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1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生字,会写“东北、红松”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表达上的好处。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4.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美丽景色,激发热爱

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

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想象文中描绘的景物,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欣赏图片,谈话激趣。

师生交流:

1.看图交流:课件出示小兴安岭景色图片,学生欣赏图片,互相交流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教师小结:同学们,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极了。瞧!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3.课件出示: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北部,长约三百六十公里,平均高度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个山脉分布着温带针落叶和阔叶混合林。针叶树种以红松、

(2)

(5)

沙松为主,落叶阔叶树种有白桦、水曲柳、色木等。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乌拉草及其他珍贵的药材。

4.导入课题: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课件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

【设计理念:借助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兴安岭,激发了学生为进一步了解小兴安岭而阅读下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侧着

欣赏

浸在

乳白

利剑

树梢

显得

木材

膝盖

来临

宝库

(重点指导生字

“侧、材”为平舌音,“梢”为翘舌音;“剑、显”为前鼻音,“兴”是后鼻音;多音字“兴、舍”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宿(sù

xiǔ

xiù)舍(shè

shě)兴(xīng

xìng)

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宿(sù

xiǔ

xiù)

住,过夜,夜里睡觉

,如住宿、留宿、露宿等。

xiǔ

夜,如一宿、两宿等。

xiù

星座,如星宿等。

②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舍(shè

shě)

shè

居住的房子,如宿舍、旅舍、校舍等。

shě

放弃,不要了,如舍己为人、舍近求远、四舍五入等。

③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兴(xīng

xìng)

xīng

1>举办,发动,如兴办、兴工、兴学、兴建、兴叹、百废待兴等;2>旺盛,如兴盛、兴旺、兴隆、兴衰、复兴、兴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3>流行,

(3)

(6)

(7)

(8-13)

(14)

盛行,如时兴、新兴等。

xìng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如兴味、兴致、豪兴、雅兴、败兴、游兴、扫兴、即兴、助兴、兴高采烈等。

练读一读。

①两位老同学一宿(xiǔ)没睡,整晚都在宿(sù)舍里讨论星宿(xiù)的问题

②为了学习方便小明舍(shě)弃了家里舒适的环境,选择住在学校的宿舍(shè)里。

③如果你有兴(xìng)趣的话可以到小兴(xīng)安岭去旅游。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融化】

吸引人。

【欣赏】

(冰、雪等)变成水。

【苍翠】

(草木)青翠茂盛。

【诱人】

食物之间结合得紧,没有空隙。

【葱葱茏茏】

(草木等)深绿。

【严严实实】

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开头写(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接着按(季节)顺序,先写(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再写(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景),然后写(小兴安岭秋天的美景),最后写(小兴安岭冬天的美景);结尾写(小兴安岭是花园,也是宝库)。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三、学习“会写字”

线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准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袋、严、实、显”,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脑、挡、视、线、坛、材、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刮”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袋、显”和左右结构的字“脑、软”,

(15)

(16)

(17)

学生练写。

抽:左高右低,右边“由”中间的横左右不和竖相连。

脑:左边的“月”窄小,第一笔撇书竖撇。

袋:上面的“代”写的扁些。

影:右边的三撇中下面一撇最长。

严:第二横在横中线上,右边的撇是竖撇。

挡:左高右低,右边横折的横在横中线上。

视:左边是“礻”,千万被写成了衣字旁。

线:右边是两横、都稍向上拉,斜钩要长,右上角一点不能丢。

坛:左窄右宽,云字下横要长、撇折的折稍向上拉、末端有点。

显:上窄下宽、两部分都要扁,业字右边的竖和撇都要长一些,下横最长。

软:车字要窄、第二笔撇折的撇长折短、起笔要上拉,下横变为一提。

刮:舌字上撇要平、短,下横稍长,口字要小,刂旁竖钩要长。

库:广字要大,右下面土字的一竖要高、下横要长,两边的人字要小。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四、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脑袋

浓雾

利剑

树梢

宿舍

花坛

膝盖

美餐

宝库;

(2)表示动作的词语:抽出

长出

融化

汇成

涨满

散步

侧着

欣赏

挡住

遮住

浸在

献出

收藏

来临;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嫩绿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各种各样

苍翠

酸甜可口

又香又脆

鲜嫩

名贵

又松又软

诱人

又肥又厚;

(4)叠词:淙淙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各种各样

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2.练习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练习用抽出或浸说话。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兴安岭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我们为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而感到自豪。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8-30)

(31)

(32-3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借助动词理解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重点)

3.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范读课文。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能简单地说一说?(引导学生简单交流:春姑娘来到了小兴安岭,给小兴安岭披上了绿装,溪水欢快地流淌,枝上的嫩芽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似乎想告诉人们春天到来的消息。夏天,小兴安岭树上的枝叶绿得逼你的眼,一片一片将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的。花儿也像比美似的各自舒展着婀娜的身姿。秋天也不甘示弱,到处一片金黄,落叶跳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庆祝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冬爷爷赶着马车也来到小兴安岭,踏上松软的白雪,去寻找小动物朋友们的足迹。)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课件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小兴安岭真美!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概括总结。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2.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概括总结。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①小组交流: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方法指导:找中心句

