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姐姐的乳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姐姐的乳汁范文1
介入治疗的原理
在进行肿瘤血管插管介入治疗时,利用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X线血管造影机(简称DSA)的数字化技术,影响操作的其他器官及软组织的影像,清晰地显示导管在血管内的行走路径,引导医师非常精确地将导管插入供养肿瘤的血管,向肿瘤部位注入抗癌药物或用栓堵物栓塞肿瘤血管,造成肿瘤缺血坏死,取得不开刀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
在DSA下介入治疗恶性肿瘤
1.向肿瘤供血血管灌注抗肿瘤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由于在DSA的引导下直接向肿瘤灌注抗癌药物,使肿瘤局部细胞毒药物浓度很高,而对全身其他器官组织受影响很小,所以抗肿瘤药物治疗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如果介入治疗时在体表皮下埋一个药盒,以后通过药盒多次向肿瘤部位灌注药物或栓堵肿瘤血管,治疗操作方便,不用反复上机治疗,可减少放射线的照射,为患者节省费用。
2.栓堵肿瘤血管“饿死”肿瘤。DSA下,用明胶海绵、碘化油或不锈钢圈等材料,栓堵肿瘤血管,阻断肿瘤血供,饿死肿瘤,取得与外科手术切除一样的效果。
3.放置支架解除肿瘤造成的管道梗阻。恶性肿瘤可以向管腔内生长,挤压管道,造成管道狭窄,使内容物不能通过,引起临床严重的梗阻症状。如,食管癌引起食管狭窄患者不能进食;胰头癌压迫胆管、胆管癌阻塞胆管,使胆汁不排出,引起阻塞性黄疸;肺癌肿块阻塞大气管,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等。医师可在DSA或内镜下在肿瘤狭窄部位置入金属支架,解除管道梗阻,改善病人症状,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
4.寻找出血部位,治疗肿瘤大出血。许多恶性肿瘤在生长转移过程中可侵犯大血管,导致内脏大出血,如肝癌破裂出血、肺癌的大咯血、消化道肿瘤大出血等均可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医师可在DSA下寻找出血部位,用明胶海绵等栓堵出血血管,治疗大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肿瘤介入治疗的优点
1.仅经过皮肤穿刺插管即可完成诊断治疗,微创性,痛苦小。
2.可重复性强,在一次治疗不彻底或肿瘤复发时,可经同样途径多次治疗。
3.因为治疗操作是在DSA下进行的,穿刺插管准确性高。
4.由于是微创技术,且是局部用药或栓塞,所以与外科手术及全身化疗相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均小得多。
5.治疗效果好,对于不适应外科手术及全身化疗的肿瘤,如对中晚期肝癌、肺癌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疗法。
6.可与外科相互配合,对体积较大的肿瘤,术前进行介入治疗,可提高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中晚期肿瘤手术后辅助介入治疗,可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介入治疗适应证
1.全身各器官的恶性肿瘤以及部分良性肿瘤和血管瘤,尤其对中晚期肝癌、肺癌、妇科肿瘤、膀胱癌、中晚期胃癌、大肠癌、四肢软组织肉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对于手术切除困难的肿瘤,可先经介入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可完整切除肿瘤。
3.对于手术切除不彻底,伴有淋巴结转移,体内有肿瘤组织残留的病人,术后行介入治疗,可消灭残留病灶,减少术后复发。
4.食管癌导致吞咽困难,不能进食;胰腺癌、胆管癌等导致胆管道狭窄引发阻塞性黄疸等肿瘤性管道狭窄,可进行放置支架治疗,解除梗阻。
姐姐的乳汁范文2
朝阳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 目的 探究溶栓后介入治疗(PCI)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直接PCI治疗,研究组行溶栓后PCI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前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94.00%、96.00%,均高于对照组78.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LVEF(57.28±4.13)%高于对照组(50.14±3.86)%,LVEDD(44.35±2.86)%低于对照组(50.18±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后PCI治疗AMI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室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溶栓后介入治疗;直接介入疗法;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055-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病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需及时介入相关治疗(PCI),以保护患者心脏功能,并延长生存期[1]。该研究针对已选定的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比较溶栓后PCI与直接PCI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4~76岁,平均(58.13±4.28)岁,NYHA心功能分级:I级36例、II级14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35~78岁,平均(59.26±4.15)岁,NYHA心功能分级:I级37例、II级13例。两组症状均符合美国心脏学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两组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确诊后均服用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林300 mg,对照组入院后80 min行PCI治疗。研究组先行溶栓治疗,根据《中华心血管杂志》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60 min。之后根据发病后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评价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情况,若存在IRA仍阻塞、血流仍缓慢、IRA开通但狭窄<75%、多支弥漫性病变等情况,继续行溶栓治疗,并择期行PCI治疗。
