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研究;策略

2013年,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观摩东北师范大学学院郭凤志教授的思政课教学之后,从当前形势与任务出发,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从中汲取精华,从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多知识可以运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它既能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亦能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焕发生机,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笔者自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问卷》,于2015年3月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长沙职院四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被调查学生有2013级和2014级,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89份,被调查的学生2013级有124人,占总人数的32%;2014级有265人,占总人数的68%。被调查的学生涉及会计、汽车维修、旅游管理、国际贸易、文秘、音乐表演等专业,有59.5%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超过一半的学生肯定思政理论课在其成才方面的价值,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现状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空洞、理论脱离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方面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实践教学,53.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比较空洞,理论脱离实际。思政理论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必须联系社会热点、国内外事件等进行教学,同时实践教学不可少,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同时,在调查中,21.3%的高职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用并有所了解,26.54%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76%的学生清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时间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可见高职学生对中国创通文化知识感兴趣,高职学院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思政课教学的渗透。

(二)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调查中发现,60.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14.9%的学生对思政课有兴趣,2.1%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学校的规定没有兴趣也要学习,因此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议调查时,56.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优点,但它的缺点是只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如果只采取讲授法,会使教师重视理论灌输,照本宣科,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不接地气,使学生对思政课更加没兴趣,教师讲台上声嘶力竭,学生不听课干自己的事情,最终教师也丧失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被动、缺少积极主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是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发现,有49.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就业没多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遇事即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对自己的求职择业有用,学不学一样,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因此思政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游戏、看电影、学习专业课知识等现象,而沉溺于手机中的这类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这就需要思政教师除了讲授自证理论知识之外还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如讲述《论语》,使学生明白孔子与弟子曾经探讨过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课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对大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可以加强学生自身修养,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伴随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如孔子提出和为贵,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均为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尊心很强,只要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更有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为公 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除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直面现实问题与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真实反映社会各个方面。高职学生是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会比较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及与自身成长成才的问题。思政教师一定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讲真话,不回避矛盾,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方面的关联,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解决自己的疑惑。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辅助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教学相关通俗读物,如《国学》、《弟子规》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产生一定积极效果的读物,思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需要,借鉴吸收教学相关通俗读物的内容对有关理论进行阐述解释说明,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中“学”,自己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当中,这样会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的“入学生的耳、脑、心”,以更好的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新路径。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即客体,这样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学生有思想,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现在思政教学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不仅仅是指教育者,同时还包括受教育者,即学生,在思政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导作用,又激发学生主体性,尊重其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探讨以促进师生交流与融合,实现教学相长目的的教学方法。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安排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如以重大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为契机,对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民俗民风。利用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特定意义的重大传统节日开展活动,通过9月3日胜利纪念日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真谛,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是14A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竹(1983―),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律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成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以迅猛的态势涌进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是非分辨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学生影响尤其巨大。因此,在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成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生源差异

成人教育的对象大致为两部分,一部分对象是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经历,已经走向社会并且拥有工作岗位的夜大、函授学生,其思想状况与全日制学生相比就更为复杂。另一部分学生是高考落榜生,他们身上仅有的一点传统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通过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于书本和教材。从以上生源来源看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地域分布、从事的不同行业,既有传统行业,也有新兴行业。同时,在职职工中有高层管理者又有中层和一般职员,而且更多的是想自己再充电提高的一般职员。学员之间年龄悬殊很大,造成了学员思想认识的不同。年龄大的学员思想相对成熟,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年龄小的学员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然而,单纯、幼稚、好冲动,对事物的看法有时片面、偏激。

(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成人学员虽都经全国成人高考正式录取,但因成人高考门槛较低,各人的文化底子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处环境条件和所受教育不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认识能力,造成对事物的评判有深浅之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学员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最终达到全体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共同提高。

(三)工学和家庭的矛盾突出

成教学生角色复杂,每一种角色都赋予他们一定的义务和权利,并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相应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他们从不同的角色转换成学生,要坐下来专注于学习,必须排除各种干扰,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和家庭的矛盾。