概念: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

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理清顺序: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1)

(3)

(4)

(5)

(6)

(1)自读课文,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2)作者按照

顺序,

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表示时间的词语是:

(3)问题过渡:作者在每个季节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这样写?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

4.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被小兴安岭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小兴安岭这么美,我们就随课文对它继续进行了解。小组同学选择喜欢的季节,去读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并互相交流。

【设计理念:从课文最后一段总结性的段落入手教学,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中心句及其作用,初步感知课文清晰的写作思路,初步理解课文先分后总的写作手法。】

三、小组汇报,品读释疑

(一)小兴安岭的春天。

1.课件出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

(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抽出”在这里是“不知不觉间,突然间长出”的意思,它写出了枝条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生长的样子,生动、形象。)

②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自己对树木的喜爱。

(2)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淙淙:形容流水发出的轻柔的声音。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的动态美、音律美。)

②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示自己对溪水的喜爱。

(3)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作者把小鹿活动的姿态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小鹿可爱的样子,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②作者描写春天的景色时写小鹿的活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鹿的悠闲更突现了森林、小溪的美丽和安宁。)

③指导朗读:怎样读好这句话?(这是一个长句子,可以按照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结构把句子分成小段,在小段之间适当停顿<换气>,使长句子能从容、自然、流畅地读出来。)

④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鹿,你能加上动作读一读这段话吗?(引导学生通过有

(7)

(8)

(9)

(10)

(11)

(12)

(13)

感情的朗读表现小鹿的可爱和悠闲、快乐的生活。)

2.指名读,读出春天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景色,读出对春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课文运用了很多好词佳句。重点训练学生体会“用词准确”的好处,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二)小兴安岭的夏天。

1.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再来欣赏夏天的小兴安岭。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课件出示:树林、浓雾、阳光、野花等图片)

(1)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封、挡、遮”三个动词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的勃勃生机。)

②“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是AABB式的四字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

。(郁郁葱葱、层层叠叠、苍苍茫茫)

③假如你就是小兴安岭的一名游客,你怎样介绍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

(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浸”

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整个森林都浸染在浓雾里,朦胧的画面感跃然纸上。)

②指导朗读:雾在山谷里飘起,由于森林被叶子封得严严实实的,雾不易散去,整个森林就像泡在浓雾中。你要是置身其中,就像置身于神秘的仙境中。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③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

(3)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因为阳光是从严严实实的树梢穿过来的,从树梢的缝隙漏下来的,所以像利剑

一样。“利剑”一样的太阳光也写出了夏天阳光的耀眼。)

②男女生比赛有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

(4)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①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运用比喻,把鲜花盛开的草地比作大花坛,写出了草地的美。)

②指导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③我也来用“……像……”写一个比喻句。(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14)

(15)

(16)

(17)

(18)

(19)

(20)

④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

2.指名读,读出对夏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结合朗读加强指导,提升朗读水平,增强语感。】

(三)小兴安岭的秋天。

1.秋天是迷人的季节,秋天的小兴安岭哪能些景物吸引了你呢?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课件出示:树木、物产等图片。)

(1)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①这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这一句是对落叶的动态描写,“飞舞”既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景象又表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②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一切变化将小兴安岭装扮得更加美丽,读出对秋天小兴安岭的喜爱。

(2)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教师出示有关图片)

①这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从中能看到什么?(这句话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的丰收景象,从中看到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②指导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③秋季果实累累,遍地是名药材,无边的森林尽是宝藏,这是多么令人惊喜!事实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到处都是宝。你还知道小兴安岭有哪些物产?(小兴安岭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有松籽、平榛、山核桃、山梨、山葡萄……小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素有“红松故乡”之称。地下矿产丰富,以黄金最为突出。盛产兴安岭落叶松、红松、云杉,还有珍贵毛皮兽。)

2.指名读,读出对秋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小兴安岭的冬天。

1.在这冰天雪地的冬天,会有什么吸引你的呢?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课件出示:树木、积雪、动物等图片。)

(1)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①这两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这两句按空中、树上、地上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冬天雪花飞舞、银装素裹的美景。)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

(2)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

①这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不得不”表现了紫貂和黑熊躲进洞里的无奈,突出了小兴安岭冬天很冷。)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紫貂和黑熊的无奈,感受动

(21)

(22)

(23)

(24)

(25)

(26)

物们独特的过冬方式增添了无穷情趣。

2.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对冬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小兴安岭的四季。

1.谈话小结:这节课上我们一起了解了一年四季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迷人,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互相交流)

2.作者也从心中由地发出赞叹。引读最后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3.你觉得课文的结尾写得好吗?为什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形象说明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4.引导学生用“是……也是……”说句子

(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主旨。

1.

