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研究范文1
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实施以来,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反季节蔬菜、奶肉牛、畜禽等设施农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产品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1.71万hm2(其中,日光温室0.72万公顷、养殖暖棚0.99万公顷),设施瓜菜总产量63.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万吨,设施农业总产值40.94亿元,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可达3643元。
㈡优势产区已经形成
通过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设施农业生产已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北片外向型蔬菜生产区、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区、沿山沿滩肉羊与肉牛生产基地,建成高坝镇、金羊镇、发放镇、东河乡等一批专业化生产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㈢整体生产效益高
日光温室生产栽培技术日益完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多茬口种植模式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设施畜牧养殖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五良”综合配套技术,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㈣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以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速测点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12年底,已认证蔬菜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产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0.55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0.31万公顷;年供苗100万株以上规模的专业化种苗公司8家,全年供应种苗3000多万株,工厂化种苗推广率达18%;认定牛、羊、猪、鸡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个,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25.6万头(只)。武威市凉州区被列为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县,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彩龙“”武尔威“”发放”“天梯山”“柳烟春”“西凉绿”“老土”“憨娃”等十几个地方名优品牌,部分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
㈤产销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武威市凉州区已建成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5个(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关蔬菜市场、发放蔬菜市场、大柳蔬菜市场、黄羊蔬菜市场),年批发各类瓜菜50多万吨;全区共有运销企业、合作社、协会6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30多万吨;运销大户2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20多万吨;从事小批量、季节性短途蔬菜销售的运销户达500多户,设立蔬菜收购点150多个;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达10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运销公司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产业协会和运销大户为骨干,运销户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蔬菜收购点和生产农户为基础的上联千变万化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小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武威市凉州区委、区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高度重视,从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到各类具体问题的解决,明确目标,靠实责任,实行区上领导包抓乡镇,部门定点帮扶,乡镇之间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各尽所能,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完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设施农业建设考核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之中,定期不定期对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实行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全区通过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树立宣传典型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设施农业发展上来,实现思想上同心、认识上同步、工作上同力,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强化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政府筹资、项目支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日光温室、拱形温室、养殖暖棚建设进行补助。同时,对3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养殖小区(场)的电力设施配套建设进行扶持。截至2011年底,先后拨付资金3000多万元,对644个设施农业示范点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扶持配套;二是对日光温室万亩乡镇、千亩园区(村)的基础设施、优质种苗、品牌培育、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以此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农机县补贴项目,对设施农业卷帘机、保温被、微耕机、暖风炉等给予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全区设施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目前已推广卷帘机4890台、暖风炉20台、微耕机20台;三是以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农业保险示范县为契机,逐步完善设施农业保险机制,发动和支持农户参与设施农业保险,全面推行设施农业保险,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区参保日光温室4400座,收缴保费44万元,政策补贴44万元。政策性能繁母猪、奶牛保险,分别投保69092头、4612头,理赔2920头、260头,理赔金额292万元、78万元。
㈢完善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区乡两级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育苗公司技术人员的作用,全面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棚、驻区入场技术承包责任制,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农民技术员300名,村级防疫员445名,“就地、就近、就便”开展技术服务,培育日光温室科技示范户200户,建立了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个省级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小区和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0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41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和10个区级畜牧科技示范点,建立乡级日光温室示范点205个、畜牧科技示范点120个。通过培育精品典型示范点、示范户,组织观摩学习,现场示范培训,带动和引导周边农户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采取乡镇帮乡镇、村组帮村组、农户帮农户、技术人员帮乡镇的技术结对帮扶方式,实行技术“联姻”,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提高种养水平。引进以瑞克斯旺为代表的蔬菜种苗育苗企业8家,年可推广优质种苗3000多万株,育苗企业为农户提供育苗、供苗、服务一条龙服务,推进了日光温室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主要蔬菜品种两三年更新一次;三是围绕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性措施来抓,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对农口领导干部、村组干部、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开展系统培训。安排不同区域的乡镇,组织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通过开办培训和相互实地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引导群众算好“效益账、经济账、增收账”,提高了群众参加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㈣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制定下发了《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凉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7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地方标准,已被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通过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种植户农药规范使用率100%,温室生产管理建档率100%;二是在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清水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天梯山人参果产业协会、发放蔬菜有限公司、凉州区裕民蔬菜运销专业合作社、武威市隆华蔬菜产贮销专业合作社建立速测点6个,加强对设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三是通过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凉州区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瓜菜产品中已认证的有机蔬菜1个、绿色食品10个;申请注册了“天梯山”“彩龙“”武尔威”“发放”“祁连”等地方名优农产品商标11个。四是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确保农畜产品安全生产。㈤突出抓好市场营销,健全产业化体系武威市凉州区从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战略、标准化生产、企业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加大对运销企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北京农产品流通联络处、蔬菜公司等单位、企业和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了西线以乌鲁木齐为主,南线以成都为主,北线以保定为主,东线以北京、哈尔滨为主,周边以兰州、西宁、宁夏为主的二十多个相对稳定的蔬菜外销市场,部分产品已打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三、存在问题
