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成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长与成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长与成功

成长与成功范文1

成长中,我们面对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暗战和猝不及防的挫折,在黑暗中咀嚼着属于我们自己的酸甜苦辣,然后不断地成长,进而雕琢一个全新的自我,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之巅。而成功,正是成长的顶点,是我们一生仰望的高地。

纪德在《窄门》中说过:“没有进步的状态,不管多幸福,我也不稀罕;没有进展的快乐,我嗤之以鼻。”我想,成长的独特意义便在于此。第一次的蹒跚学步和牙牙学语,每一次的欢笑与痛哭,都是成长烙在我们人生轨迹上的印记。

成长是林徽因的转身,选择云淡风轻的幸福,而与惊世骇俗的告别;成长是张幼仪的蜕变,面对喧嚣红尘表现出宠辱不惊的淡然;成长是三毛的流浪,在无垠沙漠上找寻到一片爱的绿洲……这一个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在感情的岔路口作出抉择,便是一种美丽的成长。

事实上,成长除了情感的成熟,更包括精神上的丰富。如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追问,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激昂,如秋瑾“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的豁达……

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如同细小的水滴,经过点点滴滴的会聚,便会形成浩瀚的大海。于是便有了时代的更替,天地的翻覆。历史见证着每一个人乃至这个世界的成长!

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永不懈怠,总会有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忽然发现我们已经登上了成功之巅。

似乎很难给成功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因为成功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其意义都不尽相同。而每一个个体就好比夜幕上的繁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璀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于世人而言,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典范。但是谁又能说鲁迅、闻一多、梁实秋、季羡林就不成功呢?尽管他们身上少了诺贝尔奖的五色光环。人们总认为成功当如乔布斯,开创了信息时代的先河,改变了世界;成功当如乔丹,在竞技场上争金夺银,英姿飒爽。在这些人看来,成功似乎意味着高高在上,至尊荣耀。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成功藏匿在一些更为细小的方面――成功是史铁生经过思想抗争后活下来的那份执著与勇气,是记者海伦质问美国总统的那份坦然无畏,是郭明义省吃俭用却慷慨助人的那份淳朴善良……其实,成功近在咫尺,就在你我身边,简言之,就是超越自我、超越昨天。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我想,成长就是品味巧克力的过程,而成功就是“哇,味道好极了”这一句简单而充满喜悦的评语。但我们不会因为一块巧克力而止步,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获得这些阶段性的成功,方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成长与成功范文2

一、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我认为,只有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第二次国际数学教学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教师的素质是任何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学校的教育改革,所有改革方案都是由具体的执行者――教师来承担。因此,只有当教师的知觉和态度有了明显变化,而且得到他们的帮助来发展新的技能时,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因此,我校对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如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请专家到校做专题报告等,以此来拓宽培训渠道。同时抓好校本培训,对教师举办解读课标的讲座;组织教师按新理念进行集体备课;就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对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另外,我们还鼓励教师不断充电,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恰当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鼓励教师写反思,及时思考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把反思作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在反思中完善自我,在反思中实现进步;鼓励教师在竞争中合作,精诚团结,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种以教师为本的做法有效地促使教师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改的重点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我校教师及时更新理念,转换角色,牢记“平等、尊重、民主”六个字,把“目中无人”的教育变成“和谐融洽”的教育。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善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并帮助其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严而不厉、宽而不纵,学生在课堂上乐中有思、笑中有悟,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搞好课题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课题研究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做指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规范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认知实践活动。我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引领课程改革,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并结合新课改理念,探索总结出“课前预习,决战课堂”的“六六六”自主学习模式。

