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1
摘要:古往今来,美术在人类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是包括文化、思想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进步的体现。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美术教育应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构建保护传统艺术文化的平台,在美术课堂中传承传统艺术文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传统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传统艺术 传承与发展 研究
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产物。美术作品集文化、道德、生活等因素于一身,在无文字时代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美术作品是文化的结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目前,社会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对传统艺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自身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这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建与复兴。
一、美术教育中传统艺术文化讲解的意义
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视觉、精神的享受。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中的传统艺术,并与学生交流,学生会被眼前的真迹感染,为之赞叹。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如视频演示、幻灯片等,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到更丰富的传统艺术作品。教师可将我国各个朝代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如瓷器、玉器、古画等。经过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并且能够明确传统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从而给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热爱与保护。
二、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民间工艺教学
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多种渠道,组织民间工艺人员进课堂,向学生传授传统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的传授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中包括民间工艺知识基础,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参观,了解了景泰蓝的历史以及纯手工制作工艺的流程,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景泰蓝的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最终创作景泰蓝作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认识与实践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效结合
自20世纪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有所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艺术审美方向的把握。目前最为提倡的应是将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不论是现代设计还是绘画,当今世界现代艺术以传统艺术为参考的例子十分常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如薄胎瓷与雕刻艺术结合制成的瓷器工艺品等。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分享给学生,从而带给学生传统文化的审美享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四、美术教育传统艺术文化教学应坚持选择、包容及创新的原则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艺术文化种类丰富多样。由于我国文化种类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教师应坚持包容的原则,以宽容的心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尊重艺术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积极承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坚持选择性原则,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事实上,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其进行思考和选择,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华。美术教学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气息。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
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其文化地位也受到影响。为使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渗入美术教育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美术教育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民间工艺大师教授学生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坚持包容、选择的原则,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之花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杨仁毐.如何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美术教育研究,2011(10).
[2]王世霞.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 文言文复兴 原因
论文摘要:新课改语文教材中得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文言文的大量增加,本文从文言文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中学语文本身学科的性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及国家实现文化领导权四方面就文言文复兴的原因就行探究,以期引起中学广大师生对文言文教学、学习的重视。
新课改形式下,中学语文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序列化。新的语文课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不仅增加,题材多样,而且课文中的分布呈现多样化,灵活性。面对新教材中大量文言文的涌现,教师有些迷惑不解不知所措;具体什么是文言文,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概念,新课改教材内容要求时代性,设置大量文言文还有没有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大量涌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一、文言文复兴运动是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大量涌现的前提背景之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与白话文而来的,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音律工整,而且不使用标点,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其次,文言文复兴运动促使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得大量涌现成为可能。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需要
面对青少年贫乏的精神世界,低浅的人文素养,脆弱的人格操守;面对不管是文化断层。市场经济还是科技进步或者唯物史观的的原因的“道德真空”“道德迷茫”,我们不能不为祖国的未来担忧。梁启超先生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泽国自由,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面对“汉堡”文化,“圣诞节”文化。“情人节文化”的狂轰滥炸,我们年青一代明显的缺乏抵抗力,免疫力,究其原因之一,对本土文化了解的匮乏。文言文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中大多是宣传“论义理之信忠孝节义”等地任务传纪片段,而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长辈的孝敬恭顺,对朋友的侠肝义胆,面对强大敌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勇气等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不管为了什么目的的都要坚持和宣扬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文言文是符合教材内容时代性要求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对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以苏教版六册为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各方面得以体现:
替父从军,远征报国的《木兰诗》,表达古人美好情感,骨肉情深的《水调歌头》《人琴俱亡》等作品,对于今天人与人感情的淡漠,为了一己私利,夫妻反目,父子对薄公堂,等不亲不敬不孝现象,为了名利不惜作假的“吴老虎”等假老虎事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希冀学生能够分辨是非,正确的看待社会现象,塑造其良好的人格精神情操。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史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中国文学史上,在文学上有造就的前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也为后人留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相信古人的爱国精神,治国,以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强调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中国最可贵的精神传统之一,能够教育与感染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包括广大的中小学生,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我们同台湾一脉同宗,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教育学生,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言文在那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大量涌现是有其意义的。
三、文言文的大量涌现是中学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一颗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知识大树,一个窥视人类心灵的港口,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而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大量涌现,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祖先,认识历史,认识自我,从中寻找民族精神的根。正如德国威廉二世认为:“学校最根本的是缺乏国家这个基本观念,我们必须把德语作为文科中学教学的基础,应该培养出富有民族精神的德意志青年,而不是希腊青年和罗马青年”。任何削弱汉语语言地位夸大别国语言作用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的。
四、牢固掌握“文化领导权”是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复兴的深层原因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文化”,这句话虽说偏颇,但却指出了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作为“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承的后代适应社会一种既定存在的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绝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只有传统文化的时代承袭才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借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力成长,因此我们最大的问题并不在要不要传统文化,而是在于能否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能否把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掘出来。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复兴是宣扬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实现“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语文教材中得复兴是具有时代特征,现实意义的,是文言文复兴运动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文化领导权”所需要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2]《中学生语文教学方法》.北京出版社,摘自《要有“死记硬背”之功》.
