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教育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教育文章范文1
关键词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08-03
作者简介 胡月梅(1973―),女,江苏宿迁人,本科,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一、听力障碍儿童入学时的心理问题及现状分析
(一)刚离家时的失落心理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大量的“留守听力障碍儿童”被送入学校。这些听力障碍儿童有的由爷爷奶奶看管,有的由自己的亲戚看管。他们长期见不到父母,情感上出现了极度的“亲情饥渴”。还有的听力障碍儿童生活在离异家庭,有的只有母亲照顾、有的只有爷爷奶奶照顾。家庭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孤寂、自卑的心理。
(二)家校不同地方带来焦虑心理
听力障碍儿童入学前在家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到学校后,生活上几乎不能自理,出现了烦躁、紧张的不安的情绪。
(三)新环境下自我保护的封闭心理
听力障碍儿童在入学前,他们大都是在家里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和别人的交际范围较小。来到学校以后,有不少听力障碍儿童仍然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出现“闭锁性”的心理特点。
(四)对家校教育形式改变带来的紧张心理
在进入学校前,大多数家长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家长过分溺爱型,另一种是家长不管不问型。孩子在家中没有任何约束,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受学校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约束,心理极度紧张。针对听力障碍儿童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上述心理问题,下面从班主任、教师、生活指导老师、家长等方面谈谈听力障碍儿童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班主任要成为听力障碍儿童的“第二妈妈”
听力障碍儿童刚入学时非常想父母或爷爷奶奶,教师在上课时要照顾到听力障碍儿童的这种心理。尤其是班主任,更要用妈妈式的爱去关心每一个听力障碍儿童,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有人照顾,有人疼爱,从而摆脱因思念家长而带来的焦虑心理。帮助他们走出这段“心理孤寂期”。同时,教师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多给听力障碍儿童一点关爱。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老师和他们谈话要讲究方法,还要考虑后果,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所以,当他们犯错误时,班主任不能简单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听力障碍儿童知错并改正后,班主任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鼓励。这样容易加深听力障碍儿童与班主任的感情交融,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班主任教师要做听力障碍儿童的大朋友,和听力障碍儿童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在班级里,让他们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班主任要做孩子的大朋友除了关心听力障碍儿童的思想、学习外,还要虚心听取听力障碍儿童的意见。当他们遇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解决问题。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方面要考虑到听力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
听力障碍儿童的入学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活动。班主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适应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首先,活动要有针对性。结合听力障碍儿童每一阶段的思想问题的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我们根据有些听力障碍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编了一个儿童动画剧《小熊上学》,通过小熊在学校的种种表现,让学生看后互相讨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没做好,起到了说服教育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其次,要及时结合活动进行教育。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结合活动进行教育。让听力障碍儿童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对在哪儿;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不对在哪儿,从而让班级听力障碍儿童都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班主任还要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交往意识
听力障碍儿童长期生活在家长的呵护下,缺少生活经验,同时具有孤独、任性、胆怯、自卑等不良的性格发展趋向。听力障碍儿童进入学校后,整个交往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有了许多新的交往对象,可是他们的交往意识非常淡薄,所以教师要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交往意识。培养听力障碍儿童交往意识,教师就要与听力障碍儿童多交往,引起他们的注意、赢得他们的信任,再带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采取游戏的方法。并且要通过观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交往中的弱点,帮助听力障碍儿童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地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教师要宽容孩子的错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要让课堂要成为听力障碍儿童的乐园,教师以听力障碍儿童为主体,构建聋校“绿色课堂”。“绿色课堂”就是做到和谐、高效,在课堂中,要以听力障碍儿童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听力障碍儿童的课堂,尊重听力障碍儿童学习的权利,认同听力障碍儿童也是一个自然的人,承认手语的语言地位,允许鼓励听力障碍儿童用自己的母语(手语)进行沟通。听力障碍儿童除了上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生活教师在一起。特别是刚入学的听力障碍儿童,在生活方面需要生活教师手把手地教。怎么穿衣,怎么洗漱,打扫卫生,以及吃饭、就寝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生活教师的指导。这要求生活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耐心,还要有恒心。其次,生活教师不但要掌握手语,还要能看懂听力障碍儿童的自然手语,才能和听力障碍儿童有效沟通,解决听力障碍儿童的思想问题,教育好听力障碍儿童,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消除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顾虑,鼓励他们摆脱自卑心理,迈好人生学习的第一步。
学校要密切配合家长,使听力障碍儿童在学校所学到的交往知识、方法、技能,能恰当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得到巩固。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明确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各种能力对孩子一生有积极的意义,不要因为孩子是听力障碍儿童就不重视和培养他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家长怎样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能力,怎样为听力障碍儿童创设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文章范文2
