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国人士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国人士的资料范文1
关键词:时事教学 初中 思想品德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48-01
1 引言
众所周知,时事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是政治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同样,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灵活的运用时事教学,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还没有认识的时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时事教学做不到位,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本文就时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时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2 时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作用
2.1 时事教育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时事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发生的烧事件之后,国外有些舆论进行错误报道,从而引起了国内爱国人士的强烈谴责。但是有些国人的反抗情绪过于激动,从而引起了国外的反弹。利用这一事件,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如何爱国,什么是正确的爱国行为,什么事盲目的爱国行为。再例如,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越来越高,设计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些时事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2 时事教学有利于增加课程的生动性
思想政治课程一直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一堂课程。因此改革政治教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教师一直努力去做的事情。当今的社会变化很快,发展日新月异,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涉猎。时事资源为思想品德课程注入了许多新鲜,灵活有效的融入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
3 时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
3.1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先将授课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明确的定位。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收集资料的任务,例如上网查找一些时事时间,或者找一些报刊、杂志搜集一些时事资料等等。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资料收集方法。搜集资料的环节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认真细致的布置任务。除此之外,分组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可以将具体任务分配到每个组员身上,这样他们就会更加有目的性的去搜集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准备素材,既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师也不能单纯的依靠学生搜集的素材进行教学,也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寻找适合的素材灵活的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注重时事教学不能用陈旧过时的材料来证明或作讨论,因为那样一来就会伤害学生的亲近感。因此,使用最新的时事材料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2 介绍背景,展示材料
在课堂教学初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时事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并且叙述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同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设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这样就充分做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另外,进行一些小组竞赛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环节,教师也不能不管不顾,要认真的倾听学生诉说,并及时纠正一些错误,对相关的内容也要及时补充和完善。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使时事新闻事件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加详实,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对时事时间和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也是时事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组织筛选,凝练最核心的内容,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探讨。探讨的结果可以由小组推荐一个人向老师汇报,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去进行点拨和评价。在教师进行指导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让学生用正确和发展的评价观去认识事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也要积极的进行解答。
3.4 得出结论,有效迁移
当学生得出结论的那一刻,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重新认识的那一刻。因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结论,更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这就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升华的过程。同时,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 结语
加强时事教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政治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载体,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爱国人士的资料范文2
关键词: 历史教育 中职生 历史责任
引言
一个青年只有在其自身发展中,充分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愿意正视历史,才能真正承担起促进祖国繁荣发展、振兴民族的重任,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极强的历史责任感。
1.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现状
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中,党及政府对历史责任意识增强极为重视,但实际状况是,现今某些中职生历史责任意识不强。站在历史教育角度上看,历史教育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历史教育中,对其塑造学生鲜活灵魂的积极作用较为忽视,将满足学生需求作为重点甚至全部。在将历史成绩作为重点的大教育背景之下,历史教育无法受到教师及学生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野史,并针对历史事件表达一些个人观念,但准确性有待考究。在教师略显失当的引导教育之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极为注重“创新”及“个性”。另一方面,历史教育逐渐成为应试工具。课程改革活动中,虽已对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及能力培养提出众多全新要求[1],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成绩作为重点开展教学工作的状况频繁出现。而关于历史教育对育人的积极正面作用则仅存在于课标、教学大纲之中,贯彻落实依旧需依赖教师的个人思想。
2.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的必要性
2.1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效方式。
在中职历史教育中对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进行培养,可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力度,健全其优良品格。将以往历史教育模式完全打破,将德育与成绩教育放置在合理位置之上,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宣扬的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生活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其成为一个于社会及民众均有益的人才。
