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效益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范文1

[关键词]环氧树脂成本效益

提高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历来都是我国工程界十分关注和不断探索解决的主要课题。由于钢筋混凝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缝隙或空隙,使得其内部的钢筋在盐水等腐蚀介质的侵蚀下,产生锈蚀现象,尤其在沿海的港口码头,跨海大桥和需要洒盐水除冰雪的机场及高速公路等设施中更为严重。锈蚀在钢筋表面产生的氧化铁皮,体积膨胀几十倍,导致混凝土开裂,保护层剥落,钢筋更加暴露于腐蚀介质中而使钢筋锈蚀速度加快。近年来,由于钢筋锈蚀而使建筑物还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提前破坏,甚至发生灾难性后果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钢筋锈蚀的防护问题,已经受到我国工程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973年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桥首先使用了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技术来处理钢筋锈蚀问题至今已有30多年了,由于环氧树脂涂层钢筋能够非常有效地延长结构物的使用寿命,目前,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技术已被美、日、欧,以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并规定在恶劣环境中的工程必须使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而我国经过试点也在北京首次采用此技术,所以,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技术作为钢筋防锈蚀的方法也必将在我国逐渐采用。但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必将增加工程的投资成本,这里对成本的增加进行量化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一、原材料成本分析

环氧树脂涂层钢筋,就是在工厂经钢筋表面预处理(喷砂除锈)—钢筋加热—静电喷涂—净水冷却—质量检查而在钢筋表面喷涂一层环氧树脂保护膜的钢筋。钢筋表面预处理是将钢筋送进密封室内做喷砂除锈,并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以保证涂层与钢筋的粘结性。处理后的表面不得含有氧化物有害物质,以及结疤、尖角、毛刺等影响涂层质量的表面缺陷。表面处理合格和清除灰尘后的钢筋随即进入加热装置室内,通过感应加热炉加热,使表面达到一定的温度。加热过的钢筋进入静电喷涂室中喷涂粉末环氧树脂,粉末在钢筋表面熔融形成一层均匀薄膜,若干秒后固化,冷却后便在钢筋表面形成惰性的优良防腐蚀保护层。和普通的钢筋相比,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需要经过以上各道工序的处理和在钢筋表面喷涂了一层厚约0.15mm~0.30mm树脂漆,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原材料的成本。现在市场每吨钢材的价格表明,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比采用普通钢筋的原材料成本高大约一倍左右。二、施工成本分析

但从总体上看,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施工并不是很复杂,我国根据试点工程情况和国外的应用经验证实:一般素质的施工队伍,经过技术交底后均可胜任。但由于环氧树脂钢筋表面的树脂涂层很容易破损,因此,为避免吊索与钢筋间因挤压、摩擦造成涂层的损坏,需要采用高强度的尼龙绳或麻绳为吊索;涂层钢筋在储存时为避免紫外线照射引起涂层的褪色和老化需要在其上部覆盖黑色的塑料布。因此在运输、保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增加一部分人工费和材料费。涂层钢筋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保护涂层,需要采用弯制专用套管,以及在操做平台表面加铺布毡垫层;涂层钢筋在连接过程中,也需要较普通钢筋稍微复杂的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钢筋涂层有损坏的部位,还需要采用专门的修补液进行修补。这些方面都需要增加一些施工成本。总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由于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采用,需要增加的施工成本约使整个施工成本提高25%。

三、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黏结锚固性能对成本的影响

影响涂层钢筋的黏结锚固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主要包括:

1.涂层厚度的影响:当钢筋直径不同时,筋径越大及涂层越厚,黏结强度降低越大。

2.钢筋外形的影响:涂层钢筋的粘结锚固性能随肋部与钢筋轴线夹角的变化及螺纹的陡缓而变化。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影响:保护层厚度的增大粘结锚固性能也增加。

4.涂层钢筋弯制形状的影响:带弯钩或弯起的比直钢筋好。

5.混凝土的强度及箍筋的约束影响:随混凝土强度增加,其黏结锚固性能提高,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黏结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另外,有箍筋约束的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黏结强度相对于没有箍筋约束的明显提高。