日光温室建设成本增加,农户建棚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建设规模与数量偏小。土地流转缺乏时间长、规模大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面窄、量小。农艺、农水、农机组装配套的集成节水技术推广仍有薄弱环节,农业装备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主体,流转面窄、量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关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少、实力弱,规模化经营比重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不明显。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建设滞后,带动能力强、社员广泛、利益联结紧密、拥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培育不足,对产业拉动作用不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㈠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重点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沿路沿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完善实施方案,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品”的产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建设设施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郊乡镇以日光温室为主,养殖暖棚为辅,日光温室采取添平补齐方式,全覆盖整乡推进。井泉灌区乡镇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日光温室基础较好的乡镇选择重点村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山水灌区乡镇以养殖暖棚为主,日光温室为辅,日光温室以现在示范点片为中心,辐射带动扩大规模,重点发展红提葡萄和食用菌。张义山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产经视点
㈡抓好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围绕《凉州区万亩乡镇、千亩园区发展规划》,以日光温室6个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18个千亩园区(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强化技术服务、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推广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检测、市场体系建设,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着力提高日光温室效益,全面提升千亩园区(村)日光温室整体水平,建设日光温室产业聚集区。在设施养殖上,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强化疫情监测,完善消毒防疫制度,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㈢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集成配套综合生产技术,加强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生产管理销售档案,大面积推广卷帘机等机械化设施,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力争实现“两个百分百,两个全覆盖”(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率100%,生产管理建档率100%,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
㈣加大优质种苗(畜)推广
继续扶持清水百利、金帆科技等种苗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售后服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加大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年推广工厂化优质种苗4000万株。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强畜种改良点建设管理,引进优质奶(肉)牛冻精、瘦肉型种猪和肉用种公羊,大力推进黄牛冻配改良、生猪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和绵羊杂交改良,不断提高畜种的生产性能和良种化水平。
㈤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继续实行区级技术人员包乡、乡镇技术人员包村组和示范点、农民技术员包组包棚技术承包责任制,强化技术人员管理考核,指导农户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力争每座日光温室(60米棚)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依托“农政通、农富通”等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网络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种养户辐射,定期收集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信息。
㈥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农业发展研究范文2
关键词: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扎囊县而言,其虽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县发展现状,对其特色农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扎囊县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扎囊县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区域性特色出发,运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自身的农业产品做到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市场竞争能力。换个角度说,通过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调节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扎囊县发展特色农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1]。为此,首先从扎囊县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连贡嘎县,北与拉萨相连,其是具有一定地理优势的;从气候分析,其处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由此可见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尤其是近些年扎囊县青稞产量增长迅速,具有特色竞争的产品有几十种以上,如蚕豆、豌豆、萝卜、白菜、冬小麦,且黄牛肉、羊肉更为著名。虽然其农业产品特色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实质问题让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产品规模小、未形成产业就是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知道,若想使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对于扎囊县而言,虽然很多农业产品都比较受市场欢迎,但是就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如巴旦杏、天山乌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较独特,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在外销上就比较困难,且现下扎囊县的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1扶持特色农产品协会发展
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种,即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集中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集团开发带动型。因此从扎囊县的农业特色分析,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去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进行带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2],对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无疑是会形成一定推动作用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出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创建一些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农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农户出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的一体化,帮助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量,从本质上减少企业与农民的损失。同时通过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政府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调节,在维护农户利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进而开拓更宽广的国外市场。
2.2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困境。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扎囊县在进行产品种植时,要运用更多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从而扩大像巴旦杏、天山乌梅、无花果等农作物的产业种植结构,从而解决规模小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生物制剂,去提高水果的单产量,再或者运用微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品种进行改良,且随着近些年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若是可以将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县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进原有的青稞种植技术,还可以缓解青稞重复种植的土地环境压力,在新型农业技术的带动下,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因此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因此在应用具体农产品技术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2.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对于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发展却至关重要,可以说通过品牌的塑造,可以帮助扎囊县迅速占领相关农产品市场[3-5]。为此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这会成为扎囊县农业品牌培育的先决条件,进而提升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力量。其次加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工作,运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断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性标志,换句话说,当人们提起青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扎囊县,那么就可以说扎囊县特色农业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在扎囊县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式的管理,确保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扎囊县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增卓玛 单位:山南市扎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清先.世纪之交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温军.未来的呼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4(11).
