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想象真有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这样想象真有趣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1

场景回顾:

师: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百草园的?

(生读课文,师静静地等待着……有生举手)

生:老师,我来说。百草园春天的景色很美,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而且写得有色有形,碧绿、紫红是色,光滑、高大是形。

师:(追问)怎么知道是春季呢?(师在黑板上板书:春)

生:“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我上网查过,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那边的桑葚是在四五月份成熟的。

师:你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同学们吃过紫红的桑葚吗?(有一大部分的学生举起了手,回答“吃过”)好吃吗?(一部分学生回答:“好吃,很甜。”)哦!百草园还真有乐趣,怪不得作者喜欢。

生:鲁迅还写了百草园的夏天。有鸣蝉,有黄蜂,有叫天子。(师在黑板上板书:夏)

师:同学们能抓住景物、动物的季节特征,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写哪个季节呢?(生答:春季。)对,“浅草”是初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啊!

……

生:老师,后面提到的那个“斑蝥”很有趣的。

师:哦?怎么有趣了?

生:它会放屁!(他的话引来一阵大笑),真的!“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生:还有声音―“啪”。

生: 还有开关―“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生边说边演示,好像手上真有这么一个“玩具”。)

师:那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乐趣啊?(学生立刻兴奋了,争相发言。有说“癞蛤蟆”的,有说“天牛”的,有说“蚂蚁”的……不觉我们的课堂竟也成了“乐园”。)同学们课后可以把类似的趣事写下来再交流。再看看课文中还有什么趣事?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时,课堂教学中有一种需要叫“等待”,这种“等待”就是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因为课堂上我选择了等待,学生的交流明显积极而主动。有时我们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一堂课上得“风风火火”,结果发现,由于问题本身的原因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的关系,学生在没有充分思考的条件下,基本上是哑口无言或一知半解,这样的问题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据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的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的“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在阅读赏析课文时,通过合理的适当的迁移与拓展,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以便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新课改主张把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融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师生的每一个活动中去。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字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目标就更容易达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本身,适当地引导学生迁移与延伸,文字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便会渐渐弥漫开来。这样的迁移为文字与生活搭建了一座美丽的桥梁,文字便有了生命,课堂也就更具活力。

师:那我们美美地把这一小节读一读,读出这样的童心童趣。(学生齐声朗读,比在早读课上读得有趣味了。我相信,背诵这一小节学生将不会再把它当成一个任务。)

生:作者还写了冬天的百草园,在第7小节。写雪地捕鸟的事很有趣。(师在黑板上板书:冬)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捕鸟的乐趣的呢?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读一读。(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第7节,读过后大家都在思考着)

生: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写出了捕鸟的过程。

师:(追问)这些动词仅仅是写出了捕鸟的过程了吗?请同学们在位置上用书、尺等工具想像并演示一下捕鸟的过程。

师:(继续问),罩住了鸟儿,什么感觉?(有的说“开心”,有的说“兴奋”,有的说“惊喜”,有的说“激动”……)看来这些动词不仅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还能表达情感。那我们平时写作文一定得选准动词,这样的作文一定是情趣盎然的了。

(接着同学们又讨论到了文中的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一个个重点在这紧张兴奋的活动中得到了解决。)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2

一、在生活中,领略数学的别开生面

中科院研究员研究所研究院张梅玲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座中讲到:“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 ,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因为,数学就存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关于小朋友过生日的数学问题:“青青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青青的爸爸今年36岁,也过了 个生日,但是青青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轻声讨论起来,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 真的。此时,“问则疑,疑则思”的效果表现了出来,我于是马上在学生浓得化不开的兴趣中得带着学生学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学生们马上 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的数学是这么有趣。

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 ,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二、在文学中,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就是在文学中,应用也极其广泛。

如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就有这么一首观残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 都不见”。这首小诗先是平淡无味的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全诗妙趣横生。

又如,在寿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要知道这幅对联中所贺老寿 星有多少岁吗?我们可以用两道乘加的混合计算题来解决。(上联中的“花甲”是指60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三七岁月是21岁,即:60 ×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岁,“一度春秋”就是1年,即:70×2+1=141。)

对子对得妙,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肯定是回味无穷的。

好诗、好对子来源于生活,精心提炼加工以后,高于生活,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数字、图形和数学题,同样来自生活,通过科学的 抽象与概括,揭示生活中的内在规律,蕴涵着一种和谐的数学美。和文字相结合,又体现出一种绝妙的意境美。