效益分析范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mparison of the benefit before and after separation from monitoring functions and enforcing functions of public health center. Methods: To select data reports during 2004-2010, conduct analysis by ratio analysis and QoQ. Results: input-output shows an increasing state.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bed occupancy rate, the total expenses, medical expenses, fixed assets,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and health technicians are 14.45%, 100.09%, 25.21%, 82.69%, 5.05% and 6.93%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outpatient, the number of discharges, bed turnover rate, annual per capita revenue of employees, annual per capita of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per capita of physicia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25.55%, 18.55%, 29.25%, 12.26%, 18.19% and 19.21%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rate of income over expenditure and total asset turnover show annual negative growth, they are 11.2%, 3.23% and 5.9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o further rationaliz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separation from monitoring functions and enforcing functions, reasonable investment assets, reduce the cos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improve the operating assets efficiency.

关键词: 医院;管办分离;效益分析

Key words: hospital;separation from monitoring functions and enforcing functions;benefi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315-03

0 引言

管办分离是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实现健康公平目标,行政监管主体与公立医疗机构举办主体之间关系的适度分离措施的总和[1]。2005年4月4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本市市级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改革的方案》,同年9月9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正式成立。申康中心是市政府设立的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是市级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和政府办医的2个责任主体,23家三级医院划归申康中心管理,其中所管辖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公卫中心”)于2004年11月落成启用,由原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除市区门诊部外)整体搬迁至金山,是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核定病床500张。本文通过以公卫中心为例,对比管办分离前后相关探讨管办分离及其效益。

1 资料来源

采用医院报表的方法收集2004~2010年7个连续年度的数据资料,包括医疗服务、结余和风险管理、资产运营、成本管理、收支结构和固定资产、人力结构等指标。

2 分析方法

①比率分析法。

②环比法。

环比增长率=(an-an-1/an-1)×100%,a为生产率值,n为年份。

3 结果与分析

3.1 医疗服务指标

3.1.1 成本管理指标

诊次费用=门诊收入/门急诊人次数

效益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土地整治; 耕地评价; 水土平衡; 效益分析

前言

灌溉是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自流灌区,目前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是以黄河灌溉为主,井灌次之[1-3]。近年来全球变化,水资源危机加重,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河套灌区引黄农业用水受到节制和压缩。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需要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治能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减水资源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4-6]。

土地整治规划项目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活动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7-8]。本文课题来源于属于2014年度高标建设项目,项目区总面积为2014.45hm2,共有东西两片,建设规模为1866.97hm2(东片区1418.96hm2,西片区448.01hm2),其中,新增耕地东片区141.78hm2西片区33.84hm2。通过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性分析,实现土地整治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1. 研究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德岭山镇兴丰村,其中东片区西起708县道,东至兴丰村与红旗村的交界,南起红旗路,北至丰济渠。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0'49.4"~108°15'41.5",北纬41°14'26.3"~41°16'33.2"。西片^东起东退水渠,西至张三明圪旦,北起北大渠,南至乌加河总排干。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7'23"~108°09'49",北纬41°13'04"~41°14'43"。

项目区主要农作物品种有玉米、葵花、小麦等,项目区涉及兴丰村一个行政村,总人口1600人,耕地总面积21061亩,项目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业种植以玉米、葵花、小麦等为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7500亩,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0%,葵花占总耕地面积的60%,小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种植方向主要为南北方向。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项目属于2014年度高标建设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主要是实地1∶2000土地利用地形图,乌拉特中旗国土资源局提供的2012年12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乌拉特中旗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运用方法有最小限制因子法、指标体系法和平衡分析法。

3. 土地整治效益分析

3.1 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

目前项目区耕地等别为4、6、7、9、10,占耕地面积比例分别为8.23%,24.64%,38.44%,18.73%,9.96%。依据等级划分,项目区耕地大部分为中等地,低等地和高等地所占比例较少。项目区水浇地水源不稳定,存在轻度盐渍化。