文章通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抓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本文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因小兴安岭最典型的景物就是树木,所以作者在描写四季景色的时候,每个季节都写到了树木,但每个季节的树木有不同的特点。

(2)举例:

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杨树叶和鲜艳的枫叶飘落下来,好像是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花园里,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

这段文字抓住落叶、这两种秋天的典型景物描写,重点突出。

(3)练一练:你最喜欢家乡的哪一个季节或一处景物?认真观察后写一写,注意抓住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己见)

这篇课文以“树木”为主线,记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以及丰富的物产,赞美了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又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认识了中心句,学习朗读了文中的长句子。

七、主题延伸

1.读了本文,我们对祖国的壮美山林更加热爱,我要用手中的画笔画出眼中的小兴安岭。

(27)

(29)

(30)

(31)

(32)

(33)

(34)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林海》《东北大森林》

(一)阅读《林海》思考:

1.作者写了大兴安岭林海的哪些景物?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东北大森林》思考:

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九、当堂检测

阅读《林海》《东北大森林》。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5-39)

(40-43)

(44-45)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起:树多、景美

春天--树木、积雪、溪水、小鹿

夏天--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天--树木、落叶、野果、药材

冬天--树木、雪、西北风、动物

总结:花园、宝库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例如,引导学生理解“抽出”在这里是“不知不觉间,突然间长出”的意思,它写出了枝条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生长的样子,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理解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树木茂盛生长的特点。再如,在理解句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时,抓住“封、挡、遮”三个动词,感受树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和树木的勃勃生机。

在教学本课时,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指名读、评价读、表演读、齐读等,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了小兴安岭的美。如:在指导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让学生加动作读出小鹿的可爱,在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鹿,入情入景。再如:在指导读“…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的…。”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感受,读出树木的茂盛,入情入景地以朗读来体现树木的特点。

不足之处: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3

课题:走进秋天

四年级 张红岩 郝磊

活动主题:走进秋天

活动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是喜悦的季节,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让人遐想的季节。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开展“走进秋天”这一主题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参加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激发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

2、通过学习设计研究计划及实施研究方案,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及科学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能学习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将信息整理、分类的方法,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成果展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调查分析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了解秋天,可以让学生增加生活体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对自然科学进一步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经历各种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会,体验探索式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计划与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设计活动方案,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方式:调查、讨论、谈话、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步骤:

1、活动前发放调查表格,调查学生对秋天的了解程度。

我知道的秋天

秋天来临的时间:

秋天的天气特征:

(1)气温( )度DD( )度

(2)降雨( )

秋天的其他特征

公园里,( )

果园里,( )

菜园里,( )

田野里,( )

秋天还有哪些特征?

描写秋天的诗歌、词语、好词佳句

2、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想研究些什么?为什么?确定出研究主题。

3、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分小组。

4、各小组设计活动方案。

5、交流,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收集各种有关秋天的资料。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有关秋天的资料。

活动方式:学生让父母带领大自然中观察、分组调查、访问、收集并记录。

活动步骤:

1、大自然中去观察秋天、寻找秋天。

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在活动中,或者给秋天照相,或者给秋天画一幅画,或者寻找一份秋天的纪念品。

2、调查、访问前的准备。

(1)根据自己到大自然中的观察,确定调查的内容。

(2)制作调查表或列出访问提纲。

(3)明确向谁调查或访问。可以向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朋好友、苗圃工人、农民等调查。

注意调查、访问时要有礼貌。

3、分组或个人调查、访问、收集、记录。

4、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5、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相同的归并,不同的列出目录,并将图片文字资料分类整理,将观察秋天的作品整理。一方面为在全班的交流做准备,同时又是归纳学习的过程。 第三阶段: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秋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活动内容: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动方式:交流、汇报、讨论、展示。

活动步骤:

1、小组汇报,把自己的调查、观察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 展示:

第一部分:摄影、图片展。

学生分类整理拍摄的照片或者是查找到的图片,再分别介绍秋天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绘画展。

把自己笔下的秋天介绍给大家。

第三部分:纪念品展。

如:采集的实物(水稻、花生、大豆、棉花、柿子、梨)

叶贴画

第四部分:赞美秋天。

朗诵赞美秋天的诗歌、古诗、成语、佳句段落。

第四阶段:我当秋天校园美容师

活动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能运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技能装扮自己的学校。

活动内容:我当秋天校园美容师

活动方式:讨论、设计、展示

活动步骤:

1、根据你的观察与了解,你认为,我们校园里哪些地方应种植或摆放什么样的植物,更具有观赏性?更能美化校园?请你当一回秋天校园的美容师,进行美化设计。

2、展示。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4

针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段落教学应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微结构”。所谓“微结构”,就是着眼于语文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内容的细致设计,重视对思维过程的展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隐性的“微结构”予以显性化,提高段落教学的有效性呢?利用“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深入解构段落,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段落教学的效率。

一、“图”解大意,理清脉络

如何提升段落教学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段落概念。思维导图能将隐性的段落概念以显性化呈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段落有初步的了解。那么要建立段落概念,首先就要读懂段落内容,理清段落中句子的脉络。

(一)“图”显内容,了解段落大意

思维导图清晰的条理性,能直观地显现段落各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件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读懂段落内容,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个句子的意思,明晰句子之间的关系后,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思维导图,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所以海水瑰丽无比,相互交错。

师:能把原因和结果换一下来说说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之所以瑰丽无比、相互交错,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是学生二年级时就已掌握的能力,教师将三个词构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瞬间明晰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句子意思,概括成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段落内容,同时在“因果”顺序的转变中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二)“图”现语序,梳理段落脉络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是有一定规范与顺序的。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基础,不能机械地去讲解段落中句子的排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语序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整理排列,体会段落表达的规范,更好地梳理段落的脉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三自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干吗埋 打到村子 离开村子躲避 东西不能带走 妈妈埋箱子 科利亚埋木匣)

出示鱼骨图框架:

师:请大家把刚才咱们概括的这些词语贴到这张框架图中。

(学生在学习单中完成后,投影展示交流)

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填呢?能不能把这几句话的顺序打乱呢?