三、在课堂上,体验数学的扣人心弦

一堂好的课,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绕梁。在数学课堂上,同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切身体 会数学的奥妙。可以从生活的某一方面反应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有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接下来我介绍几个课 堂中的小片段:

片段一:有这么一位老师在讲“循环小数”之前,先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哄堂大笑了起来,教师马上引入“循环”二字,让学生结合刚才的童 谣讨论了起来。在如此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循环”的概念,不仅为学习循环小数作了准备,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的生活 能体现数学问题,我们就可以和这些生活的事例来学习数学问题。

片段二: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恰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她们连接起来?学生们感到 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以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以得到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可以提 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 数性质。小数点的妙用就体现了数学的奥妙之处。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3

《卢沟桥的狮子》一课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卢沟桥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课堂上,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根据意思说词语,视觉冲击巧理解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或以词解词的方式都不能清楚地解释。多媒体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辅助教学具有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由模糊到清晰等特殊功能,能把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准确语言来描绘的事物,形象直观、全方位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卢沟桥虽然在北京城西南,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去过,对于课文中举世闻名、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等词语更不会有深刻的理解。课堂伊始,教师用PPT展示“在全世界很有名”“生动活泼,就像活的一样”这样的意思表达,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课文中的词语“举世闻名”和“栩栩如生”。随之展示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尊尊石狮子出现在学生面前。大量的石狮子画面冲击着学生的视觉,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初步感受到石狮子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深入体味文本打下基础。

二、自主选择读语句,镜头推进细品味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先导,是智力活动的源泉,观察能力的强弱往往又是智力水平的标志,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和思维活动紧密相连,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图画形象,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感知它,理解它。为了充分利用图画这一开拓学生想象和思维的载体,以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充分注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动作、神态各不相同的两种大狮子和三种小狮子。教学设计时,笔者立足文本内容,发挥学生探究文本的自主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狮子形态的语句进行朗读。同时,利用媒体课件灵活多变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出示相应的石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感悟文字描写的准确性,真正感受到卢沟桥狮子的有趣。

例如,当学生读出“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时,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它们在做什么游戏呢?心里在想什么呢?

当学生轻声读出“有的小狮子倚在大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时,让他说出为什么这么读?孩子回答:怕吵醒它。镜头里出现了一直依偎在妈妈怀里的小狮子,睡得那么香甜,学生也被感染了,都轻轻地读了起来。再把画面拉到眼前,让孩子们清晰地欣赏到卢沟桥石狮子的形态各异,再细细品味课文语句描写的准确性,深刻地感悟石狮子的栩栩如生,从而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听觉或视觉的感受,能够体验到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

三、朗读巧妙分层次,直观感知悟表达

多媒体在表现事物的特征方面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呈现段落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本段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表现方法。在这一自然段教学时,笔者依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精神,设计了三读:

一读,让学生了解写了什么,即课文从哪两方面说明卢沟桥的狮子有意思,让学生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引导学生体会概括与具体的关系,画出中心句及表现狮子有意思的两个方面;

三读,调整文章的表达顺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表达方法。

利用多媒体灵活地把描写大狮子的句子放到一起,把描写小狮子的句子放到一起,第二自然段的表达顺序就变成了:

“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

大狮子有几十厘米。许多大狮子蹲坐在石柱上,有的昂着头,好像在朝远方唱吼;有的低着头,好像在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

小狮子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楚。有的小狮子倚在大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轻轻按在地上……”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等。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对抽象的事物难以认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把本段的中心句分别放到段中、段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初步感受文章的不同表达方式。也许学生们不甚理解,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为他们以后的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仿照句式写句子,捕捉生活好情趣

常有人说: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放弃课本,也不能囿于课本。而应该以课文为出发点,迈向课外实践,抵达社会现象。怎样用好语文教材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研究的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堂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质。

《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以“有的……好像……”句式描述了石狮子的有趣。教师设计了仿照课文“( )真有意思。有的( ),好像( )”句式写出几句话的练习。

课堂的最后,出示生活中不同事物的多种姿态,引导孩子仿照第二自然段说话。生动形象的图片,能够集中的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外诱因,从而促使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一幅幅画面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在他们笔下,一幅幅有趣的画面被描述出来―

