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1

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告诉我春秋战国时期的帝国兴衰,能让我知道各国之间争斗的激烈,它还能让我们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传奇人物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东周列国志》。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周从开始到灭亡,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有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等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在眼前,怎么会不好看呢?其中秦王统一六国又灭亡的故事,我觉得很精彩:秦王统一后,看似很和平,可是,秦朝朝廷内乱,秦王不管政事,一心想长身不老,民愤四起。这是为什么?因为国家不和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需要。可是更需要国家内部的和平,否则就会起内讧。这就是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了许多传奇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有才干的聪明人,比如智勇双全的伍子胥和精通兵法的孙膑。这些才高八斗的聪明人主宰了帝国的兴衰。

这本书告诉了我战乱时的能人与和平真理。我喜欢读这本书,已经读了很多遍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重商政策;关税;商品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考察这一时期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

重商政策,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必然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商业税收,增强其经济实力,有利于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田税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源源不断的商业税收无疑也是各诸侯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策》里面的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里,就把征收关税作为“富国”、“存韩安魏”的一个重要途径,说明关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带来的直接关税收人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对此,《管子》说得更明了,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曾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关税税率的事情说:“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在戴盈之看来,如果免征关税或降低税率,就有可能要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统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商人在给统治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和统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据《左传》记载,郑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和商人保持着密切联系。郑桓公在西周末年,听从史伯建议,率领族属与商人东迁于虢、郐之间。并与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商人在郑国创业奠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郑国统治者的政治支持。由此,郑国统治者与商人订立了互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双方“恃此质誓,故能相保”。后来,当晋国人韩宣子向郑国一位珠宝商人购买玉环时,这个商人就回答说:“必告君大夫”,即要报告给政府。可见,郑国商人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一直很牢固。《左传》记述的“弦高犒师”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还紧紧地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为回报,统治者也就给予商人一定的特权,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二、重商政策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商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通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采取了“通商”政策。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使晋国很快摆脱了窘境,“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公元前658年,卫国被狄人侵劫迁往楚丘后,卫文公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使卫国很快富强起来,以致“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哟了维护列国之间的正常商业贸易,在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上,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即有“无忘宾旅”、“无遏籴”的内容,即要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表明各诸侯国都很重视商业活动。

“轻关易道”。关税是商人的货物过关时缴纳的税款。《逸周书·大聚解》说:“关市平,商贾归之。”这说明关税税率的轻重直接关乎商人的利润,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实行了“轻关易道”的政策。晋文公即位之初,为加强国力,发展经济,下令“轻关易道”,“以厚民性”,重视发展商业。齐桓公即位后,采纳管仲的建议。“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这些政策的实行,降低了关税税率,减轻了关税负担,保障了交通畅通,有利于吸引商人进入本国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实力,为其称霸诸侯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有司者治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管理机构,“有司者治之”。“司市”作为市场总的管理机构,“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其具体的职责是:“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以量度成贾而征值,以质剂结信而止讼。以贾民禁伪而除诈,以刑罚禁蔬而去盗,以泉府同货而敛赊。”此外,设立了“廛人”、“胥师”、“司稽”,分掌收税、监督、保卫等职责,负责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同时,制定规章制度,对商品种类、规格等都作了严格的限制。如,为维护礼制和贵贱等级秩序,规定体现贵族身份的“礼”品,如“圭璧金璋”、“命服命车”、“宗庙之器”、“牺牲”等都不得“粥于市”。

三、商品经济的繁荣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地域差异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已经产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获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各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政治保障,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春秋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这时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如《左传》中记载的周“王城之市”。楚国的“蒲胥之市”。甚至出现了“齐桓公宫中七市”的现象,据说齐桓公的这种行为还遭到了国人的非议。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都普遍设有市场。战国时期,“市”的建立更为普遍,商品种类更为丰富,所有“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以及东西南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更广,“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纡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断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商品经济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3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强者生,弱者亡,智者兴,愚者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流传百世的兵法与计谋。本剧通过战国时期两位著名军事谋略家——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向人们形象展示最为杰出的兵法与计谋。

战国时期,世外奇人鬼谷子有两个得意弟子——孙膑和庞涓。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传于孙膑。庞涓率魏国大军在方城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孙膑引用《孙子兵法》上的“上屋抽梯”之计,大败楚军。庞涓因此嫉妒孙膑的才能,用“笑里藏刀”之计栽赃孙膑,孙膑被处以膑型。庞涓的谋士公孙阅为得到美女钟离秋,把庞涓的阴谋告诉了孙膑。孙膑“假痴不癫”,将抄录的兵法全部烧毁。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孙膑仍疯癫不已,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信以为真。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得知孙膑装疯的真情后,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请求齐国大将军田忌解救孙膑。田忌派门客禽滑前往魏国,孙膑在禽滑的帮助下,“金蝉脱壳”逃离魏国。

