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回馈社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回馈社会范文1
与全球一以贯之的责任理念
《WTO经济导刊》:请您介绍一下高通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赵斌:我们整体的宗旨在中国和全球都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先进的无线技术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总的宗旨。在中国我们有一个理念,我们希望能够植根中国长远发展。不仅仅是经营一个企业,我们期待能够全面地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在中国开发创新技术,让我们的产品回馈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目标都是“植根中国、分享智慧、成就创新”。
《WTO经济导刊》: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介绍说,自2006年起,高通“无线关爱”计划一直致力于利用先进无线通信技术,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创造积极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请问“积极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有何体现?
赵斌:高通的“无线关爱”计划,英文名叫Qualcomm Wireless Reach,这是一项旨在将无线技术带到全球各个不发达社区的战略计划,也是我们公司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从公司CEO到中高层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我们每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营这个项目。高通“无线关爱”计划资助的项目涉及扶持创业、辅助公共安全、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效率、丰富教学体验和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截至目前,我们已在全球40个国家开展了100多个项目。自2006年起,我们联合中国合作伙伴,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多个项目,利用无线技术弥合城乡间的信息鸿沟,倡导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我们希望能够利用高通在无线通讯技术领域方面的领先性,与中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一起,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迄今为止,在中国,“无线关爱”计划已直接或间接惠及近85万人,“高通二十一世纪课堂”项目是我们在“无线关爱”计划下面的一个与教育相关的子项目,高通自2009年就开始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展开项目合作,这是我们与儿基会合作的第二个项目。
利用专业优势 播撒创新火种
《WTO经济导刊》:教育是很多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关注的领域,高通为什么关注这个领域?有何独特的优势?
赵斌: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升了整个社会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注度,同时希望能够利用二十一世纪新科技的优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提升教学体验。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合作开展了“高通二十一世纪课堂”项目。今年的教师节,总理特别强调,要播撒创新的火种,激发创造的活力,挖掘创新的潜能。相信我们的“高通二十一世纪课堂”项目与总理所提出的这一愿景是相契合的。
在国家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挑战,比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培训力度亟需加大等。“高通二十一世纪课堂”项目正是在深入理解市场需求和挑战的情况下启动和展开的,在此也要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与高通在这个项目上的精诚合作,各方分别在技术咨询、支持、培训、资金和实物捐助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共同致力于消除欠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高通的使命是利用无线技术改变人和周围世界互动的方式,搭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连接的桥梁,为人们开启通向数字世界的个性通道。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所拥有的先进的无线技术,以创新的方式为欠发达地区人群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体验,帮助教师和学生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
《WTO经济导刊》:刚才您提到了高通的专业优势,在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中,高通还有什么优势?
赵斌:在每一个“无线关爱”计划的策划、实施和评估过程中,我们都会整合资源,发挥合作伙伴各方的专长。我们是一个专注技术和研发的公司,提供最先进的无线连接技术。具体在“无线关爱”项目的“高通二十一世纪课堂”项目中,高通无线关爱是项目主要出资方,为项目提供管理支持与无线技术――包括芯片、多媒体和移动应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我们会为三所参与试点的学校铺设高速无线宽带,在学校的教室会配置多功能触控一体机,试点学校的每位教师及试点课堂的每位学生都将配备可以上网的平板电脑。这些平板电脑都事先配置了一个学习平台和数字化的学习资源。除了硬件,我们还有软件支持,包括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及班级管理平台。我们都会与相应的合作伙伴一起,为项目提供软件服务。同时,我们在项目中也会引入在教育领域更有专长的机构。比如,我们为项目设立了专家组,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全程监督和指导。成员包括多名国内教育信息化专家、国家教育部电教馆和四川省电教馆的专家。
我们希望通过多方合作,协助地方教育部门,改善师生的教学体验,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过去,有一些做企业社会责任只是单纯投入项目资金,而不参与具体操作和项目实施过程,对项目实施效果也缺乏了解。我们认为这不是最好的行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我们希望更多地参与到项目中,更多地与拥有不同专长的合作伙伴合作,确保项目实打实地取得预期的效果。
政府方面也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中国政府“三通两平台”政策和“互联网+”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在无线通信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最先进的产品,改善整体的教学环境,相信不仅是在四川省广安区和仪陇县,我们的项目还有机会能够在其他地区的学校中得到更好的实施和推广。
这个项目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首先公司的管理层下了很大的决心、做出了认真的承诺,希望能够把这个项目做好。此外,我们精心选择了战略合作伙伴,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有移动运营商,我们一起合作来实施这个项目。在合作伙伴的推荐下,我们精选了试点学校,这样可以做到从一开始就不仅认真地实施每一个细节,同时监控每一个过程,做出记录,不断地总结和改善。
受益于中国 贡献于中国
《WTO经济导刊》: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参加了“高通二十一世纪课堂”项目的签约仪式,你们的高管经常来参加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吗?