[3]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第437页.
[4][美]尼克松,王观生译.《1999年:不战不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5]《传统文化如何为大国崛起所用》.载《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 10月2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香港 高中语文 文言文 中华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九九零年香港中学中国语文科教学目标重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新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教学目标提及要“籍着本科的教学,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1二零零一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推出中国语文新课程,将“中华文化”定为九大学习范畴之一。时至今天,三年制新高中的《中国语文课程评估及指引》(后面皆简称《指引》)仍然延续了这九大范畴,“中华文化”的学习目标和层面等基本理念和指引并没有多少改变。但是考虑到无论是教材、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却有了种种改变,那么最近三届的新高中学制毕业学生,他们的中华文化学习成效如何;特别是从文言篇章学习中能够获得多少等等,这些应当是我们需要掌握和讨论的。评估文化学习成效可以以《指引》中华文化范畴的学习目标为准则,包括“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在生活中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本文将针对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结合上述提到的“认识”、“反思”、“认同”、“体现”四项目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情况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2014年度期间的三届香港新高中毕业生,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填答问卷的对象为分布在内地及香港不同类型学校的在读大学生、大专生及在职青年。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回收率91.1%。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三、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通过几种表格得出下面的结论。
1.认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程度的结果是:14.6% 非常重要;41.5% 重要;29.3% 比较重要;11%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2.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培养你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的结果是:9.8% 非常重要; 56.1% 重要;12.2% 比较重要;18.3%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3.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果是:11% 非常重要;52.4% 重要;18.3% 比较重要;12.2%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4.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的结果是:11% 非常重要;56.1% 重要;9.8% 比较重要;17.1%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5.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对于文言作品中的中华文化,你能敢于发现的结果是: 6.1% 非常重要;47.6% 重要;30.5% 比较重要;14.6%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你能敢于承认的结果是:6.1%非常重要;47.6% 重要;26.9% ;比较重要 18.3%;不重要 2.4%;你能敢于反思的结果是:7.3% 非常重要;50% 重要;26.8% 比较重要;15.9%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6.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令你有一种民族自豪感的结果是:9.8% 非常重要;52.4% 重要;14.6% 比较重要;18.3% 不重要;4.9% 非常不重要。
7.通过学习文言文,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的结果是:7.3% 非常重要;67.1% 重要 7.3% 比较重要;12.2%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8.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身体力行,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果是:6.1% 非常重要;46.3% 重要;19.5% 比较重要;23.2% 不重要;4.9% 非常不重要。
四、现状及原因分析
《指引》指出“认识是认同和反思的先决条件。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宜首先丰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然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反思。”2这样有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掌握,学生才能正确把所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体现及运用。
(一)认识
调查显示,(调查结果1)超过85%的学生认同学习文言文很重要,(调查结果2)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培养你了解中华文化兴趣,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包括同意和极同意)共有65%。可见学生认为对重要性的肯定和兴趣是学习的关键,也对文言文和中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有认识的。“认识”是最基础的,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作为由古代传递中华文化至今天的重要载体。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畅广元提倡“文学文化学”,他从广义文学的文化观念和人文视野出发来探讨文学:“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它既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中,关联着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有着普遍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属性,又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和美感形式,关联着人类的情感、心智和形象,有特殊的审美品格和属性。”3显而易见的是,文言文并非简单的由一堆文字符号砌成,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它使学生认识其中承载的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和文化。
(调查结果3)通过学习文言文,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学生共占63.4%和(调查结果4)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基础,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学生共占67.1%,可见学生对于“认识”这一层面还是给出肯定的答复的。文言文是从古代流传下来文学作品材料,也是作为一种文化信息高度密集的文化产品,当中包含的中华文化的价值是最古老,也是最深厚的。《指引》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内容给出的指示是“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至日常生活见闻和体验等,都可以是文化学习的材料。”4而引论到学习文言篇章,我们在发挥其语文教育工具性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挖掘当中蕴含的文化属性,如传统风俗、哲学、社会、宗教等属性。文言文是古人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对人文、哲理、社会、自然等的感知,表现了作者和时代鲜明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等等。语文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解析它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探讨其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对认识中华文化,对民族认同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
