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营养师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营养师前景范文1
关键词: 厨房油烟排放 光解氧化油烟净化器 紫外线
一、目前公共设施厨房油烟系统存在的问题
1.餐饮酒店业及食品加工业厨房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烟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2.排烟机及烟道存在大量油垢,存在重大的火灾隐患,是饮食业多年来困扰的难题,厨房火灾所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是因此而造成的。
3.油烟及异味弥漫,影响操作间及就餐环境空气的质量。在用餐时间段内,厨房和用餐区域因油烟排放不顺,油烟四处弥漫,影响人员的就餐,并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什么是光解氧化油烟净化技术?
用185nm的专用紫外线灯将油脂分子链切断,形成小的油脂分子,同时这种紫外光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后产生臭氧,臭氧将小油脂分子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及微量白色粉末,油烟中的有机物被光解氧化,烟道中的异味也随之消除。
三、光解氧化油烟净化设备应用
光解氧化油烟净化装置采用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对油烟进行分解氧化,以除去绝大部分油烟和异味,提供更为健康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便于对该装置的认识和了解,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先进性
光解氧化油烟净化器(紫外线)的优点是:工艺流程短,烟罩内处理、能分解氧化油烟气体中的有害物质、祛除油烟异味,消毒杀菌、无渍油、免维护,祛除火灾隐患、使用寿命长,运行成本低,无噪音、操作简单,净化效率高、安装简捷,不产生二次污染和管理容易,无须专人管理。
但是,也有其缺点,即初投资费用合理与需对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依据对比,采用紫外线技术的光解氧化油烟净化设备具有较大技术优势,同时符合环保要求和中国目前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
2.经济性
仅从光解氧化法耗部分分析。79wx4支x6小时x17套=32千瓦时。2013年大连市现行电网销售电价:经营性 0.872元/千瓦时。大连市自来水费用:经营性6.7元/立方米(含排污费),每日使用按6小时计算,年运行按照无假日使用。处理风量68000M3/h。
可以通过以下3中净化器进行对比分析。
另外由于油烟污染,还会造成金属烟道腐蚀、零部件磨损更换和电机烧毁更换维修形成费用,这部分费用因各个使用单位情况差别太大,暂未计入。
3.安全防火性
由于餐厅厨房的排烟管道经过长期使用,会在表面沉积一层油垢,如果不及时进行清洗,
非常容易引发火灾,所以要定时进行油烟管道清洗、排烟罩清洗、油烟净化器清洗、灶台清洗、风机清洗、环保网清洗、风涡轮清洗,以免发生危险。
消防部门工作人员指出,餐馆内的厨房油烟多,除了每天要擦洗烟道外,对于内部积压的油垢,至少每个季度要彻底清洗一次。
对于采用光解氧化法油烟净化装置的酒店、饭店,则不会出现上述险情和隐患。而且对于旧式油烟净化系统改造的厨房,除了立竿见影的油烟净化效果外,对排烟道内积存的油垢有逐步降解作用,逐渐氧化分解油脂类易燃成分,彻底解除火灾之忧。
4.无污染排放
中国国家相关法规要求,油烟净化设施最低祛除效率为85%。光解氧化法紫外线油烟净化装置的长期运行期间油烟祛除效率为大于等于96.3%,高于国家要求标准,而其他油烟净化设备初期会短暂达到此限,长期使用后即无法达到合格排放,成为失去实际使用价值的摆设、应付环保检查的道具、火灾的隐患。
光解氧化法油烟净化装置的工作的原理在于采用高科技技术,把油烟中的主要成分氧化分解为水蒸气、少量二氧化碳和少量稳定物质,同时祛除异味,以“治标治本”的方式达到无污染排放;而其他形式的油烟净化器仅仅是对油烟的稀释与收集,不能祛除异味,还造成二次污染,限制了低空排放。油烟净化技术在厨房使用和普及,体现了酒店管理者对后厨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与支持,同时也是“科技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
5.社会效益
在当前中国建立和谐社会,节能减排的能源政策之下,环境保护越来越也得到重视,光解氧化法紫外线技术的应用,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完全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体现出“科技服务社会”的产品成长理念。
6.操作使用简易性
光解氧化法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简单,厨房区域前端净化可以随时安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拆装方便。光解氧化法油烟净化装置由均流器、灯架(配支架)、和电脑控制盘组成,安装工时比任何一种方法要少4/5以上,操作使用和维护管理比任何一种更为方便和容易。
四、总结
任何一种油烟污染净化技术是否能成为主流油烟净化技术,成为市场导向,关键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造价合理、体积小、净化效率高、净化速度快、使用成本低、设备维护简单、二次污染小。而光解氧化油烟净化装置在这些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种油烟净化设备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在当今世界能源紧张,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形下,我国提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污染气体排放的积极应对政策,光解氧化油烟净化装置这种先进的环保设备,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营养师前景范文2
著名撰稿人欧阳应霁应邀担任“创意我的艺术生活――意大利之旅”专题栏目的外景主持人,带领大家一起体验意大利的设计与艺术文化。为此,我们特意采访了他。
由网友设计路线的提案阶段已经结束了,您作为评委,感到什么样的出行方案让您比较满意?
