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交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交友范文1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科技的发达,互联网迅速发展。网上交友成了流行极普遍的事。中学生上网交友会让父母担忧,也成了社会关注问题。中学生是通过面子书等交友。
中学生上网交友的利益是他们所交的朋友会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习惯的的各族群。他们的生活圈子会变大因为朋友满天下。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他们能和各国朋友交换资讯,增广见闻,不做个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除此之外,他们还能交换信讯,丰富对各地的认识。
中学生上网交友也有弊。他们整天对着电脑,电话,不与家人沟通。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就越变越孤僻。他们也会沉迷于网上交友,过后会上瘾,不能自拔,进而荒废了学业,成绩也一落千丈。他们也会受到网友的影响,做一些不当的行为。如果他的网友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那他也会受到他的影响,做社会上的寄生虫
总而言之,网络世界是个虚幻的空间,我们必须以谨慎的态度结交新朋友,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千万不能受那些猪朋狗有的影响。
学生交友范文2
关键词 微信 大学生 交友 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Students Use We-chat to Make Friend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Status
WEN Hengyue, ZHANG Wei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survey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we-chat college dat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 we-chat frequency to students' cognitive differences. Through we-chat to make friends, functional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four people exchanges and other investigation analysis. Finally, the two groups continued use of the we-chat but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luded that the micro-channel to some extent expand the college's circle of friends and dating channels, insecurity network for d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lf-aversion, we-chat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trend.
Key words we-chat; college students; make friends; information exchange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机交友及信息交流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广泛应用。微信具有强大的联通功能,打造了一个“全民社交圈”,其传播方式是点对点和点对面的有效结合,这在无形中整合了具备地域特点的群体传播功能,并且具有广泛的LBS涵盖面,使得人际交往从个人所熟悉的强联系人群扩展到原本陌生的弱联系人群。微信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渠道、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庞大受众群,新媒体的渗入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其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应当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所以,研究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1 研究背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 2011 年推出的新型信息交流工具,它借助网络实现了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的交流和传输,同时支持多人聊天。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当今信息网络技术以其雅俗共赏、内容丰富、影响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的微信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微信在结交朋友、功能使用、信息处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旨在探究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信息交流平台,以及探究使用频率不同的大学生对微信这一新型交流工具的认知与理解。
2 调查研究概况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目的是探索微信怎样影响大学生的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具体包括: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结交朋友;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和熟人以及陌生人沟通联系;大学生对微信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如何通过微信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以及怎样处理信息。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问卷结合校园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尽可能合理有效。网络调查问卷开放两个月,收取了13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校园随机访谈采访了60位学生。对回收问卷进行录入、整理运用SPSS19.0和Excel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 数据统计处理
网络调查问卷中关于微信使用频率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使用微信,并且有一半以上人经常使用。另外,从访谈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60名受访人员均知道微信,16人不使用微信,其中有5人曾经使用过微信。由以上数据可知,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广泛,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的所有研究分析基于有效问卷和访谈实录进行。
3 微信对大学生交友的影响
3.1 微信交友方式及交友对象
