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歌声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我歌声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我歌声里范文1

天生歌姬执着音乐梦

曲婉婷说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歌手,在她温哥华的家中摆满了各种乐器,可以让她随时创作、随时唱歌。曲婉婷似乎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度,听过的歌曲旋律可以过耳不忘。两三岁的时候,电视台正在热播《便衣警察》,每次小婉婷睡醒还没睁开眼睛就会先哼唱“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然后家里人都知道她醒了。曲婉婷6岁开始学钢琴,也为她日后走上原创音乐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6岁,曲婉婷只身前往加拿大念商科,但她的最大兴趣却是玩音乐。“我小就喜欢唱歌,但是家里反对,加上身边没有人从事这个行业,我对未知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到国外读书,强烈的孤独感让曲婉婷开始怀疑自己,和男友分手、被学校劝退,各种不顺利也接踵而来。“那段时间特别抑郁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说是音乐拯救了我。”

虽然下定决心要把音乐当作主业,但曲婉婷依然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她曾在电话中哭着对母亲唱了一首为她创作的英文歌《shell》,但母亲听完后还是要她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因为互相抱怨对方的不理解,曲婉婷和母亲曾一度冷战三年。“最后还是我写了一封信和解,现在啊,我是她最大的骄傲。”

2005年,曲婉婷开始尝试自己写歌,把内心深处最坦白的感受通过歌词、旋律表达出来,质朴而诚挚的歌声打动了很多外国朋友,这让曲婉婷很受鼓舞。随后,她和几个朋友组成了一只名叫“The Wanting Band”的摇滚乐队,但在演出时观众反映并不强烈,曲婉婷也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摇滚风格,不久后,她自动解散了乐队,开始独自打拼。因为常在当地演出,时间长了大家也知道了曲婉婷——一个“会唱歌的中国女孩”。

曲婉婷的吉他是自学的,虽然自己创作的旋律弹一遍就能记住,但因为不会写谱,没法给合作的人曲谱,限制了自己的音乐发展,于是她下决心一定要系统地学习乐理知识。为了挣学音乐的学费和买CD的钱,曲婉婷足足当了两年的“清洁工”:每周日去一个富人家打扫收拾家庭party过后的“残局”。虽然很累,但曲婉婷并不觉得苦,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存感恩。也正是这样的磨练,使得乐观的曲婉婷能够一步一步,扎实地迈向自己的音乐梦想之路

并非一夜成名

尽管曲婉婷因电影《志明与春娇》在国内快速走红,但她认为自己并非一夜成名。事实上,早在国内大多数观众熟知曲婉婷之前,她的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曲婉婷坦言自己的第一批粉丝来自人人网,“我特别喜欢人人网,它是我在内地宣传音乐的重要平台,最初的一批粉丝都是通过人人网认识的。”在加拿大温哥华留学期间,人人网便是曲婉婷与国内朋友联系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朋友一起翻唱经典歌曲《千年等一回》,其视频被传到人人网上,独特的重新演绎立刻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之后曲婉婷自弹自唱的原创歌曲《Drenched》也被喜爱她的歌迷疯狂转发,纯净的嗓音和优美的旋律让这首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正是由于这首歌,让彭浩翔导演发现了这个嗓音独特的东北女孩,并选中《我的歌声里》作为电影《志明与春娇》的主题曲,也打开了曲婉婷音乐人生中的另一扇大门。

曲婉婷音乐旅途上的第一次大转折,应该是遇到了加拿大顶级音乐公司Nettwerk的CEO——Terry。艾薇儿、莎拉·克劳克兰、蒂朵等许多国际知名的歌手和音乐人,都是这家公司打造出来的。当曲婉婷主动跑到Terry面前介绍自己和自己的音乐时,她一点都没怯场。Terry在听过歌曲之后十分喜欢,不仅旋律和歌词都很打动人,且唱得很好,还兼擅创作中英文歌曲,于是,曲婉婷成为了Nettwerk音乐公司签约的第一位华人创作型歌手。有了专业的指导,曲婉婷在创作上更是游刃有余。2009年,曲婉婷创作的《Everything In The World》、《Life is Like a Song》、《jar of love》以及中文歌《我的歌声里》被奔驰公司选中,和其他歌手的歌放到一张CD上,在世界各地播放。如今,在奔驰的车里、网站,各种汽车报刊杂志的随赠CD中,都可以听到曲婉婷的歌曲。

