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主义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重大转折,是历史的进步。过去我们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把社会和谐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表明社会主义不仅应该是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而且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四个方面缺少哪一个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的提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理解、深刻把握。
第一,和谐社会是应然和实然的统一。所谓“应然”,是指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和谐社会。我们说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并不意味着我们目前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物质条件;我们说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更高更好的民主,并不意味着我们目前的民主已经非常完善了;同样,提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并不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具备了理想的和谐状态了。就这一点而言,和谐的社会同富强的社会、民主的社会一样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谓“实然”指的是,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和谐社会。换言之,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立足于社会利益结构、阶层结构高度分化的社会现实之上。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既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理想社会状态,也不是那种低水平稳定和均衡的和谐社会。
第二,树立积极的和谐观念。和谐社会是一个存在差异的社会,差异是和谐的前提,没有差异就谈不上和谐。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存在不同利益的市场主体,交换才成为可能,市场才得以存在。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是一对孪生兄弟,民主政治实质上就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商政治。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就是建立在社会差异基础上的和谐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有着各自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差异性。这些都是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一种积极的和谐观。尊重差异实际上就是认同社会的进步、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树立动态的和谐观念。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矛盾总会存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会一劳永逸地消除矛盾,而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重要的是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总而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要从解决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入手。在现阶段,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社会问题,有些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甚至是原来不曾有过的。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2
总书记同志最近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针,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思想基础。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八荣八耻”,何为荣何为耻,界限清晰;孰为是孰为非,泾渭分明。然而,这些年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革,一些是是非非的东西不时浮现,导致一些人显得有点“眼花缭乱”,或是非混淆,或香臭难辨,或美丑不明,或善恶不分,甚至导致以荣为耻,以耻为荣,荣耻颠倒。因此,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必须明荣知耻,这是每个人都应当具有的本分。只有视荣者为荣,视耻者为耻,才能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反对谬论,弘扬正气、抵制邪恶,坚定不移地迈开思想道德建设的矫健步伐。
要明荣知耻,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根据这个阶段的特征,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来辨别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分清荣辱观上的是是非非。要非常明确祖国是永恒的母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金钥匙”、劳动创造世界、团结就是力量、诚信是立身之本、遵纪守法是公民的本色、奋斗有成骄必败,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与这些真理相违背相对立的,定是谬误。只有坚持真理,反对谬论,才能真正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要明荣知耻,必须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他们弘扬光大,驱邪斗恶,写就了一部扬荣抑耻的中华文明史,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荣辱之心,人皆有之;荣辱之观,古已有之。历史是一面镜子,形象地照出何为荣,何为耻,何为是,何为非。我们只有认真汲取中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精华,才能更好地划清荣辱的界限,续写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
要明荣知耻,既要发扬优良的传统,又要弘扬时代的精神。荣辱观是由某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同时又反作用于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既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时代的固有特征。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讲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界定何荣何辱,判断孰是孰非,区分谁美谁丑,必须联系时代的实际,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把继承传统和创新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但必须注意防止和反对借“更新观念”为名,把本来是耻的东西吹捧成荣,把本来为是的东西颠倒为非。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时代的鲜明特征,才能使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拥有牢固的根基,又能更好地引领时代的风尚,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3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度。
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4
论文摘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民精神生活的深层变革,使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份的混合性、农村社会成员个体属性的模糊性、农村社会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农村生活方式的多元性和社会道德选择与建设的功利性等。这一切都使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层的变革和快速的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中国农村的个别地区大都具有了一些“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生活元素。与之相应,农村人口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也因而有了很大的变化。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仅使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在农村地区进行核心价值建设也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因此,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之中,必须重视农村成员经济自救与道德建设的结合,以保证农村社会的健康转型和全面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认清农村基本特征,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促进社会道德建设,以文明科学的现实生活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
一、当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社会成份的混合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运行机制的深层变革加剧了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从社会形态上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变;从个体劳动者的角度看,是从传统的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向现代的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的转变。三十年来,这种社会经济转型的量和质的积累,使广义上的中国农村成为一个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有多种经济成份和社会元素并存的混合体。