(1)新增耕地来源

项目新增耕地分析是在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合法合规性、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查明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确定新增耕地的位置[9]。通过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分析和建设后的工程布局情况分析,预测性的确定各线状地物的占地数量,最终确定项目区整治后新增耕地的数量。经综合分析,项目区最终确定新增耕地175.62hm2,新增耕地率9.41%。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见表1。

(2)新增耕地评价指标。在充分调查、了解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参照乌拉特中旗定级与估价数据库,选取水分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沙化、风害、生态退化可能性共7个评价因子,进行项目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项目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采用类等型三级划分体系。土地适宜类是分为宜耕和不宜耕两大类;适宜等仅对宜耕地划分质量等级,将后备资源划分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适宜型在适宜等下,按其限制因子的限制程度划分(见表2)。

(3)评价结果。综合分析以上评价因子,7个评价因子中3个A1、3个A2,一个A3,不存在限制型指标N,按照评价体系及方法,确定新增耕地属于宜耕三等地。其中,水分限制等级为A202。有效土层厚度限制等级为A203。土壤质地限制等级为A204。整体坡度

3.2 水土资源平衡性分析

3.2.1可开采水量分析

项目区地下水埋藏深度20m~30m,根据项目区原有井记录,单井出水量为80m3/h~120m3/h。项目区内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主要来源为:降水入渗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渠灌回归补给量和山前与区外侧渗补给量。

项目区地下水年可开采量是以区域地下水均衡计算理论为基础得出的,其实际可开采量取决于投资开发利用的程度,由布置的机井数量、单井的出水量、井群的干扰系数等参数决定,还要考虑作物的灌水延续时间。

经计算W1=2.77万m3/a,W2现状年13.59万m3/a,规划年10.99万m3/a,W3现状年111.05万m3/a,规划年85.6万m3/a。因此,项目区地下水总补给量=W1+W2+W3+W4=1420.61万m3。按开采系数0.75计算,则项目区地下水年可开采利用水量为1065.44万m3。

3.2.2供水量分析

黄灌区灌溉面积规划年14140亩,现状年12848.81亩,增加了1291.19亩,但供水量不变,因此主要考虑井灌区现状年与规划年的供水量变化。

(1)井灌区现状年供水量分析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表3),项目区现状有40眼机井,正常运行25眼,其他15眼机井由于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运行。现状机井单井出水量为80-120m3/h,按照单井供水时间为22h/d,12d/次,每年灌溉4次,年供水量为211.20万m3。

(2)井灌区规划年供水量分析

通过项目的实施,对现状不能运行的机井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40眼机井全部利用,单井出水量为80m3/h~120m3/h,按照单井供水时间为18h/d,9d/次,每年灌溉4次,年供水量为424.14万m3(表4)。

3.2.3需水量分析

(1)根据上述的现状年灌溉方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现状年总需水量为831.37万m3。其中:东片区井灌区需水量为229.01万m3,黄灌区需水量为388.70万m3;西片区井灌区需水量为106.70万m3,黄灌区需水量为106.97万m3(表5)。

(2)根据上述的规划年灌溉方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规划年总需水量为583.62万m3。其中:东片区井灌区需水量为146.28万m3,黄灌区需水量为292.33万m3;西片区井灌区需水量为66.50万m3,黄灌区需水量为78.51万m3(表6)。

3.2.4平衡分析

根据现状年和规划年的供需水量分析得出井灌区和黄灌区的水资源盈亏情况(如表7)。井灌区的东西片区现状年均缺水,因此规划年东片区的供水量大增,满足缺水需要,西片区规划年供水量变化较小,供需相对平衡;黄灌区供水量没有变化,东西片区的土地需水量由于井灌供水量增加,S灌需水量自然降低。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土地整治,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175.62hm2。整治后前项目区低等地比例为11.12%,中等地的比例为63.08%,高等地的比例为25.51%。项目区整治后,新增耕地质量等级多为中等地和高等地。整治后项目区中高等地的比例最大,占耕地面积63.08%;高等地次之,占耕地面积28.69%,低等地8.23%,由此可见,项目区逐渐成为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区耕地质量有很大提升空间,作物产量提高20kg-50kg,产量比系数增大,经济效益不断改善。