“我是一个原创音乐人”

2012年4月24日,曲婉婷的首张个人原创专辑《Everything In The World》在加拿大、美国发行。7月5日,环球音乐将专辑《Everything In the World》以中文名《我的歌声里》引进亚洲,使曲婉婷成为唯一一位同一张唱片跨三家国际公司发行的艺人。

新专辑中收录了9首英文和6首中文原创歌曲,在被问到怎么决定用中文还是英文写一首歌时,曲婉婷说:“如果我的经历是在中国或者是与一个中国人有关,那这首歌十有八九会是中文的;而如果我的经历是与一个英国人或者英语文化有关,那这首歌就会是英文歌。”对于同时创作中、英文歌曲,曲婉婷都游刃有余,顺其自然,完全看创作时候的情境和感觉,两者不会出现打架的状况,但她也坦言更擅长英文创作,因为英文可以直接表达一些东西,用中文的话还要考虑音调的问题,英文更好写也更好唱。

曲婉婷直言,她更喜欢被称为原创音乐人。“我不觉得我唱歌有多么牛,我就是比较有特色一点。我想让大家记住,我是一个原创音乐人,我唱的这些歌曲都是我自己作词作曲的。” 曲婉婷花了三天时间写完《我的歌声里》,最终因电影《志明与春娇》被大家传唱。虽然写歌的时候没想过有走红的一天,但曲婉婷相信自己的音乐能打动人,“我能理解这么火,但是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过。我只是把内心的感受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真实的经历自然能引起共鸣,听的人在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我歌声里范文2

I ART:请你谈谈这本诗集的名字,为什么起名叫《我也叫萨朗波》?

虹影:这个书名来自我喜欢的一本福楼拜的历史小说《萨朗波》,讲述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盗走了保佑迦太基城萨朗波守护的神衣。阿米尔卡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战局。马托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同马托的眼光相遇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这是怎么样的命运?记得当年看这本书时,我也如同遭到雷击般的震动,深深地喜欢上这本书。

多年后,我写了一首诗《我也叫萨朗波》,编选诗集时,我用于书名。

I ART:你说过:小说是我的骨肉,诗是我的灵魂。为什么会这么形容?

虹影:诗歌在我的创作生命里像空气和水。有一年在挪威举办的中国文学周上,我最后给自己定个说法:那么多加诸于我头上的称号,不管是好是坏,皆不准确。我若要为自己再加一个,准确一点的话,应该是:一个诗人,一个逃亡者,一个中国人。

我还想补充一点,诗歌对我而言,就是我在黑暗的世界里一束光,那过程,也是我写作的源泉。

I ART:《我也叫萨朗波》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生”与“死”的场景,但是可以感觉到诗歌里面,一直在这两者间充斥着挣扎与自省。你想抒发的是什么?一种特殊的个人情感吗?

虹影:是的,我把自己的惧怕,放在了诗里面,也放在了我的小说主人公心里,有时我觉得我好轻,轻得可以飘起来。真的喜欢那种时刻。

I ART:诗歌这种形式更容易将你隐藏起来吗?

虹影:看着女儿,想着母亲,我是一个夹在生与死之间的人,太多的空白跨过时间与悲伤袭击我,小说不能填充心里的空白,只有诗。诗几乎是这段生活的写照,你也可以称是经验,它来自于我的生活,我对身处的世界的反映。

I ART:女人的一生很难逃离“美丽”和“哀愁”,这无外乎是生活中一种特殊的情趣,而当“美丽”与“哀愁”走到了极端,就会捆绑住她。你也如此吗?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你会写很久很久吗?