我目前看到的方案还不多,但已经感觉到有些震惊了。看来是有很多专业玩家参与这个活动的,大家对于意大利的了解,对于旅行线路的创意和思考,令人眼前一亮。不过,意大利可以有更多的主题,除了艺术和设计,不晓得还有多少朋友会牵扯到电影,文学或者其他种种,就算只是看历史遗址也看不完。如果一些网友对以上几个不同的领域都有了解,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提炼出几个领域里的组合主题,就可能形成一次高端的出行。但这个行程,需要考虑到让参与者都能于其中得到满足。这次去意大利,除了网友设计的路线,您是不是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每次我都会先考虑自己的身份,因为这次不是我自己的DIY。最要搞清的是大家怎么理解,怎么看这趟旅行?我一直强调,没有人有权去设计别人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跟方法,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是给出一些意见。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方案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度,让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弹性。
我去过很多次意大利,我觉得几乎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有一些是累积的,有一些是完全独特的,还有一些是很轻微变化了的。如果你真的对那个地方有一种迷恋,你肯定不止一次地去。意大利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可以在一生里头不停地去。
你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一座城市?
我会认真听取朋友们给我的建议。比方说,有的朋友到了一个城市会先去买一份报纸,无论那个地方使用什么语言文字;有的朋友会去找一家当地的电影院看场电影,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感受周边的环境;有的朋友一定要去坐公汽,要坐几线的公汽走来走去。我也常常会这样,这里面的关系很微妙。
至于我,几乎每到一座城市,都一定会去找它最老,最大的菜市场,这样我就觉得我好像和这个城市的人每天买什么,吃什么直接有联系了。甚至观察某个人今天买了什么菜?他会怎么煮?他的家人是什么样的?这个也很像一场游戏。看着这个人的长相就会想象他的厨艺如何,逐渐形成自己对这个人,甚至对一座城市的一种印象。
我觉得依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经验,总是会寻找出他平常已经很在行的一些看东西的方法,然后对号入座地跟那个城市发生关系。但你必须清楚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体系,你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个人,所以之前就要有这种心理准备,这样就比较好进入。
在行走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发现什么?注意什么?以你的经验给大家谈一些建议。
我们总会有各种限制,如时间上的限制和资源上的限制等,而且我们这是一个团体活动,里面会有各种矛盾,对这些大家要先搞清楚,否则落差会很大。
其次,因为每个人对不同的东西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大家也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形成互动。
另外,大家还需要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身体(尽量在出发前将自己整个身体状态调整得好一点)。旅行这个事情,其实应该在旅行之前就准备好。
有些时候,你跑去老远的一些地方,以为自己会看到些什么,其实这些东西早已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了。所以对于这个我也要提醒:我们要出门去看意大利,就要带着自己想象中的意大利出去跟真实的意大利去碰撞,看到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都会接纳,当你回到家,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时,就可能以此为依据做出一些调整,做一些改变。这就是跟我们理想的生活状态一步步接近的过程。
您走过这么多地方,对中国和意大利,还有香港的家居设计,您认为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另外,对中国整体家居设计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意大利是一个不大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的一个省。香港也只是中国的一个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空环境里发展到今天,而中国这么大,不能简单地进行类比,但我们应该去关注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里头究竟有什么样的经验?整个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这些才能慢慢地了解,帮助我们跟他们有很好的沟通。
像我们这趟去意大利,会在短时间里有很多资讯进来,但是如何保证我们吸收的东西是正面的,而不更多是负面的,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身份,不只是一个导游。我会更多引导大家,但不会说这个不要看、那个不要看,但是看了之后,怎么让东西进入自己的系统很重要,而不是什么都塞进来,这会吃坏肚子。
我喜欢你的漫画,你的漫画里有些比较负面的情绪。我很好奇,一个很颓废的人为什么会乐于发现生活里的美,而且会参加这样开放的活动,把美介绍给大家?
