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专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专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问题 教学改革
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目前所开设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不能适应当今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设计能力。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完成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从事的是“不需要动脑筋的简单劳动”,有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原理都没搞清楚,对实验中元器件的性能和选用以及基本电路的安装和调试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单调和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实验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一般只用各类成型的实验箱开设一些简单的实物实验。如果开设综合性实验,往往由于电路复杂故障难以查找、元器件品种不全、实验箱线路老化和部分元件损坏等因素,使得实验成功率低,严重挫伤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影响教学效果。
(三)考核形式不能真实掌握学习效果
目前实验成绩的判定依据主要是以实验报告为主,实验报告一般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等组成。其中,只有实验数据需要学生通过做实验获得,其余部分学生只要照搬实验指导书就可以完成。由于实验内容相同,即使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实验,也能通过抄袭他人数据蒙混过关,教师很难分辨出学生实验的真实完成情况,也无法掌握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属于具有相对高理论性的一门课程,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实习以及实验等相关的实践学习,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与强化,才能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对初中物理、数学基础较弱的中职生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构建《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确保实践性教学能够具有更好的连续性,让实践课程贯穿教学过程之中,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确保学生可以对电子技术产生非常良好的兴趣,可以对焊接技术更加的熟悉,并且可以对于电子技术加以综合的运用,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得以显著的提升,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掌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知识以技能。通过构建这一实践性课程体系,也能够让教师在学生刚进入学校便可以全面的接触、了解学生,这样更加有利于依照不同学生的个人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如此便更加的有利于提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和理论课程更为适宜的实验课程
从我们所构建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来看,要想和理论课能够更加的配套,应当根据设置的理论课程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例如,我校就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特点,在一年级上理论课的同时开设了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课时安排为36个课时,这样不仅不会占用太多的课时,同时也可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在所设置的实验课程之中,不仅包含有几个相对小的实验以及验证性实验,同时还包含有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针对具体的电路完成设计工作,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应用微目教学模式
其一,小团队的合作。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由于学校自身综合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欠缺,所以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适宜让学生完成较大的项目,可以设定一些小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微项目在规模上相对要小,不过就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来说,微项目所包含的具体活动内容相对要多。例如,可以开展电路设计、元件资料分析、焊接支座等等各种微项目。但是这些微项目如果让一个学生完成,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能够建立小团队,合作完成一些微项目。每一个小团队可以有3-5人左右,学生可以自由的组合建立团队。通过小团队的方式来参与微项目,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微项目的难度,有效的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进一步的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二,汇报演示,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完成一个微项目之后,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成果加以汇报与演示,让其他学生了解到自己团队在开展此次微项目之中的创新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可以讨论在微项目实践活动以后,自身对于课程所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变化情况,分项自己在微项目活动之中的心得与体会。学生们通过成果的展示以及汇报,能够更加的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与经验的交流,进一步的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
(四)改革考核方法,以考促学
初中数学专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 初中数学 教学效果
一、前言
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不是固定在教科书静止的内容上,它已经成为学生经验的建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新课程要求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特定的课堂范畴,在特定的时间范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人,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旨在提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平,增强教学效果,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三、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初中的课堂教学是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要,不是精英教育。虽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要求,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虽然在一节课堂上,每位同学所听讲的时间一样,但是达到的效果却差别很大,造成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而没有照顾到多数同学,这种学习机会差异的悬殊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数学应用题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应用题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应用题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整个应用题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立分析应用题的机会。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
2.课堂教学密度的影响
课堂教学时间少,似乎是很多老师抱怨的问题,将课堂教学的不理想归结于教学时间不够长。然而,没有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课堂教学密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因教师花时间处理学生违反纪律、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等现象。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数学课堂理解、巩固和数学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数学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
四、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为了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由于当前的农村初中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漠,教师专业研究基础比较差,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学校培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这些都使得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水平受到严重的制约为此,农村中学应采取一些措施
1.应促进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应进行持续性的充电,形成全程学习终身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2.应加强对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在数学专业上引领教师发展专业素质,使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向正规的轨道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农村中学应组织和开设数学学科的专题讲座,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对教学表现进行定位剖析和修正,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
3.应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学校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的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营造一种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的师风,促使教师能够有效掌握新课改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有效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与学脱离的严重现象,实现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内容要有开放叉性整合性综合性,应加强师资的再教育再培训,加快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每位老师的应有追求。因为,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特别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离开学生的教学和离开生活的教学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学情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重视数学在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并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慢慢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一来,方可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使数学教学达到一个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成继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15.
