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演变;节日特点;节日功能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成绩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及其演变的研究

节日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一直很关注,争议也很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注该问题的专著有两部,一部是陈久金.卢莲蓉主编的《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另一部是高国藩著的《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同时关于各个具体节日的产生及其演变在另外27部专著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关于该方面的论文有207篇。

上述研究内容涉及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期间都有哪些传统的节庆活动,节日在历朝历代的演变以及节日期间的传统食品和服饰等内容。关于节日的来源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一部分在先秦时期既已形成,一部分滥觞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及其以降。传统节日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节日与历法的制定其中包括如节气,干支日等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节日与官方或民间的祭祀.巫社集会有紧密联系;再次,传统节日的产生与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节日还源于先民的原始崇拜,如: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宗崇拜。

(二)传统节日特点的研究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绵延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节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也有其鲜明的,独具一格的内外特征。对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特征加以系统全面的把握,是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来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些学者对此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涉及这方面的论著有:陶立璠著《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徐万邦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风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赵东玉著《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版),康新民著《民间节日文化价值初探》(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中国民间文化》第二集,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68篇。

通过对以上文章和论著的概括总结,得出中国传统节日有以下特征: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综合性,传承性,变异性,实用性。

(三)对传统节日功能的研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日渐深入,许多外国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相继传入,它们固然使人们的生活日趋多元化,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应多加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同。但目前,专门论述节日的书和文章中,大多停留在对节日风俗的介绍上,对节日功能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比较系统论述和研究节日的著作有:赵东玉著《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张诗亚主编的“西南研究书系”中黄泽写于1991年的《西南民族节日文化》;高占祥主编《论节日文化》;杨琳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有32篇。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功能的主要观点有:传统节日有文化传承的作用,能促进天人和谐,点缀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节日能灌输传承先人的道德遗产,促进统治者”以德治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节日还具有教育功能。近年来,节日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赵东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中提出,传统节日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首先,他认为我们能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吸取有益的人文教育资源,如:和谐对称,淑世情怀,乐观自信,民族认同等:另外,他认为传统教育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素质教育模式,它可以使素质教育的灌输更潜移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摆脱了以前那种硬性呆板的灌输方式。还有一位作者廖冬梅在她的《节日沉浮问》中也深入研究了节日的教育功能,她认为传统节日教育人们学会调节人与自然,神,他人以及个人和自身的关系。

(四)传统节日体现的文化精神的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和谐的精神纽带.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专著有:赵东玉著《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萧放的《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陈伯海著《中国文化之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有10篇。

二.中国传统节日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与节日有关的几个领域如:人类学,神话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虽然各自都有谈及节日的文章,但大都是在论述其他问题的同时顺便提到,而专门论述的书和文章都不多.即使有,也大部分停留在节日风俗的介绍上,对节日功能的挖掘还不够。

由于对传统节日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使目前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知识大多停留在肤浅的据说,相传的层次上,其中还包含了不少错误,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例如:中秋节是在我国古代秋分祭月习俗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有些人却说成是从韩国引进的,造成混乱.《中华民族大图集》第七部《世风》第七十六章《吉日佳节》中介绍中秋月饼时说:“宋代的月饼种类繁多,有:金银炙焦牡丹饼,束箍荷叶饼,梅花饼,饼,芙蓉饼等”。但据考察,宋代还没有中秋月饼,这里列举的都是普通糕饼,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月饼。另一方面,有些节日习俗很早就有了,世人却以为出现较晚。如:节日期间送贺卡的做法有人以为是舶来品,是1843年从英国流行开来的,殊不知我国至晚在宋代就流行于世了。

参考文献

[1]赵东玉著《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萧放的《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

[3]廖冬梅《节日沉浮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傅德岷,韦济木等《中国传统节日》(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洋节;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一、洋节盛行的现状 

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每当圣诞节来临,电视、电台、报刊、网络被各种各样的圣诞信息充斥着;人们乐此不疲地转发着各种表达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如潮水般蜂拥至大街上、广场上,聚众狂欢;教堂里一片嬉闹声取代了原本应有的肃穆,圣诞变得似乎和宗教无关。 