微信中加好友的方式共有八种,分别是通过QQ号码加好友、通过手机通讯录加好友、扫描二维码、摇一摇、通过漂流瓶加好友、通过搜索附近的人加好友、通过搜索公共账号加好友以及通过微信账号加好友。这八种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现实世界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强化,另一类是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中不断地发掘新朋友。
调查结果显示在“同学”、“朋友”、“老师”、“父母”、“其他亲人”、“陌生人”这六类人中,大学生主要和同学、朋友使用微信沟通,且频率较高,和陌生人使用微信交流的频率最低。
3.2 微信交友中对陌生人的态度
问卷调查对象体现出的处理陌生人所传达信息的积极程度、对陌生好友的感情可靠程度的判断以及微信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三个变量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尺度进行测量。从问卷中相关题目和访谈情况得知,大多数人对于陌生人传达的信息不会轻易相信,其他人具有“查证倾向”的行为,会从对方资料、交流方式等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您认为微信上与陌生人交友的感情可靠程度为多少?”此题结果作为“信任程度”数据,“微信好友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定义为“陌生程度”。
表1列出了变量间的Spearman(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每组变量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对陌生好友的感情可靠程度与微信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之间(0.435),结果表明用户所认为的陌生好友感情可靠程度越低,其微信中陌生好友的比例也越低,对待陌生人传达的信息处理态度越消极。
表1 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3.3 大学生微信交友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
研究表明个体会通过网络元素表达一种对自我形象的诉求。这在微信中常见的就是对账号网络名称、头像、个性签名等的设计。对这些元素的设计,表现出社会个体不同的兴趣爱好、文化品位、生活方式等,通过这些举措将处于网络空间中形形的人标签化和符号化,为有相同爱好或相近品位的社会个体创造交往的机会和空间。个性化的设置利于用户利用LBS功能结交兴趣相投的好友,也容易出现一些人捏造虚假个人信息来搭讪和传播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的行为。对于在微信上填写个人信息和头像的真实性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7.03%的受访者选择“大部分真实”。通过访谈可知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工具中很看重隐私的设置和安全性,部分学生尝试用定位功能结交陌生好友,绝大多数学生不与陌生人进行深入交流。对于搭讪行为和诈骗信息,访谈的60名同学中有3名女生表示收到过陌生男子的搭讪,但未进行回复。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和熟悉的人进行联系,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并且较为注重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微信对大学生信息交流的影响
4.1 微信中的信息传播
首先,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说,基于联系人“强关系链”的特性,微信使用者与其联系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也就决定了双方通过微信传递与反馈信息内容更私密。其次,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来看,微信传播渠道具有私密性和半开放的特点。一方面,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是点对点的传播,只有联系人双方可看听到,其他联系人无法获知。另一方面,“朋友圈”的功能也满足了使用者自我展示的需要。
微信打破了传统的沟通对象和沟通方式。微信的沟通对象从广义上理解可分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机器的沟通。有朋友间一对一的沟通,消费者与企业(公共账号)之间的沟通,陌生人通过“摇一摇”、“漂流瓶”来沟通。沟通方式有文字、语音、视频、图像、表情符号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主要通过文字及语音聊天、朋友圈和关注公共账号。
4.2 微信公共账号及朋友圈信息交流特点
大学生经常使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状态、照片,分享链接等,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圈中受到用户认可度较高的是“非互为好友不能查看评论”这一特点,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微信的公共账号功能,属于点对点的大众传播模式,只有订阅用户可以接收。使用者可收到公共账号定时推送一些相关的资讯消息,也可与公共账号的管理者进行互动。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微信用户可以选择转发给好友, 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分享链接。这种“病毒式传播”有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但也会因此出现信息冗杂重复性过高的弊端。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关注较多的三类公共主页类型为:搞笑娱乐、资讯类和名人明星。对于微信公共账号的不满意之处主要体现在“缺少想关注的公共账号”、“垃圾信息广告较多”。说明微信的公共账号还未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较为凌乱,不够合理。
5 开放式问卷的答卷内容分析
本次调研的重点在开放题“什么原因促使您使用或一直使用微信”。通过该开放题,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微信的使用和看法,结合问卷中的选择题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的影响。此开放题的研究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用户使用微信的频率为“非常频繁”和“比较经常”,第二组用户使用微信的频率为“偶尔”和“几乎不用”。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扎根理论的定性方法,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根据用户对该开放题的答卷情况,删除无效文本,得到有效答卷第一组71份,第二组36份。无效文本包括无意义的文字、未正确理解题意的答卷结果。两组开放题的有效答卷率分别为91.0%、72.0%,第一组的答卷明显好于第二组。采用扎根理论的定性归纳方法,将所有有效用户答卷内容进行提炼、归并和编码。内容归并和编码表如表2所示。其中结构性因素是通过内容分析加以提炼后的因素,编码是为了方便对答卷内容进行定量统计和特征分析。答卷文本中含义模糊不清的未予归类与参与统计。
表2 答卷内容分析的编码表
基于表2中的编码,对每份答卷进行内容标引,最后统计各个结构性因素的出现频次和百分比汇总成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组用户在普及性及实用性两方面较为集中。关于普及性,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该公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且腾讯QQ有强大的用户基础,这也是微信自推广以来用户飞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软件的实用性是基于软件自身功能的开发设置,这也是一个软件受到用户欢迎的重要因素,微信语音功能的便利性,免费短信和节省流量,并且微信与QQ相关功能的连接也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第一组用户强调微信的便捷性,这是在其频繁使用后得出的结果。