“这些小花真有意思。有的在小草的旁边,好像在和小草说话;有的头对着头,好像一对好朋友;有的躲在叶子底下,好像怕被太阳晒到。”

“这些石榴真有意思。有的张着嘴,好像正在开会;有的歪着头,好像在看天上的白云。”

“这些桃子真有意思。有的藏在叶子后面,好像怕被孙悟空摘到;有的几个聚在一起,好像在开会;有的排成一排,好像在上体育课;有的两个连在一起,好像一对双胞胎。”

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细致地观察事物,兴趣浓厚,眼中处处是美的东西。这正印证了罗丹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五、结束语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4

关键词:PPT;幼儿;美术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育过程要有机结合,以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PPT课件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手、眼、脑并用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PPT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将教学活动中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积极探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又促进了幼儿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PPT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利用PPT课件的教学手段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运用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让幼儿在特定游戏情境中,不但获得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象,而且能受到特定游戏氛围的感染,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幼儿学习的动力。

二、PPT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活”用

PPT课件可以将知识变得形象化、直观化、简洁化,幼儿对动画和五彩缤纷的颜色具有很强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它可以将相关知识点制作成动感的动画故事,使幼儿对动画中五彩缤纷、生动有趣的画面充满好奇和兴趣,可以将幼儿无法想象出的内容制作成动画和视频,让幼儿满足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幼儿主动、专注地参与活动,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PPT课件小班美术《有趣的点点》

绘本《点点点》是一本很有趣的图书,从按一按、摸一摸到拍一拍这15个点点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按一按会越变越多,摇一摇点点会往四个方向跑,拍一拍会越变越大,多么神奇呀,多么有趣呀,可是每次看绘本只有一个小朋友能操作到,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点点的有趣,我设计了PPT《有趣的点点》。孩子们对着PPT屏幕上的点点按一按,点点真的一个个变多了。我也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了一些改动与调整。点点都躲起来了,将15个点都做了不同的进入与退出的路径,当孩子们与点点互动时:“点点快出来!”点点们还会乖乖地按照孩子们的要求做相应的动作,如,“‘红点点快回来!’它们就陀螺般是旋转着回来了,或是分组回来,真有趣。”然后请孩子们配合小拳头转一转,PPT中的点点也跟着孩子们的动作转了起来,还会越变越大呢,真神奇。在本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能欣赏到绘本的趣味性、色彩的美感,画面布局等内容,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在生动有趣的PPT中,孩子们与PPT的互动意犹未尽,最后将孩子们在与PPT互动中习得的“按”与“转”的本领运用到了绘画过程中去。绘本的趣味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相信这样的PPT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PPT的每一页演示文稿都具有美感:有温馨、淡雅的背景图,图片的大小、摆放的方位,动画的效果,以及视频内容的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兴趣特点、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以及美感的呈现,所以,在点点的制作中我也注意到了这几点,对于每一页的底板色彩,上方放置点点的大小、色彩、方位,以及它的动画效果,都进行了统一的设计,教学活动在市评优课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我认为PPT的辅助教学功能真是功不可没。

作为PPT课件资源的再利用是非常方便快捷,使用复制粘贴就能完成,动作效果都能一并地复制到相应的文稿中。

2.小班美术《找找小动物》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5

出个智力题:你是否曾想象过蚂蚁也做有氧运动?是否想象过蚂蚁也跳街舞?有三个备选答案。

1.不可想象:蚂蚁没有腰,做什么有氧运动啊?(选择此答案的人传统观念很强。)

2.没有想过:平时快忙死了,哪有时间想这些事啊?(选择此答案的人为了生存而生活。)

3.哇塞,多么有创意,这完全有可能。(选择此答案的人想象力非常丰富。)

那么,让我们来个换位思考。蚂蚁国里正在举行智力竞赛,也许会有这样一道题:“蚁民们,听说地球人会跳舞,还会打冰球踢足球,这是真的吗?一分钟之前他们还爱得要死要活,一分钟之后却又会反目成仇,这是真的吗?”

