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桃花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桃花的诗句

桃花的诗句范文1

译文:去年今日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译文: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译文:在人间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春江晚景》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晚景》宋.苏轼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5、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游玄都观》唐·刘禹锡

桃花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风景园林;宜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城市化在未来几十年中依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城市发展对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的依赖性。“宜居城市”这一新兴概念随之产生,它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同时又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理念主体。

2 宜居城市的定义及内容

宜居城市是指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1]。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宜居城市”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宜居城市的内涵包括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文化丰富厚重、公共秩序安全等这六个方面[2]。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涵盖了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等多个专业领域,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多方面的协作[3]。

3 园林绿化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及

作用 城市的生态绿化是城市对外形象的标志,体现了园林绿化建设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1]。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而言, 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采用园林绿化的处理手法,构建具有生态、美观、经济、安全等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是营建城市环境的主要途径[3]。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推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科学合理搞好园林绿化建设,是园林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4]。

城市园林在现代城市中体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协调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降低城市噪音,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等[3]。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园林工作更是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舒适生活、促使社会和谐进步、协助建设安全城市、传承城市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同时园林绿化在协调宜居要素关系、融合相对独立的不同宜居要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宜居城市整体性的塑造[5]。

3.1 宜居城市中的城市要素与园林绿化

从目前城市的发展情况趋势看,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对性的矛盾关系。不断扩张的城市发展将原生态自然逐渐蚕食,自然环境被挤压得越来越小,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受其影响而恶化。城市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变现代城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6]。宜居城市发展的要求中,对城市空间安全、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需求被重点关注。因此,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城市建设也应当呼应城市的多种需求,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园林的内在功能,促进城市的宜居化发展。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自然特征的主要来源,通过有效融合城市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平衡大规模、高强度的城市设施与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竞争关系,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建设之间的均衡[4,5]。

3.2 城市中的自然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自然环境不仅包括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群等,还包括建设在其中的道路系统、城市广场等各种人工环境,而这些环境都涵盖在城市园林的范畴中。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园林绿化的手段,协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创造舒适的园林环境[7]。园林系统在营造城市地域特色的前提下,以自然要素为主体,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调控气流、形成城市的通风道及防风防沙屏障,同时降低城市噪音;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地[5]。

3.3 城市中的文化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精神要素和灵魂组成,而现代城市文明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和生活享受则是城市文明的发展延续。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特征和形式决定了塑造的园林结构、园林艺术的主题、建筑设施和其他小品项目的建造形式,以及材料的选择、所用植物的配置形式和植物种类的挑选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形成的园林载体融入城市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脉特征,担任着城市文化传播的作用[5]。

3.4 宜居城市中的生活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宜居”是从人类角度出发,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谈城市的发展,园林的建设要从城市的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营造出多元化、具有适宜空间的生存空间。在营造居住环境和社区氛围方面上,园林具有天生的自然条件,通过设置和谐的人工环境给舒适的居住环境建设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同时还通过自身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特征为居民生活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中,适当设置一定比例的游憩休闲空间,有助于居民营造和睦的人文关系,孕育良好的社区氛围,同时也体现出城市园林对城市中使用者的人际关怀

4 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随着和谐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成绩斐然,城市园林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是飞速发展,各地总绿地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都有了比较大的增长。但是由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也存在着在建设中一味贪大求全,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的现象。比如追求当年栽种、当年成活、当年见效;引进了外地高档树种,大量堆砌建筑小品和雕塑;不结合国情、市情大量铺草坪等[8]。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丧失,这些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时的经验教训。

4.1 注重人工造园,忽视自然与生态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各种中心广场或主题公园的建设相继出现,但此类工程存在着在规划上定位不准、缺乏对本地生态资源的研究和自然地形利用的问题。这种片面地强调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作用,耗费巨资,无视城市绿地的宝贵资源和维护成本,既破坏原有本土景观的特征,又加重了园林建设资源的消耗,还导致园林“千园一面”的现象出现[3]。

4.2 注重功利形象,忽视科学与适用

一些城市园林建设在规划布局上失衡,重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当地居民的休憩要求。更或者在建设过程中忽视植物的生理特点,大量实施反季节种植;或者违背园林建设的科学规律,盲目引进外来热带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造成园林建设脱离实际,偏离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3]。

5 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对策

5.1 科学性规划生态园林建设

科学规划即是必须以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型城市园林。这要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园林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本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地形、水体、植被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条件,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在园林规划建设中,一方面要防止过度改变对自然形态的人工化,加强对城市中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注重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地采用本土植物与引进的外来植物相结合[3]。