生:不能,因为法西斯快打到村子了,所以他们才要离开村子躲避。

生:因为要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所以妈妈才埋箱子。

生:科利亚看到妈妈埋箱子,所以也要埋木匣。

师:你看,作者写的时候多有条理啊,现在你能借助这张图来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吗?

(学生自由说后进行交流)

段落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内容,更要发现段落的脉络,发现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上述教学片段中,在学生理解段落中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词语填入“鱼骨图”中;再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发现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借助“鱼骨图”进行这样的思维和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段落中句子的规范、有序表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图”理结构,明晰关系

在建立段落概念的基础上理清段落结构,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来凸显段落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句子关系,让学生在形象的图式中把握段落结构。

(一)“图”释段落中句子的关系

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可将段落内部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明晰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右图)。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笔者就这段话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生(齐答):7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想想这句话写了什么。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交流后,请学生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并贴到黑板上)

师:这7句话是怎样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的呢?我画了一张结构图,你们看――(出示段落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每句话的序号填入合适的方框中。

(生默读,完成结构图后展示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第2~6句都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

师: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句句话连成一段话的。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我读总起句,同学们读后面的句子。

句子组成段落,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句子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性的内在关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段的概念,发现构段的规律。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串联段落中的7个句子,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让学生站在“段”的高度理解文本,发现语言的秘妙。

(二)“图”示段落之间的关系

不仅段落中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段落之间也是如此。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提升阅读能力,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笔者针对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

结合上述思维导图,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课文介绍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介绍?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和昆明湖的景色,分别是第2~5自然段在写。

(课件出示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把相应的自然段序号填入结构图相应的空格中。

(生自由填写后进行交流)

师:作者写的这几个景点能否交换顺序进行介绍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交流第2~5自然段中表示方位顺序的句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这样移步换景,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进行介绍,非常有条理。下面老师跟大家合作着来读一读,我来读表示方位顺序的这些句子,同学们来读具体介绍的语句。

(师生合作读)

一张思维导图将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图及文,学生很快厘清了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明晰了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图”助积累,强化运用

由读到写,实现语言的转化,提升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创设积累语言的平台,为有效实践和运用段落铺设台阶。

(一)“图”佐段落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思维导图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文本的语言直观而有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又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语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笔者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接着就围绕思维导图,设计了积累语言的环节。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这张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花不同的开放时间。

出示思维导图:

(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老师把图中的词语拿掉了,你还会背吗?

(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张图记在心里了,谁能把这些词语再贴回图里去?

(生上台将词语贴回导图中)

师:让我们看着图,一起来背诵第一自然段。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思维导图厘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三层次,拿掉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将导图转化为“脑图”,学会记忆的方法;第四层次,让学生将词语再次贴回导图中,教给学生绘制导图的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学生不仅积累了文本语言,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达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图”促段落仿写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段落是我们教学段落的最终目的。教材中的典型段落,就是学生练习写段的好材料。教师既要有一双能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借助思维导图显现段落结构特点的“慧心”,并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段落,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该段的结构和写法,写一写课前观察过的绿豆芽。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学着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课前咱们观察过的绿豆芽。先把这张图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补充完思维导图后,学生自由写段,写完后交流)

教学中,教师发现该段从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首先让学生阅读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并找出相关语句。学生交流后绘制思维导图,明确段落结构和作者描写的四个方面;接着迁移课外,为学生搭建实践和运用语言的平台。教师通过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努力使“思维导图”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图”,将导图植入学生的心田。有了思维导图的全面介入,学生对这类段落描写有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表达段落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5

关于习作还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从中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的关注和关怀。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想写作、敢写作、能写作、爱写作、乐写作,主要是兴趣培养。

一、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

从学生角度说:无兴趣。

从教师角度说:训练无系列、指导不得法。

我认为,教师训练无系列、指导不得法是最主要的问题。

现象:

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作文、日记教学,然后按照集体研究的结果分头去上课,但等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之后,老师们就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了:有的老师会说,这次指导很有效,学生写得不错。但也会有老师说,我也指导了,怎么学生写得还是不好呢?