营养师前景范文3
关键词:中介语;洋泾浜;中式英语
一.中介语和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亦称过渡语、语际语。1969年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剑桥国际会议上最早提出,1972年的论文中首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的术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自己构建的一种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language)(《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003),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的特点。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有五种来源。第一,语言迁移( Language T ranster )。学习者的目的语词汇和语义结构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语言迁移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母语规则应用于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目的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正迁移和负迁移。第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Material)。学习者常常会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规则变体,而这种变体反应目的语的特征。第三,训练转移( T ransfer ofTr aining )。如果在外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可能引起迁移,导致学习者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频繁使用某一词汇。第四,二语习得策略( St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 ning)。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时,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处理。第五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St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ommunication )。这是指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用的一套技巧。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会不断的构建新的技巧和方式来实现交际,这样学习者的语言就会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方向,从母语向目的语过度。
这五种来源在第二语言学习者构建中介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是中介语产生的两个基本因素。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各不相同,但有一条途径是一致的,他们都会借助于母语知识,吸收第二语言新知识,使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织、融合,从而实现构建一套自己的过渡语系统。
在中国,不少学者也试着给中介语一个科学的界定,目前大家比较认可吕必松先生的解释: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这应该算是对中介语所下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由此看来,大多数二语习得的研究者们承认了中介语的存在,并且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对习得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洋泾浜英语的产生和特点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洋泾浜是种很特殊的现象。
近代中国的洋泾浜英语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产物。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洋泾浜原是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名字,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由于洋商华贾经常在其附近做生意,来往周旋免不了要进行交谈,于是当地人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便学来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即洋泾浜英语。它是交际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沟通交流的临时性语言工具,反映了租界华洋杂处的时代特征。洋泾浜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出现在世界上许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洋泾浜不是只出现在中国,只是中国的洋泾浜现象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
洋泾浜英语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英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做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加入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为当地人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自己语言中语音、语法规则以及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被外来者所接受。最后,双方好像在语言上达成一致协议,产生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英语。
在《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一书中,列举旧上海产生的外来词,大约200多个,例如:大拉斯( dollars美元)、邓禄普(Dunlop 早期橡胶轮胎,喻指脸皮厚)、凡尔( valve阀门)、腊克( lacquer木器清漆)、派克大衣(parka连帽大衣)、来苏尔( lysol瓷盆、浴缸清洁剂)、史答脱( start日光灯启动器)、拿摩温(No. 1工头)、米达尺(meter米尺)、混腔势( chance找机会)、脱( get away乒乓球比赛败者下场)、厄五( again再来一次,体育用语)、道勃儿( double乒乓球在一方台子上连跳两次) 、脱去( touch,乒乓球用语)、捎( shoot投篮)、派(pass传球)。
由此看来,洋泾浜英语的词汇是有限的,并且在创造这次词汇时,兼有了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母语的音和目的语的义,共同构成了洋泾浜英语的词汇。
除此之外洋泾浜英语语法上都将传统英语大大简化并且这种简化不是起源于学习者,而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母语掌握者。从语言的语用功能来看,洋泾浜英语起到了交流沟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中介的作用。但是从这种混合语的产生来看,他并非是二语习得者的主观意识,而是从目标语向母语靠拢的过程;再从这种混合性语言的发展来看,洋泾浜英语虽然产生于母语的使用者,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二语习得者将其发展,在更靠近目标语的同时,还是保留了大量的母语烙印。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来讲,洋泾浜英语不是中介语,却符合了中介语的一部分特征和性质。但确是交流的中间语。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中式英语的定义和特点
洋泾浜英语曾在中国使用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全球化”, 洋泾浜英语逐渐被中式英语替代。
中式英语现在有个很符合他身份的名字――Chinglish。是Chinese English这一词组的合成词。其义是指中国人学英语时将汉语中的部分语言现象带到英语中。其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及词汇运用方面都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姜雅云在《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一文中,给出了以下定义:中式英语是外来的,形式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英语,大部分的中式英语都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它是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但又是必须的一个阶段,是每个学习者都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学习者停止学习则也有可能不经历这一阶段)。
Ford(1988:5)则将中式英语定义为:英语的一种方言――通常由将中文直接译成英文而形成,而且这种译法通常不合适。
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英语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喻或不可接受的。
金惠康指出:中式英语一般是对个体的语言特征而言,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经常受汉语文法干扰和思维范式干扰主要表现为不如人意的介入。学习者们为弥补英语水平的不足出于无奈而编造带有汉语痕迹的英语。这种英语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是一个无共同规范的过渡语。由于中国学习者驾驭英语的能力有限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腔”。就产生了中式英语。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中式英语指的是一种拼写无误,外国读者感到奇怪、困惑甚至不懂的英文,它带有明显的中国本土文化的烙印,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语句结构的影响,不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和心理期待,常常妨碍我们正常有效地与英语国家人事沟通。
中式英语普遍存在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当中。
这类的中式英语算得上是中介语的典范。他会随着学习者学习的深入,变得更加规范,更符合目的语的语法结构。
但是在实际中,还有一种“中式英语”,他在生搬硬套汉语的语法是,更以搞笑为目的,如watch sister(表妹)、people hill people sea(人山人海),这类中式英语根本算不上中介语。应该给予遏制。
对比洋泾浜英语和中式英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语言现象,都是以使用交际为目的,洋泾浜更多的是借目的语的语言,而中式英语是照搬母语的语法规则。洋泾浜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中式英语方兴未艾。对于历史,我们可以尊重。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式英语,语法的问题,词汇的误解与文化背景的缺失是英语教学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L. Selinker.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
[2] 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01.
