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金分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金分红范文1
分红令人垂涎
关于基金分红要征税的传言之所以被炒得沸沸扬扬,源于过去9个月内,基金业创造了让人垂涎的优秀业绩。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56家基金公司的323只基金2007年上半年实现经营业绩7044.8亿元,这一数据比基金过去7年累计实现的经营业绩总和的两倍还多。
截至6月25日,基金公司已分红892.75亿元,远超2006年全年的651.47亿元。至2007年9月6日,120只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已经达到123.55%,16只指数型基金达到142.52%;56只混合型基金达到115.38%,这表明基金在年内仍有大量盈余可供分红。如果对如此一大笔分红征税,对很多基民来说无异于割肉,真的会对基金分红征税吗?
征税显失公平
仔细研究税收法规,会发现当前个人直接投资股票和通过基金间接投资股票的税收政策是存在差异的。个人直接投资股票在取得现金分红时,已经由上市公司代扣代缴了10%的个人所得税,股票交易所得即买卖价差暂时免税。个人投资基金后,在取得基金分红时,暂免个人所得税。
之所以对基金分红暂免征税,是因为基金投资的利润主要源于两大块:一是从上市公司取得的现金红利,这部分现金分红已由上市公司代扣代缴20%的所得税。二是来自股票交易所得,这部分和个人直接投资一样,目前暂未征税。因此,通过基金间接炒股所享有的税收待遇,还不如个人直接炒股。
如果马上就单独出台政策对基金分红征收个人所得税,则不仅是重复征税,还意味着在资本利得税方面,绕开现行法规和必需程序。这样做对于个人投资基金无疑是歧视和不鼓励的,也会显失公平,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从税收逻辑上讲,对基金分红征税站不住脚。
征税不难规避
基金分红范文2
多支基金2006年以来分红次数超过10次,单次分红金额也屡创新高。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样一个基金时代,到底应该选择买哪一种基金呢?是新基金,分红后的基金,还是老基金,投资者越来越花眼了。
分红之下的影响
市场: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扩大数倍
一方面近期基金大规模集中分红,也有兑现浮盈的需要,使得部分基金重仓股面临抛压,进而影响到大盘的走势。另一方面, 近期,基金业流行一种称为“类首发”的持续营销策略,就是将旗下某支开放式基金(通常是规模较小的一支)分红至面值附近,然后以低净值、优惠费率为卖点吸引投资者申购。通过这一策略,不少实施分红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数倍,部分基金甚至获得了数十亿份规模的申购。除去新发基金外,这是近期资金流入基金的一个重要而很少为人注意的渠道。
投资者:不被迫的分红是有益的
基金分红最重要的免税效应对于普通投资者收益并不影响,一般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较为看重,因为他们实现资本利得是要征收所得税的,从而分红对他们而言较有意义,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大额资金进出开放式基金费用较低。也可能有投资者认为净值都涨那么多了,不分红,若净值又下跌了怎么办?其实基金分红的“落袋为安”复利效应主要来自耐心持有的时间增值。鉴于国内投资者持有基金时间都较短,因此,落袋为安对投资者是个安慰。对持有人来说究竟是福是祸难以贸然判定。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在一个持续牛市中,如果认为有充足的难得的投资机会,仅仅为了扩大规模或者迎合持有人而分红,实在是种短视行为。这意味着基金将被迫卖出部分看好的股票,而等到持续营销筹集到资金后,基金却可能要以更高的价格把这些股票买回来。在此过程中,原有的持有人会损失部分收益,这显而易见。当然,如果基金有能够及时兑现的收益,或者在一个阶段性下跌的市场中,暂时将获利的股票卖出,实现的收益及时回馈投资者,不是被迫分红而分红,那对投资者而言是有益的。
由于众多基金准备将近50%的净值分配出去,抛售股票的行为就不可避免,这一方面对基金造成冲击,一方面也可能压低自身重仓股股价,进一步伤害持有人利益。近期市场暴跌暴涨恐怕也有集中分红的因素。
基金管理人:新基金为老基金“抬轿子”
2006年以来,大盘大幅上涨,基金净值也水涨船高。不少基金早早就突破了2元净值。由于目前部分投资者存在“恐高”心理,许多基金公司通过大比例分红来降低基金单位净值,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这一手法最初被一些规模较小、生存艰难的小基金采用。时至今日,分红潮正愈演愈烈。新基金往往刚度过建仓期就立即分红,而且幅度不小。
不少实施分红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扩大数倍,部分基金甚至获得了数十亿份规模的申购,同时加上新成立的数百亿基金,都需要面临建仓这件头疼的事情。400亿的新基金就要面对这样的难题,一只股票如果只配1%,也要花掉4亿元;买一只20元的股票也要买2000万股,而这就要求该公司的总股本最少也要在2亿多元。
在目前投资市场上,品种选择范围其实相当有限,无非是在现有的基金重仓股中打转转。若市场持续上扬,新基金建仓成本会明显高于老基金的持股成本,很可能充当为老基金“抬轿子”的角色;同时受“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持有单个上市公司股票数量不可超过其总股本10%”的限制,规模太大的新基金可能会出现买不到或买不足看好品种的现象。