5.2 科学性设计精品园林工程

科学设计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条件,科学合理配置园林植物,这就要求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相互统一。一方面要合理配置乔木,科学地选择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功能的基础,应优先使用适应性强、成本低、本地特色突出的乡土树种,如香樟、朴树、槐树等。此外在乔木树种选择中还可考虑长寿树种与速生树种搭配,如泡桐、合欢、杨树等,合理搭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积极使用竹类植物和赏花赏果等经济植物。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植被,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3]。

5.3 科学性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

回顾历史教训,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消费模式是导致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4]。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最大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这实际也是园林绿化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表现[3]。

5.4 科学性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随着建设要求的提高,只具有单一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已不能完全胜任对宜居城市的建设,同时依靠几个单一部门的工作也难以达到城市建设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建设人”具备多方面知识和统筹规划的能力,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加强多部门单位的协作。此外,建设宜居城市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的公共事业,这要求政府一方面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相关知识宣传及教育,带动群众多渠道参与;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和加大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地开展[6]。

6 衢州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措施

衢州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地区,浙闽赣皖四省交汇处,拥有林业用地面积66.9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1.5%。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119hm2,绿化覆盖率42.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2m2,城市片林及环城林带面积1410.59hm2,新建成的南区健身公园、西区市民公园、鹿鸣公园、信安湖水岸森林等大型城市绿地乔木树种面积比重85.5%,乡土树种种植数量比重86.2%。2011年以来,衢州市以创建宜居城市为契机,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以科学编制宜居城市建设规划、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把城市园林建设与优化人居环境质量紧密结合,扩建以乔木为主体、灌木铺垫、花草点缀、休闲娱乐设施配套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结合衢州地处金衢盆地的地形特征和作为“中国椪柑之乡”、“中国胡柚之乡”的乡土特点,探索“城外万亩桔海环绕,城中千亩桔海点缀”的城市创建模式。

坚持注重实效,突出民生。创建工作以来,衢州市实施了一系列城乡绿化项目,居住区平均绿地率达到30.2%;实施一批生态富民项目,建设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项目35个、规模1.53万hm2;实施竹林“一竹三笋”高效经营、油茶提升、珍贵树种用材基地建设等项目。

坚持宣传推广,全民参与。衢州市坚持把弘扬生态文明、增强自然意识作为创建宜居城市的重要任务。通过举办各类城市生态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各类科普资料,建立钱江源、府山公园、紫薇山等13处县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扩大了创建工作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形成了市民主动了解、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7 结语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建设者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建设的长期性,也要认识到它的可实现性。建设宜居城市是—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城市园林建设也是如此。在建设工作中要做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行节能、减排,积极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发挥城市园林优势,改善生存环境[9],创建共同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邬海波. 宜居城市绿化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3):54~58.

[3]韩 洁.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35.

[4]朱春梅. 关于园林绿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4):63.

[5]马 冰. 园林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J].现代园艺,2012(2):50.

[6]崇 宇. 浅谈生态城市的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08,12(6):101.

[7]刘子辉. 以“大园林”理念建设豫东生态宜居城市[J].中国园林文摘,2011(8):54?55.

桃花的诗句范文3

如果说“桃花”正式与情感结盟并沾亲带故的理解为“桃花运”,那最初是源于《诗经》。在《周南·桃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显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或者是迎娶一位貌美如桃花的妻子。这里用桃树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比喻将来的后世子孙人丁兴旺,这样的好女子,自然利于家庭的和谐。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合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自这里。这应该算是“桃花运”一词较为官方的说法啦。

崔护诗开启与爱情有关的桃花运程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民间或山寨版本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艳遇故事。阳春某日,崔护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难耐,就寻到一户桃花掩映的农家,进门讨水喝。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绛娘。绛娘生得貌美如花,知书识礼,让崔护神魂颠倒,爱慕之心陡起。正想着如何与她接近时,看到墙壁正中挂有绛娘写的对联,上联是:几多柳絮风翻雪,下联是:无数桃花水浸霞。

读罢,让崔护更是惊讶不已,此女子年纪轻轻如此学识,令人佩服,不过他又暗自欣喜。崔护读了绛娘的“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着绛娘。这一眼,看的绛娘春心荡漾。喝水完毕,崔护离去,没想到这痴情的绛娘竟倚门企盼,思念成疾。

次年春天,桃花再开,崔护抱着侥幸的心理再访,却见小院深锁。于是,在大门上题写了“人面桃花相影红”的诗句后,走了。过了几天,他不死心,估计是想看人家有没有反应,又折了回来,却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一老汉出来说:“崔护,你害了我的女儿,自从去年见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见门上的诗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崔护顿感事情严重,伤感悲痛,请求进屋。崔护抬起女子的头,深情地哭诉说:“绛娘,我来了,我也在思念你。你要是醒过来我就娶你为妻。”不想绛娘竟睁开了眼,活了过来。不久二人成婚,崔护的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金榜题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于是,后人便根据这段佳话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