1.3观察指标
术后1 w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支架远端血流达II~III级,残余狭窄<20%为再灌注成功标准[2]。两组介入情况包括术前术后IRA达TIMI3级血流、术前术后IRA达TIMI3级开通。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评估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3]。
1.4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介入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前、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94.00%、96.00%,均高于对照组78.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LVEF(57.28±4.13)%高于对照组(50.14±3.86)%,LVEDD(44.35±2.86)%低于对照组(50.18±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AMI属于心内科常见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上腹部疼痛、全身不适发热、胃肠道症状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因此需及时采取科学方法治疗,以减轻患者病痛[4]。该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0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直接PCI治疗,研究组予以溶栓后PCI治疗,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经研究可得两组介入情况和心功能指标变化两项结果,其中分析前者可知,研究组术前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术后TIMI3级血流与开通率94.00%、96.00%,均高于对照组78.00%、80.00%,结果表明单纯溶栓疗法操作简便,可最大限度减少发病-再灌注时间,缩短IRA开通时间[5]。但该方法血管再通率较低,仅35%~50%患者可恢复TIMI3级血流,且溶栓后狭窄残余较高,再闭塞率可达20%~30%,再加上其改善AMI患者预后程度有限,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多于50%的AMI患者不适用于单纯溶栓治疗[6]。杨林等研究发现,PCI血管再通率较高,可达90%以上,且残留狭窄较小,可减少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7]。但该方法术前准备时间较长,再灌注时间延迟,可使患者治疗时间延误的可能性加大,且PCI治疗对设备、操作人员水平等要求较高,因此不适合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单纯溶栓治疗和PCI治疗均具有局限性,但买泓等研究发现,溶栓后行PCI治疗AMI的疗效确切,可使患者获益,这与该研究结果类似[8]。
同时,该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可知,治疗后研究组LVEF(57.28±4.13)%高于对照组(50.14±3.86)%,LVEDD(44.35±2.86)%低于对照组(50.18±3.73)%,这表明溶栓后PCI相较于直接PCI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LVEF与心肌收缩能力相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射血分数越大,正常人LVEF≥50%,LVEF<50%提示心功能不全。LVEDD主要反映左心室的舒张功能,正常人LVEDD范围是35~50 mm,LVEDD>50 mm提示存在心功能受损,患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加大,因此LVEF、LVEDD可作为反映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的主要指标[9-11]。朱张国等研究发现,溶栓后PCI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MI患者左心室受损程度,恢复左心室功能,这与该研究结果类似[12]。该研究由于受样本例数、外部因素等因素制约,未对溶栓后PCI与直接PCI治疗AMI的效果进行深入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溶栓后PCI治疗AMI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室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军,刘志刚,赵丕田.直接介入与择期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918.
[2]林庚海,邓节喜,阮发晖,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14):2114-2116.
[3]Lessick J,Abadi S,Agmon,et al.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predictors of late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func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23(10):258-261.