(四)学习的功利性较强

由于成教生与全日制学生相比,来源广杂,有的是为了升职、升级必须解决文凭来上学的,有的是因高考落榜而为了找工作、找饭碗来花钱读书的,还有的是为了学专业技术、学真本领,以满足工作对专业技术的需要来上学的。即使是存在着不同的学习心理,但他们在学习内容的追求上是几乎一致的,就是务实、急需、有用,希望能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加强成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具有陶冶情操、修养道德、摆脱庸俗、提高境界的功效。

(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成教学生在对古代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先哲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接受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得以绵延昌盛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能够增强成教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对待自身境遇上,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传统文化中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国家强盛时期和国家危难之际,它都曾激发过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对成教学生而言这必须具有的一种开拓进取精神,是现代社会对成教学生的一种要求。正是因为成教学生自身的特征,要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

(三)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健康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道义对人生的重要性,把道德、道义作为人生的基础。仁人志士的理想人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锻铸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下,一些成教学生单纯重视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过分强调功利,而忽视人格的养成。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

(四)和谐统一的兼容品德,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谐统一,对于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教学生的个体意识日趋增强,群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人际关系趋于冷漠。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让他们懂得人人需要他人的帮助,引导学生关心他人,珍惜友谊,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加强成人教育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目前,成人教育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只有马哲和邓论、法律基础三门课程,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果能够增设一定学时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让学生在哲学思考、文学欣赏和道德审美中,养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教师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从文化精神入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个专题讲授,每个专题可以参照百家讲坛,要讲得生动形象,高屋建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自学兴趣,为他们的思想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考试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总结和检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采取以学生写读书报告和专题论文的形式实行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读原著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要求有充实的资料、独到的见解。这就促使学生自己去广泛搜集材料,研读经典著作。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利用现代化的一切手段,通过实物形象、图片、声音、动画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动感画面,来诠释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它是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要有效地对成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需要全体成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成人教育者可以利用黑板报、校园文化专栏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专题讲座、参观古迹、博物馆、纪念馆、多媒体等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还可以突出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搞一些相关活动,比如中国传统典籍的欣赏及朗诵活动;组织学生过中国传统节日,尽量发掘中国的传统民风民俗;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介绍中国相关传统行业的规矩和习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加以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喜欢参与的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优秀古诗朗诵比赛、历史事件演讲等等,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在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依然没有被摆在重要的位置。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心和反思,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势在必行。要养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担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冯秀珍.中国文化传统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M].2003年出版.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罗英侠.浅谈成人高教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 孙普阳.浅析在成教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8).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美术教学;诠释和渗透

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质,美术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精神内涵等同于迷信,以至于使本来就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对其有崇尚倾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不能正确地看待和接受,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时一定要客观地分析,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在美术课上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此加以探索,认为美术鉴赏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教学内容着重诠释和渗透。

一、“阴阳相生相克”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中国道家学说提出的一阴一阳关系,体现出的是对立与统一之美。在阴与阳的关系中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一种相对对立的条件下产生的。“阴阳相生相克”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她是我国古代辩证法的最早体现。这对矛盾辩证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如大小、虚实、浓淡、黑白、枯润、方圆、顺逆、奇偶、冷暖、疏密、巧拙等。例如,北京故宫在建筑朝向(南为阳北为阴),房间、栏杆、屋顶、兽吻的数量和尺寸(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屋顶及建筑底座的形状(方为阳圆为阴),屋顶及彩绘的色彩运用(暖色为阳冷色为阴)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另外,传统中国山水画的题材很具有中国特色,它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一方面山为阳(坚硬、强雄),水为阴(柔软、无形),山因水而灵动,水因山而有形。另一方面山是古人心中连接天和地的通道,古代文人雅士都以隐居深山为自己的追求,而水是龙的世界,龙是中国人心中的图腾,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传统中国绘画在构图上的计白当黑,墨色浓淡干湿的运用,线条疏密、正侧、曲直、急徐等也能体现这一思想。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体现

