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三国台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三国台词范文1
1、这是网友们剪辑于于和伟主演的电视剧《新三国》当中人物所说的话,在电视剧《新三国》当中,于和伟饰演的是刘备的角色,这句话正式出自于刘备的台词,最近于和伟和李晨还合体真实演绎了这段经典场面,点赞量很高。
2、在抖音上面,很多抖友都特别喜欢剪辑一些剧中的片段或者台词,加上一些音乐或者独白,就成了大家特别喜欢的背景音乐,这段“接着奏乐接着舞”,刘皇叔严肃的表情,添加上动感的DJ,毫无违和感,在抖音上面特别的火。
(来源:文章屋网 )
新三国台词范文2
关键词:古装历史剧;故事演绎;时尚元素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42-01
一、前言
从《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三国演义》到《还珠格格》、《康熙王朝》、《甄嬛传》,历史剧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吸引观众的眼球。所以站在观众的角度分析历史剧艺术,必须看到其中包含的韵味与创新的拍摄手法,从中获得更多的艺术启示,给后来的古装电视剧拍摄带来更大的帮助。
二、古装历史剧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事件再现吸引观众
近年来,随着《百家讲坛》等节目的热播,人民群众中掀起了阵阵“国学热”。大家都关注着“三国人物”、“宫廷斗争”、“诸子百家”等历史故事,古装历史剧虽然是从艺术角度诠释每一个历史事件,但也能满足当下“如饥似渴”的观众。通过观看糊状历史剧,观众能够学到许多历史知识,真正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极大地加强了他们对历史剧的热爱程度。
(二)时尚元素充分表露
翻拍、穿越、搞笑等古装电视剧拍摄手法的出现,引来了“还珠热”、“三国热”、“西游热”、“甄嬛热”等群众反响,电视剧里面的“小燕子”、“甄嬛”等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之所以喜欢这些历史人物,是因为他们在电视剧中呈现出的那种活泼、积极、感天动地、豪情万丈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编剧、导演将时尚的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台词还是情节的设置,都接近现实生活。我们通过观看电视剧,在笑声与泪水中为主人公们动容,导演将他们的人生遭遇运用现代元素将其刻画出来,深深地牵动着我们的心。
三、从观众角度来看古装历史剧的艺术
(一)古装历史剧的娱乐效果浓重
观众们之所以要在“8点档”、“中午时分”观看电视剧,是为了在茶余饭后尽情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娱乐效果,而要想符合当下人们的想法和考虑事情的习惯,古装电视剧的拍摄应该尽力贴近当下时尚的元素。目前来看古装电视剧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还珠格格》、新版《西游记》、《甄嬛传》中的台词丰富多彩,时刻吸引观众的眼球,又能符合观众的想法,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有着很好的娱乐效果。
古装电视剧打造的流行艺术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一道自然、和谐的艺术桥梁。它主动去迎合观众的口味,在故事情节刻画上“包围观众”,时刻用故事牵引着观众走,并通过鲜明的艺术效果来给观众指明生活道路,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通过观看学到不同的人生哲学。《甄嬛传》塑造了雍正时期后宫争斗的故事,以甄嬛为主要人物,通过“明争暗斗”的任务斗争,加上锕编剧、导演精心设置的“甄嬛体”台词,更是牵动着每个观众的心,用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并使电视娱乐效果不断提升。用历史事实说话、从现实角度讲述,表现了电视本身强烈的娱乐精神。
(二)古装电视剧的情节丰富多彩
古装剧将历史虚拟化,古装变成“很久以前”、“从前”等实践命题的视觉表达,这让电视剧更加戏剧化、更加贴近中国老百姓传统的“看戏”的娱乐性心态。而现在的古装电视剧将历史小说、戏剧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动人的人物形象重新搬上荧幕,不仅迎合了观众的观赏趣味,还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诱导及创造受众消费欲望的功能。于是电视剧从娱乐角度出发,打造更加完美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电视剧里面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甄嬛传》中的甄嬛,他们每次出现在电视荧幕上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也正是这些人物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不断努力向上,使我们认识到如何一步步迈向成功,才吸引着我们时刻关注他们的事迹。电视剧从故事讲述上对人物的融入、刻画等效果是非常完美的,这种艺术造诣,已经被我们认可,我们也期待有更多更优秀的历史剧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娱乐效果、艺术造诣上呈现更加辉煌的一页,给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演绎、为电视行业带来新的契机。