课前预习,指学科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自主设计适合本科的预习卡或预习提纲,课前发到学生手中或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填写预习卡或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决战课堂,指教师运用“六六六”自主学习模式,根据学生所填预习卡或预习提纲(初一、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设计预习卡,其余学科教师课前布置预习提纲)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做到学生会的教师不再重复,学生不会的进行启发、引导、点拨,重点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并当堂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主体性、探究性、参与性、开放性、多维性和互动性,教师通过明确目标、指导预习、组织交流、梳理归纳、引导探究、达标反馈六个环节主导教学,学生通过明确目标、课前预习、交流合作、展示反馈、延伸拓展、达标测评六个环节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决战课堂”的“六六六”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整而有层次,科学而有梯度,先学后教,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自我感悟。“课前预习,决战课堂”的“六六六”自主学习模式也获得了山西省课题研究一等奖。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我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书。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富实践活动内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浍史铸造厂、武池大棚菜、烈士陵园、敬老院等。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我们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家乡资源,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发挥地域优势――欣赏家乡优美风景、挖掘历史积淀――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开发人才资源――学习家乡名人精神、品尝风味小吃――感受家乡饮食文化、走进少数民族――领略回族风情”等一系列活动,把师生的生活和经验带进课堂,超越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在走出课堂、学以致用、开阔眼界、增强能力的同时,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成长与成功范文3

有梦想,就有未来

2008年9月5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郑州市庙里村街道上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郑州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民工马志斌在路边一个僻静的角落,翻看《郑州晚报》,不时看一眼眼前的繁华。

“人多代表着繁华,在繁华的地方人不会太孤单,不会太寂寞。”看着不远处不停走动的身影,听着不时入耳的歌声,马志斌语气平静。

“我对城市有很多想法,还没有一个想法变成现实,但是,我不会放弃,有想法就有未来。”现年28岁的马志斌和所有“80后”的新生一代农民工一样,几乎没有务农的经历,17岁初中毕业后,就踏上了城市的“打工”之路。他们少了和农村的联系和认同,多了一份融合进城市的渴望。

和大多数建筑工人一样,多年来,马志斌一直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建筑工地辗转,“河南三门峡市和洛阳市洛宁县是河南省地势最高的两个地方,信阳‘鱼米之乡’气候最好……这些地方我都待过。”像新生一代农民工一样,他接受过扎实的基础教育,多年的“打工”经历,他的言谈里已经很少能看到农民的影子。缤纷多彩的城市,给了马志斌对城市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马志斌说:“我要在郑州安家,不过没有想过转行,改行要做学徒工,我年纪太大。我以前在一个工地干段时间,就要换一个地方,走过不少城市。现在家里地已经给村里人种多年了,我要在郑州安定下来存点钱在这边做小本生意,小买卖投入少,风险小,钱虽然来得慢,但稳妥。”

据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全国农民工中16岁至30岁的占61%,31岁至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80后”民工已占当前外来务工人员的60%,且多数出于“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在家乡没意思”、“享受现代生活”等原因出来打工,单为挣钱而来的只是少数。

这些“80后”民工基本上都是走出校门就踏上了通向城市的列车,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了土地的概念,也不再像父辈甘心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乡村,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孤岛群体

9月的夜晚,郑州的天空中还残留着夏季的余热,郑州市黄河路与纬四路交叉处的街道两旁,七八个年纪在三十岁左右的民工,横七竖八地躺在席子上,“我们一夏天都在这附近的马路边过夜,凉快!”民工张成林和记者攀谈起来。

夏季,这样的画面在郑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郑州市民似乎也司空见惯了,街头随机采访的市民给记者描绘了农民工给城市留下的印象:“衣服脏兮兮的,总是有灰,身上一股汗臭味”;“‘春运’,大包小包地挤火车”;“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

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但是,他们又远远地游离在城市之外。

“我不歧视他们,但是也不愿和他们交往,他们没有户口,没有个单位,没有个固定住处,上了当哪里找去”;“他们那么脏,怎么交往”;“和他们没什么共通处,就是交往也没话说”;“和民工交朋友,没有搞错吧,交往农民企业家还差不多”,几位市民表示对和农民工交往的不解。

而根据走访结果,农民工则普遍有强烈的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他们当中有72%的人表示愿意与当地城市居民交往,有82%的人“喜欢城市的生活”,69%的人“希望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90%的人“希望能被这里的城市居民尊重”。50%的男性、53%的女性农民工表示,她们交朋友的渠道是老乡,除此之外,48%的男性、66%的女性的交友对象是“一起打工的”。

晚上8点钟,和同一个建筑工地上的4个老乡,坐在工地门口聊天的农民工李大江告诉记者:“不干活的时候,我们就聊聊天、打打牌,想看电视,家里有但在这里看不到。”