《指引》在反思层面给出的阐释是:“文化反思,指的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反省和思考,体察中华文化的优秀面和不足之处,从而产生荣辱与共的民族感情。透过反思,可以让学生更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更乐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至于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也敢于承认,勇于改进。在反思的过程中,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较异同,取长补短。”5也就是说反思是通过思考中华文化中的正、负面材料在今天仍否适合、应否遵循和其存在价值等等,也就是要思考如何“取其精华,去除糟粕”,通过反思有助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文化。(调查结果5)通过学习文言文,对于文言作品中的中华文化,你能敢于发现、承认、反思,学生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分别占53.7%、53.7%和57.3%,可是选择未能确定却有不少,分别占有30.5%、26.7%和26.7%,从这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反思层面并不是做的很好。究其原因,香港文凭试考试报告对此给出了答案。在2012年文凭试报告中提到:“读书如交友,经典和名家的作品乃是良师益友,和古人神交,令我们可跳出时代的限制,了解不同文化思想的源流和得失,才可以提升个人评鉴和论述的能力。读书读得通,没有捷径,只有靠平日积累。除了多看,还要多想。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即深入思考,有不明白的地方,再看一遍,直到把表里内外也弄清才罢休,如是者日复日、年复年,自可累积一定的文化知识,再慢慢锻炼思维能力,育成个人见解。”6也就是说对于文化反思,学生要抱着时时学、处处学的心态,学习古今经典名篇及诗文佳作,沉浸x郁,含英咀华,以巩固语文基础。综合来说,学生需要加强阅读经典名篇,当中文言篇章就是一种很好的范本,学生可以以此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掌握其中的文化内容和内涵,探讨当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解析它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而且不停留于认识层面,尝试深入探究这些文化内容背后的价值和形成原因,经过思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文化精髓,正确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的生活范畴里。
(三)认同和体现
在“认同”层面,《指引》给出的阐释是:“文化认同,指的是对优秀的中华文化产生欣赏和思慕之情,例如欣赏国家的风俗习惯、传统美德、河山风貌、科技成就,为古今文明而感到自豪。”7。(调查结果6)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令你有一种民族自豪感,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共占有62.2%。(调查结果7)通过学习文言文,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共占有74.4%,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能够从文言篇章的学习中,认同当中体现的优秀民族文化,产生归属的意识,从而对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文言篇章是古人思想的精辟体现,其中的中华文化内蕴十分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广泛的内涵包括具有智慧的哲学宗教思想和道德伦理体系、也有闻名世界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还有流传至今的节日庆典和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角色责任,语文教材中文言篇章内容则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复合体。这些传统文化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严格来说就是我们民族生活的“根”,需要自觉地去认同和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我们对文化的认同并不是盲目地认同,要经过认识和反思,去其糟粕,只有正面的部分才会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在“体现”方面,《指引》在中华文化范畴的教学原则中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比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美德。8(调查结果8)你能够身体力行,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共占52.4%,而未能确定的则占19.5%。要思考的是只有大约一半学生认为他们现在能够身体力行身体力行来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而选择未能确定的学生却占了五分之一。在这里,以分析朗文版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结论为例来探析一部分原因,朗文版中的10项文化教材都有“认识”的作用,但是其他层次的学习意义就少得可怜。有“认同”成分的3项,具“反思”成分的只有2项,“体现”成分则一项也没有。9也许,现行的语文教育对于促使学生能否进一步承担民族文化的承传责任这方面做得并不足够,而教材及教学对于文化认识的层面仍然停留过多,在“质”和“量”上均欠缺深入的反思和认同层面的设计,并且忽略文言篇章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即使有了认同,也不一定就能够体现出来。无论是教材还是学校教学,在对于文言作品的学习应当有合适的引导和切实可行的实行设计考虑,联系现实生活条件,正确指引和帮助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实践和运用。
五、建议
结合以上调查及分析的结果,笔者对香港中国语文课程从文言篇章中学习中华文化范畴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需要更明确中华文化的学习目标。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本身以范文教学为主,目标模糊,划一的语文课程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差异,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率。中华文化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识与反思,以及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中华文化,且结合香港的特殊背景,学生须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对世界各国文化持开放与接纳的态度。为此,应该注意落实学习目标,并与语文课程规划、学校教学与教材选编等方面紧密配合。
第二,增加文言文文化学习的广度。中国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经典文言篇章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而被选作传教材,更应利用此优势,充分结合与其他范畴的共同学习,以收一材多用之效。然而现行教材往往忽略文言篇章作为文化学习的优势,忽略引导学生思考篇章的深层意思和文化意涵。对此,无论教材还是教学,应该加强利用文化学习的广度,且考虑内容与当今社会的密切程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发挥有效学习的作用。
第三,加强文言文文化学习的深度,特别是对“反思”及“体现”的学习层面。教材方面,配合课程标准选取以富有道德内涵和情感素质的内容为主,篇目需文质兼备,能够提升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包括不同主题、作者、文类、朝代等作品,能照顾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教学要能连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使之成为终身受用的有用知识。课程不仅抓紧课内,反思文化观念及传统价值在今日社会的意义,“功夫在诗外”,也要注重于课外,如设计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所学的活动,同时兼顾语文学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发展个性和才能,达到文化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六、结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10中国语文课程盛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并具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责任。笔者希望能够透过此次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对从文言篇章学习中华文化范畴的看法,以此作为切入点为语文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不断进行改善的必修课程,在时代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也要加强“认同”、“反思”及“体现”,在细细品味文言文中感受民族文化,结合课程目标和规划,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能力以及成效。