初中数学专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 数形结合思想思想 初中 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62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一种较为合理且形象的思维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极大的帮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次研究就笔者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和体会,探讨如何将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发挥其作用,以解决日常教学中的数学题目,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数转化形,形转化数,数形结合。通过结合一些常见题目类型,使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意义和实用性有所了解,从而找到解题技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逐渐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并熟练掌握和运用解题方法。
1 数形结合在初中代数内容中的运用
(1)数形结合在“有理数”内容中的体现。有理数内容的教学中,引入了数轴的概念,便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每一个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即相应的点,每一个有理数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能够直观地将某几个有理数的大小关系展示出来,方便进行有理数之间的比较。类比之下,某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等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并进行大小比较。因此,在学习有理数的相关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而应同时了解其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通过数轴与有理数的结合,准确掌握有理数的相关内容。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体现。应用题的特点往往在于列举一连串的数字以及数量关系,依据这些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式,而这又恰好是解题的难点。因此,为了理清题干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对题干进行详细的分析,列出要点,画出相对应的示意图,从而宏观、形象地找到题干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对应的方程式,从而顺利突破难点,解开题目。
(3)数形结合思想在“不等式”内容中的体现。在“不等式”一课的常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讲解不等式解集时,应画出数轴,将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得以w现,使学生对其有更为具体的了解,这里便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体现,较之单纯的数的体现,更进一步地诠释了数形结合思想,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效。
(4)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及其图形”内容中的体现。函数的教学过程,往往与直角坐标相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角坐标中横轴(x轴)和纵轴(y轴)上的点与函数上的点P能够一一对应,表明了数形结合的必然性。而该函数是以无数个点P连接而成的一个图形,通过数字与图形的结合,凸显了数形结合的特点和性质。此外,初中教材中有关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也都是通过直角坐标系实现数和形的完美结合,其应用在二次函数中有较为突出的体现,比如二次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的位置、图像与坐标系的交点等与系数a、b、c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如若能够将数形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教学将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数形结合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以上通过对有理数、列方程应用题、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函数与图形等内容进行实际说明,均可看作初中有关代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主要是将数转化为形,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说明。而接下来的这部分,通过两个线段长短(或两个角大小)的比较、勾股定理的应用两个教学内容的列举,主要是将形转化为数,是数形结合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介绍。具体介绍如下:
2.1 数形结合在线段(角度)比较中的体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针对两个线段长短的比较或者两个角大小的比较,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重叠比较,即将两个线段或两个角重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较为直观,是一种几何比较方法,但在考试和测验中不具有实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多;而第二种方法是度量比较,即借助专门的测量工具,比如刻度尺、量角器等对两条线段(或两个角)进行测量和大小的比较,操作性较强,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上有关线段(角度)的大小比较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2.2 数形结合在勾股定理中的体现
勾股定理是初中几何教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为频繁,可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勾股定理中数形结合的巧妙运用,展示数与形的巧妙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找到一种可长期使用的“捷径”,了解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所在,将数形结合思想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勾股定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代数、直角坐标系等。而教材上就勾股定理进行了无文字解释,而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将勾股定理的形用数表示出来,以便掌握其中的内在意义,对勾股定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图像表示为一条直线,分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两种,二者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恰好相反;而二次函数表示为一条抛物线,根据其相对应的函数关系,确定其开口的方向、大小以及抛物线所在的区间等。其中二次函数属于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并且是数形结合在初中教学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一个体现,只有掌握了数形结合思想,和二次函数系数与抛物线之间的关系,才能学好该部分知识。
3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过程
3.1 在初中数学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概念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较为基础且关键的内容,是掌握某一数学定理、原理和名词的前提,是数学学习中最小的一个单元结构,是教学的出发点,能够对某一数学内容的性质等进行明确、严密的分析和表达。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向学生逐步渗透数学思维方法,通过数形合对某一概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表述,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在反复地教学、应用、实践、犯错中得到巩固和掌握的,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式是极为必要的,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2 在初中数学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初中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点所对应的例题是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数学思维方式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通过例题的教学、分析和探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教学知识,了解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检验新知识的学习成果的较为关键的途径。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体会并领悟到数学教学思维的内容。通过对学生学习例题的情况和对例题的认知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成果好坏。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例题的重视,认真挖掘例题中的知识点和精髓,保证教学成果。