整体上说,中国既有东南沿海地区较为现代的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又有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在同一农村地区,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农村社会劳动力的构成等生产和生活要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应,其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成份也就愈加复杂。甚至在同一个村庄,在不同的生产者那里,其经济形式、生产和经营方式和水平也都可能大相迥异。
显然,不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其社会生活和经济元素愈来愈具有强烈的混合性。
(二)农村社会成员个体属性的模糊性
身份认同的危机是当代工业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随着正在加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量传统农村人口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于城市。由于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即使他们已经在城市中扎下了根,但在心理上和现实处境上他们仍然被认为或自认为是“农民”。加之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还有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之间频繁地往返,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农民”和“农民工”、农业和工业之间不断地改变身份。这些都造成了“农民”的社会属性变得更为复杂和模糊,他们亦工亦农亦商亦城亦乡,但受制于现实的社会经济原因,他们又仿佛非工非农非商非城非乡。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正在变成一个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和水平的混合体,农村中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成为一个社会属性相对复杂的个体,身份的复杂性和模糊性造成他们对自己个体属性的认识模糊。“我是谁”已经成为许多农民工心理上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造成了他们对自身主体价值的怀疑。在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中:一方面是心中对都市文明的向往,是对身份逐渐改变的喜悦;另一方面又有着对自己未来不确定的不安。正是由于对陌生的现代道德的仿徨和恐惧、向往和模仿,也造成了他们在情感选择方面的徘徊。
由于他们在就业、医疗、子女求学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市民”待遇,使许多人有着一种社会边缘人的心理,或者自我边缘于城市主体社会。这不仅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也影响到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事实上,与经济问题一样,今天农民工身份的模糊性间题已经成为困惑和影响农民工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社会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农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丰富性、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内容的复杂性。 第一,随着农村人口在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频繁往返,重商主义、市场经济和都市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曾经相对简单、纯朴的农村社会和文化生活,影响了传统农村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及其原则;第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普及,使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他们对一些事情有了不同于传统的看法。由于有了一定的法制观念,他们基本明白自己的权利,并知道得到这种权利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敢于主张这种权利;第三,以电话和电视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手段和信息传媒为农村社会造就了一个异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通过影响力和受众面越来越大的卫星电视和网络的力量,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电视剧和新闻节目,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曾经闭塞的农村,西方政治形态、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也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力;第四,传统的封建迷信内容往往以新的形式、以科学的面目在农村得到继续传播,甚至有时在一些地区造成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纷繁复杂或光怪陆离的多元文化,解决它们对农村人口造成的精神困惑和道德建设上的干扰,是在农村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有公共图书馆,有各种免费的公益讲座和讨论,可以有助于人们对各种社会思潮内涵的认识。但是,由于农村的具体情况,有些人不仅不能正确吸收其中的有益因素,甚至可能因为对其内容良秀不分而影响到广大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从而也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农村生活方式的多元性
农村劳动者个体身份的不断改变,一方面造成了他们面临着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的身份认同的困惑,并因之造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人格分裂;另一方面,他们又因受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对传统社会冲击的影响,而日渐动摇自己长期以来从父辈那里继承和习惯了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在生产方式改变的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维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农业社会已经被打上现代都市生活的重重痕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因之带有了浓厚的重商主义特点,长期融于农村生活之中的生活方式不仅有了明显改变,甚至也因打工者的不断返乡而融人了学者所言的后现代社会的某些道德观念,从而造成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的多元性。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众多的农村人口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也正在进行着一次巨大的变革。这造成了中国农村深受现代思潮和现代风尚的多重影响,这种变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农村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由于农村经济成份的混合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其相应的道德选择和生活方式也因之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都多元地存于现实的农村生活之中。在当前农村社会中,这种艰难的取舍和多元的共存、这种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变动性和混合性,反映的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道德选择的困境,事实上,其背后的根源仍然是经济因素和社会角色面临转换时的激动与焦虑。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5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的德国,继德国之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施了一项或多项社会保险制度。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是对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乎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标准随各国的生活水平不同而异。各国对于社会救济的项目及领受的条件都作了详细规定。如日本规定大城市一个4口之家的救济标准是每月14.3345万日元,这样受救济家庭的生活标准可以达到普通家庭消费支出的60%,领受社会救济的人和服刑者一般不能参加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是保证社会成员能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设施与服务的制度,主要体现在住房、医疗与教育等方面。也包括国家公务员的福利补助与休假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大多是高福利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其服务对象相对较窄。例如农民最初就没有被列入社会保险范围内,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一职业不需要国家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走向完善,所服务的范围也日益扩大,目前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已扩大到全体国民。以日本为例,1961年日本实行“国民皆年金与国民皆保险制度”(即全体国民都参加年金和保险),奠定了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基础。这也是继北欧诸国之后,世界上第12个建立“全民皆年金”的国家。又如法国,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既有覆盖80%人群的“共同制度”,又有农业人口、国营铁路工人、银行职员、海员、矿工、神职人员、自由职业者、国有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等20多个特殊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主要是西北欧国家,相继宣布自己已经建成了针对本国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虽然这种说法不免有夸大之处,但足以表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中去,涉及到的项目也几乎是无所不包。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尤其在一些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过于庞大,加重了财政负担。高福利政策造成政府开支过大,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例如1992―1995年,法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出现2300多亿法郎的赤字,1996年又有500多亿法郎的亏空。如不设法解决这个缺口,整个社会保障体制将无法继续运转。
