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1
关键词:启示;赤壁公园;三维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20-01
一、引言
旅游景点的翻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描述表达景点内容的同时能吸引游客。基于这样的原则上,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观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湖北黄冈赤壁公园的英译为分析译例,探讨其对景点翻译的启示,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正。
二、“三维”策略下赤壁公园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本世纪初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它着眼于翻译整体性并对翻译的本质作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其中的三维是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一)语言维
胡教授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文作出语言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不能生搬硬套地进行翻译。
例1:相传苏轼同友人游赤壁酒醉后曾躺卧这里,其状若仙,故后人改名为睡仙亭。
译1: Su Shi used to drink here with his friends and was said to “like an immortal” afterwards, so it was renamed Shui Xian (sleeping as an immortal).
原文中 “酒醉”是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译成了“used to drink”.不如改译为Su Shi used to drink here with his friends and after he got drunk……
(二)文化维
胡庚申教授指出翻译就是一种文化的比较。译者需具备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盲区。
例2:问鹤亭原名玩月台,因位置高显,为赏月佳处。1922年扩建赤壁时,为彰显苏轼《后赤壁赋》中孤鹤在为道士于梦中回答的韵事,始将玩月台更名为问鹤亭。
译:Originally called “WanYue” (Appreciating the Moon), this platform was the best place for moon gazing. It was renamed WenHe (ask the crane; from the red cliff 2 poem) in 1922. 显然moon gazing难表达出赏月的意境,宜译为this platform was the best place to enjoy the glory of the full moon.
(三)交际维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交际维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需要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比如景点的描写趋向模糊抽象,英译时就宜去除华丽抽象辞藻。
例3:因楼依山而江,晚涵落日赤霞,夜摇明月清辉,故名“涵晖”。
译: The light of the setting sun, and the light of the moon, were reflected in this pavilion so it was named Han Hui在原文中,“晚涵落日赤霞,夜摇明月清辉”是对美景的虚描,直译出其中的意境即可,不如改译为 Being opposite to the mountain and facing the Yangtze (Chang Jiang) River, the pavilion offers a good position to enjoy sunset and moon gaze, that the source of its name——Hanhui.
三、结语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把翻译放置于生态的范围,引发了人们对翻译整体性的认识和思考。译者只有在翻译中遵从“三维”的策略,才有可能保证英译的质量从而吸引游客的慕名前往。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b.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 “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2
一、应该解释的没有加注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先行预习,注释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但有的字词,如果没有工具书,可能教师都不能准确理解。对于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来说,一般的学生是没有古汉语词典的,他们的预习基本就是靠课本自身,所以在书下注释这一块,有些内容应该考虑补充添加。
必修一《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坐”,高一学生知道“危楼高百尺”的“危”是“高”,但对“危坐”翻译为“端坐,正坐”不甚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披草而坐”的“披”是“分开”之意,意同于“披荆斩棘”的“披”,课本应解释。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句课本中没有注释,其中的“申”为“重复”之意,学生预习时仅借助课本是不能正确翻译的;“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句, “发”为“开仓赈民” 之意,较为生僻,理应加注;《滕王阁序》一文注解甚多,但“钟鸣鼎食”未解释,意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奢排场”。这个词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秋声赋》中“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一句书下没有注释,其中的“有”作语气助词,不翻译,可参考现代汉语中沿用至今的“有劳”、“有请”,但学生不知道。
教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讲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善于思考的学生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像诸葛亮这些人要长年拿着把扇子?夏天还能理解,其他不需要的季节呢?在历史上“羽扇”其实是有争论的,亦可加注以开阔学生眼界:魏晋南北朝时人们重清谈,喜欢手持麈尾,清谈因此叫做麈谈。麈是一种大鹿,它的特异之处就是尾巴较长,群鹿同行之时,作为首领的麈鹿就是用它的尾巴来指示群鹿前行的方向。麈尾剪下来加工后,兼有拂尘和扇子的功用,手持麈尾清谈,成了名士的清雅道具。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方有执麈尾的资格,这是士族门阀身份的象征。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中吴主孙权手里拿的是麈尾,喻示了地位;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图中,维摩诘居士手中也是麈尾,表明居士清雅多智的身份。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这就与基本只有纳凉功用的“羽扇”产生了本质区别,也能很好地解释按史料记载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拿在手中的其实就是麈尾。
