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社交语用失误; 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0-0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本身,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其过于强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而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大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对英语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不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经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上的多种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1]。前者基本是一个语言问题,可以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教授,后者兼具社会文化因素。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谈话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因而更为微妙和复杂。本文试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针对大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是以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两次语用能力测试。控制组由50名学生组成,是从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的;而实验组包括50名学生,与控制组的学生相比,他们在第二次语用能力测试之前都选修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所以,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文化输入,与控制组相比,假定他们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语用能力测试问卷的编写主要参考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概论》中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并请教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老师,以保证调查问卷更加科学,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数据分析和讨论

通过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我们发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由图1可以看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曲线偏向低分平移,表示得低分的学生较多,峰宽不大,说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语用能力差距不是很大。接着,用SPSS 11.5来分析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两组的均值分别为50.70,54.22;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两组均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1(/t/=1.588,df=49,P=0.06)。由此可得,在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中,控制组与实验组测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基本一样。

通过对实验组、控制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知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率为32.01%,社交语用失误率为50.3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与语用语言能力相比,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较差。社交语用能力较差表明学生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所引导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准则的不同缺乏了解和敏感性。接着我们用SPSS11.5对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进行t检验,两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4.722,df=3,P=0.00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为了了解文化的输入对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是否有影响,我们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文化输入,并对实验组进行了第二次的语用能力测试。接着,用SPSS11.5对实验组的两次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前后测试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2.733,df=49,P=0.007)。因此,可以得出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文化输入,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文化负迁移减少与前测相比其语用能力也相应的有所提高。

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失误。因此,我们试着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是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即表明“肯定”、“否定”或模棱两可等意向的一套信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问、不该说。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如禁忌语差异。

例如1 Elderly English tourist: “I’m going out for a walk round the street.”

Chinese tourist guide: You are old. You’d better go with someone else.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关心他人,尤其是对老人,所以导游的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然而英美文化价值观恰恰相反,他们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对他们来说“老”意味着哀朽残年,因此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讲导游直言其老,是一种冒犯。

例如2 A is an English native speaker, and B is a Chinese.

A: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A: (thinking that he didn’t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he awkwardly repeated)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You can’t see. You can’t see. ( 不见得,不见得)

贾玉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和利用他人等三个方面,而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2]。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恭维答语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倾向于接受恭维,当被人恭维时,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相反,中国人常常拒绝恭维,中国文化将此类拒绝看作是谦虚的表现,这正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相吻合。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正是因为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A和B的交际失败。

(二)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由此就很容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进行。

例如3 In a commercial negotiation, Chinese representative could not accept the scheme forwarded by the American sid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say “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

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直接否定而是委婉地说“让我们再讨论讨论”(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但对“直言快语”的美国人来讲,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要求会被满足,不然还讨论研究什么呢,正是这种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源自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英语中或误用了英语其他表达方式。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结果不但说出的英语语言生硬,而且使以英语为母语者听起来感到不快;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发现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发现文化输入有利于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汉语文化的观念模式如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套用到英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社交语用失误[3]。文化负迁移对外语交际的影响表明,外语教学必须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统一起来。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同时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如果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忽视了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就很难做到自然、恰当和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因而也就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取胜[4]。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并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从社会学角度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英美文化接触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文化负迁移,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发生。同时,也要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4,1983.

[2]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45-99.

[3]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周少蓉(1971- ),女,湖南永州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英语教学和旅游英语翻译。(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7-02

涉外导游是指从事国际游客入境服务和中国游客出境服务的导游人员,主要包括接待国外游客的“全程陪同导游”“地方陪同导游”以及在景区从事外文讲解工作的“景区讲解员”,还包括带领中国团队出境旅游的“领队人员”。涉外导游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接触的客人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和行为模式等。如果涉外导游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很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此类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我国高校是高素质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基地。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阶段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一、现代旅游市场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

近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国。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寻求与世界旅游市场全面接轨,实现旅游业的国际化。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目的国是否有一流的旅游环境,更取决于其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导游。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到异地旅游,除了观光之外,更渴望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涉外导游作为旅游文化的使者,在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名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涉外导游人才除应具备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修养。

二、我国高校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可以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的能力。要成功地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实现交际目的,人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能从异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他方的行为,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作相应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日趋国际化,个人与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成为社会、尤其是英语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般来说,高校阶段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例如通过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文报纸杂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和有意识地接触外国人,等等。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作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令人担忧。不少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异同缺乏了解,以为只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就可以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了。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应有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都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还不够重视。