[3]季压西, 陈伟民. 近代中国的洋泾浜英语[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年1月第25卷第1期
[4]李文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李卫东,李英. “新洋泾浜"汉语与“中式英语"对比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6期
[6]方慧英.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7]游汝杰. 《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所见外来词研究[J].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
[8] 徐亮. 跨文化角度的中式英语研究[J].教育教学2010.6
营养师前景范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ESP教育模式 双师型教师
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趋势发展,英语这一世界语言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一种工具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这种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差,无法学以致用,学习兴趣减退等。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势在必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创新教学理念,它强调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语言技能本身,而是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一方面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ESP教学成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大高校已陆续开展为学生今后工作做准备的ESP教学,我国也将其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由基础英语向ESP英语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培养双师型英语教师是推进ESP教学模式的一种可行办法。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在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而提出来的一种理念。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除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同时,“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目前,我院的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毕业到就业,实质就是从一个校门跨入了另一个校门,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更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推进我院大学英语ESP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ESP下“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具体要求
教学能力上,“双师型”英语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能胜任并教授除大学英语以外的至少一门专业英语,如英语语音、翻译学、商务英语、英美文学等课程,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研能力上,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能够指导专业实践和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
专业实践能力上,能获得有助于针对不同专业英语教学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具有切实的职业技能的操作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并能通过实践促进理论深入,指导教学。同时,具有职业创新思维和能力。
职业道德上,“双师型”英语教师无论身处教学岗位还是企业实践,都能以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爱岗敬业,遵守职业操守,杜绝一切以职业之便的行为和有损“教师”声誉的言行。
二、“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途径
ESP背景下,“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对现有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1.安排英语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通过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行业现场的新动向、新需求;教师可带着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譬如,在为英语专业学生讲授《商务英语》课程前,英语教师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亲自到外贸类企业进行实践,了解诸如报关、跟单、谈判、函电等一系列商贸流程并实践操作,课堂理论的传授只有在实践的支持下才更有说服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英语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实习、毕业论文时,尽量结合实际。教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譬如,英语教师参与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可以积累更多的专业词汇,了解专业流程,增强实践能力,然后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和专业相关的英语,少走弯路。
3.接受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聘请职业技能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培训,或者定期组织一些英语教师到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既提高实践能力,又取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英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专业发展需要和现有能力,理性选择,切勿贪多。目前,英语翻译(笔译,同声传译)中级和高级证,剑桥商务英语中、高级证是与英语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证、秘书证、导游证是英语教师们比较青睐的非英语专业职业资格证。
4.实施“产—学—研”相结合
英语教师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侧重在获得某种职业资格前后,将教学、行业实践和新问题、新发现及新技术紧密结合上。其中,高职教育因其更注重职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引进企业一线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走入课堂
