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辛弃疾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辛弃疾的诗范文1
“六方合作”新机制提出后,资阳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在4个县(市、区)选择了不同类型的生猪养殖基地村开展试点。“六方合作”以圈舍标准化为前提,坚持种养结合,把“养殖家园”与户办工程组装配套,推行生态养殖、高效种植,形成了庭院循环型、园区开发型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全市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家园”基本实现“内循环、零排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六方合作”的运行方式是封闭运行,农民如同进入了标准化的养殖车间,生猪生产完全按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使生猪产业直接过渡到品种良种化、饲料绿色化、饲养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因此,资阳市畜牧良种更换速度大大加快,畜产品药残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户平养殖规模得以扩大,养猪基地村实现了品种、圈舍、饲料、兽药、饲养、销售的六统一,初步形成了现代畜牧业的组织形式。
实施畜牧业提质转型战略,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强抗市场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实现农业多环节增收,既是畜牧业全面协调可继续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村的重要内容。总结、研究“六方作”这一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牧业的新机制,给我们如下新的表示:
政府的宏观引导是统筹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六方合作”机制回答了两个重大课题:一是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如何做到既不直接干预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又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二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如何更好地“粘合”农业产业化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各方有效合作、协作运转的机制。
辛弃疾的诗范文2
一、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以及伴随发生的管理活动,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即通过和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Intranet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为此企业方面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近来成为热门话题的制造资源规划(MRP)、企业资源规划(ERP),基本上属于MIS的范畴,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则是MRPⅡ或ERP与CAD/CAM的组合,全方位考虑生产和管理,力图实现企业整体的自动化。但不管怎样,会计信息系统(AIS)都必然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企业是由众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生产经营系统,而会计是以价值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的全部活动归结为一点,就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体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量的形式虽然表现不一,但其起点和终点都以价值量来表示。企业组织中的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制,实质上就是从质、量两个方面协助企业领导者进行企业管理。因此,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会计电算化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具体说,就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来完成诸如计算、整理、核对、分类、登记、制表等会计核算工作,实现、计划、控制、决策之类的财务管理工作,借以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控制,提供经济管理上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以考核过去、控制和预测未来的各项经济活动。信息是管理的基础,会计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不实现会计工作的电算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我国会计电算化已有十多年的,由于人力、物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80年代不可能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选择一些既急待提高效率又可望以较少投入而获得成功的单项作为突破口,而会计有幸正是这样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因此,1988年会计界就提出会计电算化的倡议,财政部1994年还提出15年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即到2000年全国406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2010年全国80%企事业单位要实现会计电算化。
二、对会计电算化的反思
毫无疑义,10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也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初步繁荣的国产会计软件市场,普及了会计电算化知识,造就了一大批既懂计算机又熟悉会计的维护和开发人才,一大批企业告别了手工帐。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成效比预期要小,不仅数量上真正以机代帐的企业还不多,而且其中大多数企业只在帐务、报表、工资等方面实现核算电算化。正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往往从会计开始这样一种现实,使得我国数百家会计软件公司长期来一心一意地独立会计软件,使AIS成为一个孤立于其他子系统的一个自我封闭式系统,限制了它的作用。会计电算化孤军突进的后遗症是明显的,当前几个突出的问题是:
