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商隐隋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商隐隋宫范文1
佳作集锦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隋 宫
〔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①,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②,终古垂杨③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花》④!
〔注〕①日角:喻指帝王,这里指唐朝开国君主李渊。
② 腐草无萤火: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捕光了。
③ 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④ 《花》:即《玉树花》,南朝陈国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所作,反映了宫廷的生活,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
品茗共赏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路过曾为六朝著名军事要塞的西塞山。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西塞山怀古》,抚今追昔,感叹历史兴亡。
回首历史,当年在这里曾有一场大战。西晋咸宁五年(279),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西晋龙骧将军的王,在益州建造大型战船,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带兵沿江东下,突破了东吴在西塞山下设防的“千寻铁锁”,很快攻破金陵。随后吴主孙皓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这场战争历时五个多月,而诗人仅截取了王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整个过程。一“下”一“收”,相互呼应,恰好渲染出王兵势之迅猛与东吴覆灭之黯然。
回望眼前,在金陵建都的王朝一个个都覆灭了,然而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政权灭亡的原因大多相似,但统治者却总不能以史为鉴,反而一再因袭同样的错误。诗人伤的是往事,忧的是今朝――“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几代帝王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亦愈演愈烈,这些都令诗人深深担忧。
尾联点明全诗主旨。“今逢四海为家日”,幸好如今还是统一的局面,可是谁又能保证未来唐朝不会重蹈“故垒萧萧芦荻秋”的覆辙呢?
与《西塞山怀古》的苍凉意境相比,李商隐的《隋宫》则显现出一种灵活含蓄的讽刺意味。
首联点题,长安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贪图享受的隋炀帝又在遥远的扬州大建行宫。颔联假设,倘若不是皇帝玉玺落到李渊手中,即隋朝不被唐朝的话,恐怕炀帝的奢侈行径是不会停止的,那么,以锦为帆的龙舟也许早就驶遍天涯海角了。
颈联用典,写了隋炀帝逸游求萤火与开运河诏民献柳两个典故。昔时腐草中的萤火虫早已绝了踪迹,而隋堤上的杨柳间却依旧有暮鸦哀鸣。“有”“无”相对应,渲染了隋亡国之后物是人非的凄凉景象。
李商隐隋宫范文2
诗中的柳,碧玉般鲜嫩新翠,似袅娜多姿、凝妆而立的少女,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如绿色丝绦般随风飘拂,好一幅美丽的春柳图。柳正是以她这特有的丰姿吸引了我国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犹如历来为人赞颂的“傲、洁、逸、节”的“花中四君子”一样,与中国古代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频频出现在古代诗歌之中。但诗中的柳已不是自然之柳,而是人化之柳,已被诗人寄予了各种情蕴。
一、春天的象征
宋代诗人晏几道在《生查子》中写道:“春从何处归,试向溪边问,岸柳弄娇黄,垄麦田青润。”春已归来,它在何处?它在岸边娇黄的柳叶中,在垄头青润的麦草里。简洁的一问一答,将春回大地带来的万象生机展露无遗。柳,在这里成了春天的象征。韩愈《早春呈张十八员外郎》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这里,带给早春勃勃生机的不正是满皇都的烟柳吗?
二、抒写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对于人来说,大自然的美既是丰富的,又是神秘的。自然山川不仅以其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人的生命,而且以其瑰丽秀雅的风光愉悦着人的心灵。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向往着自然,渴望达到‘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的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美丽的春天更让诗人留连往返。他们描写有柳点染的春景,抒发他们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张问陶在《阳湖道中》写道:“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娇翠画江南。”正是柳与桃共同“画”出了江南迷人的春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这是多么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啊!陆游在其《游山西村》中把自己的家乡描写成了青山环抱、绿水萦田、村村花柳的世外之境,怎不让人留连?
柳,不仅能点染春景,而且本身就非常可爱。志南《绝句》里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冯延巳《归自遥》中说:“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读着这样的诗句,定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美丽。
三、抒写离情别绪
人的一生是感情的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各样的感情纠缠着我们,常令我们不得心如古井,常起波澜。在这千万种感情之中,离情最为寻常,“人有悲欢离合”,人人都会经历。因此,离别成为古人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杨柳以它轻柔飘拂、依依的状貌,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依恋、难分难舍的情状;且“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送行往往折柳赠。“梁鼓角横吹曲”里有“折杨柳”,《乐府诗集》中有《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儿”;“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汗儿歌。”自此,柳就频繁地出现在送别诗中。柳代表离别,诗人借柳抒发离情别意。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指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在“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的背景下,送别友人,怎能不为离情所苦?