(二)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没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导游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大多数本科院校都没有开设导游专业,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来完成。然而,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没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涉外导游人才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近年来有的旅游院校已开设有导游专业以培养专门的涉外导游人才,但由于涉外导游专业的课程覆盖英语和导游专业,所以不可能像英语专业那样开设有一系列的异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的跨文化意识;同时,由于导游专业还较为年轻,对于如何通过相应课程设置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

(三)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的影响

对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类课程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思性,除了突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输入。这样一来,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阶段,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在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而且语言的表层结构和使用方式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并能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得体地使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接受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加强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要真正地改变“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来督促老师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要为教师的再次深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语言的一大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交际目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表层结构中的实现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特定文化思维模式在言语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可以通过篇章分析获得。在同一交际情境,不同文化的人为实现同一交际目的采用的篇章形式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较注重对文章中语法结构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表达尽管符合语法规范,却不符合异域文化的篇章结构特点,不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在分析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篇章整体结构的了解,尤其是对旅游类篇章结构和行文风格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言语表达上更符合异域文化的审美习惯,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

2.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涉外导游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向外国游客译介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涉外导游译介的过程就是将现有的中文信息翻译成目的语言信息的过程,所以他们需要较强的口头翻译能力。口译是一种集语言信息、预警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口译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和相关口译教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设置口译练习题,并通过介绍相关的口译技巧,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口译练习题应该与涉外导游以后要译介的内容息息相关,要广泛地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3.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许多学者把增强对他方文化和己方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异国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他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讨论中西方在饮食、社会礼仪、节日等方面的异同点,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课堂提问和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涉外导游人才应具备的品行和素质,即健康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域文化。或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学到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

4.指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报纸杂志则更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模式。所以,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是间接体验西方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时尚报纸杂志,让他们更多地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为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告别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所有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输入,从而有效地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乾康,袁静.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英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构成;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6-02

1英语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意义

Jenny Thomas提出语用失误一词。她区分了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让外国人理解和原谅,而语用失误更容易引起误解,会被视为粗俗无礼的表现,更容易造成交际的失败。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障碍造成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交际者会使用第二语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适合的场合下使用适合的语言,也即是语用能力。因此培养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就成为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师的一致认同。

英语文化课程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英美社会各方面状况,包括: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地理等资源;人口构成、宗教及国民性格;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大众传媒;节日风俗、家庭生活;西方的价值观及形成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背景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社会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对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中宏观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社会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讲解往往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更是奢望。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使文化真正以其本应有的绚丽色彩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枯燥的课堂模式。

2英语文化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2.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呈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而电脑入网后的信息量大、信息变更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共享性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种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走进英语文化课程,可以把丰富的多种信息资源带入课堂,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使学习者更好地领略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改变长期存在的机械化的语言学习问题。在这一方面,比起在其他课程,多媒体在文化课程中的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网络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媒介,使得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可以延伸至课堂以外,实现知识优化和资源共享。

2.2以学生为中心,协助知识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多媒体学习是生成意义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根据材料建构相关的心理表征。学习者的任务是从演示的材料中生成意义。 因此多媒体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与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加工的方式相一致,帮助学生理解演示的材料,建构知识,生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协助者。首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了解学习者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然后教师传授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如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网络、影片、报刊等)查找所需信息,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文章中的信息。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头脑空空开始学习课程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3]学生在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时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同等重要,因此在多媒体设计中也应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演示。再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环境的交互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知识,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因此多媒体教学应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

3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构成

3.1英语文化素材

使学生了解语言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

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展现英语文化,可以使文化课程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信息,使学生主动发掘这种拥有深远文化的语言的魅力。这些英语文化素材包括,西方传统节日、英语起源、词汇语源、英语的习语、俗语等。

示例1万圣节教学示例

3.2视频与任务设计相结合

视频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主动发掘获取知识,而且呈现了立体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视频任务由三部分组成:预习页、视频页、活动页。预习页主要是对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探讨,视频页播放视频,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前面的问题,并捕捉主要知识要点。活动页包括视频中相关主题的要点,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完成练习或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页视频页 活动页

示例2工业革命教学示例

3.3动画与游戏的趣味设计

用动画来展现历史,用游戏来扩充知识。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玩中练,在做中学,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将动画与游戏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4基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的过程。在考评方式上注重创造性学习,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展现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英语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能的评价,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制作电子作品(如演示文稿、网页等),开拓视野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激发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示例3角色扮演游戏

4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角色

随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密度,也是文化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也从以前单一的语言解释和描述,转变为多种作用和角色。

1)文化教师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完成单向的文化传播,而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本族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整合。提高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宽容,帮助学生减少语言学习和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2)教师应是文化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或声音、或图像、或文字。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教师应是文化课程中的协助者。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放弃课堂权威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帮助,提供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延伸文化课程的作用,真实客观地体现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给学生创造与目标语文化接触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

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课程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它不仅为文化学习创造了动态环境,而且真实呈现了文化的面貌。丰富生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是英语文化课程首选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91-112.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164.