股票轮换虽然在某个时点上,基金确实需要抛出一些股票以应付分红的现金需求,但是,从实际操作中来看,这种抛售往往是通过“轮换”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今天抛出了一些,很可能在第二天就将股票买回,所以不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压力。而且,有很多投资者选择的是“分红再投资”,因此兑现的需求会被市场夸大。在许多情况下,分红之后基金往往迎来大量净申购,手中资金更加充裕,对股市的支撑还会进一步加大。
冷眼观市 切忌恐高和随大流
在这样一个近于疯狂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很容易产生高净值恐慌和随大流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这样的心理误区,就要清晰地认清目前的市场环境。实际上当前基金频频高比例分红,一方面是因为股市的走高给基金带来了投资业绩的大幅增长,而另一方面,在新基金不断诞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靠高分红留住投资者以维持最低基金规模,实际上也是基金公司的无奈之举。第三是一些基金经理改变市场看法、积极备战来年的前奏。分红给市场、投资者、基金管理人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恐高心理是典型的基金投资错误理念之一。基金的单位净值代表的是基金所持有一篮子股票的单位净值,基金投资的真实“门槛”是最低申购赎回限额,而非净值的高低。目前,大多数基金的最低申购为1000元,不同的只是净值高了申购的份额少一点,净值低了申购的份额多一点而已。而如果投资的成本均为1000元的前提下,能够获得的收益是基金净值增长率的高低。
基金分红范文3
关键词:基金分红;经营业绩;赎回压力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9-0034-03
基金分红是基金实现投资净收益后将其分配给基金持有人。国内基金投资者存在一定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倾向于基金分红所获得的短期收益,以此避免市场波动风险以及满足现金使用需求,并将其作为衡量是否申购该基金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国内基金公司普遍重视基金分红行为,以满足基金持续营销的目的。
前人对基金分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分红效应,很少有学者专门以基金分红影响因素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表明,基金的经营业绩及赎回压力对基金是否分红以及首次分红规模的大小均有显著影响,且基金分红的可能性、基金首次分红的规模均与这两个因素成正相关。
一、制度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分析
我国的基金市场极不发达。200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其对封闭式基金的分红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相比之下,开放式基金的分红决策掌握在基金公司手中,这一制度缺陷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开放式基金的分红行为参差不齐。
在中国,投资者从基金收益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需要缴纳所得税。但在美国,投资者收到基金分红时还涉及缴税问题,税负成本较大。美国投资者更倾向于红利再投资,而中国投资者更偏向于基金分红。
(二)研究假设
1.基金经营业绩与分红的关系
业绩越好的基金越容易吸引投资者。本文以基金累计净值来衡量基金的经营业绩。累计净值越高,基金的经营业绩越好。这类基金就越有可能将既得利益的一部分分给投资者,增加他们的信心,吸引更多的份额申购,从而稳定基金规模。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市场的研究显示,国内的理性投资者和噪声交易者也在共同影响基金的价格。对于基金净值较高的基金,噪声交易者希望基金净值下降,从而规避价格下跌的风险,而理性投资者没有这样的非理。整体而言,市场偏向于净值更低的基金。因此,基金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红)降低基金净值,从而卖出更多份额。可以看出,基金的经营业绩指标――基金净值,其对分红决策及规模有着较强的影响。
2.基金赎回压力与分红的关系
我国的研究者利用行为金融学针对中国基金市场的分红现象及赎回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赎回率与分红次数及规模呈负相关。基于此,我们认为基金赎回压力影响基金公司做出基金分红决策。
基金的赎回压力是指开放式基金面临的赎回需求。本文用基金净赎回率来衡量基金的赎回压力,净赎回率越高,基金赎回压力越大。分红前期净赎回率是指基金分红前一个季度之内,净赎回量与基金规模的比率。基金赎回会导致基金份额的减少,因此,基金经理会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基金净赎回率,保持基金规模稳定。当基金净赎回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时,基金经理会更多地关注自己手上的基金份额,通过少分红或者不分红,将大量资金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把握更好的投资机遇。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如下假设:(1)经营业绩和赎回压力对基金分红决策有显著影响,基金分红的可能性与分红前的经营业绩及赎回压力正相关;(2)经营业绩和赎回压力对基金首次分红的规模有显著影响,基金首次分红规模与分红前的经营业绩及赎回压力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探求赎回压力与经营业绩对偏股型开放式基金首次分红的影响,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赎回压力、经营业绩是否影响基金分红以及怎样影响基金分红规模,找到赎回压力、经营业绩与基金分红规模的线性相关性。