中国古人在军事、中医、巫术等领域根据“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人类社会是在自然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自然和社会必然相互影响。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重新审视中国古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探寻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虽为人造,宛自天开——妙造自然。”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讲究不留人工痕迹,在评价园林时用“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天造地设”等赞语。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同样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息息相通、和谐统一。传统艺术创造中的题材、构图、笔法、墨法、色彩、气韵包括艺术家的个人修养都应该从自然万物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这些艺术创作的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庄子“因顺自然”的主张,强调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统一,顺从自然的规律。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如果我们不能全面理清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就不可能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去欣赏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画。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也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三、“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渗透

“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美术中的表现是指艺术表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不是简单的折中。中国古代文人强调“不愠不火”。孔子说“过犹不及”,因为过头和不足都是不准确的。中国传统美术要求风格刚健但不可有霸气,风格柔美但不可以有媚态,笔墨简练但不可单薄,体形创新但不可哗众取宠或流于怪诞,实际上都是强调艺术要遵循“中庸之道”。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体现了这样的理念,现今所提倡的对乡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和谐是一种恬静的大美,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力量。艺术讲究触类旁通、博采众长而融会贯通,集百家之长糅合而成的和谐具有更深层次的可阅读性。坡不仅是书画家,而且是文学家、思想家、诗人;齐白石不仅是书法家还是画家;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更是多才多艺。由此可见,艺术的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它们是在和谐的境界中被艺术家信手拈来,相互补充,彼此增色而浑然天成。正是这种艺术的和谐成就了这些艺术家,更成就了中国传统美术永不褪色的魅力。

四、“克己修身”思想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老子》中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讲的是“克己修身”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无处渗透着“克己修身”的思想。所谓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指的就是一个画家如果没有精湛的艺术修养与良好的艺德,就不可能创作出与观者心灵沟通、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无论什么样的画作,都是画家心灵的写照,心到意显无可掩饰。心灵亦指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一个画家的内在素质对其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克己修身”在艺术中既是指艺术家要提高人品从而提高画品,即“画如其人”,也是指只有苦练才能成功。古人画论曾有能品、逸品、妙品、神品四品之论。中国传统文人画家讲究“池水尽墨”“退笔成冢”,要克制各种欲望和诱惑,才能最终得到认可。魏晋绘画品评理论的核心是才性论,有才性的画家往往被列为较高的一个层次。人格意识成为中国绘画的审美原则,提倡艺术家从生活审美体验上升到生命体验,感悟宇宙大道,以高尚的人品、精深的学养、超高的才情、杰出的技巧去进行艺术创作。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和弘扬的数不胜数。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文化传承的有心人,在基于新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予以渗透,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命脉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王嫣.谈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安徽文学,2009(8).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4