四、总结
古装历史剧通过鲜明的人物特色、曲折的故事情节,给我们带来一种“穿越时空,梦回前朝”的艺术感觉。我们通过用心感受古装历史剧的魅力,从中获得了更多的人生启示并不断向前进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古装历史剧的局限性,作为观众我们必须提出自己的想法,编剧、导演也要时刻关注观众的心声,这样才能拍出更好看的古装历史剧。
参考文献:
[1]季广茂.笑谈古今也从容——试论“戏说历史”的文化内涵[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李春青.《三国演义》的启示——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新三国台词范文3
最近,因为实在闲得无聊又重新看了会《三国演义》。看到罗贯中将一个个三国人物写得跟鬼神似的还真的生出了“观关羽之忠而似伪,看诸葛之智而近妖”的感慨。虽然我也一直挺欣赏这个东汉“智绝”的,但是客观的评价诸葛亮还真的很难。都是那些个中国古代失意文人惹的祸,为了塑造几个精神偶像有谁能不把这个“鞠躬尽瘁”的楷模给大书特书呢?不过,在某些程度上还真是教坏了小孩子。所以演义演义,只能当个演义读。有能力又有空闲的话不妨读下《三国志》。下面我想发表下个人对诸葛亮的看法。
有才。无庸置疑,诸葛亮确实有才。刘备有了他,定荆州,收两川,平南蛮开三国之功业。但是有才的只是他的政治方面。定荆州的是关张,收两川的是魏严之到白帝托孤诸葛亮也只是个幕后的策划者。不过,单是这样也足以让诸葛武侯的名声流传千古。可惜啊,可惜。陆逊的一场连营大火不单烧得刘玄德命丧白帝也似乎烧糊涂了诸葛亮;又或许是先主的遗命让他心浮气燥,使他丧失了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应该有的冷静与审时度势。六出祁山,穷兵黩武,内无安邦定国治理朝政之良谋,外鲜克敌制胜攻城拔寨的方法。他在进退中矛盾,在得失中迷茫,一点一点地蚕食了自己的生命后不单给蜀国留下了个烂摊子,还隐约的制造了文武之间的矛盾。真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无德。说孔明无德是因为他不会做人。一个丞相的职责是什么?“调和阴阳”。孔明在一手遮天的几十年里一直做的就是个“太上皇”的位置。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下“出师表”,当把他翻译成通俗点的白话文其中大意是向刘禅推举贤能顺带地褒奖了下自己在教育了下小刘。“我很强,你老子都三顾茅庐来请老子。我非常强,你个小屁孩只管乖乖的听我的话就可以了,叫你用谁就用谁,叫你打谁就打谁。所有的责任我抗着!”貌似这就是诸葛亮的潜台词。我当时一直很不解,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夺位或者不刘禅做掉。现在想来还是因为刘禅太了,跟本不用夺位,孔明依然是老子。孔明还确实聪明,用人家的钱给自己投资买股票想搞个名利双收,刘禅想撤资返被又骂一顿——后出师表——真是可怜这个没爸的孩子。
哎,说了一大堆闲话不知道符不符和闲人的心态。对于孔明的看法还有很多,现在写了挺多了,以后有时间在写吧。
新三国台词范文4
行走在东京街头,可以发现中国元素俯拾即是。首先是汉字,从店铺名称到广告到交通标志,说满目都是汉字也不为过。当然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形同但义异。提到中国元素还离不开中国饮食。在日本的中国饮食近些年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相对昂贵的中华料理店依然存在,横滨的中华街也以众多中餐馆云集而成为旅游胜地,但中国菜已经更多地出现在价格低廉的快餐店。对日本学生来说,中国菜的代表不是遥不可及的全聚德的北京烤鸭,颐和园仿膳的满汉全席,而是车站附近快餐店里的饺子、麻婆豆腐和炒饭。
最近电影《赤壁》在日本票房成绩不俗,其实一点儿也不偶然,因为日本人对三国主题的熟悉和热衷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日本近代诗人土井晚翠写的长诗《星落秋风五丈原》震撼了日本人的心灵,作家吉川英治编著的《三国志》连载成为昭和名著,诸葛亮等三国人物在日本的知名度很高。2008年在日本富士美术馆举办的《大三国志》展,就吸引了近80万观众参观,可谓盛况空前。
中国元素也许还有曾经生活在上野动物园的熊猫,在广告里不时听到的几句中文,晚间的《学汉语》节目,在中国人气很高的乒乓球选手福原爱……可以说,在今天的日本,中国元素融入在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各个层面。对我来说,更关心的还是这些中国元素对于学习汉语的日本学生的意义所在。
我教授的学生选择汉语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对汉语感兴趣,一种是则为了参加一门可以拿到学分的外语课。
