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旅游业,品牌;问题;对策

一、旅游业品牌发展综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外资旅行社的入驻国内市场,行业密集度越来越高,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国旅游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场品牌竞争的拉锯战中,中小型旅行社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可能。因此如何在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上双管齐下制定出应对危机的解决办法,成为当下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的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1.旅游业品牌发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下,旅行社数量激增。据国家旅游局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旅行社数量表现出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13年共有两万六千多家,同比增长4.45%。旅行社数量激增导致了行业内部砸价现象发生使得行业收入利润率不断下降。旅行社产品单一,价格竞争成为行业竞争中最常见常用的手段之一,造成了当下整个行业利润受损。虽然行业竞争激烈,但是行业发展前景却是一片光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证实旅游行业仍然是一块肥肉。《2015年度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出境游已经迈入入“亿人次”时,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过亿,同比增长19.49%。

然而在发展的大背景下,暴露出了处于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由于我国旅行社品牌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在品牌规模的建设上,还浮于形式,并没有对品牌进行深入的开发。甚至部分旅行社都没有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就长远发展而言缺乏旅行社管理层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品牌建设的长远投资能带来持续性利润。其次,旅行社名牌建设是对该旅行社在“认知度、忠诚度、品牌延伸”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旅游品牌是带动当地旅游行业进步的风向标。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接待的旅游人次,达到两亿多,增长百分之133。旅游收入2013年为1368.54亿增长到2015年的3659.96亿,同比增长百分之167.44。收益前景大好的旅游市场催化加剧了旅游行业的竞争,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有的旅游发展模式纰漏众多。提升品牌的发展趋于精品化主题化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途径。因此旅游品牌的打造不仅要充分满足人们对品质游的心理需求。同时要合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围绕着主题品牌,开设品牌衍生出的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增设旅游功能,最终打造强势旅游品牌。建立完善品牌发展战略机制成为当下旅行社发展竞争中不变的话题。

2.旅游业品牌发展意义

旅行社通过对品牌形象的包装,并赋予一定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进而提高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战斗力。其次旅行社通过自己打造的知名品牌,进行招商引资,扩张旅行社的发展规模。同时知名品牌力量,能辅助旅行社开拓市场,增加旅客流量,和其旗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战略发展作为旅游行业企业竞争突围的王牌,信息涵盖量非常广泛。要求旅行社在旅行产品开发创新、经营规模、品牌设计和对外宣传等诸多方面制定出详细完善的策划文案。郭咸纲《G管理模式》文中是这样解读企业形象的:“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现代企业经营已由单纯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品牌经营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认可的形象,还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全新的经营方式”。因此长远的品牌投资对企业带来的利益是不能以现金方式作为衡量的,旅行社的品牌建设意义重大。

二、旅游业品牌发展原因分析

1.旅行社培养客户忠诚度的措施之一

品牌认知度基于广大消费者的综合评价,认知度的积累是对品牌在长期发展中的客观评价和总结。市场与消费者认知度与品牌价值存在着正比关系。旅行社品牌在某一程度来说是旅行社的信用承诺书,以保障游客权益为基础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服务。知名品牌的大型旅行社能给予顾客较强的安全感,从而和顾客群培养出一定的忠诚度。

我国的旅游行业随着旅行社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旅行社抓住旅游法中的漏洞,玩起价格战。部分旅行社采取减少旅游产品要素的方式,在游客游行路线中安排强制性费用自理等方式来提高可赚取的利润空间。尤其是对于我国旅游行业刚处于抬头发展的态势,旅游法还不完善,给了某些旅行社可乘之机,以低团费为诱饵吸引游客然后在行程中安排很多景点购物。有的旅行社则在广告词中偷梁换柱,通过在游客接待过程中降低服务标准和接待档次等方式来减少本金,赚取整趟行程的最大利润。在这种违背商业规则状况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游客对知名品牌旅行社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旅行社着重打造知名品牌也是顺应市场需求。

旅行社公开透明的收费标准和优秀的品牌形象,加之竭力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顾客服务需求,同时旅行社也给顾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旅行社与顾客间这种互动与交流,能与顾客群建立良好的默契。也成为旅行社培养客户忠诚度的诸多措施之一。因此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成为旅行社品牌的发展原因之一。

2.公司形象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下随着旅行政策的不断趋于规范化、标准化,旅行社在旅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服务接待水平上下足了功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行社标识性的品牌设计,对顾客选择合作旅行社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旅行社品牌形象,不仅能提高旅行社品牌延伸产品的信誉度,还对旅行社开拓市场,形成稳定的客户群起着重要作用。知名旅行社品牌作为一种具有担保效应的广告,在推广过程中其极好的信誉度会在顾客中产生联想效应。旅行社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建立知名品牌,并以此为据点,不断向周围扩张,延伸发展。旅行社的知名品牌对集团长远发展和客源加入这两方面而言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旅行社致力于打造品牌恩原因与公司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打造知名品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市场竞争力

旅游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大战与广告大战都不能帮助旅行社走出利润走低的怪圈。加之旅游行业处于萌芽阶段,旅游产品结构简单,旅行社之间同化性强,服务项目差异小,使得在这场行业竞争持久战中处于被动地位。目前部分旅行社没有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在这场持久战中被迫扮演人为刀俎尽我为鱼肉的角色。大部分旅行社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纷纷制定出了详细计划,并开始在市场和新媒体平台做信誉推广。显然,诸多旅行社管理者把品牌建设作为旅游行业竞争中的决胜点。旅行社之间通过建设知名品牌,进而获取行业领头羊的位置,成为旅游品牌推广的又一原因。

三、旅游业品牌发展战略制定

本文针对旅游品牌发展原因进行定位分析,做出了详细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而促进旅行社长远可持续性的发展。