一、态度上:坚持批判继承、转化、发展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保守落后一面,精华与糟粕相互结合。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时,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知识结构、理想追求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转化、发展是我们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三种方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之上的,有其形成和发展特定的历史环境。因此有些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批判的继承是我们对待传统道德最基本的态度与方法。“继承,就是经过批判分析之后,取其正确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抛弃那些错误的、消极的、没有价值的东西。”[1]转化是赋予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必然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为整个封建社会服务,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但不能因此否定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当代社会价值。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转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服务。发展是传统道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实现转型,获得新生。”[2]在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时,既要体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又要体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提高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坚持先进性、贴近性、现实性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3]“优秀传统文化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其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其内容之深奥,形式之华美,情感之充沛,表现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4]只有正确的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容,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时体现出它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时,所选择的内容一定是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例如“仁爱”价值观、“重义”道德观、“和为贵”和谐观、“重勤俭、讲孝道”家庭美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神、“民为邦本”“贵民”“重民”精神。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家长制、小农意识、消极保守、固步自封、重利轻义等消极的思想和观念,我们要加以否定、加以排斥。同时,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专业背景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习、贴近生活”的原则。只有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只有传统文化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只有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精神动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才能增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拉近传统与现实的距离,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式上:坚持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大多数工科院校而言,没有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科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失。在此背景下,“两课”的课堂成为工科院校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工科院校的“两课”教师,一方面要承担“两课”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无形中也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要增强教学实效性,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自愿地对所学知识从认识理解到情感认同,然后升华为理想信念,最后转化为行动指南。”[5]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觉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任课课程、教学章节适时的讲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两课”教学过程中,使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课堂教学。特别是制作内容丰富,富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讲解激发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再次,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让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课前布置热点问题,课中讨论、演讲等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理论,学习知识,增长实际才干。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交流讨论,以此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两课”教学是强化工科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要发挥其他渠道的作用。作为高校的领导要在思想形成统一的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条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BBS、微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举行关于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坛、专题讲座、征文、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可以开设《古诗词鉴赏》《古典文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在全校形成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传播手段,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各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中国画是其中一颗光华璀璨的珍珠。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画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中国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充满小组协作学习的“声音”,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新突破。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又该怎样结合课程改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间怎样进行文化传承?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大中专院校中国画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追根溯源,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对于“文化”的诊释很多。中国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的释义是这样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词德语是Kultur,英语是Culture,两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义是指耕种和植物培育,后来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许多联想:中国菜、茶文化,书法、国画艺术,中医中药、经络针灸,古典诗词,旗袍、唐装,故宫、长城、江南园林等古典建筑,三纲五常、忠孝仁义,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佳节,祭祖拜佛、养生炼丹,人生礼仪,神话传说,民间娱乐……这些无不是传统文化现象。也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分类: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兵家文化、民俗文化等。

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毕加索曾说: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艺术最具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大多源于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绵延了五千年的鲜活的生命体。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文字: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对于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画的人来说,中国绘画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殿堂。我们应该带着仰视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指导学生继承传统,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使学生成为各方面都很丰富的、修养全面的最优秀的人材。

三、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属于传统文化中间的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典型的师徒制,师父教徒弟,徒弟的数量一般较少,较之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很多。成语“青出于蓝”就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徒弟比师父更有成就。但在这中间是以师父的“教”为主的,徒弟只是“旁观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学,在模仿师父的技艺。学习的时间一般较长,明显长于现今的学院教学。客观地说,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谈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师父带徒弟时间较长,徒弟学得较扎实;徒弟人数少,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师父交流,因而能够掌握更多。从其效果这方面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教师(师父)也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教学生(徒弟),故“出蓝”者亦为数不算少。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类似于先前的师徒制。另外,在师徒制教学中,更注重“身教”及“意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拈花一笑”式的意会、意念相通,这和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写意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生多师少”。

当前的教育情况(侧重于中国画教学),一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在大学主修中国画课堂上,我还是采用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有二十人,有些偏多。作为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我负责中国画教学,其中零零级美术专业班三十一人,零一级美术专业班二十二人,零二级美术专业班四十三人,零三级美术专业班三十七人,零四级美术专业班四十六人,采用师徒制教学是不大可能的,分身乏术。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国画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人,由于中国画的专业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师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

2.文化修养:“营养不均”。

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面能力较弱,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不新鲜的问题。美术距离学生有多远?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在中学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而且是被默许的,很多学校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占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副课”。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在升人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美术课。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课只能被“牺牲”。

通过课堂提问,我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如先秦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及画论等了解不多。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是五年制大专班,所学科目较多,当然这并非主要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所学科目较多,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规划,就完全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3.专业课程:时间分散。

目前江苏省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中,只有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的专业课相对教多,其余的师范学校大约每周4课时。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的反映,课堂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以至于有个别的学生在新课结束之后,容易彻底放下,等到下周上课时再重新拾起来。对于之前所学的内容,学生真正能够最后保留下来的比较少,缺少一个慢慢“反当”的消化吸收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

四、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进校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情况与课程设置情况,任课老师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计划,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间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让课堂文化的传承得以更顺利、更“可曰”。这是因为中国画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在讲授写意梅兰竹菊等花卉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古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内涵,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在讲授写意时,选择了学生熟悉喜欢的周杰伦的《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增加了咏菊的名诗欣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

