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舟过安仁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舟过安仁古诗

舟过安仁古诗范文1

在山脚下竹林湖水上,有着粼粼波纹。原来是一叶渔船在徐徐前进。走近仔细一看,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真可爱,一个穿着白色小褂子,一个穿着福气小肚兜。他们红红的脸蛋,樱桃小嘴。他们正悠闲地坐在船中谈天说地。沙沙的竹叶声伴着他们的笑,传到天边。

不知怎么的,他们跑到船尾。把划船的竹竿给收起来了。他们要做什么!然而,更加奇怪的事发生了。他们既然把“船心”——船桨给停在了船尾。天啊!这样他们的船怎么前进呢!没有了竹竿,没有了船桨,他们只能呆在原地了。可他们似乎不在意这事,又跑到船头那儿去,继续谈天说地,享受着清凉的风了。

突然,他们拿起了放在船舱里的伞。这把伞十分崭新,伞柄也十分光滑,颜色十分低调。衬着浓浓山雾,就像天上落下的一朵花似的。他们张开了伞。咦?真是奇怪,没有下雨他们张开伞干什么。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哦,原来小船在前进,前进的原因是那把伞给了他们力量和“船桨”,才使得小船前进。

怪不得他们没有下雨都张开伞,是因为他们有个好主意。他们张开伞不是为了挡风雨,不让自己的头被雨淋湿。是想让这把伞招来风,然而使他们的小船前进呀!他们可真聪明,小船就是在他们机智下前进的呀!

在浓浓山雾中,小船徐徐地驶过安仁县......

舟过安仁古诗范文2

【关键词】: 情·采·教学突破点

做为一名深深热爱语文教学的一名语文人,我一直有一个矢志不渝的梦想:让我的学生们通过阅读真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每天都快乐地徜徉于语文的“绿洲”芳草地。而课堂上师生的对话过程正是我不断探索的主阵地。

李亮老师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回归语文之本》中明确提出语文要回归本色,这个本色就是人本,而人本又依托于文本。(1)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唯有抓住文本关键点、质疑点才会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兴致勃勃地进行生本对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2)。“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这样说来我们在组织教学时,或从“情”切入,或从“采”切入,也就抓住了教学的突破点。

我在进行“童趣”(鲁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教学开课时就注重了以情切入:

1、出示现代的各种“童趣图”,引发学生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到古代儿童的生活,出示“牧童图”,让学生观察。

2、你想说什么?你想起了哪首古诗?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3、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板书:童趣)

这样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为组课文的教学奠定的情感基调。

当课文行进到想像《牧童》整首诗时的美妙画面后,我话锋一转,轻轻地引导学生:“想像着如此美妙的画面,这个时候你再默默地读一遍诗,这四句诗中哪一个词渐渐映入你的眼帘,让你念念不忘?”

“笛弄晚风三四声的弄!”

······

“那么这弄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牧童的笛子吹和很娴熟。”

“我感悟到了牧童通过笛声在回顾一天的美好生活。”

“笛声的忽高忽低,时断时续正是弄的作用。”

“我认为弄出来的单调是在向家人报平安。”

······

“那么如果用“吹”、“响”“鸣”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

“孩子们,一个弄字盘活了整首诗,其实古诗大诗人用弄做诗的还很多,谁能再举一例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共同积累了以下古诗句: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宋·苏轼(水调歌头》

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 ----唐.于史良《春山夜月》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唐·白居易《观游鱼》

这个环节正是一个高效的引导学生体验“采”的过程,整节诗学下来文意兼得。

当然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更佳的突破口就是“情”“采”融会点,既 “情”切切又“采”深深,这往往是最好的教学点,也正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

还是以我执教过的“童趣”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第二首诗《舟过安仁》为例。

学生结合画面与注释马上知道了两个孩子天不下雨打伞的情景,如果教学仅此而已也就失去课堂教学的价值。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大诗人是怎么发现这两个孩子的吗?请你用一看······又看······接着看······走近看······来描述一下这个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在课文中是不存在的,它必须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与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新建构诗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生发灵感的过程,也是对一个作家或诗人完成作品的逆向工程。结果学生做到了。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有一次,杨万里乘船来到了一个名叫安仁的县里。正当杨万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着湖边的杨柳的时候,他忽然发现了一艘船,一看船头上正坐两个儿童。又看见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又停下了船桨。杨万里把船靠近了一些接着看见一个孩子撑起了一把伞,而此时并没有下雨,所以,杨万里觉得这两个孩子很好玩忍不住仰天大笑。可是,当杨万里走近着看见渔船在一点一点地往前进的时候,又不得不敬佩他们的聪明才智,杨万里对身边的人说:“怪不得没下雨都要撑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利用风和伞,产生反冲力,使船前进呢。“此时此刻,杨万里诗兴大发马上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就是流传千古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样一节课下来,师生之间基于文本的有效对话,让学生的学习不仅得意,又得言得法,可谓是情采两相依的一次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舟过安仁古诗范文3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通过各种策略将教学与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匹配起来,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每一个学生或每个学习小组的不同需求,允许学生进行“菜单式”合作学习,满足他们的多元需求。