2、《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山东省三冠影视实业公司、中国农业银行济南分行联合摄制的一部古装历史剧,张智胜、张辉力执导,仇永力等主演。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4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

3、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代表作《道德经》。

4、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5、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

6、编订文化典籍“五经”:《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7、墨翟:“兼爱”、“非攻”、“尚贤”。

8、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重民”思想。

9、荀子: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10、庄子: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论;鄙视富贵利禄。

11、韩非子: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参观到的一处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对这个牌正确的子文字解释应该是

A.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距今约70万—20万年

C.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距今约1.8万年

D.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

2.《韩非子》是一部古书,里面有这样的记载:“上古时候……民众经常生病。圣人出现以后,用钻木取火的方法使民众能吃到熟食,人们都非常高兴,于是推举他通知天下,称他为‘燧人氏’”。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远古人类怎样的信息?

A.远古人类发明了文字B.远古人类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C.远古人类会制作陶器D.什么信息也得不出来

3.“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较早种植粟并居住于黄河流域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4.相传,禹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什么制度?

A.推举制B.世袭制

C.分封制D.禅让制

5.“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符合这一特征的制度是()

A.分封制B.禅让制C.等级制D.王位世袭制

6.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

A.商B.秦C.夏D.周

7.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8.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这个事件叫

A.大禹治水B.商汤灭夏C.盘庚迁殷D.武王伐纣

9.公元前1046年属于

A.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B.公元11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D.公元10世纪40年代

10.山东又称齐鲁大地。“齐鲁”的来历和的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等级制

11.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他称霸的地点是在下图中的哪里?

12.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成语“楚王问鼎”的来历。这件事说明:

A.楚庄王很好奇,想知道鼎的大小轻重

B.楚庄王向送给周天子更大更好的九鼎

C.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想取代周天子

D.楚庄王想尊王攘夷,帮助周天子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1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劳作方式从千耦其耘(集体耕作)转变为个体农耕的主要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B.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善了生产条件

C.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

D.各国竞相变法.改革的推动

14.通过甲骨文卜辞.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殷墟等遗物遗址.我们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周朝历史D.秦朝历史

15.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是:

A.李愧变法B.吴起变法C.邹忌改革D.商鞅变法

16.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当时国王的活动以及王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哪一王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A.夏B.商C.周D.秦

17.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叫做:

A.“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B.“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当仁不让于师”

18.下面各项与法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B.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

C.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9.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的青铜器是哪一项?

ABCD

2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几句话说的是哪一重大水利工程的功能?

A.大禹治水B.三峡水利工程

C.都江堰水利工程D.长城

21.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商代的文字D.字母文字的起源

22.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A.黄帝时B.夏朝时C.商末周初D.春秋战国

23.“朝秦暮楚”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

24.儒家的治国主张是

A.以“礼”治国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

2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理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6.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B.铜钟C.古筝D.笛子

27.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私学的兴盛B.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的出现

C.频繁的争霸战争D.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28.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2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孙膑

30.若要查阅孔子的言论,应从以下什么书入手()

A.《春秋》B.《诗》C.《书》D.《论语》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炎帝陵图二:黄帝陵图三:大禹陵

请回答:

(1)图一相关的人物对中华民族作出哪些贡献?(2分)

(2)图二所指的人物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2分)

(3)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2分)

(4)人们最敬佩图三人物是因为哪一件事?这个传说反映了什么?(4分)

32.春秋战国是我国历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请回忆所学内容,根据要求作答。(15分)

(一)了解春秋五霸

材料一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2分)

(2)请列举春秋时期三个的霸主?(3分)

(二)走进诸子百家

材料二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三

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3)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3分)

(4)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要播出一期“百家争鸣”的讲座,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请你将材料三中的人物填写在相应的括号里(4分)

顺其自然——()以法治国——()

民贵君轻——()兼爱非攻——()

(5)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后,围绕治理校园内随便乱扔垃圾的行为,请你分别站在墨家.道家.儒家的立场上说一句话,表明你的立场。(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5分)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2分)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1分)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至少写出4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范文6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 1

是什么?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