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走入课堂,做学生的兼职教师,做老师的职业培训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他们可以给师生带来行业具体流程、发展前景、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动向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英语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英语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又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传统的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推进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来说,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弥补高校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并且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三)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有效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院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双师型“教师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对应助教、讲师和副教授以上三个层面。(1)助教级的”双师型“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同时能够指导学生实习,对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整体的了解但不够全面和深入,必须通过学校实习和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2)讲师级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所授专业相关行业动态和职业技能;能够根据行业的发展动态,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副教授级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参加过行业相关的专业研讨会,社会实践期达到两年以上,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等提出参考性和建设性意见。
其次,学院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此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均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以量化的方式确定考评成绩;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对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企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根据其证书的质量和数量及企业实践的时间长短及贡献程度在职称评定时给予奖励等多种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大学英语ESP教育模式是包含课程设计、体材分析、教学法、教材设计和评估、教师培训等一系列内容的一个庞大体系,在我国还处于认知阶段,全面推广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要推进ESP教育模式,英语教师能力的发展是前提条件。“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实质上是对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是提高中国英语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也为ESP教育模式的推进做好师资准备。从通用英语转变到专门英语,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新形势发展要求,提高科研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立足于行业发展和学术前沿,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英语教师,进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使用英语的人才,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岑建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着眼于未来[J].外语界,1999(4).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
[3]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营养师前景范文5
Discussion about raising the medical elite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education policyWANG Rui-ying,GAO Yan. Subsidiary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1,China【Abstract】The key problem for medic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medical elite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s also a safeguard to offer high quality medical treatment for the public. If w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pool, improve educational system, strictly select and bring in competitive system, more medical elite will bo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ducation.【Key words】Elite;Medical education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我国开始了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到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3%。具有精英教育特征的医学教育的招生人数也急剧增加,逐步完成了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过渡。然而,裘法祖先生曾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只能走精英出精品、精品育精英的道路[1]。如何在普及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医学精英,是确保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医学高级人才的关键,也是将来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1招收并留住最优生源是培养医学精英的基础医学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医疗队伍的质量。陪养更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主要依赖于更多优秀的学生选择加入到这个行业。其首要问题就是怎么让那些优秀的学生选择学医,不能强迫,只能鼓励、吸引他们。所有高等教育中,医学教育学制最长,负担最重。从踏入医学之门直到退休,都要不断学习。其待遇比起金融、电信、石油等行业也明显较差,就业和工作环境相对其他专业并不乐观。目前,各种原因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甚至医生被围攻殴打,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如履薄冰,时时担心患者的投诉、,治疗中不敢采用风险较大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医疗风险成了医生工作中不愿也不敢承受之重。目前竟然被戏称为:如果你想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当医生。可见目前医生的生存工作环境多么恶劣。紧张的医患关系阻碍着医学的发展,同时更使精英们对此行业望而却步。中国医师协会近年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医生的子女愿意当医生的比例只有17%。