删选式“点单”,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学生在个体独立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学习期待,渴望老师或同学能及时帮助自己解决困惑问题。此时,在合作环节中,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不管学生懂或不懂,都要求他们将学案上的题目进行逐题合作,那么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也会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在合作学习环节中,学生可自主删去他们自己确定已经学懂的内容,然后选择自己仍存在难点、疑点的内容,自主选择存在共同的疑点、难点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讨论,在同质合作中探究,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

开放式“点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语文自主课堂中,允许各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合作内容,比如允许各学习小组在画出的所有重点句中,自主选择其中一句或两句深入地进行合作探究,而并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的重点句探究。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学案上设计这样一个合作“菜单”:“本课三首古诗词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请根据诗句想象该诗所描写的画面,感受、体验诗词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每小组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首。”在合作过程中,有的小组通过组内故事接龙的方式将《村居》编成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有的小组通过画外音加对话表演的方式将《舟过安仁》中两个聪明而淘气的儿童演绎得惟妙惟肖……

共享式“点单”,满足学生的资源需求。共享性合作学习是目前语文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在课外所获取的教学资源是不一样的,而这些资源有时候往往对课堂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安排时间,供学习小组内或组间对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有选择地共享性合作,或互补、或删选、或整理、或完善。在共享的过程中,大家共享的不仅仅是收集到的一些文本资源、图片资源,更包括学生对事物的观点、思考,还包括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力等。(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中心小学)■

舟过安仁古诗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77-0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情感基调,不同类型文章的基调更是不尽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也要因文而异,找出与文章相应的朗读技巧。

一、古诗词的配乐吟诵

教师在古诗词朗读教学时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出意境。如能将音乐与古诗词结合,诗词的节奏感会更为强烈。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先配古筝曲范读全词,让学生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激起朗读的欲望。在学生自由多遍地吟诵全词后,师生展开问答:

师:读了这首词,你发现古代的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的标题只有一个部分,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和题目,“清平乐”是词牌名,题目是“村居”。

生3:诗每一句的字数是相同的,而词却不一定相同。

然后,教师让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古诗《舟过安仁》与本首词吟诵比较,体会丰富多变、节奏明快的词独有的韵律之美。随后又让学生配古筝乐自由吟诵,让孩子们在满含感情的朗读中细细地品味词中所散发出来的乐韵和美感。

二、文言文的抑扬诵读

文言文教材虽然内容浅显,言简义丰,但由于学生接触较少,文章的字词音准、句读停顿、节奏的把握都是学生朗读的很大障碍。以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为例,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教师在指导学生初次朗读文章时,就要让学生把每个字的读音弄清读准,这样才不会错读。

其次,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在初读课文中,有些长句学生读起来会比较困难,如:“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句中的动词“谓”和连词“乃”学生并不熟悉,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谓”“乃”的意思,学生才能注意句子中的停顿长短、节奏快慢和语气的强弱,才能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再次,要读出语气,不要唱读。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句中的“哉”和“兮”都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这样的词让句式停顿,语调延长,一咏三叹间,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另外“善哉”一词是钟子期听了季伯牙的琴声之后发出的由衷称赞,朗读时要让学生把这种脱口而出、由衷赞叹的强烈语气带到句子中去。

三、散文的化诗朗诵

语言清新、情感真挚的散文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反复地涵泳、诵读课文,很难领悟文章描写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以教学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为例,教师在引领孩子们用心“走”进山中,体会作者和这山中的一切深情厚意时,可巧妙地将“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句子,转化成一首清丽的小诗。出示:

这山中的一切,

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gǔ)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

当学生融情于朗读时,师问:这山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你愿意跟他们热切地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生答: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四、小说的人物对话表演

教材中小说的篇幅大部分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情节跌宕起伏之美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朗读。如四年级下册课文《夜莺的歌声》中人物对话丰富,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片段表演。以下片段是由学生编写和表演的《夜莺的歌声》中的一段台词:

军官(狡诈):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淘气):怎么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不耐烦):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装傻):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开心):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诱骗):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舟过安仁古诗范文5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干活艘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其实,教学改革并不神秘,它的宗旨是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1.趣味竞赛式