第二组用户在选择使用微信是考虑的因素较为单一,对微信的了解也较为表面,未涉及到微信在私密性方面的考虑。在第一组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私密性”的比例占3.8%。使用频繁及经常使用微信的用户对于微信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考虑到了微信与其他交友软件比较得出的优势。根据第二组用户的答卷结果来看,在“普及性Q”、“凭感觉F”、“实用性U”三方面考虑的比例高于第一组用户,且两组用户在这三方面考虑的比例都较为集中。由此可以看出,微信强大的用户群和多种应用功能是吸引新用户及使用户持续使用的强有力的因素。
表3 两组答卷的结构性因素频次对照表
6 结论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微信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手机软件,具备丰富的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通信方式,具有更好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并且,满足了其追赶时代潮流的需求,微信用户基础较大,发展迅猛,比较看好微信的发展前景。
(1) 从交友方式上看,微信提供了一个陌生人交友的平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大多数人对虚拟环境下的感情表示怀疑,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很少有人深入与陌生人沟通。更多的大学生还是通过微信和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并认为微信聊天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增强现实生活中的感情。
(2)从信息交流上看,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短信和QQ成为一种新的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广泛的手机软件,文字交流逐渐向更为形象生动的语音和图片交流转变,并且从微信公共平台上获取自己所需资讯消息,个性化定制的信息和交流成为了一种趋势。
(3)高校管理者应重视微信平台,在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和人群较多的这一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建立学校或院系的微信公共账号,把院系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模式会让思政教育有更好的灵活性。建立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公共账号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起来,并且学校官方建立的公共账号更贴近学生需求,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网络虚拟性带来的不安全因素,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便利。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10300084X
参考文献
[1] 叶林洁.微信对信息传播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3(6):72.
[2] 张长乐.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构建[D].安徽大学,2013.
[3] 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大学,2013.
[4] 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结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
[5]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39-40.
学生交友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教学改革 学生管理
一、厌学问题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是指那些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目前笔者学院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无目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平时不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存在厌学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
学生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厌学。这部分学生当中又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天生就比较调皮,在文化学习方面兴趣不高;第二种是从小家庭管教不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或是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过于溺爱,以致耽误了学生的学习;第三种是学生处于偏远的农村,当地教学水平相对较差,学生所学基础知识不牢固等等。
2.少数学生非自愿进校
有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因各种原因本来就不愿继续上学,迫于家长要求,无奈才随便选择了一所技工学校就读,还有少数学生是家长根本管不了,被当做包袱甩到学校。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客观地说,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老师也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只要老师学生共同努力,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减少或消除。
二、交友问题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结识一些可以作为知己的同学和朋友,这是很正常的,学生们也都知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些道理。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几个知己的同学和朋友,和他们能在一块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大体上说来,学生时期交友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学习,几个人一块上学、一块吃饭,有事可以互相照应一下,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一类是为了心灵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这些情感需要与他人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这些遭遇需要向他人倾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但这些隐私和秘密有时也需要向一两个人透露,否则憋在心里可能会造成心理压力。
1.与社会上的人交往过密
