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范文1
5.1面积和面积单位
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妈妈卧室的地面面积有60平方米,丽丽卧室的地面面积有(
)平方米
A
.
5
B
.
40
C
.
200
2.
(2分)大拇指盖的面积大约是1(
)
A
.
平方分米
B
.
平方米
C
.
平方厘米
3.
(2分)学校篮球场占地面积约是6000(
)
A
.
平方米
B
.
米
C
.
平方千米
二、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4.
(1分)比一比。
_______面积最大,_______面积最小。
5.
(1分)圆所围成的_______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6.
(1分)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篮球场的面积是450_______
一种正方形地砖的边长是80_______
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是3_______
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_______
7.
(1分)物体的_______或_______就是它们的面积。
8.
(1分)边长分别是1米、1分米、1厘米的三个正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边长为_______的正方形。
三、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9.
(5分)估算枫叶的面积.
(每个方格表示1cm2。)
10.
(5分)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图形,在面积较大的图形下面画“√”。
(1)
(2)
(3)
11.
(5分)①号与②号长方形的面积相等,①号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那么②号每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2.
(5分)下面六个图形中,给面积最大的涂上绿色,面积最小的涂上红色。
13.
(5分)将面积相等的图形练一练。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4-1、
5-1、
6-1、
7-1、
8-1、
三、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9-1、
10-1、
10-2、
10-3、
11-1、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范文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
我们一个指甲盖的面积约1(
)。
A
.
米
B
.
平方分米
C
.
平方厘米
D
.
厘米
2.
(2分)
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
)。
A
.
相等
B
.
不能比较
C
.
面积大
3.
(2分)
一个长方形长12厘米,宽8厘米,如果将这个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
A
.
144平方厘米
B
.
64平方厘米
C
.
96平方厘米
D
.
16平方厘米
4.
(2分)
有一块边长200米的正方形小麦试验田,共收小麦16吨,平均每公顷收小麦(
)
A
.
2吨
B
.
3吨
C
.
8吨
D
.
4吨
5.
(2分)
图书馆的地面是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长方形,如用边长为40cm的地砖铺地,则需多少块地砖?(
)
A
.
128块
B
.
625块
C
.
436块
D
.
1038块
6.
(2分)
选择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如果下面各图形的周长都相等,那么,(
)的面积最大.
A
.
长方形
B
.
正方形
C
.
圆
7.
(2分)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这个长方形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
A
.
56平方厘米
B
.
49平方厘米
C
.
64平方厘米
8.
(2分)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周长是(
)。
A
.
1米
B
.
4米
C
.
4平方米
二、非选择题
(共17题;共39分)
9.
(1分)
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扩大________倍
10.
(2分)
长方形的长是5分米,比宽长2分米,它的周长是________分米,它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分米。
11.
(1分)
周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12.
(2分)
幸福村小学操场是个长方形,它的长是115.05米,宽是67.8米.这个操场的周长是________米?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13.
(3分)
一块正方形木板的周长是320厘米,这块正方形木板的边长是___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合________平方分米。
14.
(1分)
(2015·泗洪)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长和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厘米.
15.
(2分)
(2018三下·云南月考)
一个正方形,边长是20厘米,它的周长是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
16.
(1分)
一个大厅长24.8米,宽9.6米.用每块0.32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________块这样的方砖?
17.
(2分)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dm,它的边长是________ dm,面积是________ dm2
.
18.
(1分)
小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板量课桌面的面积。沿着长要摆6个,沿着宽要摆4个,课桌面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分米。
19.
(2分)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8厘米,宽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________周长是________
20.
(1分)
一块长方形果园,面积是6公顷,这个果园长600米,宽________米.
21.
(2分)
把一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割成大小相等的两块长方形,每块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周长是________。
22.
(3分)
100平方厘米________10平方分米 1平方米________ 90平方分米
200平方厘米________ 2平方分米
23.
(5分)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下图。(单位:厘米)这个零件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24.
(5分)
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25.