井灌区项目区现状年缺水124.51万m3,通过机井改造,输配水管网等节水灌溉工程措施,水利用率有所提高,由原来的0.592提高到0.855,水量可以满足项目区灌溉要求,可使项目区节余水量211.36万m3。

黄灌区规划前后供水量未发生变化,但是通过衬砌渠道等工程措施,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规划前的0.63提高到规划后的0.77,现状年黄灌区可盈余水量149.34万m3,渠道衬砌后,灌溉水利用系数增加,渠道渗漏损失减少,规划年黄灌区可盈余水量274.16万m3,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可节约水量124.83万m3。

4.2 讨论

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到完成的阶段中,可以达到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0-11]。项目区以农业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灌溉与排水配套设施建设、小区域综合治理、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工程、水利灌溉等工程措施,把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树成林、路相通、渠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

在项目完成的一定时期内,土地整理会对区域内土壤、水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由于土地平整、灌溉规划、道路布置对原耕作土层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壤的基本性状可能变差,因此需要在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通过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的方法促进土壤改良,加强土壤水肥管理,提高耕地肥力。

参考文献:

[1] 杨伟,谢德体,廖和平,潘卓,朱琳,李涛.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3,07:219-229+298.

[2] 傅国斌,李丽娟,于静洁,刘昌明. 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潜力的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2003,01:54-58

[3] 耿庆玲. 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及其匹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

[4] 关全力,刘维忠,余国新.新疆农业水土资源平衡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2:33-36.

[5] 南纪琴,王景雷,陶国通,肖俊夫,刘战东,宁东峰,秦安振. 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2015,05:41-45.

[6] 周婷.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7] 黄辉玲,吴次芳,张守忠.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12,06:240-246.

[8] 林艳丽,闫弘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64-167.

[9] 周婷.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效益分析范文4

【关键词】风险预防原则国际环境法国际习惯法成本——效益分析

一.风险预防原则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日益腾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我们每天处在一个无法衡量风险系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从非典到H1N1,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这些都一直在告诉我们,风险是时刻存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大自然的无情和新技术的适用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应对各种天灾或者人祸造成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预先防范风险成为当今许多政府的必然选择,法律意义上的风险预防原则也随之而生。

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环境法中“vorsorgepnnzip”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到区域环境条约中,如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发表的《伦敦宣言》就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保护北海免受最危险物质的有害影响,即使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以控制此类物质的进入,这是必要的”。《伦敦宣言》也就因此而成为第一个明确阐释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文件。

对于风险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的完整定义在国际习惯法上尚无确定的表述。但是诸多学者均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第15项原则作为其较为权威的表述,即“为了保护环境,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将风险预防方法广泛运用。只要存在严重的威胁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就不能被作为一个原因来推迟采取阻止环境退化的成本—效益措施”[1]。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其来自l998年《温斯布莱德共同宣言》:当一项活动对人体的健康或者环境产生危害的威胁时,即使有些因果关系没有得到科学上的充分确定,也应当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活动的支持者而非公众承担证明责任。[2]在其他国际条约中也还有诸多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例如《联合国世界自然》中规定:“当潜在的不利影响为充分了解时,活动不应进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前言部分论述到:“当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或丧失的威胁时,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应被用来当作阻止‘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小化这种威胁’的理由……”[3];其他还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赫尔辛基公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定义都大同小异,均旨在表述:科学并不能永远扮演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以有效保护环境的角色,过度依赖科学证据可能会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缓不救急,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科学上的依据尚未充分时,也应当适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免危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因而,风险预防原则便是要求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那些明显的确定的危险,而且对那些较小的缺乏科学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也应谨慎处之。

虽然说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一项原则,并且在诸多国际条约中都有其存在的影子,对此有学者评论到:“1990年以后的国际环境法文件几乎都采纳了风险预防原则。”[4]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确切表述还尚未形成,由于各国的立场、利益各异,国际间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定义、实质内涵、适用要件乃至其国际法地位均欠缺共识。所以,在国际上对于该原则的实际运用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努力的空间。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条件