第一,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儿童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磨练情思,使情思“进于丰妙”,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另一方面可以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在说话、作文中将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所读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写好文章。
第二,思想情感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有的儿童对人对事都缺乏热情,非常感人的事,他们却无动于衷;无论父母对他有多好,他也感受不到、体会不到,这是非常危险的。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
第三,思想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带有情绪和情感的,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因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情感里保存得最牢固。学生学了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能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使其终身难忘。
二、为儿童创设发展心灵的境遇
创设学习语文的境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首要方法。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或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过程中,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这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紧密。她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做到语言和情思统一
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激思,这是根本。“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论阅读还是作文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情感,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和方法,千万不能脱离学生的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在感受思想情感之外,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理解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笔者一直主张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正逆两个过程构成,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这是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要经过由具体(语言)到概括(内容)的过程。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要点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从语言表达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思和文章表达方法。这是构成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理解作者写作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过程;可以从作者和写作角度探索一些问题,如作者的情思是怎样表达的、文理是怎样阐述的、思路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上有何特点,在遣词造句方面又有何特色等等。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达到“善读”的水平。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大多数是停留在前一过程上。强调朗读是正确的,但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精彩语句不加咀嚼、体会,不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思表达的思路,这样的朗读,学生能感悟到思想的内涵吗?
学生作文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看作文内容是否丰富,思想感情表达是否丰满;一方面还要在语言表达上进行指导,例如,文章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正确。这两方面要全面评改,不能因为强调情思的感悟,而忽视了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也不能强调语言形式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的感悟。语言和情思始终是统一的,语文课发展儿童的心灵,最终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儿童教育文章范文3
一、激发语言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而创设学习情境,就是整合学习资源,运用声、电、光等多媒体技术把知识演绎成动态画面;让弱智儿童的学习就像看一场动画片一样,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角色,主观看法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他们会议论谁怎样怎样),老师再顺势引导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创设语言表达情境,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1.情绪干预
智障儿童的语言迟滞、沟通障碍多与大脑受损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些脑机能受损会引发头痛、癫痫行为等异常现象(如用手锤打头部、抽风等等)。我先前的一名学生王××就是这样,上课期间经常无端地就开始抽风,眼睛也直了,抽完之后,整个人就瘫软下来。我的经验是,和她聊一点她喜欢的话题,同时再放点舒缓的音乐。在情绪稳定气氛融洽的环境中,她的话就多起来了。
2.游戏比赛
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课文变成情景剧(课本剧)。讲《龟兔赛跑》的时候,我们就采取了这种形式。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演小白兔、小乌龟,然后我启发诱导:“谁想说一说小兔子和小乌龟是怎么想的?”学生就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小兔子、小乌龟的想法。由不愿意说到,自己表达出来。
三、鼓励与赞赏,是促进智障儿童学习语言的催化剂
党×,是一名重度弱智加自闭的学生。他多半时候只会说语气词。但他见到我的时候会说:“妈妈、妈妈……”,大约我长得有点像他妈妈。于是,我就报以温暖的微笑。他就会笑得像婴儿一样开心。
适时适当地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鼓励与赞赏,会大大加强学生说的欲望。
四、游戏的介入,会使学生说话
在学习“快与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让学生两两一组,在固定距离中比一比谁快谁慢。平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我快,我先到。”“我快,我快,我快。”“你没有我快。”……
儿童教育文章范文4
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就产生了亲情离散的孤独感,常常情绪低落,孤立无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亲情,让这些儿童在学校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从而使留守儿童体会到老师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关心他、呵护他。给予“留守儿童”多的亲情、多的关爱和帮助,逐步淡化他们思念父母所带来的痛苦,就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平台
