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正比例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范文1

1我国食品贸易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食品贸易的进出口总量除1999年有小额下滑外呈每年递增的趋势,2002~2003年增长速度更快,这应该是由于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进出口量的变化趋势与进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存在类似特征。净出口除2002年外基本呈下降趋势,可见进口增加速度明显超过出口,特别是2003年净出口减少更为明显。食品贸易顺差的减少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入世后进口关税总水平整体下调,二是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国外高质量的食品需求增加。

2基于进出口数据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对我国食品贸易进行考察,本人选择了1998~2003年全球食品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都位于前15名的11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并将我国食品贸易与他们进行比较,构造12国经济模型来进行研究。本文利用进出口数据对各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分析,这三个指标相互联系和印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世界食品贸易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2.1用市场占有率指标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一国特定产业的出口总额与世界同类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值,可以反映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各国食品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1998~2003年的国际食品市场上,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是最高,均保持在10%以上,显示了很强的竞争力。这是由于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也是食品出口大国,且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但是到2003年各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非典”的影响。德国、法国、荷兰的市场占有率都保持在5%以上,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也都保持在4%左右。中国、澳大利亚保持在3%左右,丹麦最低也在2%以上。从变动趋势来看,除2003年外,中国食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则呈现“U”型变化,在2000年或2001年达到一个低谷,之后上升,这可能是1999年在比利时发现的“污染鸡事件”,随之发现其中的二恶英含量超过标准140倍所产生的影响。法国、英国、丹麦则基本是缓慢下滑的趋势,美国、澳大利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加拿大前4年保持缓慢上升趋势,但是2002年和2003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非典”的影响。

2.2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准确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巴拉萨(1976)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rages)指数(RCA指数)这个指标。他认为,一个国家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可以用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一般而言,RCA指数<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RCA指数>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食品贸易的RCA指数,近6年来澳大利亚和丹麦的RCA指数最高,除2003年外都大于2.5,澳大利亚更是从1999年起连续4年超过或接近3,表现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很显然,在食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和丹麦是世界食品贸易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国家,这种优势甚至超过了美国等货物贸易最强国。荷兰的RCA指数也一直大于2,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法国的RCA指数也一直保持在1.5左右,比利时的RCA指数也一直大于1,都处于相对优势。德国、中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则RCA指数低于1,处于相对劣势。从6年来各国RCA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02~2003年各国RCA指数都在下降。除此之外,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美国在前5个年份都处于上升趋势,法国、比利时、英国则是1998~2000年有上升趋势,2001~2003则是下降趋势。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基本保持小幅波动,只有中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表现出我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这与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可能只说明我国食品出口量相对于国际食品出口数量的上升,并不能说明我国食品行业在国内来说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竞争优势,可能食品的出口在我国总出口量中所占比例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所以虽然我国食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却是下降的,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是相符的。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食品贸易RCA指数很低,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逐年下滑的趋势。一直以来认为食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商品出口项目,然而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的绝对状况只是决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与此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劳动力成本与生产效率高低的相对程度以及劳动力的素质状况。随着中国食品工业工资水平的提高,这种成本优势也会逐渐减弱,比如今年沿海发达城市商务成本急剧提高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不难预测,如果我们在食品加工方面还是一味强调劳动密集,而不是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的话,劳动生产率的落后最终会使我国的食品产业面临纺织服装所面临的相似困境。我们必须关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力在量上的优势发挥出来。