如此下去,医务人员质量将逐步下降,医疗队伍有后继乏人之忧。社会精英的移民是为了追求可以预知的安全感。医学精英的离职改行,同样是为了追求可以预知的安全感。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是吸引精英投身医疗卫生行业的关键。只有给医生提供应有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工作时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才会安于本职工作,专心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当下整个社会充斥着喧嚣浮躁、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弊病。人们追求金钱物质享受,追求感官刺激。在这个物欲横流、逐利欲望充斥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在选择学业时首先考虑到的往往是该专业的工作性质和收入。对于临床医学这个自然科学中风险最高的职业来说,更不能简单的期望从事此职业的医务工作者仅靠一个所谓的信仰,靠一个道德上的自我约束来终身艰苦奋斗,抵抗他们所遇到的各种欲望和诱惑。医生这种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首先是一份工作,是家庭收入的来源。做医生不能想着发财,但医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庭,也要养家糊口。“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已经是很经典的笑话了。不求最优厚的待遇,但其收入至少要与其付出基本匹配,让从医者维持一个起码的心理平衡。古有“不在朝廷为相,就在民间为医”的说法。医生又称为“大夫”,其地位崇高度可见一斑。但现在,“白眼狼”、“没有医德”随处可见。人是社会的人,医生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医生,社会应该创造医生专注于本专业学术并以此为荣的环境和氛围,给予医生正确的社会地位和应有的尊重。这样,就算没有完全的物质的满足,至少还有精神满足作为补偿。常言道: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金子。但在目前的环境下,剩下的不一定是金子。有能耐的,大多都选择逃离这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抑的工作环境,另攀高枝了。剩下的反而是那些没有创造力只能安于现状的人。作为未来的医生摇篮的医学本科教育,不能期盼每块金子都能坚持到最后,但剩下的应该是闪闪发光的金子。虽然付出与回报,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博弈,在医生身上是绝不平等的。但社会理应创造条件,让金子主动选择留下,而不是早早就被吓跑,剩下沙子。让医生享有正确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才能让医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工作的美好盼望作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精英们最看重的不是工资的高低,一定的工资收入只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为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平台,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空间和上升的希望才是真正能吸引精英投身该行业的磁石。政府对整个医学教育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毕业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能力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选拔人才的规则合理、透明,选拔结果公开。关闭后门、侧门,不搞特殊化、“关系户”,让学生充分享有付出收获成正比的权利。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提供上进的学习环境,激励机制,提供发展的机遇。可以学习师范专业补贴模式,改革医学教育生活补贴政策。为医学生提供适当的补助,让医学生在漫长、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孔子曰:先富之,然后教之。提高医学生生活补助,提高基层医生工资待遇,改善医生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疗卫生事业,让他们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可起到变相提高医学生入学门槛,优化医学生生源结构的作用。2改良医学教育体系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首先就表现在医学生在入学前对医生这个行业以幻想为主,多受媒体“再世华佗”或“医生收入高”的观念误导。培养医学精英要从起点做起。加强入学前教育,在高中举办讲座,发宣传资料,让学生在报考医学院校前就了解学医的辛苦,医生工作的压力、责任和待遇,让学生在选择学医前就对医生这个行业有正确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认识,正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让那些没有奉献精神,指望当医生混饭吃或指望当医生发大财的人远离医学院校。进入医学院校后,要让学生树立先做人,后当医生的理念。引导他们在思想上对医生的艰苦工作做好精神准备。让他们充分理解医学生为什么要比其他专业学生学更多的课程,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初步成效。让他们明白,从走进医学殿堂开始,就要不断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学术修养和性格思想上的修养。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只有摒除浮躁,脚踏实地,认清自己,从零开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既注重细节,又注重整体的敏锐观察能力。要全面掌握全科基础知识,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偏废。在掌握了足够的医学知识后进一步提高,才能成为真正的医学精英。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前卫的意识,没有创新精神。可是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创新是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创新。不能总是企盼奇迹发生,等着天上掉馅饼。实力是靠自己刻苦修炼积累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道。而且,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医学基础知识内容庞杂,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巩固。对于那些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适当的灌输也是必要的。试想一下,如果给你看病的医生连血常规的正常值都记不住,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医学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医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内容广博。每天各种各样的新研究报道不计其数,新的诊断治疗理论和方法也层出不穷。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主动鉴别,如何判断哪些研究结果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如何帮助临床决策,选择新技术、检查和药物?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培养逻辑推论能力和良好的习惯,然后主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求证,对医学生的成长、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医生面对的是人,各种层次各种生活环境的患者,他们的背景、经历、观念、心态千差万别,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与之交流。