[4]Hong Y,J Jeong,MH Ahn,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rug-eluting st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from Kore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KAMI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34(1):522-524.
[5]谭保平.急诊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对比分析[J].内科,2011,6(4):308-311.
[6]张永强.静脉溶栓合并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5):491-493.
[7]杨林.静脉溶栓后介入与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比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8):69-70.
[8]买泓,宁靓,赵刚.静脉溶栓与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J].重庆医学,2014,43(9):1133-1135.
[9]贾新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心梗左心室功能的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47-3248.
[10]陈健.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295-296.
[11]李彦明,程冠昌,洪岩,等.溶栓后介入疗法和直接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690-4692.
姐姐的乳汁范文3
【关键词】肺结核 大咯血 介入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6-02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1年成立介入科以来,共收治了85例大咯血病人,男55例,女30例,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病例经平片、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有50例是第二次咯血或几次咯血,35例是第一次咯血,急诊入院,经靶动脉栓塞后咯血停止,其中栓塞后有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未复发,有1例栓塞后因结核病情加重,1月后死亡。
2 大咯血病人的临床表现
病人入院或转入介入科时均为平车或轮椅推入病房,多数病人因长期消耗咯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周身无力,呈慢性消耗性病容,咯血严重者则表现为说话无力、睁眼困难、呼吸困难、反应迟钝,支气管扩张的病人主诉胸闷、胸痛、反复咳嗽,季节变化尤为严重,病人主诉为胸闷、胸痛、反复咳嗽并呈刺激性呛咳,疼痛时咳嗽加重。
3 介入治疗(靶动脉栓塞术)的适应症
3.1 大咯血24小时咯血量大于300毫升,经内科治疗无效。
3.2 影像学检查有明显的咯血灶,病灶周围血管增粗成团。
3.3 心功能及全身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符合栓塞术的要求。
3.4 反复大咯血曾出现窒息先兆或低血压休克等。
以上有任何一项均是栓塞术的适应症。
4 靶动脉栓塞术的术前护理
4.1 卧床休息 大咯血的病人必须严格卧床,咯血的过程中,卧床时头偏向一侧,尽量咳出呼吸道内的血液,在床上排便,翻身时要有陪护协助。
4.2 心理护理 大咯血的病人由于过度的紧张、焦虑、恐惧会使咯血加重,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解释、安慰工作,尤为重要,嘱病人平静张口呼吸,配合护士的一切处置,不能紧张,讲明栓塞手术是能够立即止血的有效方法,不要有任何顾虑和怀疑,讲解手术成功的病例等,消除不良心理,另外,还要讲明手术中的注意事项,此手术也是一项创伤小,无痛苦,疗效快,操作简单安全的手术,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4.3 一般护理 协助病人完成术前的各项检查,了解各项检查结果,确定栓塞术的可行性,提早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排除不利因素,确保手术过程顺利。
4.4 按医嘱为病人做抗生素麻药试敏,术前30分应用镇静剂,术前4小时禁食水,为病人清洁手术区域的皮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给病人床上擦浴,为其备皮,检查皮肤情况,做好皮肤的手术准备。
5 靶动脉栓塞术的术中护理
5.1 物品准备 备齐高压灭菌的全套栓塞用器械,穿刺针、导丝、鞘组、导管、弹力绷带、胶布、无菌纱布、电动吸引装置、连接导管、C型臂X线透视机。明胶海绵、PVA等栓塞剂,麻药、地塞米松、造影剂、化疗药、抗癌药等各种栓塞用药。
5.2 将病人平卧于手术台上,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协助医师消毒、麻醉插管部位,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及监护指征。
5.3 栓塞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血压情况及下肢活动情况,避免栓塞脊髓动脉。
5.4 准确记录术中用药、栓塞剂,写好护理记录单,配合医生准确无误的完成手术全过程。
5.5 下管到达的部位为主要的出血血管:有支气管动脉、锁骨下动脉、隔下动脉,出血的血管表现为增生、扭屈、分枝增多,形成血管瘤,栓塞后迅速止血。
6 靶动脉栓塞术的术后护理
6.1 病人术后回病房时,嘱其平卧位,穿刺侧下肢伸直平卧24小时,沙袋压迫穿刺处6小时,观察足背动脉的波动是否与心率一致,足背的皮肤情况,皮温和肤色是否正常,血运是否良好,穿刺处有无出血和水肿,加压包扎松紧度是否适宜。
6.2 观察血压情况,按医嘱应用甘露醇等药物,保持输液通畅,用药及时。
6.3 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及全身情况,避免再度咯血及异位栓塞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6.4 嘱病人严格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咳嗽和打喷嚏等易至腹压升高的动作,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再次咯血的发生。栓塞术后最好是病人痰中不带血,仍要卧床1周。