2.3用贸易专门化指数对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

贸易专门化指数(TSC)是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1)的区间内,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若该指数为0,即为水平分工,说明该国食品贸易与国际水平相当,进出叉明显,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互换。如果TSC=-1,意味着该国运输服务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TSC=1,则该国运输服务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用进出口数据计算12国的TSC指数,结果如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德国、意大利、英国的TSC指数6年来一直为负,为食品贸易的净进口国,是食品贸易进口专业化国家,他们的食品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差。其他9国6年来的TSC指数都为正,即为出口专业化,表明这9国6年来都是食品贸易的净出口国,因此他们的出口竞争力很强,其中澳大利亚的竞争力最强,前5年的TSC指数都保持在0.6左右,2003年最低也在0.5以上。其次是丹麦、荷兰,他们的TSC指数也保持在0.3左右,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中中国的TSC指数前5年一直大于0.2,2003年也超过0.1,表现出来较强竞争力,处于第4位。从6年来各国的TSC值变化情况来看,德国、意大利、荷兰的TSC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2003年有小幅下跌。英国、美国的TSC指数呈下降趋势。法国则呈“u”型变化。比利时的TSC指数呈“n”型变化。丹麦的TSC指数则变化不明显,澳大利亚则在2003年大幅下跌。加拿大的TSC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西班牙的TSC指数则在前2年有所下跌,后4年缓慢上升。中国的TSC指数前3年较大幅度下降,2001年到2002年有所回升,但是2003年大幅下跌,这也体现了“非典”对食品贸易的巨大影响。总体来说我国食品的贸易专门化指数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并不稳定。

2.4结论

通过上述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最强,法国、加拿大等国竞争力较强。而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在国际食品市场上的处于相对劣势,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进一步发展我国食品贸易的建议

(1)加强内资在食品产业的投资力度,放宽信贷政策,降低税收。食品工业是一个完全竞争性行业,有市场就会有投资。外资的投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国家投资仍然是我国食品工业的投资主体,民间资本虽有所启动,但是国家对吸引国内民间投资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因此,食品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政策性贷款很难申请,商业贷款抵押担保手续繁琐,额度小,申请时间长达一年左右。从税收政策看,如在食品加工业,计征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率为10%,销项税粗加工为13%,精加工为17%。因此,食品加工企业要比其它工业企业多负担3%~7%的增值税,一些地方食品加工品出口退税甚至存在“高征低退”的现象。在今后仍然把引进外资作为促进我国食品产业国际化重要手段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深化产业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引导的产业投资机制,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

正比例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利弊;政策建议

1.人民币适度升值的好处

1.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行业发展

当人民币升值后,以外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换算为以人民币表示后,将会引起一定幅度的下降,继而致使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当进口商品价格有所下降时,因为每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也就是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尽相同,那么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也是不同的。需求对价格弹性较高的商品,对价格的变动比较敏感,这样的进口商品价格降低时所引发的该商品进口量的增幅也比较大。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于技术和部件依靠进口但产品主要投向内地市场的企业有益。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可以有效降低国外资源进口的成本及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成本。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实现的。当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后,企业购买成本降低,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其竞争力增强。同时可以稳定住国内整个基础生产资料的价格,减轻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国内物价造成的压力,抑制国际物价上涨传导至国内。

人民币升值同时可以解决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缓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关系。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将使本国的出口商品的外国价格上涨,也就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力,最终导致该国出口的下降;同样,由于一国的货币升值,即本国货币购买力增强,则使该国进口额增加。通过这一增一减,便缓解了贸易顺差问题,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我国和各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关系。

1.2人民币升值能够优化产业结构

当一国货币升值后,国内企业便会降低生产成本,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由于国内货币升值会削弱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低价优势,出口企业将会着重推进对外直接投资,以此维持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量。如此一来既可以绕过贸易壁垒,也抓住了海外市场。我国出口企业以贸易密集型为主,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出口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愈演愈烈,但是竞争并未使企业将重点放在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创造民族国际品牌上,而只是靠打价格战和政府的退税。许多企业安于低端生产,以低价销售维持,忽视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效率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上涨,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优势,使得出口企业只能放弃低价营销的策略,而是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力,不断创新来增强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品牌。在国际上,在本国货币升值时发展壮大起来的许多国际品牌不胜枚举,例如日本、德国的东芝、索尼、西门子等,都因为本国货币的升值而获益。

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引入国际先进的技术以及对外投资的成本由于本国货币升值而降低。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的能力增大,为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大份额、设立跨国公司、承接跨国项目等提供了基础,推动中国对外投资。在整个内部竞争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但他们的市场份额会被其他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所占有,最终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