分析:

这一现象的产生,我认为其中固然有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老师的指导出了问题。因为方法不得当,导致指导低效、无效。长此以往,也必将磨尽老师们的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二、指导方法及实例

1.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

中段习作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单元占一学期习作总量的30%以上。如下表:

第几册 有关景物描写的单元及内容

人教版三上 1.介绍家乡的景物 2.了解家乡的环境 7.自由作文

人教版三下 3.秋天的快乐 6.风景优美的地方 8.自由作文

人教版四上 1.写自然景观 2.写观察日记 5.导游词

人教版四下 1.写校园景物 6.写乡村生活 8.自由作文

可见,描写景物的训练是中段习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身边的景物再美,对学生来说也是既似见过,又似没见过;既熟悉,也不熟悉,它们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

下面以指导学生写《美丽的迎泽公园》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

(1)初次动笔:不写游戏,写景物

第一次周记,让孩子们观察迎泽公园,写迎泽公园美丽的景色,但是要求学生切勿写玩“激流勇进”“过山车”等游戏的经过,主要以写景为主,可以写公园里的小花小草、假山小池、凉亭书院等,用上积累的优美语句。

学生写了:

迎泽公园里盛开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黄,千姿百态,美极了!小草绿绿的,像给大地铺了一层绿毯子。树木也很多,有杨树、柳树,都在风中摇晃着枝叶。迎泽湖里的水绿绿的,水面上有人在划船。

这篇习作文从字顺,景物丰富,但存在有“面”没有“点”、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问题。学生对景色的描写只是寥寥几笔,给人的感觉不够美,美得不够具体、不够有特色。

(2)二次动笔:锁定一处,抓特色

这一次只写迎泽湖,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先概括,后具体。比如,远看迎泽湖水是什么颜色,像什么。近看,湖水清澈,湖中还有小鱼等,并且可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孩子们再次呈现习作时已经小有模样了:

远看迎泽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块金子吸引着每一位游客。走近它细细观赏,才发现它是那么安详,没有一丝波纹,平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澈见底的湖水中还不时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像在捉迷藏。

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了迎泽湖,观察起来就更专注了,写出了湖水的平静、安详,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一点情趣。

(3)三次动笔:“动静结合”,写细腻

迎泽湖不仅美,而且应该捕捉它不同状态的美,如无风时平静的美,有风时微波荡漾的美。让学生不仅学会描写景物,更重要的是将看到美景的感受抒发于笔端。

师:看到微波荡漾的湖水,你觉得像什么呢?

生:像人脸上的皱纹。

师:确实像,但是这样说就不美了,可以说湖水高兴得笑出了鱼尾纹。还像什么?

生:像拖地裙的褶皱,散开一地,阳光映照,十分耀眼。

师:景色如果只写看到的,那么只能写有限的文字,倘若结合景色把自己内心想到的也写出来,那么文字就会更加耐人回味。

这次习作对于孩子们来说略有难度,但是授予了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写景的能力。

习作展示:

远看迎泽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块金子吸引着每一位游客。走近它细细观赏,才发现它是那么安详,没有一丝波纹,平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湖面是那么平静,即使游船划过,也仿佛被剪刀慢慢划开一道裂痕,随即很快就合上了。

迎泽湖又像一位身穿银白色长裙的女子,微风拂过,湖面荡起波纹,好似给长裙镶上了美丽的花边。太阳耀眼的光芒投射到裙子上,更显得光彩夺目。厚厚的长裙似一层棉被,将冷空气隔离,生活在湖底的鱼儿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来游去,像在捉迷藏。阳光洒满湖面,蓝天,白云,小船,湖水,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彩画,让人流连忘返。

(4)四次动笔,补景致,写丰富

湖不是单一的景色,湖中有游人荡舟游玩,湖边有垂柳依依,所以我要求学生先写湖水,再写湖水周围的景色。如:湖边一圈垂柳,柳枝细长垂入水中,它的婀娜姿态可以描写;湖中央的小岛也可以用寥寥几笔简单勾画其特色,与湖水掩映更显美丽。

习作展示(写周围景色的句子):

夕阳西下,远处的楼房成了黑白剪影。迎泽湖只有安静地熟睡,等待第二天黎明的到来。

湖边一个个土灰色的石墩围栏像一名名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手拉着手努力保卫美丽的迎泽湖的安宁。

湖边婀娜多姿的垂柳恰似一位位长发少女,轻轻摇摆着身姿在为游人舞蹈,不知不觉长发已散入湖中,成为小鱼游玩的道具。

只写一处景物,显得不够丰满,加上一些周围的景致做点缀,文章就圆满了,这样就“又见树木,又见森林”了。

由此,我们归纳出写景的方法:

①抓特色(即锁定一处景,抓住景物特色);②定顺序(确定观察景物的顺序,写远景、近景的比较);③写细腻(运用比喻、拟人点缀,动静结合,加上想象);④写丰富(配上周围的景致)。

写景,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指导,带领学生摸索、实践一些方法,孩子们就会渐渐地感悟到,原来景物可以这样写,这样写才叫具体。正所谓“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写作中学写作”,系列地指导,反复地实践,学生就会悟出写作的门道。

2.指导即时作文

即时作文,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观察生活,在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有了新发现、新体验后主动及时地把当时的见闻、感受、想象记录下来,经过提炼成为习作。

