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八年级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共同创新,切实促使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多维度、多元化、高效度创新。

1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

1.1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关注“我们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的转变,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的情感共同、共同体验与共同分享,促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健康发展。

1.2 交流促进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动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看法和体会,促使初中地理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和谐的课堂交流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3 整合促进发展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很强的科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这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教材”的理念,转而采取“用教材教”的做法,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发掘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

八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应对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改革,构建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程序。现结合八年级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进行阐述:

2.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引入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的课堂导入深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三节《民族》一课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等等,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对我国民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课堂引入。

除了直接提问以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再由情境导出问题和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其第二节《人口》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众多市民排队购物、上车、就医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够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场景,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中哪些场合常常出现人群拥挤的情况”、“我们接触到的哪些情境能够反映出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等等,同学们通过回想生活中的情境深切地体会到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从而对关于我国人口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

2.2 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学习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甚至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质疑、争论等进行预设,导致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过分控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被完全调动起来。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和掌握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应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同,对地理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探究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自主探究学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为了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广泛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将其作为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搜集关于我国森林资源、水和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来,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事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对其自主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知识面、思维深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量,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将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如上一个例子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小组成员的探索结果和学习心得进行简短的阐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而接触到了更多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2.3 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与总结

学生将探讨出来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是对其今后学习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也使其将知识的结构予以合理的构建,将具体的知识整合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进行体验,并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要实现有效的评价与总结,不但要对每堂课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更要分章节、分阶段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在激励学生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理论知识框架,为其复习知识、预习新课和开展课外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课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其内容均为中国地理,上册涉及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下册涉及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可见每册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对此,教师应强化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归纳、总结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我国地形与地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既考查到了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到了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规律的掌握情况,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使其对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教师可借此机会,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同学们对这两章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学习地理课程的自信心,评价环节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过分批评学生。

3 总结:综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对采取多维度的教学创新模式,不但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程序,更要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长存.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11):81-82

[2] 吴国林.提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2(34):95

[3] 张品清.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83

[4] 李雪荣.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3(1):81-82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文2

一、培养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

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是读图能力要求的最低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初中学生的表层信息获取能力很重要。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读图活动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

例如,中图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中的读图活动(P60):读图C,指出在我国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所占比重是多少?山地主要位于何处?这是一例典型的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对于刚接触到地理的初一学生,了解地理基本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所以此类读图活动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这类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很多,只需了解图上所给信息,不需要思考深层意思。这类读图活动主要作用即配合课文知识,使学生识记基础地理知识,是培养学生空间感的第一步。将死板的地理文本知识转换成空间、立体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最主要是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图上。七年级上册共有读图活动25个,而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就有24个,占96%。其中地理分布图10个、地理示意图5个、景观图4个、统计图5个。七年级下册共有读图活动10个,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有6个,占60%。其中地理分布图3个、景观图2个、统计图1个。八年级上册共有读图活动9个,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有2个,占22%。其中地理分布图1个、统计图1个。八年级下册共有读图活动21个,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有14个,占67%。其中地理分布图7个、示意图1个、地理画片3个、统计图3个。纵观四册课本,共有读图活动65个,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46个,占71%。

由图2可以得出结论,从总体来说,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在初中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比重降低。在初中应该较多地培养学生感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这一点在读图活动中有很好体现。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时期,但是感性认识还是多于理性认识,所以对读图活动的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应顾及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性,从最基础的地理读图能力——获取表层信息的能力出发。

从图3也可以得出结论,从读图活动的图像类型来看,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八年级教材地理分布图所占比重均较大。地理分布图主要介绍地理实体的分布地点和范围,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地理分布图的活动很有必要。从教授地理知识内容来看,初中学生主要应清楚地理实体的位置、范围及其分布这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这也是设置读图活动的一个出发点和宗旨之一。地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之一,首先要使学生建立起空间、地域的概念,这就需要借助图像,读图活动的意义不言自明。

二、培养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

获取信息能力是在获取表层信息后,通过思维从表层信息中总结出地理规律并分析原因。获取表层信息是读图的第一步,十分重要且不容忽视,但仅停留于图的表层信息则不够。地理学的四大问题“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获取表层信息后只是了解地理实体是什么、在哪里,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还不能回答。这就需要对“图”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从图中信息总结出该地理事物是怎样的,该地理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知识。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设计了一部分此类读图活动,配合学生的课文使其更好地理解文中比较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性、解释性知识。

例如,中图版地理教材第八册第三章第一节“人种与人口”中读图活动(P51)。根据图G回答:人口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有何不同,为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不能简单地从图上找答案,需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进一步获取图中的隐藏信息,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应重视图文互补,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它考查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不仅仅是表层信息,在正确获取表层信息的基础上深挖图中内涵,当然这需要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这也是此种类型读图活动存在的意义,这两种类型读图活动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如果说表层信息的获取是基础,那么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就是对地理知识的升华、总结和运用。