回馈社会范文2
“当前云南教育基金会正处在爬坡上坎的阶段,要实现新的增长,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多努力。”举办企业家联谊会,相互交流、宣讲政策,争取更多企业参与扶贫支教,是云南教育基金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次募资创新。连任两届云南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的省级老领导吴光范认为,争取社会支教助学,是教育事业大发展中的有效补充,是时代的需要,是无悔的奋斗,更是任重道远的善举。据他介绍,此次联谊会特意将云南教育基金会支教助学推荐项目印发给与会的企业家。“希望更多商家、企业家、爱心人士参与支教助学,在反哺社会中成就更大的事业。”
聆听着云南教育基金会服务基层教育、情暖边疆师生的真情善举,在座的企业家们感动了,纷纷燃起回馈社会、支教助学的真诚激情。“我是生长在云南的四川人,我将与基金会合作,在融资融智、创业发展中,尽企业之社会责任。”作为新组建的云南民营企业发展协会会长,已在云南生活了20多年的周树冬对支教助学有着深厚感情。他曾多次带领企业爱心人士到楚雄、彝良、布朗山寨的贫困学校开展“爱心手拉手”活动,在走访贫困家庭中感受到因贫辍学孩子的渴望。“真正的贫穷是不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从此,他持续多年为贫困地区学生捐赠学习用品和提供不定期资助。他表示,愿意借助云南教育基金会平台共同打造“资金池”,因为“民族的发展、祖国的复兴与教育密不可分”。
同样来自四川的中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副董事长韩述洪,来云南打拼已有20多年,并用踏实勤奋开创出一番事业。“我会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心愿,相信会有更多拥有正能量的企业人士参与进来,共同支持云南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联谊会后,韩述洪在云南教育基金会设立爱心基金的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未来3年他将出资40万元设基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孤儿和贫困学子。来自云南万家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兴安也欣然在协议书上签字,捐资5万元在云南教育基金会设立爱心基金。
回馈社会范文3
是一位历经了许多苦难,而又在苦难中努力拼搏,赢得丰盛人生,倍受乡亲和社群爱戴的长者。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充满了许多励志的故事,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忆苦思甜,在回馈乡梓和社群之时,毫无吝啬、全身心投入长达半个多世纪,即使在今日,他仍旧以感恩的心,修砌一条回归心灵的路,尊老爱幼、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带领香港乡亲回乡做服务,谱写了一曲大爱之歌!
【罗贵冲先生,祖籍东莞,1932年出生,1993年创办塘沥村敬老会,前任港岛南区各界联合会理事长(多届)、香港岛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多届)、1993-1997香港区事顾问、1988-1994香港南区民选议员。现任南区文娱协会副会长、香港渔业联盟名誉会长、华富居民协会名誉会长、赤柱渔民娱乐会名誉会长、赤柱街坊福利会会务顾问、港九渔民福利促进会名誉会长、第七/八/九届广东省东莞市政协委员、东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东莞市海外联谊会永远名誉理事、东莞市书画协会凤岗分会名誉会长、香港东莞凤岗同乡会会长,先後创办了养豬厂、酒楼、服装厂等,现为贵记公司、罗贵冲父子有限公司负责人。】
爱老敬老,蔚然成风
2013年,东莞市凤岗镇塘沥敬老会步入第二十个年头,作为塘沥敬老会创始人,该村敬老事业的主要发起人——罗贵冲先生,此刻心中洋溢着一种满足与自豪,因为: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端!