“我们想在城市里有几个朋友,但城市人有体力活的时候,才会想到我们。平时,我往他们身边一站,他们就厌恶地走开了。”

“我们穷点、脏点、文化少点,但我们也有情义有良知,我在城市里也做过拾金不昧的事。但城里人就是不愿意和我们交往……”

根据统计,在业余生活上,农民工鲜有城里年轻人业余生活中“上网”、“泡吧”、“参加培训或自学技术”、“谈恋爱”等主要活动。更多的农民工以无所事事、找老乡聊天、打牌或者打麻将、给家里打电话、喝酒等方式打发闲暇时光。

一个城市,两种鲜有交点的生活圈,将农民工隔离在了城市这个广阔的社会之外。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官员认为:这种“社群隔离”的结果使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一个孤岛群体,一方面,农民工游离在城市之外,在城市里找不到家的感觉,也就没有爱护家的意识;另一方面,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中,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人际关照,孤立和无助感容易诱发农民工的心理危机,产生情绪和行为。包容和接纳农民工是城市安定、繁华的基础。

改变与接纳

一个农民离开家乡投入城市,他托起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当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家乡投身城市建设,他们改变的是一个国家。2007年,我国农民工人数达到2.26亿。他们改变着城市的面貌。

脚手架上,汗珠滚落的油亮脊背;生产车间里,蜜蜂样忙碌的打工妹;路边的小摊、小贩;街道上的保洁工人……

这是一个尴尬的群体,他们身兼农民与工人双重身份,他们游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又不被城市所接纳。跨越横亘眼前的文化、制度障碍,抑或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到市民还要走多远的路?

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代表黄久生表示:“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获得尊重的基础;其次,心理上,农民工心理上要有平等意识,农民工和市民间的割裂是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割裂,这两种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农民工要融入城市就要摆脱文化自卑感;再次,农民工要培养自己的‘市民意识’,培养法制观念、遵守城市公共秩序。”

有一位政协委员曾经统计过:一个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价值大约有2.5万元,但充其量拿走8000元。农民工也更需要城市对他们的包容和接纳。

现代城市咖啡屋、酒吧、网吧、各种楼堂会所随处可见,博物馆、科技馆、各种特色公园、风景名胜区、郊区特色游景点,乃至不断改进的街景都让城市变得日趋美丽和丰富,然而这一切,农民工大多都享受不到,他们蜷缩在条件简陋的棚屋里,屋里没有像样的洗浴间、厕所等。尽管城市的高楼大厦、美丽的街景都是靠他们的艰苦劳动建起来的,但是,他们却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成长与成功范文4

阶段一:高愿望,低能力

小李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这家商贸公司不到一年,这一年时间让小李经历了从新鲜到不适应的过渡,刚入职的时候,小李对公司的环境比较满意,特别兴奋,当然,他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小李曾经给自己定了个目标:用一年时间迅速熟悉业务,和同事搞好关系,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业绩,得到老板的赏识。对小李来说,提不提拔的问题倒没想那么长远,他只是想多表现表现,给老板留一个好印象。于是在内部例会上,小李积极发言,并对公司的一些管理方式和流程提出看法,由于履历尚浅,很多建议难免幼稚。另外,小李跑业务非常积极,给了老业务员很大的压力,他向老业务员请教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有所保留,甚至不告诉他。一年时间下来,小李的人际关系并没有维持好,虽然辛苦,但是业绩也没有太大起色,小李开始焦虑了。

应对策略:培训+激励

对于老板来说,小李这样的员工是非常值得培养和重用。而小李遇到的问题也是几乎所有商贸公司新员工都遇到的问题:有干劲,但是不知道怎么干;想表现,但又总是惹恼老员工;工作努力,但总是得不到肯定。由于入职伊始的期望值过高,因此现实的问题也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老板首先要学会保护新员工的积极性,这些品质是任何东西换不回来的;其次,要形成系统的培训机制,让新员工能够有目的去学习,同时,这个培训机制可以源源不断培养人才,回炉改造老员工;最后,公司要有成熟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这个机制不光对新员工有用,对老员工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阶段二:低愿望,低能力

