不是“放羊式”的。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3
“陈老师,我是郭心草,明天我来讲解第五题,不知道这一题有没有被其他同学预订了?”
“心草,你慢了一步了,这道题已经被预订,你可以试一试讲解其他题目。”
“那好吧,我预订下一道题。”
这样的电话,生本实验班的老师每天都会接到,直到老师发消息告诉大家所有作业都已预订完之后,电话才会消停下来。
“预订”,这个大家熟知的服务,应用到教学当中,学生向老师预约上台评讲例题、习题,争当小老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这种课堂讨论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教学把讨论作为一种教学常规。甚至整节课都能听到孩子们交流、质疑、讨论的声音,而老师则认真聆听孩子的声音,提供恰当的帮助。
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并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然就会有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很放松,学习激情得到完全释放,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因此老师常常会接到学生预约上台讲解前置性作业的电话,也就不奇怪了,因为在第一时间完成作业后,每个孩子都希望能争取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生本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是什么样的?一堂《行花街》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同学们,用你的表情和脚步的轻重快慢来表示你听到的这曲《行花街》,动起来吧!”
在欢快的音乐里,孩子们自由欢快地舞动,欢声笑语充满了教室,仿佛置身于喧闹芬芳的花市里。
此时,不再需要老师作更多的解释和说明。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课堂”中被激发。我们为何不大方些,让孩子们随着音乐放松地感受呢?
生本音乐课堂迈出了这一步。
“对于这首歌曲,把你感受到的、了解到的告诉大家。”
于是,学生逐一交流,几乎把这首歌所有的知识点、情感、律动和每一句的演唱都说到了,说得头头是道。
生本教育十分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讲授之前,老师通过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或“前置性思考”,学生借助网络、课外书籍等手段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你还有哪一句不会唱的,找人学会它。”
不会唱的学生主动向别人请教。学生三三两两围在一起,有教别人唱歌的,有跟别人学唱的,还有自己在打着拍子练习哼唱的。
一节课下来,老师只讲了几句话,也许有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唱这首歌,但他已真切地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旋律,体验到这首歌曲的情感了。
长期以来,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老师苦恼的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对音乐课的兴趣,不想听老师教唱歌曲,也不想学音乐知识。正襟危坐、了无生趣的课堂,扼杀了学生原本浓厚的音乐兴趣。在生本课堂中,学生在音乐中产生丰富的情感,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初步生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2011年,在跟踪实验班学生升入拱北中学后的情况时,我们发现,拱北中学从12个班700多篇军训习作当中挑选出12篇进行国旗下宣读,其中4篇习作的作者来自原北岭小学实验班六(2)班。语文教师马老师自豪地说:“咱们班成了小作家诞生的摇篮了!”
生本教育注重阅读,学生自主的阅读量远超“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都想方设法地找书读:有的学生拿出家里的藏书与同学交换着读;有学生自告奋勇当起“借书官”,每周负责到学校图书室借好本班本周阅读的书,并做好每位学生借书和还书的登记工作。学校也为学生阅读大开绿灯,阅览室的大门随时为孩子们打开,为学生找书、读书提供各种便利。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学生识字量增大,阅读能力较其他非实验班学生强了许多。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4
关键词:技工学校;实习教学;组织形式
技工学校以实习教学为主,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和技工技术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而笔者认为教师是关键。实习教学是学生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文化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生产实践掌握本工种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它不同于文化理论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实习教师必须掌握和遵循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搞好实习教学,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一、抓好实习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实习教学中,组织教学是重要一环,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纪律,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组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想上、物质上都做好上课准备。具体做法是:检查出勤、做好安全教育和检查、布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
2.入门指导。入门指导是一个课目的关键环节,是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和操作要求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两点:(1)理论实践要结合。要引导学生把文化技术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掌握生产技能过程中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教师在实习教学中要根据每一实习课题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扼要地讲明实习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指导生产实习,分析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操作演示要准确。它的作用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学习内容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教师在示范操作过程中,要讲清楚每个动作的特点和关键,以及操作过程中如何防止出现错误和事故,对学生操作姿势、方法、质量要求都要非常严格。
3.巡回指导。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学的中心环节,所用时间较长,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阶段,是实习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操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确定不同阶段的巡回指导重点。在整个实习巡回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五勤,即腿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眼勤就是及时环视实习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视具体情况采取个别指导或集体辅导;腿勤就是及时走动亲临学生操作现场指导操作动作及其工艺技术;口勤就是及时讲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手勤就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示范;脑勤就是不断思考学生实习中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应不断思考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结束指导。结束指导时的讲评是实习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是正确形成学生实践技能的必要一环。讲评要讲到点子上,要讲到实质上,要讲到关键上。讲到点子上就是扣住形成技能的技巧,讲到实质上就是抓住技术动作的正误,讲到关键上就是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恰到好处的讲解、指导、鼓励。总之,通过讲评总结一天的实习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注意事项,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启发学生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确定不同阶段的不同方法
实习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而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基本功训练、综合训练和独立操作三个阶段。学习教学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基本功训练阶段。在基本功训练阶段,应把完整的、连续的操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单一的、最简单的操作动作,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采取讲解法和示范操作法,使学生可以直观具体、形象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清晰地使观察过的示范操作形象地在头脑中出现。教师在示范讲解时,一定要讲清动作的重点、难点。
2.综合操作训练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各项操作技能有机联系和综合运用,应采取指导操作训练法。指导操作训练是教师在实习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反复地进行实际操作,是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主要方法。
如学习电子线路故障判断与维修这一综合技能时,需要具备焊接技能和万用表、示波器等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技能及电子元器件质量判断技能。只有反复练习,通过处理不同故障,不断总结、实践,学生才能正确掌握电子线路维修的综合技能。