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可他们对这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洋节却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庆祝,但是却一味盲从。 

针对洋节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现状,寇福明曾对某高校20-25岁本科在读生做过调查 

98%以上的热衷于过情人节和节圣诞节,87%的有过愚人节的习惯,7%的人有过感恩节和母亲节的习惯,其它的节日,如:万圣节,过的人几乎没有。93%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庆祝气氛,但他们依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庆祝这些节日。可见洋节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二、洋节盛行的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传统节日。作为各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中记录下的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尽管它们起源不一,涵义不同,人们庆祝的仪式和活动也各式各样,但都体现和传承着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洋节均体现出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社会变迁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事有关,并依据自然节气的变化或民间传说而设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受中国文化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些节日都与伦理息息相关,反映出尊重先贤、孝敬父母、全家团圆的特点,折射出重伦理、守孝悌的传统价值观,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点。 

西方的洋节多起源于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多具有人文的内涵,主题鲜明,很适合表达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公众性,很适于人民的情感表达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的西方节日与反映农事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更注重社会性与人文关怀,它以娱乐、狂欢为特点,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会关系结构下的中国人寻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内在需求,因而洋节在中国的土壤上能够大行其道。洋节中的母亲节、父亲节符合中国传统的敬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诞节、情人节中的狂欢”、“浪漫”则契合中国人的喜庆、团圆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些能使中国人情感上产生共鸣的东西,洋节才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进而形成一种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渗透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强势强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入侵;借助广泛的载体,如:英语、麦当劳、迪斯尼、微软、好莱坞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进行渗透。正是这种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尴尬,这也是圣诞节等洋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体对洋节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创造最大价值的节日经济,商家和媒体联手对各种洋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被投放在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等多种媒体中,将消费洋节等信息强制灌输到都市人的神经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据洋节的特点装扮卖场,以营造出异域节日的气氛,给喜欢新奇的人们创造出欢乐购物的环境。洋节就是这样在商家与传媒的共谋下逐渐为国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洋节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碰撞 

现在的“90后”习惯于过圣诞节,都知道圣诞老人,也会唱“jinglebells”;而鲜少有人知道过春节时要祭灶、扫尘、贴对联、送门神;也不知道元宵节要、放花灯、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节得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这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90后”看来是苍白的,没有质感的。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状,2006,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发出联名倡议书抵制圣诞节,并号召“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二)西方节日的融合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历)元旦”、“五一”这些舶来品也早已融入国人的节日单中,被人们所广为接受。在元旦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亲朋好友互致问候以庆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节则是劳动者通过顽强不屈的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合法权益,代表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今天,当举国上下与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共迎新年钟声庆祝元旦时,当与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庆祝“五一”劳动节时,有谁会提出要慎过这些“洋节”? 

(三)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地区文化间的冲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体化加剧的今天,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是必然的趋势。就节日而言,不同的节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没有孰优孰劣的可比性,当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时,并没有冲突和碰撞,一旦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样,人们有了选择的余地,价值判断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吸取和扬弃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应对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从来都是一种需要交流的东西,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义,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终将难挡社会进步的车轮。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盛行认同于“国人接受了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研究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过洋节只是为了赶时髦,并不了解洋节本身的内涵。他们对洋节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这种休闲化、娱乐化的形式。我们应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洋节的甚嚣尘上至少是该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种蔓延。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缺乏深厚的传统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蕴薄弱,在被浓厚的传载西方文化的洋节所包围的氛围中很容易迷失于这种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来文化面前丧失自我。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伊斯兰教 穆斯林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大多受佛教、道教等异宗教教义的影响,且其信仰体系与伊斯兰教不同,多是多神教或泛神教,与伊斯兰教的一神教截然不同,有些穆斯林认为这势必会导致穆斯林群体对于信仰的变质。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亦有些异宗教的特点,这是中国穆斯林不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原因。例如在传统节日小年夜、春节等节日中,都和鬼神有关,小年夜要祭拜灶王爷,春节放鞭炮是为了驱鬼,贴对联也道教文化中有辟邪之用的桃符,福禄寿财等神仙也是春节时刻备受广大汉族同胞信仰的神灵,发压岁钱的习俗也是来源于鬼神传说等。这些都无不与伊斯兰教文化相悖。