1、未能站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度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模拟手工核算,缺少管理功能。我国数百家会计软件公司虽然不少也在不断翻新版本或转换平台,但过多倾注心血的是形式上的新颖,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去提高财务和企业管理的水平。目前流通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属于业务信息系统的范畴,只能完成事后记帐、算帐、报帐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不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财务管理功能。近两年来虽然倡导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但一般只从财务管理的要求出发。
2、我国绝大多数AIS未能成为企业MIS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而且会计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转帐凭证的方式联系。从而造成数据在内外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信息不能通畅,既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综合的企业MIS中会计子系统应该从其它业务子系统获取诸如成本、折旧、销售、工资等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各业务子系统也应从财务子系统取得支持,例如企业采购、进销存业务可以与财务共同管理一本商品或材料帐。但由于各自独立发展,互相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往往一个子系统的打印输出,成了另一个子系统的键盘输入。最近有关方面出台了一个会计软件数据标准,要求商品化会计软件提供一个数据格式转换机制,以便同企业内部其他子系统交换数据,意在亡羊补牢,但可以预料其作用十分有限。
3、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应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和方式上。但会计信息系统既不能通过Internet向股东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也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更不能有选择地披露相关的人事、技术、设备以及股东所关心的其它信息。此外,普遍不能支持跨国集团的多国业务。
4、开发技术、工具或平台落后。由于会计软件规模相对要小些,加上早期的开发者大多是非机专业人士,所以一般都选择大众化的开发工具。目前尽管部分会计软件已从DOS转到了WINDOWS平台,但大多数软件的开发工具仍然沿着DBASE、FOXBASE、FOXPRO往上爬,始终摆脱不了DBF的文件体系,缺乏ORACLE之类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总而言之,国产会计软件设计思想起点较低,起步时仅考虑如何为财务部门服务,大多数停留在会计核算水平上。这种软件一般只适用于小型或部分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和初级管理,而大中型企业则应该走系统集成的路,全方位地开发完整的MIS,从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出发设计AIS。
三、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会计电算化中受到启示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行官,是拓荒者。企业信息化应该从它的成功与教训中受到启示。
1、企业信息化需要重构企业全局共享数据库,即通过对企业财务、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等需求作全面,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局共享数据模型。这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任务。系统集成不是程序的堆砌,也不能靠数据标准、传递接口或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来实现。信息系统要以数据为中心,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或不同管理层次的联系、同外部的信息交流,都应以设计良好的全局共享数据库为基础。
2、企业信息化需要一个繁荣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尤其要立足国内,开发适合我国文化和习惯的MRP或ERP系统。不能否认,国外MRP或ERP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企业。但是企业管理模式受一定文化和习惯的,如果由国人开发出功能和性能都能与外国匹敌的系统,则将更受企业欢迎,何况进口软件的价格也绝不是普通企业可以问津的。这一点也正是会计电算化成功之道,试想如果没有国产近200个商品化会计软件以及数不胜数的定点开发软件,我国会计电算化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吗。我们建议企业MIS的开发者与会计软件开发者联合开发,提倡和鼓励会计软件开发单位的强者走出会计软件的小天地,投身到更需要聪明才智的企业MIS的开发事业。
3、要重视行业性管理软件。我们知道企业有千千万万,它们经营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是千差万别的,不能指望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所以象远方、广之旅这样一些行业性会计软件往往更受到相关行业的欢迎。同样我们应该提倡分别设计适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其他服务性企业的MIS。事实上MRP就是一个只适用于制造业的MIS。软件公司应该找准一个方向,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系统调查和分析,设计出具有行业特色的软件。广州有一个系统开发公司主攻宾馆综合管理软件,产品切合宾馆一类服务性企业的具体管理模式,所以深受欢迎,公司也获得丰厚的回报。
辛弃疾的诗范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实现;创新
1前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也逐渐要向信息化发展,实现企业内部规范化管理,无纸化的办公能够使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共享,传递速度大大加快,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然而,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时,存在很多误区。企业信息化管理并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途径,必须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能够迅速地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可行有效的措施,从众多企业的竞争中获得利益。