3.3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展现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运用,因此应在反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方式,体现数形结合的意义。为了充分证明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应经常性地安排学生H自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加深其认识和理解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归纳、类比等都需要学生去亲自实践,数形结合、函数、有理数、几何、概率等数学知识,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会,通过多次的实践,找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以及应对各种疑难问题的独有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
4总结
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研究数和形之间的依存关系,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数学解题进行具体的阐释,得出了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充分印证了“数无形不直观,形无数难入微”的观点,有效说明了数与形的特点及缺陷,即数缺乏直观性,而形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二者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长处,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即分析题干时,要考虑该题干是以数量为主还是以几何为主,并就两者的关系对题干进行转化,见到数量关系就要考虑其几何意义,见到几何图形就要考虑其数量关系,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因此,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对今后的课程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值得进行教学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明华,林益生,俞平秋,等.初中数学思维方法教学的基本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2014.18(24):145-146.
[2] ,李琦,王巍巍,等.初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推广与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6):16-1.
初中数学专题研究范文4
一、呈现问题,确立探究主题
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前提是教学的内容要有探究性,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要形成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焦点,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和再创造,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那么,如何来确立主题呢?我认为,要在教材内容和与学生联系着的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查找结合点,从中析出探究主题。
如:(1)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在公路的一侧从A至B有一排楼房,想在公路L上的一任何一处拍一张正面照,如何选择公路上的点,使拍摄的一排楼房的取景最大(点A与点B直线L的各种位置关系讨论)。类似问题:足球运动员在何处射门最好(不考虑其它因素)等。(2)商品营销策略问题: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解决等如何可使获利最大;对报亭买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等。这样的问题,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热爱,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的探究性问题,主要应来自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在对学生提问进行归类的基础上,还要对各类问题作进一步的修饰和处理,有些提问要给它配置合适的情境材料,有些问题要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范围,围绕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在设计时还要注意能从中引出教材中的数学定理、基本结论。在呈现问题时,一般要首先要解决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主干问题和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呈现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一些典型的个性化问题摆到课堂中来。在问题的出示上,可以把教师呈现问题和学生直接提问相结合。
二、小组合作,注重探究过程
小组讨论是课堂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这种合作形式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存,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小组讨论使所有学生都平等享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依靠集体智慧来解决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从而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在观点的冲突、反思、评判过程中逐步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当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的时候,课堂教学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全班讨论使学生的观点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评判,每个学生继续在冲突、反思、同化的思维运动中完成着对前面获得的基本认识的再建构。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讨论,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和探究行为延时评价,要避免过早评价、过多评价,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参加进来;当某个学生胆小、害羞、想说又不敢说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发言;当学生的观点偏离了方向或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粗暴地加以干涉,而应当机立断,采取一定的方法把学生的讨论活动引向正题。在学生围绕问题提出观点后,教师要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学生的观点概括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对发言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在讨论过程结束后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筛选、整理。
在讨论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呈现的观点进行筛选、整理,得出正确结论。对某些开放性数学问题有多个结论、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时,要帮助学生比较择优,进一步优化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将有创意的观点记录下来,并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整理;在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在学会反思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策略。
三、 延伸课外,拓展探究效果
事实上,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所有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课堂教学中又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了了之,必然会影响一些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热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给这些问题“留条后路”是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学生对尚未获得解答的问题进行再探索,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板报、刊物等)展示其探究成果。