桃花的诗句范文4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桃花的诗句范文5

关键字:居住区 规划探讨

Abstract: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s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and urban plann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ity the abil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 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居住区规划是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在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的基础上,同时根据具体要求来综合设计。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多元化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要能够积极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方法

可持续居住区,顾名思义,其主要目的就是打造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居住区”。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要借助其他的一些平台。比如: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

3、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二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二、从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居住区规划

目前,就居住区环境来说,由于一些现实要素的制约,有些指标应特别注意由于受城市人多地少的制约,为了达到对有限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其中居住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此外容积率也是不容忽视的指标。

1、居住密度从居住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对居住密度有较大影响:对未来长远居住需求量发展的预测;力对居住面积需求发展的预测;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在居住区用地中所占比例发展的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需求将大大增加,包括新产生的住户,迁移的住户需求以及由于旧城改造所形成的住宅需求在建设新居住区时,对居住密度的再认识显得十分重要。

从单元面积的角度看,单元的面积越大,居住密度越小近年来由房地产开发的城市住房发展表明,大单元在居住区所占比重很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城市里的户规模却呈缩小趋势,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居住区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随着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因此应适当对居住区中大单元的开发力度减小,加大对中小户型住宅单元的开发这样小仅可以控制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并且符合生态型居住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2、建筑容积率。建筑容积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影响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参数、一定程度上,容积率高低意味着住宅幢间间距的大小,绿地及室活动空间的多少和居住环境质量的}剑}.同时决定了开发商经济利益上的相关性,从而使建筑容积率成了当今居住区开发建设中最敏感的指标。

近年来,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如何在一块给定土地上建造尽可能多的住宅,规划师、建筑师与房地产开发商一起,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复式住宅、退层式住宅以及平面布局中的尽端转角单元等,对提高得房率、减少开发成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超过了这个规律,小遵守技术规范,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因此,应针对容积率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技术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正确引导住宅的开发建设。

3、住宅间距的规划控制

影响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住宅间距,即住宅间的距离和住宅高度的比例、决定住宅建筑的因素很多,以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与空间环境等要求为原则、此外,住宅要有适宜间距,住宅间要有适当绿地,小区与组团更需要庭院绿地,在住宅庭院空间里进行精心设计还能够强化住宅区居住气氛。

住宅间距、庭院空间之比d/h与1的关系对于居住区户外空间的设置效果和感受与建筑的间距、户外空间的尺度、该空间的布置形式与风格等因素有关、而空间的尺度却尤为重要、尺度过小的空间给人以压抑感,尺度过大的空间给人以疏远感。人的视觉空间尺度要求而言,住宅建筑的间距与高度之比大于等于1才感觉不过于压抑,因此住宅建筑视觉空间尺度的最小间距要求也是d/h=1。原义信还指出:在建筑总平面规划中,当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比较薄弱了,因此d/h=4是室外空间由亲近趋向疏远或由亲切感趋向公共性过渡的临界条件。

4、日照要求对住宅间距与庭院空间的影响、在住宅组群的布局中可以合理利用太阳方立角的变化来获得史多的日照,平面规划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错位布局,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照;点条结合,点式布置在好朝向,条状布置在其后,利于利用空隙争取日照,成角度布置以及适当运用东西向住宅等、这样的组合方式,既能提高日照质量,同时也能创造出小同形式的外部空间、总体来说,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建筑物之间留出日照间距,它由日照标准、当地的地理纬度、建筑朝向、建筑物的高度、长度以及建筑用地地形等因素决定的、在建筑设计时,应该结合节约用地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并充分考虑建筑的合理布局,从而有利于改善日照条件。