小王比小李早到公司一年,与小李相比,小王显得颇为老练,比如他不会轻易发表幼稚的言论,如果领导不强逼,他也不会提任何意见。在业务上,小王较为熟练,但仅仅是熟练而已,业绩不垫底,但绝不靠前,开会往后坐,干活不冲第一,这就是小王的状态写照,多少有些懈怠和疲态。其实,小王也经历过新人的激情期,但是在工作两年之后,突然认识到愿望与现实的距离,首先对工资产生不满,觉得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薪酬不成正比。其次,业务上愈发懈怠,很多问题也随之暴露,比如在与客户沟通上的技巧并不灵活,比如在工作流程上经常抓瞎,考虑问题不周到,还比如思路上不开阔,常常被客户的一些行为迷惑。

应对策略:侧面安抚民心

对于一个业务员来说,在公司追求的无非三点:一是令自己满意的薪水;二是有学习和升职的空间;三是工作稳定、不动荡。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第一点。老板要给业务员创造一个稳定、安心的工作状态,这就是说,员工的保险福利在这个阶段实现。很多商贸公司在员工福利上并不完善,期望通过高提成或者年终奖的方式来弥补,但是这两种做法在员工心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员工认为,薪水、奖金的增加是自己劳动应得的报酬,说明老板承认自己的价值。而保险、福利则是一个工作稳定的象征,说明老板想留下自己。

阶段三:低愿望,高能力

大刘在公司算是个老字辈了,从中专毕业就进入公司,到现在已经五年有余了。单位分有三个项目部,大刘属于卖场这个部门,他不是主管,卖场项目部主管是老板的表弟。但是说实话,这个主管远远不如大刘,因为大刘是从底层一步一步做起来的,从超市理货到销售方案制定,再到跟卖场谈判,大刘都游刃有余。大刘不太愿意抛头露面,总觉得自己还是几年前的毛头小伙子,跟老板说话也很小心,在部门或者全体会议上,大刘很少主动发言,尽管如此,很多时候,卖场项目部要制定什么方案主管都要跟大刘商量商量,同事之间有什么问题也都是向大刘请教。很显然,大刘成了部门里的隐形的主心骨,这一点,连主管都承认。

成长与成功范文5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我与锌电共成长!在锌电学习工作的四年美好时光,我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2007年10月,带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热情自信,我走进了锌电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锌电员工,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刚来的时候,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不太熟悉的工作流程,我有点不知所措。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热心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这个大家庭,并伴随她一路成长。

我先后在过浸出、电解车间,去年又调到超细锌粉污水处理车间。每到一处,我都抢抓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各车间工艺流程,生产工作技能一步步提高,现在已是一名"兵头将尾",带领着一个生产班组,真诚地感谢领导们的关心和同事们的信任。

不少人认为:"我为企业工作,企业给我发薪水,天经地义,至于企业如何发展,则与我没有多**系"。其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成长更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舞台。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组成一个强大的企业,企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我们不断得到磨练和提升,实现自我超越。

如果说企业是一艘船,那么我们员工就是水手。当船乘风破浪遇到风雨、礁石、海浪时,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扎实拼搏,这艘船迎难而上、安全航行的时机就会更多。对每个员工来说,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因为企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人生前程,而企业的发展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成长与成功范文6

自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乒乓球。首先学的是颠球,一开始我压根儿没把它当一回事,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只是把球不停地向上颠。后来,老师带我们看了一场乒乓球比赛,让我改变了对乒乓球的看法。两个队员拿着球拍在球台上挥舞,把球向对方打去,球一下飞向这边,一下飞向那边,场面十分激烈。于是我被吸引了,希望有一天也能站在球台上打比赛。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认真的练球,从能颠十个,到二十个,三十个,四十个……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的球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上了三年级,开始在球台上打球了,老师把规则告诉了我们,我们就开打了、也许是由于第一次在球台上打球,觉得浑身不自在。可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学会。于是我在家里只要有时间就拉上爸爸,把桌子拼起来当做球台和爸爸对打。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我也不断的练习打球的动作。我相信自己一定会连好球。

上一篇欢乐中国年

下一篇财务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