1.完善管理机制是品牌战略实施的基础

管理机制趋于成熟与完善,在某一程度而言为品牌更顺利的发展推行保驾护航。旅行社内部的管理机制牵制着其长远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企业起着指导作用。当下,我国旅行社发展速度飞快,传统的管理机制不足以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求。导致了员工薪资结构分配,企业管理性失误,旅行社业绩下滑等诸多方面出现纰漏。旅行社管理机制传统统缺乏灵活性。针对上述情况,完善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管理者根据员工的专长进行挖掘,合理的分配安排的各自的工作任务。保证竞争机制选拔机制的公平与公正。第二加快完善公司内部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员工绩效对员工表现做出适当的鼓励与批评。用这种方式激励员工不断的保持工作热情。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不仅疏通了臃肿企业机制,提高了企业活力与竞争力,为旅游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优秀的员工素质为品牌发展提供保障

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人才战争不可小觑。因此如何引进优秀人才,组建优异团队对企业品牌推广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一优化团队组合结构,做到团队内部互补性搭配。既能发挥每位员工的长处又能相互学习弥补不足。

第二加强团队内部合作精神建设,在工作中做到团结合作,有着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不仅能加快工作效率给能创造更好的绩效,对旅游行业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第三优化公司内部重要岗位的人力资源。公司管理层需要在人才选拔上不断地进行考核筛选。一方面是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下优良的人力资源,同时避免日后管理层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比如构建一批精通英语、日语、德语、俄语等外语语种的导游团队,为公司出境游业务的扩展及品牌的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提炼对员工进行教育,从而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工作中给予了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又能减少避免员工离职现象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文化教育来构建优秀员工团队,在某种程度上为也旅游品牌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3.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新媒体成为旅行品牌推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并在品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对受众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媒介方式入手。以报纸作为宣传方式,信息量大广告费低,针对人群为老龄群体,也是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群体。因此报纸的宣传方式性价比还是相对较高的。其次电视广告和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方式,比报纸要更好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结合极大的促进了品牌的推广。旅游品牌的辩识性标志和特色广告词深入人心,为旅游品牌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手机客户端受众的增加,运用网络营销来进行品牌推广业务顺应而生。信息的在第一时间内完成,成本的投入量又得到了有效的限制,为旅游品牌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其次,媒体传播所覆盖的消费群体,没有进行受众进行准确的筛选,人群范围广泛,正是因此其传播力度和传播效果更好。旅游品牌的推广正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覆盖住消费人群,达到品牌宣传推广的效果。

4.旅行社产品创新

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为旅游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对于旅行社的发展而言,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首先旅行社的产品产品创新在科学的创新合理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做出一定的品牌延伸、将产品创新的功能应用于顾客具体的旅行活动中。旅游产品创新的形式趋于多样,其不仅可以在原有旅游产品结构上进行改革创新,又可以将原有旅游产品要素进行拆分,进行一定的品牌延伸后再重新组合。当然旅游产品的创新基于旅行社对市场定位的把握和对客户需求的了解。这样不仅能杜绝旅游产品创新不必要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竞争对手的复制与模仿。

井冈山旅游线路就是旅游产品创新并应用于实际的成功案例之一。井冈山旅游线路将“红色之旅”与“休闲避暑游”两种标签定位融为一体。这种旅游产品的创新针对游客需求和市场需求作了相应调整,满足了游客个性化的要求。再比如“国旅假期”为公司为打响“国旅假期”旅游品牌,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夏令营”、“自由行”、“亲子游”、“自驾游”等。私人定制般的旅游产品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品牌的打造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事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策划旅游活动,发展当地经济的旅游模式逐渐形成。随着旅行社的数量不断激增,打造旅行社知名品牌成为当下,旅行行业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旅游品牌,是对旅游产品,品质,特色标时,形象的整体整。因此如何突出旅游特色,打造强势旅游品牌,成为旅游开发者,思考的重点。知名品牌是推动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企业的品牌形象,反映了企业文化和企业实力。强势旅游品牌对其旗下的衍生品牌的发展保驾护航并起着宣传作用。强势知名旅游品牌,具有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在某一程度上促进市场了占有率的增加。同时,实施品牌推行战略,不仅能够积累品牌信誉度,还能通过累积的信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消费。换而言之,知名的旅游品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旅游市场中有着绝对的优势,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品牌推广战略,需要结合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开发。在文化和风景两方面双管齐下,避免旅游品牌单薄的现象出现。当下品牌战略的推广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竞争中,不可避免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莉杰.草原旅游品牌化发展研究--以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7:8-10.

[2]金运成.基于旅游软实力的县域旅游品牌构建--以浙江衢江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0-93+108.

[3]李家乐.基于新常态视角的旅游规划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02:25-28.

[4]王苗.商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2014.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 旅游综合体;特征;战略

综合体最早是指乐曲结构形式之一。在一首乐曲中,结合两种以上不同结构原则所构成的曲体,称“综合体”。从本质上来讲,综合体是通过形式上的综合而达到的一种功能上的整合和提升。随后综合体这一概念被引入了建筑领域,后来又出现了城市综合体、文化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旅游综合体等概念。由于旅游综合体是一个新生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国内外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这里,作者认为旅游综合体就是指为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康、体、疗”的需求以及当地居民居住生活的需求,依托山水自然资源、古迹人文资源以及人造主题公园等旅游吸引物,以文化为灵魂,以休闲度假、乐活体验、生活居住为核心,在特定空间体系内设计集旅游产品体系和相关的产业体系于一体的综合体。

一、旅游综合体的特征

1、旅居结合

在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综合体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态环境等本土特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文化的魅力再次被充分利用,并成为区域综合开发和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重游客“量和质”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旅游、文化、健康、宜居、生态的“福利生活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汇客装置”,用以满足不同阶层、类型的游客需求,实现“流客到留客、游客到驻客、游客向社区居民”的转变。

2、延伸的产业链

在产业带动上,实现城市文化及创意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汽车产业、银发养老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现代服务产业以及休闲产业之间的完美融合,展现出巨大的产业聚合效应。在战略发展上,实现从“旅游聚集的区域运营”向“产业聚集、产业区域带动”的转变,实现由“产品项目的聚合”向“多维产业的聚合”的跨越。并逐渐形成具有强大自我循环生产力的上下游产业链条。