“二十年的岁月风雨,让笑声汇流成河;二十载的大爱真情,把欢乐谱写成最美的讚歌。”为了纪念塘沥敬老会二十周年纪念日,塘沥村委会专门成立编委会,出版了《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东莞市凤岗镇塘沥村敬老二十周年纪实(1993-2013)》画册,一章章、一页页,记录着塘沥村多年来,在敬老事业上所取得的斐然成绩。
塘沥村,隶属於东莞市凤岗镇,山水秀丽,交通便利,从建村以来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罗贵冲先生就出生於此。他介绍道,该村的常住人口近两千人,而旅居港澳台同胞则达一千五百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同胞近四千人。这一批侨居他乡的同乡,卻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
罗贵冲先生很早就加入敬老事业,1972年开始在香港敬老,以赤柱为起点,带动更多的人慢慢扩大敬老的队伍。八十年代,当敬老事业在香港趋於成熟之时,他将敬老理念带回了家乡。
自八十年代开始,罗贵冲先生在家乡的敬老事业还处於空白状态之时,他便开始返乡敬老:1985年,他前往凤岗敬老院探访老人,多次派发礼物、利是;1993年,他牵头成立了塘沥敬老会;1994年,经他组织,第一次在村子里举办起了敬老活动,受到良好的反响:1995年,他将第二次敬老会扩大到全乡(管理区),反响更加热烈;1996年,第三次敬老会受到了东莞市侨办、侨联、镇委、镇府侨办、华侨中学、塘沥管理区等的积极参与及高度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将敬老事业拓展到全乡……在罗贵冲先生的发动之下,刮起了一股良好的敬老风气,並在当地慢慢地推展开来。“尊老爱幼是社会工作,是全社会都要关心的问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大家动手,人人重视和关心,才能搞好和发扬这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令人欣喜的是,时至今日,塘沥村的敬老事业进行得红红火火,在整个凤岗镇都富有声誉,同时还带动了整个凤岗镇的敬老事业!於此,罗贵冲先生功不可没。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他正是担起了这样的指明灯的作用,他言,“我愿为大家做一个榜样,将我们中华儿女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谈及敬老的根由,罗贵冲先生的内心十分触动,“在旧社会里,在我生活最困难、生命垂危的时候,我在村子里挨家串户地去乞讨,是家乡老一辈的长者们给予同情,施捨我一碗碗饭,才使我免於饿死。这些乡亲父老的行为与善心,我心里是永远记住的。现在我有能力回报他们一次,並给他们一点微薄的礼物,表示一点爱心、孝心或者说报恩心,这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
服务社群,惠及
“害人损人之事不要做,好事善事不怕做。”谨记当年祖母对自己的教诲,罗贵冲先生心怀慈悲,在经营当中坚持双赢,於1961年开始做社会工作,着重民生工作,是赤柱街坊福利会的一份子。由於其真正关心居民所需,1972年成为香港分区委员会委员,1992在香港南区各界成立联合会时,被推任为副会长,至仍任理事长,现任永远会长。
在投入服务的过程中,罗贵冲先生将自己的一颗心扎扎实实地放在手头的事务之上,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跟进、协商、解决,与当地居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並大力支持他去参加区议会的选举。在众亲朋好友的强烈要求之下,1988年,罗贵冲先生决定参选香港南区区议会的选举,一举拿下议员席位,並在之後又连任二届。
在这个服务的平台上,罗贵冲先生做着平凡的岗位,赢得了众人们最真诚的谢意与爱戴,1988年,他为社会的付出,赢了港英政府的认可,被英国女皇授予HP荣誉,由香港总督卫奕信在港督政府为其颁授荣誉证书和勳章。带着这些成绩,他将在香港取得的丰富服务经验,带到了家乡,甚至带到了内地的更多地方……
1991年,罗贵冲先生在家乡敬老护老的事迹,回馈家乡的举动,被人们所熟知,一些社会重任亦慢慢地落到他的肩头,被东莞政府市增选为市政协委员,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参政议政,为民发声,为民造福。
时光流逝,1997年7月1日,一个特殊的日期,中国人民终於等来了这一天。而在的前夕,香港各界决定筹备大型的庆祝活动,以纪念这庄严而隆重的一天。鉴於罗其冲先生在社会上拥有的地位和名望,他被邀请为国庆活动筹备会成员。
回归以後,罗其冲先生拥有了更多与政府沟通的机会,他曾代表社团,多次拜访时任社会福利署署长的林郑月娥等多位政府官员,就社会民生问题进行多次的交流与沟通。他亦常常带团前往内地江西、台湾等地进行考察,以加深同胞之间的友谊,寻求经贸关係。
2007年,正值十周年之际,罗其冲先生又一次接受了来自政府的高度讚扬,由时任特首曾荫权为其颁发MH荣誉勳章,为感谢他多年来为香港所作出的贡献!