1.3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吸引间接投资

人民币的升值将意味着资产增值,那么A股市场将会吸引大量外来资金的投入,在充足国内资金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尤其在现在证券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下,大量的资金进入将有助于改善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从而恢复证券实际的价格。

1.4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

外汇占款的迅速增长会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基础货币增加。为了保证货币供应和物价稳定,中央银行只能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如发行央行票据等主动性较强的货币政策手段,来“对冲”外币公开市场操作等被动性强的手段。这样一来,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性大大降低,并且,冲销政策的成本也会逐渐上涨,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难度将越来越大。

2.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2.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行业的不利影响

对于出口商品的成本以人民币为主的出口企业,以及我国靠加工贸易为主的广大中小出口企业来说,随着人民币成本的升值,成本也相对增加,将削弱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优势,导致我国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下是我国大多数出口行业的主要特征。这类企业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完全靠薄利多销抢占国际市场。一旦产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或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生存将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一些出口制造商发现出口很困难,则会转向投入抢夺国内市场份额的行列,使国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最后会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导致物价的波动。

2.2人民币升值对金融业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汇储备及海外投资面临缩水的风险。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很快,人民币加快升值后,也将大大增加外汇储备的管理成本和储备风险,以外币计价的资产面临直接收缩的风险。

如果人民币过度升值将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水平下降,使信贷业务的风险增加。人民币升值后,资金会转向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不断上升,房价飙升到一定程度,造成经济和金融泡沫的产生。人民币的升值后,外国资本的流入会使国内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民币的升值,房地产增值的预期增加,那么多余的购买力和国际资本会大量转向房地产投资,以快速的获取高额投资收益,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但也会挤压一部分国内居民正常的购房需求,使得国内房地产企业以及房地产管理面临的困难更加艰巨;人民币升值后,但在国外资金推动下,房地产需求将远远超过供给,最终导致房价飙升,贷款购房人越来越多,然而却使国内金融系统背负了巨额的被高估资产;一旦外资突然抽出,价格泡沫破灭,房价下跌,贷款购房人断供,整个银行体系乃至国民经济将受到不可估量的重创。

2.3导致严重的失业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仅纺织和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达1500万人,还有1亿人为其提供原材料的从事种植和畜牧业的农民。如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受阻,必然会导致出口企业的就业机会减少甚至裁员,从而引起失业增加。其次,外商直接投资减少的结果是会造成其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减少。目前,我国提供新增工作岗位集中在出口和外商投资企业,外资企业的成本,如建厂,购买设备,人力成本等均需要由人民币支付,人民币升值无疑会使他们的成本增加,外资企业就会削减在华投资。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中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人民币升值后的政策建议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尽早防范。

首先,应对升值对出口行业造成的影响,我们应将重点放在推进企业自身结构调整上。人民币升值后要扭转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降低的局面,出口企业就要努力想办法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不能再以低价做文章,应在了解产品进口国的最新技术标准后,开拓创新,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制订新的技术标准和规则,参照技术壁垒质量标准要求,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满足日益激烈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与此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行业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正比例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通讯产业;服务贸易;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21-03

一、中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讯服务贸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居于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趋于下降。在三大类服务贸易中,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他服务主要包括通讯、保险、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其他商业服务(咨询、法律、广告等)及文体娱乐等发展较快,特别是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部门,如通讯、计算机、金融等发展更快。目前,以通讯服务、计算机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服务业的竞争将逐步转向以通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竞争。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通讯业有了长足发展,通讯业务总量与通讯业务收入都在不断增长,我国通讯业务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在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的同时,其竞争力却没有得到很大提升。从贸易总额来看,2001年后以比较平稳的态势增长,到2011年达27.31亿美元。但通讯服务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还很低,除了2002 年为1.2%外,其他年份都比较低,其中2010年、2011年只有0.7%,总量发展很不充分。近年来,我国通讯服务出口在整个通讯服务贸易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但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仍然很低,除了2002年、2003年比重是1.4%外,其他年份都在0.7%~0.9%之间波动(见图1)。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二、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在分析一国或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往往会利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来加以论证与说明,在此,本文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三个指标对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实状况。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指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值,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力比较优势。