通过对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四册书的数据整理,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为主的读图活动共有15个,占所有读图活动的23%。其中,地理分布图7个、地理示意图1个、地理画片4个、地理统计图3个,培养学生阐明地理规律和地理原因的读图活动类型仍然以地理分布图为最多,因为它可用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阐明其地理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应先让学生了解某地理事物的分布,再准确落实到图上,最后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做到以“文”解“图”。

三、培养绘图能力的读图活动

中图版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读图活动不多,共有5个绘图活动、1个拼图活动。从难易程度上讲,都是比较简单的绘图。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中的绘图活动:根据表D中的数据,绘出1961—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的活动:根据E给出的气温数据,绘出北京的气温年变化图。

地理教材中的绘图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还可以提高其动手能力,是比较好的地理活动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 增强记忆、激发想象, 可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教材中应适当加大绘图活动的比重,这样能使读图、析图、绘图成为一个整体,更扎实地培养学生运用图像的能力。

教材中可开设一些绘制简易图表的活动,学生可将所学内容制作成简易图表或示意图,如绘制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图、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 七大洲四大洋图、中国地图等。让学生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培养图文转换能力的读图活动

以文释图即用文字表达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描述、说明。通过以文释图,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特征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相关地理概念与观点,并得出规律性知识,从而能进一步进行地理联系、分析归纳并得出正确结论。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8-01

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科的各类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进行探讨。

一、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始于观察,同理,对于地理现象和事务的认识,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初中生由于受到年龄、性格所限,其观察往往粗枝大叶、浮光掠影,对于复杂的观察对象抓不住重点。对此,教师要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对象,选择相应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一般可从明确观察目的、提出观察要求,说明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多做启发联想、善于对比观察,坚持长期观察、形成观察习惯,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等方面入手。

例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该分布图,认真比较一月等气温与海岸线的关系和等温线的疏密,就可以得出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特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南北方分界,以南无结冰期,以北在0°C以下,有结冰期,南北温差大。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并习得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记忆的学习就是无效的学习。当需要记忆的内容抽象繁杂或难以掌握时,合适的记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知识点林林总总,强迫学生去记忆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出现学习疲惫感。因此,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关的记忆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中学地理教材主要由地理概念和概念的连接――地理判断所组成。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明确的含义,概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理解和掌握了概念之间的联系,不仅易于记住一个个概念,而且还能成串地掌握概念群。如讲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球》一章时,要想让学生记住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的经度纬度读数,以及五带的产生,就必须让学生搞清楚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公转时的倾斜角度。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必要的联系时,就容易记住这些内容了。

三、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力能够促进儿童自身智力的发展,让孩子学得生动活泼。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启发想象时,需要学生有细致的观察、足够的感性和一般性的知识基础为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各种想象活动。

例如,在讲授森林是“大自然的总温度室”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它想象为“绿色工厂”――它可以净化空气,想象为“吸尘器”――它可以消烟吸尘,想象为“绿色水库”――它可以涵养水源,想象为“绿色卫士”――它可以防风护田、保存水土,想象为“空调”――它可以调节大气,想象为“防疫员”――它可以杀死细菌、洁净空气,想象为“庇护所”――它是动物的乐园。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敢于幻想、善于幻想、积极思考,从而形成地理想象能力。

四、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与观察、记忆、想象等有密切关系,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查地理现象,把握地理本质,揭示内部联系,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于中学生对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较少,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联系实际,借助分析、综合、概况等方法,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展抽象思维,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原理。

例如,在学习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世界的气候》时,引导学生联想一盆水和一块石头在加热时和冷却时的不同表现――石头升温快,水升温度慢,可以得出“陆地(石头)比海洋(水)升温快降温也快”的认识,从而了解海陆热力差异。这样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想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而能多角度地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地理教学 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教学内容出发,探寻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课程素养发展的需要。我在近几年的新课程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发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而且能够让学生学得更为轻松和容易。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运用多媒体呈现学习任务,暴露学习思维;运用多媒体显现课程练习,巩固学习内容。可以这么说,通过借助多媒体这样的表现平台来呈现教学过程和方法,更有利于课程知识由外化表现转变为内化生成,帮助学生更为轻松地学习和掌握。

1.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更是教学双方不可缺少的引导载体。在教学中呈现教学目标,一方面能够为课堂教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学双方随时对照执行,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便于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化解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时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1)确定教学的知识点,做到全面,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做到整体性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2)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深入理解地理课程的知识要点,加深对难点的学习,便于掌握学科的重点内容,提高课程学习效果;(3)体现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即要求学生在这些目标的引导下有效地予以实现,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来明白知晓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以湘教版(下同)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教学为例予以探析。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本环节的学习目标: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性;掌握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特点;就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理解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节约资源的重要作用。其次,利用不同的颜色列出本环节的教学重点:自然资源分布规律和特点,并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予以解决。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学习目标,并结合多媒体的展示情况来归纳分析上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2.运用多媒体呈现学习任务,暴露学习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呈现学习任务,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运用动态展示的方法来呈现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这些任务的呈现,就是运用图像、声音、色彩等清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准确地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欲望。