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受现代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影响,势必有一些穆斯林已经动摇或者投入到传统节日的庆祝当中。这是大势所趋。探究其原因也是多样的,笔者对身边的几个穆斯林朋友也做了访谈,访谈者信息与结果如下:

访谈者信息:(Male代表男性,Female代表女性,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将不提到姓名,仅用符号代替。)

我以要完成课程论文为由,分别询问了他们及家人过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下是我节选出的有效的对话:

M1,男性,哈萨克族,22岁,大三学生,新疆伊犁人

M1:我家里是从来不过这些节日的,穆斯林不过这些节,因为不是我们的节日所以对我们来说,春节啊这些就是普通的几天。但是至于春晚,一般我们这样的学生会看。

笔者:所以也不会做其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事情吗?比如过年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啊这些?

M1:我们不驱鬼,放什么鞭炮。元宵节啊端午节这些节日我们都没有,从来都不过,我们这里也没那些习俗。

F1,女性,回族,25岁,文员,宁夏固原人

F1:我们不过春节,但是看春晚呢,也抢红包呢。

笔者:就是不放炮、不吃饺子的那些是么?家里会趁着这个节日团聚一下吗?

F1:不放炮,家里倒是会聚,但也只是因为放假了大家都有时间了才聚的,不是因为过年。

笔者:那元宵节啊或者其他除了伊斯兰教的节日有过什么活动吗?

F1:有时候元宵节跟风会吃汤圆,也会看花灯,端午节偶尔吃粽子,还会过个圣诞节,都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而已,节日嘛,就是放假了。老一辈的汉化不是特别厉害,像现在的年轻人这些节都过,我觉得差不多完全汉化了,除了不吃猪肉,其他什么都一样了。

笔者:哈哈,那你吃汤圆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也会跟着吃吗?

F1:会啊,端午节的时候我妈心情好了还会给我们包粽子呢,看花灯什么的也是全家一起去,有好玩的就都一起玩么。

F2,女性,维吾尔族,25岁,社区工作者,新疆喀什人

F2:这个怎么说呢,维吾尔族本身是不过的!

笔者:嗯,你就说说你们现在的情况,或者自身有没有什么变化?

F2:我们也会享受国家的法定节假日,除此之外,我在单位也会有春节的聚餐,发红包,你觉得我这个算过吗?

笔者:这个确实很难划分的清楚,那你对于这些节日除了有一些这样的活动之外,心理上对它有什么变化吗?

F2:我们不会像古尔邦节那样特意去过这个节日,如果说变化的话!只能说接受吧!

笔者:家里有没有聚餐啊一起看春晚什么的?单位聚餐的同事都是穆斯林吗?

F2:没有,家里就是我这种在内地上过学的学生看,看春晚最多当个综艺节目在看,不是因为春节,其他人也不看。同事聚餐有汉民。

笔者:那么其他节日有没有什么变化?比如元宵节啊端午节这些。

F2:元宵节这个还真有变化!现在维族人开始在淘宝上买汤圆了,清真汤圆,维吉达尼,淘宝店。以前没有民族牌子的元宵。我发现出去过外面的人会吃,新疆的不吃,现在有清真的都可以放心吃了。

笔者:你家那边的超市不卖汤圆?

F2:卖。但是没有清真牌子的。也没有这个习俗嘛。上次我们社区做活动,我去超市买汤圆,被导购数落了,她说我:“这个不清真你买干嘛!”但是社区活动有汉族的呀!而且我买的都是水果味儿的,真尴尬!

笔者:哈哈,那是不是端午节也可以包粽子了?

F2:粽子维族一直都有吃的,但不是因为端午节。

笔者:有没有刻意避开这个节日再吃?

F2:没有刻意吧,就也是跟风,而且我们这边有维族人做的,还好吃。他们会用蜂蜜和酸奶做,外面包的和汉族一样,煮好后会给你酸奶或者蜂蜜蘸着吃。如果说节日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是过了那个节日,因为又没什么标志,总不是元宵节吃元宵就算过节了吧?