我们选取了经营业绩和赎回压力作为基金分红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考察基金的业绩;分红金额;投资者的偏好、结构以及“羊群行为”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由此选取了首发规模、规模增幅、风险回报、市场指数、成立时间5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模型一:Logit p(IF=1)=b0 +b1经营业绩+b2赎回压力+b3首发规模+b4规模增幅+b5风险回报+b6市场指数+b7成立时间+ε1
模型二:分红规模=a0+a1经营业绩+a2赎回压力+a3首发规模+a4规模增幅+a5风险回报 +a6市场指数+a7成立时间+ε2
被解释变量
是否分红(IF=1,0):虚拟变量,分红时IF=1,不分红时IF=0;
分红规模:每份基金首次分红金额。
研究变量
经营业绩:基金首次分红时的累计净值;
赎回压力:基金首次分红前期的净赎回率。
控制变量
首发规模:基金首次发行的规模;
规模增幅:第一次分红时基金的规模增幅 (计算公式:规模增量/首发规模);
风险回报:Sharpe夏普比率,测量每单位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程度;
市场指数:巨潮100指数取对数;
成立时间:基金成立到首次分红的天数取对数。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
在对象选取上,本文选择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因其在基金市场具有绝对主流的地位及份额变动显著的特点。中国的基金市场在2006年以后起伏很大,各项指标以及行为变化明显。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样本选择了2006-2008年成立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剔除变量信息不完整的数据,共74个数据。其中,进行过分红的基金45支,没有进行过分红的29支。数据全部来自国泰君安研究数据库和搜狐基金网。
(二)描述性统计
我们考察了全体样本各变量的特征,以初步判断分红基金和不分红基金各变量的特点。分红基金的累计净值明显大于不分红基金,这说明分红基金的经营业绩要优于不分红基金。分红基金净赎回率的均值显著高于不分红基金。可以看出,分红前期所面临的基金赎回压力远大于不分红基金。
在首发规模、规模增幅方面,分红基金要大于不分红基金,而分红基金的风险明显小于不分红基金,且分红基金所处的市场环境要优于不分红基金。
此外,为确定研究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保证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相互独立,我们对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相关性不大,这为下文回归分析奠定了基础。
(三)回归分析
在描述性统计和单变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对解释变量――经营业绩、赎回压力,以及控制变量――首发规模、规模增幅、基金风险、市场指数以及成立时间是否影响分红做了Logistic回归,分析哪些变量影响基金公司是否分红。在此基础上,仍用上述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以基金分红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继续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变量如何影响基金分红规模。两次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从Logistic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经营业绩对一支基金是否分红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显著,且影响系数为正(6.130),说明经营业绩越好,基金分红的可能性越大。同时,赎回压力对一支基金是否分红同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且影响系数也为正(3.123),说明基金赎回压力越大,分红可能性越大。因此验证了假设一。
由线性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经营业绩和赎回压力对分红规模的影响分别在1%与5%的水平下显著,且都与分红规模成正相关,与假设一致:经营业绩和赎回压力对基金首次分红的规模有显著影响,且分红规模都与经营业绩和赎回压力成正相关。
经营业绩的提高反映在账上,即基金的累计净值增加,基金经理人一方面要保持手头资金的规模,同时要考虑基金的长期经营,这需要他们满足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理,将一部分收益分给投资者,减少赎回,而基金收益越好,投资者的分红要求也越多,因此基金经理会以稳定现有投资者为目标。同时,基金分的越多,单位净值降得越低,对于一支效益高、分红多的基金,投资者更愿意申购它,这对于基金公司扩大基金规模,增强投资能力有很大帮助。