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及时快速的获得准确的信息,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的反应,这只有无纸化办公才能做到,也就是必须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企业的目标优化、结构优化和知识优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是一次很大的变革,它不仅仅是要收集企业的信息,建立信息系统而已,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作为决策的依据,改善工作流程和职工的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3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管理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其发展的时间不长,很多企业对其存在一些误区,现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企业的领导还没有对企业信息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些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在技术和经济投入上有所欠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薄弱分散,在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时,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化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目标不一致,不能统一;信息系统的建立不能满足企业业务的工作要求。
4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4.1实现前提
4.1.1提高重视,加大宣传
只有提高了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尤其是企业领导,才能积极主动地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还要加大对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意义的宣传,使整个企业内部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4.1.2建立准确全面的企业信息库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以企业内的各种信息作为依据进行的管理,即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包含企业各个方面的全面的信息库。如果数据在传输中出现错误,或本身记录的就不准确,必然影响信息库的可靠性,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管理。
4.1.3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队伍
人才是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专业队伍,才能更快更有效的实现信息化管理。由于信息化管理涉及信息化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支队伍除了必须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技术之外,还要具有相关的管理知识。
4.1.4建立对信息化管理的管理机制
企业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大量的信息在不断变化,企业的信息系统要能够实时地随之改变,这就需要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管理机制,保证信息化能够快速准确地调整,以及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4.2实现过程
4.2.1可行性测试
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之后,首先要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测试,只有确定其有效可行之后,才能将其应用于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管理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都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它们都有不同的管理内容,需要测试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度,保证其无缝连接,使整个系统的资源能够有效整合,从而确保其能够正常地进行管理。
4.2.2合理设置管理功能
不同的企业其业务需求各不相同,信息化管理的功能也随之不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功能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而确定。首先结合可行性测试中的数据信息,大致地绘制出企业业务管理的流程。根据流程图和管理目标,逐步地设置管理系统功能和程序编程。同时,要不断地优化系统程序,保证其有效性。
4.2.3构建模型
信息系统模型的设计包括业务信息的管理和数据输入输出,这要借助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构建子模块,子模块之间尽量保证没有交叉,彼此之间衔接流畅;输入输出模块要确保数据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输;数据处理机制要合理有效,维护工作也一定要安排得当。
4.2.4实施和系统测试
信息管理系统投入实施之后,需要观察其工作过程,明确子系统的流程,对整个系统进行编程,编程工作要认真细致,避免出现错误,否则不仅会影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系统编制完成之后,还要再进行全面的测试,主要是针对各个板块的功能、结构等,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但能有效地确保系统的可行性。
5信息化管理的创新
社会经济已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必须根据经济的发展方向做出相应的变革。首先,传统的信息化管理并不是完全不满足现展的需求,可以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采取一些优化的措施,以业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为重点,改善管理系统;其次,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而不仅仅受单一元素的控制;第三,优化管理数据,企业内的数据量很大,复杂繁琐且有重复现象,在建立信息数据库时要有效地整合数据。第四,信息化管理可以用于提高员工的管理技能,设置一个民主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员工能够参与进来,同时也能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改进。
6结语
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才能积极主动的实现信息化管理,然后要建立健全的企业信息库和专业的管理队伍,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之后再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要与业务流程一致,采取多元化模式,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也是员工提高自身管理技能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与成熟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7).
[2]杨乃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铁道工程学报,2006(4).