2.2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实需求。
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需积极促进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融合,在价值观培养中注重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努力、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奉献社会的热情,将学生塑造成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性作用的社会建设者。所以,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可帮助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3.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的科学策略
3.1转移历史教育观念重心。
所谓教育,分为“教”与“育”两部分,简单而言,便是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在于: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日常生存能力,全面提升其整体素养,丰富人们的道德品质及涵养。教育活动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促使其掌握学习、创造知识及生存的技能。所以,中职历史教育中,需在追求优异考试成绩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自身作为中心,将迎接高考作为主要导向,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理论,利用成绩评定学生学习状况优劣。传统教学中,普遍观点认为成绩好代表着人品好,其他都不重要,从而对学生的整体素养、历史责任感培养较为忽视。新课程改革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视,使中职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观念发生极大转变,即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促使其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为引导者及辅助者。教学中,教师需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展示自我平台,促使其养成优良的习惯[2]。如讲授改革后的外交局面时,教师可先向学生简要说明外交政策调整背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1.外交政策的调整内容?2.外交政策的调整会造成什么影响?3.外交新局面具体展现在哪儿?促使学生实现由知识接受者至探究者的转变,进而使其从历史课程学习中充分感受到当时历史状况及内涵,感同身受,增强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及负责的人生观。
3.2挖掘历史教材,开展历史责任意识的正面宣传。
中职历史教材中包含许多弘扬时代精神、凸显社会责任感的专题性课程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讲述这些内容时,历史教师需充分结合学生此阶段的“向师性”特点,对其实施正面化的历史责任意识宣传及教育。如在对谭嗣同四位维新人士的介绍中,可向学生展示谭嗣同将重要文件交到梁启超手上,劝导其“不用行者,无以图将来”时,拒绝日本人提出的“保护”条件,坚持留在国内,为革命而牺牲,以丰富课外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将勇谋双全的爱国人士形象展现于学生面前。与此同时,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民族知识分子具有的极强历史责任心,促使学生不自觉受到历史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的熏陶。
3.3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
中职历史教学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极为重要[3]。首先需做到的是尊重历史。可以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日本教科书事件及各种歪曲历史的事件,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各类历史相关事件的是非予以明确判定。其次是历史使命感。如教学抗战相关历史内容时,教师需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积极运用历史影视资料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实际国际环境,激发学生建设祖国、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最后需做到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负责,促使其正确认识到需对自身的行为习惯负责。如教学二战内容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军事法庭中受到了严格审判,由此可向学生说明每个人均需为侵略行为负责。教师要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此段历史便是一段指导人类学会负责的历史,促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勇于为行为负责的人。
3.4针对教学内容不同明确历史责任感培养重点。
3.4.1古代史教学侧重培养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
古代史教学中,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说明古代丰厚及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可将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作为重点。中国发展至今,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并创造出了极为辉煌的文化,讲授此历史内容时,需指导学生明确古代历史文化脉络,指导其学会审美的同时,将历史内容放在当时背景条件下,学会理解历史,并充分揭示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3.4.2近代现代史侧重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近代现代史教学中,主要内容为:我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事迹及寻求救国救命,挽救民族存亡的经历。针对此历史内容对学生历史责任感培养,可将爱国热情激发作为重点。中国百余年的近代现代史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部备受侮辱的屈辱史,与此同时,是中华民族英勇反侵略的抗争史。历史属于对人格塑造极为生动的教材,历史教材中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鞭策。当祖国遭受危难时,民族儿女潜藏于心的爱国热情会被充分激发出来[4]。历史教材中含有的爱国主义遗产是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对各类具有丰满血肉的人物及完好英雄形象的充分感知及陶冶,可有效增强学生对整个民族的责任心及爱国热情。
3.5积极展现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
历史图片与音像资料均具有形象性、启发性及直观性等特点,与文字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性。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推进,使历史教学越发多样化,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历史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可帮助增强课堂活力,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局面,对历史教材进行完善补充。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同身受,体会各类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及历史使命,进而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中职历史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历史图片及材料,促使其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同时,培养科学历史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如讲授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时,可向学生展现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的图片,促使其对青铜器有一个客观评价,与此同时增强民族文化归属感。
结语
中职历史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本次研究主要从转移历史教育观念重心;挖掘历史教材,开展历史责任正面宣传;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明确历史责任感培养重点;展现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方面入手,可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许国文.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探析[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5,(3):91-92.
[2]闵绪国,龙钰.青年历史教育苍白不容忽视[J].探索与争鸣,2012,(7):34-37.