有一部分学生出于对社会的好奇,喜欢结交社会上的一些朋友,和他们一块吃饭、喝酒,可以让学生满足一时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有的学生甚至跟着他们这些社会上的朋友做点小生意,就感觉自己很了不起了。有的学生在学校里与同学出现一点小摩擦,本来是很小的一件事,通过班主任老师就可以处理好,但有些学生却仗着自己有社会上的朋友,通过结交的不良社会朋友来学校“帮助”解决摩擦。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间的小矛盾激化,小成了大事,有时甚至会出现流血事件。这也会给学校带来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但最终的责任还是要学生一个人来承担,比如花钱看病、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学生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2.男女同学交往过密
说到交友,就不能不提到男女同学交往过密的问题。当前,笔者学院个别学生中存在男女学生交往过密的现象。从生理上讲,少年男女在青春萌动期,互生爱慕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笔者个人认为,虽然高职学生大多数已经十七八岁了,但毕竟还是学生,尚未建立自己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脾气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感情方面更显得不成熟。所以男女同学交往过密,会因为生理和虚荣心等因素,而诱发好奇心乃至发生越轨行为。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学生一生的遗憾。可能有的学生会觉得早恋没什么不好的,只要自己把握好度,不耽误学习就可以。话说得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笔者认为这个度是不好把握的。
学生交友范文4
一、广泛性
学生如果有广泛的兴趣,并不断发展其兴趣,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法时,要不断变换体育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对体育课的关注,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思维,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课堂中体育教师在采用体育游戏教学法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游戏内容和规则,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的编制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体育游戏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还会增加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意志,兴趣的广泛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二、选择性
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不同,兴趣爱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在上课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兴趣的发展,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往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增强学生兴趣的选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的创造力,在上每节体育课时,都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基本的学科知识,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让学生在每个游戏结束后都畅谈自己的见解,教师做好记录,还要对其进行评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兴趣的倾向,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对自己的发展阶段进行思考。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把单调枯燥、难度系数大的体育动作贯彻到游戏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开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育动作并掌握要领,从而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效果,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
三、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指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可以保持持久爱好的习惯。也就是说,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会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不会朝三暮四。学生在拥有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后,才会掌握系统渊博的知识,才会在工作、学习中有杰出的成绩。体育游戏教学具有趣味性和相争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才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爱上体育课。通过体育游戏法,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惊险与刺激,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交友的快乐,减少孤独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体育游戏教学法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都可以引用,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和勇往直前的品质,让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不同的情感感受,能够让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游戏中,增强学生兴趣的稳定性,保持学生健康、持续、稳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体育动作时,所花费的时间越长,注意力越集中,学习的效果越好。体育游戏教学的内容形式多样,运用方法灵活,而且教学任务明确,使学生都可以主动地、有引导性地调节自己的行为状况。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稳定性,使他们在成长学习中可以拥有愉快的心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效能性
学生交友范文5
同时,国内的旅行社达1.6万个,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生旅游却很少选择旅行社这条途径,是大学生的原因还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对于大学生市场的潜力不是很明了。鉴于这两点,对当今大学生旅游的调查就显得是有必要的。
通过对部分地区、部分城市的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和建议,谨供参考。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方式,通过调查,现就江西省南昌市的几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写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的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几乎100%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接近85%来自农村的学生非常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旅游没感觉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