[3]严茂超.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02).
农业发展研究范文3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涉及到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率以及劳动力和农业发展中科技含量与风险控制等内容。
关键词:现代农业 城乡发展
1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会对中国的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导致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而对于耕地强度过高的利用,除了会导致地力的不断下降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或者是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耕地有很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除此之外,环境也受到了畜禽养殖以及生活垃圾等的不好影响,包括对于近海渔业资源利用过度也导致了水域生态出现恶化的情况。
1.2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在我国耕地当中,中低产田的数量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只有五分之三,至于中小灌区的干支渠完好率也只有二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很多设施都已经陈旧老化了,还有一些干支渠等并不通畅等。包括很多的农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护,才会出现完好率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无论是畜禽养殖设施还是渔业生产设施的条件都相对落后,没有办法满足需要,甚至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防灾与减灾的能力依旧偏低。
1.3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问题
因为农业生产的成本其实并不低,而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十分低下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农业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土地租金连连上升的时候,无论是在生产与经营当中的物化、设备还是社会化服务的投入都在增加,包括劳动力成本也是一样,这些却导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变小了。在当下,很多留乡务农的人员都是妇女或者是老年人,这些人的岁数比较高而受教育程度又比较低,至于新生代的农民工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并不愿意回乡从事务农工作。种种情况,都让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1.4农业发展当中的科技含量与风险防控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当中的进步贡献率也只占到一半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都能够再高出四成到六成左右。无论是推广服务建设的力度又或者是关于原创性品种与栽培技术等的科技成果都还远远不够,缺少一些重大的收获而需要继续努力。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惜带来的支撑能力也很不足,这样的农机化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不少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时常会有自然灾害出现,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多发频发的情况出现,而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时不时有问题出现,这也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种种情况,加上国际市场的供需不断发生变化,价格也不断出现波动,以致于对国内市场以及对农业风险防控来说,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让现代农业发展更加得到推动的策略研究
2.1完善与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以及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要让现代农业政策得到推进与发展,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就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的高产、优质、高效以及安全,更能够让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是具有多层次且为复合型的,其包含了关于生产经营、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内容,从而让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也能够让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晚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能够让粮食以及棉油糖的生产更加稳定,同时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以及区域分布都起到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两个行业都得到更多的发展,也让农产品加工业朝着优势产区不断靠拢,更可以对国家级或者区域性等产地市场起到建设支持以及合理布局的作用。让现代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变得更加健全,就能够让财政“三农”关于投入增长以及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生态补偿等机制都变得更加的健全,也让中央财政更加重视与鼓励粮食大县。与此同时,它也能够让农业补贴政策以及补贴范围包括补贴的结构以及方式都变得更加的完善,而尽快将具体的措施出台也能够保证新增补贴确实地向着一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靠拢,也等于是向着主产区以及优势产区不断集中。拥有健全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不但能够让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水平得到提升,更能够慢慢将足够合理的农产品定价机制培养与形成。除此之外,将农贷款与农业保险一系列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也能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农业生产在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拥有更好的应对与应变能力。
2.2让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以及经营力度都得到增强
从多方面下手且利用多途径来发展不同的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让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到实现的很好的方式与措施,它更能够让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也能够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销售等的一体化得到更多的体现,切实地提升农民的经济利益。在此之余,想要让农业的商品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形成高产业率的现代化农业,首先需要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力度。政府想要能够对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第一是可以利用鼓励以及发放财政补贴的办法,关于我国农业涉及到的不同产业也可以将其产业贷款贴息都统一,借助于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来让商业银行以及政策银行都能够得到鼓励从而更愿意对农业组织以及农民进行放贷,同时还有积极的优惠政策待遇可以享受。在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的时候,要注意让中小农户的经济支持力度得到加强。若是想要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不断得到加快与推进,从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上借鉴经验是可行的,对于一些种植业大户实行规模化发展并且重点培养与发展农业人才都是必要的。先进的人才可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头人物,而在现在的农业企业中,还需要将扶持以及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做到积极引导,对于农产品加工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借助于科学经验将其解决。在此之外,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都能够帮助市场当中农产品的流通以及转换更加顺利,也能够让农产品的商品率以及商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2.3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以及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大力发展