在课堂讨论中,佐藤说他学汉语的原因是成龙的电影;良子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每周来大学上一次汉语课,她喜欢看金城武的电影,最大目标是能听懂金城武的台词;年近花甲的慈子对汉语的热情是因为中医按摩治好了她的病痛。不管是因为追星还是中医,他们都因为兴趣坚持学习汉语,并且不断在进步着。
我们今天在研究汉语国际推广,学习者的兴趣点不能不引起重视。对生活在日本这个现代化国家的年轻人来说,什么样的中国元素可以吸引他们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就教学实践来看,课文内容的设置是展现中国元素的重要阵地。日本的汉语课本更新与出版的速度很快,相对比较老的课文话题往往是去北京留学、吃烤鸭、爬长城之类的内容。而最新出版的汉语课本里,日本学生去留学选择的地点是上海,讨论的是磁悬浮列车,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是日本人,他们重视选择新的、有潮流感的话题,也许是旁观者能更敏锐地发现可以代表中国的新元素吧。相比而言,国内教材在编写时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新三国台词范文5
[关键词]翻拍热潮 价值重建 时间距离 前见解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05
2010年的电视剧市场,翻拍剧无疑占据了主角地位,从年初高希希指导的《新三国》在北京、上海、江苏三家卫视同时上映开始,对经典电视剧的翻拍热潮拉开序幕。随后跟进的《新红楼梦》更是引发一片口水。《新水浒》未播先红,褒贬之声更是在网上闹得不可开交。正在进行紧张后期制作的张纪中版的《新西游》据称也将在2011年初与观众见面。除了最引人注目的四大名著的翻拍,目前正在各个电视台热映的《江姐》、《洪湖赤卫队》、《新倚天屠龙记》等也都是翻拍热潮中的关注度很高的代表之作。
在激烈的电视剧市场竞争中,翻拍剧很容易的凭借旧版剧集的知名度,引发各种讨论,剧集往往未播先红,成功夺得更多的关注度。然而高关注,带来高期待,因此这些翻拍剧无一不陷入重重声讨声中。从剧情到台词,从演员到导演,从人物到布景,都成了观众抱怨的重点,骂声不绝于耳,一片沸沸扬扬。但是骂声丝毫未减少翻拍剧的热潮,一部部剧集相继走上荧屏。除了表面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的驱使,翻拍热背后更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因素。
一、价值标准的重建
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达伽马认为,历史既是理解的前提,又是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人无法处于历史之外而必须在历史内部来认识历史,对历史的认识要受到人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影响。[1]因此,影视作品作为一个时期内的特定产物,本身不可避免的带有它所处时代的历史印记,反应其所处年代的时代的价值标准。
最近热播的翻拍剧,多是翻拍一些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视作品。以四大名著为例,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是倾注巨大心血的影视剧的经典之作,但是它们同样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但随着时展,人的价值标准也发生着变化。老版剧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对四大名著的集体翻拍,实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既是对于名著的重新演绎,也是对经典的价值标准的重新建构。新版剧集中对人物的定位,剧情的发展,台词的设置都更多的反应了当代的价值认知标准,符合现代受众的观赏习惯与审美需求。
尼采提倡对一切价值的重估,提倡推倒前人设立的一切“偶像”。尼采认为,生命是一切价值的最高标准,而唯有强力意志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而强力意志是指增强人类力量的东西。[2]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解一个文本的时候,要勇于破除前人为我们设立起来的标准限制,应独立思考,透过历史迷雾,洞穿事物的本质。
以《新三国》中曹操这一形象的定位为例。曹操其人从历史学角度来看, 作为一个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他顺应历史潮流,为天下的统一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后世由于种种政治和伦理原因,无论在史书还是文艺作品中,他一直被塑造成反面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历史功绩是无法被磨灭的。对他的评价也逐渐客观公正,由奸贼到奸雄到枭雄。而在《新三国》中的曹操俨然是个大英雄了。曹操这一人物在《新三国》中可谓浓墨重彩,影片在彰显他雄才大略,智勇超人,知人善用的同时,对他奸狡诡谲,心狠手辣,凶残多疑的一面则采取了淡化处理,这为他最终在三国争霸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合理的因素。他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比孙权,刘备更有胆识,更顺应历史,用尼采的话说,更具有强力意志,也因此,历史选择了他,而非所谓正统的刘备刘皇叔。《新三国》对曹操形象塑造的大胆突破,了旧有的思维定势。曹操具有一个合格领导者的素养,他雄才伟略,锐意进取,知人善用。对曹操的肯定也正是适应了当下对改革创新,发展进取,公平公正的渴望。