简单来说,“即时”就是当下、立刻、现在。“即时作文”就是现场作文,现场做,马上写。

“即时作文”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我们教材单元训练中的习作,大多都是在写“昨天的故事”,如“记暑假的一件事”“记游览过的一处景物”等。学生在习作时,必须从记忆中把与习作主题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然后习作。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有较强的记忆力,回忆间隔了很长时间的生活信息,也不可能“原汁原味”地把它呈现在习作中。如果采用即时提取的策略,就可以使现场形成的记忆马上下笔成文,这样就容易写出真实的、灵动的、鲜活的习作来。

即时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即时性,它倡导“现买现卖”。在学生参与现实生活时,只要思想有冲动,情感有体验,认识有提高,就立即记录下来。只要老师有意识地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及时记录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认识、感悟的习惯。然后,通过加工,整理成文。

老舍先生也曾说:“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征,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文字的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中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出丰富的内容。”老舍先生强调的就是即时记录的习惯。

怎样指导学生即时作文呢?以《荸荠》指导课为例:

上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种荸荠:带泥巴,没有洗的;洗干净的。

上课时,我先拿出一个没有洗的荸荠:“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大多数不知道,只有个别学生说是荸荠。学生们觉得这个东西很新奇。我在黑板上写下“荸荠”两个字,告诉学生,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很多人喜爱的时令之品。

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没有洗的荸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答:

荸荠黑乎乎的,不好看。

它是扁圆的。不大,比一元钱硬币大一些。

它上面有一些嫩芽,尖尖的,像鸟嘴,颜色稍微浅一些。

它的下面有一些根须。

……

“好,大家刚才说了荸荠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请马上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学生习作展示:

荸荠,这种奇怪的东西,穿着黑乎乎的外衣,上面沾满了泥巴,一看就知道是刚从泥土里蹦出来的。它的肚子扁圆扁圆的,头尖尖的,活像一个小洋葱,土里土气,简直是一个“乡巴佬”。我想,它脏兮兮的外衣下面会有怎样的“内心”呢?会不会也让人没有胃口呢?

二次观察:

“看,这是洗干净的荸荠,再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这时,你会想什么?”

学生交流:

洗干净后,就看见它的表面很光滑,是棕红色的,像红枣的颜色。

荸荠的腰上有一条道儿,像是地球仪上的赤道。

这么个小东西,究竟是什么味道?能好吃吗?

马上记录刚才的观察和心中所想。

学生习作展示:

老师给小荸荠“冲了个澡”,它摇身一变,换上了乌黑光亮的礼服,和刚才的“乡巴佬”截然不同了。它的肚子赤褐色,像爸爸喝的红酒。摸摸它的肚子,很光滑。再捏捏它,表皮很硬。头上的芽高傲地直立着,好神气呀!

三次观察:

“看老师把它的衣服脱下来。”我拿水果刀小心翼翼地为荸荠削皮,并把上面的芽和下面的须削干净。

“看,削好了,你现在看到一个怎样的荸荠?说说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

白白的,像牛奶的颜色。

给人感觉嫩嫩的,仿佛有很水。

学生再次记录。

学生习作展示:

老师麻利地为荸荠脱下了外衣,啊!终于看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它瘦了一大圈,浑身雪白,从一个黑不溜秋的小胖妞,变成了一位披着婚纱的新娘子。

四次观察:

“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的味道了吧?我们尝尝吧。可是现在只有一个削好的荸荠,怎么办呢?我来切,咱们班有56人,我就切56份。”

我细心地把一个小小的荸荠切了56片薄薄的片。然后学生轮流上台领取,他们像领到一个小宝贝一样,或放在手心,或拿手指小心地捏着。

我说:“先别急着吃,先闻一闻它的味道。”学生们都深深吸一口气,然后迫不及待地说开了:有一股清香,甜甜的……

尝一尝――学生们小心地把荸荠片放到嘴里,细心地品尝。很快,学生又汇报了:

有点儿甜,像梨的味道,汁水很多,有一股清香……

咬起来是脆的,像梨……

把闻到的、尝到的再记录下来。

学生习作展示:

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它的味道。老师将一小片荸荠小心地放在我的手心里。我用手指捏起来,放在鼻子下面使劲地闻,啊,一股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我赶紧把它放进嘴里,嗯,有一丝甜,像梨的味道,凉凉的。牙尖一咬,感觉酥酥的,很快甘甜的汁水就从荸荠里挤出,顿时溢满了我的口腔,麻醉着我的舌尖,沁人心脾。

在课堂上,学生尝过了生的荸荠,我又叮嘱他们回家再尝尝煮熟的。我要求学生还是按照看――闻――尝的顺序来观察、体验、记录。

写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再写就是拓展延伸了。我请学生自己搜集关于荸荠的介绍,然后请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写下来,当作文章的结尾。

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开展一个水果系列描写,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的。

即时作文,就是通过这样“亦步亦趋”的指导,即边观察、边体验、边写作,让学生在对事物的感知还没有忘记时及时记录下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体验,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无形中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对学生战胜习作畏惧感很有帮助。同时,将生活体验引入作文教学,也遵循了写作规律。