3、“轻城”的特征

“轻城”概念是道纪忠华首创的一个概念。清华大学在成都三岔湖产业规划中认为:“轻城”在与周边环境或系统进行能量的交换时,追求“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以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贯彻“轻城”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城”的含义则不限于城市的概念,而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在这里指的就是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本质上就是“轻城”。旅游者以低碳的方式与自然景观、环境设施和谐相处,实现旅游的休闲化;居民以循环经济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轻盈化和生活方式的轻松化;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实现管理的人性化。旅游综合体的构建需要依托知识经济,创新管理经营制度体系,完善产品配套体系。

二、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战略

1、绿色低碳生态战略

绿色崛起、低碳转型、生态固本为绿色低碳生态战略的核心内涵。绿色崛起:是以新型经济为中心,和谐文化为灵魂,友好环境为基础,把旅游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与发展资本,推动旅游区在青山绿水中跨越发展、异军崛起。其中,绿色代表生命,象征活力,预示健康,可以引申为平和、和平、和谐、和而不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信仰。低碳转型: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生态固本: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完善的网络,实现区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2、推广智慧地球品牌战略

智慧地球品牌战略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对旅游综合体地理事物、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和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改变景区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景区管理业务流程;同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IT公司等建立战略联盟,运用众人的智慧集结众人的力量管理旅游综合体;智慧地球品牌建设的目的是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游客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促进汇客装置集聚战略

汇客装置,是景区(旅游区)汇聚客源、盈利经营的核心。狭义的汇客装置多指景区提供给游客的产品和项目;广义的汇客装置既包括产品项目、景观小品、植被绿化、设施设备,又包括软性的景区(旅游区)文化、客服服务等。主要包括:产品装置,产品装置是游客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的核心要素和汇客的焦点因子,是景区(旅游区)吸引游客、盈利经营的物质装置,也是区别于其它景区(旅游区)的最直接载体;文化装置,文化装置是景区(旅游区)各种文化符号、主题包装、文化元素的总和,包括硬性设施和软性符号、元素两个方面;智能装置,智能装置即利用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景区(旅游区)智能化的装置和设施设备的总和。将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

在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中,重点引入汇客装置集聚战略,构建全年度的休闲、度假环境,同时打造丰富的度假设施、住宿设施、节庆活动等产品项目,最终形成拥有中国最丰富汇客装置的旅游区。

4、采取三级发展战略

从旅游发展维、产业发展维、物业发展维等维度,构建旅游、产业、物业均衡发展的三级维度,实现旅游、产业、物业协调共荣发展的目标。

(1) 旅游发展。通过对规划区的系统全面调查研究,引入新、奇、特的产品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的契合度。在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重点对核心区打造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项目体系,形成集高端观光、文化体验、休闲游憩、商务度假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目的地。

(2)物业发展。“度假+居住”的主题旅游地产发展模式,是被验证的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通过地产物业对旅游的资金反哺,旅游对地产的价值提升形成共赢局面。

传统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的自然发展带来众多弊端。旅游景区淡季与旺季区别鲜明:旺季时景区、酒店人满为患,甚至影响景区形象;淡季大量物业闲置,造成经营性物业的非经济使用,形成资产无形流失。自20世纪中期,国际休闲度假旅游景区便不断谋求与探索形成常年人口沉淀的途径,来平滑淡季与旺季。

(3)产业发展。旅游的脆弱性和季节性易造成收入的波峰谷底现象,对旅游地经济造成不稳定的隐患,只有大力发展延伸行业,才能保证旅游地的经济产业链条完整发展。

通过特色“业” 与“游”的有机融合,保证旅游地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旅游度假功能能级的提升围绕旅游接待业形成特色产业群,构建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以实现景区可持续性。

5、实行三业并举战略

“旅游+居住+产业”并举的理念,分别构建“旅”体系、“居”体系、“业”体系,形成与城市差异化的环境,创新变化的配套设施,提供可深度体验的空间场所,从而实现产业链条的持续发展。“旅游”体系,重点打造以人文观光、自然观光、创新体验、节事体验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项目,以此带动“居住”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发展,从而促进临时性度假居住、周期性居住、永久性居住以及度假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居住服务业的持续发展。

6、推行四季均衡发展战略

季节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业的发展,淡旺季的明显界限严重限制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引入旅游综合体四季均衡的发展理念,时序化的开发相关系列产品项目,间断性的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节事活动,在不断刺激市场热点、制造新闻焦点的同时,把握住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曲线、季节发展曲线、以及常住人口的沉淀等问题,高效的处理旅游业发展的季节性,最终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

[2] T.E.Graedel,B.R.Allenby著.施涵译.产业生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道文(美).战略构建[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4] 陈新夏.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分析[J].哲学研究,2005.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 旅游业;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 F59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08-03

[作者简介] 李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10300)

一、发展我国旅游业品牌战略的认识

(一)旅游品牌战略内容要全面系统考虑。战略是组织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创新性和风险性特征。旅游品牌战略需要从旅游企业品牌和旅游产品品牌两个方面进行设计。旅游企业品牌是指旅游企业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标识,其中蕴涵了企业及其所属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品质、声誉等。而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构成旅游产品,而与此相关的综合标识就是旅游产品品牌。

旅游品牌战略,是对旅游品牌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是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总体行动计划。其价值应体现在品牌认知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和品牌忠诚度上,而品牌忠诚度是品牌价值的核心。品牌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是一种信念,一旦这种信念形成,就能让消费者能明确、清晰地识别并牢记一个品牌,成为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眷恋一个品牌的主导力量。

(二)旅游品牌战略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目的地各方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品牌是旅游业竞争的制高点,旅游品牌战略主要着眼于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的内涵建设,强调社会、企业、消费者的利益结合,突出企业和企业产品的质量建设,将先进的服务理念、个性化服务特色、卓越的服务艺术、优秀的服务技术、市场化的认同进行有机结合。旅游业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旅游品牌战略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三)旅游品牌战略需要政府主导企业主理。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旅游品牌建设需要考虑:区域或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秩序治理、人力资源保障、整体形象设计等,这些方面只有政府主导或积极参与才能强力推动。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揽,政府的主导主要在宏观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对旅游企业来说,品牌是其实力、地位、信用的体现,也是打开市场、赢得竞争力、取得利润的重要保证,所以旅游企业主理旅游品牌建设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旅游企业要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在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优化环境等方面,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实施好企业品牌战略和企业产品品牌战略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已是旅游大国。但是,“大国”之下,难见旅游名牌,不管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产品,似乎都存在同样的问题。统计资料表明,我国8000多家旅行社一年的营业收入加起来还没有日本交通公社一家多,“没大没小”来形容眼下中国旅行社的状况再恰当不过了,大旅行社批零兼营,小旅行社也做批发业务。虽然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广之旅等有一定市场地位,但国际上也不见排名,品牌建设也任重道远。对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实施旅游品牌建设。

