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开复演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开复演讲范文1
那么,演讲开场后如何克服紧张的心理呢?
1、演讲者应认识到紧张感是演讲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绝大多数的演讲者在演讲中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伴有紧张感,古今中外,许多着名的语言大师,如林肯、田中角荣、邱吉尔,他们的第一次演讲都是因紧张而以失败告终的。对此,演讲者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告诉自己:演讲的紧张心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但同时也是可控的。这正如许多短跑名将的情况一样,不管他们有过多少次比赛经验,不管他们取得过怎样的辉煌,但每当站在起跑线上准备起跑时,紧张感总会伴随着他们。并且实验已经证实:适度的紧张感有助于运动员的成功。从这个角度讲,适度的紧张感对演讲者也有益而无害,因为它能造成一种压力,迫使演讲者更认真、更慎重,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可能因素考虑得更周到、更详细,从而避免了盲目乐观、轻率从事的毛病。
李开复演讲范文2
这样的话在很多以谦虚甚至是伪谦虚为高贵品质的国人听来,很容易被理解为野心。但是对于这样的质疑,李开复说,希望自己为世界贡献最多,我觉得这应该不算是野心。“所谓最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你可以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有你的,一个是没有你的。如果有你的世界比另一个世界更美好,那么多出来的这部分‘美好’就是你的最大影响力。我所说的将影响力最大化并不是要做很有权力的人去影响全世界,而是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事情,让它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不同,变得更好。”
一颗想要有影响力的心
李开复一路目标明确,走得坦然。他曾经任职的三个公司苹果、微软和谷歌,可以说是互联网行业的龙头马首,这为他的影响力施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他似乎也非常珍惜和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这些平台,他会利用工作之外那20%的时间来写自己的博客,在网站上回复年轻人的提问,在中国各地大学的讲坛间穿梭。
当然,登上这种大公司的平台的人很多,并不是只有李开复一个。但是,想要成为真正的明星,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觉悟。于是,一颗想要有影响力的心成_了李开复最明显的特征。他说,自己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那时候就把impact(影响力)作为我的人生目标,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在我看来,这种影响力应该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甚至是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而事实证明,李开复在未来的生活中,一直不断地朝着最初的目标行进。
那时候的李开复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这在世人看来应该是相当有影响力可能性的一个专业。然而,抱着影响世界的想法的他,此时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换专业,从此投身IT行业。
回顾这段往事,很多人都会问:从政不是比进入IT行业更容易释放自己的影响力吗?
李开复说,其实也不一定。“有人说政治家是很有影响力的,这么说没错,但要看谁去做,要看一个人的理想和天赋。比如说我没有做政治家的天赋,也没有这方面的兴趣,那么,在这个领域里我绝对不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反过来说,我做科学家,做影响别人的老师,我真的很有兴趣,我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它,那么在这个领域里,我反而能够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于是,带着这样一颗充满激情与热爱的心,李开复在1990年回到中国做了一件事,而这件事也开启了他的“青年导师”之门。那时候联合国提供了一个很特殊的奖学金,而李开复作为一个大学的助理教授,拿着这个奖学金来到了中国,在北京的几所高校和中科院里做了很多场演讲,反响热烈,同时也让他自己感触良多。
“那时候我29岁,那些大学生也不过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几乎是同龄人,但他们却让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差别: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他们和我一样聪明,甚至比我更努力,只是我有幸在美国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而他们没有,于是有了这样的差距。我觉得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我希望尽我的力量让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够尽快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是我最大的感触,也是一个契机吧。”
责任感催生影响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李开复在大学里至少做了300场演讲,还在“我学网”上为60多万注册用户释疑解惑,他甚至戏称自己是“不睡觉的铁人”。事实上,就像他说的那样,一个人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有对自己的,对周围人的,也有对国家的。
2000年,李开复调回微软的美国总部,没办法再做讲座,不可能再跟大学生做面对面的沟通了。但他不想终结自己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不想放下自己对所爱事业的责任感,于是,他就利用网络继续保持与中国学生的沟通。在之后的几年里,李开复依次写了“给中国青年的七封信”,把自己游历于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在世界顶缀科技公司的见闻和感悟,传达给高校的学子们。
对于李开复,这是对自己选择的一种负责。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对那些被你影响的人负责。“大学生们认为我有资格,而且也看到我帮助他们的诚意,而他们也有诚意愿意接受我的教导和帮助,所以,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回馈他们。还有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是靠大学生。我希望通过帮助他们,来尽到我对国家的义务,这也是我坚持要回国的原因。”