有计划地、适当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既考查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竞赛可在不同的范围内进行,形式不能太单一,要强调趣味性,要灵活多样,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词语擂台赛、成语接龙赛、限时背古诗赛、即兴发言赛、辩论赛、读书知识竞赛等等。这种竞赛不是选拔赛,所以我从不采用淘汰制,而是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在竞赛中都能取得好成绩,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

2.快乐游戏式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因为游戏趣味性强,简单易行,所以深受所有孩子的喜爱,语文游戏式的活动课正是将语文知识融于游戏当中,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活动时,学生不受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约束,在动态组合中开展活动。如:"成语灯谜会"、"物品交流会"、"漫游古诗王国"、"智力大拼板"等,学生寓学于乐,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每一次语文课,我都精心设计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确定后,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包括课前的组织、策划、准备,课中的主持、实施及课后的总结评价,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以极大的活动余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了学生各方面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了主动参与的乐趣。如:我为了考查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积累情况,上《舟过安仁》这一课,课前,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有关古诗的知识,从诗人到内容、从写作背景到写作方法,无一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搜集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示了有关古诗的知识:有的以智力竞赛的形式让大家了解了有关古诗和诗人的小知识点,有的以"古诗接龙"的方法展示了大家所积累的古诗,有的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古诗的创作经历,有的以表演的形式再现了古诗的内容......最后大家评选出了"古诗王国"的国王、王后和大臣,并且全班同学都成了"古诗王国"的城民。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那么主动、积极,他们创新、他们合作、他们体验到了智慧的力量和主动参与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舟过安仁古诗范文6

一、主题性文本

主题性文本是指主题思想相同的文本,这类互文文本最为广泛,容易开发。1、引用主题相同的文章。单元内的课文、阅读链接和与单元对应的选读课文均互文,不同年龄段主题相同单元内的课文互为互文,不同单元主题相同的文章,互为互文。2、引用古今优美诗句升华主题。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很多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优美的诗文。现代诗歌自由、活泼,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受学生喜爱。3、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这是学生很容易从各类资料书上收集到的互文文本,有的是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有的是主人翁自己的经典名言,有的名言衬在单元导读下面。

二、结构性互文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有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写,有的按“总―分―总”的顺序写,有的按游览顺序写等等,凡结构相同的文章均为互文。如《母鸡》和《秦兵马俑》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我的战友》和《》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山雨》和《雷雨》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都是采用移步换景法,按照游览的顺序来记叙。

三、修辞性互文

在小学阶段,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凡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互为互文。这类互文教材里很容易找到,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找。如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比喻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四、语言性互文

中国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诙谐幽默。《杨氏之子》这则文言文就是抓住姓氏“杨”和“孔”开玩笑的妙文,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无限魅力。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两个小游戏,看谁的回答最机智。第一:富人看见萧伯纳说:“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萧伯纳说:“……”(“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挨饿的原因。”)第二:女儿问妈妈:“你的头发怎么白了?”妈妈说:“都是你给气的。”女儿说:“……”(“难怪姥姥的头发全白了!”)言下之意是:“姥姥的头发全白了,原来是你给气的呀。”有了这两个小游戏,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五、意象性互文

“柳”在古代是离愁别恨的隐喻,是离别的象征,是寄寓离别之情的信物。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六、题材性互文

同一题材的文章互为互文,这类互文在小学教材中非常常见。如《跑进我家来的松鼠》和《松鼠》都是写松鼠,《牧场之国》和《草原》都是写草原,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都是写梅的诗文。《三只白鹅》和《白鹅》《白公鹅》都是写白鹅的文章。《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都是写送别的诗。

七、文体性互文

指同一文体的文本互为互文,在小学教材中,有几种特殊的体裁必须引入互文,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都是信,要强调信的格式;《文言文两则》《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是文言文,且整套教材仅此三篇,必须补充其它文言文;《打电话》是相声,《半截蜡烛》是剧本,它们在教材中绝无仅有,必须补充其它文本;一些综合性学习如研究报告、字谜、笑话、有趣的谐音、建议书、同学录、毕业赠言等,必须补充文本。

八、创编性文本

指师生自己创编的与主题相关的文本,范围特别广泛。如根据古诗《舟过安仁》改写的短文,为《大瀑布的葬礼》补充菲格雷特总统的发言,为《自然之道》写结尾,把《凡卡》课文中信的内容按格式写下来,续写《穷人》,仿写《山中访友》,《生命 生命》小练笔,老师写给学生的下水文,学生每个单元紧扣主题的优秀习作,师生创编的剧本、快板、三句半、童谣……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