当然笔者选择的访谈者样本量很小,并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也不难分析出一些变化以及现象。现将我的发现和思考整理如下: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逐渐走向小杂居的格局,在居住环境上汉族等其他民族逐步与穆斯林群体融合,空间上使得穆斯林群体的生活习性等慢慢趋向于汉化。居住环境对于民族交流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穆斯林聚集地区,在农村这种情况还很少见,但是对于变化较快的城市地区,随着城市发展,穆斯林围“坊”而居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城市中穆斯林群体与汉族在居住空间上已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散杂居的地区,一定程度的邻里关系掩盖了族群固有的隔阂,并且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混居的居住格局使得民族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样的情况下,在周围汉族过节的时候,穆斯林很难不受影响。

(2)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商业的发展,让一些节日元素渗透到每个角落。也许涉及到一些节日的物质层面,但是穆斯林群体并没有发觉或者不以为然,只是跟随大流做一些行动。

(3)新一代的穆斯林对于宗教的观念开始变得薄弱,加之周遭环境的影响,随大流、跟风过节已不新鲜,甚至不止是中国传统节日,像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年轻的穆斯林也会去“凑个热闹”。这种情况在以回族为代表的内地穆斯林中更为常见,对于宗教与节日的关系,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就算知道自己的民族没有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

(4)各民族整体对于节日的观念淡化。许多穆斯林即使在春节这天看春晚、吃饺子甚至放鞭炮,但是他们大多在内心是不承认自己过节的,而更愿意用“跟风”这两个字概括自己的举动。其实从整体的角度来说,现在各族人民虽然庆贺节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只是以“吃”为主,除去春节还有张贴对联、放鞭炮、发压岁钱等习俗外,其他节日基本上只是注重饮食习俗而已,这是全国人民的普遍现象。而对于精神层面,在传统节日上并没有明显的表示,甚至一些民众会觉得我国这些传统节日和传统风俗相较于西方的一些节日是一种落后的、土气的现象,不注重保护和发展。但是令人惊喜的是,一些穆斯林民族在不违背自己教义的前提下,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本民族特色相结合,做出一些受大众喜爱的创新。这也是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对步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导游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导游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有效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对导游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整合和充实,加强实用性、交际性、主题性、可操作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为旅游业输送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成为深化旅游院校教学改革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中国文化知识导入对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要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感悟。中国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旅游者。涉外旅游专业人才(本文主要针对涉外导游人员)的翻译和陈述帮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们获得中国历史、文化、民俗民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让游客从亲历旅游目的地的人生经历中流连忘返并获得美好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想。因此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员需具备中国文化的丰富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提供丰富的信息,满足游客求知、求解、求乐和求美的多种旅游需求,帮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增加旅游体验的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大使,’;迫切性:21世纪的旅游市场需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旅游学校是培养新时代涉外导游人才的摇篮,旅游院校只有实施针对性教育才能确保旅游院校毕业的涉外导游人员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适应旅游工作需要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随着我国人境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全面培养符合其职业需求的涉外旅游人才是我国旅游院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导游英语教学的局限性

教材的局限性,《导游英语》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国情、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民俗、饮食、物产、建筑等,它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与其它基础英语课不同的特殊性。但导游英语教材也存在部分教学内容过时陈旧,无法体现中国目前迅猛发展的趋势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的需要,同时,有的内容过于表面形式化,无法传达真实的概念和传授实用的旅游知识,学生均反映在转换成实际运用过程中缺乏灵活的交际性,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社会、实践需要严重脱节。教材相对比较单一,专业名词多、知识面宽、词汇量大也成为教学的主要难点;教师的局限性,导游英语在旅游院校已成为旅游英语、出境领队、涉外导游、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程。导游英语教学的教师目前大多数都是英语专业毕业,专门学旅游英语或导游英语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很难把握课程的侧重点,或者是把握的不够。教师的教学也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并无经验可以借鉴,导致传播知识的过程趋于死板和枯燥乏味。

三、中国文化知识在导游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根据笔者自己近年的教学实践和多年的涉外旅游的相关经验,提出了中国文化知识在导游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导人的方法和策略。