去旅游的目的是欣赏景观、增长见识(62%)和休闲散心(21%),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同时,调查也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出游最重要的是金钱,1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时间是影响他们出游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伙伴、宣传地、朋友意见影响他们。
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有些同学是出于专业的目的而选择去哪里旅行,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勘探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学习目的而选择旅游。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故对旅游的喜爱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欢旅游是来欣赏景观、增长见识,同时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旅游的消费方式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约占51%;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21%;而只有28%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在选择自助游和个人游的学生中,高年级明显多于低年级,这可能是高年级有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来自城市的学生明显多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可能与学生的个性有关。
三、大学生旅游的方式
在调查中,大学生以往出游时,出游方式选择与同学结伴而游的(约52%)占大多数,与男(女)友一起的约占21%,数字表明大学生大多数喜欢跟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外出旅游,而与家人一起(约6%)和独自一人出游(约21%)也占一定比例。在旅伴的选择上,部分人选择跟男(女)友一起去旅游,这可能是大学生旅游的一大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感情萌发的时期,与情侣同游一方面可以体验生活,增加旅游乐趣,共同解决旅途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双方的了解,培养共同兴趣、增加双方的感情。相反,选择与父母亲人同游的人很少,只占6%,这也表明大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大学生选择旅游地点的因素,以及个人消费水平的差异,旅途距离长短,个人爱好等等原因,影响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出行方式。
四、大学生旅游的消费状况
在以往外出旅游的花费上,游览、门票占其主要,占总数的约67%,其次是吃的,约占14%,交通约占19%。而对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约占33%,喜欢约占46%。而特别喜欢仅约占13%。由此可见,当地的风味小吃没有将其特色表现出来,就深入了解,许多大学生对在没有品尝时给予的期望值偏高,而真正品尝之后,其期望值大打折扣,毕竟青年人对新鲜事物在感官上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一旦去体验之后,没有其想象的好时,将会大所失望,这也许是其感觉对其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的比例占较高的原因。在住宿上,一般学生(约53%)选择30元左右(人/每晚),可见,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要求体现了节约原则,这可能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可能是大学生的旅游费用大部分还是处于家庭资助。因为有80%左右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来自家庭资助的。
五、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满意程度
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大学生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约75%左右的大学生对旅行社不满意。导致大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约达到34%和2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约占23%,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约占15%。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六、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前景
根据学生旅游市场的现状以及学生特点,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可重复消费的特性,完全可以将两者结合,为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创造利润。因为,大学生群体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贡献,不仅是现实的,而且在未来还会产生更大的回报。
1、大学生是现实的目标客户
今日的大学生,不再是原来“穷学生”的概念,奖学金、勤工助学、社会兼职、家教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已经提高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大量的旅游产品,在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之内,旅游电子商务相对于大学生的营销,本身就能收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2、大学生毕业后成为消费主体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相对素质较高,对网络知识较多,使用电子商务的障碍较少的群体,几年之后当他们步入社会,将会成为旅游电子商务的主力军之一,并对周边人群形成带动。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与其等到他们毕业之后再考虑如何营销,倒不如在他们相对较为集中、营销成本较低的时候开始,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学生是将来旅游项目的经办人
今日的大学生几年后都要走向各个工作岗位,从基层做起的他们之中,将会有办公室文员、董事长秘书、人力资源部的主管等等。本单位的旅游事项,他们虽然没有决策权,但都会成为经办人,是否使用电子商务网站,使用哪一家的服务,选择权在他们手中。能否在将来形成更稳固的群体,就要在现在让他们加深对服务的认知与体验,固化他们的使用习惯。
大学生市场的开拓,对于旅游电子商务而言,意味着现在和未来,即学生对于旅游电子商务而言,不仅是马上能够创造利益,更是旅游电子商务未来的主力军,因此做好学生市场,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可估量。
七、建议与结论:
如何才能抓住大学生旅游市场?