在当下,无可否认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确实不高,包括他们的科学素养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对农民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并且针对性地进行保护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让农民中间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氛围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也能够让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多的推进与加强,也变得更加地科学。借助于不同的渠道以及途径,还能够在农村将现代化的生产意识与科学种田等内容进行普及,从而帮助农民提升科学素养,也更能够符合得了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对于政府的相关部分,打开渠道加强培训与教育工作,在现在具备的农村教育之上让农民素质提升的成本投入得到增加都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经济想要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市场化与商品化越来越得到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得到了扩大,而创新更的社会经济发展里面的重要存在。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实行大力发展,能够让农业和组织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从而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3结束语
现代的农业发展背景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这对于农业生产力、农民收入的提升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等都是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的。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件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家玉.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0).
[2]黄刚.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2014.
农业发展研究范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推广;信息采集
一、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
农业推广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而及时掌握与农业相关的科技、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在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动性及及时性原则
对于农业推广而言,应主动采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同时还应及时将有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推广。对于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而言,要有高度的信息意识以及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推广能力。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能够及时掌握和推广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推进当地农业发展。
(二)真实性、有效性原则
信息的根本属性是真实性、有效性,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信息的含金量、实用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考虑的要素。
(三)实用性与效率性原则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言,的各类科技信息应是当地或一定区域内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信息。因此,农业科技信息的实用性非常重要,只有符合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信息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才是好的信息。
(四)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信息提供者在对信息采集、整理后,应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加工,做到信息的来源、目的、意义、实施、效果和评估等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和全面性分析,确保农业科技信息的价值。
(五)规范性与计划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而言,不但要体现其价值性、科学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属性,而且要考虑信息的积累与信息采集的规范性,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采集进行制度规范、完善管理,形成农业科技信息分类数据库,作为农业、农村、农民决策的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农业推广服务、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还应制定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计划,通过计划促进信息采集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六)预测性与动态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确保提供的信息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领域动态变化进行掌握,确保信息的指导性作用。
二、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程序
在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方面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确保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合规性、科学性。一般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应按照确定采集目标、制定采集计划、采集工作实施、采集效果评价进行。
(一)确定采集目标
1.确定信息服务的对象
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提供的信息内容、层次、深度都应区别对待,对于不同区域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也应有所区别对待。
2.确定信息收集的内容
明确信息需求者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采集,使采集的信息内容真正为信息需求者服务。
3.确定信息采集的范围
对于信息需求者进行需求分析后,应明确信息采集的范围,这个范围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采集,一是横向采集,采集与信息需求者相同、相关或相类似的信息,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纵向采集,对一定区域、空间、时间内的连续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研究,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客观、可靠、具有可参考性的信息。
4.确定信息采集的数量
根据信息需求者使用信息的目的确定信息采集的数量,如对于农业产量的分析,可以对近5a或10a的信息进行分析,而更长时间的信息受气候环境、科技环境、劳动力环境变化的影响已不具有客观的参考价值,因此,信息采集的数量应根据信息需求者和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进行掌握。
(二)制定采集计划
采集计划是根据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内,进行的信息采集工作安排,对于信息采集计划应做到规范、周密、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
(三)采集工作的实施
按照采集计划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做到信息采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四)采集效果评价
对于信息采集、后对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分析、客观评价,从而为今后的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是信息采集的收尾工作。
三、结语
农业科技信息对于现代化农业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熟练掌握农业推广信息采集技术,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
作者:于恩晶 单位:大庆市大同区农业指导站
参考文献:
[1]薛春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5):228.