另外,分红前期净赎回越高,基金经理面临的赎回压力也越大,基金规模越有缩小的可能,这对一支基金的长期运作非常不利。基金的长期投资将会受到限制,并失去很多好的投资机会。此时,基金经理急需通过分红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以减少净赎回率,这时分红规模就会越大。分红规模增大的同时,基金的单位净值降低,这符合潜在投资者申购低价格基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申购量,从而扩大基金规模。
四、结论与展望
从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经营业绩和赎回压力对基金是否分红有显著影响。当基金经营业绩越好、赎回压力越大时,基金公司越有可能做出分红的决策;经营业绩和赎回压力对基金首次分红的规模有显著影响,当基金经营业绩越好、赎回压力越大时,基金分红的规模越大。
对于基金投资者而言,基金分红是基民获得投资收益的最重要途径,保证基金投资者的根本利益需要政府不断努力。2009年4月3日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条款的审核指引》对基民关注的基金分红问题进行了规范。从此,在政策的制约下,中国基金市场上的分红行为将更加理性,政策约束条件也将成为影响基金分红的重要因素,这给我们的后续研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参考文献:
基金分红范文4
股市大涨,赚钱了的基金纷纷大派红利,超过285亿元的分红让基民“心花怒放”。五年前的2009年11月,《投资与理财》杂志首次提出了“奶牛基金”的概念:寻找高分红的“奶牛基金”,牛市赚钱了可以落袋为安,拿着分红当零花钱。
五年过去了,“奶牛基金”哪家强?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华夏基金年内分红总额已达53亿元,有望蝉联本年度“分红王”,这也意味着自2010年以来,华夏基金4次问鼎分红王。
赚钱效应显著 基金分红超去年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基金年内分红总额达285.2亿元,早已超过去年全年248亿元的分红总额,并为近三年最高。
从单只基金分红总额来看,夺得前三名的“奶牛基金”分别是:银华优质增长分红17.89亿元,兴全全球视野分红16.48亿元,华夏回报分红14.89亿元。
从单只基金分红额来看,泰达宏利行业精选每份分红0.725元,今年分红最多,分红之后它的单位净值依然在3元之上。另外,兴全全球视野今年每份分红0.47元,融通创业板每份分红0.46元,分占前三名。
市场人士分析,今年基金分红增多,主要是由于股债两市双双走好,基金出现赚钱效应,部分基金公司选择及时分红,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将盈利“落袋为安”的通道。
华夏基金五年4膺分红王
数据显示,行业领头羊华夏基金今年分红达53.09亿元,遥遥领先第二名,蝉联本年度分红王基本已经板上钉钉。
这已是华夏基金2010年以来第4次问鼎分红王。事实上,无论是累计分红最多、还是分红频率最高,都能找到华夏基金旗下多只产品的身影。
进入11月之后,华夏基金密集分红公告,包括华夏大盘精选、华夏成长、华夏现金增利、华夏回报二号等7只基金分红,其中华夏回报更是在11月7日和21日两次分红,使分红总数达到54次。
记者发现,今年共有11只基金分红超过5亿元,华夏基金一家公司就独占四席,除了华夏回报,还有华夏回报2号、华夏行业精选和华夏成长(见表1)。
11只基金分红总额超千亿
那么,哪些基金成立以来分红最多呢?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华夏红利成立以来累计分红达142.03亿元,累计分红总额在全市场基金产品排名第一。
累计分红超过80亿元的11只基金,有9只是开放式基金,2只封闭式基金。其中,华夏基金入围5只,易方达入围3只,嘉实基金入围2只(见表2)。
基金分红范文5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对2007年以来,每半年的公募基金分红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分红数据上来看,2007年上半年公募的分红总额为860.62亿元,下半年达到1407.61亿元,是各期中分红最多的一次,2008年明显下降,分别为399.84亿元和177.04亿元,而2009年上半年公募的分红总额为103.31亿元,2007年以来分红最少的一次。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不管是分红金额,还是分红的基金个数,都没有出现所谓的“基金分红潮”。
股票型基金分红最多
各期来看,股票型基金在3个公募基金类别中分红额度最大,但是分红基金的个数占类别总数的比例最小;分红总额虽受市场情况及整体业绩的影响,可单个基金分红与否以及分红多少与基金的区间收益率也无明显相关性。
从分红个数占基金个数的比重来看,债券型基金历来都是积极分红的类别,原因在于债券型基金是一种低风险的产品,本质上就要求持续稳定的收益。股票型基金和配置型基金分红则不如债券型基金,主要原因是他们以权益类产品为投资标的,追求风险收益。
股票型基金是各期公募分红中占比最多的,且绝对数量明显高于配置型与债券型基金。配置型基金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占比位居第二,但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不敌债券型基金。原因在于,股票型基金的总规模要远超配置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基数太大,决定了分红额要远超债券型与配置型基金。配置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个数相当。配置型基金在2008年中遭受重创,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总体分红能力要弱于债券型基金。