虹影:我是女儿身男儿心。这男儿心也并非看不起女性,而是说性别在我身上不能说明什么,一句话,我的写作该是超性别写作。我的成长过程,没有受到一个女孩子应得的呵护,我必须比男孩子更加坚强,面对许许多多人生难题。这样好。这样我一生就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女人。我是说,女人应当有权享受软弱,享受手足无措,享受被人原谅“见识短”。没有这事,我从来不期望这种奢侈。

I ART:之后会不会写一本与自己无关的书,也就是逃离出自己的情感。

虹影:我在黑暗的世界里看到了光,那过程,也是我写作的源泉。童年记忆对我而言,是解开我所有作品的钥匙。我从小就看到人自杀,我们住的院子里就有不少人自杀。我看过各种各样的尸体,甚至亲眼目睹了五官流血的死。记得有一回,院子里有个姨太太自杀了。她死后还常常穿了一身白,轻飘飘地爬上我家的楼梯,到了阁楼屋顶就不见了。每回看见她,我都不害怕。我到如今还时常回忆这些往事。至于这些年来,自己是怎么活过来的,是怎么走出死城的,我到现在还感到奇怪。

每次开始一个新的小说,我无法控制自己回到童年,那些阴影那些可怕的记忆,并未因时间而消失过去,也许一年比一年淡了,可是一旦有相关的事发生,那些记忆便扑面而来。

在我歌声里范文3

关键词:咏叹调;演唱诠释;歌剧;优丽狄茜

咏叹调《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声乐作品,在当今声乐演唱教学中也时常用到。由于其音域不宽,进行平稳,常常用作初中等阶段的声学教学选曲。可正是由于这首咏叹调长期用于教学之中,很多人都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因为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总是在强调声音,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解决声音的问题。如气息的流畅,咬字的清晰,共鸣的寻找等。这样一来,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就常常被声乐演唱者忽视,在正式的音乐会中,这首作品的上演率远远小于那些难度较大、戏剧性强的咏叹调作品。

笔者查阅了国内的声乐论文,研究这首咏叹调的人少而又少,难道这首作品仅仅因为其易于演唱就失去了被人重视和研究的权利吗?难道我们又走回到“阉伶时代”的“唯声音论”的老路上去吗?

很明显,一首咏叹调的价值,应该在其表达的内容和音乐的艺术特质上,教育意义并不是它的终极目标。而国内声乐教学的现状却让一大批像《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一样优秀的声乐作品只能在教学课堂上使用,这可以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悲哀!

有鉴于此,笔者希望能够从艺术表演和诠释的角度而不是发声的角度来分析《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的演唱。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让演唱回归到表演的艺术上来。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首歌剧咏叹调进行演唱诠释。

一、理解《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剧情的审美精神,确定人物的角色塑造

作为格鲁克改革歌剧的第一部,《奥菲欧与优丽狄茜》无疑是最具历史意义的。奥菲欧是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文艺女神卡里俄普的儿子。他的歌声和里拉琴演奏得出神入化,以至于石头都变得柔软起来,树木都拔起了它们的根,为的是跟在他后面,听他的歌唱。奥菲欧的新娘优丽狄茜是一位色雷斯牧羊人的女儿。但新婚不久的优丽狄茜就去世了,奥菲欧为了让自己的妻子复活,只身前往地狱。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故事早在歌剧产生之初就成为作曲家最喜爱的题材,因为故事表现的是忠诚,美好的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题材。格鲁克选择这个故事作为歌剧的角本,似乎就是在向人们宣告:这部作品一定会像其同名的前辈歌剧一样,被历史铭记!①

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如此感人至深,受人欢迎,主要原因在于爱情的题材。而格鲁克的版本除去展现一对年轻夫妻忠贞的爱情以外,在剧情的设计上又做了突破,让奥菲欧为了展现对爱情的忠诚而打破与天使之间的约定,这是因为爱而产生的油然而生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让奥菲欧的形象从神转变为人,变得更加感性,更加有人情味。在格鲁克的手中,奥菲欧由一位神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作为歌剧的表演者,在歌剧的人物角色塑造上,也应进行细致的揣摩。在人物动作上,应该表现显得顺畅、自然,体现出一种天生的和谐感;在表情上,应该以哀伤后的平静为主。

