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1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学校这个传授知识的圣地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单纯,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渐现端倪,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混世, 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将完全可能成为畸形儿, 将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形式, 所以形势危矣,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上改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谆谆教导,因材施教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怀爱护学生,细心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跟他们沟通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些赞扬,少些批评,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师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和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误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掌握的原则是: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在有发展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表扬不批评,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注重平等和关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正确引导学生,敏感问题不回避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学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有的时候后果反而更严重。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主题班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健康的看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主动与学生父母接触,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做家长工作。让他们配合我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家庭方面给学生的压力跟负面影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七、正确认识和理解“代沟”,打破“代沟”带来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2
中学生的茁壮成长不但强调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近年来,不断见诸报刊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考试焦虑现象严重,情感困惑,性认识障碍,经受不住挫折,缺乏坚强的意志,网络成瘾,校园暴力,甚自杀事件等,很多与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心理不健康密切相关的。
一、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
1.社会价值导向失衡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障碍增多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诱导,某些新闻传媒的误导,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迅速滋长和蔓延,负效应强化,社会的价值导向失衡。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心理病态和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崩溃。
2.学校教育失当心理负荷日益加重
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升学竞争日趋激烈,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次数,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刺激着中学生稚嫩的心灵,学生整日处在高度紧张、焦躁、恐惧、失败甚至绝望之中,从而导致心理疲劳,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恐怖症以及神经衰弱等精神障碍等。相当多的学校仍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确定教育内容。仅仅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个性教育和能力培养。其结果使学生缺乏个性,缺少应变能力,导致社会适应。在教育方法上有一些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不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工作方法简单,管理方式粗暴,也导致一些学生出现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障碍。
3.家庭教育失误使当代中学生个体心理承受力脆弱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的家长对子女,抚养重于教育,关心重于训练,保姆式的教养,使孩子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竞争力,弱化了他们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等等。这样的孩子患心理障碍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另外,有的家庭结构不够完整,也可能给子女造成不同的心理缺陷。
4.中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失调使其心理危机加深
当代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处于少年后期和青年前期。这一阶段身体增长异常迅速,外表变化较大,第二性征明显出现,大多数学生到高中阶段发育已非常成熟。身体发育明显。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童化心理延长,生理上早熟,心理上稚嫩,看上去像是成人,实际上还是孩子,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明显失调。他们在生活过程中,还不懂得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异性关系,如何应付挫折,如何正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调整自我情绪,如何革除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等等。因此,生理发育提前与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也是造成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思想。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深入,使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时时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使心理健康教育家喻户晓,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造至上往下的良好氛围。
另外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的往往是不够的。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缺少的。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
2.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因为我们的德育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同时他还是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社会的成员,他的生存成长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环境,无法将其与各种环境阻隔开;社会的各个环境角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并存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消极的因素而难以自行净化和纯化。因此需要良好德育环境要去优化。
3.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传媒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众传媒一旦投入运行,就被赋予了选择信息和解释信息的权力,从而也就获得了一种控制社会的能力。因此,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监控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起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同时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改进传播方式手段内容,使大众传媒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相互协调,综合运用,优势互补,以便在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情感上交流,全方位渗透,从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4.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配合学校教育,应发挥更大作用。在终生教育观念被广泛接受的今天,家庭教育因其自身的特有价值而获得重要的地位。如:帮助子女形成终身有益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子女发展健康的情感和积极自我评价;推动子女走向独立、自主,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五大需要,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也如成人一样也有这些需要,如果他们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持续的满足,亲子间关系就会健康发展。反之,亲子间关系不佳,容易出现不适当行为。一般而言,父母都很重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但对安全、归属、自尊这些心理需要,父母通常重视不够,特别是不大知道该如何行动才能满足这些心理需要。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父母应学会觉察子女不适应行为并有效处理之。
5.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
(1)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和管理水平
学校领导要加强理论功底,更新知识,充实自己;勇于探索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积累心(下转第223页)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使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切合校情民意,分发领导管理的力量。
(2)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安全感的教师可能利用强迫学生依赖他来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或以那种很可能阻碍学生智力与情绪发展的方式去行动。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心理保健与心理调适能力,使自己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政府、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关心、理解和支持教师。
(3)完善与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
①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全体中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解决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内容要涉及生活问题、学习问题、生涯问题等诸方面。同时也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中学生的心理诊断与干预矫正,尤其对有生理或心理缺陷、学习困难、问题行为多的学生,贫困家庭、残缺家庭的学生,更应当多关注多呵护,决不能抱有任何偏见与歧视的态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改善情绪,释放压力;有利于学生增强自尊,提高自信;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
②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我们知到靠单一的课程模式无法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它需要多种途径共同整合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从学校教育途径上看,它需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在学科教学、专题讲座、班团活动、个别咨询、校园文化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③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个心理辅导教师开展,是孤掌难鸣,势单力薄,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力的措施,有利于学校教师的全员参与,使每个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让每个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科学溶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措施。要充分地利用学科课程蕴涵的资源。虽然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类课程,他们本身都有特定的不可置换的学识内容,但都蕴涵着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利用好。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成因;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15-1
一、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1.自信心的培养 。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日本教育家日畸仁先生细致地研究了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可见,自信心是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培养自信心,就必须消除自卑感,具体应当从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表现自己、正确对待失败等几方面做起。
2.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个体的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它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反应。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时,要及时调整,要化压力为动力,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失败乃成功之母”,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
交往与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处,即都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交往与合作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而显得必不可少,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要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人。要消除偏见或成见,因为带着偏见或成见与人交往或合作,就无法沟通,无法相容。更要加强个性修养,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应当对学生培养以下五种有利于交往与合作的个性品质:豁达大度、克制忍让、温和亲切、正直诚实、委婉含蓄。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运用
1.运用思想预测的方法 。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思想品德的种种问题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在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品德形成过程中,必然性总是支配着偶然性,而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反映。因此,中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总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级集体思想面貌的变化或是个别学生的思想变化,不管顺向进步还是逆向的落后,预先总会有迹象。若是不好的苗头,要及时抑制和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反之,发现好的苗头,就要大力扶植,积极引导,使之发扬光大。这种征候预测法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之处入手,要善于驾驭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在运用预测方法时,要确定预测目标,即确定是班级学生的哪种类型的心理思想, 或是预测心理思想主流发展趋势,或是后进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2.教会学生运用心理保健的方法 。
转移法: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痛苦的学生,要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宣泄法: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
压抑法:当忌恨念头产生时,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自己压抑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
3.用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感染学生 。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始终都应以满腔的热情坚持工作。全国优秀教师丁榕在承受了失子的痛苦之后,她尽力用学生对自己的爱转移痛苦,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教育他们,从而得到了学生无比的崇敬和爱戴。所以,教师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学生总是要满面笑容,以乐观的精神感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真诚的信任,殷切地期望他们不断进步。反之,如果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良的心境,反常的态度,对学生丧失信心,或是声色俱厉,威胁、恐吓,就有可能损害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通力协作。学校可以建立心理档案让学生了解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协调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及时化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改善家庭气氛,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取得共识,是家庭、学校教育力量一致的前提,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以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为例。所谓实验班,不言而喻,进入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很优秀。实验班学生一直都是父母、学校、社会所偏爱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师长吩咐,从不让他们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更是社会的新血液。但学生竞争压力大,再加上老师、父母、学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恐怖、冲动、自责、孤独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配合
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更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重点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学教育研究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中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二、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1.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中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中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中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2.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中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中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中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中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