2.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

由于学生很多,最佳办法是采取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效果比较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给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最佳办法是集中授课时间,可以借鉴美术院校的做法:每学期把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如中国画、素描、水粉、版画、油画等)集中时间,每周的专业课皆为同一门课程,进行分时间分阶段授课(例如:素描每周安排两天半时间,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这样,教师的总课时并不变,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深人学习,趁热打铁。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或创作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五、如何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具体描述如下。

1.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写意画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的相关诗词和知识,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笔墨精细地描写的一场特别的诗社活动。史湘云做东主持品蟹赏菊宴,正是蟹肥菊黄之时,这是再妙不过的创意之举了。曹雪芹花了浓笔重墨写了多首咏菊之作。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了民族艺术的伟大。在讲《写意牡丹画法》内容时,介绍牡丹,我给学生推荐阅读明代李汝珍的神话小说《镜花缘》。

2.给学生安排诗词赏析,丰富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结合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诗词歌赋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讲授写意梅花、兰花、竹子、、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相关的古代诗词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吟颂,体会诗人的乐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能够体会梅兰竹菊的高尚品德与节操。譬如“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为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通过松来比喻刚直不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借菊抒怀,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古人的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典乐曲或影视片段或着歌曲,深化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3.给学生设书法篆刻课,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文化修养。

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纸上的舞蹈。这是非常形象、非常贴切的说法。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把这方面的内容添加进来。尤其是在写意画,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古人把画兰竹梅等称之为“写”,所谓“喜写兰,怒写竹”就是这个意思。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这样写道:“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他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6

一、传统文化缺失严重

(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回顾历史,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到儒、道、释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各个流派,再到,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了。这种断流,在我们正要和将要继承发扬文明的下一代——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为了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笔者就近选取了洛川县旧县镇和永乡乡的部分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统计及结果(见下表)。

调查结果可以显示出来,学生喜欢的仅有春节和元宵节的热闹和其乐融融。不知道历史遗址的大有人在,对民间艺术的漠然,对文学名著、传统经典更是知之了了,这不能不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忧心忡忡。在我们生活方式不断西化的同时,在西方文化不断渗透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在逐渐的被淡忘甚至遗弃,很难想象,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后代还能听到、看到多少我们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缺失

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到高考制度恢复,再到前些年的应试教育,今天的素质教育,因为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表面在不断变化,然而究其实质,发生的变化微乎其微。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考试的压力,不得不重点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越来越被淡化了。从此“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退出了我们的启蒙教育课堂,青少年语文教育的面貌大为改观。语文课本一度在厚古薄今的文化思潮影响下,古汉语的篇幅屈指可数,语文课变成了一堆夹缠不清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文不是议论文就是说明文、记叙文,结构无比清楚,学生写来,不过是一种陈词八股而已,至于儒家经典,即使拿在手中,也是不知所云。

二、对传统文化缺失的反思

(一)历史方面的因素

中国文化注重文以载道。二十世纪初期的虽然使文学走入平民间,使白话文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主流,但无疑也给了传统文化致命的一刀,它割断了文言文,也割断了文言文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文艺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哲学,孟子“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开阔苍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对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当前教育体制的因素

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太上皇”,虽几经波折,仍能够稳坐“宝座”。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在于教育。我们一面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乃百科之母”,但一面又对“重理轻文”束手无策。很多人在学生时期成为学习的奴隶、成绩的奴隶,毕业以后,更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洞察、对自我价值的定位,有人说,我们是用培养少数天才的方法去残害绝大多数的学生。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什么?那就是人文性!整个社会缺乏人文气息、缺乏人文关怀。而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相反,我们很多人几乎一辈子都不用的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却在不断提高,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三、应对策略

(一)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近朱者赤”,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获得审美感受,体现人文气息的校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建筑、人物雕塑等,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板报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使学生在比较撞击中逐渐培养独力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先哲们进行精神对话、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