针对“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不良心理,我在班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给“留守儿童”搭建成长平台,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体会到温暖和快乐。(1)在课堂教学中,让留守儿童多答问、多展示,给予更多的学习空间;(2)在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里,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作画、演唱歌曲等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坚强;(3)召开主题班会、队会,开展献爱心募捐活动,对于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真真切切地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感受到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4)开展“感恩教育”,教育留守儿童每月给他们的父母写一封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增进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心理疏导
儿童教育文章范文5
所谓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是指社会或学校针对学前儿童的父母所实施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父母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这里所说的家长,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父母,也包括对还在实际上履行父母职责的其他暂时监护人。
一、大陆地区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
自2001年9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还是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组织形式,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国家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政策法规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要组织老同志指导家庭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协助举办家长学校和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编写家庭与校外教育的读本和资料,开展“读书征文”、“科技扶贫”、“老园丁联系户”、“家教一条街”、“校外学习辅导站”、“双拥教育”、“文明共建”等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2004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家长学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还对家长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家长学校的组织与领导、家长学校的检查与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对家长教育也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和要求。
2、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形式
一是家长自我学习。家长出于自觉自愿,或想找到相关幼儿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登陆育儿网站查阅资料、通过bbs交流育儿心得等方式,主动获取育儿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幼儿园组织家长学校、家长学堂等活动。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家长组织起来,由专人进行指导,向家长传授育儿知识及教育理念。目前大陆地区家长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专题讲座式。主要是聘请相关专家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及咨询。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学校的领导(校长或德育主任)、教师,也有家长本人、社会知名人士等。②家长会议式。教师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学期1至2次的家长例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家长参与学校的形式,也是很多家长学校所采用的形式。③经验交流式。有些家长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们通过这种形式交流育子经验,一般选举家庭教育成绩突出的家长进行主要演讲,让家长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及经验感染和教育其他的家长,给家长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④授课教育式。通过编印教材和有关家长教育指导方面的资料组织家长接受教育。⑤“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
三是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活动。目前社会上举办的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形式有:①传媒教育式。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利用大众传媒的辐射优势,通过开辟栏目或发行资料等方式举办家长学校。②社区网点式。有的地方在城市街道、大型企业等建有“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长会和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方面的活动。③网上家长学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家校e”,“家”代表家庭,“校”代表学校,而“e”具有教育(Education )、电子信息(Electronic Information )、容易(Easiness)三重含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家长们可以通过邮件、博客和一线通等形式相互取得联系。
3、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通过家长学校,还是自学或网络学习,学前儿童家长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为主,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不正确理解,纠正家长心中固有的错误观念,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端正家长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态度,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借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庭观、教育观,从而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另一类主要是向家长传达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某种教育理念的依托下,对孩子的正面、负面行为展开分析,帮助家长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棘手问题,解答家长的疑惑,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及实操性的技巧。
另外,作为学前儿童主体的80后家长来说,相比较以往的家长,他们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因此,目前对学前儿童家长所开展的教育,依旧将重点放在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态度上。
儿童教育文章范文6
幼儿培训的特点包括:在生活中渗透教育。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开展特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儿童教育性很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在古代社会中,教育儿童的职能主要是由家庭承担的。近代的儿童教育有逐渐社会化的趋势,许多国家对学龄儿童都实行了义务教育的制度。但是,家庭教育仍然十分重要。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