正如前文所述,风险预防原则仅是一个大的框架体系,具体的内容还需要不断地填充,所以在适用上还存在模糊性。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法律裁决上的不确定或者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则,许多学者均提出了几项在其适用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条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科学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目前科学家对于人类活动对未来各种可能的情况还不能给予充分肯定,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后的全球与地区效果、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都属于科学的不确定性问题。风险预防原则的前提是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对某种活动或事物的危险或损害没有科学上的肯定性结论。鉴于这种危险的可能存在,我们理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阻止这种危险的发生。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根据常理推断,一项活动理应会造成某种环境风险或危害,只是欠缺明确的科学证据来证明该风险是否会发生;其二,某种风险将会发生或可能已经存在,但无法证明造成该风险的原因为何,即所谓的因果关系不明确。[5]

第二,风险评估的必要进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风险的不可避免,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风险的系数值进行一定的评估,即对哪些风险应当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准确的衡量。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风险阀值,[6]也就是说在哪一个维度范围内应当采取风险预防原则,在阀值之上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阀值之下则可不作为。当然,阀值并非确定不变的,会随着每一项活动危险性增加的来降低其系数值,即高风险低阀值。

第三,成本——效益分析。有学者指出: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过度强调风险预防原则,将可能牺牲其它社会福祉,因此,如将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纳入考量,对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将会是一种高成本的风险管理模式。[7]简单来说,就是运用风险预防原则来阻止某一活动的进行时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收益,包括经济的或环境的。风险预防原则似乎是保护一种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形免遭疾病、意外事故以及死亡风险,但是它是一种粗略的、有时是建立那些各个目标的不正当的方法,这不仅是因为它可能甚至已经被强制运用在某些情况下,其中,风险预防原则很可能会伤害到子孙后代,损害而非帮助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8]对此,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也有所体现,其表述为: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必须是符合成本效益的以符合全球的利益。由此可见,在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适用时,一定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确保收益大于成本。

第四,举证责任倒置和严格责任原则的运用。即在对该项原则适用与否的问题上,应该由开发者负担证明他们的行动将不会引起严重的或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害的举证责任。毕竟开发者掌握着较为全面的资料信息,加之通常开发者都是社会的强势方、经济基础扎实,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相对人掌握的信息相对匮乏,地位相对较低且经济基础薄弱,故很难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如果按照传统的举证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相对人将会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承担败诉的风险。所以,在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过程中应采用举证责任倒置,有开发者承担举证责任,以此保护处于不利地位的相对人。也就是说,风险预防原则使环境案件的举证责任倒置了。同时严格责任原则的适用保障了举证责任的倒置,也激励了预防可能会产生不确定的环境影响或后果的活动。

三.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法地位

目前学界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法地位还存在一定争论,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认为风险预防原则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认为风险预防原则不是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认为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对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根据《国际法院公约》中的相关规定,国际习惯法必须满足两个要件:“常例”与“法律确信”。推之,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为各国所普遍适用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指导性的规则。

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风险预防原则已经被诸多法律文件所援引,且法院在一些判决上已经对此加以适用,例如在“MOX核燃料厂案件”中的运用。此外,虽然说风险预防原则总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软法的性质,但是软法也是法律,也应该为各国所遵守,某些国家不遵守该项原则,是其不履行义务的表现,并非是该原则不具有约束力。

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确认为,虽然一些法律文件中对此有所表述,但是十分模糊和空洞且不具有公信力,且各国对此尚未达成一致,所以不能满足其普遍性的要求。加之,其作为软法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因此,在其被完全接受之前,不宜作为指导性的规则成为判决案例的依据。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第三种观点,即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本文也持这种观点。具体依据如下:[9]