二、已经解释的不够完整
课本中有些短语已经给出了翻译,但其中难理解的字没解释,少数句子意译有了,但没有落实到位。
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号呼靡及” 文下注释为“叫天不应,叫地不应”。其中的“靡”是“没有”之意,意同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靡”,最好注出;《谏太宗十思疏》中“见可欲”文下注释为“看见想要的东西”,其中的“可”是“堪,值得”的意思,意同于“勇气可嘉”的“可”,不是学生都知道的;《非攻》一文中的“从而誉之”, 文下注释为“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其中“从而”是古今异义词,“从”是“跟着”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代词“之”,“而”是连词。课本仅解释为“就”,显然简略了。
三、明确解释的值得商榷
注释中有极少几个经反复推敲后发现有待商榷,列举如下:
必修四的《渔夫》中有两处注释,其一,“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的“汶汶”,文下注释为“玷辱”。教学参考书上全句的翻译为:“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污浊浊的外物呢?”此句中的“察察”,文下注释为“皎洁的样子”。从句子的结构看,“汶汶”的翻译也应与此相对应。课本与教参出现了矛盾之处,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汶汶”解释为“污浊的样子”,所举的例子正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样翻译为“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能诠释得合情合理。而教材所列举的“玷辱”之意,明归有光《答周淀山书》中的“珠摧璧毁,汶汶以没”的“汶汶”一词照此解释恰如其分。其二,“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乃歌曰……”中的“鼓”文下注释“鼓”:敲打船桨。教学参考书上全句的翻译为:“渔夫听完后微笑起来,敲打着船桨边走边唱……”,也是同样的意思。这里有些令人费解:渔夫的“走”应是驾船离开之意,敲打船桨的同时难道在驾船?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鼓” 解释为“敲击,振动”, 所举的例子同样是“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乍一看,课本应该是对的;再查找了一些关于“鼓”的古文,《晋书・文苑传・庾阐》:“中兴二十三载,余忝守衡南,鼓三江,路次巴陵”。唐杜甫《幽人》诗:“洪涛隐笑语,鼓蓬莱池”。清魏子安《花月痕》第四八回:“陆兵纵马,水师鼓”。如果都解释为“敲打船桨”,显然有失偏颇,其他资料解释为:“鼓”,亦作“ 鼓 ”,划桨,谓泛舟。这样原句翻译为:“渔夫听完后微笑起来,泛舟而去,边划边唱……”显然比教参的翻译更容易让人接受。回顾《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应该从“振动”之义引申而来,机械地理解为“敲打”也是不可取的。
《〈史记〉选读》中《项羽本纪》第三小节“破釜甑”的“甑”,课文注音为“zēng”,字典上是“zèng”,已经坚持几年没改了。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3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打破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文言文教学发挥出独特的魅力呢?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拨动文言文教学“三根弦”:激趣法、保鲜法、 增值法。
一、 激趣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是人物传记,教学伊始,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如:教学《项羽本纪》前,知道大家对 故事《霸王别姬》很感兴趣,就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如何看待“失败的英雄”,并提出如下问题:“性格决定命运”说法你赞同吗?刘邦和项羽你更佩服谁?先要读懂课文,才能思考这些有趣有深度的问题。为了研究项羽这个一生虽然短暂,但算得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有同学看了《古文观止》、《三国志》,甚至连《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都有人去翻看。从项羽的出身到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胡曾等人“咏项羽”或“乌江”、“鸿沟”、“鸿门”等咏史诗,到韩愈的《鸿沟有感》,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对项羽的评价,都有学生在研究。在兴趣的引导下,组内学生做了大量的文言文的研究,远远超出了对课本的阅读,因此学生心中的“项羽”形象也自然的树立起来了。教学苏轼的《后赤壁赋》时,则将黄州的生活经历及其相关的诗词和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介绍给大家,加深对苏轼复杂思想的认识。教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激疑设趣:朋友家失火为什么不安慰却要祝贺呢?换位思考你能接受吗?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欣然学习文言文。
新课标下,文言文课堂也要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提出恰当的学生力所能及的文言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然后,师生一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交替进行,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挥,那么文言课堂就会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了。
采取“激趣法”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情感激荡,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架设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 保鲜法
文言文的时代背景和言语形式对学生来说容易产生距离感和疏远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古人对话。但是古人留给我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仍需要我们去传承发扬,语文教师应根据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继承传统教法外,还应整体处理文言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新鲜感。