初中数学专题研究范文5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教师自身的心态问题
一是心理盲目自信。 教师自身固有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心理寄托,总认为讲了做了学生就能听懂、记住、会做,自己心理就平衡,否则就放心不下。 考前拿到题目,看似熟悉的题目,认为学生一定会做,但考试结果还是一塌糊涂。 基本的运算、等式的变形、定义、定理都错漏百生、含混不清。 二是备课不充分。 有些老师自认为初中的知识对于他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备课与否,对于课堂教学不会有多大影响。 因此,导致课堂上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谨。 三是为教授目的而急功近利。 题目一条一条地讲,课本内容一点一滴地传授,生怕知识结构不完整,还要把知识拓展延伸。 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课堂时间不够,还要拖堂上课,生怕遗漏一个环节,但学生课堂上什么也没有记住。 另外,还有题海战术、差异教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2。 学生与家长方面的问题
学生:初中生虽不再像小学生那么懵懂、贪玩好耍,但是他们并未完全脱离孩子贪玩的天性。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自制力不强,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强,没有尝到数学对自己的好处,自然无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家长: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往往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在社会,社会节奏加快,父母肩上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大多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忙于赚钱,往往对孩子的关心也只限于物质方面的给予,精神和心理方面便有所忽略。 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关心和帮助,而父母关心的也就是成绩这个结果而已。
二、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如何在40分钟内提高教学效果,产生最大的效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关键,追求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课堂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价值,培养兴趣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初中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知识技能了。 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学生才会刻苦努力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去了解学习它。 有很多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觉得数学知识像大道理般抽象难懂,初中知识在生活中一般都很难运用得到,因此,觉得初中数学无用,从而也无法对它产生兴趣。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慢慢从充分备课、把握教学难度、丰富教学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2。 建立师生关系,提升自我能力
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有着浓郁的兴趣,反之亦然。 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一样,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因此,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自己,喜欢自己。 正所谓爱屋及乌,老师让学生喜欢,相应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也相应的会被学生所喜欢,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爱好。 老师在教学中适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自主研究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这样一个积极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让他们养成这样一种“学习——思考——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深化重点,化解难点,把课堂还给学生
初中数学专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育观 课堂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3-01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针对这种教育教学现状,就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1. 改变数学教学教育观
长久以来,教师都受凯洛夫在《教育学》里所倡导的“权利主义教育学”的影响,强调强制性的管理,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改后,数学的教材做了很大的整改,编排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有些教师“以考试为马首是瞻”,生怕学生不懂,增添了许多课外内容,整节课“滔滔不绝”,忽视了教学教程中的另外一个学习主体――学生,结果学生“唯师是从”,一旦离开课本,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解题了。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让我们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教育观,树立“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集合的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能否组成一个集合?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这一内涵,同时学生也会觉得:原来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是生活在数字大观园中,要懂得用“数”来过生活。
2. 构建和谐健康的课堂
2.1教师要敢于“放手”,也要懂得“收手”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的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的“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加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许多学生不愿主动与教师配合,即便配合了,也是表面的。要改变这一状况,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得开,收得拢”。
2.2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问题课堂”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这是教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理念。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大,知识面广,而且定义、定理、公式很多,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数学课仍然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这种师授生受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我们做个游戏,如果你能把一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纸对折32次,我就能顺着它爬上月球,可以吗?”学生一听,容易产生困惑:“好像挺容易的,能达到吗?”这种困惑就是问题,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终会牢牢掌握新知识。因为是自己思考所得,在以后碰到的同等类型题中就能够“举一反三”。
2.3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动画走进数学课堂
要学好中学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仍未很好地形成,过分抽象的内容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而多媒体的利用可以将其过程和现象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用有形的现象把无形的表现出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圆的定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这一定义中的“轨迹”可用Flas进行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3. 正确处理难易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