具体到《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这个唱段,此唱段的起因是奥菲欧遵守着神指示给他的禁律,放开了刚刚复活的优丽狄茜的手,一直向前疾走,使优丽狄茜不得不拼命追随上来。可优丽狄茜仍然不懂,为什么奥菲欧连看她一眼都不肯呢?她埋怨着说,如果他不爱她,她还是宁愿死了的好。奥菲欧面对优丽狄茜的怨诉,实在是不能置之不理了,于是他忘掉了爱神所叮嘱他的话。奥菲欧转回身来,热烈地把优丽狄茜拥抱起来,但是她立刻就死去了。因此,此时的奥菲欧的悲痛应该更大,面对第二次失去妻子,这种悲伤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这也正体现了奥菲欧人性的一面。此段的演唱既不能悲痛欲绝,也不能太过克制,而是带有痛定思痛的无奈和惋惜。

二、追溯格鲁克对奥菲欧人物形象与声音定位,选择合适的声部与音色

这首咏叹调的演唱声部在格鲁克的手中就有过变化,1762在维也纳首演时是由阉人歌手――男性女高音来担任,后来在巴黎演出时又改为男高音担任。19世纪重新上演时又改到女低音。如此频繁的变化声部是否真是格鲁克本意呢,我要需要一一仔细分析。

维也纳首演时奥菲欧的扮演者古阿达尼(Guadagni)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男子女低音阉人歌唱家。巴黎的首演,格鲁克将剧本改成法文,奥菲欧的扮演者由阉人歌手改为高男高音(high tenor)。主要原因是:法国歌剧中的英雄人物都是用高男高音担任的,并且当时法国几乎从不使用阉人歌手。②

而柏辽兹的重演版是为女中音歌唱家波利娜•维尔朵特-加西亚(Pauline Viardot-Garcia)而专门改编的,奥菲欧由女中音(female alto)担任;在柏辽兹的时代,奥菲欧多为女中音或男高音担任,最初的阉人歌手的版本因为阉人歌手的消失而被淡忘。1950年才第一次出现使用高男高音(Coutertenors)模仿阉人歌手音色来演出③。

现代最普及的版本是1889年由里科蒂改编的,这一版也使用女中音担任奥菲欧一角。将柏辽兹的四幕浓缩为三幕;另一种比较特别的作法是将奥菲欧的音域移低8度由男中音担任。

笔者从市面上看到的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版本非常多,如前文所述,演唱《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这一咏叹调的声部选择是很灵活的。以下列出几个较常见的演唱版本:

1.英国女中音歌唱家贝克(Janet Baker 1933- )演唱版本,Kultur公司,1982发行。C大调

2.斯洛文尼亚女中音歌唱家丽波维塞克(Marjana Lipovek 1946- )演唱版本,ACCENT公司,1996年发行。B大调

3.秘鲁高男高音歌唱家弗罗伦斯(Juan Diego Flórez 1973- )演唱版本,DECCA公司,2010年发行。F大调

4.德国男中音歌唱家费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 1925- )演唱版本,DG公司,1998年发行。C大调

5.美国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演唱版本,EMI公司2005年发行。C大调

面对众多的版本,我们无权评价哪个版本最好,但我们可以认为,除去卡拉斯和费舍尔-迪斯考的版本,其它的版本都在向格鲁克维也纳的最初版本所选择的声音靠拢。奥菲欧是一位拥有完美歌喉的男性,同时也是一位神,格鲁克对他的声音的设定就应该是优美但不张扬,温柔深情而又坚定不移。因此,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的奥菲欧一角的声部选择,并不一定要完全符合阉人歌手的标准,因为在当代的文明之下,阉人歌手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在尽可能选择近似声音时,我们一定要符合格鲁克观念中的奥菲欧的形象。男子女低音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既有男性的阳刚,又有女性的温柔,还兼有稳重的特性,非常符合奥菲欧的人物性格。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找到阉人歌手来演唱,只能用女中音来代替,这也是这部歌剧最常用的声部角色。

三、分析音乐本体与歌词情绪,演绎出不同层次的细腻情感变化

《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这首咏叹调充分显示了作者格鲁克歌剧创作的新观念。这首咏叹调没有采用华丽的旋律以展示歌唱家的技巧,而是与戏剧内容紧密结合,表现出奥菲欧再一次失去优丽狄茜后的伤心与绝望。为了保持古典风范,格鲁克的旋律写得极为朴素和克制,但音乐的情感和古典精神却通过这简单的旋律和伴奏表现得贴切而又深刻。