农业发展研究范文5
关键字:滨州市 现代农业 发展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将认真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明确目标,科学定位,积极发挥好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本文以滨州市为例,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地方政府在现代农业项目发展起到的作用,对调查数据及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发展方向。通过上述资料分析,结合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来探讨今后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重点探讨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路对策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对于下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二、滨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州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林水会战工程,推进渤海粮仓示范区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30家。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2691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50.3:40.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农机深松耕作和机采棉示范区进一步扩大。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加强,林水会战新增造林19万亩,完成水利工程512项。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亿元,增长4.4%。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达到“吨粮市”标准,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瓜菜菌总产达到1626万吨,被评为“中国蔬菜第一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品”认证数量分别是2010年的2.4倍和7.7倍,农业机械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
(一)现代农业项目多点开花。滨州加块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达310万吨,增长1.5%,在全省率先整建制推行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通过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除草、统一收割等实现科学化种植,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抓好“渤海粮仓”示范区建设,去年已突破25万亩,小麦最高亩产达517公斤,实现了盐碱地种植小麦的新突破。滨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全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个,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各类标准化基地115个,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认证66个。
(二)农业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2015年全市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升级改造;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参展参销、设立销售窗口等促销活动;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新组建示范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奖励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项目论证和申报及对获奖企业的奖励;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新型农机具、动物疫病的防控等奖励;安排贷款500万元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季节性收购和储备和补助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重点是被征地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确保全年完成1万人的素质培训任务。
(三)现代化科技强力支撑。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优势农产品的种子工程建设。花卉、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要积极引进、试种、试养各类新品种,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完成6处,优良品种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强与中国果蔬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等著名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全市在绿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优势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国内外农业发展成功经验
近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国外,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各自的发展研究,也都有成功之路。
(一)重视农业的安全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
(二)推进现代集约农业发展。以色列的资源节约型和生产要素密集型。以色列政府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和气候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避开生产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奶业、畜牧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通过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鼓励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快速增长”,出口创汇;加强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使以色列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
(三)推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美国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对农业的影响。政府通过休耕计划、农作物保障计划等来保护和稳定农业;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保证交易正常进行;通过国家税收、补贴、价格干预、信贷管理以及产量定额分配等手段,对农产品市场与农业内部资源配置保持有效调节。
安徽芜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芜湖市积极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全市已累计投资17亿元,用于城乡基础光纤环路、3G、4G网络建设。 20M光纤延伸至所有自然村,率先在全国建成“全光网城市”。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触网”,通过资金补助、税费优惠、土地供应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嫁接”互联网。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5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发展成为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打造“互联网+农业”平台芜湖板块。 “淘宝特色中国·芜湖馆”已聚集网商500余家,2015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芜湖县建成淘宝村级服务站65个、京东芜湖县服务中心合作点305个。积极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生产企业进网入驻“邮乐农品”、“聚龙e购”等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开展网上“美好乡村”、“活地宝”本地生活、数字芜湖小镇及乡村等平台模式建设推广,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占比率。
四、滨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十二五”期间,滨州市加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但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农村土地流转滞后。由于受国家土地管理体制的约束,造成土地规模化程度低。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仍以非市场化为主,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制度之下,农民以户为单位各自从事农业生产,完全忽视了农村土地本质上仍然是集体所有这一事实,尤其是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之后,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把土地当作私有财产,惜土情结更为突出,完全没有集体所有、充分结合的概念,加上政府未及时出台鼓励农用地流转的有效制度,很大程度的上制约了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2015年,滨州市土地流转面积56.5万亩,同比降低29%。从流转形式看,转包31.9万亩,转让5.5万亩,互换1.5万亩,出租12.1万亩,股份合作2万亩,其他形式3.5万亩。从流转去向看,流转入农户的18.9万亩,流转入合作社的10万亩,流转入企业的22.1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的5.5万亩。相对而言,农村土地流转相对滞后,农民积极性不高。