二、对历史流传物的理解
另一方面,从观众的欣赏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活跃荧屏的翻拍剧都成功取得不错收视率,但同时,无一幸免的都落入口水战中。尤其是对四大名著的翻拍,引来空前的批评。许多对原著或老版电视剧抱有极大热情的观众,愤怒的指责翻拍是对原著的肆意践踏。批评者无法接受加入现代元素的重新演绎,他们期望看到的是最接近原著的表现。
但是事实上,文本作者的真正意图永远不可能被客观再现,解释者与原著作者之间有一种不可消除的差距。这是由于时间间距的不可克服性造成的[3]。也就是说,翻拍剧的制作者无法做到与原作思想完全一致,这是由于时间距离这一客观原因造成的,因此也就必然无法满足观众对原汁原味的要求。达伽马指出,时间间距不但是不可克服的,而且是不应克服的。这是由于时间间距具有封闭性,只有当某物归属于某种封闭状态的关系,它的永存意义才可客观地被认识,只有到那时候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干扰,真正意义才能真正显现。[4]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承认原文的历史性,真正的理解应该是适应人的存在的历史。
翻拍剧会带来巨大争议是无可厚非的,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一方面,从文本到视觉的转变,艺术形式的转化必然带来观众理解上的差异,因为文本艺术是想象的艺术,而视觉艺术是真实可感的艺术。不同品种的艺术感受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也就造成不可避免的争议性。另一方面,两者虽然都是叙事艺术,但叙述方式却千差万别,不同的叙事方式,也可能引发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新版《红楼梦》为例,导演李少红曾就“最忠于原著”这一特质而引以为傲,然而播出的效果却依然没有逃脱翻拍剧挨骂的梦魇。与新三国相比,新版红楼确实更“忠于”原著文本,然而却忽视了两种艺术之间的差异性,文本艺术重想象,视听艺术重形象,两种艺术形态在转换的过程中发生了错位。造成观众纷纷表示,“看电视剧不如去看小说”的争议。可见,翻拍剧对原著文本的完全忠诚并不可取,还应更注重不同艺术形式的特征运用。
除了文本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换存在这种不可能完全一致的问题,即使是视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新版影视剧完全照搬曾经的老版的叙事方式,也就丧失了翻拍的意义。以2010年年初在江苏卫视播映的《新西游》为例,《新西游》的叙述方式基本照搬86年老版《西游》,甚至人物造型、对话设计都十分相似。这部电视剧虽然前期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关注,但却很快销声匿迹,并没有激起受众过多的反应。没有创新,对经典照搬照抄,一味拾人牙慧的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即使凭借原著的知名度引起一时的关注,也会很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只有带有鲜明时代特色,有艺术内涵的经典之作,才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如璀璨金石,大浪淘沙后,依然熠熠生辉。
三、前见解与开放的博弈
“前见解”这一概念是由海德格尔最先提出的,即把已经理解了的东西明朗化。即任何解释都有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作为前见解。前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判断,在一切对于事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严查之前被给予的。[5]前见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我们理解新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制约着我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活动都被前见解所把握,并且前见解不是解释者自身所可以自由支配的,而是已经内化于解释者的潜意识之中,无法被察觉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观众对翻拍剧强烈的逆反行为。