(一)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很多旅游企业还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品牌理念观,对品牌的定义、品牌的传播和品牌的竞争方式等方面的认识都还停留在一个较稚嫩的阶段。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已经虽然越来越重视借助各种手段进行旅游信息传播和产品或企业形象包装,但大多是从促销的层面进行信息传播和形象打造,着重的是短期直接的营销效果,品牌这个非常时髦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词,事实上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旅游企业并无“品牌战略”意识。很多旅游企业过度依赖广告,导致品牌建设的成本过高。在品牌传播中,只注重品牌名称的传播,而忽略了品牌忠诚度的建设。在品牌竞争中,急功近利,面对市场竞争压力与内外环境,轻率的使用一些有短期效果而会伤害品牌形象的战术,如价格大战等。

(二)品牌定位脱离实际。旅游品牌定位是指旅游企业通过自身的服务创立鲜明个性,塑造出与众不同的市场形象,使之在顾客心目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从而更好地抓住客户和赢得客户。我国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在品牌定位中往往脱离实际,不注重市场调研,不知道怎样体现特色、差异、个性,人云亦云,缺乏创意。如深圳搞了一个“华侨城”主题公园,广州也建一个“世界大观”,后者开张不几日就经营不下去了。由此可见,旅游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意,产品缺乏差异化个性化,定位不明晰,等待的只有关门停业。事实上,没有市场调研不从实际出发的品牌定位就像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市场地位不牢,这已是中国旅游品牌建设中的致命伤。旅游业的品牌定位一是要考虑明晰性和优越性,即能以一种突出、明晰的方式表现出其它旅游企业所没有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具有优越性;二是要考虑可沟通性和可接近性,即差异性是可以沟通的,是顾客能理解和感受的,而且顾客有能力购买这种差异性;三是要考虑不易模仿性和赢利性,与众不同的差异是其它竞争者难以模仿的,而且旅游企业将通过差异性获得利益。

(三)品牌管理水平低下。品牌管理是保持品牌良好形象的重要环节,而旅游业片面追求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市场份额与销售量,将知名度作为品牌的核心内容,从而忽视品牌的长期建设,导致经营的短期行为。事实上,品牌的长期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品牌的文化内涵包括两类要素,一是展现在顾客面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表层要素,如品牌名称、品牌标志等;另一类是在品牌表层要素中蕴含的该品牌独特的内层要素,如品牌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要知道,品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品牌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和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在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企业很少有打造出个性鲜明、有价值盛誉、美誉度与忠诚度好的强势品牌。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中国大部分旅游企业对品牌的管理依然十分陌生,对旅游品牌战略管理的认识还十分贫乏。

三、我国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的设计

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决定性的力量,旅游品牌同样如此。我国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的设计要从以下环节着手:

(一)进行正确的旅游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是建立或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品牌定位实质是明确品牌应当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何种印象、何种地位。一个强势品牌必须以一种始终如一的形式将品牌的功能与消费者心理上的需求连接起来,以其鲜明的特征将品牌的定位信息明确的告诉消费者,达到增加企业知名度和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的作用。构筑城市或者地区旅游形象,是旅游品牌建设的中心问题,它要求整合旅游形象因子,将旅游形象信息综合地表现出来,呈现在旅游消费者面前,使目标受众对城市或者地区旅游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激发其感知、参与的欲望。例如“广之旅”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搜集市场信息,采取客户座谈会、意见咨询卡、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等多种方式,随时掌握旅游市场的消费趋势,以此指导旅游线路新产品的开发。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建立产品差异性,围绕既定目标的客源层喜好,具体设计和包装旅游线路产品,先后推出自驾车团、亲子团、蜜月团和长者团等等,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同时,根据旅游的特点,增大产品的文化含量,推出高文化含量的特色团,如摄影团、赏雪团等。这些团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文化为载体,市场定位鲜明,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品牌的竞争力。现在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产品定位的指导力度,例如,在我国滇西北,有一条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的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充分发挥境内优势资源,把旅游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欲打造“三江明珠”、“怒江大峡谷”世界级旅游品牌。2006年,围绕青藏高原,有关方面提出了打造以文成公主入藏传说、昆仑山神话、茶马古道、唐蕃古道轶事为主题的“七大品牌”工程。的确,正确的市场定位是旅游企业品牌战略制定的重要保障。