整首咏叹调的伴奏只使用弦乐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低音大提琴。第一小提琴几乎没有变化地重复唱词旋律;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做摇摆式的重复演奏;低音大提琴则做简单的对位式处理。

从结构上看,这是一首回旋曲,共有三个叠部,两个插部。主题简单,中等速度。其叠部主题是整首咏叹调的最优美、最吸引人的部分。在C大调唱出了失去优丽狄茜的痛苦和绝望。

两个插部都是两段式,但在旋律和情感上差异较大。

第一插部的第一段是四个短句,表现奥菲欧对优丽狄茜的声声呼唤,句法对称,可以看出此时的奥菲欧的情绪是相对稳定的。整段都在G大调上,多使用协和的主、属和弦。

同时奥菲欧还要为之前“不和她说话”的怪异举动进行解释“我要永远忠实于你!”。第一插部的第二段就带有这样明显的叙述性,表明了奥菲欧对优丽狄茜的忠诚。

第二插部的第一段则不同于第一插部。一开始就使用了不协和的C减七和弦,解决到G和弦上。呼喊因减七和弦的使用变得凄厉、绝望。自由延长上的休止让情绪显得更加不稳定。

第二插部第二段是全曲最阴暗,伤感的段落。这一段几乎都是e小调的下行音调,这也是全曲中唯一的小调段落。一次次的下行的旋律让这种伤痛之情显更加无法承受。这段奥菲欧的悲伤才真正走向了极限。

最后回到叠部时并没有照第一、二叠部的样子,而是有所扩展,由原来的8小节增加到15小节,形成最后的段落并结束,再一次强调了“没有你,我怎能活?”的中心思想。叠部歌词语言自然、含蓄,根据格鲁克的古典歌剧精神,应当唱得比较平稳,不能太过激动。因为格鲁克的这部歌剧讲的是神话故事,同是也是歌剧改革的“宣言书”,“朴质与真实”这一歌剧原则一定要在演唱中得以表达才行。

结语

综上所述,一首歌剧咏叹调的演唱,不能因其技巧难度的高低而小视或重视。咏叹调的诠释不单单涉及到歌唱的发声,还要结合剧本、人物设定、舞台动作等各方面要素。具体在演唱“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这首咏叹调时,要从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故事内容入手,找好奥菲欧角色声音的定位,在充分了解音乐内容和细节的基础上,有组织、有阶段地表现出失去妻子后的悲伤心情。这样的演唱诠释才真正要达到的艺术水准。

注释:

①现存史上第一部歌剧也是奥菲欧的故事为基础的。

②Stanley Sadie,“Gluck”.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③同①

参考文献:

[1]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科贝. 西洋歌剧故事全集.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4]于书正. 对声乐作品准确诠释与理性演绎的几点认识. 青海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5]严耀燕.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及其歌剧的审美取向. 艺海. 2009年第12期

在我歌声里范文4

他们都用心在唱歌,他们把最好的听的歌声献给你喜欢他们的观众们。

他们唱出了大家的心声。

从海选到现在他们经历很多,多少的酸甜苦辣,多少艰辛,他们也非常的不容易。和姐妹们相处了这么久,从上百个人,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人。

在我歌声里范文5

湖南省怀化市一完小六六班

谢亚辰

引 子

现在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刚刚过去几秒钟。

(1)

我叫蒋寒,是汶川一所中学的学生

地震来临,我很怕,耳边缠绵的只有楼房坍塌的声音和同学们撕心裂肺的尖叫,巨大的黑暗和恐惧,瞬间笼罩我的全身。沉重的水泥块压在我身上,我喘不过气。看到的只有很可怕、并且自己从未见过的黑色和红色。仿佛周围无数亡灵,死神缓缓降临在我面前,我挣扎着。亡灵轻轻走过来,在我耳边歌唱,歌声缓慢而凄凉。它们一直唱,一直唱。亡灵温柔的看着我,微笑着对我说,天堂很美,从不会有忧伤和泪水。我看着它干净漂亮的瞳孔,摇摇头,微笑着流泪。死神的目光坚定的看着我,我怕。死神的瞳孔早在几千万年前就已经涣散掉,白色的骨架,是他身上唯一的颜色。死神在我面前站了很久很久,最终无奈的摇摇摇头。我看到他早已涣散掉的瞳孔里不免有些失望。众亡灵也回头看看我,然后跟着死神一起,身体慢慢变得透明,最后消逝不见。