当然,蚂蚁和人类在大小上不成比例,差别很大。我们用手指轻轻一捏,对蚂蚁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洒上一杯水对蚂蚁来说无异于洪水暴发,对着蚂蚁打个喷嚏就是台风突袭。蚂蚁与人类大小有别,生活也有差别吗?答案无人知晓。

现实主义者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的人生僵硬,缺乏色彩。在蚂蚁国度里,也许会有把手放在胸上一边大秀热舞一边唱着让人心动的2PM 的蚂蚁组合,也许会有能跳出美奂绝伦的三周跳的金妍儿蚂蚁……这样想象丰富的人生是多么富有情趣哇!

在看电影《阿凡达》时,我听到一个孩子对妈妈说:“我也想去纳美族人生活的地方。”妈妈却顶头一瓢冷水浇灭了孩子的想象:“别瞎想了,世界上哪有那样的地方,那全是假的。”

坐公交车回家时,一个正在吃巧克力的孩子问妈妈:“如果把巧克力种在地里会怎样呢?”妈妈就像一个冷面判官一样,把孩子的疑问判了死刑:“你整天乱七八糟地想些什么呀?这点像谁呀?哧!”

如果我是孩子的妈妈,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会高兴得跳起来。“哇!你的想法太奇妙了!把巧克力种在地里当然会长出一棵巧克力树了,树上结满了巧克力,就连小鸟都会飞来吃巧克力。据说吃了巧克力会产生超能量,鸟儿就会在空中高高翱翔。你的想法真有趣。”

想象是一种自由。想象会创造奇迹。有了想象,我们的心就会慢慢膨胀,成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虹树”。彩虹树就是想象的沃土。如果想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就在心中种植一棵彩虹树吧!

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家人在乘坐一艘船游玩时遭遇风浪,船被打得千疮百孔。妻子和儿子劳累过度,困得睁不开眼睛。在这样的环境下,睡着就意味着再也醒不过来了。爸爸于是问儿子:“如果回到家的话,你最想干什么?” 儿子眼睛一亮:“爸爸,我太饿了,我想吃汉堡。”“好的,回去之后我把所有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给你开个汉堡派对。”他又问妻子:“亲爱的,你最想干什么?”“我想在床上甜美地睡上一觉。”“好,我要给你买一个柔软舒适的新床。”妻子也反问他:“你呢,你想干什么?”“我想美美地喝上一顿啤酒。”“那我给你买100箱啤酒。”妻子仿佛受到了感染,心情也愉悦起来。

就这样,他们一家人一边想象一边互相鼓励,终于等来了救援。这就是想象的奇迹。如果他们心中没有想象的彩虹树,结果会怎样呢?

俄罗斯人权运动家索尔仁尼琴被长时间关押之后获释。出狱后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是想象力救了我!”非暴力主义者甘地也留下一句精彩的名言:“生活简朴,思想高深。”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6

一、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一)从“导读”谈起,促进单元化的整体感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那么“导读”就是起点,其内容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知识:一是学习内容及思想教育;二是单元重点训练。学生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两点,其实不难,而难在于把单元训练作为起点,作为导向,始终贯穿具体课文之中,始终围绕具体读写之中,通过具体实践,把握这一点,真正起到“导读”作用。

(二)从“预习”入手,激活读书兴趣。

“预习”是课文前沿部分,给读者一个提示。有的提供时代背景或者引子,有的提出学习课文的重点及阅读课文注意的地方,有的指出关键词句。《猫》的“预习”写道:“老舍先生是怎样观察他们家的猫,又是怎样真实、具体地描写那只猫呢?读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想想哪些自然段是写大花猫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它小时候的事。”从以上内容看,“预习”要点十分明确:一是认识生字新词;二是段的训练;三是作者怎样“具体地记叙,真实地表达”描写那只猫?此点是本文学习重点,也是单元训练重点。

“预习”是对课文起初的整体感知,也是初读课文的前奏曲。其实,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从课文着手,立足学生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形式。

学生最有读书兴趣之时,莫过于初读课文。学生初感课文会发现新鲜的东西,会有闻所未闻的感知。老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他们会有东西可学。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会如饥似渴地探究课文的内容及其他方面,也极力表现自己的潜力,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十分理想。