首先,从国际条约来看,《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里约宣言》、《鱼类协定》等等都对此原则有所表述,但是其内容仍不统一,这对于此原则的适用必然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国际条约是国际习惯法存在的权威证据,但是不能据此就将不具备统一性的原则援引为指导性规则,否则将造成司法的不确定性。其次,从国际判例来看,目前对于该原则的适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案例:“MOX核燃料厂案”、“南方蓝鳍金枪鱼案”、“新西兰诉法国核试验案”、“荷尔蒙牛肉案”、“匈牙利诉捷克盖巴科斯夫——拉基玛诺大坝案”。这些案件中均没有直接表述为“风险预防原则”,而大多表述为“谨慎与慎重(prudenceandcaution)”或者“风险预防方法(approach)”[10]。

最后,从国内立法及实践来看,国际习惯的形成需要有足够数量且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国家实践,这并不是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存在如此实践,但至少部分国家应具有此种实践。[11]德国和瑞士最早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规定,随后,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也对此作出相关规定,各国的司法实践也表明,该原则正在被广大法院运用来作为裁判的依据。

由此可见,风险预防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国际习惯法基本原则的要求,但是由于尚未达成共识导致把其直接归入为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过于草率,并且其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尚需各国统一,所以将其认定为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基本原则最具有合理性。

四.发展中国家在风险预防原则之下的“窘境”

从表面上来看,无疑风险预防原则起到预防性的作用,减少了一些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可是由于该原则在适用上的不确定性等相关因素,可能导致处于不利国际环境中的发展中国家会因此而遭受发达国家的压制。主要表现为:

第一,科学上的不确定成为借口。由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对于社会上的每一件事物不可能达到完全的了解,不确定性不可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完全消失,而且不确定性都是主观的评判。对于未来的决定,无论其大小,常常不得不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一直等到不确定性完全消除才做决定,实际是对现状的含蓄支持.或是维持现状的一个借口。风险预防原则就可能成为这样的借口。加之,发展中国家的财力、物力均不能与发展中国家堪比,所以该原则很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阻止某些措施实施的借口。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滋生。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发达国家设置的高壁垒,发展中国家一直都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如果加之风险预防原则的滥用,必然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WTO的荷尔蒙案例中,美国认为欧盟有阻止海外进口的倾向,因为欧盟禁止牛肉进口,原因只是基于对牛饲料中荷尔蒙含量的担心,而这种担心又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不管是人、财、物方面都如此强大的美国都面临着这样的贸易壁垒,那么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又如何争夺自己的席位呢?有人主张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即使被指责为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所不惜。但是,披着环保外衣的贸易保护主义却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因为它破坏了环境风险评估系统的根基。如果基于经济的原因而忽视有关风险预防原则的科学结论,那么距离完全意义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就不远了。

第三,风险预防可能带来新的风险。风险预防原则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风险,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时应用风险预防来阻止相关措施的实施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风险。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相关产业采取措施,可发达国家却以风险预防为借口阻止其运行,潜在的风险被避免了,可发展中国家因此而遭受的损失风险或许比实施该项措施还要更加巨大。最好的例子就是核电站的建设。尽管运营良好的核电站为那些旨在提高核电站安全系数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支持;然而,一座核电站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还是不确定的,于是有人认为潜在的危险足以使我们采取措施停止核电站的运行。这样,核电站的风险是被消除了,可取而代之的火电站却有可能造成更危险的局面。预防措施本身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没有零风险的午餐”。风险预防原则还可能阻碍那些旨在解决风险的科研工作的开展,因为根据风险预防原则,假如初次实验失败就意味着放弃。[12]

五.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中国如何应对风险预防原则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绿色文明的号召之下发展着我国经济,在绿色GDP的引领之下一步步向发达国家靠拢。在风险预防原则的旗帜之下,同时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言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所以适时地引入风险预防原则无疑会对环保、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加之,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领军国家,在诸多条约都对风险预防原则加以阐述的大前提下,我国不可回避地要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正如上文所诉,在风险预防原则面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为了极大程度地克服这些不利,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新的考验。具体应对之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在与大国相抗衡的国际环境之下,如果总是被大国牵着鼻子走,难免会成为该原则的牺牲品。所以不断发展科技,建立自己的评估模式成为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告诉大国,我所施行的每一项措施都是有科学依据的,都不会达到相应的风险阀值之上。在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总是凭借着自己的科学权威地位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可是这也往往为大国推行其政策披上合法的外衣。正如现在讨论火热的温室效应,究竟是大国的诡计还是实施如此,一直都是大国在说了算。所以,建立自己的评估体系,完善自己的科学技术,不断争夺自己的话语权,为自己的国家谋福利。