在运用多媒体呈现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认知予以充分的思考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就将学生的思维探究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予以呈现。我以为,首先,应该找准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有整体学习的意识,以便他们予以灵活运用;其次是注重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最后,鼓励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人翁精神。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1)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风貌,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来进行概括总结,帮助他们熟悉学习内容;(2)建议学生根据多媒体布置的一些思考探究题目来深入探究该环节的学习重点内容;(3)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就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显现课程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

我以为,运用多媒体显现课程练习,巩固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设计练习题目,特别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2)注重设计练习的层次性,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3)注重习题的发展性,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中,围绕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丰富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官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张群.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J].中小学电教,2005,(9).

[3]江小涛.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3).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117―01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准确地认知外界环境,通过有效解析地理位置及地形外貌,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下面,笔者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对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一、以D导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与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活动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厌学情绪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及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效。

例如,教师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课时,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沁园春・雪》,并配合北方风光图片。美丽、独特的图片可以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同时利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本区的地形区、河流、山脉、海域等相关图片,借助图像来真实有效地展示南北方存在的气候及地域环境差异。然后,教师需要利用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如: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中有个故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南方的橘树移栽到淮河以北,就会变为小灌木,橘子也会变为不能吃的“枳”。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请你解释这种现象。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有效展示两幅植被景观图,以此来帮助学生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师生及生生间的学习互动,同时使学生可以自主结合图片进行思考,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地理条件解析能力。通过有效设计生活化的学习问题,有效密切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图探究,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应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以图探究活动。地理教师可以将此环节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其一,提出问题。在创设的以图导学学习情境中,需要充分依据新课标教学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精心挑选地理图像,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开放性探究问题,依据此学习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解析地理图形。其二,自主解析,积极展开合作学习。对于部分难度系数较小的学习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讨,互相交流学习看法及学习理念,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问题。其三,整理归纳学习问题。教师需要充分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图像进行问题纠正与总结。如,教师教学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出示日本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些部分组成?(2)日本濒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学生看图后回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其次,出示日本地形图,要求学生观察日本地形图,分析日本地形特点。如: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最后,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要求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深入解析日本这一国家为何有这么多的火山和地震。通过有效设计以图探究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辩证统一。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范文6

一、 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这一节内容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理基础知识的难度较大,因为在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的抽象思维,这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册书中最有难度的知识点之一,考虑到它具有空间性特征且学生此时刚接触到地理这一学科,如果使用大量的地图资料来学习的话很可能会增加知识点掌握的难度,于是我决定了只用书上两幅地图进行学习:P13“台湾岛”地图和P14“地图上的方向”,为了方便使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图进行了处理,如“台湾岛”把图中的指向标隐藏起来,首先利用这幅图让学生熟悉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然后再让指向标显示出来进行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训练。这样一来,一方面避免使用大量资料进行教学给人繁杂感,将所用地图中的信息进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可将辨别方向的方法进行比较学习。

有效的用图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一节的教学中,P35图“大陆的漂移”一共包括三幅图,分别展现了2亿年前、6500万年前及现在的海陆分布情况。我让学生在第三幅图(目前的海陆分布)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据此依次填写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图、2亿年前海陆分布图,提示学生会在填图时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2亿年前地球上仅有的那个大洋是太平洋,太平洋的面积会越来越小的结论。同时他们会好奇地发现亚欧大陆在两亿年前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是由于大陆漂移而组成了一整块。此时教师再进一步追问:小的哪一块是现在的哪里?这样不仅与之后的板块运动学说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探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网定位法”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1、什么是纬线?纬线的形状有何特征?2、什么是经线?经线的形状有何特征?3、地球的自转方向?4、经度的变化规律?纬度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经纬网定位法的主要内容。复习前面所学经纬线的定义后,学生很容易掌握经纬线的指示方向,同时能更进一步地让学生了解在北(南)极面对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南(北)方。

3、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切入。

在地图上判别方向的三种定位法中,按难易程度排列的话依次是: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我的教学内容也按照这一顺序进行安排。在学习经纬网定向法时,先让学生熟悉并总结在方格状经纬网上判断方向的办法,然后再展示圆弧形经纬网,最后展示以南北极为中心的圆弧形经纬网。这样一来由浅入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关注时事,将时事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地理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联系实际、关注时事是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且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东》的教学中,联系了目前叙利亚问题、伊朗局势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战乱繁发的区域并有兴趣去探讨这类事件发生的根源。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不亚于设置课堂有效提问,有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答案的正确与否,优点和不足有一个较为的准确认识,对其准确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及下一步的学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如果教师擅长从学生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点进行及时肯定的话,也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教学相长”,教和学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将学生培养为符合现今社会需求的人才。

上一篇赞美梅花的话

下一篇找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