虽然要付出很多艰辛,事实上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但是李开复乐此不疲,他认为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有人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在李开复这儿,有心栽的花开了,而无心插的柳也成了阴。他的影响力甚至到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地步,就像无意中播下了种子,最后长出来的庄稼让他自己都吃了一惊。李开复曾经坦言,有很多重要人物与他相识,竟然都是被自己的孩子所引导的,这一点在最初他都没有想到。也正是因为这些,李开复愈发觉得,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做事,那么影响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李开复演讲范文3
一个众多VC(风险投资)觊觎的机会,美国中经合集团拿下没留任何悬念和余地。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谷歌引爆财经界,随即他创立的创新工场闪亮登场。
9月8日,李开复新闻会后的第二天,创新工场的牵头投资人――中经合董事长刘宇环还在回味,说这事“veryexciting”。
在VC界,刘宇环可称元老级的人物。从1992年将风险投资引人中国,协助过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投资,亲历过国内VC业的从无到有。《洛杉矶时报》曾撰文称他是“中国的John Doer”(美国著名投资基金KPCB合伙人约翰・杜尔),而2008~3月,John Doer来中国时却“气得要死”,他那么有名,中国却没人知道。
这次投资李开复,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刘宇环人生哲学和投资哲学的合二为一。
“我们不叫孵化器”
2009年9月7日,创新工场新闻会召开在即。在休息室,李开复把自己埋在一堆自传中,奋笔签名,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刘宇环西装笔挺,憨憨地笑,面对各媒体的轮番“问候”,他只是谦和地退避,然后指着李开复说:“今天的主角是他。”
私下里,李开复和刘宇环其实很熟稔,他们有10几年的交情。在刘宇环看来,李开复在谷歌工作不容易。“中国和美国的国情有很大不同,开拓市场就需要与总部方面顺畅沟通,这里面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他现在离开也算是功成身退。”
照刘宇环的话说,这回投资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机缘巧合。刚开始,据说李开复只考虑的是类似郭台铭这样的“大腕”。他们拿出500万、5000万美元,甚至更多的资金做投资,应该不成问题,“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人才。”刘宇环说,但有一天, “开复回家和太太偶然提起这个事,他太太说,找刘大哥谈一谈,他应该比较合适。”
8月8日,李开复来到旧金山和刘宇环及中经合团队商量谋划了一周的时间,“他分享他的经验,我分享我的经验,我们把不同领域的经验组合在一起,最后把这一个事情搞定了,这就是缘分。”
老实说,刘宇环可能也分不清这回的投资,到底是看重了李开复这个人多一点,还是具体这个事多一点,他干脆直接说,两种成分都有。李开复的能力毋庸置疑,无论在苹果公司、微软公司,还是在Google,在1T界的三个领域实现了职业经理人价值最大化。而刘宇环在投资领域,尤其在IT投资界,也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不论当年的新加坡创新科技,还是后来的美国第一商务,都是刘宇环靠经验和市场把握所做的创新型投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创新工场不是一家新风投或新孵化器的出世,而是一个创新。相比传统意义的VC,创新工场更加“亲力亲为”,将从招聘T程师、创业者开始,打造多个精英团队,在李开复的带领下,开发出最具潜力的项目,分团队对不同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直至项目成熟,剥离母体成立独立公司,甚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这是一个全新的风投模式。
惊叹和赞誉之外,也有质疑的声音。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创新工场实际脱胎于天使投资,而在中国天使投资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其实我们不叫孵化器,孵化器是误导。”刘宇环说这一新模式是经过论证的。在美同,李开复和他将模式确定下来后,便找来多位经验丰富的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论证,因为业界都想做云端,结果都没做起来,而看到李开复的想法后,都很支持。
“将来从创新工场里会走出一些新的品牌,风险是很小的,要不然也不会短时间内融资那么快,现在金融海啸,谁那么容易给你钱啊。”不过这一次,和刘宇环投李开复的还有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和陈士骏。“这是一个梦幻之队。”刘宇环大声说。
在刘宇环的北京办公室,挂着一条匾额,上面有六个大字:过程、缘分、分享。刘说,任何事情都是一个过程,“我和开复这次就是缘分,其实是分享自己的经验。”
国内风投成熟还得15年
中国的风险投资正处于扩充期,还要再走15年才会更加成熟。
在过去1年多里,刘宁环只投资了一家公司,幸运地躲过了金融海啸。
2年多前参加达沃斯会议时,刘宇环眼见“末日大师”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在台上演讲愤慨激扬,说大灾难就要来了,还和其他经济学家争论得面红耳赤,当时被笑话成“疯子”。而鲁比尼下台后,刘宇环就上前求教,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
从事风投20多年,刘宇环始终没有改变过投资公司早期的策略。在当下国内投资界,有一种现象很耐人寻味,原本一些号称早期投资的机构,在拿到大把的资金后,在眼花缭乱的机会面前,最后演变成了既是vc又是PE(私募股权投资)的综合体。
其实,一直不断有PE机构找到刘宇环,但他不为所动。因为,“PE的架构和投资哲学、团队与vc相比是另一个套路,如果要变动将涉及到很复杂的程序。还有一个顾虑是,中国PE不像美国,拥有一定的规则和章法,这样操作起来会有难度。”
也因此,刘宇环常被别人称为“极端保守”。这既让刘尝到了甜头,有时也让机会和他失之交臂。当初,新浪找到他想融资,但那时刘对B2c没有太多关注,而对B2B有兴趣,“结果压宝压在了后者,其实应该两边都压,当时还是太保守。”至今想起这段往事,刘宇环还心存遗憾。
投资20多年,经受了无数次经济上的起起伏伏,多次的循环之后,刘宇环对公司估值的把握似乎已经产生了直觉,在互联网还没有泡沫化的时候,一个很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就被他在最高峰的时候卖了。
在投资李开复后,刘宇环准备再次出手。在他的基金总盘中,80%左右的份额被安排在中国地区,“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比欧美都要好。”目前,他正在接触的两三个项目,分别属于医疗和新材料行业。
李开复演讲范文4
在