1.对比鉴赏阅读
文言文语言凝炼、结构精巧,非寻常白话文可比。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不妨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鉴赏。比较的方法有: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阅读、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阅读、不同表现手法作品的比较阅读。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比较阅读。从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到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思考什么导致二人迥然不同的命运。例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比较阅读,结合背景“乌台诗案”他的《定风坡》、《卜算子》等,才发现还是原来的想法过于简单,苏轼身上的儒释道的思想是复杂的。运用对比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2.借助影视媒体
当下,荧屏上古装戏大行其道,许多历史名著等都进入了观众的视角。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及评论,既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又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刺客列传》时,可指导看电影《夜宴》;教学《项羽本纪》可指导看《霸王别姬》。更有意思的一个做法是结合课堂实际,给影视作品挑挑刺。因为现在的古装戏中戏说成分很多,如果真的能够挑出其中的“刺”,就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大大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主体意识。
3.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又可激发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擂台赛”、“智力快车”等形式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合作探究能力大大提高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成语如“焚膏继晷”、“细大不捐”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也可以借这精彩、鲜活的语言进行思想教育,效果肯定比苦口婆心地劝导好得多。
“保鲜法”很多,教师只要注意合理运用,就一定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形势下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去。
三、增值法
有了快乐的情感体验,对文言文的兴趣会渐渐浓起来。教师应善于从中捕捉到相对稳定的兴趣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以此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解题能力,这就是“增值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简易的、生动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作为课外拓宽的材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能使学生读懂,应积极倡导学生利用联系语境的方法进行阅读,并提出“不求甚解,但求读懂”的口号,鼓励学生阅读文言文,使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把这愉悦的情感转化提升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009年全国大联考《鲁悉达传》翻译“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句中的关键词“雅”的意思,学生能够比较“察纳雅言”,“雅望”,“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和”等几个课文句子,雅的几个意项有:正确的、美好的,一向、很,因此句子中“雅”很快就确定为“很”。
“增值法”主要是为了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文言文资源延伸到无限的文言文学习中去,因此不能小觑。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4
下面以《〈三国志?魏书十一 王烈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中的第6小题为例具体谈谈。
第6小题A选项“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4小题B选项“遇岁饥馑,路有饿殍”中的“岁”解释为“年末”是行不通的。
第6小题B选项“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与第7小题翻译句子第一句“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有关联。“其诱人也”和“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有联系,以此可推断出“诱”为“教导”的意思。“皆因其性气”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联系,“因”字是 介词,“依据,根据”的意思。
文言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对于把握不够准确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以《陈书?列传第四》的程灵洗一文后的第4小题B选项“灵洗乘胜逐北”中的“北”字,被释为“向北”为例来介绍两种方法。
一、触类旁通,由一个句子引发所学知识,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古代汉语词典》对“北”的释义有三种:①通“背(bèi)”,相背;②北方;③打了败仗往回跑。联系《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可知“北”应为“③打了败仗往回跑”得意思,这和“灵洗乘胜逐北”的“北”同为“逐”的对象,可知二句“北”的意思相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败北”意为“打败仗”,学生对此很熟悉,讲解时可以联系它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北”的第三种解释。
二、运用语法知识,辨识实词的含义是否恰当
分析“灵洗乘胜逐北”,“灵洗”是传主,指人,做主语;“乘胜”是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逐”是动词,做谓语,“北”为“逐”的对象,显然是名词。而第4小题B选项却释为“向北”。“向北”是介宾短语,不是名词,由此可以确信此释义不正确。