(5分)
一个长方形餐桌,长是1.6米,宽是长的
倍。求这个长方形餐桌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二、非选择题
(共17题;共39分)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范文3
一、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8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还很欠缺,他们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特别是本学期转来的一位后进生,基础极差,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辅导,也不知最后的情况如何,我将尽力帮助他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三、本学期教学的措施
(一) 基本教学措施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培优辅差措施:
1.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在校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2.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3.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课时及进度安排
内容 课 时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6课时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5课时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5课时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 8课时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6课时
(六)对称 5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范文4
教师要挖掘教材内涵,联系实际生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优化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想象、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参与,经历、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有效地内化数学知识,建构对数学事实的直接经验与理性认识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立足教材内涵,引发探究体验
教师善于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或学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具体情境,精心安排并做到合理引导,引发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细致地分析数量关系,以抽象的算式反映直观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思维逐渐深入,学会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掌握运用数学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的方法,在体验学习活动中生成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片段:教师先把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动态演示,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屏幕演示,学生观察之后,屏幕出示探讨问题:“你从图中寻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游乐园远处3位小朋友分别用大小相同的积木搭成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拱门等图形。
生2:游乐园餐布上左边三位小朋友手里拿着大小相同的西瓜瓣。
生3:游乐园餐布上右边四位小朋友正用刀切月饼。
生4:餐布前有两个小朋友坐着跷跷板,手里各拿着半粒苹果。
生5:游乐园前面左侧有四个小朋友正在折纸、涂空格子。
生6:右侧三个小朋友观看三只白鸽在三等份圆形食槽吃食,四只白鸽在四等份的圆形食槽吃食。
生7:那些积木、西瓜瓣、分开的月饼、苹果的大小是否相等?
生8:圆形食槽三格或四格是否等分?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数学信息和问题给予评议。
接着运用屏幕出示两个小朋友坐着跷跷板,手里各拿着半粒苹果,并出示问题:“把1粒苹果分给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怎样做才能公平?”学生在小组里探讨后,教师适时板书:平均分,提出:“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平均分的课题——分数,也就是把1粒苹果平均分成两个半粒,每个小朋友分到半粒苹果,也就是这粒苹果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1/2。”学生在教材创设的情境中探究意识得到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
二、注重实践操作,建构知识体系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要根据数学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直观、形象的数学表象,采用各种教学用具及有效方法,让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探究、思维、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数学方法,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画着许多方格的硬纸片,这些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在方格上画着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了合作操作,有的学生采用了数一数的办法,用数方格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采取了剪一剪、拼一拼办法,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梯形或三角形,平移两个小三角形或旋转两个小三角形等方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根据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学生在操作中一边观察,一边探究,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恰好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推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六个长方形纸板,合作制作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作品展示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方位顺序数出纸盒一共有几个面,并观察和说出每个面的形状,通过探究体验,学生感悟到要制作长方体的纸盒,两个相对的长方形纸板必须大小全等。接着,学生动手用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后,继续探究长方体框架的特点,数出长方体框架共有几条棱,用尺子量一量每一组棱的长度,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到要把12根小棒分成3组,在相同的方向上必须有4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才能制作成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学生通过操作、思索、交流、体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达到了感性的认识。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实践操作,感知了数学内容,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了数学知识体系。
三、引导积极探究,发展数学思维
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出示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确定需要搜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整理这些数学信息,运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以自主的体验方式进行思维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时,教师出示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学生观看例题后:
生1:用称或天平称一称,较轻的那一瓶就是少3片。
生2:把钙片分别出来数一数,就可以判断哪一瓶少3片。
生3:用手掂量一下,较轻的那一瓶就是少3片。
……
教师把学生列举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哪种方法找次品比较合理?说一说理由。” 学生经过一番探究,认为运用天平称是最合理的方法。接着,学生在小组中动手操作,运用天平称每一瓶的钙片,不但找出了次品,还发现到不同的称法需要的次数也不同。
生1:我们把5瓶钙片分成2瓶、2瓶、1瓶,第一称前面的两份,天平刚好平衡,那最后一片就是次品,只称一次就找出次品了。
生2:我们也是把5瓶钙片分成2瓶、2瓶、1瓶,第一称前面的两份,天平不平衡,就把质量较轻的2瓶再分别放到天平各一边,较轻的一边就是次品,称了2次才找出次品。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范文5
一、夯实基础,渗透在低段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因此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是必要的。基于此认识,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案例透视】在北师大版第一册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7 8-=