(2)

我在废墟里躺了很久很久,冷、饿、怕、渴,像怒吼的风雪,全部在一瞬间贯穿我的胸腔,如同浓烈而又绝望的夜色,让人恐惧,可是又那么无声无息。

我身边除了废墟,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被困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连一点点光都看不到。我是个胆子很小的女生,从小便是。我害怕就那么突然的,死神又降临在我面前,他不跟我打声招呼,就让亡灵的歌声把我的灵魂带到那没有忧愁的地方去。天堂和人间比起来,我似乎更喜欢人间。

我用手使劲儿挖,希望能把空间挖大点,但我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这引起了废墟的又一次塌陷。

极度恐惧中,余震发生了。我想哭,但哭不出来,因为我实在太累了,想睡。我知道,如果我睡去,有可能醒来时,我的背后会插着一双圣洁的翅膀,置身于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上帝微笑着对我说,尘世的孩子啊,你的灵魂已升至天堂,欢迎你来到这里。

余震结束后,我清楚的听到从我身下的废墟里传来的声音:“余行,余行,你醒醒啊!”哭着的男孩子是我们班的班长孟言,余行是生活委员,他是个爱笑的男孩子。我想,现在余行面前站着的就是死神,亡灵在他耳边歌唱,对他微笑,

随着孟言的哭声,我隐约听到班里有很多女孩子都哭起来,他们每个人都重复着简单的一句话,我怕。可能永永远远就只有一个“怕”字了吧,在被黑色恐惧笼罩的视野里,我想不出其他任何词汇。

废墟中,除我之外,每一个人都小声抽泣,如果还有力气的话,那我一定是他们中哭得最大声的。

“刘雨菲,刘雨菲,你怎么啦?别吓我,刘雨菲……”“苏木,苏木……报告班长,苏木没气儿啦!”

……

听着这些死亡同学的名单,我心里默念:我是幸运的,我是幸运的,我是幸运的……

孟言基本上念完班里同学的名单时,猛然想起还有我。“蒋寒呢?蒋寒!”孟言叫着我的名字,可以说是喊。“报、报告班长,我在这。”我用自己仅有的力气轻声回答。

我胡思乱想时,一丝歌声突然划破废墟的黑暗和沉寂,不知是谁先起的头,“童话”这首歌从活着的十五个人嘴里唱出来,但并不包括我。此时此刻,这首歌更像是一种支持,一种对生的渴望,它仿佛比亡灵的歌声还要动听。我闭上眼睛,继续微笑,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

我知道,我再也醒不来了。

(3)

死神缓缓降临在我面前,亡灵的歌声再次在我耳畔响起。这次,我没有拒绝死神的邀请。亡灵的舞蹈更加美丽,歌声越发动听……

在我歌声里范文6

在我们这个地方,这个有着雪白的梨园,绯红的杏林,葱绿的柳丝,弯弯曲曲的小溪和许多石桥的地方,就有这样的雨,它在快乐的唱歌……

雨在草地上唱歌;沙沙沙

一定听得懂它唱的是什么了,于是,草莓,野百合,苔草。。。。。。许多小草伸个懒腰,打个哈切,发绿了,开花了。红红绿绿的小花小草,开放得真像游泳场里的各式各样的遮阳伞一样呢!

雨在小溪里唱歌;叮叮叮……

一定听懂它在唱什么了,于是,小蝌蚪游啊游长出了小腿,掉下去了尾巴,都蹦在荷叶上叫呢!

其实,雨的歌声很简单,但是谁把它的歌声理解的那样简单呢?草木花,鱼虫鸟,都从它的歌声领会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件多快乐的事情呀!

在我们这个地方,只要下雨,就能听见这种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