(二)与时俱进,塑造品牌内涵。塑造品牌的品质和内涵,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是旅游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品牌内涵主要表现为品牌的文化上,三流旅游企业做生产,二流旅游企业做营销,一流旅游企业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美国运通、希尔顿、凯悦等著名品牌代表了高品质,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业界有着广泛影响力。例如希尔顿企业的宣传口号是“以国际贸易与旅行,促进世界和平”并且强调地说,每一个希尔顿饭店,都是“美国的代表”,也就是促进国际亲善的使节。事实上,许多成功品牌都保持一种持续演进的状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及时调整,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广之旅”曾经提出“以客为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关于对旅游业、旅行社发展思路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就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宣传策划、旅游线路和旅游行程安排等方面的问题,求教于广大市民和旅游消费者。该活动收到社会各界的来信近2000封,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以客为师”的做法,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整体设计,建立品牌识别系统。企业形象或企业识别(CI)是一种企业形象设计的战略,把企业所希望塑造的在社会公众之中的印象,通过鲜明的标准化、统一化的视觉形象体系(包括听觉、嗅觉、触觉)展现给观众,从而有别于其他企业并具有明显的个性。它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品牌识别实际上是品牌价值的运营系统,三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特定的企业形象。品牌识别是品牌战略者希望创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们对品牌美好印象的联想物。如希尔顿“微笑服务”,希尔顿公司员工都要记住的名言:“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希尔顿旗下的“Scandic”饭店,在外观构造和服务上均体现了斯堪的那维亚的风情和文化,从其名称就可知它与欧洲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有着密切联系。我国锦江饭店品牌拟将采用“锦绣江山日月星”作为其系列品牌的名称,通过对锦江旗下所属饭店进行清晰的品牌划分和命名,使顾客逐渐通过名称与标识区别出锦江旗下的饭店档次。对于旅游企业来说,CI导入是提高旅游产品可感知的形象力,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MI侧重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企业精神和理念的传播,对于旅游目的地同样需要有自己品牌理念。BI在旅游业的应用主要是从业人员的接待行为标准化和市民为实现品牌内涵的行为自觉化,以此来诠释品牌的人文内涵。VI是从视觉的角度对品牌进行包装,顾客利用感官对旅游企业有形物体的感知及由此而获得的印象,将直接影响到顾客对旅游产品质量及旅游企业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广之旅”之所以从默默无闻的“广州市旅游公司”一跃成为全国旅行社十强之一,就在于成功实施了品牌识别系统。该公司名称原来是地名加行业名,标志是象征广州的红棉加“马踏飞燕”,与中国旅游标志有所雷同。为了使社会公众易于识别“广之旅”的企业形象,“广之旅”实施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请来专业广告公司对企业形象重新包装,以“灿烂阳光,怒放红棉,无边绿野”作为公司标记,同时以琅琅上口的“广之旅”作为公司简称。优良的CI设计使“广之旅”这一新品牌捷足先登,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深入人心。

(四)务实创新,加强品牌管理与推广。品牌的管理与推广是建立、维护、巩固、推广品牌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效监管控制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只有通过品牌管理才能实现品牌愿景、最终确立品牌的竞争优势。一是要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基础,建立品牌管理标准。目前,我国许多旅游企业引进了ISO9000国际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有的还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使品牌管理科学化,与国际标准接轨。我国正已28处世界遗产地推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并且已有6处通过这一环境管理体系。二是进行品牌与特许经营权的结合,不断创新品牌的管理与推广。我国中旅集团与来自全国各地首批申请加入中旅旗下的旅行社及相关单位签署协议,这标志着“中旅CTS”将进入授权使用时代,这是国内旅游业首次用特许加盟的方式进行品牌管理和经营。中旅推进品牌加盟特许经营按照“宽进严存、合理收费、初步规范、逐步提升”的方针,按照控股社、参股社、具备出境资质的国际社、不具备出境资质的国际社、国内社5个等级,合理收取加盟费用,并用于加盟统一宣传促销、创新产品等。通过特许经营,中旅总社将为各加盟社提供最大限度的共享资源,在品牌使用、业务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同时中旅总社将逐步扩大加盟社网络,缩短与国际特许经营管理和模式的差距,提升中旅品牌的影响力。三是以网络化经营为支撑,强化品牌传播。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旅游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游客对所购买的产品无法马上接触到。因此,一家旅行社或者酒店能否吸引到更多客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品牌对游客的影响力,而网络化经营能快速扩张品牌、传播品牌、强化品牌。四是要经常对品牌进行评估与调整,确保品牌战略健康发展。

(五)多形式建立品牌战略模式。旅游企业要根据顾客需求和企业实际,多形式建立品牌战略模式。可供选择的战略模式包括:多品牌战略,单一品牌,一牌多品,一牌一品,企业/品牌同名,品牌联合,品牌特许经营。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洪瑞云,等译.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屈云波.品牌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安徽;旅游发展;发展战略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产业,也是关联度大、拉动性强、市场需求旺、资源消耗少的综合性动力产业。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分布较为均匀,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徽中部崛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就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安徽旅游业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均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安徽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发展皖西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并将旅游业列为“861”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红色旅游、推进环巢湖旅游、促进皖北旅游升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2.旅游产业地位显著加强

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全面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两山一湖”旅游总体规划》、《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生态旅游规划》及大多数市、县的旅游发展规划。2006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安徽旅游三大板块,形成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三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nJ为依托、两小时高速路程为半径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两山一湖”地区整体联动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全省首个无障碍旅游区。全省拥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处国家级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地质和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9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旅游产业格局更趋和谐科学。

3.旅游基础设施明显完善

着力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水平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合铜黄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全面开工,合肥、黄山机场扩容升级加快推进,长江、新安江“黄金水道”旅游功能得到加强,重点旅游区通讯、水电、食宿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到2006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0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境内外航线50多条,旅游星级饭店389家,旅行社662家,旅游车船公司20多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4.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在巩固和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注重旅游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对购物、娱乐两个薄弱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连续10次举办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经过多年培育,黄山世界遗产游、徽州历史文化游、新安江山水画廊游、九华山佛教文化游、天柱山禅宗文化游等产品快速成长,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红色旅游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全省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5.旅游投入体系多元发展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多元资本投入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成功开发花山谜窟、颍上迪沟、绩溪龙、旌德江村、鲍家花园、恩龙山庄、庐江金孔雀、阜阳生态园、淮南八公山、马鞍山盆山、合肥岱山湖、石台和祁门牯牛降等新景区。非国有资本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民营、个体旅行社占60%以上。

6.旅游区域合作多盟紧密

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加强对入境和沿海、周边市场的宣传促销,初步形成区域联合、政企齐动、上下互动、整体联动的新型促销机制。与国内12个省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成功打造并举办了“中东部旅游交易会”的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了江、浙、沪、皖旅游合作机制和皖、浙、赣旅游合作框架,黄山加入了“15+l”旅游城市体系,黄山、池州、宣城、滁州等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在国际合作方面,40家旅行社开展出入境旅游业务,15家境内外知名酒店集团来安徽省经营,旅游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7.旅游行政组织与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全省105个县(市、区)先后有88个设立了旅游机构,旅游工作基本上覆盖到了所有县(市、区)。旅游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旅游考评体系逐步完善,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78万人,年均增长11.8%,初步培养和建立起了一支旅游管理、旅游执法、旅游服务队伍。

8.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贡献率不断提高。2005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5.74%,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6.7%,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日益显现。

二、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

总体上看,安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为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不足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具体分析有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低层次,注重短期利益;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