中国,提及创业导师,我们无法回避李开复。尽管李开复承认成功并不可以复制,但他还是一手打造了创新工场。创新工场的玩法有些另类:李开复自己在创业,而他的创业形式就是用尽可能标准化的模式去引导年轻人创业:让年轻人创业成本更低,创业成功率更高,拥有更好的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李开复既是技术发展方向的布道者、创业导师,又是精明的生意人。从2009年9月至今,两年半时间,关于创新工场的争议尽管从未停息,李开复还是做大了:他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到现在兵强马壮,核心团队40多人、工友200多人;钱越来越多,基金从最初的1500万美元,到现在已经到位的1.6亿美元和即将到位的7亿元人民币;地盘越来越大,除了北京海淀区政府提供的位于第三极大厦的2000多平米免租金写字楼外,创新工场还在2011年9月受邀正式进驻上海杨浦区中国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当然,项目也是越来越多、估值越来越高。创新工场投资孵化的项目和公司有39个,其中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打造的互联网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点心”据称估值已经达到5000万美元,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豌豆荚手机精灵”、社交问答网站“知乎”、轻博客社区“点点”也都进入了大多数年轻用户的视线……除了成为李开复的粉丝、创新工场产品的用户外,普通创业者究竟能从李开复身上及创新工场模式中学到什么成功经验?
不可复制的李开复
作为创业者,李开复从起步开始就是特殊的一个,可以说,他是站在云端上创业。他不仅有名校背景,还有在苹果、微软、Google的任职经历,他也深谙新媒体传播能量和传播技巧,并且善于制造话题,持久地吸引媒体的关注。新浪微博还在内测时,他就成了第一批名人用户,如今他已经成为新浪微博平台上商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名人,近1000万粉丝让无数圈内大佬艳羡不已……这些光环背后是巨大的资源,而创新工场实际上就是一个便于李开复整合、腾挪资源的平台。
2009年9月,在他辞职离开Google不到一个月,创新工场就启动了。他讲讲故事,就可以获得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等人1500万美元的支持;接着,他讲故事的故事被媒体广为传播;再接着,政府向他伸出橄榄枝……同样依靠讲故事,李开复早已在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了无比丰满的人生导师形象:十几年、300多场演讲,尽管话题并不深奥,甚至时不时重复,他还是用带有台湾腔的普通话向千百万大学生传递了他的真诚。其间,他通过给大学生写公开信的方式成功地布了七次道。粉丝能给偶像带来的不仅是被需要的巨大满足感,还有极富张力的商业价值。创新工场初创时,7000多份简历主要是冲着李开复的名字而来的。
2000年,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时,由于招聘需要,李开复与中国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但初次接触的感觉让他非常不好,许多很聪明的同学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成功与财富、地位和权力画上等号。“那段时间,我内心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件事:‘近百年来,中国青年终于能够接受先进完整的教育,能够有条件专心读书并成为时代的骄子,他们理应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但可惜的是,他们虽然有幸出生在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的智慧!’从那段时间开始,我就开始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应该马上开始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理想?当一些好心人听到我有这样的想法时,都竭力劝阻我,因为他们担心我会被别人指责为‘多管闲事’和‘好为人师’……”
作为精明的生意人,李开复创业成功了,至少离成功并不遥远;但作为创业导师,他并没有比同行走得更远。
“新iPad上市期间,美国科技博客Gizmodo搞了个恶作剧。他们拿着iPad2去采访,谎称这是新iPad,让对方谈谈使用感受。意外的是,拥有诸多苹果产品的受访者们居然无法发现真伪,而是纷纷感慨新iPad速度快、机身轻、屏幕华丽……”李开复不仅转了这个段子,还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雅虎朋友告诉我:雅虎搜索结果只要挂上谷歌品牌,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让他们非常郁闷!”同样让李开复郁闷的是,有媒体及行业人士还会时不时表示出类似的担忧:创新工场的团队或项目一旦离开李开复营造的“资源池”,还有竞争力吗?这类担忧并非无厘头。创新工场的第一年其实并不华丽,李开复屡屡凭借自身的资源救场。当年稍微拿得出手的项目就是“点心”。其实国内很多小公司开发过类似的产品。但李开复却能在富士康的推荐下,带着“点心”直接去日本找到夏普公司谈合作。除了他,还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可以复制的李开复
李开复的另一面,是可以复制的,可以复制的这一面成就了他不可复制的另一面。作为创业导师,这些也是他传递给创新工场团队的理念。
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前三次跳槽原因的解释,李开复总是这样告诉媒体,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在知乎上回答关于创新工场的愿景时,李开复这样说:我希望能够让中国的创业创投环境更有利于创业者的环境,而不是让天使投资人占他们便宜的环境;另外一个是能够打造若干个走向世界、有价值的中国公司。
微创新:谁都知道创新重要,但任何创新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微创新,是在充分研究现有产品或需求基础上的局部改进。所以面对外界对创新工场不创新的质疑,李开复总显得很淡定,他更务实地鼓励团队找到这个市场里用户遇到的问题或痛点。
工作效率要高:创新工场在招聘时,面试官多次提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避免自己开发的项目被诸如腾讯这样的企业复制?几乎成了标准答案的回复是,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用户满意度高的产品。在创新工场内部有严格的时间管理制度。比如,给进入“助跑计划”的年轻创业者的时间为3个月。严格的时间管理制度是对抗拖延症、提升效率的有力武器。
诚信:2011年11月,方舟子对李开复在母校任教时的职称提出了质疑,并成了当时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十几年来,被方舟子打假的名人无数,鲜有不伤筋动骨的。李开复最终坦诚地认错,不仅化解了污名危机,还给更多人树立了诚信印象。
要有自己的团队:创业者一定不能唱独角戏,而要组建起相对稳定的团队。如何组建团队?李开复的搭档汪华给出的建议比较中肯。第一,要对自己的项目有信心,“如果只有一个人的团队,去找到合作伙伴,就是从‘杀熟’开始,一定要在你的熟人里找到。如果你连自己的同学、朋友都忽悠不了,你不要想忽悠大街上的人”。第二,越是难“忽悠”越是好事,一拍脑袋就加入的人要考虑他能坚持多久。
对趋势的判断:创新工场的投资方向是如今最热门的领域: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在上升的行业,蕴含的机会通常会更多。
不可复制的李开复
海外学历: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
政府关系:
政府需要科技及创新概念,轻资产技术密集型公司符合各地产业升级需求,加上李开复的品牌,各地政府会以极其优惠的条件欢迎创新工场。因此如果在美国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基金和孵化器,人工成本会比在中国多三四倍。
商业资源:
与平台级企业的高管关系、与投资人及机构的良好关系
自媒体平台:
1100万粉丝、5本励志书,300多场校园宣讲、“我学网”等立体传播平台
从业经历:
苹果、微软、Google的从业经历
李开复演讲范文5
李开复年轻时就是个志向远大的人,但演讲能力却是他的“短板”,因为他一上台就紧张、恐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开复经过反复思考,精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我称之为“习惯配方”的执行体系:一、每月必须主动设法演讲两场;二、每次演讲必带一个熟人,让他毫无保留地指出优缺点;三、每次演讲前必预演三次。然后李开复很认真地开始执行,并变成了他的习惯。没想到这样坚持几年后,许多人听了他的演讲,都惊叹他是“天生的演说家”。
培养好习惯不能光在脑子里转,还必须付之行动。
人的习惯实际是一个体系,它像一棵大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它可以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是我们学习、健康、心态、情感……甚至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习惯。我有句话不知大家能否接受?“人之习,犹有家之规,国之法,天之道。”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天有天道,那人就应该有“入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管理国家有个法律体系;那对于每个人而言,管理自己也应该有个体系,我认为它就是“习惯体系”。
当我们下决心要培养一个习惯以后,成败的关键在于要突破“前三关”――“前三天”“前三周”“前三个月”。这里最应咬着牙坚持的是“前三天”;“前三周”是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平均约需三周;“前三个月”是指为巩固起见需三个月,其实越到后面会越轻松越快乐。
我再介绍一种在我看来很有效、很简捷的培养习惯的方法:“一分钟傻瓜日记”。记这种“傻瓜日记”的方法极其简单。日记第一行通常记年、月、日,因此我们的“一分钟傻瓜日记”就用日记的第二行。这第二行我们写一个“习”,后面再加一杠,即“习――”。有了这“习”,后面就可记你每天需要提醒的习惯了。这些习惯也只要用一两个字代表即可。比如,“习--早6、仰2”。“早6”,是指每天早晨必须6点起床;“仰2”是指练仰卧起坐,先从每天练两个开始。顺便告诉大家,习惯培养时量化和不量化会大不一样。一量化,你就会变得特别认真,就像有了个目标,一定非实现不可,习惯就很容易被养成。
李开复演讲范文6
[关键词] 块状经济;职业能力开发;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基金项目]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服务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职业能力开发路径研究”(L2011D036);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重点课题:“后危机时代浙江专业市场转型提升与现代营销网络建设研究”(2010SJZD05)
[作者简介] 朱文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流通学院讲师、经济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产业经济、企业理论,浙江 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0-0061-0004
一、研究背景
(一)浙江块状经济发展亟须转型升级
浙江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范围,体现出块状经济特色,钟朋荣称之为“小狗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块状经济已经在浙江经济总量中占了一半以上份额,还给浙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促进了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按照郑勇军、袁亚春(2003)的分析,“浙江农村工业空间上分散,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企业组建大型供销合作体的谈判成本和协调成本相对高昂,专业市场就承担了对农村工业进行市场信息导向和产品销售的主要功能”,依托专业市场的销售网络,可以有效地将这些分散的农村工业经济主体联合起来,形成整体经济力量,以较低成本进行运作,从而支撑块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这也逐渐催生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专业市场向纵深发展。
正是浙江经济结构特点和块状经济特色,以及专业市场在组织经济活动中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使得专业市场在浙江迅速兴起,并成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逐渐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义乌、绍兴和台州作为浙江专业市场发展最迅速、市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地区,其发展过程都证实了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体现了“浙江模式”的特点,即“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模式。
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浙江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出口导向路径遭遇巨大打击,使得发展路径受阻,导致了增速剧减。浙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以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后危机时代受到极大挑战。同时,浙江企业形成了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变动较慢,产业层次长期低于全国。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和生产业的迅速发展,定制式营销模式的推进,给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带来冲击,迫切需要转型提升。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在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高素质劳动力的稀缺制约了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金祥荣等(2002)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技术工匠和物质劳动力在浙江专业化产业区企业衍生中的重要作用。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浙江省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仅为16.8%,低于全国的平均比例24.8%,远远不能满足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职业能力开发研究评述