辛弃疾的诗范文4
成本会计的核算主要是依据对一定客观对象来进行归集与分配到各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费用来确定客观对象的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的一种专业方法。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产品日益走向服务性领域,知识产权的比重不断提高,这就使得知识成本的比例相应的升高,所以在已有的传统性核算方式上有进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对企业内部不同阶段进行分类的方面,依据不同阶段所进行的分类去进行相应的特殊计算。但是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进行盲目地分类,计算错误等现象的产生。
2.扩展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
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业务,记录与反映企业成本自身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由于企业的产品类型、主要的经营范围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不同的企业内部的成本会计核算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企业应当建立一支专业性队伍,这支队伍的所有人员应是专业性的,并且能够明确界定该企业的成本计算范围,能够对所列出的对象提出对应的收支明细。只有把成本会计的实际对象与实际范围确定了,才能够确保数据计算的正确性。
3.成本企划
成本企划就是成本设计。它主要是从市场的需要角度出发,按照顾客对产品质量、价格以及功能需求为原则,对产品的开发、策划以及设计进行管理。通过目标售价与目标利润倒推到目标成本上,同各环节、各部门以及供应商来紧密合作,最终实现对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与创新。可见,成本企划不仅有利于多功能、高品质以及低成本的管理方式的形成,而且能够贯通从上至下的过程,对顾客需求以及企业利润达到有效整合。因此,成本企划成为了新时期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方式,从管理的中心、,理论、着眼点以及思维方法来改善传统型的成本会计管理方式。这种创新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优势,实现功能优化、提高产品品质以及降低成本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现在有很多知名企业都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式。
现代很多企业产品品种繁多、小批量生产,这就使得品种稀少、大批量生产的成本控制核算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了。标准成本会计之下的差异分析方式已经失去作用了,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无法对成本进行控制。因此“事前控制”这种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的积极方式就逐渐产生了,就是“成本企划”。
成本企划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对目标成本的“设置-分解-实现-再设置-……”多重循环的环节。在产品的设计中,通常要经历设计构想、基础设计、详尽设计以及工序方面的设计四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要经过“设置-分解-实现-再设置-……”这样一个循环。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缩减,一直到最后对成本的缩减达到最大化,才暂时结束。在目标成本的实践过程中,要利用节省材料、节省工时等有效方式,在以质量优良前提下去限制所消耗费用在所定范围内。一旦实际成本小于目标成本时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循环。但是如果实际成本估算大于目标成本则不能通过,就需要利用价值工程等方式进行分析,直到将估算值降低下去了,达到了目标成本。由此可见,“成本企划”就是一种多重循环挤压来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4.更新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思想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并不是企业的成本越低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时间就越长,就越能够取得市场份额。这是由于,一味地降低成本有可能存在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最终产生不利的影响。只有纠正错误的传统性的成本管理理念,树立正确成本管理导向,才能够确保企业发展的方向,促进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培养企业成本会计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吸取以往经验,适当结合企业先进的方法理念与成功计算模式,从企业自身实际与特点出发进行创新;其次我们在进行创新的时候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立场去思考,站在全局角度去进行创新,整合企业各方面的数据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动态的全方面的计算。
5.结合信息社会的实际进行创新
辛弃疾的诗范文5
关键词:企业创新 内在动力 环境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约10年。近几年经历网络经济低谷、“9•11事件”、大企业信用危机等,美国经济受到较大影响,但其在较短时间内又继续保持基本健康的发展趋势。人们在探究美国这一时期的发展,目光大多集中在美国不断创新的高科技企业以及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身上,创新的意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鼓励创新、扶植创新,创新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创新也成了制胜的法宝。
美国的事实说明,创新应该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如果多作一些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创新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的那样简单。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的西欧各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 日本在20世纪80年展势头直逼美国,为什么没赶上创新大潮?亚洲以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在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反而出现了金融危机?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是,创新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其内在动因何在?创新在美国又是如何成为潮流的呢?它源自何处?
企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在经济中的决定性理论,笔者认为,创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一背景下,生产力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从长期看表现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过剩以及今天无处不在的创新大潮注定要发生。
人类在各个领域的生产能力不断发展,而一定条件下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总是有限的,在没有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以前,社会的各种资源集中在原有市场上,供给迟早将超过需求。这种差距日积月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严重生产过剩(市场危机、供求危机、经济危机)。众所周知如下事实:当今世界,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经受着生产能力过剩之苦,而且这种趋势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将愈演愈烈。换句话,如果不发现(产生)新的市场领域,在已有市场领域,某个领域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整个社会各领域生产能力将全面超过各自领域的市场需求,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必将发生。企业创新具备了必要性。那么,出路何在?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改变分配方式,增大现有领域的需求。
企业创新的背景
而20世纪末经济创新大潮的兴起,表明发现新市场、创造新的需求,则可能是既定生产关系下引导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源)的有效方法。生产力的发展在驱使企业不得不创新的同时,又给企业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这表现在:资本原始积累达到相当程度,科技日益发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人类自信心高涨。还有一个问题,资本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就经历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什么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兴起创新大潮?