在保障患者选择自的基础上,让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治疗的手段、意图和治疗中存在的缺陷,并要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配合。这种沟通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需要长期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选择各专业不同层次的医生分别授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临床医生,吸取他们的优点。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教师的临床思维过程,教授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实用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去追本溯源,认识疾病,掌握其来龙去脉。加强医学英语教学、增强科研能力、文献阅读与分析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培训[3]。促使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强化政府在医学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和责任。政府制定严格的医学教材的出版审批制度,规范教材的选用。取消医学教材版税提成,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出版粗制滥造的地方教材。随着社会的进步,临床医师会逐步硕士化,最后博士化。医学专科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为提高教学标准和水平,可取消专科教材,专科使用本科教材。中国医学高校的招生是全国性的,就业也是全国性的,医师资格考试也是全国统一的,本科教材理应做到全国统一。由国家卫生部组织各专科人员,按全科医生要求,在既往优秀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包括实习指导在内的标准教材,3~5年修订一次,及时修正那些陈旧的诊断治疗方法,落后治疗理念。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印制指导性教学大纲,规范教学范围,各地只能针对地方疾病谱和专业特色制定补充教学考试大纲。加大政府的投入,引入高科技仿真模拟设备,及时更新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陈旧教学配套资料和设施。比如引入先进的虚拟病人、模拟诊疗、虚拟医院系统[4]。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成直观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用高科技发展成果带来的便利,以弥补临床病例病种的不足,提高教学效能。3严格考核,松进紧出,实行竞争淘汰机制缺乏合理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良好的生源只有在优良的教育体系下努力学习,才能被培养成真正的精英。人都有惰性,要彻底克服惰性刻苦学习,只有动力还不够,还要有压力,这压力就来自竞争淘汰机制。通过严格的选拔考核制度,保证医生的质量。大众化教育以“教育机会均等”为教育理念,为人的自由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各种选择机会和途径[5]扩大招生不是为了给每个学生都发个毕业证和学位证,而是给每个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努力的机会。给学生动力和压力都是为了帮助他们战胜自我,展翅高飞。人的成就是要受到自己能力限制的,人只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各种机制也只能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却不能把每个人都变成精英。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要认识到不是士兵想当将军就能成为将军。现在有些学校因为害怕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下降影响生源,管理上放纵学生,考试时泄题漏题,实习时走过场,甚至取消实习专业考研,以至出现临床本科生毕业面试不会无菌操作的尴尬。医生这个职业要利用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治病救人,进行医学研究促进医疗技术进步,不能当成是解决医学生的就业问题的途径。不能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从根本上改变拿到入学通知书就等于拿到毕业证的颓废学业的延续,就要借鉴推广国外普遍实行的考核淘汰制。国外医学教育系统广泛实行的高分入学、逐年淘汰制并配套有合理的分流转行体制的。如果被淘汰,可以换到其他专业也有些人读了一半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可转换专业。这样既节约了医学教育资源,也避免了大量混毕业的医生出现。扩大招生必然使一大批不具备相应学习能力的人进入大学。多次的考试不过关,使这些不具备相应学习能力的人在学习上产生自卑感,变得不思进取,转而追求颓废的个性,抱着混毕业的想法继续上学。他们的习性又会带动更多的人鄙视学习。他们走进社会后,多沉迷于娱乐场所和各种奢侈品,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与其让这些人成为不合格的医生后,因不专心本职工作而反复出现医疗差错、甚至事故后被清除出医疗队伍,不如让他们及时从医学生队伍中脱离出来,分流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专业。精英也同样存在选择了医学院校后不能适应或发现自己不能胜任学医的情况。这都需要在建立淘汰制的同时,提供转学、转专业保障。在他们不能胜任医学学习的时候,能够顺利转到其他专业或其他高校,不用一条路走到黑,免除报考医学专业学生的后顾之忧。合格医学毕业生才能当医生,不合格的不能当医生。在政府的指导下确立对学习成果的认定模式和合理的考核模式,严格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实行分流淘汰[6]。在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均等教育机会的同时,松进紧出,通过竞争淘汰机制,甄别优劣,留下真正的医学精英。国家可以在适当限制医学院校学生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的同时,制定相关规则,使那些没有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延期毕业,补领毕业证。比如,将医学院校毕业率设定为80%或90%,那些不能毕业的10%~20%只能获得肄业证或者在补修通过相关考核后,同样能获得毕业证,但不能获得医学学位证,不能获得医学学位证的就失去当医生的资格,只能从事其他医疗相关行业。在普及高等教育模式下,对医学高等教育实行竞争淘汰机制,从表面来看,是成功者踩在失败者的肩膀上崭露头角,而实际上是真正热爱本职工作的医学精英被筛选出来了。参 考 文 献
[1] 柏树令.人体解剖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创建和运作.解剖学杂志,2005,28(2):241-243.
[2] 杨海燕.深化改革促进中医学教学工作发展.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82.
[3] 柳亮.我国医学本科教育评估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医学教育探索,2008,7(3),258-259.
[4] 余震,夏凯愉,温建明,等.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7-28.
[5] 罗伟生,邓德灵.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医学精英教育理念.华夏医学,2006,19(2):333-334.
营养师前景范文6
随着当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中长跑运动不仅仅是过去的一种持久耐力的竞赛,而且是一种长时间的快速跑耐力的抗争。中长跑技术应是经济、实效、协调的一个综合体,同时应遵循人体自然姿势的规律及原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文通过对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有效途径的探讨、训练过程中相关身体素质的监测以及训练过后科学恢复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一项目青少年的训练特点,对于培养高水平奥运后备人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长跑; 训练; 方法; 饮食营养