桃花的诗句范文6

1.宏观判据之一: 是否实现由以传统工业化特征为主导向以信息化特征为主导的“动力”转换,其基本标志是工业化水平指数是否实现了倒“U”型曲线从左侧向右侧的转换,这构成了评判城市现代化的第一宏观判据。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第二产业产值(或传统工业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代表的工业化水平逐渐增高,工业化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导致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而主要以信息化、知识化为发展动力的第三产业(或现代服务业)在城市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代表的工业化水平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先经历一个上升过程,到达临界点(最大值)后开始一个下降的过程,即呈现倒“U”型曲线的特征。该倒“U”曲线所表达的实质性的科学内涵是:城市的发展“动力”由以传统工业化特征为主导向以信息化特征为主导的转换。它可具体表现为城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产值逐渐增长,并且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足已“抵消或克服”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经济发展现实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本为主导转向依靠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导的转换;城市财富集聚由依靠物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依靠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建设的转换,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成为城市新一轮财富积累的核心。从衡量城市信息化的标准来看,国际学术界上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规则, 即在信息产业刚刚起步时,与IT产业相联系的经济产值中,几乎100%全部是IT产业本身所创造,随着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或扩散,在与IT相联的经济产值中,1T本身的比重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只占30%的份额时,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就达到了现代化所要求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信息产业自身所创造的价值占据由于信息产业带动整体社会所取得总价值的30%时,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被认为达到了 (信息时代)现代化的要求。因此,一个城市只有完成了由工业化、城市化特征为主导向信息化、知识化特征为主导的“动力”转变,基本实现了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 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城市的工业化指数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仍然处工业化时代,则不能承认其实现了现代化。

2.宏观判据之二: 是否实

现了由发展与公平的“两难”境地到“双赢”局面的转换,即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财富的不断提高,人均财富的差异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在发展与公平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这构成了衡量城市现代化的第二宏观判据。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和共同的期盼,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必需具备的社会目标与伦理准则。1975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研究人均财富差异(公平问题)与人均财富增长(发展问题)之间的关系时,首次发现公平与发展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的规律,学术界亦称“库兹涅茨曲线”。即以人均财富为横坐标, 以人均财富差异为纵坐标,在人均财富较低时,随着人均财富的增加,人均财富差异逐渐增大, 当差异达到临界最大值之后,再随着人均财富的增长,则人均财富差异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整个变化过程呈现出一个倒“U”型曲线特征。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此种关系仍存在一定的争议(KristinJForbes,2000),但它仍不失为一个经验性的、普适性的规律。该倒“U”曲线实质上揭示了入均财富积累与社会分配之间对应的内在基本规律,也揭示了财富累积对社会分配机制所带来的内在冲击,尤其是在该倒“U”型曲线中, 由人均财富差异的临界阈值所标识的这种“阶段性”,为评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了基础性的宏观理论判据。研究表明,在整体上,中国城市目前的人均财富差异指数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还没有跨越倒“U”型曲线的临界转折点。

3.宏观判据之三: 是否实现了由环境与发展的“两难”境地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局面的转换,即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环境质量获得不断的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构成了衡量城市现代化的第三宏观数据。

1990年美国环境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美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e,EKC),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高,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由低到高,当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呈现出从高到低的发展趋势,环境逐步得以改善和恢复,整个过程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后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帕纳约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恩和马里兰大学的科斯埋塔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此曲线进行了证实研究,予以验证。例如,美国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000美元时,城市生态环境才开始出现根本好转,日本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时,才出现此种情况。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下,其发展最终受制于自身环境容量的限制。研究表明,虽然中国少数一些城市初步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城市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况之下,尚未达到其转折点,更未处于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实现好转的倒“U”型曲线的右侧部分。

4.宏观判据之四: 是否实现城市运行模式的“生态化”和城市“生态服务价值”随着城市财富总量的增长而保值或增值。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时时刻刻在享受着生态系统提供的多种服务,即学术界定义的“生态服务”(Eco・ logical Services)。1997年考斯坦塔 (Constar~za)教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

结果。1 99 8年卢伯钦科(Jane Lubchenco)教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对“生态服务”及其价值作了专门的解释。最新计算结果表明, 1994年全球“生态服务”总价值约为33万亿美元,而1998年全球GDP约为28万亿美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1。17倍。目前,一方面全球经济每年大约以1万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另一方面全球“生态服务”却在不断地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不断地被削弱和蚕食。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只有做到从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对自然的馈赠达到动态平衡,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保值和增值,即保持1,17这个比例得到稳步提高或至少保持不变,人类永续发展才有必要的、最终的安全保障。本文认为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的、特殊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毋庸置疑,其运行也必然应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即与大自然一样,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匹配的整体。因此,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也必然是一个生态化的城市,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实现了现代化,其基本判据标志是:城市“运行模式”是否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实现了“生态化”;城市的“生态服务价值”是否实现了随着城市财富持续增长而保值或增值;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实现了向逐步消除城市“生态赤字”的方向转换,基本实现城市“碳氧平衡”,迈入“永续发展”的门槛之内。该宏观判定准则着重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平衡与协调的宏观层次上,对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予以评判,同时,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发展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5.宏观判据之五: 是否实现了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 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呈现 4倍或10倍的跃进。

上一篇农村产业规划

下一篇动漫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