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文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文狼

课文狼范文1

关键词:生活体验;语言描述;角色扮演;音乐渲染;感情朗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永恒的美丽。书声琅琅,婉转圆润,或抑、或扬、或顿、或挫、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细细地品读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深地明白,朗读也要从低年级抓起。

现在的低年级语文教科书内容丰富,文章用词优美,大多数篇幅不长、朗朗上口、易于诵读,而且几乎每篇课文都明确要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被称之为“美读”的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为了永远留住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一份属于朗读的美丽,我们应该怎样来指导低年级学生“美读”课文呢?

一、利用生活实际的迁移体验,读出语感来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虽不丰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还是可以将生活经验很好地与所学课文联系起来。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转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读出语感来。

《“黑板”跑了》这篇文章中只出现了一句主人公的话语:“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到结果了!”这句话是安培在被他当作黑板的马车车厢的后壁上专心演算,已经忘却周围一切,并且快得到结果了,那块“黑板”却突然移动,离他而去,情急之下所说之话。短短一句话,却充分体现出安培当时的急切心情,体现出当时他已到了一种忘却一切的境地。为了让学生更确切地体会安培当时的心情,读好这句话。我举了个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你在全神贯注地做题,收卷的铃声你都没听见,而且你已经做到了最后一题,答案算出来,只差写上去而已。此时,组长来收你的试卷,你会怎么说?学生回答:“别收,别收,我马上就写好了!”学生在说这句话的同时,其实已经体会到了安培当时的心情。此时,我再让学生读读安培的话,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感情,读得相当出色。

二、观察文中图画,语言描述,入情入境

低年级语文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在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因此,教师应善于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感情。学生进入了情境,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

“少年王勃”第三自然段写江上迷人的秋景。我让学生闭上双眼:“同学们,此刻,你们站在了滕王阁上,遥望江面,看到的是怎样一派迷人的秋景呢?”在给学生一段充分想象的时间后,我把一幅放大的插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细细观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创设了情境,利用了插图,我把学生带到了滕王阁,似身临其境,学生感受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之后,我进行范读,让学生仔细聆听,范读时,我尽量使语气极尽温柔、舒缓,还不时用手平缓轻点,以表达我的感情,学生很快被感染,把文字蕴涵的感情读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角色扮演,领悟感情,表达感情

一般来说,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就能够体验到那个已表达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通过“视觉”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种种表情,因此,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既能满足低年级学生的这种需求,又能使他们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感彩,何乐而不为呢?如“狐狸和乌鸦”“青蛙看海”“小鹰学飞”“狼和小羊”这些课文,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指导学生朗读。就拿“狼和小羊”来说,这篇寓言中的角色,有着截然相反、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狼的凶残,小羊的善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狼和小羊,鼓励学生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学生时而愤怒、时而怜悯,极富感彩。

四、采用音乐渲染,烘托感情,指导感情朗读

音乐和文字恰当地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享受美中理解课文,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

在学习“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时,我适时地播放了歌曲《快乐的节日》,那欢快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充满了整间教室,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欢庆节日的场面中,使他们沉浸在节庆欢乐的气氛中,充分感受到了幸福、快乐。此时,我再让他们读一读课文,学生很好地把握住了课文,快乐之情充分流露。