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着力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可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劳动力,进而促进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组织机构,在浙江块状经济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的是一种获取、累积、整合和传授职业技能的能力(林明等,2010)。职业技能培训需要企业的高度参与,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也应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不断改革职业技能鉴定方式和内容。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考核体系,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单强等(2006)认为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制度管理体系上缺乏竞争机制”、在“考试模式上缺乏灵活机制”。在借鉴了国际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经验上,张天祥(2001)也提出了鉴定标准的社会化问题,并指出要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技能鉴定中去。张炳耀(2003)认为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职业技能鉴定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实际。代伟(2005)则从鉴定过程和鉴定内容出发,认为“题库开发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保障”,应该强化质量意识,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激励机制。马振锋(2006)也认为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和管理应该规范化。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在当前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究其原因,陈兴东(2007)认为是“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没有配套”,导致高职与中职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区别。我国在职业资格证书报考中,在申报条件上设置了不同年限工作经验等条件,使得高职学生在中级职业资格基础上,无法取得更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强伟纲(2008)则认为,目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工作人员主要忙于职业技能试题库的建设、新职业工种鉴定市场的开发以及繁杂的日常事务,很少有精力到高职院校指导具体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尚未形成整套的监督管理制度,致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使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逐步下降,削弱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刘凯等(2009)则指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培训不够经常,其素质有待加强。
近年来,浙江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定,对加快职业技能鉴定改革和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量文献对职业能力与能力(赵志群,2010)等概念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界定,并结合不同专业对职业能力提升做了细致研究。关于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作用以及改进方法也有诸多论述。但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相关联,进而对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促进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却鲜有研究。
二、实证研究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浙江块状经济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如何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能力开发,从而培训大量高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乌、绍兴、温州等地专业市场是浙江块状经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通过对这些地区进行问卷调查,以实证方式来研究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与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的关系。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填写者基本情况、职业能力开发、经营绩效等。在问卷填答方式上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这是因为Berdie(1994)研究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5点量表是最可靠的,选项超过5点,一般人难有足够的辨别力,会导致信度的丧失,而且5点量表可以表示温和意见与强烈意见之间的区别(转引自吴明隆,2003)。
调查对象主要是专业市场内的店铺营业员或店主,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4份,其中4份问卷因填写不规范作为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140份。
从基本情况来看,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均衡,学历82.9%为大专或大专以下,工作时间50.7%在3年以内。被调查对象中32.1%为普通员工,67.9%是店主,这与浙江块状经济特色相适应。涉及行业包括纺织服装、五金电器、日用百货、文化用品、饰品等,其中纺织服装店居多。
囿于篇幅所限,这里主要是对职业能力开发项目和经营绩效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
本问卷采用Cronbach的α系数对信度进行分析,其中职业能力开发项目Cronbach的α系数为0.757,经营绩效项目Cronbach的α系数为0.843,均在0.7以上,信度相当好。