6.5 术后疼痛的护理:首先向病人解释,栓塞术后的疼痛属正常现象,因为堵塞的血管周围,没有血液供应,属于无菌坏死,必然引起疼痛,要自行控制和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可采取读报、谈论疾病以外的话题,疼痛感觉自然减轻,一般要两三天以后疼痛的症状得以缓解,对于疼痛难忍的可按医嘱给予止痛剂。
7 靶动脉栓塞术并发症的预防
7.1 异位栓塞 医生在操作时,按照病灶大小、血管的丰富程度,决定用栓塞剂的量,所以65例病人中,无异位栓塞的发生。
7.2 穿刺部位的出血和血肿 血肿一般较小,经休息、热敷、给止血药和预防感染,都能自行吸收和痊愈。
7.3 感染 本组病例中无感染病例发生,所有接触病人的器械均严格无菌处理,耐高温的要给予高压灭菌,不能高压灭菌的用高效杀菌消毒剂,保证手术用品的无菌性,导管等均为一次性卫生材料。
8 健康教育
8.1 由于结核病属于传染病,所以住院期间与其它病人严格隔离,不与其它病人同居一室,有条件的咯血病人应住单人房间,没有条件的结核病人同住一房间。
8.2 病人咯出的血液和痰液用优氯粉水搅拌后静止半小时,倒入污水排放地。
8.3 出院的病人有条件的家庭要与家人分居分餐,尤其是排菌的病人,不要参加社会活动,在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以手帕掩住口鼻,以防飞沫传播给人群,家居内经常消毒,最好用结核菌敏感的消毒剂。
8.4 嘱病人出院后,3―6个月来院复查,如有咯血或结核病加重的病情变化时,随时来院复查。
姐姐的乳汁范文4
【关键词】 手术治疗; 乳癖散结胶囊; 乳腺增生结节
中图分类号 R65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040-02
乳腺增生结节属于常见疾病,严重危害到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来,乳腺增生结节发病率逐年上升,并逐渐向年轻女性人群蔓延。此种疾病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易逐渐演变成乳腺癌,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1]。手术方法是乳腺增生结节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易出现复发。笔者所在医院在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时,采用手术+乳癖散结胶囊联合的方式对乳腺增生结节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为进一步探讨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有效性,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本研究选择2013年2-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乳腺增生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2-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乳腺增生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35.6±2.7)岁。所有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均伴有不同程度胀痛或刺痛,60例患者通过术后病理检验证实为乳腺增生结节,符合相关手术治疗标准[2],且患者和家属对笔者所在医院的相关诊疗措施知情同意。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即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平均年龄(36.3±2.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4.7±2.5)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年龄>80岁者;(2)合并严重感染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者;(3)乳腺癌及月经周期严重紊乱者;(4)精神疾病(或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明确诊断后接受常规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予以对症手术方法,如乳腺区段、乳腺肿块等相应的切除手术,注意手术期间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干预。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乳癖散结胶囊(生产厂家: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10010;规格:0.53 g/粒),口服,4粒/次,3次/d,手术治疗后服用,注意月经期间应该暂停服药。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包括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做好统计学分析。其中,临床总有效率判断标准为:治愈:胀痛或刺痛消失,肿块完全消失,停药后3个月内无复况;显效:胀痛或刺痛基本消失,肿块缩小程度>50%;有效:胀痛或刺痛有所缓解,且肿块缩小程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对症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14,P
2.2 不良反应和复况
观察组用药期间2例患者出现便秘症状,1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未进行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随访期间,观察组仅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3%。对照组8例复发,复发率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增生结节属于妇女常见疾病,严重危害到育龄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权威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表明,近年来,乳腺增生结节发病率逐年上升,并逐渐向年轻女性人群蔓延[6]。乳腺增生结节疾病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将逐渐演变成乳腺癌,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目前,手术方法是乳腺增生结节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患者病情易出现复发。