回顾20世纪下半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首先,二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步入全球竞争行列,生产能力(资源)过剩已经从一个行业、一个国家扩展到全球几乎每个领域;其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再次,新兴行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生产能力的形成、增长极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能力过剩的趋势。
处于这种困境下的企业有两种选择:其一,暂时忍受生产能力过剩之苦,等自然淘汰一批企业或市场好转;其二,放弃现有市场,指向新市场。那么究竟什么将决定企业的选择呢?企业是由人创办经营的,那么企业的特点相当程度上就表现为人的天性。笔者认为,企业创新是人们求新和求稳两种心理在特定条件下矛盾运动的结果。追求安逸平稳,还是在充满未知和挑战中生活?用特例回答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但从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来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时代,求稳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人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都不愿意打破常规去冒险。现代社会,无论国内外,人们选择职业时大多倾向于较为有保障的学校、大机关、大企业,所谓有保障,就是安稳。这种意识,对人类的绝大多数而言根深蒂固,可以看作一个事实。
企业经营与人的生活类似。创新是一件做起来非常困难、伴随相当痛苦、具有风险的活动。从世界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创新的。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在企业内部可能表现为新的产品设计、材料、生产工艺、包装、广告、销售渠道、支付手段、价格策略等,并要求企业更新整体的经营观念、经营方式、资金运作等等。更艰巨的是,创新常常意味着面对未知的外部,需要从头开始,很可能需要抛弃过去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如邯郸钢铁曾经由于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如果不改造,企业虽然还可以勉强维持,但从长远看处境会越来越困难,但是如果进行改造,所需资金太多、风险太大,企业自身没有能力承担,一旦失败,将掉入万丈深渊,不堪设想。最后全厂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渡过了难关。
创新的难度,可以从以下现象里得到证明: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甚至某种成功的服装款式,都引发了一涌而上的场面这说明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利润的驱使下,在竞争的压力下,当其它手段不足以给企业带来利润、或不足以维持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时,企业才会创新。而竞争的压力,在整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迟早将逼迫企业选择变革。Intel公司是全世界微机CPU行业的霸主,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却主要生产存储器。因为在存储器市场被低成本的日本产品逼得走投无路,Intel公司才万般无奈选择了改行。其结果众所周知,Intel公司获得了重大发展。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美国很多行业都经历了与Intel相似的情况,遭遇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最终,企业大多以自己的努力,找到出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创新。
美国企业创新的启示
而美国企业在困境中自新的原因,最重要、最简单的一点,就在于它们是真正的企业。真正的企业,在社会环境中自生自灭,适者生存。当它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遇到困难时,并不指望银行的照顾或政府的保护,只能以本能求得生存。不言而喻,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风险太大而很少被考虑的创新之路,在存亡之际反倒成了一线生机。
实际上,任何策略都有风险,企业经营里的求新和求稳,同样各有其风险,这个道理可能很少有人不懂。但是,人类历史上,创新似乎第一次象今天这样成为各个领域主动追求的目标。这个事实,是不是说明人们都克服了自己历来求稳的心理倾向?