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对新事物理解的时候,前见解作为理解的基础,如同一个背景墙的作用,起到凸显新元素的作用。但是当这个新元素新的程度超越前见解的理解范围,反而会激起解释者的抗拒心理。因此,对文学名著或旧版剧集抱有极大热情的观众,对其已有一种理解,并且这种理解已经深化为潜意识中的前见解。翻拍剧在重新的演绎的时候必将加入反应当代文化的新元素,而这些新元素显然与观众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前见解格格不入,因此对翻拍剧的批评声讨也就在所难免,而这也就是观众不买账的重要原因。
在《新三国》中,饱受争议的就是吕布和貂蝉的恋情。新剧将二人的情感部分做了充分细致的描绘表现,他们的结局更是被安排得浪漫悲情,催人泪下。这一设计遭到了众多三国迷的口诛笔伐,被指纯属无稽之谈。无论在《三国志》、《三国演义》还是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对吕布貂蝉的关系都被定义为一个计谋而已。导演高希希在回应这个疑问的时候提到,设计吕布貂蝉的恋情是考虑到一方面,为了对这部男人戏增添一些柔情的色彩,以缓和全局的刚硬气质,另一方面,虽然无证可考,但这是导演自己的个人理解,是影视剧的合理想象。
自19世纪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精神盛行,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注,对人情感的关怀。虽然在史料和文艺作品中,对貂蝉这位绝色美人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仅仅被当做一个周密计划中的小小棋子,没有人在乎她作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史料也不会多费笔墨去记录她的命运。因此《新三国》只能凭借导演的个人理解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的命运。也许对她的命运和内心描写无法让所有人赞同,甚至被认为是对名著的践踏,但至少表现了这个时代对个人的关注,对一个在历史上只有寥寥数笔就带过的女子的人文关怀。
19世纪的启蒙运动对前见解持有偏见,认为前见解阻碍了人们对历史流传物的理解,必须废弃前见,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这一观念支配了我们的历史意识。[6]
前见解有时确实会对我们的理解造成束缚,但是前见解也是我们理解新事物的基础。例如,我们在欣赏一幅现代派的画作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理论和曾经观看其它画作的经验作为前见解,是无法理解的。理解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断的积累起来的经验形成前见解,前见解又反过来成为理解新经验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理解一个文本的时候,无需放弃自己的前见解,只需要在对他人和文本的理解时保持开放的态度,即把他人的意见放入我们的前见解关系中,或把我们的前见解放入他人的见解关系中。
每一个时代都会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对文本的理解受解释者的历史处境规定,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复制,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被伽达玛称为完善理解。因此,从理论角度来看,每一种解释都优于它的前者。
总而言之,2010年的电视荧屏是翻拍剧的天下,就目前趋势而言,这一热潮将延续到2011年。因此我们在观赏丰富多姿的翻拍剧的同时,大可抱着开放的心态来观看,它是经典或是糟粕,自有历史来验证。只有在足够长的时间距离之后,在排除主观干扰,功利意义之后,它的永存意义才会真正显现。口水淹不死经典,而糟粕也无法立足于历史长河。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30页
[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页
[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30页
[4]伽达玛.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300页
[5]伽达玛.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300页
[6]伽达玛.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352页
作者简介
新三国台词范文6
原因很简单,可翻拍的项目,先决条件就是题材正确。“四大名著”如此,新版《京华烟云》如此,新版《四世同堂》如此,新版《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此,去年的《亮剑》《杜拉拉升职记》和《手机》亦是如此。这些作品因原作的成功,无论是在审查还是市场上,都已经得到可靠的印证。编导需要做的就是改良原作,制片方需要做的就是堆明星找大腕,一切都是架构在半成品的工业生产流水线上操作,能将播出风险(被砍掉)降到最低,同时节省宣传成本。最大的软肋就是观众先入为主,很容易拿来和前作比较,往往会产生巨大争议。但这对片商来说也是好事,只要能赚钱,谁管你骂他还是捧他?