为此,在乳腺增生结节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治疗,对患者良好预后、减少疾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医院在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时,采用手术+乳癖散结胶囊联合的方式对乳腺增生结节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其中,手术治疗可将对病灶进行直接切除,可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更多的乳腺组织,且患者生理外观不会因为手术治疗而产生较大改变[7]。同时,乳腺肿块得以彻底清除,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手术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多数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术后相关治疗,具有较好依从性,这也为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结节属于“乳痹”的范畴,其发病原因与肝肾具有密切的联系,多由肝郁气滞、痰淤凝结、冲任失调、阻塞乳络所导致。中医在治疗乳腺增生结节时,主要强调将“疏肝理气”、“消肿散结”作为治疗原则[8-9]。乳癖散结胶囊是纯中药制剂,其主要药用成分为夏枯草、川芎、鳖甲、柴胡、赤芍、当归、延胡索、僵蚕等,诸味药材通过科学配伍,可发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的药用效果。现代药理学证实,乳癖散结胶囊中药物成分能够显著降低雌激素自身的绝对值,并对雌激素在肝脏内部的代谢功能产生一定促进作用,进而对女性机体内分泌失调进行有效调节[10]。同时,方中中药材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不断降低血液黏度,并对单胺氧化酶活力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有效性,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为此选择60例乳腺增生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单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手术治疗后采用乳癖散结胶囊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通过对症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5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9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同时,观察组用药期间2例患者出现便秘症状,1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未进行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随访期间,观察组仅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3%。对照组8例复发,复发率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有效性,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进而提高临床对女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关爱女性患者身体健康。通过研究结果及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在对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应重视高危人群,并做到合理用药,必要时配合其他用药。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总结认为,在对乳腺增生结节患者开展诊断和治疗时,应重点向患者、家属介绍术后中药治疗的重要作用,并对患者的诊疗方案进行有效讲解,进一步解答患者疑虑。同时,针对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应执行严格的随访工作,方便早期发现复发病灶,预防病灶发生远处转移。注意乳癖散结胶囊服药期间,应注意月经期间暂停服药。
综上所述,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同时,由于本品服药方便,患者具有较高的服药依从性,对预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结果说明,将中药及中医诊疗思维在应用到乳腺疾病诊疗中,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赵蕊.针刺结合乳腺推拿治疗肝郁气滞型乳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2]闫焕.仙鹿消癖胶囊对乳腺增生模型血管生成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3]吴勤祥.乳癖散结胶囊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3):105-106.
[4]孙艳霞.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0):86-87.
[5]袁军.乳癖散结胶囊联合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2):93.
[6]王炜红.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4):27-28.
[7]关兴.散瘀化痰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8]赵钰.十四味融结汤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及孕酮含量的干预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3.
[9]刘馨.疏肝化痰消癖散与乳块消片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对比[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0]赵乐.乳腺增生病“肝肾同治”法与HPA及HPO轴内在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1]苏炳卫.浅析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5):134.