锦上添花法;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有效导人,便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和易于沟通。外国国家的游客由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国情下的特殊国策,和中国特有的一些历史文化现象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比如,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很多外国游客都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很感兴趣,甚至很多主张人权的西方游客对于这个政策很不理解。在学习“人口控制(Population Control )”的章节时,除了讲解计划生育政策是一种什么样的政策?中国为什么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的利与弊及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问题等等,根据实际需要,可进一步根据国家的政策诊释计划生育政策的真实含义,如从城镇、农村、少数民族三个角度分析和解释计划生育政策的人性化的一面。这样,学生能在拓展开的视野中学到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知识、书本知识去服务于职业需要了。再比如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因此,传统节日文化可以说是了解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窗口。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应包括:春节(the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端午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oval )。除了从来历、节日风俗等方面来介绍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外,增加中国的“元宵(sweet dumPling)‑sweet dumpling“倒福(reversed fu )" ,“爆竹(firecracker“压岁钱( red-envelope money )”等这些代表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的知识。通过丰富这些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独具特色的节日生活习俗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可以让游客对于中国的传统习俗有更深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旅游过程中体会这种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新奇和。 推陈出新法,中国目前迅猛发展的趋势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的需要,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与现实中国的国情接轨,才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符合职业需要。比如在介绍“中国的主要宗教(Major Religions in China )”章节时,讲解了佛教(Buddhism )、道教(Taoism )、伊斯兰教( Islam )、基督教(Christianity)传人中国的历史、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的生活产生的渊源影响。但实际上很多外国游客都会奇怪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人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我们身边的中国人,也许进寺庙的时候会烧两柱香,向菩萨许个愿,但若问起他们的宗教信仰,大多数(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回答没有宗教信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其实与人们的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紧密关系。我们讲的儒家文化(the Confucian culture)、道家的养生修炼之道(Tao-ism),“无为(action by non-action )”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宗教性质的信仰。儒家、道家虽然不是宗教,但作为具有宗教性的文化体系是具有宗教性的。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阐述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人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这个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强调中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Citizens enjoy the freedom tobelieve in religion and the freedom not to believe inreligion:(即每个人都享有选择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通过这样的私翻及引导,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情况有利地进行思考并合理地运用文化知识。再比如在讲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social security system )”时,特意以国家公务员、社会自由从业人员等为实例讲解了目前中国现实国情下的保险制度的实施范畴,并把与旅行社相关的管理条例下,导游人员应享有的“养老保险(en-dowment insurance )" ,“医疗保险(medical insurance)",“失业保险(unemployment insurance )",“工伤保险(in-jury insurance)”等社会保险做了详尽的介绍。这样,把教材中枯燥的定义和政策的描述提升到能在实践中应用的特色知识,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弥补了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社会存在脱节的不足之处。

兴趣点导向法,游客是带着好奇来中国旅游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对于大多数国外游客来说,中国深厚的文化魅力是吸引他们来中国旅游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何其的深广庞杂,对于地道的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尚有一定难度,何况是与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呢?因此,在导游英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外国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例如:中国的戏曲(oper-a)、武术(martial arts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茶文化(tea culture )、酒文化(wine culture),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发展趋势以及婚姻价值观念的取舍等进行有侧重的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并且在讲解的时候把书面化的内容尽量转换成浅显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增加旅游事物的真实感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学习“八卦(Eight Diagrams )"“阴阳(yin andyang)" ,“风水(Fengshui)",“拔罐( cupping )" ,“刮痞(Guasha Treatment)"“足浴(herbal foot massage)”等等这些中国文化有的词汇和相关的内容,注重转换成外国人能懂的英语,使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人性化,更贴进生活实际,更能给予学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理论的热情和极高的兴趣。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政府微信公众平台;山东区域文化;传播