也正因为柳代表着离别,所以柳自然勾起诗人的离情别绪。郑谷在《柳》里说:“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绪惹春风。”姜夔在《长亭怨慢》里也说:“渐吹尽,枝头香絮,……难剪离愁千缕。”柳永在《雨霖铃》里表达的是与爱人离别时柔情如割,抑郁难排的情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转贴于
四、爱情的见证
爱情是一种纯真而又强烈的感情,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但在封建社会,这种感情却常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摧残,常落得“物是人非事事休”、“柳”却依旧的结果。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将失恋人那种失望、悲伤和满怀惆怅伸手可触般展现在我们面前,与崔护《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柳不就是那“依旧笑春风的桃花”吗?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痴情儿女流下热泪。当经过“几年离索”的陆游、唐婉又在沈园相逢时,满怀愁绪的陆游看见那“满城春色宫墙柳”,引起的是巨大悲伤,强忍着彻骨之痛,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钗头凤》。四十年后,陆游重游沈园又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客,犹吊遗踪一泫然。”爱人已梦断香消,人去园空。也许只有老柳还记得他与唐婉的相遇。漫长的岁月,长久的思念,痛苦悲伤无法排遣,沈园柳树也为之老枯,没有了柳絮,更令诗人伤心,怅然。
五、咏史怀古,抒发沧桑之感
中国古代诗歌“国身通一”、“民胞物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忧患意识,体现在古代许多诗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祖国前途的忧患,伤国事之危艰。尽管是“伤心莫问前朝事”,却常常借物抒发伤今怀古之情。柳,常是诗人们沧桑之感的触动物,成了历史的见证。
李白就在他的《忆秦娥》里表达了这种强烈的苍凉、慷慨的伤今怀古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昔日的繁华,而今俱往矣。只有柳色残阳依旧,为汉朝唱着挽歌。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雨霏霏,江草芊芊,春鸟啼鸣,烟柳笼堤,是台城一带古今相同的景色。然而昔日六朝的繁华却如梦幻般地消逝了,只有台城的烟柳,冷眼看着朝代更替,人事兴衰。“柳”正与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月”一样,成了怀古讽今的寄托物。
李商隐《隋宫》也这样写道:“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的荒凉景象,隋堤上落满暮鸦的垂扬,不都是隋炀帝亡国的见证吗?诗人借古讽今,向晚唐昏庸的帝王含蓄地提出了警戒。
六、伤春,惜春,撩人情怀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美丽季节,曾赢得古代诗词作者的无数赞美;同样,春天的归去,也曾使许诗人词家为之一洒惜别之泪。而“撩乱春愁为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柳也就成了诗人们伤春、惜春的寄情物,撩起诗人不同情怀。
李商隐隋宫范文3
关键词 乌鸦 形象内涵 对比 文化冲撞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 Difference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a Crow Image
PENG Renh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The crow has a different connotation of the image in China and Japan. In China, the crow is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in Japan, the crow was regarded as divine bird.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comparative research, a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of bilateral crow image, to resolve the crow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two States. Through this comparison allows us to avoid or minimize embarrassment and language collide in dealings with the Japanese.
Key words crow; image connotation; contrast; culture conflict
0 前言
乌鸦,是鸦科中黑色鸦类的通称。乌鸦鸣叫时耸起肩背,低着头,伸长颈部发出粗哑的“ ar―ar”声,因此得名。乌鸦在鸟类分类上属于雀形目鸦科,该科鸟类体型较大,全世界有117 种,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在我国有30 余种,主要的种类有体羽全黑的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秃鼻乌鸦、寒鸦、红嘴山鸦,颈部白色的有白颈鸦和达乌里寒鸦。在日本,乌鸦的种类主要有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
乌鸦,在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形象内涵,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乌鸦诬告太阳神的恋人格露丝,阿波罗怒贬乌鸦,令其洁白的羽毛变成黑色的,乌鸦也由此背上了欺骗的恶名;在北欧,众神之主奥丁派乌鸦巡视天下,来了解天下之事,乌鸦也就成了思想和记忆的化身。在中国和日本,乌鸦同样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乌鸦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内涵意义。