笔者认为:这批学生入学才一个月,他们分析能力差,不能整体的思考问题,能写出一两种方法就已经很不错了,要他们写出所有的填法有点拔高要求。应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差异,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练习后指导老师告诉我:“其实小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够的,他们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填法都写出来。只是绝大部分孩子在写的过程中都是无序的,我们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应该都能解决问题。”
听取了意见后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7,自己尝试。发现有以下几种填法:
生1:2+5=7,3+4=7。
生2:1+6=6,0+7=7。
生3:6+1=7,5+2=7,4+3=7,7+0=7。
师:我们这样写,很容易重复,也很容易漏掉,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4:0+7=7、1+6=7、2+5=7、3+4=7、4+3=7、5+2=7、6+1=7、7+0=7。(从小到大)
生5:7+0=7、6+1=7、5+2=7、4+3=7、3+4=7、2+5=7、1+6=7、0+7=7。(从大到小)
生6:0+7=7、7+0=7、1+6=7、6+1=7、2+5=7、3+4=7、4+3=7。(一组一组写)
小结:师引导观察这三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做这样的练习时,一定要按顺序来写,这样才不会重复和遗漏。
在接下来的练习8-=中,我发现班里有90%的同学都能按一定的顺序把所有方法完整地写下来。
实践告诉我们,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方法的具体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如在+=7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出了有序思考的几种方法:①从大到小②从小到大③分类。这几种方法是有序思考中最常见的,学生在做类似的习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上。长此以往,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了。
二、功在平时,落实在课堂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课堂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最好阵地。教材上的习题都是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的结晶,每个年级都安排了不少“有序思维”的练习,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好这部分练习。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正是通过数学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的。
【案例透视】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先填表格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给予的是虚幻的,自悟的才是真切的。笔者认识到如果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通过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有序思维也能得到发展,同时也能使他们真实的体会到有序思维的重要性。带着目的我行动了:
(教学片断)
方法: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设计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
投影出示要求:1.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
2.周长是20厘米。
3.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师:现在请你们比较这两张表格,你认为哪张表格便于你观察?
生3:第二张,因为这张表格的长是从大到小排序的,这样我们就不会遗漏,不会重复。
……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只有有序地填写表格,才能得出规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数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书本中的数学材料加以开发和利用,吃透、挖深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数学独特的价值得以体现。
三、巧设题目,提升在练习
什么是数学学习?它不单纯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平时在做练习时往往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而忽略了答案背后所隐含着的更为深刻的思维引导价值。因此,教师要走出“为练而练”的误区,合理地对习题进行深加工,展示或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让新的方法在新的练习中得到运用,让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案例透视】在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小明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前三位数字相同,后四位数字也相同,所有数字的和正好等于由这个七位数第三位和第四位所组成的两位数。你知道小明家的电话号码吗?
初次做:这道题共有5个人做对,占全班人数的11.4%。笔者向学生公布了这一结果,学生们都低头无语。笔者问:你们对这题的答案进行了有序思考吗?(还是无语)接着问:你们是要老师讲还是要再想一想?学生齐说:让我们再想想。我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了他们10分钟。出现以下情景:
生1:2226666,和是30(不是)。3334444,和是25(不是)……
生2:(情绪激动)他说:“你们这样毫无头绪地乱猜,简直就像是大海捞针。我做这道题目就花了3分钟时间,因为我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的,最小的应该是1110000,这个数显然不是,连算都不用算。接着是1112222,他们的和是11,不是。1113333,和是15,不是。这样一直写,当写到1115555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一致认为后面的数就更不可能了,因为之后的和都是20出头了。接着,就是2221111,孩子们发现这个数的和显然是太小了,于是经过估算,一致认为可以从2224444开始检验,和是22。
同学们从这位学生的思路中得到了启示,不出2分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找到了这个正确答案:3337777!最后,我请孩子们来做一下总结,“今天我学会了有序的思维方法”,“像这一类的题目,我们应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思考”。看到孩子们兴奋又满足的笑容,我觉得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像上面的这道题目,如果老师直接教授了解题的技巧,那么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绽放的机会。而学生通过讨论与尝试,体会到了有序思考的优越性,这种思考方法的获得,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解决问题的本身价值。
数学知识面广、量大,我们教师无论如何也教不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道习题,可以引出许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一堂课,可以启发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做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在教学时,除了考虑到写得明明白白的数学知识外,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范文6
一、“理”与“通”是数学复习课的本质特征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呈现。往往是以单元的形式分散出现,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但学生还是很难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复习。就是要抓住“理”和“通”,“理”就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通”就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弥补缺漏。清除疑惑,获得提高。
案例一
教学内容:全册整理,乘(除)法知识。
教学目标:
1 系统地回忆,梳理本册所学的内容,从而构建知识网络。
2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本册所要求的除法、乘法的计算,在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 通过整理与复习,培养总结与反思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回忆知识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学期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目录)
师:请你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进行整理。(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都可以)
整理知识
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归纳、整理,完成下表:
师:下面。我们将本册内容中的乘、除法两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探讨。
厘清知识
计算下列各题并思考三个问题:
690÷3 624÷6 344÷4 631÷3(后两题验算)
50x12 25x12 46x34 52x45
(1)除法与乘法两个单元有哪些计算要求口算?(2)笔算乘、除法哪些问题最容易出错?怎样避免这些问题?(3)你能应用乘、除法的计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吗?