经过这样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写下洋洋洒洒、充满童心童趣的长文章。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观察能力。

当然,如果所有的日记和作文都这样指导的话也不现实,比较费时、费力,同时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但在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时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扶着学生学习写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可以提高要求、变化方式:将集中一次指导学生观察景物,然后马上写。

例如指导学生写作《秋雨》:

(1)指导地点――教室

先教给学生,观察光靠眼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通道获取的材料,做到不但要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要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一步强调观察方法:多种渠道获取材料。

(2)指导地点――雨中操场

了解了观察的方法,再带学生亲自走到雨中实践这些方法。如:站在楼前,看到雨中的校园和平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雾蒙蒙的、像烟……)

看看树有什么变化?(叶子新了、干净了、更绿了……仿佛喝饱了水。)

看看花池里的花、小草有什么变化?

看看雨滴落在操场上的小水潭里是什么样子?你联想到什么?

站在树下,闭上眼睛,听听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深深吸一口气,感觉一下雨中的空气怎样?

看看街上的行人、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什么?

再想象一下,田地里的农作物会怎样?

这一步强调:师生互动,丰富体验。

(3)指导地点――教室

观察后,再回到教室交流,确定写作顺序,最后动笔写下来。

这一步强调:指导交流,即时动笔。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走马观花,不细致、不深入,所以观察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只有有所认识,才能有所表达。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就会有多么灵动的表达。

经过细致地指导,学生的习作《秋雨》就有模有样了:

一走出楼门,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因为下雨了。秋天的雨,雨点不大,可是下得很密。站在学校的梧桐树下仔细听,雨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我们春天养的蚕吃桑叶的声音。

操场中间低的地方已经积了一滩水了。雨滴落在水里,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了一圈圈波纹,像是有小鱼在水里吐泡泡。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范文6

一、 抓住关键词句,挖掘语言表达特征,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语文教材中一些文本的语言形式比较有规律,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挖掘隐含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特征,带领学生把这些规律总结、明示出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运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现象比比皆是,现举几例。

1.提示语。学生在说话写话时,由于观察不够细致,常常关注不到说话人的动作和神态,或者即使关注到了也不会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写人物对话提示语,能更细致地刻画人物,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人物对话的提示语的训练点有很多。如《石头书》一课中,提示语的用法更加丰富,有的有提示语,有的没有,提示语出现的位置不同,有的在前,有的在后,相应的标点符号也产生了变化。在预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梳理课文内容后,填写表1:

接着,让学生研究表格的内容,进行统计:川川和磊磊分别问了什么?每次提问得到了哪些知识?共提问了几次?最后把问题弄明白了吗?理解了“刨根问底”的意思了吗?然后,让学生再次观察比较表格,发现规律:人物说话的提示语的位置不同,标点符号有什么变化?川川和磊磊与叔叔比较,谁说话时用的提示语多,这是为什么?从川川和磊磊说话时的提示语能发现这两个孩子是什么心情和性格?引导学生品味研究提示语,从而体验到解读词语发现奥秘的乐趣,也为以后运用提示语积累了相关的、动态的语用知识。

2.叠词。如《蒲公英》一课,给一些名词加上了修饰性的叠词,如“黑黑的泥巴”、“黑黝黝的泥土”、“银花朵朵”、“金光闪闪的地方”、“波光粼粼的湖面”、“金灿灿的阳光”等,描摹事物准确、细致、具体,突出了事物的色彩美,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槐乡五月》的语言如诗般动人,运用了一系列的叠词——白茫茫、白生生、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等,既摹声又摹形、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为了让学生体会叠词特有的情感意蕴和表达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积累叠词,并细致观察、描写一处景物(植物),用上恰当的叠词。

3.语气词。《赶海》一文运用了不少语气词,如“嘿”、“唉”、“哩”、“咦”、“哦”,还有拟声词“哎哟”。语气词、拟声词本身虽然没有什么深刻的意思,但是它们的作用却非常奇妙,在句子中能表达特别的情意,让语言文字趣味横生,作者就是借助它们把赶海人内心的惊喜、疑惑、好奇、恍然大悟等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本课的动词准确生动,如“摸海星”、“捞海鱼”、“捉螃蟹”、“捏大虾”、“挖海螺”、“捡贝壳”等。学习本文后,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夏天傍晚捉知了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的迁移仿写训练:傍晚的树林里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我翻开草地上的落叶仔细寻找, (填写语气词),一只胖知了就 (填写恰当的动词)在一片落叶下,半个身子还 (填写恰当的动词)在泥土里,就像 。我用小铲子只一 (填写恰当的动词), (填写语气词),它就 。这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集理解、体验、应用于一体的综合训练,效率高、效果好,学生乐于接受。

二、 聚焦重点段落,寻找语言表达规律,进行迁移仿写训练

中年级重点是段的训练,不少课文中段的结构方式比较有特点,“总分总(或总分)”式的段落结构比较多。“总分总(或总分)”式自然段先对事物作总的说明,再围绕一个中心或一个特征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分别作具体的描述或者介绍,在各种体裁的文章中都有运用。充分利用这种构段特点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给一段话添加中心句或者把一句话的内容写具体。如《航天飞机》一课:给下面两句话各写一个中心句: 。普通飞机能飞两万米高,而航天飞机能飞几十万米高。 。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普通飞机要飞行四个多小时,航天飞机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又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 ,有 ,有 ,有 ,还有 。南沙群岛储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 , 有 ,有 ,有 ,还有 。