姐姐的乳汁范文5
关键词:血管性介入 治疗 途径 广泛
【中图分类号】R3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21-02
本文重点对其中主要的病种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产后出血、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的介入治疗进行讲述,并对介入治疗后对卵巢及生育功能的影响作一介绍。
一、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最早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主要方法为动脉灌注化疗和动脉栓塞术,动脉栓塞术与妇科良性疾病的治疗有相同性,但动脉灌注化疗与传统的静脉灌注化疗无论是在药物选择上还是在应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应加以注意。
(一)妇科恶性肿瘤动脉化疗的特点及用药原则
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本质是靶器官局部的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动脉栓塞治疗是在对靶器官进行动脉灌注化疗后,应用栓塞物质对靶血管进行栓塞,阻断血流使癌组织缺血缺氧,同时可将抗癌药物溶人栓塞剂中,达到持续高药物浓度的目的。
(二)子宫颈癌的介入治疗
子宫颈癌的动脉灌注化疗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它是受其他疾病动脉灌注或动脉化疗的启发而来的。至于子宫颈癌介入治疗的疗效等问题,在相关的文章已有报道,本文不再赘述。关于子宫颈癌动脉化疗后的病理学变化介绍如下。
1.大体标本观察:介入治疗后部分病例癌灶明显缩小,部分病例癌灶完全消失。以术后癌灶完全消失的病例为例:在术后第2天,癌组织表面呈暗红色,肿瘤皱缩,触血阴性;术后第10天,癌组织明显坏死、变小,呈灰白色;介入后第19天,癌组织完全消失,宫颈恢复到正常大小。
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介入治疗后癌灶组织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全部消失或癌巢趋向消失,癌灶发生多孔性变化,癌细胞相互分开,细胞肿胀、萎缩、变性坏死;癌巢周围区域内有小圆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水肿;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分离和小血栓形成。
3.光学显微镜下动态观察:介入前高、低倍镜下见细胞分化程度差,有明显的核分裂相。介入后9h部分癌细胞形态未见异常变化,部分癌细胞间出现结构松散、紧密结构消失;24 h部分癌细胞出现坏死的早期表现――核固缩;48 h癌细胞出现明显的坏死;7d后癌细胞坏死吸收明显。
4.电镜下的观察:子宫颈癌介入治疗后1h取癌灶标本,在电镜下观察细胞内部结构的超微变化。癌细胞在介入治疗后的早期变化主要表现为缺氧的变化。
(三)子宫内膜癌的介入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患病率近年逐渐增加,与宫颈癌相比,已趋于接近甚至超过官颈癌的发病率。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手术和放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方法,对化疗尤其是全身化疗不敏感,从而忽视了对子宫内膜癌化疗的系统研究。
子宫内膜癌的动脉化疗与子宫颈癌的动脉化疗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病变的部位或病灶供血动脉的不同所致。对于晚期病变,决定实施长期的持续动脉灌注化疗时,在实施首次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后,不进行栓塞,一般将动脉药盒导管的头部留置在髂内动脉前干(高于子宫动脉的开口)。
对子宫内膜癌实施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总的原则是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在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控制术中、术后转移;在肿瘤各级血管、淋巴管未被损伤之前给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达到高效杀伤作用,缩小原发灶,降低手术并发症及使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并为判定和选择抗癌药物提供依据。
二、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
(一)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
它的出现,为子宫肌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和具有更少创伤性的方法。尽管这项技术日益完善,但全美妇产科医师的一致观点都认为这项技术仍需要加深研究并警惕术后感染和其他术后后遗症。子宫肌瘤动脉栓塞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术前病例的评估:术前病例的评估不完全是指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问题。在理论上凡是可以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均可接受UAE治疗,除带蒂的浆膜下子宫肌瘤、部分非富血管型子宫肌瘤外。