1 中长跑运动的特点
中长跑项目是田径运动的传统项目之一,长时间、连续的肌肉运动是该项目的特点。中长跑运动要求运动员正确的掌握技术,合理的分配体力,并有根据比赛情况加速跑的能力。耐力素质特别是有氧耐力对中长跑与尤为重要。随着中长跑项目距离的增长和时间的增加,运动员逐渐由以无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过渡为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成了现今中长跑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
2 开始时运动量过大
作为每一名教练员都希望自己培养起来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创造出好成绩,获得好名次,为本校争光做贡献。但一些教练员为了应付比赛,仓促集训,没有系统科学的训练计划,一开始就加大运动量,进行强化训练,存在短期行为。教练员甚至认为中长跑训练的就是耐力。但是,此训练方法在短时期内,虽然可以收到一定效果,但从长远角度看,这样做存在明显的弊端。
从生理上讲,容易产生过度疲劳,影响下一阶段训练及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更好提高。
从心理上讲,容易造成心理负担,产生抵抗情绪及心理误导。进一步导致学生运动员对中长跑训练失去兴趣及信心。
3 解决方法与对策
通过上面对中职校中长跑训练存在问题的探讨和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使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那么对疲劳的消除也是我们解决职校训练问题的必行之路,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职校的训练体系。
3.1 建立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训练的科学性
3.1.1 科学化训练的原理:
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总是处在一个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的循环过程,这是训练的基本原理,我们常说:不产生疲劳就不会有成绩的提高。正是因为疲劳的产生,才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成绩。
但是成绩提高的前提是产生的疲劳可以及时有效的得到消除[7]。对于一般运动量产生的疲劳我们可以采用按摩、温水浴、处理疲劳。但如果在运动量较大的情况下单纯采用上面的方法是不行的,当今科学证明:合理的营养补充可促进疲劳的消除,恢复学生的体能。因此补充与训练相结合,使科学化训练的一个特点。只有将营养监控、心理辅助这几方面紧密的结合,及时解决运动员在中长跑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训练及比赛顺利进行。
3.2 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练员必须科学化[8]。贯彻科学化训练的过程中,要求教练员 必须具备一定的只是水平及训练科学化的自觉性,创造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只要我们掌握主训练规律、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周期耐力性项目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2)注重科学选材[6,8]。选材是训练的第一步,也是训练的重要一步。只有科学的选材,才能选出优秀的苗子,更好更快的取得训练成绩。
(3)注重科学化训练的辅助手段(营养监控与心理辅助)[7]。只有将营养监控、心理辅助这几方面紧密的结合,及时解决运动员在中长跑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训练及比赛顺利进行。
3.3 重视疲劳的恢复手段:运动性过度疲劳是中长跑运动员在从事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运动性疾病,现今职校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会缩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周期,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就能消除运动性过度疲劳的产生,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 训练课上的恢复: 这种恢复手段,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已引起重视。它比相同训练后的恢复手段,更能及时消除高强度负荷给肌肉系统带来的逆转变化,迅速恢复肌肉系统内正常的P-H(酸碱)植和其他生理生化指标。从理论上分析:肌肉的各种生理机能并不是在肌肉运动结束后才开始恢复的。在肌肉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不断消耗,就在不断地进行分解的再合成,所以恢复的过程一直在进行。这种内部的恢复,以往未引起教练员的重视,只强调训练后的休息和恢复手段,而肌肉系统工作能力的恢复快慢,却与训练课的肌肉“恢复”有着直接的关系[4]。实践证明,运动员在经过该强度负荷训练后,肌肉中的乳酸堆积,直接引起肌肉机能下降,乳酸过多,PH植下降,肌力减退。如果剧烈运动后,完全静止休息,肌肉中的乳酸排除较慢,而采用一定时间的强度小的运动,可加快乳酸的消除,是肌肉静止是恢复的两倍。恢复肌肉的PH植,使肌力回升,实验证明:做整理活动比不做整理活动血乳酸消除的快,乳酸消除的半时放映仅为11分钟,即11分钟乳酸就可消除一半。而不做整理活动,完全休息时乳酸消除的半时反映需要25分钟。所以,课上的整理活动是消除乳酸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整理活动通常以做些肌肉放松、抖动、伸展和拉长为主,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为易。
3.3.2 训练课后的恢复: 中长跑训练是大负荷、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因此,训练后对肌肉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常采用恢复的手段:温水浴。温水刺激,可放松肌肉、安抚神经。温水浴的水温以42摄氏度加减2为最适宜,淋浴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要超过两次;通过按摩来放松肌肉、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通利关节等作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具有调理气血、胃肠的功能和增加抗病能力以及促进血液循环。中长跑训练下肢的承受的负荷大,肌肉疲劳出现的早。训练对下肢的疲劳消除更为重要;可用足轻踩背部肌群和体肌较大的下肢与臀部肌肉群,然后在针对下肢的重点学位进行有目的的按摩,尤其是对足部的按摩更应该加强重视。
3.4 中长跑训练的营养补充2.1水:因为氧的需求增高以及大量汗的损耗,在训练过程中,水的需求就增加了。训练中,液体的损耗非常大,每小时大概超过2升,这些直接影响运动能力的下降。所以,要正确指导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每10~15分钟补充120~180毫升水。3.2.2 蛋白质dV;F$A-fKv0运动中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问题是各有关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以往主要强调运动员饮食的食物方向。蛋白质为训练提供的能量范围估计为5%~15%。训练中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增长量只能如此。研究认为,但对某些必须氨基酸的需要应该提高,尤其是肌肉中广泛降低的白氨酸。
专家提出,铁的补充显然能提高运动能力,同时,通过“血液吸收结合”的完成能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是基本因素,因为血液的流决定一般血红蛋白的水平的恢复和贮存血液的溶解控制。3.2.4 糖研究表明,肌肉中糖元贮量少时,就会出现精疲力竭现象。运动员对糖类的补充集中在每天进行大强度训练的日常饮食中。每天运动员糖元贮备量消耗是糖类能量的40%,如果紧接着补充70%的高糖食物时,在第二天训练之前一段时间里,糖元水平将恢复到可调节水平。所以,应该正确地指导运动员在耐力大强度训练时吃高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