2.迁移构段方式,观察生活后仿写。《北大荒的秋天》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均采用了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先抓住特点总写,再抓住景物细描。尤其以第四节最为典型,“原野热闹非凡”总写,然后细致描写了大豆、高粱和榛子树。在带领学生品读分析第四自然段后,设计了这样的仿写训练:周末到秋天的郊外去观察,以“秋天的田野真美啊”开头,写一段话,要求写具体。

3.活用搜集的资料,合作完成段的迁移训练。学习了《恐龙》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运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抓住恐龙的特点,每位同学组内介绍,合作完成一段话。如果能用上一些恰当的说明方法就更好了: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 龙 ,

龙 , 龙 , 龙 。

三、 关注主要内容,发现谋篇布局特点,进行概括能力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难点,这是由于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从浅显处入手,由形象思维切入,引领学生逐步步入抽象思维的空间,在综合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以图像做台阶,由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直观的阶段,他们往往只能抓住事物形象的、外部的特征,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第三学段的部分学生能关注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对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设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依据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小动物过冬》时,由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给学生提供图像,借助填空题的辅助,让学生开始学习概括课文内容: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小动物们各有各的过冬方式,小燕子 过冬, 小蜜蜂 过冬,小青蛙 过冬,它们的过冬方式真有趣啊。

2.以词语做纽带,利用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如《水上飞机》一课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课文通过 和 的对话,介绍了水上飞机的 、 和 。

3.以问题为桥梁,通过分步回答问题连缀起课文的主要内容。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哪吒为何闹海?(原因)如何闹海?(经过)闹了又如何?(结果)请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这个故事。

4.以中心句为抓手,串联起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不少课文,特别是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的文本,在每一个意义段的开头经常用一个中心句领起下文。《“东方之珠”》就具有这种特征,全文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篇,第一节总写香港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景点,中间部分从迷人的沙滩、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三个方面介绍香港,最后赞美香港是明珠并点题。让学生分别找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把中心句串起来就能概括主要内容。香港有 ,有 ,有 ,所以被称为美丽的“东方之珠”。

5.以归纳自然段的内容为依托,由部分到整体进行概括训练。有的自然段没有中心句,就需要引导学生先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再概括课文内容。教学《海底世界》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全文围绕 这句话写的。(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②全文围绕这句话从 、 、 这三个方面写的(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产)。③分别概括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海底矿产丰富)。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从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产三个方面,说明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样通过逐个自然段的归纳概括,然后再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此外,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拟写小标题、给自然段命名等。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对概括能力进行系统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 着力方法指导,引导语言内化途径,进行复述课文训练

语文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复述课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综合语言实践活动的好方式,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知识内化,而且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课堂上要做的主要是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相关的能力。

1.利用词语,详细复述。《世界上第一台听诊器》一文介绍了雷奈克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第一个听诊器的故事。故事性强,适宜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一组词语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听诊器的经过。第一组词语:跷跷板、笔记簿、空心木管;第二组词语:十分难过、整日思索、高兴极了、仔细听诊;第三组词语:遇到难题、受到启发、反复试验、获得成功。

2.借助图画,生动复述。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可以借助一幅或者多幅图画,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如《三袋麦子》一课,给学生提供三幅图,让学生借助图的提示,边复述课文边表演。

3.借助提纲,简要复述。为了使复述有条理,首先要把握课文脉络,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性文章理清叙事线索,说明性文章理清说明的类别或事物的特征,明确课文的段落结构。复述前可以先列个简单提纲,确定复述的顺序,也可以借助图表复述。

4.表演故事,动态复述。于永正老师上《小稻秧脱险记》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一人演小稻秧,一人演喷雾器,两人演杂草,加上动作表演故事。学生积极性高,复述效果好。

5.丰富情节和细节,扩展性复述。《哪吒闹海》一文中,哪吒打死夜叉一段语言写得比较概括,薛法根老师让学生进行详细复述,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进行了这样的练习: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 ,便大喝一声 ;哪吒转身一看,只见 ,便笑着说 ;夜叉一听,便 。

6.变换角度,创造性复述。学习了《狼与鹿》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复述练习:以鹿的口气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人类说几句话。或者从一只幸存的狼的口气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人类说几句话。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复述了课文,而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薛法根老师教学《哪吒闹海》一课,让学生分别以龙王、哪吒、编者的身份转述这个故事:龙王向玉帝告状;哪吒被告状了向玉帝解释;最后从编者的角度对哪吒的事迹进行颂扬。角度不同、目的不同,同一件事情有三种讲法,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非常投入地进行转述,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2]动态性的语用知识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教师要从运用语言的动态过程和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用实践,通过创设具体的语境,开展综合性的、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发现语言表达规律,掌握方法性的、程序性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