2.综合考量成本——效益分析。在对某项活动是否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的评估中,必须考虑到该项活动的收益,或者说是禁止该项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所以在作出每一项具体决策之前,都应该将社会的、经济的因素考量进去,不断地运用新的科学观点来对自己的决策加以考量,使得在应对发达国家的反驳上占有更加强势的地位。这样,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增强了管理者的责任感,也增强了管理过程的透明度,使得风险预防原则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效益分析范文5

关键词:土地储备;融资;土地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68-01

土地储备是指地方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征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我国的土地储备融资是在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发展,我国对土地资产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如何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利用和支配好土地资产总量,不断地发挥土地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优化融资渠道,已成为土地储备机构人员面对的首要任务。

1 土地储备当前的现状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为解决当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而产生的。它是一种用地制度的创新,体现了城市土地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的市场新机制。在很长的一定时期内,我国采用行政手段配置和管理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呈现出粗放型的特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功能布局混乱等问题长期存在。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城市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储备制度是地方政府和国土部门顺应土地市场调控的需要所进行的土地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随着各地各级土地储备机构的成立和运作,通过实施土地收储及拍卖,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制度的变迁,都需要相关的制度予以相应的完善和匹配。土地收储制度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土地制度和房地产开发制度的安排下,这些问题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1)土地收储为开发商大面积圈地提供了捷径,造成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2)土地收储机构往往大量利用银行的授信贷款、抵押贷款等各种渠道的信贷资金收储土地,是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3)地方政府土地储备政策制度不完善,由于国内土地收储工作开展较晚,各地储备工作开展不均衡。如土地收购的成本核算及价格确定等法律依据不健全以及资金筹措、运用和风险机制不够完善等,都给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带来阻力和困难。因此应尽快出台详细政策法规,使收储工作能够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更好地优化土地资产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 土地储备成本构成

土地储备成本是指储备和开发再利用一定数量的土地所需要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购补偿费。在收购实施某一土地实施之前,应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补偿,若储备地块涉及集体土地,根据《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必须在将土地由原集体所有征为国家所有的过程中,向被征地村和被征地农民支付相关的征地补偿费和征地税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等。必要时可进行预评估,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发生的补偿费用,做好成本预算。(2)拆迁户补偿费。拆迁房屋应对被拆迁人进行补偿安置,动拆迁成本是事中成本控制的关键。在动迁过程中,要在确保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被拆迁入来说,拆迁补偿费是其失去房屋和土地使用权应得到的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做到合理评估,确保老百姓利益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土地收储成本。(3)其他费用。市政基础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关费用;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中发生的费用;土地开发管理费;不可预见费及财政和土地主管部门核定的其他支出费用。

3 土地储备创造效益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储备是政府调控土地一级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如何科学控制土地储备成本,对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化解土地储备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地储备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公营事业机构,应该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基础上,更应该承担起成本控制的责任。土地矿产储备中心应严格按照规定对土地储备实行计划管理,根据每年年初编制的年度土地储备计划,为全年土地收储做好相关工作。影响土地储备成本的因素较多,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储备机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储备规模,政策变化等因素。因此在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前,储备机构组织人员应按照土地储备计划,对拟收购储备的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委托有资质的评估公司进行公平合理收储评估,严格按照依据评估标准及补偿标准制定收购合同,和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收购合同,经过平整后的土地进入土地储备库,然后供给市场。整个土地储备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土地收购和开发再利用程序运作,杜绝各个环节中腐败现象的发生。收购储备工作人员应明晰职责、控制好土地储备成本;合理利用储备期间闲置土地;灵活采取多种收购储备方式减少资金的占用;既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又为政府创造了经济效益,还为土地储备积累了资金,可谓一举三得。