笔者认为,人的天性没有变,但是在大范围事实面前,什么是稳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以前循规蹈矩与稳可以划等号,而20世纪最后几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整体的变化过程,无可争辩地说明,当今世界,对企业而言,以前被认为风险最大的创新,相对于按部就班,反而可能更稳。当今的稳,不可能在静态中实现或保持,而必须在动态进取中求得。
今天,创新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已经成为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应该成为企业主动追求的目标。切中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最初总是稀缺的,企业不但可以获得高附加值,而且有可能奠定企业在新领域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时代,竞争中的先发优势愈发突出,除了企业模式,整个消费的水平和习惯、政府行为、金融及法律环境、社会的文化都会影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
在DVD出现的头几年,国内常常听到很多建议,希望消费者不要赶DVD的潮流,因为DVD制式不统一、节目的片源不多,价格又高。如果大家都想等产品成熟以后再买,那么也将永远没有领导世界的新产品,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新产品在产生之初总是有待改进的,如果消费者总想等,企业都不愿意抢先一步,都怕出师未捷身先死,将永远没有领导创新的一流企业。因此可以说最早生产、购买新产品都对人类(市场)有贡献的。这不牵涉感情道德因素,而是客观情况。虽然从根本上说应该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来打动消费者,消费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了某个企业的利益去尝试新产品,但如果消费者总是抱着老产品不放、不敢或不愿意尝试新产品,对创新将是致命的。
创新在很多时候是知识的创新,所以新经济又经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探究创新为什么在美国成为一种潮流、如何成为潮流,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企业的法律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较好的国家,法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者的权益。美国知识产权法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规定异常严厉,单是经济处罚就要做到使侵权者没有能力再进行侵权为止,换句话说,处罚没有上限,有多少罚多少,直到倾家荡产。美国企业的创新是与风险投资结伴而行的,风险投资与成功创新之间如果双方都胆战心惊于创新的风险,纠缠于是先投资还是先成功创新,永远不会有后来的创新大潮。
在政府对创新的态度上,有下面几个典型事例:其一,1997年美国政府宣布,三年内不对电子商务征收额外的赋税,并在世界范围内竭力促成各国统一行动,以鼓励其发展,当然可以说美国在兜售自己的产品、技术及商业模式,但是别人兜售的就一定别有用心吗?如果其内容反应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作何选择?其二,当IP电话出现时,美国传统的大电信公司利用自己操纵的通讯协会,以IP电话话费过于便宜、与传统电话之间是不公平竞争为由,企图说服政府宣布IP电话是非法的,但是美国政府认为,IP电话的优势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并不触犯相关法规;其三,继AT&T、洛可菲勒被强行分拆以后,微软公司由于涉嫌滥用自己对市场的支配力量打击竞争对手,最终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也面临法院的裁决,有意思的是,微软公司在自己的辩辞中,也以分拆微软将会打击技术创新为重要内容,就是说,双方都承认保护竞争、鼓励创新是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辛弃疾的诗范文6
关键词:汽蚀机理;饱和蒸汽压;扬程;点蚀;离心泵