一、理论基础--拉斯韦尔5W模式

5W 传播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学者 H・拉斯维尔于 1948 年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的。 他认为构成传播过程有五种基本要素,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5W 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对山东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而言,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其能否成功的基础。 下面是5W模式下政府主导型公众平台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1.传播者who。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发起传播行为的人,是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以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大众传播机构。但无论从个人传播者角度,还是从大众传播机构角度,传播者都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传播者在信息控制研究过程中又被称之为信源,在传播系统当中处于主体地位。它主要负责对传播内容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处理、传播等工作,并掌握了传播内容和信息流通。由于传播者对于信息具有绝对的把控力,传播学大师库尔特・卢因因此将其称之为“把关人”。而在此研究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主体是微信公众账号种通过认证的政府主导部门的平台。而在遵循行政划分的完整性,区域相似性及区间差异性以及发生学原则等基础上,选取方言,居民,民俗三个主因子,结合山东省各地的具体情况,经过充分调研,把山东划分为鲁东,鲁西南--鲁南和鲁中-鲁西北文化区三个文化区。并进行分区域总结出各代表地市的政府公众平台总数共有252个。

2.传播内容say what

(1)主题分类:山东文化对外传播内容日趋多样,加深了其他省市对山东文化的了解。山东文化的传播内容不仅仅是各地方言的传播,同时还包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影视作品、书法绘画作品等的传播。此外,山东各地还通过举办文物展和主题公园等,让其他地区人们更加了解山东历史和现状,认识到山东文化兼容并包的思想。

(2)内容来源:原创和转发:在对252个微信公众账号进行调查研究出得出其推送的信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账号主体的有关部门举办的一些活动和讲座等进行网站链接。二是转发其他媒体的内容并加以整理制作。对于转发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文章最下方得到出处和来源,其中绝大部分推送的内容为原创稿件和整合稿件。

3.传播媒介in What channel。传播渠道在5W模式中所指的就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必需要借助的中介或者是物质载体,通过这种中介和物质载体可以顺利的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这种媒介形式我们可以分为两个,一是有限载体(电脑网络):微信可以直接下载电脑版客户端,登录微博网站,即允许在电脑浏览器上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获取信息。同时支持将网页从电脑实时无线传送到手机。二是无限终端(手机),我们可以下载App进行微信公共账号的登陆来获取信息。

4.传播对象to whom。传播对象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别 、年龄、收入、文化程度,阅读习惯,对信息的使用与满足程度等可以把受众划分为多种类别。因为受传者本身分布就广泛,没有明显的组织界限,各类个样的受众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微信用户也可以通过订阅感兴趣的微信公众账号,实时掌握平台推送的最新动态信息。

二、政府主导型微信公众平台对山东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1.基于受众“认知―态度―行为层面”的传播效果。在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受众产生的有效的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来达到受传者传播的目的。传播效果是一个过程,它经历了认知,态度,行为这样一个步骤,是不断累积、深化和扩大的结果。同样,微信公众平台在山东区域文化传播上也是分为这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层面、二是心理和态度层面,三是行动层面。认识层面表现为传播的信息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对受众的知识构成和知识量产生影响;心理和态度层面表现为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和感情的变化;行动层面表现为上述的量的积累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的结果。微信公众号已经实现了信息推送的双向互动。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每篇文章最底端看到每篇文章的阅读次数、点赞量和转发量。在政府主导型公众平台对山东文化的传播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让受众,从最浅层次的知晓传播内容,到深层次的情感变化,到进一步影响行为,进而在全社会知晓,了解,认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只有在认真理解传播者发送的信息后,引起情感态度的转变,才可能产生的效果。

三、政府主导型微信公众平台在山东区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表现在推送者时间不一致,无规律。作为微信一个新兴事物,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问题。而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管理者是个人在运作,在时间上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导致时间不统一。其次,很少有专门的运营人员进行账号管理,更多情况下运营人员身兼数职,从而造成信息推送不及时,内容质量偏低,引不起受众的关注。

2.内容形式单一,与受众互动少。大部分文章仅仅是对文化活动的一个宣传,很少进行深度评论和报道。一般只浮于表面,而并不探究。同时与受众互动少体现在极低的点赞率。这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用户的点赞习惯尚未形成;其二,内容质量存在落差,标题党下却是令受众无法满意的内容,有些文章因太长或质量太低,读者甚至没有“滑”到文低就已退出,点赞更无从说起。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6