[3]维果斯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21.

作者简介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54-02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文化意识列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标准和目标要求,创设文化导人,优化教学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使用教材进行渗透文化意识的教学设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对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运用注释、对比的方法,把文化信息融入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语言的文化信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 诠释词汇中的文化含义。比如在学生初学英语阶段,笔者要他们了解单词“I”隐含的西方文化。在所有的人称代词当中,唯独I总是大写的,说明西方人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的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把“I”放在最后,如“You and I,He and I,They and I”等。但是在承认错误时,自我先检讨,这时把“I”放在句首,如:“I and he broke the window.”这体现了西方人在对他人谦让的同时又富有责任感。这样引入。激起了学生对英语词汇文化的探究兴趣,使其自觉学习其中有意义的价值观念。

2 收集英美习惯用语,对比中西词汇。笔者常常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收集与所学词汇相关的英美习惯用语,然后在课堂上共享,体会语言的文化魅力。例如,在初一预备级课本starter Module 3 Colours,things and food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色彩词汇已经掌握得较好,所以笔者设计了新的任务:查找色彩的“颜”外之意。在课堂上,学生们分享了收集到的30多个与颜色相关的习惯用语,他们不仅了解到常见的white coffee,white lie,black coffee, black tea的含义,还了解到:原来yellow book不是黄色书刊而是代表法国政府报告书的“黄皮书”,green可以表示“新的,年轻的”,a green hand指的是“新手、菜鸟”。

3 对比同一个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褒贬意。例如,中国人认为胖就是发福,以此来恭维他人,是个褒义词;但是在西方人眼中,作肥胖解的fat却含有贬义(如a fat women是指胖得丑而可笑的“肥婆”),所以不可以用汉语对译的意思随便套用。笔者提醒学生:在交际中,当看到一个非常肥胖的美国人的时候,千万不要说fat这个词。形容女士肥胖,一定要用plump(丰满);而对男士则可以说strong或者sturdy(强壮);还可以用chub-by(胖嘟嘟)来夸小婴儿。

二、运用实践法,在对话教学中设计仿真场景

教师可设计仿真场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中加强认知,避免其在实际生活交际时产生“文化休克”。只有掌握了文化背景,学生才能自如地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才能得体地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谈话的禁忌。可归纳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西方人认为人们问“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而对“去哪儿?”这种问法也感到生气,认为别人是在探听隐私,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2 在对话教学中帮助学生体验文化差异,培养其尊重他人不同文化的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容易犯的语用错误(如称呼、赞扬、问候、打电话、购物等)给学生提供情景,让他们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反复操练,使他们运用英语时准确流畅。还可以在教室中开展有关西方节日、西餐的English Party,让学生在“学中乐”,从而“乐于学”。

三、运用对比法,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融入教学

设计阅读课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对比法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其融入教学中,特别是要关注在初中教材中占较大篇幅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文化意识的渗透更生动、直接。

1 对比中西方餐饮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初中课本中有关西方饮食的阅读材料的出现频率较高,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至关重要。首先,要向学生解释中西方饮食方式所体现出的民族性格差异。在中国,人们喜欢围在圆桌旁,把美味佳肴放在中间,人们相互敬酒、让菜、夹菜,体现了“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而西餐则与中餐形成鲜明对比,大家各取所需,自助餐更是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其次,让学生对比中西方餐具的摆放及餐前、餐中、餐后礼仪,这样,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中西餐饮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 对比中外节日。首先,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节日所体现的不同的人性特点。在中国的春节、中秋节,人们喜欢探亲访友,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互叙亲情的美德和风尚。而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充满了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如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体现了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其次,通过中西方节日食品、节日风俗习惯、节日歌曲、节日赠送及接受礼物的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化差异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西方节日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收到有效的文化教育效果。如在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为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送一份小礼物或者说一句贴心的话。