关心教育,重视传承
在家乡,一座端风学校记载着罗贵冲先生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这是一所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学校,因年久失修,缺少教育经费,该校的设施破旧不堪,教室都濒临危房级别。这一切,因为罗贵冲先生的关心,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1990年12月,由罗贵冲先生带头成立端风学校重建筹备委员会。随後,在罗贵冲先生在内的一批有志人士,出心出力,不辞辛苦,动员港澳华侨捐款129万元,再由两村共投入459万元共同兴建。
1996年,清风学校的新校区全体落成,二十多间教室、一间可容纳数百人的大礼堂、一个运动场、二个游泳池、一座儿童遊乐园、二栋教师宿舍、绿化面积二点五千平方米。这座花园般的学校,同年被评为东莞市一级学校,现今已是东莞市首批联合办学的示范性学校。如今,看着一批批的学子迎着朝阳,健步走进校园,罗贵冲先生的心中满是甘甜,那种强烈的感觉,就如同自己重圆了当年的求学梦。
端风学校,只是罗贵冲先生关注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他还在全国范围里带头修建了8所希望小学,“每一个人进入社会,一定要有文化,所以做到今日今时,我都不会结束这项造福後人的工作。”
回想过往的精彩,罗贵冲先生历历在目,数十来,他缔造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留下了许多感动的瞬间,这些点滴不仅保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他还特意为此建造了一个私人收藏博物馆。
该私人博物馆,位於罗贵冲先生的家乡东莞凤岗镇,其中,各种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是其收藏的显要部分,包括犁、耙、打谷木桶、禾镰、锄头、窝栏、米筛、谷箩等,还有现代人未曾见到的辗米谷磨、椿米石臼、大荔枝树幹做的原始榨油糟,製糖用的辗压甘蔗的大较石等,这些早已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工具,卻因罗贵冲先生的收藏而保存完好。除此之外,博物馆的墙上掛满了罗贵冲先生多年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留影,或捐资助学,或交流参观,或出席剪綵活动等,还在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盃奖章、活动纪念品。他言,“这对儿孙後代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笔意义深远的财富。”
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贵冲先生别具一格,在博物馆里设计了一条十分富有心意的鹅卵石过道,过道一分为二,一边铺垫的是他从国内各省市带回来的鹅卵石,另一边铺垫的是他曾在世界多国旅遊时带回来的鹅卵石。他认为,踩在这样的具有特殊意认的过道上,就如同脚踏着祖国大地、世界之疆,也突显了他的雄心壮志!