一、目标定位

(一)学校德育课程发展目标

开展以“实施自主管理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为主题的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探索一条能唤醒、激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新途径,培养和塑造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和思维创新意识的合格接班人。

(二)学生培养目标

在学校“智慧教育、自主管理、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体系,让学生达成以下五个目标。

1.通过学习优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参与学校和社会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社会公德、法律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讲诚信、讲法纪、明是非、辨美丑的基本态度和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德和心理调节能力;

5.通过学习关爱生命的知识和参加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和应对偶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

类型

科 目

实施对象

课时

安排

课程内容及要求

思想品德

全体

学生

与学校课程计划一致

用国家编写的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

语文阅读

全体

学生

每周

1节

推荐的阅读材料(学校阅览室提供),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升旗仪式等主题教育

全体

学生

隔周

一节

用校园实例,适时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感恩教育。

学习、诚信等课程

用全国道德模范例子等材料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践行诺言教育。

珍爱生命课程

全体

学生

每周

0.5节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安全与自救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杜绝网瘾、杜绝、预防疾病、各类偶发逃生应急教育。

跑操课程

全体

学生

每天

30分钟

每天“两操”,对学生渗透纪律教育、集体观念、荣誉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高一学生

0.5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讲文明、立大志,学习好习惯,锻炼身体,自律合作、发展个性的教育。

初二、高二学生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生活习惯、学习技巧、自主反思、爱好兴趣等方面的教育。

第一学期

初三、高三学生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群体意识、个性发展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学期

初三、高三学生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自信教育、创新教育、学习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班会课程

全体

学生

每周

1节

各年级依据学校德育计划设计班会主题,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疏导、重大时事及社会、校园热点话题讨论等。

集体讲座

全体

学生

每学期3次

邀请法制专业人士、消防专业人士、心理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晨(夕)会课程

全体

学生

每周15分钟

各班根据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规矩教育、遵规守纪教育、安全健康教育等。

升旗仪式

全体

学生

每周一20分钟

严格礼仪、规范程序,进行爱国、爱国旗等教育。

值周班总结仪式

全体

学生

每周一5分钟

严格礼仪、规范程序,进行爱校、爱班教育。

入学仪式

高一

年级

9月第一周

利用现编的入学课程对学生进行识学校、识规范、掌握自理本领和知识。

入团仪式

初中

年级

五四青年节前后

利用现编的入团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毕业典礼

初三

高三

五月最后一周

利用现编的学生离校课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

科技社团

特长学生参与

每周1.5课时

利用现编教材《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故事、小发明的知识、发明的方法及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知识。

音乐社团

利用教材,教学生学唱合唱知识。

体育社团

有篮球社团和足球社团,训练学生的打球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

美术社团

训练学生的作画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感。

传统

文化

课程

清明节

全体

学生

当天0.5课时

利用现编教材《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读书节

(规划中)

全体

学生

每年

4月

给学生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对学生进行进行文化熏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赛意识,提高综合素养。

艺术节

每年

5月

运动会

(规划中)

每年

9月

科技节

(规划中)

每年11月

河口古镇、梁家湾水电厂、504厂等参观活动

高一

高二

年级

每年

9月

利用活动基地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让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兴趣和创新思想。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

每年

10月

法制实践活动

初二高二

每年

4月

通过参观法庭、模拟法庭、观看法制视频掌握法制知识。

烈士陵园扫墓活动

全体学生

清明节

军训课程

高一

每年

9月

通过开展规范有效的军训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在军训中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和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培养不怕困难,勇于吃苦,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疏散演练活动

全体

学生

9.18防空疏散演练11.9防火疏散演练

组织学生参加在疏散演练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意识和能力。

家校

共育

课程

做有教育智慧的家长

全体

家长

每学年2次家校联谊会

通过不同形式的家长培训,提升家长管理孩子的技巧和本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做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全体

教师

每学期两次全体教师培训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建设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全体

班主任

每月一次班主任工作培训

通过周期的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育人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进行评价