1 乌鸦在中国的形象内涵
在中国,乌鸦的象征意义多为负面。人们认为乌鸦是凶鸟,不吉利,被喻作“不祥之兆”。只要听到它的叫声,人们就会皱眉,对乌鸦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反感和鄙视。有的地方甚至把乌鸦当做邪恶的化身,认为它会给人带来灾难,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乌鸦是可憎、可恨、可怕的。因而,人们把驱赶、捕杀乌鸦当作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乌鸦是不祥之鸟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原始居民在探索宇宙万物奥秘的过程中,企图借助想像中的力量改造恶劣的生存环境,于是诞生了解释自然的神话。乌鸦是不祥之鸟的原始信息,就出自于这些玄想的神话之中。在中国神话系统中,曾经有过一个“十日并出”的酷热时代,当时“焦禾稼,杀草木”(《山海经・海外西经》),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于是“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楚辞・天问》“羿焉日,乌能解羽”王逸注)人们因此确立了日载于乌、日中有乌的认识,也产生了乌鸦为害人间的意识――“十日并出”的责任在于载负太阳运行的乌鸦不守轮流飞行的规则,一起跑了出来。“留其一日”的载负者,是给人类带来温暖与光明的“金乌”;它的降落世间的同类,则是祸害人间的罪魁。人类跨进文明时代后,这种认识依然随着上古神话代代流传而保留了下来,并逐渐沉淀为乌鸦是不祥之鸟的俗信。
2 乌鸦在日本的形象内涵
与中国人的普遍看法不同的是,日本人认为乌鸦不仅聪明, 而且它还是通灵的鸟, 是天神降临时的导向鸟,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把乌鸦奉为神灵。例如日本的鸟山市,就由乌鸦拯救了这个城市的传说而得名,其“ 市鸟” 也是乌鸦; 还有在大山市仁王堂公园供奉有“乌鸦天狗铜像”,并有相应的传说;在奈良县明日香村キトラ古坟中,天棚的太阳壁画中也有乌鸦的身影;日本最古的历史书籍《古事配》的记载中,乌鸦是操纵太阳的神灵的使者,是引领人们寻找幸福的导向鸟;在日本,有一首童谣就叫《乌鸦之歌》,曲调歌词有趣,在小朋友中流传甚广。除此之外,《乌鸦家的面包房》也是大家熟知的儿童故事;《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卡夫卡”的意思就是乌鸦;日本的乌鸦在公园里,通常享受着和鸽子一样的待遇。
对于乌鸦的尊敬,可以追溯到日本第一代天皇,即神武天皇。据日本古书记载,神武天皇在东征时,进入和歌山县熊野一带的山林中,迷失了方向。天神派八咫乌(一只三脚乌鸦)为他引路,破解迷阵,走出了熊野山。从此,日本人视乌鸦为“神鸟”、“吉祥鸟”。以至日本足球协会都采用八咫乌图案当作会徽,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日本队员的球衣上都绣着八咫乌。
3 中日熟语中乌鸦意象的对比
在中国关于乌鸦谚语中,乌鸦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反面形象,想到的总是恶势力和不祥之兆。例如:
①天下乌鸦一般黑:又作“天下老鸹一般黑”,比喻世上的坏人和坏事都一样坏。
②粉刷的乌鸦白不久:比喻假装的敌人不可能长期不暴露。
③凤凰不入乌鸦巢:比喻好人不和不三不四的坏人混在一起。乌合之众:比喻像乌鸦一样的聚集在一起的无组织纪律的群众。
④鸦雀无声:又名鸦默雀声、鸦雀不闻、乌鹊无声,比喻十分静幽,没有一点声音。
⑤信手涂鸦:随意无规律的乱写乱画。
但是,在日本的谚语里,乌鸦的“待遇”可要好多了,大多带着中性色彩,较少用作贬义,常见的有:
①「の行水(像乌鸦淋水般地快速沐浴)
②「今いたがもう笑う(破涕为笑)
③「(光阴似箭)
④「の争う(围棋战)
⑤「の真似をする(画虎不成反类犬)
⑥「のの白くなるまで(海枯石烂)。
此外,由于乌鸦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日本,和乌鸦有关的用来判断天气情况的谚语也多得惊人,这种情况在中国却没有出现。例如:
①カラスが ぐは雨の兆し
②カラスが群集すると雨
③カラスがに急 ぐ は雨
④カラスが群れ 乱れ てけば雪
⑤夜カラスがのくときはがち
⑥カラスが南方にベ ば雪
4 诗歌与俳句中乌鸦意象的对比
在汉文诗词中,许多文人骚客虽然也常用到“乌鸦”,但其意象多与“黄昏日暮”有关联,总含有凄惨悲伤、灾祸甚至死亡的意味,被人们唾弃。例如:
①苏轼《绝句三首》诗:“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
②李商隐《隋宫》诗:“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③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鲁迅《无题》诗:“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⑤周邦彦《琐窗寒》词:“境柳啼鸦,单宁伫立,小帝朱户。”
⑥《长相思慢》词:“怕上高楼,归思远,斜阳暮鸦。”
以上几例涉及乌鸦的群聚、声音及象征性,但是没有一处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在日本,诗人也常常在诗中提到乌鸦,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俳句中也少不了有关乌鸦的内容。著名的俳句诗人就写有:
①かわかわと大きく ゆる寒 ,小をへ る茶店や松の下(高浜虚子)
②たベきてとんとんくの子(高野素十)
③天の原和田の原より初(阿波野青)
俳句诗人笔下的乌鸦各具风格,神态各异,少有凄惨、荒凉之感,可见日本人对乌鸦的喜爱。
5 总论
综上所述,乌鸦在中国和日本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分别反映了两国对乌鸦的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的乌鸦文化内涵分析和对比,表明中日两国文化在同一物体中存在着文化内涵的差异,所以我们在研究中日文化时,不仅要注意两国的共同之处,还要关注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只有增加对各自文化特点的认识,才能提高我们对两国文明的充分理解,才能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避免或减少尴尬和不愉快的语言文化冲撞。
参考文献
[1] 李燕.乌鸦在日本[J].日语知识,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