1、提升附加值,形成大学生旅游的新模式
目前在大学生旅游人群中,结伴自助游、班级集体旅游、同学居住地互访旅游,三种形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大学生喜欢运用身边的资源,运用电子商务的比例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商务离他们很远,没有合理的引导,没有体验的机会。
在此方面,就需要网站针对学生群体,提升服务的附加值。要在目前的观光游、休闲游之外,提出“大学生体验旅游”的概念,如社团主题活动与旅游的结合、校际交友与旅游的结合、假期社会实践与旅游的结合、对热点就业城市的考察与旅游的结合等,以此为切入点,亮出独有的模式,吸引大学生群体的试用与体验,从而形成使用电子商务的新习惯。
2、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产品
对于学生市场而言,设计恰当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旅游电子商务中最占重头的机票和酒店,就能组合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产品。针对学生经济状况,酒店最好是以青年旅馆为代表的廉价旅馆;机票是红眼航班或冷僻时间段;目的地的选择不要考虑常规的旅游线路;增加班级、支部或社团为单位的团购产品等。
3、推出大学校园营销活动
学生交友范文6
一、 利用共性,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大体上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大致相当。班级的组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比如,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有不同的性格,但也有共同点。他们一般都对学习的新知与同学感到陌生,对教师敬畏和服从,希望获得教师的好感。如果教师能利用这种心理,爱护每一名同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那么,这样一个环境有助于学生抑制许多不良影响,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德育上的作用
教师在德育上的作用,最本质的东西是优势诱导,不论是针对集体还是个别学生,都应该在受教育者有所需要的情况下发挥教师的作用。所谓“有所需要”,也就是出现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因素;所谓发挥“作用”,也就是发挥了“优秀诱导”的作用。这里的基本原则是:1.要以学生在其性格与思想意识发展中客观呈现的对教育的需要为起点;2.要培养正能量,也就是给正能量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教师的谈话、评价示范、组织与指导都是为着这个目的;3.要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事实受到教育,独立思考,达到自觉,而不是由教师匹马单枪地进行无休止的所谓说服,教师的工作只是创造情景,启发思考和劝告,要能做到“夫子不言,言必有中”;4.批评也是必要的,但只有在它能够成为学生自愿的发展优点、克服缺点的助力时,才有必要。
三、 组织好班级的教育情景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情景,团队生活也是一个教育情景,学校组织的大规模的体育活动、纪念活动也是教育情景。以初中一年级班级的教育情景组织为例,说明这个问题的一般意义和方法。
新生入学以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不了解,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格、思想、习惯期待建立新的关系,这时的班集体,可以叫做随机的集合体。
经过几个月到一个学期的相互交往,彼此有了一些了解,最早引起注意的是一些学习好、体育运动好、活动能力强的尖子生,他们很快在集体中获得了受尊重的地位。但也有一些学生,用出风头、恶作剧、拉关系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班级的矛盾便发生了。在相互交往中,有些人性格相投,兴趣接近,爱好一致,自然地结成朋友关系。而对朋友以外的人,则不免有厚此薄彼的表现,于是班级矛盾便加重了。所以这些相互关系,在初中年龄的少年心理中具有重大的分量,他们每个人为了适应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一方面追求友谊,希望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好感;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个性,企图使大家顺应自己的意愿,因而加速了各种心理倾向的发展。比方说好的倾向如团结、尊重、仰慕、同情、互助、向上、竞赛、奋发读书、自我评价……坏的倾向像孤僻、自大、高傲、淡漠、自私、虚荣、嫉妒、破坏、故意、蛮横、自暴自弃……好像杂草的种子一样,只要有一点缝隙,再有温度和水分,就能滋长起来。这时的班级,可以叫随意集合体。
以上两种教育集合情景,应当尽量趋好避坏,组织好班级的教育集合体。
四、班主任在教育集合中的工作
我们讲的教育集合,指的是经过学校教育,集体按照教育方针,其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在教育集合中,班主任的工作是;
1. 把教师的威信作为一个条件,加入原有的随意集合体,把引人注目的学生吸引过来,并把自己的砝码加在良好倾向的一边;
2. 在课内和课外,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人重视;
3. 要安排各种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
4. 逐步健全学生的自治活动,养成民主的生活习惯,建立一个良好的、有吸引力的中心,使学生向这个中心靠拢;
5. 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增长学生辨别真与伪、正与邪、美与丑各种思想言行的能力,从而学习正确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待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