目前安徽省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深层次挖掘不够。从面上看,城市一般化,景区城市化,农村庸俗化;从点上看,盲目开发,无特色开发,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安徽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北有老子、庄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南有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但因仅仅只是开发几个景区点,简单局限在单一的观光旅游上,其旅游带动作用无法体现,这些资源的优势无法充分运用并转化成经济优势。

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一要注重综合性开发,断提升品位、提高档次,把安徽省资源优势用足用活,科学开发,以此达到可持续发展。二要突出政府主导,注重整体开发,在全面提升传统景区景点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新兴景区景点开发步伐。三要注重文化开发,要让丰厚的文化因素深入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着力培 育更多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景区。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安徽省目前成熟的旅游产品中,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休闲度假、商务旅游、文化观光等产品较少,这不仅影响吸引力,也制约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支出。旅游产品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文化类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部分景点与趋同国内其他景点,不具备独特性,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

因此,在旅游产品建设方面,一要注重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充分挖掘、整合、发挥安徽省各类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适应各类旅游需求的新兴旅游产品。二要建设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把观光、度假、特种旅游相结合,把人文、自然、社会资源相结合,加强商务、会展、购物、文化娱乐以及工业生产等城市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做出特色,打响品牌,开创安徽旅游产品建设新方向。三要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要研究安徽的优势何在,扬长避短,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打造唯我独有的产品品牌。

3.缺乏联合营销战略;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安徽省大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项目拉动能力较弱,多元化投入力度不够,发展机制不活。包括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山一湖’’地区,其景区景点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旅游策划营销水平和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高科技的旅游营销策略。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

因此,在旅游营销强化方面,一要加强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在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市场需求来科学打造安徽独有的旅游形象,并为更多的人所熟悉。精心策划一些体现安徽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推介安徽旅游、展示安徽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二要营销含量高科技,以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提升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三要认真研究旅游客源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加大对重点目标市场的促销力度。

4.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层次不高,经营粗放

安徽省旅游企业上市公司只有一家,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投资主体以国有资产资本为主,许多企业尚未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一定困难,也增加了旅游企业改组改造的成本。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没有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安徽省旅游企业多粗放式经营,旅游企业的诚信经营普遍较差。把安徽省作为第一目的地的游客比重较低,特别是受旅游线路、中心城市等方面的制约,游客再批发、市场再延伸严重不足。

因此,在旅游经营管理方面,一要适应旅游业高度市场化的特点,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壮大旅游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理顺管理体制,激活经营机制,探索资本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二要全面放开旅游市场,把旅游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阵地,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经济成份投资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旅游发展机制。要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三要打造旅游企业品牌,培育若干旅游企业“航母”。发挥旅游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产权为纽带,以利益为导向,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继而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合作协作,全面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5.旅游产业链条不长;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例不够均衡

一些地方旅游发展主要还停留在饭店“床板经济”、旅行社“拉练经济”、景区“门票经济”等上,产业带动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够配套,安徽省游、购、娱只占平均消费总额的38%;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20%左右。

因此,在增加旅游消费方面,一要强化综合性经营。改变安徽省旅游企业比较单一经营为主的模式,拉长企业的经营链、服务链、客人的消费链。二要完善旅游要素,尽可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用老产品来扩大新市场,用新产品来巩固老市场,解决游客常住、常留、常来、多买问题。三要通过文化性经营创造出差异,创造出特色和吸引力,突出个性化,吸引高端客人。

6.旅游发展目标单一,综合效应差;目标体系建设不足

目标近视,没有战略眼光。有的要么只顾经济效益、有的要么只强调开发等。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表现不够突出,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等和谐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旅游发展目标方面,一要突出全省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使皖南、皖中、皖北全面启动升级,加快形成南北并举、城乡联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二要挖掘整合安徽丰厚的地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使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等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创收、创汇、创利。三要重视环境建设,这是提高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不仅要重视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等硬环境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保护环境,通过保护环境又促进旅游发展,更要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旅游发展的软实力。

7.旅游管理和质量不具有明显优势

安徽省旅游多元化投入体系正在形成,但总体规模偏小。投资总量不足,特别是省外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偏低。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实政策不够到位,招商引资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安徽省国有大型旅游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企业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省内旅游景区景点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在旅游管理和质量方面,一要建设“诚信、和谐”旅游的长效机制,促进旅游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窗口行业的旅游服务意识,积极开展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等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标准化水平,为游客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全力打造安徽旅游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二要在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实现突破进展,企业是产业的支撑,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安徽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加大旅游企业改革力度,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市场的手段,特别要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构建更加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更加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结合,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在坚持整体规划和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8.旅游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

旅游人力资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安徽省旅游业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综合人才,缺少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的专门人才,缺少高水平的旅游研究机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这种情况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人才开发工作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较为突出。安徽省旅游人才相对集中在黄山、合肥等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城市,缺乏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师、人力资源管理、出境游业务经理、韩俄小语种导游等人才,更缺乏复合型、协作型、创新型人才。

因此,在旅游人才建设方面,一要建设一支适应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旅游人才队伍。抓紧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有步骤地选派业务骨干到境外深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人才。二要把加强全省全行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作为壮大旅游产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三要充分发挥现有旅游院校和各级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为我省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市场促销和业务培训。

三、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坚持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两项任务,打造三大板块,强化四条主线,坚持五个统筹,重点六个突出,实施七大战略。

1.一个目标

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

2.两项任务

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安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3.三大板块

(1)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开放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参与建设,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品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和展现旅游的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发挥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功能,与长三角城市和省内城市联动发展,尽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形成以黄山为重点、“两山一湖”地区为依托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把九华山打造成世界级佛教圣地。

(2)泛巢湖国家旅游区。充分发挥合肥省会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整合周边2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内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巢湖湖泊温泉资源、六安大别山生态、红色资源、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柱山山岳观光和禅宗文化资源、黄梅戏和桐城派等文化戏曲资源,以商务、文化、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重点,实现安徽旅游中部崛起。结合合肥现代化滨湖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对皖南、皖北具有衔接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旅游区。