如表1所示,2001—2011年,英国、荷兰、法国和德国的RCA 指数值在0.8~1.8之间波动,显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的RCA 指数值虽然低于上述四国,但总体上在0.6~0.9之间波动,表明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且近两年呈逐步上升趋势。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RCA 指数值除了2002年、2003年达到0.6 以上,其余年份均在0.2~0.5之间波动,表明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薄弱,在选取的六国中处于最低水平。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TC)是一国某产业的净出口额与该国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值,该指标总体上可以较客观地反映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优势。

如表2所示,2001—2011年英国与荷兰的TC指数除了在个别年份出现负值以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表现了一定的净出口能力。美国的TC指数在2001—2005年间均为负值,2005年后逐步上升,表现了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法国的TC 指数在2004—2007年间维持了较高的水平,2008年后呈下降趋势。德国的TC指数一直为负,但幅度在逐渐收窄,说明其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001—2011年我国通讯服务行业TC指数在-0.1~0.2378之间波动,TC指数呈现正负交替的现象,其值普遍偏低,说明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相对薄弱;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通讯服务市场的开放,我国的通讯服务行业受到很大冲击,2004—2006年的TC值均为负数,而2007—2011年的TC值转为正数,说明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有所增强。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OR 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 Occupancy Ratio,MOR)指数,它是一国某产业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产业出口总额的比值,即一国某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它可以反映一国某产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如表3所示,2001—2011年间美国的通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除了2004年、2005年以外,其余各年均在 0.10 以上,在所列的六个国家中位居榜首,这说明美国的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非常强。英国的通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在 0.08以上,相对其他国来说也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英国的通讯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荷兰的通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曾在2003—2005年达到0.06 以上,但其他年份则波动在0.04~0.05之间,通讯服务贸易发展不稳定。法国的通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除了在2002年达到0.06以外,其他年份皆在0.04~0.05之间徘徊,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德国的通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较不稳定,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趋向减弱。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很明显中国在 2001—2011 年间,MOR 值最低,均在 0.02 以下。数据分析表明了中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当薄弱。

三、结论及提升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对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利用 2001—2011年世界通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出上述三种竞争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做出估计,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2001—2011 年,中国的RCA指数、TC指数和MOR指数与其他五个通讯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相比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竞争力优势较弱,说明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

第二,从中国的RCA指数、TC指数和MOR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其共性是波动性较强。这说明中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都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国际竞争力不强。

第三,虽然我国RCA指数、TC指数及MOR指数总体偏低,但可以看出近年来这三个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的通讯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正在稳步增强。

(二)提升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大资本投入

目前,我国通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大大削弱了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优秀人才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应加大对相关通讯服务产业人才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加快通讯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其次,应积极引进人才,同时又要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有通讯服务企业人才流失;第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通过高薪厚职吸纳高素质、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此外,应加大在通讯服务贸易方面的资本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我国通信技术创新步伐,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2.深化电信和邮政体制改革,优化通讯服务业竞争环境

在电信业领域,我国应加快市场准入、电信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信服务业突破了原有政企合一、行政垄断的体制框架,初步形成了各类业务在基础网络层次上的多元竞争格局。尽管如此,从整体而言,中国电信服务市场仍以传统国有企业经营模式为主导,且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电信服务市场中官商一体、行政垄断、设租寻租问题尤为严重。因此,中国电信服务业应逐步加强市场化和公平性,扩大市场竞争的范围,减少行政管制,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电信市场更加公平有效的竞争。

在邮政领域,应实行政企分开,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确保通信安全;深化邮政主业和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传统邮政业向现代邮政业方向发展;建立政府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邮政体制,进一步促进我国邮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通讯全球化已成为发展潮流,随着各国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各跨国电信公司纷纷推行国际化扩张战略,大大促进了国际通讯服务贸易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通讯服务企业必须拥有国际化眼光,要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个竞争对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各种市场资源、资本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国内通讯企业进行国际合作,鼓励其到国外开展通讯服务业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我国通讯服务贸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逯宇铎,李丹.中国区域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化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7):41-44.