其次,过高的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惰性。在支付过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环境中,少数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接受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就业职位;疾病保险中的小病大医、药品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过高的累进税率,又造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追求收入的积极性。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都会在客观上降低经济效率。
此外,庞大的社会福利计划使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大,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如果福利开支与工资水平的增长超过生产率的增幅,使产品成本率上升,服务质量下降,就会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且造成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低下。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可谓有得有失。我们的优势就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正确地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设计出发展与完善的正确步骤。具体说来,在巩固目前社会保障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至少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法律的形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经济制度,要使其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顺利实施、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保证它的规范性与相对的稳定性。只有法制化能保证这一点。即通过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下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严肃性,做到有法可依。这就迫切需要明确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出台,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方面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对一些具体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二)扩大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健全保障的项目
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特别是机构改革的进程缓慢,这与我国缺乏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没有切实的保障措施,人们就无法免去后顾之忧,在处理就业问题及消费时自然会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因而要顺利推进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首先应跟上。即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险,重点完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提高社会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真正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可以考虑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尽量缩小城乡差别。
(三)在资金的筹集上,可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办法,同时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6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追求的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础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旗帜和主心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颈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价值评价、价值准则的集中体现。
一、荣辱观其本质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包含着价值理想、价值评价与价值准则多个方面。其中,价值评价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价值观念形成与最后实践中间环节。而就人类社会伦理思想发展而言,荣辱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价值问题。社会的荣辱判断、肯定与否定选择,反映着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对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各种行为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一)荣誉就是善,就是一种美德。荣誉是善的表现,而相反只能是不善的。荣誉与善是直接等同的存在。
(二)荣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荣誉体现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体现均最终实现,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思想家论证并传诵了这一内容。
(三)荣辱反映人的道德价值判断。荣誉感是对于善的肯定性把握,耻辱感则是对于善的否定性把握。前者从正面表达了人类对于善的完满追求,后者从反面体现了对于善的实现承诺。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如上所述,荣辱观的实质是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公民的人生价值选择道德判断。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的作用,才能真正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性以及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决定了社会价值存在的客观性。任何道德价值体系都包含着两个角度:社会的与个人的,就其本质而言,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存在的,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影响着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在根本上当然也是受社会利益关系决定的,并具有社会的属性。但是社会的价值选择并不必然否认个体价值选择的合理性,相反,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以个人价值实现为目的的,只不过个人价值实现必须具有社会的共同制约性与价值导向性。当社会成员以个人利益作为人生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时,就会单纯地以个人价值作为自我唯一的价值选择标准,其本质上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如果社会成员自觉以社会利益作为人生价值选择的根本价值标准,那么社会价值就理所当然体现为真善美的标准。以社会价值作为中心的价值选择标准,本质上是集体主义的价值选择标准。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个人的人生价值选择必须以社会为坐标去衡量人生价值并加以取舍。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这种社会主义价值选择的具体开展。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报效祖国和人民、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建功立业作为人生的政治价值选择。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创造了人本身,因此,人生的经济价值的选择,应当以劳动的选择为高境界的标准。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经济价值,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强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有精神的需要,有文化的创造和追求。文化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人生的文化价值是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人生文化价值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人生的道德价值的选择,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应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