中图分类号:T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0-0116-02
一、离心泵的汽蚀机理
由于叶片的特定形状和液流在其中急速突然改变流向等特点,液体在泵叶轮中流动时,使得叶道中液流的压力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如图1所示。在液体流入叶片入口阶段,叶片还没有对液流做功前,存在着局部低压力区。当低压力区的液体流动压力降低到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时,液体便逐步开始汽化而形成气泡;气泡随流体在流道中流动到压力较高之处时又瞬时溃灭。在气泡破灭的瞬间,气泡周围的液体迅速涌入气泡破灭时形成的空穴,并伴随有局部的高温、高压水击现象,这就是产生汽蚀的机理。
二、汽蚀对离心泵产生的危害
据国外学者的试验研究报导,水击是汽蚀现象的主要特征,局部压力高达30MPa(测压面积为1.5mm2)。曾测得发生液体汽蚀时水击的频率有25000次/每秒钟,金属表面在水击作反复敲击下,受到疲劳损坏。并且,在连续的周期性的压力波作用下,液体很快就渗入和流出金属的孔隙,金属表面出现一个个凹穴,金属质点脱离母体而被液体带走,产生严重的点蚀现象。泵的零件在这样大的周期性作用力下,将引起泵的噪音和振动,所以汽蚀对泵的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泵的工作性能急转直下。此时H-Q曲线,N-Q曲线等都突然呈下降趋势,严重时泵不能工作,泵中液流中断,主要原因是泵发生汽蚀时,叶轮与流动液体之间的能量传递受到破坏和干扰,流体通道不但受到气泡的堵塞,而且流动损失增大。如图2所示:
2.泵产生振动和噪音。发生汽蚀时,伴随着气泡在压力较高处连续不断溃灭,产生强烈的水力冲击,使得泵体产生振动和噪音。
3.泵的机械过流部件表面受到机械损坏,叶轮的表面呈蜂窝状或海绵状。如果液体汽化时放出的气体有腐蚀作用,还会产生一定的化学性质的破坏(但前者的破坏是主要的)。
三、形成汽蚀的条件
从上述分析已知:凡是能使流体局部压力降低到液体汽化压力的因素,都可能是导致泵运行过程中发生汽蚀的原因。泵发生汽蚀是由于叶道流体入口阶段一些局部低压力区处的压力降低到该种液体饱和蒸汽压,从而使得部分液体开始汽化所致,故在液体介质已定的情况下吸入装置和泵本身两个方面决定了离心泵发生汽蚀的条件。故研究汽蚀发生的条件应从吸入管路特性和泵本身特性这两方面考虑。
如图3所示,从吸入液面到泵内流道低压区K点列伯努利方程,得:
式中:――流体低压力区K点处的压力,Pa;
――罐体吸入液面上的压力,Pa;
――K点处液体流动速度,m/s;
――吸入液面到泵入口处泵轴线的安装高度,m;
――工作介质的液体密度,kg/m3;
――泵吸入口到K点的阻力损失压力,m;
――吸入管道的阻力损失水头,m;
――液流从叶道进口到K点过程中叶轮加给液体的部分扬程,;
――K点的圆周速度,m/s;
――K点处液流的绝对速度在周向的分速,m/s。
上式可以写成:
离心泵就出现汽蚀得条件既是:当低压区压力pk下降到或低于这种液体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pv。
从上式可以看出:从泵本身情况考虑,从泵入口到低压区之间的阻力损失∑hk和液流速度ck增大都会使pk变小,低压区K的位置对汽蚀也有一定影响,这些均与泵的结构以及泵流量的大小有关。从泵的吸入装置方面考虑,液面压力pa低,泵的安装高度zsu高或吸入管路阻力损失∑hsu大,都会使压力pk降低,从而使泵的汽蚀容易产生,这些是吸入装置方面对汽蚀的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液体的性质,对于汽蚀的发生与否也有很大关系。高温液体、易挥发的液体容易汽蚀。原因:液体的挥发性越大,液流的温度越高,则液体的饱和蒸汽压越高,不必等pk降到很低时,泵就会发生汽蚀。
综上所述,产生汽蚀的条件应从泵本身的结构、吸入装置的特性,和所输送的液体性质三方面加以
考虑。
四、防止汽蚀的措施
通常,防止泵产生汽蚀的措施有三种:
(一)泵体结构上采取的必要措施
1.采用双吸泵,流道横截面积增加,经过叶轮的流速降低,泵的汽蚀余量减少,从而有效避免
汽蚀。
2.在大型高扬程泵前装设增加压力的前置泵,从而提高进口液体的压力。
3.对叶轮结构进行特殊设计和加工,例如采用长短叶片,把叶片进口边部分尽量做得薄一些,以此改善叶片流入口处的液流状况。也可以尝试增大叶轮的进口宽度,将叶片进口边向吸入口延伸。
4.在离心叶轮前面设诱导轮,诱导轮基本上是一个低叶片负荷的轴流式叶轮。以增加进入叶轮的液流压力。
(二)安装和运行上的措施
使得泵的灌注高度大于最小灌注高度,或使泵的安装高度小于其允许的安装高度。
(三)其他措施
1.采用耐汽蚀破坏的材料制造泵的过流部分的机械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