不过,今年上半年分红的基金呈现出一些新现象。上半年共有24只基金分红,其中有15只基金是2008年后才成立的,2009年3月成立的诺安成长,在6月即实施了一次分红。主要原因是,2008年成立的这批基金在2008年充分利用建仓期的优势,拉长建仓期,保持低仓位,避免了净值下跌,在2008年年底开始反弹后大幅加仓,在2009年小牛市中积累了大量收益。像新世纪优选成长、嘉实研究精选、华商盛世成长等,6月末,它们的基金单位净值仍在1.4元以上。2008年成立的新基金,规模都较小,现金分红相当于投资者部分获利了结,避免投资者为实现收益赎回基金,也有利于份额的稳定。从一、二季度数据来看,赎回份额比例大的基金往往都是2008年成立的次新基金。
今年股票型基金分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位分红额较小,最多的大成策略分红额为每份0.55元,股票型基金中有14只基金单位分红额小于0.10元。这和2006年基金通过大比例分红、净值归一、展开二次营销来寻求规模扩大有本质区别。现阶段这种分红更有利于持续稳定的回馈投资者。
分红与基金业绩关系不大
基金分红范文6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光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的有机结合。近红外光谱之所以成为一种快速、高效、适合在线分析的测试技术,是由其鲜明的技术特点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分析速度快。由于光谱的测量过程一般可在lmin内完成,因此,通过建立的校正模型可迅速测定出样品的组成或性质。(2)分析效率高。通过一次光谱的测量和已建立的相应校正模型,可同时对样品多个组成或性质进行测定。(3)使用方便,分析成本低,测试重现性好。(4)便于实现在线分析。由于近红外光在光纤中良好的传输特性,通过光纤可以使仪器远离采样现场,另外通过光纤也可测量恶劣或危险环境中的样品。
2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煤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煤炭的利用和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如何更加合理、洁净、有效地利用煤炭,是目前煤化学研究领域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自身的优点而备受煤化学工作者的青睐。
2.1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煤化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煤结构的研究虽已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论,部分原因就是煤的非晶态及不均一结构。对煤中某些官能团归属的确认及分析,对煤的反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随着光栅红外的退出,傅立叶变换红外以其高分辨率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使以前一些含糊不清的,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概念的结论被重新确认和改写。FT-NIR分析技术采用模型化合物对标准浓度确定的方法,对影响煤反应性的官能团进行定量分析,如煤中的烃基、芳氢与脂氢的比例、煤中的含氧官能团、CH2的链长等方面,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一旦有一条高质量的标准曲线,对任一样品中官能团的浓度就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标定。
琚宜文等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类型构造煤结构成分的应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类构造煤中,芳香结构、脂肪结构以及含氧官能团的结构成分吸收频率几乎一致,但吸收峰的强度却不相同,这正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构造煤变形程度及变形机制不同所引起的。在低、中和高煤级变质变形环境形成的不同类型构造煤中,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富氢程度降低,富氧程度也越来越低,而缩合程度增高,但不同类型构造煤结构成分的含量变化又有区别。该法应用于构造煤结构成分应力效应的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李荣西应用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对一煤源岩样中的荧光镜质体、角质体和树脂体进行了分析测试,并采用红外光谱分谱技术,应用计算机曲线拟合方法对其化学结构和生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镜质体含有较高的C=O结构,而角质体和树脂体含有较高的脂肪烃(CH2+CH3)结构,煤岩单组分化学结构特征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烃特征。