[2]吴燕红.中美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78-79.

[3]吴醇.我国通讯与信息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国际合作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4):21-23.

[4]尚涛.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及贸易模式变动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2):70-77.

[5]万红先.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6]胡昭玲.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7):78-83.

[7]殷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33- 40.

正比例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病理原因;笔迹特征;变化

【中图分类号】 D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82-1

病理原因条件下形成的字迹是指书写人因严重疾患、精神失常、饮酒、高龄等非正常书写状态条件下形成的字迹。该类笔迹表现为书写速度明显放慢,笔画的断续现象时有出现,笔迹的抑压力、倾斜度、字间和行间距离不匀称,甚至有误笔失笔出现。如是神经方面的疾病,则书面语言表达混乱,笔迹熟练程度降低。该类笔迹与摹仿笔迹有很多相似特点,在实际检案中容易误判,所以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检材,准确地分辨出是何种类型的笔迹。下面笔者结合办案实际,浅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案例资料

案例1:2006年10月市中级法院在审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中,因双方当事人对遗嘱中签名“王XX”有争议,委托鉴定“王XX”字迹的真伪。遗嘱是用黑色钢笔书写在一张红格信笺纸上的,且原告反映是在病房内书写形成的。检材上字迹书写速度较慢,单字大小不一,字形不正,结构不整,运笔抖动无力,起收笔拖拉,并伴有多余的细碎轻飘的拖笔痕迹。王XX生前书写的字迹较工整,书写水平较高。检材字迹与样本字迹相互比对后经综合分析,笔者认为遗嘱字迹不像模仿,而是符合书写机能衰退者,特别是其中濒危者的笔迹特征,最终排除了模仿书写而作出同一认定的结论鉴定。后调查得知当时王XX老人病情较重,身体极度虚弱,又是在床上书写,衬垫条件也不好,所以产生不正常的笔迹。

案例2:2007年6月市中级法院在审理一起欠款纠纷案件中,一份还款协议书中署名“杨XX”三字,而杨XX本人坚决否认是自己所写。协议书上字迹字体较大,字形和笔迹搭配不正常,有断笔及重叠笔现象,收笔较长较重。在鉴定中,原告提出系杨XX在酒后所写,经充分比对检材与样本的笔迹特征,排除他人模仿书写后,作出同一认定结论。原来签订协议当晚,原告请杨XX吃饭喝酒,协议系在吃饭过程中签订,杨XX在协议书上书写了签名。

二、讨论分析

人在健康状态下进行书写,其字迹的书写特征相对稳定,在笔画搭配、起收笔特征、压力、字迹倾斜方向等特征上均能反映出书写人的固有书写习惯。如果受病理原因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书写障碍,从而使笔迹形态、书写水平、书写速度、间架结构、搭配比例等特征发生较大改变,呈现出字迹潦草、笔画抖动、重描、字迹叠压等现象。本文案例1书写人签名时是处于疾患条件下在病房书写的,存在书写障碍,出现笔画抖动、重描,有不正常的停笔、另起笔现象。案例2书写人是在饮酒状态下书写的,出现了运笔生涩,连笔不自然,书写水平较差,字体较潦草的现象。