(3)新皖北区域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主轴,以凤阳、寿县为两翼,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历史访古、老庄文化、淮河风情和红色旅游等品牌,形成新的区域旅游基地和新的旅游增长点。

4.四条主线

(1)呼应“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建设,开发“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和黄金水道旅游,重点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2)响应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面向长三角、沟通省内外的城际旅游走廊,开发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

(3)策应文化大省建设方略,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老庄文化、遗址文化等“文化一线”的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以“两淮一蚌”重点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毫州、凤阳明中都、寿县古城等沿淮市县人文自然资源潜力,打造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沿淮省级休闲度假项目,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科教型、修学型、益智型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逐步使之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4)适应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一线”教育旅游和扶贫旅游。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老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积极与河南、湖北形成区域互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老区群众的富民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带动性产业。

5.五个统筹

(1)统筹区域协作,构筑南北互动、东西联动的区域旅游大格局。

(2)统筹旅游六要素,加强娱乐购物环节,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3)统筹产品开发,建设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等发展体系。

(4)统筹市场开拓,超常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5)统筹可持续发展,形成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和质量效益型旅游经营方式,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

6.六个突出

在重点打造“三大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目标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凸显各个重点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增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指向性。重点突出6个方面,即:突出黄山,打造以世界遗产和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九华山,打造以佛教圣地和自然生态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大别山,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天柱山,打造以地质地貌和禅宗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巢湖,打造以滨湖城市与商务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毫州、寿县古城,打造以淮河流域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

7.七大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坚持政府主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创新旅游发展观念,提升旅游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协调各相关单位、部门积极研究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进一步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消除行业、区域、资本投入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建立对各市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协调管理职能。各市和旅游重点县应成立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的指挥、协调作用。

(2)东向带动战略

按照“东向带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业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与周边省份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区,逐步实现旅游体制接轨、旅游市场融合、旅游产业东向带动。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推进安徽省旅游业与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区域合作,向东融合、向中做大、向西拓展,形成互动。建立旅游产品链和旅游精品线路网络,实现省际区域联动,支持沿江、毗邻苏浙市县旅游区率先融入、率先突破。以拳头旅游产品带动省内区片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着力推进“南北互动”和“城乡联动”。

深入开发“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增大江浙沪游客对我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充分利用杭州休博会、上海世博会的机遇,重点推出“名城(上海)+名园(苏州)+名湖(杭州)十名山(黄山、九华山)”和“千岛湖――黄山”等华东精品旅游线路。加大与省内外宣传、建设、环保、卫生、新闻出版、文化、经贸、民族、外事、宗教、台办等部门的合作,多渠道宣传推介安徽旅游,把招商引资、对外友好、文化交流与旅游结合起来,根据 发展需要和可能,有选择地与周边省份合作或与联动部门合作,共同投放多形式的安徽旅游形象宣传广告。

(3)企业驱动战略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和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多元资本参与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以多种形式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旅游集团、旅游公司、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

支持安徽省大型企业跨区域合作,利用品牌、资本、技术等优势,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网络化经营。争取利用各种支持中小企业扶持基金(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面发展,建构具有较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探索建立旅行社批零体系,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及导游服务公司化的发展。

(4)项目牵动战略

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扩大旅游投入,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库,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抓住海外和沿海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策划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个私资本人皖开发。

做好旅游项目储备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工作机制,严把旅游项目申报、审批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加大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推广运用,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旅游景区(点)环境容量控制制度。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建筑物的设计控制。改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景区(点)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工作。

(5)市场拉动战略

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和部门联合、企业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强与我驻外机构、国际旅游组织、华人华侨社团、境内外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机构、新闻媒体等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即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在区域细分市场上寻求突破;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在旅游发展外向度上寻求突破。

以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为我省国内市场的重点,通过强有力的促销,努力把江浙沪高位旅游的“势能”转变成安徽旅游发展的“动能”,依托长三角地区推进我省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

制定旅游宣传促销奖励政策,对直接招徕海外游客和组织旅游包机、专列、专船等旅行社予以相应激励。

(6)产品互动战略

继续提升传统观光产品,打造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国际旅游区精品产品。完善建设以“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康体健身娱乐产品、红色旅游产品、黄金水道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科教旅游产品等专项旅游产品。

支持各地举办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大型节庆活动,提高举办地知名度,吸引和招揽海内外游客。政府主办的大型节庆活动,要讲求质量,注重效益,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或中介组织承办。

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交流等会展活动。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创办节庆会展企业,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

(7)人才推动战略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旅游企业;人才流失;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套用葛优先生的一句经典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答曰:人才。”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求答案。伴随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终于找到了,企业竞争的终极目标无过于人才的竞争。旅游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要实现战略性的发展,就必须在人才的问题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肯定。如今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旅行社的导游、计调、接待人员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酒店的服务人员上任不到一个月又调换到一家新的酒店,酒店的经理也是常换常新。众所周知,这种频繁更换新人的背后,旅游企业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因此,如何更好地选人和用人,为员工创造舒心的生活工作环境,想方设法留住优秀的员工、真正地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与企业融为一体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焦点问题。本文即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实际的案例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案例解读

某知名饭店集团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并成立了员工培训中心,新招来的员工一到饭店就被送到了培训中心接受长达1年的业务培训,全部费用由饭店承担。到2009年该培训中心已先后培训了五届员工。然而,由饭店花大本钱培训的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在近两年内先后跳槽。在问及其离职原因时,员工普遍认为: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缺乏晋升机会,绩效与薪酬不挂钩,工资和福利待遇差等。面对大量的人才流失现象,饭店现在已无心再培训员工,害怕培训后员工翅膀硬了,饭店留不住,白白为别人裁制嫁衣。于是取消了员工培训中心,员工服务技能每况愈下,饭店口碑大不如前,致使人才流失更为严重,饭店经营陷入危机。而与此相反的是某旅行社员工李明,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知名的旅行社做总经理助理。期间,有不少公司想挖他,而且薪水开得很高,但是都遭到了他的拒绝。这么好的机会,他为什么放弃呢?原来,早在2008年,李明曾向旅行社主动提出辞职,当他临走前,总经理对他说:“你是名优秀的员工,只要你想回来,我们永远欢迎你,以后若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这些话,使李明备受感激。第二年,他又回到了该旅行社,并且比以前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常常对这里的同事说,他喜欢这里的工作环境。总经理待人和气,对于下属的工作从来不多加指责,给员工的承诺也能一一兑现;公司的同事非常热情,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们都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工作,谁又愿意离开呢?