全体学生

每周一次自评,每月一次互评

通过自评、他评,让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学科课程

语、数、英、理、化、思想品德、历、地、音、体、美、生、信息

全体

学生

和学校课程计划一致

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寻找结合点,以多种方法和手段,随机、无痕化地进行有效教育

文化课程

校园文化建设

全体

师生

日常学习生活中

充分挖掘学校环境、制度、规章和各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寻找结合点,以多种方法和手段,随机、无痕化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班级文化课程

全体

师生

日常学习生活中

学校管理制度

全校

师生

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课程实施

(一)显性课程——认识性课程

1.思想品德

教师按照学校课程计划进行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每周2课时,准确把握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并落实在备课、听课、评课、教研等各个环节中。

2.语文阅读

语文教研组自编教材,推荐的阅读材料(学校阅览室提供),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品德、孝道等方面的教育,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①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编入学校课程表。②每班读书指导教师由本班语文教师担任。③ 每班设立图书角,对各类图书进行规范管理。④ 以学校“读书节”为平台进行读书成果展示。⑤积极参加经典诵读大赛。

3.专注力课程

用全国道德模范例子、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和校园实例编辑的文本材料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践行诺言教育。具体要求:①采用班级授课制和讲座相结合的实施形式。②坚持做好各类先进学生评选。③专注力培育教师担任此课程教学。

(二)显性课程——活动性课程

1.珍爱生命课程

用现编教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与自救教育。具体要求:①采用班级授课制和讲座相结合的实施形式。②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咨询师担任此课程教师。③坚持每学期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并写出观后感。④做好每年的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工作。⑤做好每年的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2.两操课程

通过“两操”对学生渗透纪律教育、集体观念、荣誉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具体要求:①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担任此课程教师。②组织好每周两操评比工作。

3.专题教育课程

在确定具体的上课内容(详见课程结构与内容表格)后,要对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保证专题教育课的规范化、系列化和实效性。具体要求:①采用班级授课制和讲座相结合的实施形式。②分别组织好毕业仪式。③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班会组织上去。

4.晨(夕)会课程

根据年级晨(夕)会规划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遵规守纪教育、安全健康教育等,具体要求:①全体任课教师和班干部同学担任课程的实施者。②德育内容要鲜活,把能反映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入教育内容。③教学和学习方式要活泼,能突出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

5.团队活动课程

① 仪式教育课程具体要求:由学生会老师、干部担任课程实施教师,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和章程以及活动组织,并收交活动材料。

②社团活动课程具体要求:由社团活动指导教师负责课程实施,负责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安排、活动组织以及收集活动成果,并向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推荐优秀人选和成果。

6.节庆活动课程

① 传统文化课程具体要求:I.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II.开展好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活动,并能形成课题研究成果。III.学习并能制作传统文化中的手工作品,并进行作品评比。

②校园节课程具体要求:I.体艺组教师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组织好节庆活动或者比赛。III.收集节庆活动的优秀作品。

7.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① 科技系列活动课程具体要求:I.科技创新老师为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结合实践活动设计相关活动,能够印证科学道理。

②法制实践活动课程具体要求:I.政治教师为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结合实践活动寻找一个法制案例进行模拟法庭。III.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并写出感悟。

③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具体要求:I.学生会和历史教师为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结合实践活动收集当地烈士英雄事迹,形成文本材料。III.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并写出感悟。

④军训课程具体要求:与每年的军训计划保持一致。

⑤疏散演练活动具体要求:I.安全办为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II结合实践活动收集火灾、地震的逃生经验,形成文本材料。

(三)隐性课程——家校共育课程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主体对学生实施教育,同时利用自主教育,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管理者。

(四)隐性课程——学科课程

教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育人思想,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要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撰写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案例或者论文等,使学科渗透德育落到实处。

(五)隐性课程——文化课程

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都能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课程评价

(一)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师考核评估机制

学校政教处负责德育活动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管理,教导处协助完成此项工作。

1.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组织德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并纳入对教师绩效工作的考核。

2.定期组织人员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中是否落实德育教育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

3.每学期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评估,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十佳师德教师”演讲会活动,并隆重表彰德育工作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

(二)建立多元评价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

1.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过程性评价,变单一的成绩分数评价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等诸方面因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