3 多媒体展示。通过播放真实的声音以及视频、展示图片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文化的视觉、听觉感受。例如在教学初二下册Module 8 Public holidays Unit 2 Assson as it’s 12 o’clock……时,笔者结合课本内容播放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倒计时狂欢新年的视频剪辑,纽约人庆祝新年的热闹气氛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街头上演的玫瑰花车大游行。在视频中,不同肤色的人们互相拥抱、祈祷、欢唱、起舞,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西方人在节日中表现互动、狂欢的方式。

4 广泛阅读。在中外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有可以体现文化差异的信息,即使只是一则简短的广告。在教室中展示英语国家的报纸、电视节目预告单、菜单、商品说明、交通标志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Teens《21世纪学生英文报》、English Square《英语广场》、Readaholic《悦读联播》,这些杂志语言地道、语境鲜活,行文之间既带着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又融合了东方文化的含蓄细腻。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57-02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何为跨文化交际?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拥有能够和外国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不同国家的人存在着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文化不同,生活的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和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比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意思。这就要求交流者同时了解这两种文化的背景,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它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包括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能力。得体是指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是指实现交际目标,达到成功的交际。

二、在泰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第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与泰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中国人涉及跨文化交际。中国―东盟合作正从“黄金十年”迈向“钻石十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国际市场大量需求能用泰语有效交际的、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给泰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第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泰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的教授,教会学生泰语词组、短语的用法,引导学生掌握泰语语法规则以及依据语法规则正确地进行语言表达。教师较少注重根据特定的场景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泰语的能力。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经过几年的培养,即使是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无法用所学的泰语同泰国人得体、有效地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会在泰语教学中增加文化交际的因素,向学生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容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让学生明白学习泰语不应只是学习泰语语法,不应只是学习语言本身,还必须学习隐伏在语言背后的,由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泰语学习者处理好泰国语言与泰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现,文化通过语言来传播。语言的构造也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则。泰语学习者要处理好泰国语言与泰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领略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懂得遵循特定的文化规则来使用语言。泰语学习者要处理好泰国语言与泰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与泰国人进行交流,理解语言中包含的文化信息,懂得尊重泰国人所拥有的与我们不同的社会文化。

三、在泰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泰语教学工作者自身综合素养

首先,泰语教师必须构建跨文化交际培养的教学理念。关于教学目的,一部分泰语教师比较注重泰语的实际应用性,而较少涉及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内容,他们认为,泰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掌握泰语语言的使用能力,以便在未来深造与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泰语与泰国人进行交流。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普遍认为无法在课堂上加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内容,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放在语言教授方面,当课时有限时理应把语言教学放在首位。这样的想法忽略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要培养出具有高综合素质的泰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泰语教师要构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设计来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育活动。

其次,泰语教师必须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泰语教师应在正确认识泰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循序渐进的、多渠道的和多元化的方法来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泰语教学理论知识,增强实践经验,逐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泰语教学质量。比如,通过了解泰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宗教、艺术和社会文化风俗等,掌握海量的泰国文化知识。此外,还应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学习,多研读学者的相关论文与书籍;积极参加跨文化外语教学方面的专业教育或培训;积极与兄弟院校进行本领域的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长处,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制订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宗旨的泰语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开发与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制订配套的教学评价机制。

最后,泰语教师必须积极投身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中。泰语教师应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参与培养泰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的课题研究,通过科研来提高自身跨文化泰语教学的质量。也可构建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和探讨教学经验,在团队中谋求共同进步。还可邀请校外专家亲临指导,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及与专家交流了解最新动态,拓宽视野。也可积极参加泰语教学大赛,学习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教师应以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整合能力和授业传道能力的教师为目标,积极投身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中。

(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

第一,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泰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在教授泰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泰国文化的敏感性。如在教授予教材基础泰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第二册第二十一课“宋干节”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课文之前查找泰国“宋干节”的有关信息。“宋干节”又叫“泼水节”,中国云南傣族也有这个节日,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泰国泼水节与中国泼水节的异同。泰国的“宋干节”即泰国人民的新年,教师又可让学生比较泰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庆祝新年方式的异同。本册第二十二课是“漂水灯”,教师可指导学生查找泰国水灯节的举办时间、节庆活动以及该节日对泰国的意义等。总的来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脱离教材的学习,要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泰国文化方面的拓展,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共同融入课堂里。

第二,在课堂上进行中泰文化对比。通过文化对比使学生对泰国文化有更深刻、理性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以及准确、得体地使用泰语语言的能力。泰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中泰文化对比时,要做到中国和泰国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旨在实现畅通的、无矛盾、无误解的交流。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时不能盲目崇拜泰国文化,否定中国文化,也不能骄傲自大,轻视泰国文化。