注释:
1.课程发展议会(1990):《中国语文科中一至中五课程纲要》,香港:政府印务局,1990年版第9页。
2.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7页。
3.畅广元:《文学文化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4.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6页。
5.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7页。
6.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2):2012年香港中学文凭试中国语文科考试报告及试题专辑,2012年版第136页。
7.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7页。
8.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8页。
9.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邓城峰:《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版第24页。
10.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语言与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5
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多元化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思潮相互交织,引发了当代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使其感到困惑与迷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括来说有三大特点。其一,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其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其三,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在现代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课题。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同世界的更多更快的相互融合,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意识渗入或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我们的青少年渐渐远离了这些经过5000年文化沉积,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学校该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呢?
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而5000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在传统文化中不仅弘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还提出了“忠、孝、礼、义、信”等修身养性的精髓。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勤俭节约”“重义轻利”“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等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老师,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确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娇骄二气,自我中心,自私冷淡等,独生子女的通病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传统中尊师重教的观念有时只能是我们为人师者自我安慰的想法。而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青少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慢慢养成了唯我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随意浪费、大手大脚等坏习惯。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体会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懂感恩,集体观念越来越差,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淡薄,功利思想成为社会行为的主导。这一切都表明将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形势,立足传统,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理论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的举措
1.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与领悟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鉴赏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只能是停在口头上。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师中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教师要先做到博爱学生、彬彬有礼,更要具有“亲其师则信其道”的观念,以有亲和力和师德风范的形象去接触、教育学生,使其在精神上感受到接受教育的愉快。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以优秀的传统教育来引导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正常的发展,以提升其个人修养。
2.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有错,利用“惩罚式”教育,写检查或者从经济上进行处罚,给予处分,是不少人常用的手段。但这些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学生没有达到内省自悟。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用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名人警句、杰出人物轶事,深入分析,说理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3.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真正喜欢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有效做法:
(1)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代背景相结合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糟粕,并且具有时代性,因此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选择与时代背景相适应,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内容。
(2)传统文化教育更持久深入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一阵风,水过地皮湿。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要具有持久性、经常性、深入性,更有专人、专门机构去管,使学生从时间上、空间上时时刻刻、随时随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地受到熏陶。这样,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3)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才可以展现出它的魅力,学生也才可以真正的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在公共车上让座,学生中间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等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优良传统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行为,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延续、丰富、提高、发展,发挥各自优点,有侧重地教育,使学生的教育真正又红又专。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李成林.学校德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