爱国人士的资料范文3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启蒙;新闻史
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i报纸是“耳目喉舌”。报业史中的先锋只看到报馆对于国事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对此时的国人来说,他们只提供了开民智的条件,却没有赋予他们看报读报的能力。对于大部分不识字的国人来讲,读报仍是一件奢侈的事。1876年,《申报》曾出版过通俗性报纸《民报》,采用白话文文体,旨在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读报。在该报的第一期《白话报小引》中说:“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修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要从白话文起头,方才明明白白。” ii虽然说,《民报》的初衷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报纸的读者仍局限在那些识字的文人阶层,对不识字的平民百姓来讲,白话文或是古文是没有任何的分别的。因此,采用白话文的文体办报始终无法到达启迪全民的效果。
“盖文字艰深,难以索解;图画显明,易于认识故也。” iii 在谈及创办《良友》的动机时,伍联德曾经这样说过:“我觉得这样的画报在我们中国特别需要,非办不可。因为在当时事事落后的我国,教育不普及,不识字的人太多了。倘若能办好一份图文兼众雅俗共赏的画报,一定会畅销全国,人手一册,如果能够把画报办得好,其所发生的作用效果,也就等于办学一样,可以启迪民智,提高大众文化水准,而且说不定比办学更为有效,更易为大众得益。” iv作为《良友》画报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编,伍联德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自己的办报理念。以摄影照片为主,兼有绘画,漫画等艺术作品,力争做到众读者都能看懂报纸内容。它报道时事政治敏锐快捷,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于欧美等地的新闻也给予了同等重要的关注和报道。可以说《良友》画报涵盖了国内外新闻时事,中西方的科技新知,中外文学艺术,西方社会,时尚生活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大型画报。
一、载体形式
“图画为无音之新闻,不识字者亦能读之。” v 成功后,全国各地的政党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事业一派生机勃勃。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浪潮的来袭,新技术得到利用,印刷技术和照片的质量不断改善。摄影画报诞生,并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报界开始意识到画报这种形式的意义。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说:“光复之际,民军与官军激战,照片时见于报端,图画在报纸上地位之重要,至此始露其端。”vi画报这种形式不仅扩大了报刊的读者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开愚”,“启蒙”的社会功能。随着中国摄影技术的兴起,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良友》诞生。相较于之前的画报,在印刷和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革新。在这里,很佩服伍联德先生远见和慧眼。从画报的创办之初,他先后聘请了万籁鸣,李旭丹,丁聪等人参与编辑,他们在美术上的造诣不仅丰富了画报的内容,国画,油画,雕塑,摄影,工艺,木刻,漫画,建筑,水彩等等被纳入大众传播的领域,也成为了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传统以文字为主,大篇幅的图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生动形象,直观,再配以简洁的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知识了然于心。戈公振曾指出:“世界愈进步,事愈繁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藉图画以明之。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爱美之感。” vii
二、报道内容
“…
内容不务深奥,不偏不倚,惟一建设的友爱的精神,与阅者结不解缘,运用浅明的图画文字,传播与时俱新的知识,希望籍这点绵薄的实力,对内提高国民的知识和艺术,对外则表扬邦国荣光。这就是‘良友’的态度。” viii伍联德先生创办《良友》画报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画报来促进国民的教育,传播新知,他本人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早在二十世纪初,像《点石斋画报》之类的刊物,已经开始着手于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新知识的普及,然而由于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有限,这些知识只能在一个有限的层次和范围内,以一种较为感性的,非系统的形式进行传播,无法真正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良友的使命是来普及教育的,发扬文化的。正如《良友》里所言:“然本志决不是像其他的只供消遣的无聊刊物一样,读后等于未读。至少,这里有一点艺术,有点科学的知识,有点人生实用的常识。务使读者于趣味中得获实益,于不知不觉中仿佛饱读了许多实际有益的书籍一样。” ix从上面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将《良友》画报所说的“新知”分为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两大类。