通过练习、讨论、回顾、交流得出乘、除法计算时的
注意事宜:
1 在乘、除法计算时,如果是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用口算。
2 在除法计算时,特别要注意不够商时用“0”补位。商首位的确定。除法中除不尽时的验算方法等事宜。在乘法计算时。特别要注意积的末尾有几个零容易忘记写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除数要比余数大)。乘法时要特别注意积有几个零。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0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拓展延伸
师:下面来探讨第3个问题。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买20个玩具熊和1个机器人要多少元?(2)如果用这些钱买布娃娃可以买多少个?(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知道解答吗?
总结:首先,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或语言信息;其次,根据问题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也就是弄清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最后,根据要求进行数学解答。
师:请同学们根据总结出的解题策略,完成下列试题。
有19条龙舟参加比赛,每条乘坐13人。“胜利号”3分钟划行了744米,“屈原号”2分钟划行了500米。
(1)商店为比赛特制了975个礼品粽,每5个装一袋,每3袋装一盒,一共装了多少盒?(2)每盒粽子12元,给“屈原号”每位队员买一盒礼品粽作奖品,160元够吗?
注:老师可以针对复习内容。结合平时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情况,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完成。
二、“提”与“挖”是数学复习课的核心灵魂
数学复习课应该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深入挖掘核心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实效。老师复习时,要精讲精练,在练习设计方面,要考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让训练点源于教材又别于教材。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案例二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回顾、疏理长(正)方形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能够正确运用公式,灵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 在对长(正)方形的面积的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感知观察的能力。利用比较、归纳等数学思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回忆知识,形成脉络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单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
生:我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生:我懂得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解题时,有哪些方面需要大家注意?
生:解题时要注意单位是否相同。
生:弄清题目到底求什么。正确使用公式。
整理知识。穿线结网
师:请选择一个知识点为出发点,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整理成一张有关联的结构图。
生:我是这样构建结构图的。
师:我想结构图可能还有其他构建方法,只要同学们能阐明思路。厘清知识问的内在关系,都是科学合理的。
阐明思路。架构知识
选择:有一张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
(1)用笔沿着四周画一圈是_________。
(2)用蜡笔把整张纸涂上颜色,涂色部分的大小是___________。
(3)如果把这张纸剪成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能剪_______个。
(4)用这些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填写下表。
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生: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生:我通过动手剪一剪。发现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面包含有3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生:如果用这些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摆5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我发现:它们的面积不变,都是36平方厘米,长和宽在变,周长也在变。
师:同学们,通过一题的练习,就明确了面积和周长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还发现了它们的内在规律,真了不起!这里老师有个要求,课后请你们独立完成课本P114页第17题,与今天这道练习题一同思考。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发现了什么?
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师: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①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 )。
②小华学校操场面积约是1500( ),绕学校操场跑一圈有200( )。
③1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判断。
①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的数值相等。( )
②一个长方形的一角剪去任意一个小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
(3)解决问题。
注:让学生观察,互相评价。并强调注意事项。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选择哪一种瓷砖铺卫生间最经济实惠。
生:我认为选择耐高温型瓷砖铺卫生间经济实惠。因为:
40x20=800(平方分米)
2x2=4(平方分米)
800÷4=200(块)
6x200=1200(元)
4x4=16(平方分米) 800÷16=50(块)
18x50=900(元)
1200-900=300(元)
生:我同意上面同学的观点,但解题太繁了,我是这样解题的,(4×4)÷(2×2)=4(块)。一块耐温型的面积相当于防滑型的4块,6×4-18=24-18=6(元),4块防滑型瓷砖需要24元,比一块耐高温型瓷砖贵6元。所以,从经济实惠考虑选择耐高温型瓷砖。
师:我认为以上两种方法都有科学依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假如这一题不是提“经济实惠”,而是要求“美观大方”。你怎样选择这两种瓷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