课文狼范文2

终日嘤嘤嗡嗡

令人气愤填膺

汲取他人鲜血

消耗他人生命

不忍将你杀死

落下杀生罪名

知趣赶紧走开

莫在拍下丧命

//

苍蝇

本是厕所驱虫

专做扰人营生

冬天几近绝种

夏秋重又复生

终日嘤嘤哼哼

到处传播疾病

影响家庭和谐

破坏家庭安定

不堪将你杀死

莫要怪我无情

//

屎壳郎

分解大粪有功

不管讨厌声声

课文狼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长期以来,小学和初中的课堂里,会常听到琅琅书声,而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却变得可有可无。其实,高中语文不应忽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有其独特魅力,我们应继承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朗读是很重要的一环。首先,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语感,体味作者的独特的情感和神韵。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可组织学生听完孙道临先生朗读之后,安排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我们会很快地进入到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色的美妙诗境中去。月光下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那是怎样的一番诗意!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荷塘上月色的描写,三个传神的词――“泻”“洗”“笼”,全在读之中得以领悟。荷塘四面的景色,由近及远,以有声衬无声,全在读之中体会了。其他的许多课文,如《赤壁赋》《孔雀东南飞》等,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它们都能在朗读中吸引学生,让他们百读不厌,培养起深厚的语感基础,提高语言素养,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朗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比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课文中以对话展开情节,有郑国国君与烛之武之间的对话,烛之武与秦穆公之间的对话等。课文就是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烛之武虽抱怨长久未能得重用,但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却毅然挑起重担,前去说服秦穆公。在与秦穆公的对话中,巧妙地离间秦晋联盟,说动秦穆公放弃初衷,转而保卫郑国。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会投入到郑国国君、烛之武、秦穆公等人说话的语气语调的琢磨中,领悟事件发展中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就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之中,加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再次,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朗读时,人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时,学生能够投入自身的情感,结合自身的领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比如,在讲授《游褒禅山记》时,让学生朗读。学生会边读边思考:第一段中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是不是多余,写前洞与写后洞二者间有什么用意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授现代诗歌《雨巷》时,组织学生朗读,在读之中,学生就会有很深的感受。他们会感受到音韵之美,沉入读诗的心境,进入一种美的境界,品味诗中语言带来的情感之美,那种幽怨、伤感和惆怅的情调能够深深地感动学生。诗中的意境,在舒缓的旋律中流出的淡淡的忧伤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入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学生在读之中就有多重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审美能力。

我们应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它应是教学中的常态。《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不能一味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认为高考不考朗读就不重视;我们也不能迁就学生的性格、生理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忽视了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就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遗憾了。高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各种精妙的词语,生动活泼的句式,精彩的语段,文体形式等,都可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追求语言美的情趣。“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古代圣贤总结的最佳认知诗书的真理,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扎实的朗读训练,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做准备。

为更好地贯彻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思路,我们还必须讲究和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策略及方式。

一、重视指导,多元评价

学生的朗读,首先,注意到的是正字正音;然后是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的处理及全文的把握;学生处理不好的地方,老师应给予指导。可介绍疏通文意的读法,推理文理的读法,品味意境的读法等。循序渐进,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激励学生多读以致乐读。可以教师评,学生评,师生互评;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二、花样朗读,讲求效果

朗读有形式多样的方式: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各种方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文体、课型采取不同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荷塘月色》、《赤壁赋》、《再别康桥》等课文就适合配乐朗读,《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课文就适合分角色朗读。其他类型的朗读方式,可依据实际情况决定。学生通过多方式的朗读能很快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如果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以其文、图、声并茂的特点,给朗读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置身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兴趣,乐于朗读。如先前举到的《荷塘月色》一文,在听完多媒体播放的声音和影像同时呈现的孙道临先生的朗读,学生很快就会沉浸在课文所表达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中。再以多媒体播放一曲朦胧淡雅的二胡曲,以舒缓的情调作为学生朗读的背景,学生就会尽可能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更好地演绎作品。这样,学生就喜于体悟朗读的魅力。

可以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朗读为手段,以培养语感为核心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学作品的能力,让琅琅书声进入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课文狼范文4

课堂学生展示,带给课堂教学可喜变化,增添课堂活跃气氛。但在实践中,学生的展示内容冗杂,脱离文本任意拓展迁移,实效不大。

教师把课堂和自主还给学生,却忘了把琅琅书声还给学生。《新课标》指出:“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通过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书声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一、朗读感知

初学课文,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朗读好整篇课文,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好文中重、难点的段落,一定要花时间、力气指导。《我的母亲》第五至八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当家”的艰难及母亲仁慈、温和,又不缺乏“刚气”。总的来说,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段的朗读指导可从感知朗读开始,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朗读要求,感悟文意。不管是哪一层次的朗读,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让他们都看到希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笔者教学《我的母亲》第七段时,先用过渡性的语言(因我一句轻薄的话,她罚我下跪以及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什么?)让学生快速朗读并找到这段的重点句:“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再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从而理解这段文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努力把句子读正确,通顺,流利,为深层次的朗读铺垫。