第三,通过交际情境设置,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泰语教师应利用课堂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完成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在泰语口语课中可根据不同的专题进行情境设置和模拟,让学生进行情境对话和表演。例如,模拟接送机,在酒店办理入住,在餐厅点单等,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情景模拟中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行为能力。通过设置交际情境,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应对各种情境,提高了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学会了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有效地与泰国人进行交流。

(三)构建泰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外教学环境

第一,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本校开展泰国文化知识竞赛、泰语技能比赛(其中涉及泰国文化内容,如给出一幅与泰国节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图片描述);也可带领学生去校外参加泰语演讲比赛,演讲主题与泰国文化息息相关,学生在演讲比赛的准备中学习泰国文化,并且用语言展现出该文化。通过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学生会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浓厚兴趣,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06-02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胡文仲曾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的交往。跨文化交际会涉及到社会文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习惯,心理以及交际过程中的情境等因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评价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比较复杂的。只有制定出培养目标才能够使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理解。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个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具体目标:

1.对于跨文化交际中认知方面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跨文交际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获得不同国家国情方面的知识,认知各自文化和习俗的差异等。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获取文化的比较能力,语言的应用能力及总结能力。日语教师更应该研究中日两国在语言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从词汇的应用,语法的选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都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如词汇中人物的称呼方面来看,日语相对汉语有简单的方面,也有复杂的方面。如“妈妈”这个词,汉语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使用“妈妈”。“我的妈妈”、“小李的妈妈”、直接称呼也用“妈妈!”。而日语的应用习惯就有别与汉语,“妈妈”一词在日语中有两个,即「はは、お母さん,在应用的时候要进行选择,如提及自己的妈妈要用「はは,而小李的妈妈就是「りさんのお母さん,而称呼要用「お母さん。

2.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行为方面的培养目标。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源语和译语的互换上存在着差异。如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一般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如果将这句话直接译成日语:「食べたの?的话,日本人听起来就会有一些不太理解的感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你吃了吗”,要对文化进行比较。汉语中的“你吃了吗?”实际上是对对方的一种问候,日语的相对翻译应该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之类的问候语。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日本的相关文化背景,中国的文化背景加以介绍,增进学生对两个名族的认识,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语言知识。

3.在跨文化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跨文化语言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认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进行交流,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因此培养社交能力的主要手段就是让学生能够多进行跨文化交流。在教学之余,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多与日本人进行交流。如利用外籍教师资源,利用留学生资源,甚至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到公司进行实际的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认识跨文化交际。

二、构建日语跨文化教学培养模式

随着现代化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着一次强有力的挑战。构建日语跨文化教学模式首先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跨文化意识融入教学中去,意图在日语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性强的日语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文化交流意识的导入,并在课程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进行语言基础训练的同时进行对异文化的渗透和讲解。

1.在教学中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就是对异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交际,从根本上就文化素质加以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要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也就是说跨文化的培养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以锻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主要是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的过程,要依靠日语教材,课堂以及教师的传授来进行,同时还要结合中日文化的比较研究进行,注重培养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从学生平时生活开始激发学生的跨文化兴趣,让学生从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跨文化交际,并将跨文化意识渐渐深入到日语的学习之中去。

2.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改革。日语教学和其他外语教学一样,主要加强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对教材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课程设置的研究,改进。

教学方法是日语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在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通过向学生传授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进而揭示不同民族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个的事例认识异文化;使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使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提出一个问题,再让学生通过自由发言自己找到答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让学生对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培养跨文化的教学目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现有教材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现在很多日本文化知识,如:日本事情,日本概况,中日文化比较等对于培养学生日本文化背景知识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更要重视专业知识的辅助作用,将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相结合,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进行设置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日本文化知识了解更为深刻。

3.课上文化教学设计。日语的跨文化教学可以通过讲授词汇,语法,篇章等的文化意义,利用日语的语境进行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子在日语环境中和日本文化背景下提高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社交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本着9个原则,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明确教学目的、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呈现教材、刺激回忆引出新知识、提供反馈信息、评价学习效果及表现、刺进知识的保持与更新。

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单纯是语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处理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多异文化了解后的宽容性,对外语的理解性,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性等,这些都要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正确态度和正确处理方式的能力,排除对异文化的错误认识和交际障碍。这样就要求在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观和移情能力,从而更加灵活的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社交活动。从这样的目的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指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外语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上一篇营养师前景

下一篇豪放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