我向学生了解读书情况:“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对答如流:“我知道课文写了大花猫性格古怪,小花猫淘气可爱。”“我知道大花猫性格古怪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实又贪玩,贪玩又尽职;二是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很少说话;三是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我知道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是写大花猫的,第四自然段是写小花猫的事。”我及时鼓励说:“你们说得真好,读书可真仔细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舍先生写的猫为什么与我们生活中、电视里看到的猫的样子、颜色、叫唤、用处不一样?”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面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会用脑子读书,一面引导学生“哪些地方不一样?”结合“导读”“预习”,再一次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终于明白:“具体地记叙,真实地表达”,是这篇课文学习目标。

这个学习目标的提出,是学生读得充分、整体感知的结果,从“导读”“预习”“初读课文”系列训练显现出来。同时,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潜能,关键是老师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老师要信任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循循善诱,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

二、在读中自主感悟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在阅读教学中仅有读是不够的,还要有‘悟’,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在低年级,朗读要多些,‘悟’,则可少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朗读可少些,默读和读中悟须多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对课文的概括性了解是‘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具体化,也是‘悟’,而且更为重要。”《猫》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能说出“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它小时候淘气可爱”,这是概括性的‘悟’;还有“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它小时候淘气可爱”,又是怎样真实,具体地描写,用自己的话把大花猫及其小时候的事描述得更具体,把作者的感受说得更具体,这也是“悟”。

自主感悟给了学生“悟”的广泛空间。学生由于各自差异,对问题的考虑会有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不同想象,常常体现为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行感悟;也常常体现为对问题的回答不归一、不统一、不一致。我问学生:“是喜欢大花猫的古怪性格,还是喜欢它小时候淘气可爱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它小时候淘气可爱。”我顺着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说一说小花猫的淘气可爱,课文是怎样具体、真实地描写。

学生A说:“‘胆子越来越大……从这个花盆跳到那个花盆,还抱着花枝打秋千。’小花猫的‘跳’‘抱’两个动作,具体叙述了小花猫的淘气,‘把花草折腾得枝折花落’,作者不生气,还喜欢得不得了,这是作者真实的表达。”

学生B说:“小花猫爱玩,具体地说一根鸡毛,一个线团,耍个没完没了。”

我进一步地引导:“一根鸡毛,一个线团是多么单调,索然无味,小花猫怎么会耍个没完没了呢?”

学生再一次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C:“小花猫才满月,只是好玩。”

学生D:“一根鸡毛,一个线团,玩具十分简单,倒反映小花猫的淘气可爱,作者就是这样真实地表达出来。”

学生E:“我记得小时候,不大懂事,爸爸妈妈给我一些简单的玩具,可是,我也玩得很起劲啊!真有意思!”

这时候我笑了,学生也笑了,笑得那么欢快,那么灿烂。我投学生所好,使其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起点,然后,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学习,“具体叙述,真实地表达”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欢乐。

三、在读中体验情感

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除了从课文中学习语言之外,学生还要接受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接受人类崇高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去感受,去想象。

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朗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法,进行感受、品味。在《猫》中作者抓住小花猫的淘气可爱,对一系列动作具体描写:耍、摔、跌、撞、跳、抱,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小花猫的动作美,对“撞”与“碰”两个动词进行比较、揣摩,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说到:“‘撞’用得好,具体描写小花猫玩耍时,磕磕撞撞,有时会磕重一点,有时会撞轻一点,那时小花猫才满月呢,腿脚还站不稳,正如书上写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也不哭。’‘碰’的动作重、猛,没有轻,用得不恰当、不真实,不符合小花猫的‘小’的特点。”

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之美,有益于学生习作用词准确。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你们小时候,爸爸、妈妈买一些玩具,你是怎样玩耍的?或者学校操场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械,真有趣啊!你可能会玩一玩,运用一些动词,说一两句话。”

一位女生说:“我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布娃娃,可大了,可好玩了。我抱着布娃娃在地板上跑来跑去,有时撞在门上、沙发边,有时摔个跟斗,刚好压在布娃娃上,我也不哭,也不闹,还跟布娃娃说话了,你摔疼吗?睡觉前我还抱着它,做了一个美梦呢!”

一位男生说:“读二年级时,我和同学玩双杠,最矮的那一对,进行比赛,看谁跳得快,瞧,我们一上,一跳,绕着双杠跑着,争先恐后,有时跌倒了,马上站起来,再跑再摔,真有趣!”

以上仅仅是学生语言训练吗?不,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透过语言真切地体验美好的情感。

上一篇拓展培训

下一篇乌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