2.术中处理: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的术式中较为常用的是子宫动脉栓塞术和精细子宫动脉栓塞术,选择时应根据术者的技术水平和肌瘤的生长部位而决定。
3.术后处理和随访:术后的随访主要观察子宫、肌瘤体积的缩小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在术后3―6个月,给予适当的活血化瘀、排毒的中药对于肌瘤的缩小有益。
(二)子宫腺肌病的介入治疗
子宫腺肌病的动脉栓塞治疗在临床上的争议较大,不同的学者获得的临床效果不尽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有学者研究发现应用真丝线段进行栓塞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是不能形成有效的栓塞。
(三)产后出血的介入治疗
产后出血的血管性介入治疗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是治疗重度或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的应用避免了产妇因产后出血而切除子宫的局面,在有条件的医院应为首选。在产后出血的介入治疗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当产后出血达到l000ml,经保守治疗无效且有继续出血趋势时,排除胎盘残留或软产道裂伤后应及时考虑介入治疗止血。(2)由于急救的原因、术式以双侧髂内动脉前干栓塞术为主,不强调实施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3)术中注意应用强效抗生素,尤其在晚期产后出血的患者术中应用强效、广谱抗生素是必需的。(4)当一次栓塞失败后可再次栓塞。
三、血管性介入治疗对卵巢功能及生育的影响
对妇产科疾病实施介入治疗,尤其是对妇产科良性疾病实施介入治疗,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对卵巢功能及生育有无影响、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会对后代产生不良的影响。判断行子宫动脉栓塞时是否会栓塞卵巢支甚至卵巢血管床、以及卵巢支和卵巢血管床被栓塞后是否导致卵巢坏死是问题的关键。
姐姐的乳汁范文6
本组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7~65岁。均出现反复多次柏油样大便、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并住院检查治疗多次,近期再次出现大量柏油样大便,血红蛋白水平在短时间内下降至40~50g/L,急诊行DSA检查。
2 影像表现
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消化道异常血管,并根据其供血动脉来判断出血部位,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造影征象:包括2例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1例小肠肿瘤显示出异常血管及血管移位并见肿瘤染色;1例血管结构不良,表现为粗细不均血管丛,末梢血管杆状扩张及迂曲,引流静脉早显。1例血管瘤表现丰富血窦,供血动脉增粗。
3 介入治疗过程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将导管头选择进入肠系膜上动脉行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一般不需超选择插管,开始用微量泵,以0.2U/min速度灌注血管加压素,20min后再行血管造影复查,如仍见造影剂外溢将药量增加至0.4U/min,如出血停止,用原剂量维持灌注,12~16h再将药物减至0.1U/min,24h后如出现血管造影及临床显示出血已被控制,留观继续观察12~16h,临床出血确已停止拔管,如再次出血,重复灌注或栓塞治疗。对于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可用明胶海绵或弹簧钢圈进行栓塞治疗。对于小肠出血,需在弓状吻合以上进行栓塞治疗。
4 治疗结果
术后3~5天,柏油样大便消失。
5 讨论与体会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病变常见临床症状之一,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消化道异常血管,并根据其供血动脉来源判断出血部位,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小肠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常规X线胃肠造影、胃镜、肠镜等检查方法不易发现病变,未能明确出血原因与部位,DSA通过显示异常血管或造影及外溢来显示病变。当肠道动脉出血量达到0.5ml/min时,血管造影才可能显示造影剂外溢征象,对于出血静止期或动脉出血量小于0.5ml/min,除非发现血管病变、肿瘤等,否则将一无所获。出血量少或出血间歇期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直接出血征象的比例有限,而DSA间接征象是发现和诊断小肠出血性病变的主要方法,如异常血管团、血管结构紊乱、粗细不均、丛状、囊状扩张、肠壁呈点片状浓集、肿瘤血管、肿瘤染色等炎症、憩室、血管畸形、肿瘤等疾病的定位和定性依据。消化道出血急诊进行DSA检查能提高阳性率达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