在此类笔迹鉴定中,要准确找出笔迹特征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出具正确的鉴定结论打下基础。笔者认为,鉴定中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认真分析检材。准确判断检材的笔迹特征改变是由于书写人病理原因造成,还是由于摹仿书写形成,这是此类笔迹鉴定的关键。病理原因(如严重疾患、精神失常、醉酒、高龄等)可使书写人出现某种程度或较大程度的生理功能障碍,这必然导致书写能力及书写特征的改变。在鉴定时,检材与样本进行比对后,不能仅依据变异较大,书写速度降低,笔画抖动、停顿、运笔生涩等,一概认为是摹仿笔迹特征。而应充分利用检材条件,分析形成笔迹变异特征的真正原因是客观上的故意伪造,还是由于病理原因所致,从而为出具正确的鉴定结论打下基础。

2.充分收集样本。要尽量多地收集“可疑书写人”不同时期的样本材料,为正确运用其书写特征奠定基础。如果样本材料不充足,鉴定人员就可能用一个人书写习惯的一面去否定另一面,导致错误的结论。另外,对于收集来的材料一定要进行一番“去粗取精”的筛选工作,既可真正选出与检材形成条件(生理因素、书写工具、书写时间、承受客体等)相同或相似的自由样本,又可证实样本来源的真实性。

3.全面细致比对。对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要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比对,不仅要对检材与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出判断,而且要对两者的笔迹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不要机械的从数量上进行简单比对,要找出真正反映书写人书写特征的笔迹特征,经过反复比较后,还要不断地验证补充与纠正对特征的认识,最后形成对笔迹特征总和的整体认识。根据特征总和最后确定哪些特征是本质上的相同,哪些是本质上的差异,并巳对符合点及差异点给以科学的解释。

正比例的意义范文5

天黑了,小主人回房睡觉了。铅笔盒的“肚子”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首先,铅笔先生大声嚷到:“我在这些文具当中是最厉害、最有本事的,我能帮助小主人写字,还有画画,样样工作我都能干!”

橡皮大叔忍不住了嚷到:“我才不相信你样样工作都能干,我可比你厉害多了,我能把你写在本子上的字全部擦掉!”

尺子小弟也忍不住了喊到:“我能把所有的线条打的笔直笔直的,你没看见吗?上数学课的时候,小主人用我画图形,每次都画的漂漂亮亮的!”

这时橡皮大叔说:“这样吵也没有用,我们还是去问一问铅笔盒爷爷吧。”别的文具听了觉的很有道理,就听了橡皮大叔的话。

橡皮大叔推醒了正在熟睡的铅笔盒爷爷,他们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铅笔盒爷爷,并问:“我们之中谁最有本事?”

正比例的意义范文6

摘要:存贷比作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业日常流动性和风险控制的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存贷比指的是国内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的余额与存款的余额之间的比率,目前在国内这一比率被规定为最高不得超过75%,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也通过该指标检测自身抗风险能力和收益能力,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表内业务即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为主,更高的存贷比也直接意味着更高的盈利能力和与此带来的更高的经营风险。

关键词:存贷比;政策;调整

2013年,一场没有征兆的“钱荒”席卷整个中国金融业,商业银行大面积资金紧缺,银行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飙升至13%,使得存贷比这一指标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之中,商业银行希望提高甚至取消对于存贷比红线的限制,认为其不能很好的反应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本文对于该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1.存贷比的形成,宏观与微观

存贷比,特别是设定75%红线的存贷比政策,始于1994年,当时我国处在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之上,经济过热明显,消费物价指数一度创纪录的达到20%,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超过5%就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20%已经达到经济崩溃的边缘,因此当时各行各业都要配合宏观经济的从紧政策,特别是“双紧”政策,即从紧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对于一些当时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资本充足率、整体贷款资产规模等金融手段,或者是因为条件不足或者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完善,对于当时面临失控的经济局面都无法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而监管当局迫切需要降低贷款规模,所以存贷比就成了行之有效的工具,1995年《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不能高于75%,时候证明该政策有效的遏制了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为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经济作用。

随着金融业务市场化不断完善,金融业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存贷比这一简单的监管指标,对于保持商业银行平衡经营风险与盈利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依然处在相对传统的业务模式阶段,同业业务占比较低,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即低息揽储,高息放贷,获取利差,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就需要提高贷款规模,增加贷款额度,而商业银行本身因为流动性的需要,对于客户日常现金的周转。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等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准备,提高这些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就会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避免银行的支付危机。