3、农业项目规模小、数量少。滨州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大块头、有实力的农业项目数量少,农业项目的总体规模不够大。按农业部门数据,滨州市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81家;仅有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较落后,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虽然全市农业品牌有了一些,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能代表全市的形象。品种的多乱杂、产业的小而全,无疑影响了主打产业的规模发展。
4、农业项目见效慢、效益低。农业项目不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受劳动力状况、财力、物力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业项目建设和资金回收期较长,农业生产项目建设周期是由农业生产的生长周期所决定,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不可预见性。
(二)农产品市场存在问题
1、农产品价格低。农产品价格指数呈逐年持续下跌趋势。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使得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养植积极性,影响农民农业人均收入。
2、农产品销路不畅通。尽管滨州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信息收集,以及不具备产品深加工能力,农产品多以“原始形态”上市,农产品附加值低,缺少“从农田到餐桌”的高层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存在着农产品加工比利不合理,高精尖深加工占比小,农产品加工值低。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而目前滨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等农产品,销售市场十分不景气,连续几年出现产品滞销。2014年全市棉花滞销,棉企不收购、棉花价格大幅下降,群众收入大大降低。
3、农作物进口市场冲击大。近年来,进口农产品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日益增大,对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逐渐增强,而且影响逐渐从大豆、白糖、稻米等品种,向棉花、玉米、小麦、油脂等市场扩展蔓延。农产品市场全球化进度在不断加快,在当前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偏高、质量偏低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需求较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国内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相比,进口农产品优势明显。2015年以来,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一度比配额进口棉花成本高6000元/吨,进口白糖成本较国产糖现货价格低1000—3000元/吨,从越南等国进口的大米成本较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大米现货价格低200—500元/吨。
(三)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农业项目发展导向不够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不够清晰,对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缺乏明确定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尚未明确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项目建设缺乏规划的统筹指导;示范项目的建设范围和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部分示范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传统模式的生产经营是导致滨州市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较慢的直接因素。
2、农业扶持政策比较宽散,扶持分量不够利用外资质量不高。扶持政策目标导向不够清晰。主要是多项目多导向、项目导向出现递减和变化。另外,良种补贴也兼有生产激励目标导向,粮食直补也兼有收入支持目标导向。这些不同目标导向的补贴项目归并在一起综合发放,很难体现各自的专有导向。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用好上级扶持现代农业政策
1.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基本定位。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滨州不同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组织方式,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2.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强农惠农资金投入。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确保涉农资金管好用好。针对惠农项目进行重点检查。着力健全监管机制,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先后对种粮及良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兑付资金及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等,从政策制度落实、项目申报审批、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等环节,对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纠正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资金效益最大发挥。
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各类产权确权颁证,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农村所有耕地确权颁证全覆盖;按照国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法律形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方针、程序、合同规范、监督管理等固定下来。
3.政府做好政策制定和调控。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中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管理与服务。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农民的三者关系,在确定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界定政府的职能。
各部门实施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各级政府提高社会成员各方面参与现代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建议地方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配置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4.政策落地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立足于滨州实际,实行差异性发展规划,做好规划工作,具体编制好各县区的现代农业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确定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重点。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围绕当地优势和特色,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重点。
5. 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建设为重点,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载体、专业村为支撑、产业发展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二)应对好农产品市场竞争