从以上两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同样是两家旅游企业,第一家饭店花费的成本也不低,但是收效甚微,而另一加旅游企业的员工却是和睦相处,经营得如鱼得水,这些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员工进行管理,才能使我们的企业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呢?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大多数的旅游企业中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企业效益的增长,因此找出这些问题症结的所在,再有针对性地予以攻克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旅游企业发展战略中人才流失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人事管理机制,出现盲目用人现象。现代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如何通过恰当的经营管理获得可观的收益,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选聘人员这一问题上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增加自己的经营成本。据笔者所知,在商丘市的40多家旅行社企业和部分大酒店当中,有大部分的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就直接任用自家的亲朋好友管理,这些选用的“亲朋好友”中,有些是对企业管理略略知晓,有的甚至是没有一点管理经验的新手,可想而知,当这些人员上升到管理岗位的时候,他们手中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何方。很多应届的毕业生存在强烈的自尊心和满腔的热情,当他们投身企业,想为企业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时,这些手持指挥棒的管理人员是否有远见的卓识去恰当地处理问题,给员工自我才华释放的空间。

(二)绩效与薪酬不挂钩,缺乏应有的量化考评制度。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制度中强调,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一原则在今天旅游企业的管理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由于企业缺乏应有的合理的量化考评细则和制度,不能够定期对员工的业绩进行摸底盘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原本表现良好员工的积极性,长期下去,磨洋工的现象在所难免,企业实现战略性发展乃是空中楼阁。

(三)缺乏一定的上升通道和平台。每个员工都愿意选择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这里所谓的发展有潜力即企业有着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提供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当今许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出现频频跳槽的现象,问及跳槽的原因多种多样,谈及最多的是没有上升的空间,企业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往往使年轻的从业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欲罢不休。

(四)缺乏全员公关的理念。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企业管理:日本的管理像打桥牌,每出一张牌都要考虑到同伴的情况,充分展示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美国的管理像下围棋,每落一棋都考虑到这粒棋子对将来的影响,充分展示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中国的管理像打麻将,每打出一张牌,看看上家,盯住下家,我不和你也不和,大家黄庄,这说明中国企业缺乏合作性。由于企业缺乏清晰明确的目标,使得一部分员工的工作自由散漫。没有将个人的得失与企业的利益挂起钩,缺乏主人翁的意识,致使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

四、旅游企业人才流失解决策略

(一)充分了解员工心理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实现旅游企业的人本化管理,就要充分了解到企业员工现在所处境况。据一家非权威杂志介绍的企业员工的需求层次,诸如基础层的要定期发工资,给员工创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冬天配暖气,夏天装空调和配送冷饮等;其次,要敢于放权,授予员工一项特权去做某事,职位上的晋升,加薪等环节,结合这一层次示意图了解员工所处的位置,有针对性地予以满足,并不断结合员工自身的表现,及时对他们表现优秀的地方给予肯定,而非是一个只有“大棒子”,没有“胡萝卜”的企业。

(二)给员工塑造自我成长的平台。据笔者所在的商丘市天禧嘉福餐饮店每年都要定期派送领班和管理人员轮换到广东大酒店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员工们反映良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郑州大河锦江酒店每年对于表现优秀的中层人员和服务员都要给予一周出国学习的机会,一切费用由饭店出资。还有些酒店定期聘请社会上知名的经营学者介绍成功的管理经验,对员工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梳理、排忧解难,员工们看到了前进的希望,工作士气和动力高涨。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绩效考核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要面对的,涉及到了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使员工得到公正评价的愿望,发挥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明确化、公开化原则。绩效考评工作中,考评的标准、程序和责任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在考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同时,考评的标准、程序和责任还应当向全体员工公开,这样才能使员工对考评工作产生信任感,理解、接受考评的结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评的权威性。

2、客观考评的原则。考评应当依据明确规定的考评标准,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估,尽量避免掺入主观因素和感彩。也就是说,首先一定要把考评建立在“以客观事实说话”的基础上;其次要把“客观事实”与既定的考评标准进行比较,而不是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

3、差别化原则。差别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核标准的不同等级之间应当有鲜明的差别界限;二是针对不同的考评结果,在今后的晋升、工资、使用等方面要体现明显的差异,即考评结果要与员工的发展前途挂钩,要能鼓励先进、鞭笞落后、带动中间。

(四)实施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用人机制。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去招聘一批员工,进而对其进行培训、管理、引导、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等诸多培养环节,一旦员工对某一工作岗位的工作胜任熟悉之后,有利于员工在本工作岗位上发挥创造性的见解。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和稳定。在第一则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饭店虽然花费相当一部分费用培训员工,但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留不住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第二则案例中的李明这位员工,别人支付高额工资都挖不走,这些不得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样是旅游服务企业,差别是如此之大。案例二也指出了,人才稳定的原因是,这里的软工作环境好,总经理能够很好地尊重每位员工,待人和气,积极地采纳下属的意见。所以,作为酒店的管理者再用待遇留住员工的同时,用一颗热心去感动员工。

(五)严把服务人员的准入关。服务行业是面对面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旅游企业需要的是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乐观积极的人才。在员工的挑选过程中,要注重亲和力、爱心、对工作有着强烈的热情的要作为首选。对于符合条件的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重新发现招聘到的员工是否是酒店所需要的。对于不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要及时的请出去。

(六)注重员工的培训工作。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它取决于人类的智力开发。实践证明,教育培训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对旅行社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将能得到许多收益。经过培训,员工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的方法和程序,工作起来更富有成效。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旅行社的决策层把教育培训等支出当作纯成本,觉得自己培训员工既耗时又费钱,总有一种划不来的感觉。但实际上,大多数员工把他们能否享受到企业提供的培训作为决定他们是否跳槽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行业研究表明,受过培训的员工队伍将更加稳定。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雷,戴卫东.旅行社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6

【关键词】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