4 结语

提高储备机构人员管理水平和加强土地储备成本控制,才能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效益分析范文6

【关键词】进口原油;来料加工;效益分析

一、前言

现阶段,在对我国成品油市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较大的价格差异存在于终端零售价和成品油批发价之间,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炼厂的经济效益,全面亏损现象在我国国内炼厂中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来料加工复出口业务的出现,有效改善了这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进口原油来料加工效益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口原油贸易方式和政策

贸易方式在进口原油中主要有3种:分别为来料加工、普通贸易和进料加工。其中,来料加工即加工贸易,料件是由境外进行无偿提供的,在境内对料件进行成品加工,最后再向境外进行运输。境外企业拥有成品和料件的所有权,加工费是境内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要经济效益来源。

在税收政策方面,较大的差别产生于进料和来料的加工方式当中:一方面,从进料加工的角度出发,免税进口是进料加工原油的特点,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对任何包含消费税和关税在内的税负进行缴纳;另一方面,消费税和增值税需要对出口产品进行征收。针对没有出口的产品,海关需要对进口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进行补征。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应用了来料加工的方式,那么外商是提供原油的主体,加工企业不需要花费任何资金对原油进行购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效益以加工费为主,增值税和消费税是可以在货物出口过程中实行免征的。因此,根据我国现有的税收正常,进料加工方式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费支出要远远高于进口过程中产生的水费支出。因此,现阶段,炼厂经营过程中,应用来料加工的方式,在成本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三、进口原油来料加工效益测算

1.来料加工效益测算思路

在对一般贸易和来料加工两种经济效益方式进行对测算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对来料加工方式的优势进行准确的判断。

某海洋石油贸易公司是我国某炼化公司展开来料加工业务的委托方,在这一业务开展中,炼化公司可以获取一定的来料加工资金,同时还可以从中获取部分成品油国内外差价中的效益。此时来料加工与以物换物的方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换取进口原油的过程中,是应用出口产品来换取的。换入物和换出物之间的价格差异就是进口原油来料加工增利。此时国内外出口产品之间的差价增利同进口原油采购成本之和就是来料加工的收入。

2.来料加工效益测算基础

现阶段,我国原油成本已经逐渐达到了国际标准,但是我国原油领域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国家管控的背景下,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中,近年来炼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政治不断下降,部分企业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亏损现象,而现阶段,炼油企业要想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从提升产品价格和降低原油成本两个角度出发。

在测算来料加工效益价格的过程中,首先假定某出口产品,将其国内外市场价格同原油的国内外市场价格进行有效对比,这一过程中,还应当明确产品的出口顺序,这一顺序应当对出口产品成本进行充分的掌握,并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本文所涉及的产品出口顺序如下:排在第一位的是石油焦,因为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最高;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煤油和柴油,而成本最低的就是石脑油。

3.来料加工效益测算方案

当市场上拥有较高的油价时,供货紧张的现象将产生于国内的汽柴油市场中,同时这两种产品的出口也将受到严重的限制,而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每年将产生210.55×104t的煤油产量,在国内进行销售的过程中,只为中航油提供服务,但是固定的数目产生于航空煤油销售配额中,因此国内市场只能够对120×104t/a的航空煤油进行消耗,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每年会拥有90×104t的航空煤油剩余量。此时需要对只出口煤油的来料加工方式产品方案进行应用,见表一。根据该方案,每年可以多创造出290元/t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我国现行的进口原油贸易方式和政策角度来看,同进料加工方式相比,应用来料加工方式,更有助于促进产品出口环节的减少,而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将面临较少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成本的减少,对于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来料加工与一般贸易两种方式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分析测算的方式得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积极加强了进口原油来料加工效益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明江,陈红,张晓光等.加工进口原油炼油厂的规划设计:原油选择及适应性研究[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3,31(4):280-283.

[2] 胡泊.JZP公司进口原油采购方案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5.

上一篇写小狗的作文

下一篇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