不畏苦难,自强自立
在大家的眼中,罗贵冲先生敬老爱幼、服务社会,每一桩善事都做得极尽完美,“天空上有白云、乌云,也有彩云,有的匆匆飘过去了,有的也慢慢飘走了,人生也如天上的云煙。我希望自己如云块的人生,能拟聚一点雨水,洒下人间,滋润大地,也希望自己这片薄薄的彩云,在明媚的太阳照耀下,给人间留下点星光和温暖。”
罗贵冲先生的一生,是尝尽辛酸的一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一生。他出生於贫寒,与祖母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曾为裹腹而不得已揣起乞讨的饭碗,奔波於饥饿之间;十一岁时,祖母去世以後,所有能依靠的亲人都离他而去,成为孤儿的他曾为别人做小长工、看牛,想方设法地养活自己。然而,是雄鹰永远不会屈就於樊笼,那自由广阔的天空,才是他的所向!十五六岁,罗贵冲先生就怀揣着一块八毛钱,光着脚丫来到了香港,从採石场做苦工,开始了在港的奋斗。单薄的身体,坚定地迎来生活苦旅中的每一个挑战:在採石过程中,手指被砸得血肉模糊;在荒郊的坟地里,独自一人帮富贵人家清理坟墓上杂草;在脏乱不堪的豬场里,起早贪黑地做养豬工;於英国兵营里,做勤快的後勤杂役……这段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子里,罗贵冲先生变得更加坚强、以血汗写出了多彩人生!
回忆儿时的苦难,罗贵冲先生澹然一笑,认为越经历苦难的人,越能如磐石一样坚硬、坚强。但凭着自己的努力,他慢慢地将生活中的苦转变成了甜:以养豬开始,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增设了兽医药品店、饲料店、五金建筑材料店、跑运输、酒楼等。
回馈社会范文4
一、当年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音乐教育对于我国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的声乐教育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法上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底蕴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因为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教育也多采用了应试的音乐教学模式,出现了重知识,轻感受;重技能,轻修养;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声乐教育往往只注重教授学生表演技法,而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分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在现实情况中往往造成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两首乐曲的演唱方法,也给学生增加了不应有的负担,从而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也阻碍了社会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社会音乐教学定位出现偏差,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二是声乐教育功利性过强。主要表现在社会上的各种音乐考级补习班大量出现,这些补习班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均是以考试通过为宗旨,从而背离了社会音乐教育培养大众音乐欣赏和审美的宗旨。三是高素质的声乐音乐教育者相对缺乏,素质有待提高。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中,素质良莠不齐,有个别教师滥竽充数,严重影响社会音乐教育水平。四是部分学生和家长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些学生和家长往往只追求音乐等级和音乐证书,将社会音乐教育沦为追求功利的手段,而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身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灵感。五是忽视终身教育的理念。社会音乐教育往往集中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却很少对成年人和老年人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部分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已经成为青少年音乐教育补习班的代名词,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音乐教育往往处于停滞状态。
二、社会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培养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音乐作品本身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空间,开阔创作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二是提高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素质的责任。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要在掌握音乐的技能技法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与音乐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音乐作品和学生心理有一个合理的把握,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将作品的理念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内在的审美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去记住作品的外在形式。当然另一方面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监管力度,规范社会音乐教育市场,对教师应该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加大对教师的考核力度,保证教师的素质能够达到社会音乐教育要求的水平。三是重视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社会音乐教学实践中,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社会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音乐教育规划,应用财政支持积极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去完善青少年社会音乐教育目标,让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建立健全中老年的社会音乐教育体系,鼓励和发动高校以及音乐专业人士投身中老年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去,让中老年也能充分融入到社会音乐教育体系中去,最终达到终身接受教育、享受教育的目的。
作者:全丽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回馈社会范文5
关键词:乡村社会;乡土性;差序格局;礼治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的书籍,它描写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社会,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本书旨在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而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找了一个“他者”――西方社会进行比较,通过两个社会的比较,凸显出中国乡村社会的特征。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14个方面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分析。笔者从本书出发窥探中国乡村社会,发现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呈现差序格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受“自我主义”影响,在家族中坚持男女有别原则,提倡长老统治和无为而治的礼治社会。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