3.独立操作训练阶段。这是掌握技能的最后阶段,要求掌握本专业中等技术的操作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在这个阶段多采用讨论法和实验法,收集本专业的典型实例,让每一个学生讨论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心智技能水平,使其能够独立操作,自己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三、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是教师上好实习课的重要前提,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总课题、分课题的授课计划,做好以下工作。
1.备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要吃透教材的教学要求、操作步骤、工艺要求、安全技术,确定每个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整体把握综合技能的形成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课题合理地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具有严格逻辑排序的训练单元,再由单一训练发展成为综合训练。运用教学阶段原则,有层次、有步骤地定出每个课题的实习内容。
2.了解学生。要了解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状态、文化基础,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方法。如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举例示范;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就要适当补课或复习有关知识,对比较难于掌握的复杂内容,应分解成几个较容易掌握的部分或步骤,便于学生掌握。
3.备材料。根据课题要求备好实习材料、工具仪表并检查质量、数量是否满足实习要求。做好学习设备、工作台通电试验的安全检查,确保没有安全隐患,为实习做好硬件准备。
4.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和具体训练内容,做教学方法的加工,同时对如何组织教学做出设计,如:入门指导时,如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新课题内容联系起来,使用哪些教学设备、怎样进行操作示范演示等等。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刚进入实习现场,学生好奇心比较强,而好奇心能激发学生实习热情,对实习是有益的。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向学生介绍实习场地概况、本次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把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但同时学生以前很少接触电,更没有安装电路经历,当使用万用表、试电笔检查电路时,心里怕触电、手发抖,这种畏惧心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及时指导,耐心给学生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并亲自示范。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习中去。
2.利用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轻视心理,认为实习课比理论课好学,开始出现实习不认真,不愿动手现象。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要及时采取设疑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整流电路这个课题比较简单,元件不多,学生感到很轻松,认为课题内容很容易。此时要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整流电路有关知识,亲自动手测量,经过反复实践,对这一课题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5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面,谈几点教学体会与大家商榷。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恩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校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朋”字时,老师问学生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时,许多学生都说两个“月”合起来就是“朋”,但是有一名学生却编了一个故事来记这个字,这名学生由此发现了一种同学们还没用过的编故事记字的办法。这难道不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吗
3.在练习的层次上也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
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设计出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例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再编儿歌,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哪怕只编了一句老师都给予肯定,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获得创造的乐趣。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编出了“日字进门惜时间”“口字进门问问题”“马字进门别乱闯”“耳字进门听新闻”等十几句儿歌,学生课终而意未尽,教师又把创造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回读儿歌巧识字的方法去记生字,学生在这种练习中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的火花。
4.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转换学习角色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4.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4.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6
关键词:结合生活;学生因素;“半成品”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玩的兴趣超过上信息技术课,不能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很大,
往往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而有的学生却很长时间都不能完成。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组织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尽可能地把学习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列举生活中的类比事件,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循序渐进。例如,在讲解电子表格分类汇总操作时,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分类汇总之前必须按分类字段排序。笔者在讲这个知识点时,会让学生模拟想象一个场景:期中考试各个班级打乱顺序考试,现语文卷子批改结束,老师请你帮忙统计各个班级的语文成绩平均分。学生肯定想到先按班级分好试卷,然后再汇总出各班语文平均分。教师类比讲解在电子表格中分类汇总各班语文平均分之前必须先按班级进行排序。类似的教学案例很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通过学生亲自经历整个探究过程来感受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可参与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基础差异、层次差异、个性差异,如果硬性地实施同样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差异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合理任务。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可参与因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可操作性和可思考性,要让任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会知识、锻炼能力,又能启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以主题网站“走进动物世界”讲解“网页超链接”时,关于“图片热点链接”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打开该站点中的网页(该网页上有一幅由大熊猫、大猩猩、金丝猴等动物组成的图片),找到动物图片上的“大熊猫”和“大猩猩”,该站点中有两个网页是关于这两种动物的介绍,请参照学件“热点链接”,完成相关链接的设置,使得当单击图片上的“大熊猫”“金丝猴”时,分别链接对应的网页介绍。关于“书签链接”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打开“动物”站点中的指定网页,该网页相对来说内容较多,想看各种动物的介绍可以通过拖动滚动条来实现,但是现在要求不用通过滚动条也能快速地看到每一种动物的介绍,请你参照学件“书签链接”实现各种动物介绍的快速浏览。这两个基础任务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完成,为了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作空间,笔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任务:同学们已经为网页中动物图片上的“大熊猫”和“大猩猩”创建了链接,该图片上其他动物的具体介绍都放在了同一个网页中,尝试能否为其他动物创建超链接,使得在单击图片上的某种动物时,能链接到相应的动物介绍。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结合使用图片热点链接和书签链接,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尝试的兴趣。实际课堂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多学生完成了这个提高任务,在完成此任务的过程中,更加熟练了热点链接和书签链接操作。
三、“半成品”加工策略
“半成品”可以理解成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在形成“成品”中开展教与学。利用“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无论是讲授还是练习,既不破环整体作品的真实性、丰富性,又简化了整体策划、从头制作的过程,对学生创作作品的进度差异问题和软件技术的系统问题都进行了较好的回避。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技术操作要点,提高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例如,电子报刊、网页制作时利用“半成品”加工策略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最优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和创造,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