由此可以看出,存贷比不仅在控制国家宏观经济过热上体现出其重要性和作用价值,也在银行自身风险控制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设定75%存贷比红线,对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有巨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宏观上控制贷款增长,微观上保持流动性。

2.存贷比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贷款需求的能力。这一概念基本借用了商业会计关于流动性的概念,流动性的强弱主要依赖于变现的时间和变现的损失,在会计领域,衡量流动性比例的主要有流动资产与负债的比例指标体系,即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分别衡量流动资产(现金等价物、应收款项、存货)、速动资产(现金等价物、应收款项)、现金资产(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可以较好的提供一种流动性参考指标,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近似于会计上的资产负债率,只能衡量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间的比率,实际上,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下主要体现为期限错配的问题,即较短期的负债,配比较为长期的资产,导致在集中偿还期产生了巨大的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这正是因为在存贷比考核制度下,不考虑流动性,大量吸收短期理财产品提高存款额度,而又将贷款投放到偿还期较长,流动性差的政府融资平台或者长期贷款项目上所带来的恶果。

综上所述,存贷比虽然可以有效的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降低经营风险,但是精确度不足,不能很好的体现流动性问题,容易造成短期存款与长期借款期限错配的问题。

3.存贷比与宏观经济

前文所述,从宏观的角度看,存贷比的设定主要是为了控制经济过热,降低整个市场货币投放规模,即通过控制资金总量来调控宏观经济,它与银行存款准备金目标相近,手段不同,法定存款准备金控制的是源头,通过各家银行的资金来源控制,达到控制各银行货币规模的效果,而存贷比是通过控制各家银行的贷款规模,即在整个市场存款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存贷比,收放贷款规模。

存贷比最终是否能有效调控宏观经济呢?存贷比控制宏观经济的原理是降低提高存贷比来降低贷款总量(存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贷款总量的降低又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在整个传导链中,贷款总量的降低是否会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令人存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两者的关联关系也在进一步减弱和降低,人民币贷款余额与货币总量指标M2在一九九三年时为94.45%到二零一一年时为65%,在计划经济时代下,贷款余额基本等于货币总量,而在市场经济下,贷款余额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不断降低,虽然依然有较大影响,但已经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完全依赖存贷比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其正效果将会下降,副作用将会提升。

4.结论和改革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以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业务模式没有发生改变,通过谋取利差盈利模式没有改变,存贷比的设置,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自身风险,有利于监管部门降低系统风险,同时,在宏观调控上,虽然贷款规模与M2货币总量的关系不断减弱,但是结合银行存款准备金等其他政策,依然可以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因此我们认为,现有的存贷款比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是与此同时,存贷比指标对于商业银行也产生了期限错配,无法真实反映流动性的问题,应该通过增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来精细化对于流动性的监管,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扩大一般性存款的统计口径,增加存贷比中,存款的基数,将非存款雷金融机构的存款按照配比原理纳入存款中,这样做不仅让分子分母更加配比,也可以减少目前商业银行利用同业存款来在季末完成业务考核的行为。

二是增加流动性比率的考核,将原有的单一存贷比指标考核改进为不同流动性资产负债比率的指标系,按照流动性的强弱将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同业借款等不同贷款分比率计算,可以有效地提高流动性的考核。(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维英. 光大银行郑州分行的存贷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1.

[2]郑志瑛,郑乙歌,郑九歌. 提高河北省银行业存贷比对策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0,07:55-60.

[3]陈涤非,孙小光. 当前存贷比监管的合理性分析与改革建议[J]. 金融纵横,2013,02:53-58.

[4]丁倩. 存贷比限制对央行货币调控的影响分析[J]. 上海金融,2013,02:64-67+118.

[5]本报记者 曹蓓. 商业银行受困75%“红线” 各方论剑存贷比走向[N]. 证券日报,2013-01-04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