急学生所急,供学生所需。学生对文言字词掌握不牢,我就把高考所需的文言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包括与之相关的例句译文都一一提供给他们。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知识入手,温习旧知,进一步运用到新知中。学生语法不通,我反复讲解,总结判别语法的规律,强化记忆。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5
【关键词】高一文言文教学 罗列重点学知识 点拨思路背课文
把语文课堂变为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真正乐学、会学、学会,我常常这样希望着。如何放手课堂,又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堂实践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堂改革其实不是解放老师,而是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学生“能撬起整个地球”,老师就必须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足够有力地“杠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古文,有的文章篇幅相当长,文言知识点众多,其中大多数篇目都要求全文背诵,并且课程安排在学生要学习九门功课的高一阶段,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思路点拨,化文章、知识点的繁难为简易,从而打消学生的恐惧心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罗列重点学知识
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基本能疏通简单古文的大意,这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能力,而高一又是打基础的关键一年。可是,从必修一的《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开始,看到学生见到课文第一眼时叫苦不迭的神情,我心里也有点犯嘀咕,如何才能放手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呢?
经过几节课不同思路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思考出适合我所带班级班情的教学方法。每个课时,我都会精心做好幻灯片。只要是文言文教学,其中有一项内容亘古不变,那就是罗列、标记该课时的文言知识点,作为学生上课合作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在上《赤壁赋》的第二课时时,我在幻灯片上罗列、标记了第三段的重点句子,并给出提示。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②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提示:加点只要求翻译,划横线的要指出文言现象。)
这样一罗列,大段大段的文章没有了,学生看到的只是几个有标注的句子。讨论探究有针对性了,文言知识也能把握重点了。一番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强调课本批注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课堂的重难点知识就这样突破了。同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课时课下重点注释的批注和文意初步的疏通,以及复习课时集体的再次口译和巩固是极其必要的,这就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重点文言知识的识记。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后,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高中常见的文言现象,并辅助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让学生对常见的文言现象有一个系统性的总体认识和一定的理解。
当然,对于知识点少、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文章,然后通过讲故事、课本剧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灵活了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高一文言文的学习,仅仅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罗列重点文言知识,仅仅是学生入门文言文的一个引子,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文言文中去发现、去思考文言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2.点拨思路背课文
文言文背诵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当然也与高考名句默写息息相关。但是,一提到名句默写,学生就觉得这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引导学生思想上重视背诵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这鸡肋并非那么容易得到。因此,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背诵就显得极其必要。
我点拨课文背诵思路的最初尝试,是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主要阐述了王羲之的生死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背诵起来自然不容易。于是,我在学生学习完三、四段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简练而具体的背诵思路点拨。
人生一世短暂两种人生态度兴趣性格迥异沉浸快乐,年华消逝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已为陈迹,怅然难觅寿命听凭造化死生大事,岂不痛哉 (第三段)
阅读前人,引发共鸣批判老子的生死观生死感慨,古今相同写作此文,以期共鸣。 (第四段)
结果发现学生比平时背诵的效率高多了。于是,在学习《诗三首》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我继续采取了这种方法。
自述本性痛悔做官向往自由回归田园乡村近景乡村远景远闻近听归后感受收束全文
而在《诗三首》中曹操的《短歌行》的学习中,鉴于文章所贯穿的内容主要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期求贤才的情感,所以我没有给学生进行背诵思路点拨。结果在背诵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两首诗歌的篇幅都比较短,但是《归园田居》的背诵情况明显比《短歌行》好。这又一次让我意识到,教师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
在文赋大篇苏轼的《赤壁赋》的学习中,我更是不失时机的运用了这一方法。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6
1、《大同》论证理想社会时主要运用了()
A.演绎法
B.归纳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2、《左传》是一部()
A.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B.国别体的历史著作