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性――“乡土性”
本书一开始就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也就为中国社会下了一个定义――“土”,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社会的不流动性也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二、中国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
所谓差序格局是指,中国乡村社会的格局像是把一块石头球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且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又是不同的。而西方的社会结构与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也就是说西方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团体格局。
正是因为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造成了中国“乡下佬”的最大毛病――“私”的毛病。那么这种“私”到底是指什么呢?在本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其实在我看来这种私不是自私,也不是私心,而是指中国的乡村社会的人民在视野上的局限性,因为他们的视野只局限于以他们自己为中心的社会中,从而导致了他们的“私”的毛病。
三、中国乡村社会的特性――对文字的忽视
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提到,在城里人眼里乡下人是“愚”的。这是因为乡下人很少知道城市里的生活用语,因此而被城里人笑话。但是在看来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因为大部分的城里人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清楚,他们也不了解乡村生活的点滴。而且他提出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样社会中生活人们无需文字,而且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因此有的时候利用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反而会出错。因此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对不能说是“愚”的表现。继《文字下乡》后,作者又写了《再论文字下乡》。一方面是为了立体地阐明观点,从时空两个角度说明乡下人没有使用文字的需要。另一方面提出了文字下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即乡土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文字提供生长的土壤。所以目前作者对文字下乡的推行作者持质疑和否定的态度。但是在我看来的这种观点也有其片面之处,虽然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但是这并不意味这可以忽视文字。中国的乡土社会也需要重视对文字的运用,只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熟人之间可以不用文字,但是当乡下人走出这个乡村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就应该要学会运用文字,因为现代社会不再是一个“熟人社会”而是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陌生的社会。
四、中国乡村社会的原则――男女有别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提倡男女有别,这是指“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里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视野,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这是因为中国的乡土文化是亚普罗式的,它要求稳定,尤其是社会关系的稳定。由于坚持“男女有别”原则,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族代替了家庭,而家族其实就是一个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五、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统治――礼治
通常我们将社会的政治统治分为“法治”和“人治”。在大部分人看来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而我们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人治”社会。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的乡村社会其实是一个“礼治”社会,我们可说它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不可以说其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因为“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中国乡土社会的这种“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在这里,“礼”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也有可能很残酷。这里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因此单从行为规范上看,“礼”与“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礼”与“法”不相同的地方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的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利机构来维持,它是靠传统来维持的,依靠的是人们自觉的遵守,是一种由个人推展至社会的规范准则,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乡土社会正是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达到一种无为而治,也正是礼治社会才能使乡土社会“无讼”。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法律意识主要表现为:守法意识、依法保护和法律监督意识较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诉讼观念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遇到纠纷时,也愿意诉诸于法律,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缺乏法律观念,缺乏诉讼意识,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也回采用“和为贵、忍为上”的方式来处理,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走向法庭以寻求法律的保护。但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礼”在当今社会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如运用得当,应当比西方的“法”更具威力,社会关系也更应妥帖、和谐。
从《乡土中国》出发,可以发现中国乡土社会其实是一个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呈现差序格局,提倡男女有别的礼治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发生着一些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在于,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懂得了利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了守法,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参照法律原则,不再只是从“礼”这个层面出发。这也说明中国的乡土社会正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因此对于中国的乡土社会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