二、朗读理解

朗读感知后,可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朗读要求,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推敲,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笔者教学《背影》第六段时这样教学:①抓重点词句体会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到底有多费事?你能从这段中找到描写的句子吗?通过读,学生体会描写父亲过铁道动作的词应重读。②抓重点词引读。抓住“探身”、“穿过”、“爬上”、“攀着”、“缩”这些重点词进行引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疼爱。③抓重点词“蹒跚”、“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想像读,“你仿佛看到父亲怎样的体型?怎样的走路姿态?父亲又装作怎样轻松?”通过想像,体会父亲强烈的爱子之心,儿子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自已。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文中关键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

亲近文本,走入文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地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才能理解人物真实的想法,加深理解文章内涵。比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文中许多细节描写十分耐人寻味。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用疑问带点自嘲的语气朗读,能留给读者思索空间,一个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的小学生形象不断丰满起来。又如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如果能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朗读,眼前不由地浮现出一个热爱祖国的教者形象。

反复地朗读,心灵与文章越来越紧密结合,不断熟练,逐渐深化和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三、情感体验

立足文本,进入文本的内层,感悟体验真情实感。如《雪》一文第四至六段,在理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谈话,“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保持长久。他看重的是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的精神。这是何等苍凉悲壮的图景、雄浑峻伟的奇观!”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美好情感。这里先用语言渲染,学生仿佛置身于朔方的雪撼天动地、锐不可挡的气势中,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朗读最佳境界。再引导朗读,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此时的雪,就是鲁迅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孤独,但它仍然旋转、升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学生一下就把象征着北方无数革命先烈的朔方的雪读得声情并茂,他们“永远如粉、如沙,包藏着火焰,在太空里旋转,升腾,闪烁”,读出了朴实自然的情感。叶圣陶说“美读应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需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通过读,学生与作者感情共鸣,读出真味道。

问答式朗读,读中明旨体验。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师:“然则何时而乐耶?”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范与谁同?”生:“滕子京,古仁人。”无须老师多言,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和“忧乐天下”的情怀已如一泓清泉悄悄地滋润着年轻的心田。

课文狼范文5

咦,狼狗不是很凶的吗,怎么会是可爱的呢?同学们肯定有这个疑问,其实,你只要用心和他相处,你就能发现它的可爱了。

我们隔壁家的一个叔叔,养了一只狼狗,它的毛是黄色加上黑色的结合,眼睛黑黑的,特别可爱。

今天中午,隔壁家的狼狗“先生”跑出来玩了,我连忙跑回家拿了个球,来逗狗玩,“欢欢,come,baby,去把球捡回来。”我一边向外扔球,一边说着。欢欢好像听到了似得,立马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在屁颠屁颠的把球“捡”了回来,他坐在那里,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吐着舌头,“哦,他是向我讨奖励,我也屁颠屁颠的跑回家,拿了块肉肉,给他吃,唉呀妈呀,没到2秒,肉肉便被它吃完了,我目瞪口呆的歪着头看着它,它看到我歪着头,它也歪着头看起了我,我噗的一笑,真是太搞笑了。

课文狼范文6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我们大家都拿起了各自的面包开始狼吞虎咽了。正当我准备开吃时,眼睛的余光撇到了这样一个场景:隔我们班级一个座位之距的六(3)班的一个男生拿着其中一个面包抛来抛去,当玩具来玩,最后还做出了一个令人愤怒而又心痛的动作——把面包放在椅子上使劲地压,一个新鲜的面包就这样被糟蹋了。

俗话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是农民伯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可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斥这两个字——浪费。我们的生活中随时可见到这样一幕:饭桌上,许多菜、肉还没动过就被扔了,吃剩下的饭渣随意地被倒入了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饭成了一堆垃圾……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为了粮食发动过无数次的战争,国家在前线奋力拼搏着,而有许多人却在后线里糟蹋着那来之不易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