C.纪传体的历史著作
D.纪传体的断代史著作
3、《报刘一丈书》中“权者”的形象特征是()
A.狐假虎威
B.贪婪虚伪
C.奴颜婢膝
D.才德称位
4、下列作家属于明代“后七子”的是()
A.李密
B.侯方域
C.马致远
D.宗臣
5、苏轼《前赤壁赋》的感情变化线索是()
A.由乐而悲由悲而喜
B.由悲而乐由喜而悲
C.由乐而悲由喜而悲
D.由悲而乐由悲而喜
6、在下列诗歌中富有理趣的是()
A.《氓》
B.《蜀相》
C.《饮酒》
D.《从军行》
7、下列句中加点字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以此诟远 诟:辱骂
B.能顺木之天 天:天空
C.迨半奏,引商刻羽 迨:等到
D.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赠与
8、被誉为“曲状元”的作家是()
A.马致远
B.白朴
C.关汉卿
D.郑光祖
9、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
A.悼亡词
B.抒情词
C.咏物词
D.怀古词
10、《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
11、 《马伶传》的作者是()
A.明末清初的散文家
B.明末清初的小说家
C.元末明初的散文家
D.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12、《季氏将伐颛臾》所运用的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
A.且在邦域之中矣
B.先王以为东蒙主
C.是社稷之臣也
D.虎兕出于柙
13、 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的是()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
14、 《前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至何处时所作()
A.杭州
B.密州
C.黄州
D.湖州
15、《季氏将伐颛臾》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治国以法、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C.隆礼重法、为政以德
D.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16、 下列《马伶传》的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是()
A.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B.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C.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
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17、 《杜陵叟》是一首()
A.七律
B.五律
C.新乐府诗
D.旧题乐府诗
18、 被誉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王昌龄
D.杜牧
19、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写作背景是()
A.王安石变法
B.王叔文变法
C.诗*新运动
D.古文运动
20、 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的是()
A.《蚀》三部曲
B.“爱情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21、 阅读《氓》中的两段诗句,回答21-29小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解释这段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说:
徂:
汤汤:
渐:
22、 选出上面两节诗中的比兴句,并分析其比兴意义。(4分)
23、 从这两节诗中选出相应诗句说明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社会原因和遭丈夫遗弃的直接原因。(2分)
24、(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4-32小题: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 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这段话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4分)
25、 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诟:
绝:
尤:
卓卓:
26、 请将“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译成现代汉语。(2分)
27、 (二)阅读曹操《短歌行》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7-35小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沉吟:
枉:
存:
契阔:
28、 请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译成现代汉语。(4分)
29、 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30、(一)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0-38小题: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这十九年中,改变的是什么?没有改变的又是什么?(4分)
31、 文中“我”为什么“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4分)
32、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33、 (二)阅读《论快乐》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3-41小题: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分)
34、 简要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所起的作用。(4分)
35、 这段文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2分)
36、(一)阅读《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6-44小题: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时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乌龙潭一泓轻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文章的结尾部分描述镇上小商人想借重兴“香市”来榨取农民干瘪的袋里的钱,最后计划落空。这一结尾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4分)
37、 在重兴“香市”后,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38、 作者在描述重兴的“香市”时运用了什么手法?(2分)
四、作文(50分)
39、题目:诚信
要求:A.必须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