参考文献
[1] .《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
[2] 刘博.《乡土中国》内蕴及价值的再探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
[3] 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J].河北学刊2006,26(1)
[4] 王莉.从《乡土中国》探析中国乡村社会的几个特征[J].民族论坛2008(2)
[5] 李亚 .社会学中的中国――读《乡土中国》及其他[J].法制与社会2010(24)
[6] 杨秋林.汪永涛《乡土中国》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8(34)
[7] 杨柳.从《乡土中国》解读中国社会――读《乡土中国》有感[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回馈社会范文6
实用性强,社会化媒体受青睐
社会化媒体从出现到广泛使用,花费的时间并不长。新浪微博成立仅3年时间,就有3亿注册用户,人均在线时长为60分钟。②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前,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是单方面的,是一种上传下达的形式,大众并不能参与其中。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后,网民可以参与信息的、政策的讨论以及对时事的评价,网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可以信息。
其次,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人以群分”的平台。社会化媒体有各种小组或是社区的形式,网民可以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分享感兴趣的话题。相当于把现实生活中的研讨会、高峰论坛搬到了网上,与会者不需要出门就可以感受到“志同道合”的。
再次,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平台。UGC在当下很流行,就是用户自创内容。人人网、QQ空间、博客和豆瓣空间等,都是网民对外展现自己的平台,空间如何设计、什么样的内容、上传什么照片以及分享哪类视频,全部由用户自己决定,用户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漏洞多,个人数据频遭泄露
社会化媒体在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人数据的泄露。
《论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国人对于隐私的保护意识不是很强,总觉得隐私就像是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样需要隐瞒。其实隐私的概念有很长的历史,在19世纪末开始盛行,在美国的法律学术文献中也被多次使用,这个概念在法律和社会中的新含义被多次用于科幻作品的比喻中。③1995年欧盟通过了《个人数据保护指令》,指出个人数据为:“与特定或可特定的自然人相关的所有信息,不限种类及形式。”④笔者认为,个人数据为可用于识别自然人的任何数据资料。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同时也成了泄露个人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社会化媒体更是成了别有用心之人的偷窥利器。
隐私泄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站技术如Cookie等。其实Cookie已经被各大网站普遍使用,Cookie可以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方便,同时也方便了网站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我们每次打开浏览器,浏览器都会显示“最近常去的网站”,这就是Cookie技术在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上网,个人数据隐私权就有遭到侵犯的危险。
其次,社会化媒体注册。例如“人人网”的注册,一定要实名制,且必须填写相关认证邮箱、所在地、家乡、毕业学校。在填写完这些“必填项”以后,就会出来老乡、校友等“可能认识的人”。
人人网的口号是“找到老同学,老同事,结识新朋友”,而实名制确实能为大家寻找老同学、老同事带来便利。但是注册时需要详细的信息,而且只要注册用户填写了相关信息,就会出来“可能认识的人”,这些“可能认识的人”并不知道自己会被推送出去,也并不一定都愿意被推送出去。人人网能否为这2亿多用户的个人数据隐私保驾护航?2011年年底,由于CSDN数据库被黑,引发了国内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人人网泄露共计约500万个账号。
再次,在社会化媒体上信息。如前面所提及的那样,社会化媒体是一个相对平等、分享兴趣以及自由创作的平台,网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他们常用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一大特点是贴近网民生活,网民的间接成了自己报道自己每日的信息,个人信息暴露无遗。
2013年1月16日,微博上一条消息引得众网友关注: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一女生被害,疑微博拍照定位泄露信息所致。该女生生前常在微博上自拍照和定位,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浪微博网友纷纷表示,玩微博要慎重。无独有偶,现在一些年轻的父母喜欢在微博上“晒”宝贝的照片,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但这恰巧给人贩子提供了机会。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人贩子可以很轻松地在这些社会化媒体上了解孩子及家长的行踪,比在大街上跟踪要方便得多。
完善制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社会化媒体成了泄露个人数据的渠道之一,归根结底有两大主要原因:隐私权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用户自我保护意识不强。2013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一项最新调查――花50元买软件可偷看他人聊天记录,记者购买使用后也大为震惊,公民的个人数据隐私权严重受到侵犯。这些软件能够盛行,根源在于隐私权法律制度不完善。而用户自身保护意识不强,则无异于为别有用心之人打开了防盗门,危险将如影随形。
对此,网民提高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意识是根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网民要有保护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意识,不要在互联网上太多个人生活的状态,个人基本资料如生日、住址等要设置访问权限,不要让陌生人看见。
当然,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个人自我保护意识再强,也无法与强大的网络技术相抗衡,无法解决网站Cookie技术侵犯个人数据隐私权的行为,无法清除企业之间为了营销而销售个人数据信息的行为……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互联网规范管理的立法保护框架,却跟不上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步伐。所以,完善隐私权法律制度是很重要的一步。虽然要在一个人口大国推行一项新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只要努力迈出每一小步,网民通过法律保护个人数据隐私权就会越来越有保障。
注释:
①何峰:《全球社交网站排名:QQ空间第五 Twitter增长最快》,http:///20130127/n364728848.shtml,2013年1月27日
②《新浪微博与腾讯微信未来谁是霸主》,
http:///article/20121205/476117.shtml,2012年12月5日
③Jo Pierson, Rob Heyman :Social media and cookies: challenges for online privacy[J],Emerald,20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