于是,随着大宗资本的介入,翻拍剧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安身立命的根基,甚至是公司上市的重要砝码。因此它的创作,也由原来的改良,迅速转变为谄媚市场的功利产品。随着广电总局对题材的严格管控,以及片方“巧夺天工”的操作手段,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翻拍剧,已经与两年之前,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别。
今天我们谈论的翻拍剧,基本分为两类:一是以海岩剧和琼瑶剧为主的翻拍经典,比方说今年新版的《过把瘾》,号称“生死恋三部曲”的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新《玉观音》、新《永不瞑目》也将陆续登陆各大银幕,以及越拍越雷人的新版《还珠格格》。这类作品大多在播映前,基本就能保证小赚,演员上也可以选用一些新人。宣传上极易制造出话题,吸引眼球,所以是比较常规的翻拍类型剧,操作起来非常讨巧。
另一种类型便是当下最流行的“移花接木”剧,也就是照搬欧美、仿效日韩,巧立名目,在背景环境、故事情节上作些调整。但懂行的编剧和剧迷一看,就知道这部剧是怎么一回事。说其是翻拍都是客气,有的同行甚至实实在在地将其列入抄袭范畴,但是没办法,现在最火的也就是这类作品。例如,之前湖南卫视播出的《回家的诱惑》《宫锁心玉》等,这类剧编剧往往是独撑大局的创作核心,而演员驾驭起角色往往也是轻车熟路。因此,像前几年“四大名著”的翻拍剧,投入巨资,骂声如潮,对于中小规模的影视公司而言,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商业模式。
的确,翻拍剧的收益十分可观,去年播出的《红楼梦》从选秀开始,单是企业赞助等方面的收入就高达1亿。而湖南卫视也投入1亿元,独家翻拍“琼瑶剧”。新《三国》同样如此,总投资同样也是1.5亿元,首轮卫视版权销售(160万/集)+音像制品版权交易(每集9万元)+网络版权(单集15万元)+韩国和日本的海外版权+第二轮卫视和地方台的销售,新《三国》算是赚了一笔。如果放在一个长达4年的周期里算的话,最终,7家投资方又能获得多少可想而知。当然,电视台的盈利额除外。
因为翻拍剧巨大的利润空间,许多卫视更是将影视公司甩在身后,直接参与到第一线抢钱。当年,新版《三国》将传统的投资模式打破,在7家投资方中,除了小马奔腾等影视机构外,安徽、江苏、天津三家卫视无疑成为最大亮点,再加之参与首轮播出的重庆卫视,四家卫视的联合播出平台让新《三国》的投资、播出、营销融为一体。这与单纯的电视剧的购买与引进相比,三家卫视实现了对电视剧本身资源的掌控,使得电视剧与各卫视频道风格与特质相互匹配与融合。
翻拍剧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大行其道,都不是好事,这种现象的风行从侧面也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原创力量不足,编剧人才造血梯队的缺失。即便是在电视产业高度发达和制度化的美国,好莱坞的新片计划也远远超过了原创力量对其的支撑限度。但像国内这种在既无版权也无计划的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品,这还真是一种水平。
自从前几年的《丑女无敌》(翻拍自《丑女贝蒂》),《像风一样离去》(根据韩剧《天国的阶梯》翻拍)、《远东第一监狱》(无疑仿效的是《越狱》)以及《末路天堂》(翻拍自《迷失》)等剧开始,国内的翻拍热潮早已暗流涌动。因此,“什么是翻拍剧”这个看似伪命题的疑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考倒了无数媒体和业界参与者。
“四大名著”和10年前的卖座热剧是高收视率的保障,如今重新翻修搬上荧屏,这自然是翻拍剧。那上述直接挪用国外剧本的创意,连角色设置也不作变更的直接仿效,算不算翻拍?当然算,这不仅是被眼下趋利短视的影视产业所胁迫的,而且更是剧组编导无心苦战的结果。你会发现,由于拍摄题材受到钳制,他们的创作思维根本不可能超越这个产业和受众的接受范畴,而这个时候直接翻拍国外已经成功的剧集,则是再合适不过的做法了。