相关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变量之间不确定关系的统计方法,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两个或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马庆国,2002,P.240)。相关系数则是描述这种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通常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职业能力开发项目与经营绩效项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体现店铺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各因素中,应对能力与其他六因素相关性都不显著,客观地说明了从业人员在应对新环境能力不错的情况下,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参加职业培训不够积极。
在与经营绩效各因素的相关性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度与店铺营业额、店铺知名度等五个因素都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说明从业人员通过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提升工作能力对提高店铺的经营绩效影响显著。而政府培训力度等其他五个体现店铺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的因素则只与1到2个衡量店铺经营绩效的因素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没有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度的影响如此全面而显著。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店铺营业额与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因素中的四个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远远多于店铺知名度等另外四个衡量店铺经营绩效的因素,说明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对店铺的营业额有着比较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当然,也可能是从业人员对店铺营业额的感知比其他四个因素更为准确和实际。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建议
(一)职业能力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在职业能力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2. 鉴定标准和考核体系比较落后,无法跟企业实际对接。
3. 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和独立性还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4. 从业人员在能应对实际工作时,对获取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积极性不高。
5. 政府机构在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主动性和改革力度不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二)对策建议
根据服务浙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能力开发路径建议如下:
1. 政府相关机构应该修改并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引入和规范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对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市场进行规范,规范不同的政府机构与行业协会所组织的各种考证制度,统一标准,提升培训质量,使之形成均衡有序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则应该提升职业培训的吸引力,职业资格不能只是上岗证,要形成持续学习与培训的机制。
2. 发挥行业协会与企业的作用,将技能竞赛、技能比武有效地与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培训相结合,逐步用相对择优制取代现有的绝对分数线制,提升学生和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培训的兴趣。
3. 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协同行业企业、政府机构合作开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鉴定内容,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另一方面,则利用教育资源参与企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开发适合不同行业企业的培训内容,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创新创业能力。
总之,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是一个有效途径,从而对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本和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兴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2]代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
[3]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8).
[4]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7.
[5]林明,徐盈群.浙江块状经济下产学结合的“双链双群”战略模式[J].职教论坛,2010,(9).
[6]刘凯,郝宝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5(1).
[7]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马振锋.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化问题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9]强伟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10]单强,赵一标.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7).
[11]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
[12]张炳耀,费重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问题及解决意见[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8).
[13]张天祥.论国际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