1.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农产品市场。完善流通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通过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来降低农产品价格。对“买难”有一套办法,包括信息引导、供应链采购等,对“卖难”也有一些措施,包括农超对接,农业和加工企业对接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统筹做好“互联网+”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意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深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1.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农户为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组织作用的高效发挥,对于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滨州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有问题与不足,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数量少,大部分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产值小,不具备规模经营的能力。部分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缺少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合作社章程,有的合作社即使有制度也不规范,或者在操作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还存在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缺少行业内以及行业以外的合作概念。
2.培育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力量,来充实技术推广队伍,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 结
本课题在广大学者论述的基础上,以滨州市为例,进一步探索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尤其是提出了受有关土地政策制约影响了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美国、荷兰等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典型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本课题提出的措施建议,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2〕2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年10期
农业发展研究范文6
施,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土左旗 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 先进模式
一、区域特点和发展环境
土默特左旗位于呼和浩特市西部,土默川平原上。全旗现辖11个乡,5个镇, 321个行政村,456个自然村。截至2010年底,全旗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占总人口的84.5%;总面积27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旗总面积的33.5%,平原面积约占全旗总面积的66.5%,该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土地类型多样,适合发展农牧业。土左旗的主要农作物有葵花、玉米、中药材、蔬菜、优质牧草等。在“九五”期间,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主要完成的工程有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大青山生态建设等。
二、区域农业经济问题
土左旗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首先,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幅相对于人口的增幅而言较缓慢。从2008年到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1945公顷,但是人口却增长了2933人,且其中的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该地区的农民种植玉米主要是为了销售,小麦的种植面积其实较小,面对将近3000的人口增长量,粮小麦的供应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近年,物价水平持续走高,农民收入的绝对增加值缓慢,大部分农民为了增加收入主要种植玉米。另外,在土默川平原,种植玉米收益较高,该地区灌溉水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而种植玉米的同时,意味着种植小麦、谷类等粮食的面积就会减少,当地人民的生活将受一定影响。
其次,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是有效灌溉面积始终维持在83088公顷。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土左旗近几年的农作物灌溉能力有限,但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得不到有效灌溉的农作物面积其实是在逐年扩大。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效率下降。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农作物的产量不高。所以,提高当地农业的灌溉水平迫在眉睫。
再次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村用电量大幅增加,但农林牧渔业的总产量缓慢增长。2009年较上一年的用电量增长比率为4.9%,到了2010年用电量较2009年增长比率变为24.8%,电量的消耗非常大,但是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在2009年和2010年的同期增长率仅为4.1%和8.9%。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据实地考察,近几年当地没有发生较大自然灾害,而且农产品行情总体平稳,那么可以推断,农民的生产效率低是导致其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
最后,从2008年到2010年,务农人数由164097人下降到了156297人,缺少了7800人的农业生产必将受到影响,粮食产量面临减产的风险。现在,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闲置、农民弃田打工的现象。其中,既有种植作物投入大但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计的原因,也有不懂种植技术没有种植信心的原因。据了解,尽管现在农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农业生产。
三、对策研究
(一)及时制定惠农政策,调动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的足量供应
现阶段,该地区对于农业补贴的结构安排不够合理。要有效地推进农业发展,主要农业补贴至关重要。推行一套长期稳定的补贴措施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长期而且有力地支持农业的发展,促进该地区农业的进步。另外,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创造条件,为农民讲授生产技巧。在农业银行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有关部门推出专门的政策性信贷业务,国家下拨信贷资金。严格政策性信贷资金的使用,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
(二)加大设施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为了保证农田水利项目顺利实施,该县政府的主要部门要积极投入资金,开展广泛的资金收集渠道,必要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民间投资。同时,该县要对所有水利工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证工程的质量。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要转变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把基础理论、应用科学与应用技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挥最大效应。现今,如何既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灌溉除涝并举,又突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现在亟需走农田水利科技和管理体制研究的结合路,农田水利专业人才的培养路。
(三)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能力,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培训对象及培训时间的选定农民技术培训既应求量,更应求质,因此,在培训对象上,要选青壮年农民,他们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首先,要有强大的师资培训队伍。在兴办农技培训机构方面,旗级和乡级政府应从物力、人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在落实具体项目实际中进行培养。这样,可以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使项目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学员学到真技术后项目实施将有可喜的成绩。最后,科学使用经费,顾点又顾面。
参考文献:
[1]侯安宏,马强.粮食问题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
农业技术经济,1997(6).
[2]陈红艳 ,苏浩.内蒙古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2002(5).
[3]王守陆, 卢剑.欠发达地区农业应对加入WTO的战略
选择——内蒙古农业发展战略思考[C]. 论提高农产品国
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10).
[4]王关区.内蒙古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北方
经济,2003(11).
[5]成小平.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5).
[6]王靖兰.扩大农村水利投入 推动农村水利发展[J].中国
农村水利水电,2004(11).
[7]曾纪发.粮食安全与财政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07(3).
[8]云和义. 50年来内蒙古农科院为促进内蒙古农业发展做
出的贡献(一)[J].现代农业,2008(9).
[9]王远航.内蒙古财政支农绩效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