近些年,当海岩和琼瑶的作品失去了往昔的造星能力,当“回锅肉”“雷人剧”转而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因此,有人说:“面对浩浩荡荡而来的翻拍大军,海岩剧继琼瑶剧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拒绝的架势,与其挣扎反抗,不如享受加入。”所以,海岩在新版三剧上映之前撂下狠话:“翻拍不成功,就彻底退出江湖。”从这段我们都不忍心听下去的话语中,已经明显可以感受到海岩的无力、寂寥与苦苦支撑,即便是他早些年屡试不爽的创作经验,观众也已了如指掌。
翻拍剧的盛行,很明显是题材被限制、产业环境浮躁、创作者功利心强的复杂结果。长此以往,我们只会进入一种往复不断的纠结和恶性循环之中。除了各种开拍期间的噱头,以及新旧作品的对比之外,你很难在翻拍剧本身中发现有营养、正确的东西,观众的观看体验往往被降到最低。刹那间,无数小成本大志向的抗战和谍战剧,如同小蝌蚪找妈妈一样,拥挤在广大“爱国文艺青年”的遥控器前方。不计其数的“龙文章”和“余则成”,或血气方刚、或老谋深算、或装傻充愣,那架势好像要跟谁拼命似的,谁不看谁就是汉奸。一种莫名的冲动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汇集在指尖上。这个时候看看我们手里紧握着的兵器――遥控面板,再看看眼前那是自己的电视机……算了,忍了。就是,电视屏幕砸坏了要自己掏钱换,番茄鸡蛋扔脏了要老婆辛苦擦,只有换台,是最经济成本的泄愤和躲避。谁叫咱们观众好欺负呢。但是你们等着,这事儿没完……
经典翻拍剧回顾:《红楼梦》《三国》新旧场景全面PK
上个世纪由央视拍制的版本,经典程度不言而喻,每一部都是百看不厌的精品。而四部大作里,对原著里那些著名桥段的忠实再现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名著翻拍好不好,还得经典场景里头找,对于新版的“四大名著”而言,每部能否将那些最为家喻户晓的桥段表现好,直接关系到整部剧的成败。下面我们一起作个新老经典场景的对比,新版的翻拍工作能否成功全看这几场戏了,别到时候失败了再说那句老套的: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我们太念旧了……到时候没人可怜你们。
《三国演义》:视觉系盛宴
《三国演义》所传递出的价值观上的争议,可能是四大名著中最大的。有人从书中读到了“忠义仁孝”,有人则看到“奸佞弃信”,所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的忠告。1990年开拍的央视版《三国演义》不仅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分分合合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在战略的进程和戏剧推进上,对于原著的忠实表现,绝对令人称道。但时至今日,最为外人所诟病的人物刻画不够、战争场面薄弱依然是其最大软肋。虽然在当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不可否认,老版《三国演义》的人物、武打、画面上先天不足。剧组在演员表演功力、道具真实程度、摄影水平以及大场面的掌控上,在那个时代,其表现可以说无可指摘。但毕竟打斗场面粗糙简单、攻城场景雷同过多、人物刻画呆板笼统,这些问题确实明显。一些串场人物虽然选用功底深厚的实力派,但改编剧本并未突出人物个性。而在战争场面中,尤其越到整部剧的后期,攻城的画面就越简单,对于战争过程的描述也极为粗略。
而新版《三国》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画面的表现,尤其是在战争场面和一些经典场景上,都体现出了浓烈的视觉风格,并且细节之处完善得更加天衣无缝。剧组不再片面追求表现原著的完整,整体上更加注重紧凑感和戏剧冲突,每一个人的性格、台词也更有改编效果。尤其是投资千万的战争特效的使用,更使得新版《三国》在可看性上大大提高。下面就解析新老“三国”一些经典场景,对将要播映的作品有一个观看上的指南。
“三英战吕布”
老戏骨:演员气场十足,战争效果强烈,可惜先天条件限制,浪费一场经典好戏。
新戏精:偶像演员造型拉风,对打画面冲击力十足,镜头角度锐不可当,打响战争第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