1、科学知识:以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强,求富”,再到“科学,民主”呐喊,我们可以看到国人逐渐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良友》画报中,伍联德让科学技术知识占据了画报内容的重要位置。画报中几乎每期都有关于科学知识的介绍,比如,现代交通工具的种类,飞机制造的过程,还有教授读者各种小工艺的制作流程的介绍。这些新知的传播对于转变国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文学艺术:民国时期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文学演绎的戏剧性过程。《良友》画报作为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载体,她刊载了大量了的文体杂陈,旧文学和新文学都在此一展风姿,新旧文学共存,真实的反应出当时的文学革命。不仅有周瘦鹃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也包含了老舍,巴金,鲁迅等新文学大家的作品。文学作品也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由于伍联德,梁得所和马国这几位主编有一定的美术兴趣,《良友》画报在艺术方面的关注也是其一大特色。有关美术,摄影,音乐和木刻,雕塑等方面的作品,不论国内外,不论作者都不遗余力的给予介绍。这不仅是因为画报这种载体形式比较容易表现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国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三、选材对象
《良友》发行的年代正直中国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虽说她的内容和选材经常变动,但随着画报的不断完善,其征稿要求逐渐规范,第三十七期中写道:“稿件种类,主要以照片为主,种类主要为实事照片,有价值皆可,不论大小;名人名媛,无论男女;美术作品,古今中外均可;各种竞技;儿童天真;画集漫画等。《良友》画报是一本男女老少皆可阅读的报纸,能摆在家里而面里无愧色的刊物。在刊登广告时,任何有影响报纸品味的广告,即使是高价也不为所动。实践着“以商业的方式而努力于民众的教育文化事业,这就是我们的旨趣”x的办报主旨。
《良友》画报的成功不仅承载着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理想和才华,更为重要的是,在她努力传播新知,启发民众的同时,在构建现代都市生活,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建构“女性主义”这两方面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良友》百分之九十的封面都是女性,包括时髦女郎,影视体育明星,社会名媛等,只要代表着独立,自信的新女性都是《良友》封面所要歌颂的女性。我们也可以看到封面中的女性都是自信的微笑着,展现着自己的美。画报中对女性健康的描叙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风华绝代的影星阮玲玉的自杀,《良友》画报给的报道版面同鲁迅逝世时的报道篇幅一样。《良友》身体力行的宣传女性主义。
2、《良友》创刊的城市背景是以上海为代表,不幸沦为租借的上海又是那个时代的时尚之都,所有时尚潮流在上海引发,也由上海影响到全国各地。作为现代上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她不仅展现了都市生活的辛酸和浮华,也建构了一个社会认同的时尚期待,为现代都市的打造提供了模仿和想象的对象。《良友》在迎合和引导社会风尚,构建现代都市生活方面烙下了重要的印记。
在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刚刚开始起步时,在面对百家争鸣的政党报纸,商业报纸的竞争中,《良友》画报作为新的传播媒介,把那些主题明确,自然生动,引人深思的图片刊载于大众媒
体之上,带给了大众视觉享受和心理震撼。《良友》画报在满足国民求知好学的同时,伍联德先生自觉担任起社会启蒙的责任;在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时时不忘心系民族国家大义。因此,可以说《良友》画报称职的履行了大众媒介应当发挥的社会功能和职责。伍联德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素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良友》也对现代的传媒业和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i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 陈玉申.晚晴报业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09.
iii 伍联德.中国大观[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iv 参见郭巍的《良友》画报研究,2009年4月。
v 陈彤旭.出奇制胜--旧中国的民间报业经营。福建人民出版社
vi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vii 戈公振,上海时报·图画周刊发刊词,上海时报
viii 伍联德,纪念本公司创业十周年·更进一步[n].良友,1934(90):4.
ix 编者与读者,良友,1933(83):36.
x 卷头语,良友,1926(3):1
【参考文献】
[1]郭巍.《良友》画报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苏全有,岳晓杰.对《良友》画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4).
[3]马媛媛.伍联德与《良友》画报[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马媛媛,李同法.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的办报思想[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李康化.《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6]李春宇.《良友》封面对女性形象的建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