褚廷湘等对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煤样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其微观结构及特征,得到煤样在不同低温氧化阶段的基团变化,从微观角度掌握煤样氧化过程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唐口煤矿1302工作面煤样的低温氧化和红外光谱分析,得到唐口煤矿煤样在低温氧化阶段的自燃倾向性和氧化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该成果为制定矿井内火灾的防治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2.2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在线、绿色、廉价等优势可以在不破坏煤样的基础上同时对入厂电煤或入炉电煤的热值、水分、灰分及挥发分等进行检测,也可以按产地对电煤进行实时模式分类。因此,有效地将近红外技术应用在电煤在线快速检测上,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化学方法费时、费力的问题,效率提高显著;另一方面,相对于同类γ射线产品价格便宜近十倍,有助于广泛快速地推广。丁仁杰等通过对元宝山电厂实际用煤的实验,介绍了结合偏最小二乘方法和近红外技术,对煤质指标:水分、灰分、挥发分和热值等进行建模的过程,并证明了其可行性。同时针对电煤建模特点,进一步介绍了先定性后定量建模预测的方法。
燃煤发热量是动力用煤的重要质量指标,也是锅炉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参数。在煤质的研究中,因发热量(干燥无灰基)随煤的变质程度成较规律的变化,所以根据发热量可粗略地推测与变质程度有关的一些煤质特征,如粘结性、结焦性等。因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含C-H的有机物比较敏感,而且发热量与挥发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从理论上讲,近红外测发热量可行。李凤瑞等将近红外分析技术应用于煤质在线分析,对某些标准煤样的近红外光谱进行了阅读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由此得出煤质发热量的预测值与人工化验标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2,所建模型的定标标准差为1.58。
2煤转化产物主要为烃类化合物,官能团为C-H,特别适合于做近红外光谱分析。近红外光谱可以快速分析煤直接液化产品、液体产物以及精制后馏分的组成及物化性质,如汽油的辛烷值(RON、MON)、馏程、密度、雷氏蒸汽压、汽油PIONA组成(链烷、异构烷、烯烃、环烷和芳烃)、航煤冰点、柴油凝点、十六烷值、闪点、沥青含量等。
张铭金等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色谱保留指数(GC/FTIR-RI)联合解析技术,研究了高温煤焦油重油馏分的化学组成。分别从重油馏分300~330℃和330~360℃中分离并鉴定出70和61种化合物,了解到不同配煤工艺对煤焦油组成与性能的影响,从而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煤焦油的集中加工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3结束语
近红外光谱在我国的发展较晚,经过仪器工作者的努力和与国外的交流的日益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在各领域的应用效益,人们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认识越来越来深刻,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其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冯杰,李文英,李凡等.煤的结构与其反应性的关系[J].煤炭转化,1996,19(2):1-8.
[2]FloresD,SuarezRI,IglesiasMJ,etal.ApplicationofFTIRtotheidentificationofsomemineralspresentinthelignitesfromRioMaior(Portugal)[A].1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CoalScience[C].Taiyuan:Shanxi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99,65-68.
[3]SolomonPR,PobertMC,FT-IRAnalysisofCoalAliphaticandAromaticHydrogenConcentration[J].Fuel,1988,67:949-959.
[4]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等.构造煤结构成分应力效应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光谱学与光谱析,2005,25(8):1216-1221.
[5]李荣西.煤源岩单组分化学结构及生烃性定量分析.石油实验地质,2001,23(1):84-88.
[6]褚廷湘,杨胜强,孙燕等.煤的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及红外光谱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171-178.
[7]丁仁杰,张笑.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电厂煤质分类快速检测方法.2007,23(1):32-35.
[8]李凤瑞,唐玉国,肖宝兰.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量煤质发热量.电站系统工程,2004,20(3):19-20.
[9]张铭金,沈士德,陈诵英.毛细管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高温煤焦油中的重油馏分.色谱,2000,18(3):241-247.